苏轼王安石翻译
苏轼少时的文言文翻译

苏轼少时,家境贫寒,然其父亲苏洵却对其寄予厚望。
苏洵曾言:“吾儿聪慧,必成大器。
”故而,苏洵对苏轼的教育十分重视,不仅教其读书写字,更传授给他做人的道理。
苏轼自幼酷爱读书,尤其喜好文学。
一日,苏轼在家中读书,忽闻门外有孩童嬉戏之声。
他放下书本,走出屋外,只见一群孩童正在玩耍。
其中一位孩童手持竹笛,吹奏出一曲悠扬的乐曲。
苏轼听后,不禁感叹:“此曲妙哉!”苏轼随即将竹笛接过,吹奏一曲。
那曲调如同天籁之音,让人陶醉。
众孩童听后,无不为之赞叹。
苏轼自幼聪明,又加上天资聪颖,不久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笛子神童”。
苏轼长大后,随父游历各地,开阔了眼界。
在一次游历中,苏轼结识了好友王安石。
王安石亦为才子,两人相见恨晚,遂结为莫逆之交。
王安石曾对苏轼说:“子瞻才情横溢,日后必成大器。
”苏轼听后,更加奋发图强。
苏轼二十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他挥笔成章,文思泉涌,被誉为“文坛新星”。
然而,在殿试中,苏轼因直言进谏,触怒了当朝权贵,被贬为黄州团练使。
苏轼虽遭贬,却毫不气馁,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致力于文学创作。
在黄州期间,苏轼结识了著名诗人黄庭坚。
两人相互切磋,共同探讨文学之道。
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
苏轼在黄州任职期满后,被调任杭州通判。
在杭州,苏轼廉洁奉公,为百姓谋福祉。
他倡导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杭州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苏轼在杭州的政绩,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并被提拔为翰林学士。
苏轼在翰林院任职期间,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为国家安宁、百姓幸福而努力。
然而,由于政见不合,苏轼再次被贬。
这次,他被贬为岭南(今广东)知州。
在岭南,苏轼继续关心民生,努力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
苏轼在岭南任职期间,创作了大量诗词,如《定风波》、《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这些诗词,不仅反映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2)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
苏轼所游得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元丰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赏析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人到中年的苏轼,流落黄州,与好友两游赤壁,极目渺渺苍穹,感慨人生短促,多少壮志随风消逝,多少期许转头成空,他却未言失意沮丧,反以豁达胸怀写成前后《赤壁赋》,纾解胸臆苦闷,重寻人生快乐之源……清风明月,水光接天,本就是用来赋闲邀客的,箫歌奏和,诗酒相发,原也是借以寄情抒傲的,前两段写眼前美景自是实况真事,为全篇渲染气氛、酝酿情绪。
一乐一悲,后先相应,人生之无常难测、世路之乖舛多戾不正如此吗!苏轼说的“多难畏事”似乎在眼前景物中叠印出了深微隐曲的文脉和心迹。
文吧,“其赋事也,则于事有触;其赋物也,则于物有况”(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睹物兴情,情以物兴”(刘勰语),两段叙事、写景、引情,意在铺陈,提起下文,是本赋的基础。
东坡逸事文言文翻译

东坡逸事文言文翻译东坡逸事文言文翻译 11、译文苏轼担任钱塘太守的时候,有一个百姓前来诉苦,说卖扇子的人欠了自己两万银子,便抓来了那个卖扇子的人,卖扇子的悲伤地说:“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严寒,有扇子又卖不出去,不是(我)不肯偿还债务。
”苏轼就叫他拿二十把扇子过来,便拿起桌上的办案时所用的毛笔随意地写了行书,草书的字,并画了枯石和竹石就交付给他。
(卖扇子的人)刚刚出门,人们竟然用一千元钱买一把扇子,原本卖不出去的扇子全都卖光了。
后来卖扇子的人也把所欠的钱全部还清了。
2、原文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3、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等。
东坡逸事文言文翻译 2苏轼担任钱塘太守的时候,有一个百姓前来诉苦,说卖扇子的人欠了自己两万银子,便抓来了那个卖扇子的人,卖扇子的悲伤地说:“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严寒,有扇子又卖不出去,不是(我)不肯偿还债务。
”苏轼就叫他拿二十把扇子过来,便拿起桌上的办案时所用的毛笔随意地写了行书,草书的字,并画了枯木和竹石就交付给他。
(卖扇子的人)刚刚出门,人们竟然用一千元钱买一把扇子,原本卖不出去的扇子全都卖光了。
后来卖扇子的人也把所欠的钱全部还清了。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译文]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出典]苏轼《江城子》注:1、《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注释】①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②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③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④小轩窗:意指小房的窗下。
⑤顾:看。
3、【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流淌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4、苏轼生平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 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高中文言文阅读】“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及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 18 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课外文言文阅读。
(18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二,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①,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
熙宁二,还朝。
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
四,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
轼上议。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
”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
”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大广,选人太锐。
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徒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
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宋史苏轼文言文翻译答案

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性敏而好学,博辩过人。
少游于学宫,举进士,中第二人。
调福昌主簿,再迁徐州判官。
神宗熙宁中,王安石为相,变法,轼上疏言事,以直言极谏,忤安石。
安石罢相,轼亦罢去。
哲宗元祐元年,复为中书舍人,迁尚书右丞。
绍圣元年,贬黄州团练使。
轼在黄州,与道士张道陵游,作《赤壁赋》。
元符三年,召还京师。
徽宗立,轼以病乞归,卒于常州。
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县人。
性格敏捷且好学,博学多才,辩才过人。
年轻时在学宫游学,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名列第二。
后被任命为福昌县主簿,再后来调任徐州判官。
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担任宰相,推行变法,苏轼上书议论政事,因直言极谏而触怒了王安石。
王安石罢相后,苏轼也被免职。
哲宗元祐元年,苏轼再次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来升任尚书右丞。
绍圣元年,被贬为黄州团练使。
在黄州期间,苏轼与道士张道陵交往,并创作了《赤壁赋》。
元符三年,苏轼被召回京师。
徽宗即位后,苏轼因病请求归乡,最终在常州去世。
解读: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其才华横溢,一生经历了起伏不定的人生。
本文以《宋史·苏轼传》为基础,对苏轼的一生进行了简要的翻译和解读。
苏轼的才学非凡,自幼好学,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士。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因直言进谏而得罪了权相王安石,导致自己被贬。
尽管如此,苏轼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
他在黄州期间,创作了著名的《赤壁赋》,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这篇赋文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在晚年,他因病请求归乡,最终在常州安度晚年。
苏轼的一生,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他的才华、人格和思想,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对《宋史·苏轼传》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的一生,以及他在文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登飞来峰翻译及注释

登飞来峰翻译及注释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一作:自缘)译文韵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赏析: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宋初古文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宋初,天下大定,文治武功,一时无两。
太祖皇帝,英明神武,开疆拓土,克敌制胜,威震四海。
太宗皇帝,继往开来,宽厚仁爱,纳谏如流,民安国泰。
于是,士大夫兴起,文学之盛,空前绝后。
是时,文风为之一变。
古文复兴,崇尚自然,摒弃雕琢。
学者辈出,各领风骚。
如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皆一时之选。
其中,尤以欧阳修为魁首,文章典雅,议论风生,影响深远。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尤好《诗经》、《尚书》。
及长,博学多才,文名远播。
尝游于京师,与韩愈、柳宗元诸贤相交,共谈文事。
后仕至翰林学士,掌管国史,权倾一时。
欧阳修之文,以《朋党论》最为著名。
其文曰:“朋党者,小人聚也。
小人聚则乱政,乱政则危国。
君子之道,在去其乱,存其正。
去其乱,则小人不能为朋党;存其正,则君子自相与为朋党。
故君子之朋党,所以为道;小人之朋党,所以为乱。
吾党之志,在求其道,非为朋党也。
”苏洵,字明允,眉山人。
父为进士,洵亦以文学名世。
其文《六国论》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苏轼,字子瞻,眉山人。
父苏洵,兄苏辙,皆以文学著称。
轼才高八斗,文采风流,诗、词、文、赋,无所不通。
其《赤壁赋》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辙,字子由,眉山人。
与兄轼齐名,时称“二苏”。
辙之文,以《上枢密韩太尉书》最为人称道。
其文曰:“太尉韩公,以文章道德,名动京师。
辙幼读其文,心向往之。
今日得见,不胜欢喜。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以政治家著称,然其文学亦颇具影响。
安石之文,以《答司马谏议书》最为知名。
其文曰:“司马光以天下为己任,故其言天下事,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辙虽不才,亦愿效颦,以答司马之问。
”曾巩,字子固,南丰人。
其文以《墨池记》著名。
记曰:“墨池者,汉张良所书也。
后世学者,咸以墨池为楷模。
”宋初古文,虽历经千年,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苏轼传全文文言文翻译

苏轼传全文文言文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古诗文、作文大全、教学资料、试题大全、条据书信、公文素材、方案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ncient poems,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letter letters, official documents, project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苏轼传全文文言文翻译苏轼传全文文言文翻译导语:兄弟就是在你郁闷的想抽烟的时候,他抢过烟说吸烟不好,却又自我抽的人。
杭州召还乞郡状译文翻译

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原文及翻译原文:臣昔于治平中,自凤翔职官得替入朝,首被英宗皇帝知遇,欲骤用臣,会臣丁父忧去官。
及服阕入觐,便蒙神宗皇帝召对,面赐奖激。
是时王安石新得政,变易法度,臣若少加附会,进用可必。
自惟远人,蒙二帝非常之知,不忍欺天负心。
臣即上书论奏,极论新法不便,并言安石不知人,不可大用。
先帝虽未听从,然亦嘉臣愚直,初不谴问。
而安石大怒,其党无不切齿,争欲倾臣。
臣缘此惧祸乞出,连三任外补。
而先帝眷臣不衰,党人疑臣复用,构造飞语,酝酿百端,必欲致臣于死。
故臣得罪下狱。
悍吏将带吏卒,就湖州追摄,如捕寇贼。
臣即与妻子诀别,留书与弟辙,处置后事,自期必死。
过扬子江,便欲自投江中,而吏卒监守不果。
及窜责黄州,每有表疏,先帝复对左右称道,哀怜奖激,意欲复用。
而左右固争,以为不可。
臣虽在远,亦具闻之。
以先帝知臣特达如此,而臣终不免于患难者,以左右疾臣者众也。
及陛下即位,起臣于贬所。
臣惟有独立不倚,知无不言,可以少报万一。
因与司马光异论,光初不以此怒臣,而台谏诸人,逆探光意,遂与臣为仇。
臣又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色词,故颐之党人,无不侧目。
又缘臂痛目昏,所以累章力求补外。
今者忽蒙圣恩召还擢用,窃计党人必大猜忌,磨厉以须。
臣之刚褊,众所共知,岂敢以衰病之余,复犯其锋?虽自知无罪可言,而今之言者,岂问是非曲直。
窃谓人主之待臣子,不过公道以相知,党人之报怨嫌,必为巧发而阴中。
臣岂敢恃二圣公道之知,而傲党人阴中之祸。
所以不避烦渎,自陈入仕以来进退本末,欲陛下知臣危言危行,独立不回,以犯众怒者,所从来远矣。
又欲陛下知臣平生冒涉患难危险如此,今余年无几,不免有远祸全身之意。
再三辞逊,实非矫饰。
臣若贪得患失,随世俯仰,改其常度,则陛下亦安所用?臣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
所以反复计虑,莫若求去。
臣不敢辞避,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惟不愿在禁近,使党人猜疑。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取材于《苏轼文集》注释:①元祐六年(1091)二月,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接到任命后,苏轼屡次上书辞免翰林学士承旨,不许,五月十九日,苏轼再上乞郡状。
苏东坡教人写作文言文翻译

苏东坡教人写作文言文翻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无人知晓天之高也;乎深溪,无人知晓地之厚也;不言先王之遗言,无人知晓学问之小也。
干活、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短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帕提亚。
靖共尔十一位,不好就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此段教材并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存有鸟矣,谓之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播发,系则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去。
巢非不回去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谓之射干,茎短四寸,出生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白。
兰槐之根就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将近,庶人破口大骂。
其质非丑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等必就士,所以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倚,圣心对备矣。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无法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八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四)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四)1、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四)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四)宋史宋史【原】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
”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安石笑而不言。
【译】苏轼路过金陵,见到王安石,说:“大的军事行动和大刑狱,是汉、唐灭亡的预兆。
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正要改变这些。
现在对夏用兵,连年不停,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你没有一句话去补救吗?”王安石说:“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发动的,我王安石在外地,怎么敢说?”苏轼说:“在朝廷就说话,在外地就不说,这是服事君王的礼节。
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你对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王安石厉声说:“我王安石要讲。
”又说:“话出在我王安石的口,进了你苏子瞻的耳朵。
”又说:“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即使得到天下也不能这样做,终可以算是好人。
”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君子们,争着减少半年的磨勘期,即使杀人也能做出来。
”王安石笑着不说话。
【原】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
轼旧善司马光、章敦。
时光为门下侍郎,敦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敦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
轼谓敦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
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
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敦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译】苏轼到常州,神宗去世,哲宗即位,授朝奉郎、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
苏轼以前和司马光、章敦友善。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刚说》原文及翻译

苏轼《刚说》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
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
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俭者,皆异时可喜人也。
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
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
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
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
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一并查处),且尽斩之。
君持不可。
麟以语侵君。
君日:“狱当论情,吏当守法。
逗挠不进,诸将罪也。
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
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
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译文: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少言的人差不多是个仁爱的人。
”孔子又说:“花言巧语、善于矫饰的人,他的仁爱之心大概没有了。
”孔子喜欢那些刚强坚毅的人,并不是喜欢他们的刚强坚毅,而是喜欢他们身上的仁爱之心。
孔子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并不是讨厌花言巧语,讨厌他们没有仁爱之心。
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
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
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在我仕途艰险的时候排挤我的,都是以前(花言巧语)讨人喜欢的人。
所以我知道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而花言巧语的人一定没有仁爱之心。
《西太·但有樽中若下》翻译赏析

《西太·但有樽中若下》翻译赏析《西太·但有樽中若下》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
【前言】《西太·但有樽中若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六言绝句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是写乡关之思,并兼写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意。
第二首诗直接抒发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情,并隐含有对王安石的惋惜之意。
诗用六言,含思婉转,明朗流利。
【注释】⑹樽:酒杯。
若下:酒名。
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若下村,产酒出名,故以村名代酒名。
⑺墓上征西:曹操年少时自述志向,希望博取封候,做征西将军,死后得以在碑上题“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见《三国志·魏武纪》)。
这里以墓上征西比喻身后留名。
⑻乌衣巷:东晋时王、谢两大世族在金陵的宅第所在地,位于今南京市东南。
唐刘禹锡《金陵怀古》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王安石罢政后居住在金陵,作者故用乌衣巷为喻。
⑼萋迷:迷茫的样子,形容草繁盛。
【翻译】只要杯中总有美酒,墓上征西将军的字样又何须追求。
听说现在的王荆公府宅,如今已烟草凄迷令人生愁。
【赏析】第二首诗直接抒发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情,并隐含有对王安石的惋惜之意:只要有吴兴若下村所酿的美酒在手,就足以自娱一生,河必像曹操那样至死还不忘记流芳百世呢?乌衣巷口曾经是煊赫一时的王谢两族所居住的地方,现在不也是满眼荒烟野草,景象全非吗了?苏轼的言下之意实际上是指王安石不应当担当宰相之位并大兴新法,而应当以在野之身潜心学术,其实这也反映了当时一般久对于王安石的看法:既对王安石一的人品学术甚为推崇,又极力反对新党大力推行的变法运动,认为新党所作所为扰乱了百姓的生活,只是聚敛钱财而已。
苏轼对于新法也多有抨击,在这首诗中他对王安石的评价仍然秉持着原来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熙宁二年( 1069 ) 二月, 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神 宗对王安石说“: 人们不能了解你, 以为你只知道经 学, 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 经学正可 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 但是后世所谓学习经学的读 书人, 大都是些庸人, 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 施行于世务了.”神宗又问“: 那么你首先要施行设 置的是什么呢?”王安石说:“ 改变风俗, 建立法度, 为今天当务之急.”神宗认为很对.于是设立制置三 司条例司, 任命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 王安石令他的同党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从 此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 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 称为新法, 并派遣提举官四 十多人, 颁行新法于天下.
苏轼王安石翻译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 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 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 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 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 的母亲吗? •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 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 “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 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 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后来 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 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 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元佑元年, 王安石去世, 终年六十六岁, 追赠他为 太傅.绍圣年间, 赐谥为“文”。
• 熙宁七年春天, 全国一直干旱, 饥民流离失所, 皇帝忧容 满面, 上朝时感叹不已, 想要罢除全部不好的法度.王安 石说“: 水旱灾害是常会发生的事,尧、汤时代也不能避 免, 这事不足以使陛下忧虑,不过应当治理好人为之事来 应付天灾.”神宗说“: 这怎么是小事,我所以感到恐惧, 正是因为没能做好人为之事.现在收取免行钱太重, 人们 怨叹, 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 皇后家族, 没有不说免行钱有害的.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 把所见到的流民扶老携幼的困苦情状, 画成图进献神宗, 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招致来的.罢免王安石, 上天一定会 下雨.”郑侠又因为这事被放逐到岭南.慈圣、宣仁两位太 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 王安石扰乱了天下.”神宗也 怀疑王安石, 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 任命为观文殿大 学士、知江宁府。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富裕的百姓争 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 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 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 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 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 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 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 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 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 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 城。他又请求调发征夫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 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 御史中丞吕诲说王安石有十大过失,神宗为此派吕 诲去做地方官,王安石推荐吕公著代替吕诲任御史 中丞。韩琦规劝神宗停止实行青苗法的奏疏送到朝 廷,神宗感到醒悟,打算同意韩琦的意见,王安石 立即要求辞职离去。司马光为神宗起草批答诏书, 其中有“ 士大夫沸腾,百姓骚动”的话,王安石大 怒,上章为自己辩护,神宗用恭敬的言语表示歉意, 派吕惠卿传达旨意,韩绛又劝神宗留下王安石。王 安石入朝谢恩,因而对神宗说了朝廷内外大臣、从 官、台谏官、朝士互相依附勾结的情况,并且 说:“今天奸邪之人想败坏先王的正道,以此阻止陛 下所做的改革。”神宗认为是这样。于是王安石重 新任职治事,韩琦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 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 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 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 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 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 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 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苏轼听 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 人的呀。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 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 • • • •
大器,汉语词汇。 拼音:dà qì 释义: 1、珍贵的器物 2、比喻有很高的才能、能干大事业的人。引申 为“能担负重任的人”。 • 3、宝器 •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管子· 小 筐》
王安石
•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 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 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 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