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
行政法
第三章行政法第一节行政法概述(一)行政法的概念一、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及特点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关系是指行政权力在形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权,是指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授予行政主体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的国家权力。
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
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能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管理关系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关系的双方只能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二是行政主体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指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国家公务员和其他行政执法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
3.行政救济关系。
指行政相对人认为其权益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侵犯,向行政救济主体申请救济,行政救济主体对其申请予以审查,作出向行政相对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济的决定而发生的各种关系。
4.内部行政关系。
指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公务员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等。
(二)行政法的渊源行政法的渊源就是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表现形式,一般地,我们将其分为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两大类。
我国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l)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1)法律解释;(2)其他规范性文件;(3)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三)行政法的特点1.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l)行政法在实体上,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可以有一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2.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1)调整对象的确定性。
行政法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它的调整对象和范围是确定的,始终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2)内容的相对易变性。
行政法
●名词解释:⏹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行政立法权:所谓行政立法权,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政主体有制定和发布征法规、行政规章的权力。
⏹行政优先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的优先条件,即行政权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域或同一范围相遇时,行政权优先行使和实现的效力。
⏹行政受益权:是指行政主体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优益条件。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法定方式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来行使的法律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管理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管事过程中,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
⏹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
⏹10、一事不再罚原则:指对方的某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同类(如罚款)处罚。
⏹11、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12、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所管辖的事物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在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13、“参照”规章:是指人民法院在进行司法审查时对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章参酌、鉴定之后,决定是否依照。
●简答:⏹我国行政法的渊源: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所有立法的依据。
行政法
行政法行政法泛指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
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之分。
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内容的法律法规:规定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的地位、职权和职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有关行政体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别行政法:指规范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统计、邮政、财政、海关、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
行政法的概念作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
即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等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行政相对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行政管理关系,是行政关系中的主要部分。
行政主体的大量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对人为对象实施的,从而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行政关系。
(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即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
所谓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授权,依法定方式和程序对行政职权行使者及其所实施的行政行为进行法制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行政监察机关等。
(3)行政救济关系。
即行政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主体做出的行政行为的侵犯,向行政救济主体申请救济,行政救济主体对其申请予以审查,做出向相对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济的决定而发生的各种关系。
所谓行政救济主体,是指法律授权其受理行政相对人申诉、控告、检举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国家机关。
主要包括受理申诉、控告、检举的信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机关,以及受理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
(4)内部行政关系。
即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行政职权的组织的关系等等。
《行政法》
《行政法》行政法是一种与国家有关的法律形式,它涉及国家主管部门对行政活动的规定和管理。
它是构成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管理国家机关活动的重要手段。
与现行的民法、刑法不同,行政法的内容一般比较复杂。
行政法的制定目的是国家有效管理行政活动,以便有序和整洁地实施行政活动。
因此,它的内容涵盖了管理行政机关的结构和权力,行政机构担任公民自由权利、行政经济职能、行政程序、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等问题。
行政法有三个主要特点。
其一,行政法涉及国家机构活动的密切关系,因此,它的权力分配和使用越来越严格。
其二,行政法针对某一类行政活动实行专门管理和规制,旨在最大限度地促进行政机构和行政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行政法实施的过程中,聚焦于实现国家战略,即以社会的繁荣为主要目的,并依据道德规范和市场机制实施。
行政法的制定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法律原则:根据法律制定行政法。
一切行政活动必须遵守法律,以保证法律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责任原则:政府和行政机构应承担与行政活动相应的责任。
因此,行政法制定者需要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进行考量,以确保政府和行政机构在实施行政法时具有恰当的责任感。
(3)保护原则:确保行政活动的正义和公平,保护参与行政活动的权利和利益。
行政法制定者需要把握行政法制定的目标,处理好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权利平衡。
(4)保障原则:确保行政法的有效性和统一性,保障各类政府和行政机构活动的顺利实施。
行政法为国家实施秩序和发展提供了保障,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治理理念,而且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完善行政制度,推进行政法的制定,推行有效的行政法,国家有必要对行政法的权力进行明确和重新调整,行政法的实施应受到法律的制约。
此外,国家实施行政法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行政监督,切实领导行政活动,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政府服务能力的建设。
综上所述,行政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国家有效管理行政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行政法的制定和实施应认真贯彻法律原则、责任原则、保护原则和保障原则,加强行政监督,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行政法
(1)行政主体
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行政机关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 名义行使行政权并独立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 责任的组织。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 的组织。 (2)行政相对人 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处 于被管理和被支配地位的机关、组织、个人就是行 政相对人。
科。此二人是该科的两位刑警张某和熊某。张某和熊某要商
某交代刚才路过浴池时干了什么事。商某由于没有做什么 事,便无从回答。张某和熊某对商某施以威胁,熊某还打了
商某的头。无奈之下,商某说:“你们能否提示一下我究竟
干了什么事。”张某和熊某说:“你刚才路过浴池的时候, 偷看女同志洗澡。”商某没有承认,张某和熊某看商某不承 认,便说:“你态度还不老实,得来点硬的。”张某和熊某 又对商某拳脚相加。最后,在张某和熊某的威逼下,商某依 此二人的授意,写了一个交代材料,承认有偷看女同志洗澡 行为。张某和熊某用事先准备好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裁决对商 某行政拘留7天。 事后商某自觉冤枉,提起行政诉讼。后经查商某根本没 有偷看女同志洗澡的行为,某区公安分局治安科的科长周某 与商某有个人恩怨,为了报私仇便让该科的张某和熊某对商
(一)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二)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 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三)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四)参加培训 (五)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六)提出申诉和控告; (七)申请辞职;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二条 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第三章 行政法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与行政法
(一)行政
行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在其活动过程 中所进行的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活 动。
什么是行政法
行政行为一旦作出,即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 和执行力。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成立,即被推定 为合法有效,相关当事人必须予以尊重;确定力是指 行政行为一旦作出,非依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或撤 销;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对行政机关和相对人都有约 束力,必须遵守和服从;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 如果是命令相对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则相 对人必须执行。
04
03
违反行政程序法的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程序法规定,滥用职权、玩 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事人违反行政程序法规定,提供虚假材料、隐瞒真实情况 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行政许可等利益的,依法给予行 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监督与救济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
监督制度的应用
在实践中,监督制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 包括对其执法行为、决策行为等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以确保其依法行政。同时, 监督制度还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情况,促进政府工作的改
进和提高。
救济制度的应用
司法保护
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益受到侵 害时,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等途径寻 求司法救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行政行为
03
行政行为的分类与内容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而具体行政行为则是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事项 作出的行政决定。
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 法独立和公正。
加强公民参与和社会监督, 促进民主法治建设。
谢谢聆听
程序正当原则
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概述行政法是指规范行政行为和行政组织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主要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强制执行法等学科内容。
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权力的来源、行使、限制和监督等方面的规则,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法治原则,即行政行为需要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法治原则要求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行使,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滥用职权或超越职权行使行政权力。
行政法还强调了行政的公平和公正,要求行政机关在处理事务时,遵循公正的程序,不偏袒任何一方。
行政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行政组织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人员编制、行政区划等内容。
行政程序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处理具体事务的程序和方法,包括公告、听证、决定等程序。
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公民和组织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程序和规则。
行政强制执行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的强制执行措施,包括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查封扣押等。
行政法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法学科,它与其他法学科的关系紧密。
经济法、刑事法、民法等法学科的规范都会涉及到行政活动,而行政法也会与这些学科相互渗透。
行政法还与宪法、法律学、国际法等法学科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关系。
行政法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行政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行政机关只有在法律或法规的授权范围内行使权力,并在法定的程序中依法作出决策和处理事务,才能保证行政活动的合法性。
行政法还规定了行政机关处理事务的公平程序,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利,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需要接受法院的司法审查,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公民和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有权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或者更正行政行为。
行政法还规定了行政机关的内部检查和审计等制度,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总体来说,行政法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法学科。
行政法知识点汇总
行政法知识点汇总行政法是研究行政组织、行政行为和公民与行政关系等内容的法学学科。
下面将汇总一些常见的行政法知识点,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行政法。
一、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行政法的基本概念: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机关组织与职能、行政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行政行为的法律保护以及公民与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等的法律规则的总和。
2.行政法的特征:行政法是一门特殊的法律学科,它具有行政性、非协商性、命令性以及强制性等特征。
二、行政法的性质和功能1.行政法的性质:行政法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规范体系,它以规范行政组织和行政行为为目的,具有法律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等特点。
2.行政法的功能:行政法主要通过规范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限制行政行为的范围和方式、确保行政行为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行政法的法律原则行政法的法律原则是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治原则: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必须依法进行,行使行政权力必须遵守法律规定。
2.公正原则:行政机关的工作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公正、公平、公开地进行。
3.适当原则: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宜采取最适宜的方式、措施和授权范围,以实现公共利益,尊重公民权益。
4.公开原则:行政机关的工作应当公开、透明,公民有权了解、参与和监督行政机关的行动。
5.保护原则: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应当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滥用行政权力。
四、行政行为的分类和效力1.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行政决定、行政命令、行政契约、行政批准、行政许可、行政检查等多种类型。
2.行政行为的效力:行政行为一般具有合法性、特定效力、相对效力、不可撤销性等性质。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行政行为可能存在非法性、绝对无效性和相对无效性等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定和处理。
五、行政许可制度1.行政许可的概念和种类: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对特定行为主体在特定条件下从事特定活动的一种行政行为。
行政法培训课件
抽象行政行为
针对不特定对象,具有普 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如 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等。
区分标准
主要根据行政行为所针对 的对象是否特定以及是否 具有直接程序
包括立案、调查取证、告知处罚 事实、理由和依据、听取陈述和
申辩、作出处罚决定等步骤。
行政许可程序
包括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等步 骤,其中涉及听证、招标、拍卖等 特殊程序的,还应遵循相应规定。
程序规定意义
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和 透明度,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 益。
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介绍
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种类
包括代履行、执行罚、直接强制执行 等。
实施程序
包括催告、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实施 强制执行等步骤。
案例二
某省环保部门在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时,通过强化内部 监督机制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了处罚的公正性和透明 度,有效降低了风险。
案例三
某市市场监管部门在查处商业欺诈行为时,注重加强执法 人员培训,提高了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水平,成功 规避了因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当带来的风险。
06 行政复议与诉讼程序介绍 及应对策略
应对行政复议或诉讼准备工作建议
01
02
03
04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程 序规定。
收集相关证据材料,确 保充分、有效。
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和 方案。
寻求专业律师或法律顾 问的帮助和支持。
案例分析:成功应对复议或诉讼案例分享
案例一
某公司成功应对行政处罚复议 案例。
案例三
某行政机关积极应对行政复议 和诉讼挑战案例。
03
选择原则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救济途径,可以先行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
结果不服再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法
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规范国家行政权力的组织,行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行使权力后果如何补救,其目的在于实现依法行政,确认或建立行政法律秩序。
行政法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 法律优位原则、法律保留原则2行政合理性原则;平等原则、比例原则(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均衡原则)3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法的形式渊源:(1)宪法(2)法律法律是行政法最重要的渊源。
(3)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a.行政法规b.行政规章或称部门规章c.地方性规章或称地方政府规章(4)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其他法源:(1)国际条约和协定(2)法律解释行政主体:指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
特征:1、行政主体必须是承担行政职权,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2、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的名字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3、行政主体必须是能够承担行政活动的法律后果的组织4、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种类:根据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权所针对的对象所得的划分(一)地域性行政主体(以行政地域为主体的构成基础)与公务性行政主体(以某项行政事务为对象实施行政活动)。
根据行政主体与法人之间的关系所得的划分(二)实质行政主体(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与形式行政主体(实质上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具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的组织。
种类:(1)事业单位。
如卫生防疫站(2)社会团体。
如各种行业协会(3)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如城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4)企业组织。
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国家机关。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运用行政职权所实施的对外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特点:1、行政行为的执行性2、行政行为的单方性3、行政行为的裁量性4、行政行为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性。
行政法全文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89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公布 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修订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第四条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八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十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第十一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二章受案范围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行政法
16.行政调解:由国家行政组织出面主持,以法律、政策作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争议双方解决争议的方法和活动。
12.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进行的,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就特定的事项,直接引起权利义务法律效果的行为。
13.行政许可:行政主体依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赋予特定相对人拥有可以从事为法律所一般禁止的权利的资格的行为。
14.行政处罚:特定的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规范而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行政制裁。
10.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单方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或者说是制定行政规则的行为。
11.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各种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立法法》及《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34.行政征税:国家税收机关及海关依法强制取得无偿财政收入的手段。
35.行政征费:行政主体为相对人提供一定的公益服务,或授予国家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权而收取的代价。
36.财物征收: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规定,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有偿取得相对人财产所有权的行为。
37.行政协助: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职权过程中,基于本身的条件和公务上的需要,其他行政主体配合其实施同一行政行为或共同行政行为的法律制度。
8.行政授权:行政主体(授权人)在法律、法规的许可条件下,通过法定的程序和形式,将自己行政职权的全部或部分转让给有关组织(被授权人),从而使被授权人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该职权,并承受该职权行为的效果的法律制度。
行政法的理解简述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功能。
行政法的理解简述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功能。
行政法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它的任务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政府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行政法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它们对政府行为的规范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功能进行分析。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在行政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基本制度性作用的法律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包括法治原则、合法性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公共利益原则等。
这些原则是行政法体系的基石,是保障公民权益和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保障。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功能1.保障公民权益行政法基本原则的首要功能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治原则和合法性原则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不受侵犯,确保了政府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不会对公民产生任意性损害。
2.规范政府行为行政法基本原则对政府行为起着规范作用。
它要求政府行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不能违法滥权,保证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3.维护社会秩序行政法基本原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要求政府行为公正、高效、符合公共利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保障国家长治久安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行政法基本原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着重要作用。
三、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充分发挥为了充分发挥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充分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公民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完善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具体规定,不断提高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行政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贯彻执行能力。
4.健全行政法律体系,构建全面、协调、开放、可持续的行政法律体系,以实现行政法基本原则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行政法体系的基本法律原则,其作用和价值不可低估。
行政法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法的概念和特征行政法是一门法学科目,涉及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权力运行、行政行为以及与行政有关的法律规范和原则。
它是研究行政组织和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学科,旨在规范和保障行政机关的合法行使权力、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权益。
以下是行政法的一些主要特征:1、行政性质:行政法主要研究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行使,涉及政府的行政活动。
它与刑法、民法等民事和刑事法律不同,专门针对行政组织和行政行为。
2、公法性质:行政法属于公法的范畴,与私法相对。
它主要涉及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共权力的行使,旨在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
3、垂直性:行政法主要适用于行政机关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
它着重于调整和规范行政机关的行为和决策。
4、授权性质:行政法授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规定其在特定领域内的权限和职责。
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授权,遵循程序和规定。
5、公共利益导向:行政法的目标是维护公共利益,确保行政机关的行为符合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的要求。
它强调行政机关在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效率性。
6、行政裁量权:行政法承认行政机关具有一定的裁量权,即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来决定行政行为的具体方式和内容。
然而,这种裁量权受到法律的限制和法院的监督。
7、法律保护机制: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并为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救济和申诉的途径,以保护其权益,纠正行政机关的错误或滥用权力。
8、法治原则:行政法强调法治原则的应用,包括合法性、平等性、公正性和透明性。
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依法行使权力,遵循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
9、独立性:行政法强调行政机关的独立性,即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应独立于其他权力机构的干扰和操纵,以保证其行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0、法院监督:行政法规定了司法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审查权限。
公民和法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保护其权益免受行政机关的滥用。
什么是行政法
什么是行政法行政法是指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规则和原则的总称。
它是一门研究政府权力机关的组织、职权、行为和责任等问题的法学科目。
行政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确保政府的公正与合法性。
一、行政法的定义和概念行政法是现代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行政机关的设置、职能、程序和行为等方面。
简单来说,行政法是以政府行为为对象、以行政组织为中心的法律体系。
行政法可以分为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研究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职权划分和内部管理等问题,后者则主要关注行政决策的合法性、行政行为的程序性和公正性。
二、行政法的主要原则1. 合法性原则行政法的核心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即政府行为应当依法进行。
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行政法的重要发展方向。
2. 公共利益原则行政法的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
行政机关的行为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确保政府行为符合公众利益的要求。
3. 公正原则行政法要求政府行为必须公正,即行政机关必须按照事实、法律和公平原则来处理行政事务,对待不同的人或组织要一视同仁。
4. 非滥用权力原则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不能将职权滥用为个人或特定利益服务,而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5. 公开透明原则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应当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
政府应当公开行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提高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三、行政法的内容和规范对象行政法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和职权划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行政程序的规范、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律责任等方面。
行政法的规范对象主要是政府机关和行政行为。
政府机关是行政法的核心对象,它包括国家机构、地方机关和其他行政管理机构等。
行政行为是指政府机关在行使职权时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奖励等。
四、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它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限制了政府的权力,维护了社会秩序。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指参加行政 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 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 对方。
客体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指行政法律 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 的对象。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 富。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形式
内容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行 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行政相对方 的权利与义务。
行政法的性质
行政法属于公法,是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属于国内法,是本国各类法 律关系的准则;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有统一性和多样 性。
行政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
01
与宪法的关系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行政法的立法基础和依据;
行政法是宪法的具体化,是将宪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具体化、明
行政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行政行为的成立
行政行为的成立是指行政行为在完成 其法定程序,由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之 时起即具有法律效力。
行政行为的生效
行政行为的生效是指行政行为开始发 生法律效力的时间,通常为行政行为 成立之时起生效,但也存在例外情况 ,如附条件或附期限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效力与无效
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法的作用与意义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通过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社 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通过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相应的权利和救济途径,防止行政机 关滥用职权或侵犯其合法权益。
促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
通过明确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行使方式和程序等要求,推动行政机 关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接受监督。
什么是行政法
什么是行政法行政法是一门研究行政组织、行政行为和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法律学科。
它主要关注政府及其机构在行使行政权力时的法律规范和程序,旨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平正义,以及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分支,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特点行政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主要研究政府及其机构的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的法律规范。
行政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治性:行政法强调在行政活动中必须依法行政,政府及其机构必须遵守宪法、法律以及其他法规的规定,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2. 行政性:行政法研究的对象是政府及其机构的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涉及到行政机关如何制定、执行和监督行政决策的规范和程序。
3. 监督性:行政法强调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保证政府及其机构依法行使职权,防止滥用权力和违法行为。
4. 公共性:行政法是针对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法律规范,其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5. 强制性:行政法对政府及其机构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决策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力,强调执行的强制性。
二、行政法的体系和内容行政法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典、行政法规、行政程序法等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
其内容涵盖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责任等多个方面。
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政府组织和职能的基本原则,对行政法的制定和解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 行政法典:行政法典是行政法的基本法律,它规范了政府机构的组织、职能、权力行使、行政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对行政行为进行规范的具体规则和办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4. 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法主要规定了政府机构在行使行政权力时的程序和程序规范,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程序。
5. 行政责任法:行政责任法主要规定了政府及其机构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追究机制。
三、行政法的作用与意义行政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行政法讲解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1、联系: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共同构成行政法上的救济制 度,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供行政相对人选择的并列的救济 手段。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主要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在 法律、法规明文规定须先经过复议才能起诉时,行政复议就成 了行政诉讼前的一个必经程序。就这一点而言,行政诉讼是行 政争议的最终救济手段。 2、区别: (1)性质不同:行政复议属于行政救济行为,适用《行政 复议法》;行政诉讼属于司法救济,适用《行政诉讼法》。 (2)受案范围不同:行政复议范围大于行政诉讼范围。 (3)审查标准不同:行政复议以合法性、适当性为审查标 准;行政诉讼只以合法性为审查标准。 (4)审理程序不同:行政复议基本上是一级复议,较之诉 讼程序更灵活、简便;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实行的是两审终审 制。
--公益性原则要求行政行为必须服从社会公共 利益,即行政行为必须有利于社会发展、社会进 步和人民生活。一切行政行为必须出之于社会公 共利益的要求,出之于建立稳定的社会公共秩序 的要求。 总之,社会公益性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 原则的重要补充,也是行政行为之根本目的和宗 旨的体现。
第三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2、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特定人或特定事采取具体措施进行处理的 行为。此类行为针对特定的对象,其结果直接影响行为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 但只能一次性发生法律效力。 可见,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采取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同时,抽象行 政行为又要依靠具体行政行为才能得以贯彻和实施。
3、划分的重要意义:
三、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是指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 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处于被管理地位的组织和 个人。
第四节 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律行为的简 称,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能 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务行为。
公共基础知识-行政法
例题
下列规范性文件中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的是:() A 法律 B县级政府的决定 C 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
B
例题
按照《律师法》规定,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书,司法行 政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颁发的决 定,而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机关一般应当 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2004年7月初,张某向省司法厅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书, 司法厅的正确做法是() A 依据《律师法》,在30日内作出是否颁发的决定 B 依据《行政许可法》,在20日内作出是否颁发的决定 C 因法律关于期限的规定不一致,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 决后再作决定 D 可以选择依据《律师法》或者《行政许可法》关于期限 的规定作出决定 A
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出 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复议,由申请人选择, 由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部门 管辖 对海关、金融、国税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 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复议,由上一级 主管部门管辖 对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 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管辖
行政复议机关
例题
行政复议是监督行政的一种制度化、规范 化的( ),也是国家行政机关系统内部为依 法行政而进行自我约束的重要机制。 A.行政裁决行为 B.行政救济行为 C.行政监督行为 D.行政审查行为 C
例题
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 进行审查。 A.合法性 B.合理性 C.执法依据 D.申请人要求复议的内容 AB
行政复议,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 规的规定进行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相对人 发生争议,根据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申请,由 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 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 法、是否适当(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因 此,行政复议是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行为。
行政法 名词解释
只有名词解释,填空等其他题看小黄本1.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
3.行政法的法源:即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4.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简言之,行政法律关系就是受行政法调整的行政关系。
5.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也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6.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7.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行政法律关系既然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那么,由权利、义务构成的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也是行政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要素。
8.行政法律关系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
9.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
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10.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1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2.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行政职权只能由行政主体来行使,行政管理相对方不享有行政职权。
13.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
任何行政主体在享有或行使行政职权的同时,必须同时履行职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行政法概述在本章中,你将——✧了解对行政的定义为何如此困难✧知晓如何描述行政并对其进行分类✧掌握行政权的内涵特征以及现代行政权的扩张✧了解部门法意义上的行政法和学科意义上的行政法的分界✧体会行政法的本质是控权法✧了解中国行政法学的发展史及其现状✧了解行政法学的研究方法梳理基本概念对于学习一门学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学习行政法学也不例外。
第一节行政一、如何定义行政学习行政法,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行政。
①行政法学家对行政的定义可谓卷帙浩繁。
纵观这些定义,大致是以下面四个路径作为维度展开的:第一种,以行政内涵与外延的范围大小为基础进行界定。
依此方法,行政的概念往往存在广义、狭义和最狭义的区分,它们之间依次构成种属关系。
②这种定义方法虽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行政”现象,但它有很强的相对性,没有清晰的界分功能。
第二种,从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的区分进行行政的界定。
从行使职能的机关的性质着眼,说明行政含义的,是形式意义上的行政。
从国家职能的性质着眼,说明行政含义的,则是实质意义上的行政。
③由于国家职能的混合和交叉,所以对行政形式意义的定义和实质意义的定义都面临一些自身无法解释的难题,因此多数学者主张采用形式意义为主、实质意义为补充的定义方式。
第三种,以消极和积极两个不同视角对行政进行界定。
依这一路径,存在关于①就直接的词意而言,行政应包含公行政和私行政,但行政法学研究的对象仅仅是公行政。
因此。
本书凡是论及行政,特指公行政②胡建淼.行政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4③关于形式意义上的行政与实质意义上的行政,较有代表性的论述。
见: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3~10第一章行政法概述3 行政概念的“消极说”和“积极说”的区分。
第四种路径采取特征描述法。
通过对行政进行描述性说明来界定行政的概念。
这种界定方法,首先由德国的福斯多夫(Forsthoff)提出,他说:“行政只能加以描述,而无法予以定义。
”①事实上,特征描述法是对消极/积极意义行政定义的一种修正。
特征描述说试图对行政的实质功能、特色、行政组织、行为形式、行政的周边条件、行政的特色以及行政与宪法、法律的关系等进行说明,不失为一种较完整的界定方法。
近来,有不少学者采用消极说并以特征描述说为补充。
但这种学说也有自己的弱点:描述行政特征的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或者抽象性。
因此,行政的定义还是没有被彻底地明晰。
上述四种路径的定义都曾经在学界流行,新近在大陆法系占据主流地位的定义方法是采用消极说,并辅以特征描述法。
本书也采用这一学说对行政含义作出阐释。
(一)消极意义上的行政许多学者从积极的角度定义行政,即采用“行政法是什么”的表述。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德国的沃尔夫(Hans J.Wolff),他提出一项引用率颇高的定义:公行政的实质意义,是指具有多样性、附有条件或仅是目的取向,亦即,于此范围内,受到外在的规律,仅有部分计划且自我参与重要公共事务的实施与形成,而其成员则被指派为处理此等事务的管理人。
依照这种方法所作的定义虽然能揭示行政的某些重要的特征,但仍没有形成能穷尽所有特征、本质的概念。
正如日本学者盐野宏所说,作为行政的积极定义而展开的论述,实质上不过是将行政的特征或者倾向予以粗略地描述而已。
②因此,这种追求从内涵、本质对行政进行正面界定的做法,实际上带有相当的随意性,而学者的研究立场和方法是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
正是因为上述积极定义的致命缺陷,大部分学者转向消极地定义行政,即对行政的概念不作正面的界定,而是消极地将国家权力中的非行政的部分予以排除从而界定行政的界限。
这种定义方法告诉人们,“行政不是什么”,即行政是指除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职能活动。
消极说的提出,首推德国行政法学巨擘奥托·迈耶(Otto Mayer)和耶利内克(Jellinek),③后经许多学者沿用至今,如日本学者盐野宏、我国台湾学者翁岳生都倾向于此说。
中国大陆也有不少学者运用消极定义法。
消极定义是建立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上的理论,定义本身蕴涵了分权的宪政价值。
它的认识论基础是,行政的现象如此庞杂以致于对行政作正面的定义几乎不可能,而消极定义实际上就是,从外延对行政进行描述性界分。
此外,这种定义方法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
(二)特征描述法的修正消极定义法尽管避免了积极定义的一些弊病,但并非无懈可击。
首先,它存在循环定义的可能性。
只有在对立法和司法本身界定清晰的情况下,才能对行政的范围有所界定。
因此,三个概念之间的界定可能会互相依赖、循环定义。
其次,除外的内容范围难以确定。
①翁岳生.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7②[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6③[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行政法学4 除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职能活动是否都属于行政,这是一个问题。
在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法院、检察机关、军事指挥机关和国家主席,排除的范围是否包括所有非行政的机关呢?最后,这种定义方法只具有排除的功能,而没有正面建构和启发的作用。
因此,在消极地定义行政之外,辅之以对行政基本特征的描述殊为必要。
在对行政特征的描述方面,德国著名行政法学家毛雷尔的归纳比较到位。
在他看来,行政的典型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行政是社会塑造活动——行政服务于共同体中的人。
②与第一点相联系,行政的出发点是公共利益。
③行政主要是积极的、针对将来的塑造活动——这一点使它区别于司法。
④行政是为处理事件而采取具体措施或者执行特定的计划的活动——这使其有别于立法活动。
①但是,正如前面所述,用于描述特征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比如在毛雷尔的归纳中,所谓的“公共利益”便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由此看来,对行政下定义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给人以费力不讨好的感觉,不管你如何定义,总或多或少地面临一些责难。
与理论的探讨相比,实践的判断更具挑战性。
为识别行政,法国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权限争议法庭,对何为行政进行“鉴别”。
在中国,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学生诉高校案件(如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等)以及中国足协对违反比赛纪律的足球队的处罚案等,都迫使我们对传统的行政定义及其外延作出反思:行政法上所谓的行政,不仅包括国家行政,还应当包括非国家的公共组织、社会团体的行政,如足球协会、律师协会、公立学校等的行政活动。
在此之前,我们常常把这些活动视为自治组织的自治权表现,从而将其排除于行政法的视野之外。
二、行政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出发,大致可对行政作出如下界分。
(一)根据行政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来界分,可分为规制行政与给付行政所谓规制行政是指以限制规范个人、组织的权利、自由的方式达到行政目的的行政活动,例如经济规制、食品规制、药品规制、交通规制、建筑规制就属于这一类;所谓给付行政是指政府通过给予个人、组织利益和便利等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活动,例如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
给付行政又称“服务行政”。
(二)根据行政的方式或者手段来界分,可分为权力行政与非权力行政权力行政多以强制实现的面目出现,由行政主体的单方面意思决定表现出来,比如各种行政处理行为。
而非权力行政则是以非强制手段或者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双方合意的形式来表现。
规制行政多以权力方式实施,而给付行政则经常表现为非权力方式,因此在一般意义上,权力行政与非权力行政只是规制行政和给付行政的另一种表述,两者更多的是目①[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7第一章行政法概述5 的与手段的关系。
但是也有例外,有时目的与手段之间并不严格匹配,给付行政也可能表现为权力方式,比如义务教育中的强制入学行为,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富有强制力的权力行为,但就该行为的行政目的而言,则可归入给付行政的范畴。
(三)内部行政和外部行政关于内部行政和外部行政的划分一直是我国行政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理论上的分歧主要产生于划分标准的差异。
有的学者认为,内外行政的区分标准应体现在主体和范围上,即内部行政是存在于行政机关之间或行政机关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行政,而外部行政则发生于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
有的学者提出,行政机关管理事务的性质是划分内外行政的标准,凡属内部性质事务的管理就是内部行政;相反,对外部事务的管理则是外部行政。
也有的学者认为,内外行政的根本区别在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否有隶属关系。
隶属行政关系是基于地位上的从属性,依国家强制命令形成的关系属内部行政;非隶属性行政关系的发生不是基于地位上的从属性,而是基于国家法律或命令的规定,通过强制的或其他方式形成的社会关系属外部行政。
在上述观点之外,还有的学者主张从规范、主体范围、事务、法律效果等方面来综合区分内外行政,从而克服单一标准的不完全性。
他们认为,内部行政是行政机关为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而对自身内部行政事务进行组织领导、管理和调节。
内部行政反映了国家的自身管理,受内部行政规范的调整,只产生内部法律效果,并不针对外部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不影响其权利义务。
另有部分学者提出内外行政划分的标准应该是行为——权利标准,即以行政行为与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标准,以职权、职务上的权利义务为对象而实施的行政是内部行政;相反,不针对职权、职务上的权利而是针对公民的权利、法人的权利而实施的行政是外部行政。
这种观点从根本上解决了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双重身份产生的矛盾,使内外行政有了明确的界限。
区分内部行政与外部行政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种区分为内部行政活动和外部行政活动的划分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使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更趋明朗。
其次,内外行政的划分为行政行为效力的判断提供了标准。
内部行政与外部行政各自主体、范围、规范、行为、手段、效果、责任上必须统一,即必须坚持交错无效原则。
再次,内外行政的区别也有利于我们把握行政法学的研究方向。
以往我国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制度过多的重视和对行政行为、行政程序和行政责任颇为单薄的研究表明行政法学脱离了合理的价值目标的指引。
诚然,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伊·卜·布雷士曼关于“行政法这个术语有时用于调整行政机关内部活动的组织方面的成文规则,我们完全不用这个术语。
在行政法名义下我们的意思是指赋予政府机关制定法规和准审判权的法规原则,根据所赋予的权限由这些机关颁布的规范性法令和命令以及审判性法令和命令”的结论并不适合我国,但是行政法学绝不能将内部行政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该学科存在的价值和目标并非技术性的,而是为了控制行政权不被滥用。
当然,内部行政相对于外部行政来说,虽然处于次要的地位,但也是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之一,是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