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无赖子”并论其发展演变以及与同义形式的竞争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张释之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张释之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张释之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

有兄仲同居。

以訾为骑郎,十岁不得调。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言秦汉之间事,文帝称善。

释之从行,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文帝乃止。

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

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

其后拜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乃许廷尉当。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

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

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B.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C.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谒者,给天子传达命令的官员,始置于春秋战国,秦汉沿袭,也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

《七释》欣赏

《七释》欣赏

《七释》欣赏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七释》为王粲入邺后的重要作品,目前其创作时间尚存争议。

下文是关于《七释》的欣赏。

正文:潜虚丈人违世遁俗,恬淡清玄,浑沌淳朴。

薄礼愚学,无为无欲。

均同死生,混齐荣辱。

〔不拔毛以利物,不拯溺以濡足。

濯身乎沧浪,振衣乎嵩岳〕。

于是〔文藉〕大夫闻而叹曰:〔「於呼!圣人居上国无室,士人之不训在列之耻。

我其释诸,弗革乃已。

」遂造丈人而谒之,曰〕:「盖闻君子不以仕易道,不以身后时,进德修业,与世同理。

〔一物有蔽,大人耻之〕。

今子深藏其身,高栖其志,外无所营,内无所事。

〔有目而不视,有心而不思,顒若穷川之鱼,梢若槁木之枝。

鄙夫惑焉,请为子言大伦,叙时务,宣导情性,启授达趣。

虽谬雅旨,殆其有助,抑可陈乎?」丈人曰:「可哉!」〕○《艺文类聚》五十七。

〔大夫曰〕:「道在养志,〔志在〕实气,将定其气,莫先五味。

○《书钞》一百四十二。

冻缥玄酎,醴白腐清。

○《书钞》一百四十八。

肴以多品,羞以珍名。

脯鲔桂蠹,石夔琼晶。

寒鲍热,异和殊馨。

○同上。

〔紫梨黄甘,夏柰冬橘。

枇杷都柘,龙眼荼实。

河隈之鮇,泗滨卢鳜。

名工砥锷,因皮却切。

纤而不茹,纷若红尽场D擞形饔瘟海耷圄樱现莺?,参糅相半。

软滑膏润,入口流散。

○《书钞》一百四十二、又一百四十四。

《初学记》二十六。

《御览》八百五十。

鼋羹蠵臛,晨凫宿鷃。

五黄捣珍,(□肠□□)〔肠胹肺烂〕。

○《书钞》一百四十二。

〔旄象叶解,胎豹脔断〕。

霜熊之掌,文鹿之茸。

○《书钞》一百四十二。

〔齐以甘酸,随时代献。

芬芳滋液,方丈兼案。

此五味之极也,子其飨诸?」丈人曰:「否。

膏粱虽旨,厚味腊毒。

子之所甘,於我为戚〕。

」〔大夫曰:「名都之会,土势敞丽。

乃营显宇,极兹弘侈。

重殿崛起,叠构复施。

栾栭错峙,飞抑四刺。

结栋舒宇,翼若鸟企。

云枌虹带,华桷镂楹。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序》,又作《说文解字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文解字序》原文: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

释名 汉 刘熙著

释名 汉 刘熙著
释名 汉 刘熙著
简介
“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
大千世界,万物纷呈,其名各异。百姓大众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适应这种心理需要,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这就是《释名》。
《释名》作者刘熙,字成国,北海(今山东省寿光、高密一带)人,生活年代当在桓帝、灵帝之世,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献帝建安中曾避乱至交州,《后汉书》无传,事迹不详。
从上所述可见《释名》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社会学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清人毕沅说:“其书参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洵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释名疏证。序》)这一评价是很中肯的。
《释名》产生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
暑 煮 也 熱 如 煮 物 也
熱 爇 也 如 火 所 燒 爇 也
雨 羽 也 如 鳥 羽 動 則 散 也
春 蠢 也 動 而 生 也
夏 假 也 寬 假 萬 物 使 生 長 也
秋 緧 也 緧 迫 品 物 使 時 成 也
冬 終 也 物 終 成 也
四 時 四 方 各 一 時 時 期 也 物 之 生 死 各 應 節 期 而 止 也
瓦与当连,犹如人足与踝相连,故以“踝”释“瓦”)。这说明至少在汉末“瓦”的词义已发生了转移。这类材料对我们探讨词义学和汉语史都很有价值。
3。《释名》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如《释天》:“露,虑也,覆虑物也。”“覆虑”是古语,亦谓之“覆露”,在《汉书。晁错传》、《严助传》、《淮南子。时则篇》中都曾出现,是“荫庇”、“霑润”之义。《释天》:“虹,又曰美人。”这是古代俗称。传说古时有一对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虹。《释丧制》:“汉以来谓死为物故。”“狱死曰考竟。”这些古语,传达了上古时代语言的信息,可以作为考察古今语言发展轨迹的凭据。

刘熙载艺概文概

刘熙载艺概文概

刘熙载艺概:文概诗概艺者,道之形也。

学者兼通六艺,尚矣。

次则文章名类,各举一端,莫不为艺,即莫不当根极于道。

顾或谓艺之条绪綦繁,言艺者非至详不足以备道。

虽然,欲极其详,详有极乎?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殚竭无余,始足以明指要乎?是故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今复于存者辑之,以名其名也。

庄子取“概乎皆尝有闻”,太史公叹“文辞不少概见”,闻、见皆以“概”为言,非限于一曲也。

盖得其大意,则小缺为无伤,且触类引伸,安知显缺者非即隐备者哉?抑闻之《大戴记》曰:“通道必简。

”“概”之云者,知为“简”而已矣。

至果为通道与否,则存乎人之所见。

余初不敢意必于其间焉。

同治癸酉仲春,兴化刘熙载融斋自叙卷一文概《六经》,文之范围也。

圣人之旨,于经观其大备,其深博无涯涘,乃《文心雕龙》所谓“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有道理之家,有义理之家,有事理之家,有情理之家,“四家”说见刘劭《人物志》。

文之本领,祗此四者尽之。

然孰非经所统摄者乎?九流皆托始于《六经》,观《汉书·艺文志》可知其概。

左氏之时,有《六经》未有各家,然其书中所取义,已不能有纯无杂。

扬子云谓之“品藻”,其意微矣。

《春秋》文见于此,起义在彼。

左氏窥此秘,故其文虚实互藏,两在不测。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左氏释经,有此五体。

其实左氏叙事,亦处处皆本此意。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

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刘知几《史通》谓《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余谓百世史家,类不出乎此法。

《后汉书》称荀悦《汉纪》“辞约事详”,《新唐书》以“文省事增”为尚,其知之矣。

烦而不整,俗而不典,书不实录,赏罚不中,文不胜质:史家谓之“五难”。

评《左氏》者,借是说以反观之,亦可知其众美兼擅矣。

杜元凯序《左传》曰:“其文缓。

”吕东莱谓:“文章从容委曲而意独至,惟《左氏》所载当时君臣之言为然。

盖繇圣人余泽未远,涵养自别,故其辞气不迫如此。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答案及翻译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答案及翻译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答案及翻译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答案及翻译引导语:“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这句话出自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是韩愈为悼念柳宗元而做。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唐】韩愈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①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②先人墓侧。

刘知几《史通》(一)

刘知几《史通》(一)

刘知几《史通》(一)按:《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是集唐以前史论之大成的论著。

刘氏的历史观值得重视是:反对"历史的宿命论",反对以成败论英雄之正统历史观。

他甚至不主张"内中国而外夷狄"的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

《原序》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

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

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

又属大驾还京,以留后在东都。

无几,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

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

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

嗟予小子,兼而有之。

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

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

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

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

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

博采众议,爰定兹名。

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

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内篇六家第一》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

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

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故知《书》之所起远矣。

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

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

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

”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

” 推此三说,其义不同。

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及译文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及译文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及译文作者:荀况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在者,有人矣。

纵情性,安恣孳,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忍情性,綦溪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也。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钘也。

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案饰其辞,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若夫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奥窔之间,簟席之上,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六说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亲也。

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是圣人之不得埶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埶者,舜禹是也。

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

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着矣。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

《世说新语》全文(政事、言语)

《世说新语》全文(政事、言语)

《世说新语》全文(政事、言语)政事第三1、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

事觉,收之,令吏杀焉。

主簿请付狱考众奸,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醉莫大。

考求众奸,岂复过此?”2、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

未至发所,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回车往治之。

主簿曰:“贼大,宜先按讨。

”仲弓曰:“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3、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4、贺太傅作吴郡,初不出门,吴中诸强族轻之,乃题府门云:“会稽鸡,不能啼。

”贺闻,故出行,至门反顾,索笔足之曰:“不可啼,杀吴儿。

”于是至诸屯邸,检校诸顾、陆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众。

陆抗时为江陵都督,故下请孙皓,然后得释。

5、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犹知管时任。

贵胜年少,若和、裴、王之徒,并共言咏。

有署阁柱曰:“阁东,有大牛,和峤鞅,裴楷鞦,王济剔嬲不得休。

”或云潘尼作之。

6、贾充初定律令,与羊祜共咨太傅郑冲,冲曰:“皋陶严明之旨,非仆暗懦所探。

”羊曰:“上意欲令小加弘润。

”冲乃粗下意。

7、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言。

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

亮亦寻为贿败。

8、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绍咨公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

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9、王安期为东海郡。

小吏盗池中鱼,纲纪推之。

王曰:“文王之囿,与众共之。

池鱼复何足惜!”10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

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

”王曰:“鞭挞甯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使吏送令归家。

11、成帝在石头,任让在帝前戮侍中钟雅、右侍卫将军刘超。

全国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含解析

全国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含解析

全国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浣纱记·泛湖》中,与西施一同泛舟归隐的是()(A)夫差(B)勾践(C)范蠡(D)伍子胥2、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A)话本小说集(B)拟话本小说集(C)文言短篇小说集(D)志人小说集3、《曹子建集》的作者是()(A)曹丕(B)曹彰(C)曹彪(D)曹植4、“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A)《孟子》(B)《墨子》(C)《老子》(D)《庄子》5、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B)申不害(C)慎到(D)韩非6、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其中“察”的意思是()(A)举荐(B)考察(C)观察(D)审查7、将《战国策》编辑成书的汉代学者是()(A)刘彻(B)刘贺(C)刘歆(D)刘向8、古人以五声对应四时,阅读《秋声赋》可知,商对应()(A)春(B)秋(C)夏(D)冬9、史达祖《绮罗香》(做冷欺花)所咏之物是()(A)孤雁(B)杨花(C)春燕10、下列姜夔《扬州慢》词句中,化用杜牧诗歌的是()(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C)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1、“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一语,出自()(A)《吴士》(B)《楚人养狙》(C)《狱中上母书》(D)《又与焦弱侯》12、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况乎天理之溟漠”,“溟漠”的意思是()(A)冷漠(B)渺茫(C)黑暗(D)深奥13、《十五从军征》属于()(A)郊庙歌辞(B)相和歌辞(C)杂曲歌辞(D)鼓吹曲辞14、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的“板桥”即板桥浦,在今()(A)扬州市西南(B)镇江市西南(C)南京市西南(D)马鞍山市西南15、《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所声讨的人物是()(A)吕后(B)唐睿宗(C)武则天(D)武三思16、王禹偁《村行》的体裁属于()(A)七言律诗(B)七言古诗(C)五言律诗(D)五言古诗17、名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A)《遣悲怀》(B)《咏怀》(C)《秦妇吟》(D)《上阳白发人》18、《史记》中的“世家”一共有()(A)二十篇(B)三十篇(C)四十篇(D)五十篇19、《邵公谏厉王弭谤》选自()(A)《左传》(B)《国语》(C)《战国策》(D)《公羊传》20、“但使龙城飞将在”的“飞将”指的是()(A)李广(B)李陵(C)李蔡(D)李广利21、龚自珍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A)几社(B)宣南诗社(C)宋诗派(D)复社22、《【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自我夸耀的各种技艺中,与戏曲表演直接有关的是()(A)蹴鞠(B)打围(C)插科(D)双陆23、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是一首()(A)怀古词(B)节令词(D)咏物词24、《蜀道难》的诗歌体裁是()(A)五言古诗(B)七言歌行(C)七言律诗(D)七言排律25、《项羽本纪》:“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其中“朝”的意思是()(A)参见(B)早晨(C)朝着(D)面对26、下列作品中,引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诗的是()(A)《秋声赋》(B)《前赤壁赋》(C)《朋党论》(D)《答谢民师书》27、李孝光《大龙湫记》中,“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的是()(A)斑鱼(B)黄猿(C)瑞鹿(D)明月28、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是()(B)散文(C)赋(D)骈文29、下列作者中,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防范西夏侵扰的是()(A)梅尧臣(B)张先(C)张元幹(D)范仲淹30、清代提倡“性灵说”的诗人是()(A)黄遵宪(B)龚自珍(C)张维屏(D)袁枚二、多项选择题31、下列作品中,具有文论性质的有()(A)《上欧阳内翰第一书》(B)《梅圣俞诗集序》(C)《祭欧阳文忠公文》(D)《答谢民师书》(E)《朋党论》32、曹操《短歌行》中,用《诗经》成句的诗句有()(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E)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3、《送孟东野序》提及的汉代文学家有()(A)司马迁(B)司马相如(C)扬雄(D)阮籍(E)嵇康34、下列作品为陆游所作的有()(A)《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B)《沈园》(二首)(C)《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D)《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E)《伤春》35、杜甫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的“诸公”有()(A)高适(B)岑参(C)储光羲(D)薛据(E)王维三、简答题36、简述《吊古战场文》在句式上的特点。

陆龟蒙文集【唐·陆龟蒙】

陆龟蒙文集【唐·陆龟蒙】

陆龟蒙文集【唐·陆龟蒙】甫里集二十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唐陆龟蒙撰。

龟蒙著作颇富,其载于《笠泽丛书》者卷帙无多。

即《松陵集》亦仅倡和之作,不为赅备。

宋宝间,叶茵始采诸书,得遗篇一百七十一首,合二书所载四百八十一首,共六百五十二首,编为十九卷。

并附录,总为二十卷。

林希逸为序,刊版置于义庄。

岁久阙失。

明成化丁未,昆山严景和重刊之。

于附录之中增胡宿所撰《甫里先生碑铭》一篇。

陆钅弋序之。

万历乙卯,松江许自昌又取严本重刻。

于附录中续增范成大《吴郡志》一条、王鏊《姑苏志》一条,其馀诗十三卷、赋二卷、杂文四卷,则悉依旧次。

即此本也。

叶本所附《颜萱过张丹阳故居诗序》,龟蒙特属和而已,其事不应附之于集。

胡宿碑铭,《姑苏志》云其碑亡。

严氏所录,乃有全文。

意成化中宿集尚未佚也。

希逸序中辨诏拜拾遗一事极精核,足证《新唐书》之误。

茵于杨亿《谈苑》所载弹鸭一事,反复辨其必无,殊为蛇足。

文人游戏,亦复何关于贤否!乃以为瑕玷而讳之,亦迂拘之甚矣。

●《全唐文》收陆龟蒙文,自卷八百至八百一,计二卷。

◆全唐文卷八百陆龟蒙(一)龟蒙字鲁望,苏州人。

举进士一不中,从湖州刺史张搏游,为湖、苏二郡佐。

去居松江甫里,自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以高士召不至。

李蔚卢携素与善,及当国,召拜左拾遗,诏下日卒。

光化中,韦庄表赠右补阙。

○苔赋(并序)江文通尝着《青苔赋》,尽苔之状则有之,惩劝之道,雅未闻也。

如此则化下风上之旨废,因复为之,以嗣其声云。

天地闭,风雨积,门迳秋,莓苔植。

离方抱圆,累紫叠碧。

始分封于危亭之下,终略地于荒畦之侧。

侵竹坞而纵步,占兰畴而盈尺。

丽色何似?嘉名孰为?高有瓦松,卑有泽葵。

散岩窦者石发,补空田者垣衣。

在屋曰昔邪,在药曰陟。

质被绿钱之美,香闻艾纳之奇。

或{艹潭}或<直Ρ>,或藓或。

谅含姿而是类,斯感物以随时。

则有卫霍夭姻,金张世族。

侯以恩泽拜,馆以形胜筑。

壁僭涂椒,阶缘戚玉。

床丹徼之象尽,帐苍梧之翠秃。

范晔《宦者传论》

范晔《宦者传论》

范晔《宦者传论》范晔《宦者传论》【原文】:《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

”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

故周礼置官,亦备其数。

阍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官之戒。

又云:“王之正内者五人。

”《月令》:仲冬,命阉尹审门闾,谨房室。

《诗》之《小雅》,亦有《巷伯》刺谗之篇。

然宦人之在五朝者,其来旧矣。

将以其体非全气,情志专良,通关中人,易以役养乎?然而后世因之,才任稍广。

其能者则勃貂、管苏,有功于楚、晋;景监、缪贤,著庸于秦、赵。

及其敝也,则竖刁乱齐,伊戾祸宋。

汉兴,仍袭秦制,置中常侍官。

然亦引用士人,以参其选,皆银珰左貂,给事殿省。

及高后称制,乃以张卿为大谒者,出入卧内,受宣诏命。

文帝时,有赵谈、北宫伯子,颇见亲倖。

至于孝武,亦爱李延年。

帝数宴后庭,或潜游离馆,故请奏机事,多以宦人主之。

至元帝之世,史游为黄门令,勤心纳忠,有所补益。

其后弘恭、石显以佞险自进,卒有萧、周之祸,损秽帝德焉。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

至永平中,始置员数,中常侍四人,小黄门十人。

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惟阉宦而已。

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宫卿之位,于是中官始盛焉。

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

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

邓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

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

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

虽时有忠公,而意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真情忤意,则参夷五宗。

汉之纲纪大乱矣!若夫高冠长剑,纡朱怀金者,布满宫闱;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府署第馆,棋列于都鄙;子弟支附,过半于州国;南金和宝冰纨雾縠之积,盈仞珍藏;嫱媛侍儿歌童舞女之玩,充备绮室。

北窗炙【宋·施彦执】

北窗炙【宋·施彦执】

北窗炙【宋·施彦执】●卷上新法之变,议者纷然。

伯淳见介甫,介甫闻伯淳至,盛怒以待之。

伯淳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间,即笑谓介甫曰:“今日诸公所争皆非私,实天下事尔。

相公少弭威色,且容大家商量。

《管子》云:‘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也。

’管子犹知尔,况乃相公高明乎?何苦作逆人事!”介甫为伯淳所薰,不觉心醉,即谓伯淳曰:“业已如此,奈何?”伯淳曰:“尚可改也。

”介甫遂有改法之意,许明日见上白之。

及明日见上,有张天祺者,实横渠弟也。

自处士徵为谏官,遂于上前而折荆公之短,荆公不胜其忿,遂不肯改。

故伊川尝谓诸公曰:“新法之弊,吾辈当中分其罪,使当时尽如伯淳,何至此哉!以诸公不能相下,遂激怒而成尔。

”范尧夫罢相,与伊川相见,责尧夫曰:“曩者,某事相公合言,何为不言?”尧夫谢罪。

又曰:“某事相公亦合言,何为又不言?”尧夫又谢罪。

如此连责数事,尧夫皆谢罪。

及他日,伊川偶见尧夫子一箧,凡伊川责尧夫所不耳言者,皆已先言之矣,但不与伊川辩一词,惟谢罪。

此前辈之度量,不可及也。

韩魏公与范文正公议西事不合,文正径拂衣起去,魏公自后把住其手云:“希文事便,不容商量。

”魏公和气满面,文正意亦解。

只此一把手间,消融几同异。

魏公所以能当大事者,正在此也。

欧公语《易》,以谓《文言》、《大系》皆非孔子所作,乃当时《易》师为之耳。

魏公心知其非,然未尝与辩,但对欧公终身不言《易》。

孙威敏不肯读温成皇后策文,仁宗再三令授之,威敏不受。

仁宗曰:“卿既不读,何不掷去?”威敏曰:“掷则不敢掷,读亦不敢读。

”立朝之节若此。

吕吉甫既叛介甫,介甫再用,遂令人廉其事,乃得吉甫说秀水通判张君济置田一事。

君济置田时,吉甫有舅,郑不知其名,谓之郑三舅,往来君济间。

介甫乃发其事,即拘君济、郑,皆下狱,郑遂死狱中。

已而奉敕,张君济决配某州。

临刑日,士大夫莫不哀伤之。

决讫,有内臣出白纸一大幅,辄印其脊血而去。

人大惊,问之,答曰:“欲呈相公也。

”呜呼!介甫酷烈,乃至如此乎!姚进道在学士日,每夜必市两蒸饼。

《郁离子》序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郁离子》序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郁离子》序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

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某某某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

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

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

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

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

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

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

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

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

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

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诫、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

有激而言也。

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

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

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

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

及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美于无穷,不其盛哉?《传》有之曰:楚虽有材,晋实用之。

公之谓也。

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

呜呼!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

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

顾一夔何敢序公之书?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亦为荣幸,因不让而序之。

《柳宗元文集》●卷三·论

《柳宗元文集》●卷三·论

《柳宗元文集》●卷三·论○封建论(《唐宗室传赞》曰:唐兴,疏属毕王。

至太宗时,与名臣萧等喟然讲封建事,欲与三代比隆。

而魏征、李百药皆谓不然。

颜师古独议建诸侯当少其力,与州县杂治。

由是罢不复议。

至名儒刘秩,目武氏之祸,则谓郡县不可以久安,大抵与曹、陆相上下。

而杜佑、柳宗元深探其本,据古验今,而反复焉。

苏内翰《志林》曰:昔之论封建者,曹元首、陆机、刘颂,及唐太宗时,魏征、李百药、颜师古,其后刘秩、杜佑、柳宗元。

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

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范太史《唐鉴》,亦以公之论为然。

以谓后世如有王者,择守令以治郡县,亦足以致太平,何必封建哉?又武威孔氏曰:韩退之文章过子厚,而议论不及。

子厚作《封建论》,退之所无。

按唐之藩镇,初非有取于封建之制。

特自天宝之后,安史乱定,君臣幸安,瓜分河北地以授叛将。

护养孽萌,以成祸根。

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庭,其与《春秋》所谓诸侯强而王室弱之患等。

至元和间,为朝廷扰,无虚日,公目击其祸之至此也,推原封建出于势之不得已,而犹惜乎唐之不能悉置守宰,而使强藩悍将为中国扰也。

唐史臣详取公之论,以为世鉴,诚知言哉。

作之年月未详。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重校无二之字。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势之来,(一有则字。

)其生人之初乎?(一无生字。

)不初,无以有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说文》云:榛,丛也。

)鹿豕犭丕犭丕,(《篇韵》无犭丕字,疑当为亻丕。

亻丕,有力也。

一曰:狸子曰亻丕,疑作丕。

《楚辞》:逐人丕丕。

注:丕丕,走貌。

犭丕,音丕。

)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释秘演诗集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释秘演诗集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释秘演诗集序阅读练习及答案《释秘演诗集序》阅读材料欧阳修予少以进士游京师。

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

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二人欢然无所间。

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

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已老,胠其橐①,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

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②,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

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释秘演诗集序》阅读题题目4、对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厌:满足B。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廓:心胸开阔C。

释秘演诗集序释:解说、解释D。

二人欢然无所间间:嫌隙、隔阂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秘演是奇男子的一组是()(3分)①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②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③然喜为歌诗以自娱④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⑤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⑥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A。

①②④B。

②④⑥C。

①③⑤D。

③⑤⑥6。

【读通鉴论】卷03

【读通鉴论】卷03

【读通鉴论】卷03○景帝〖一〗甚哉名义之重也,生乎人之心,而为鍼铓剑刃以刺人于隐者也。

故名以生实,而义不在外。

苟违乎此,疑在肘腋而先战乎心。

夫欲有所为,而无可信之人,必危;有可信之人,而固不敢信,必败。

吴太子之谏王濞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借人,人亦且反王。

”以此疑田禄伯,不遣循江、淮入武关,而坐困于下邑。

其不信禄伯而因以败也,则太子任其失。

藉令假禄伯以兵,而禄伯且反也,亦未可知。

是两穷之术,而姑保其可疑。

太子固曰“王以反为名,兵难以借人”。

名不正,义不直,浮鼓其忿欲以逞,其中之铓刃,常不去于肺肝。

是以无名无义而欲有为于天下,即以之攻无道而不克,况以之犯顺哉?故自疑者必疑人,信人者必自信也。

自不可信,人不可保,疑之而隳功,信之而祸亦起。

苻坚以不疑而亡于慕容垂,安庆绪以不疑而亡于史思明。

吴太子之言,固天理显露之一几,以震小人而褫之,恶能强哉!恶能强哉!〖二〗文帝且崩,戒景帝曰:“即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

”则文帝未尝须臾忘制吴也。

故几杖之赐,欲以销其雄心而待其自敝,非玩也。

中有所恃,则可静以待动,而不为祸先,无已,则固有以胜之矣。

柔而不陷于弱,本立焉耳。

黾错者,焉知此!迫而无以应,则请上自将而身居守,有亚夫之可恃而不知任也,身之不保,宜矣哉!故柔而玩、竞而不知自强之术,两者异出而同归于败。

〖三〗周亚夫请以梁委吴,绝其食道,景帝许之。

梁求救而亚夫不听,上诏亚夫救梁,而亚夫不奉诏。

于是而亚夫之情可见,景帝之情亦可见矣。

委梁于吴以敝吴,而即以敝梁。

梁之存亡,于汉无大损益;而今日之梁为他日之吴、楚,则敝梁于吴而恃以永安。

亚夫以是获景帝之心,不奉诏而不疑。

景帝之使救也,亦聊以谢梁而缓太后之责也,故可弗奉诏而不疑也。

呜呼!景帝之心忍矣,而要所以致之者,太后之私成之也。

帝初立,年三十有二,太子荣已长,而太后欲传位于梁王。

景帝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探太后之旨而姑为之言也。

窦婴正辞而太后怒,则景帝之惎梁久矣。

〔宋·苏辙历代论 卷四〕

〔宋·苏辙历代论 卷四〕

〔宋·苏辙历代论卷四〕王导西晋之士,借通达以济淫欲,风俗既败,夷狄乘之,遂丧中国。

相随渡江,而此风不改,贤者知厌之矣,而不胜其众,俗乱于下,政弊于上,而莫能正也。

东晋之不竞,由此故耳。

是时王导为相,达于为国之体,性本宽厚容众,众人安之。

然生于衍、澄之间,不能免习俗之累,喜通而疾介,能弥缝一时之阙,而无百年长久之计也。

更二大变,几至亡国。

元帝之世,王敦拥兵上流,有无君之心。

刘隗、刁协刚介狷浅,见信于帝,专以法绳公卿,而深疾王氏恣横。

敦遂起兵,以诛君侧为词,兵再犯阙。

幸而敦死。

元、明既同,成帝幼弱,庾亮辅政,任法以裁物,复失人心。

苏峻擅兵历阳,多纳亡命,专用威刑。

亮知峻必为乱,以大司农召之,众人皆知不可,而亮不听,遂与祖约连兵内向,涂炭京邑。

此二衅者,皆导之所不欲,而隗、亮不忍以速其变。

以隗、亮为是耶,敦、峻之祸发不旋踵;以导为是耶,使人主终身含垢,何以为国?鲁自宣公,政在季氏,更三世至昭公,不能忍,将攻之,子家羁曰:“舍民数世,求以克事,不可必也。

”公不从而出。

隗、亮之败,则昭公之举也。

齐景公以贪暴失民,田氏以宽惠得众。

公问于晏婴,求所以救之。

婴曰:“惟礼可以已之。

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公叹曰:“善哉!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

”婴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晏子知之,而景公不能用,田氏遂代吕氏。

盖大家世族为患于其国,当若心腹之疾,必与人命相持为一,攻之以毒药,劫之以针石,病若不去,命辄随尽,非良医贤臣,未易处也。

子产为郑,国小而逼,族大多宠。

子产患之,有事伯石,赂以其邑。

子太叔曰:“国皆其国也,何独赂焉?”子产曰:“无欲实难,皆得其欲,以从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邑将焉往!”子太叔曰:“若四国何?”子产曰:“非相违也,而相从也,四国何尤?《郑书》有之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

’姑先安大,以待所归。

”既伯石惧而归邑,卒以予之,又使为卿,以次己位,郑乃少安。

汉文学史纲要

汉文学史纲要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

声音繁变,濅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

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

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吕不韦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1〕(《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郑玄则谓“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诗谱序》)〔2〕虽荒古无文,并难征信,而证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间之心理,固当以吕氏所言,为较近于事理者矣。

然而言者,犹风波也,激荡既已,余踪杳然,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垂后。

诗人感物,发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随讫。

倘将记言行,存事功,则专凭言语,大惧遗忘,故古者尝结绳而治,而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

结绳之法,今不能知;书契者,相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易》《下系辞》)“神农氏复重之为六十四爻。

”〔3〕(司马贞《补史记》)颇似为文字所由始。

其文今具存于《易》〔4〕),积画成象,短长错综,变易有穷,与后之文字不相系属。

故许慎复以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说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许慎〔5〕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考 按 。( 新 五 代 史 ・ 李鳞 传 )
述 问题 : 无赖 子 ” “ 的出现与 其历代 使用 情形 如何 ? “ 赖子 ” 出现 之前 的 同义 表达 词语 有哪些 ? “ 无 无 赖子 ” 出现之 后有 哪些 与之 同义 的词语 ? “ 赖子 ” 无 的源 头短 语是 哪一形 式 ? “ 无赖 子 ”的意义 是如 何 演变 的 ?与各 同义表 达形式 的竞 争情 形及其 结果 是 什 么 ?我 们认 为 ,如 果能够 把这 些 问题搞清 楚 ,其 意 义绝不 仅仅 限于透 彻地 了解 了一个 词语 的发展 历 程 并完成 了对它 的历 史 阐释 ,而 且对 认识 一种类 型
出没 波涛 , 白刃林立。( 方逢辰 《 蛟峰 文集 卷二 《 包宏斋) 与 ) )
( 3 某 自去载之夏入馆 ,未尝为人作一字 ……每见 一 1)
丛谈 ) )卷一 一 “ 太平鼓”条 )
( )黄开榜一无赖予耳 ,不足论 ,若陈国瑞,.真 虎 6 q J 1
将 也 。 ( 名 成 同将 相 琐 闻 》 “ 开 榜 陈 国瑞 合 纪 ” 条 ) 佚 黄
( )公 土 木 形 骸 ,俨 然 不可 犯 , 虽市 井 无 赖 子 ,见 公 8
词 的成词 以及演变发展规律也应该进行深入研 究。
本文 所使用 的语 料主 要来 自历代 史书 、笔记 、 小 说 、墓 志碑铭 、佛教文献 等 ,这些 材料 最初搜 集
所 依据 的 电子 文本 以及复 核 资料所依 据 的纸质 文献 版 本 ,详 见文 后 。
“ 无赖 之 子 ”是 “ 赖 予 ”的源 头 短语 , “ 赖 子 ” 出现 之后 “ 赖 之 子 ”就 被 替 代 : “ 赖 子 ”意 义 演 变 为 指 无 无 无 无 “ 务 正业 、游 手 好 闲 的 人 ”且 中 心语 “ ”演 变 为 准 词 缀念 轻 声 时 ,“ 不 子 无赖 子 ”完 全 成 词 ;“ 赖 子 ”作 为高 文 无 大 典和 文 人 笔 下 的 词 汇 在 与 同义 形 式 的竞 争 中逐 渐 转 入 口语 方 言 ,非 汉 语 双 音 词 是 这 一变 化 的主 要 原 因 ,其 并 未 被 彻 底 取 代 应 该 还 有 其他 值 得 探 讨 的 因素 。 关 键 词 : “ 赖 子 ”;词 汇 化 ;词 汇 史 无 ‘
( )而奸民、游手 、无赖子 ,幸而贪饮 食 ,利钱 财, 3 来者 无限极 ,往往 至数 百千人 。( 阳修 端明殿学士蔡公 欧 墓 志铭 ( 熙宁元年 )) 》 () 4 常有老先生数人 , ‘ 闻之俱至 , 责无赖子 。 彭乘 墨 (
客挥犀 卷二 “ 无赖子 ”条 ) ( )一 日闾巷火作 ,救 焚方急 ,有无赖子 ,相约乘变 5 调公 。( 曾敏 行 《 醒杂志 卷一 ) 独 () 6 一无赖子先 煮尝之, 云极珍 美。 洪迈 ( ( ( 夷坚志 ・ 支 志戊》卷 九 “ 海盐 巨鳅”条 )
学社会科学研 究 2 0 0 8年度后期资助重大项 目 “ 方 言》 两汉语 言研究 ”( 目编号 :0J 0 0 )之阶段性成果。 《 项 8HQ 0 1

46 ・
(2 1 )环一二 里,所居 皆无赖子 ,平时贩私违禁 ,其舟
成群 ,乱挝 乱哄 ,因缘 为奸 ,俾鼓 声以掩之 。( 福格 听雨

亦敛沮 ( 沮”原丈误 ,当作 “任 “ 卡 ”… 一 引者注 ) 卢溪文 。( 集) )附录胡铨 墓志铭 ) ( )市有一无赖 少年 ,恶之 ,尝切齿 ,宫保呼无赖子, 9 与钱十万,使市布于房陵。( 王十朋 梅溪后集》卷二九 赠
少保 王公 墓 志 )
“ 无赖 子 ”的 出现 以及 历代使 用情 形 “ 赖子 ”用例 最早 见 于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9 9( 0 0 40 4 .8 0 02 7 2 1 )0 .0 60
在撰 写讨论 “ 无赖 ”的词义 以及 历史演 变一 文 时 , 我们注 意到 了 “ 赖子 ”,并 因此 思考 了下 无
( )县 中无赖子 自称宗子者百余人,宗正无谱谍 ,莫 2
明初 ,用例 并不 多 ,在 我们 使用 的语料 范 围 内有 1 8
例 ,其 中晚唐 1 ,宋 代 1 例 2例 ,元 末 明初 5 。列 例
举 如下 :
( )不得 黑暗独行 ,不得与无赖子往还。( 1 李商隐 义 山杂纂 c 无见识, ) ,条
(0 1)无赖子得钱,
目 蒲博,数日而尽,遂遁去。( 同上)
的短语/ 词组 的成词 规律具 有一 定意 义 , 因为尽 管汉
语词汇 的双音化是主流 ,但 是毕竟不是全部 ,对三音
( )乃倚女后之势 ,挟轻薄无赖子 ,行诈逼取 ,如怀 7
袖 中,才半岁 ,戕杀宇文无遗种,故 臣宿将 ,骈首拜伏,莫 敢 违作 , 王莽何足道也 ! 叶适 习学记 言序 目 ・ 视 ( 隋书一》 )
(1 1)始 冠有外姻为无赖子所辱,遇之 鎏,与俱 立县 尹
庭下 。其人少长 山谷 间,未识市井 ,诣 曹不能 出一语。( 洪
适 盘洲文集 卷七 六 刘府君墓志 )
本 文 为 高 等 学 校 优 秀 博十 学 侮 论 文 作 者 专 项基 金项 目 “ 雄 《 言 》 与汉 语 史 研 究 ”( 目编 号 :2 0 1 )和 教 育 部 哲 扬 方 项 0 70
《 语文 研 究 》2 1 第 4期 ( 第 17期 ) 0 0年 总 1
释 “ 黼
’并论其发 ’
华学诚 ,张
以及与同义形式的竞

( 京语 言大 学 人文 学 院 ,北 京 10 8 ) 北 0 0 3

要 : “ 赖 子 ” 出现 在唐 末 ; “ 赖 子 ” 出现 之 前 与 出现 之 后 的 同义 表 达 形 式 或 者 是词 ,或 者 是 短 语 ; 无 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