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文学转换的代表_论日本战后文学中的_第三新人_

日本战后文学转换的代表_论日本战后文学中的_第三新人_
日本战后文学转换的代表_论日本战后文学中的_第三新人_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二期

日本战后文学转换的代表

——论日本战后文学中的“第三新人”派

曲阜师范大学 刘炳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由战时状态向日常状态的转换。这种转换深刻地体现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在文学领域中,这种转换表现为各种流派不断涌现,其中,“第三新人”派的创作颇具代表性。

“第三新人”派是日本战后文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派别。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与日本战后政治经济发生重大转换密切相关,它标志着日本文学开始由战后的批判反思战争走向反映日常生活。当然,体现日本文学向反映日常生活转换的流派和作家有很多,“第三新人”派的出现也是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三新人”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的日本文坛上。“第三新人”派的名称由来与日本战后文学中的“战后派”有着密切联系。“战后派”是日本战后文学中对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不正义战争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一个派别。这个派别出现在1946年,当时的作家梅崎春生、稚名麟三、武田泰淳、埴谷雄高等被称为战后派的“第一批新人”,即第一批战后派作家。战后派作家以其对战争的深刻批判和反思推动了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到1948年,战后派又出现了一批新的作家,有大冈升平、安部公房、堀田善卫、三岛由纪夫等人。这些作家被称为“第二批新人”,也就是第二批战后派作家。1950年以后,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及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文坛上,批判反思战争的创作逐渐退居次席,反映日常生活和人们战后思想转换的作品开始成为主流。继第二批战后派作家之后,又有一批新的作家登场。这些作家同战后派的第一、第二批作家有所不同,他们作品中的政治性不再那样强烈,而是“坚持表现不带政治色彩的真实情感的人们”(松原新一:《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的生活。当时日本评论家山本健吉在1953年11月《文学界》杂志上发表了《第三批新人》一文。文中,他为了把第一、第二批战后派作家(即“第一批新人”和“第二批新人”)与新作家区别开来,称文坛上新出现的这些作家,如西野辰吉、井上光睛、长谷川四郎、土高英夫、武田繁太郎、伊藤桂一、泽野久雄、吉行淳之介等人为“第三批新人”。

但是,后来“第三批新人”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所指的不再是战后派作家中的又一批新人,而指一个新的文学派别。这种变化反映在日本评论家对“第三批新人”所包含的作家名单的变化上。1954年5月,著名评论家服部达在《近代文学》杂志上发表了《新一代的作家们》一文,文中把阿川弘之、前田纯敬、岛尾敏雄、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长谷川四郎、土高

英夫、小山清、武田繁太郎、三浦朱门等十人称为“第三批新人”作家。又过了一年多,1955年5月,《新潮》杂志出版了“第三批新人”小说专号,除上述作家之外,还包括了松本清张。同年8月,《文学界》杂志发表了《战后文学的十年》特刊,其中还包括了山本雄吉的文章《文学运动的兴衰》,文中提到的“第三批新人”的名单与他在1953年列的名单有着很大的不同。他现在是把安冈章太郎、小岛信夫、庄野润三、小沼丹、三浦朱门、吉行淳之介、武田繁太郎等人称作“第三批新人”。同年9月,评论家服部达在《文学界》杂志的《昭和文学人物史》大特刊上,发表了《劣等生、残疾者以及市民——从第三批新人到第四批》一文,文中又出现了“第四批新人”一词。这样,日本文坛上的“第三新人”派就逐渐形成了,其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了。

从日本评论家的总结可以看出,日本文学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以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小岛信夫、庄野润三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即“第三新人”派。这些作家的创作不同于以战后派为代表的战后文学,在创作内容上,他们不再一味地反思战争、批判战争;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他们也不再追求战后文学那种试验性、观念性。他们显示了引人注目的、更能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感觉和意识的独特风格。

“第三新人”派在日本文坛上表现出了一种转向文学的特征,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题意向、观念意识和生活内容带有鲜明的社会转型印记。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50年代,随着日美和约的签定、日本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战后日本文学的不断繁荣,审美意识伴随着文化心理结构的开放,许多日本作家意识到日本文学必须冲破长期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所形成的文化潜结构和民族心理积淀中形成的强大惰性、僵化的心理素质及维系方式,必须面对日本现实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日本民众的现实心理发展趋向,这就引起了日本文学在创作主题和表现内容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促使日本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反映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第三新人”派正是日本文学这种转换与变革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派别。

首先,以新的态度表现战争体验主题是“第三新人”派创作的重要内容。他们以一种真切的生活体验来描绘战后社会与个人的战争影响印记。我们知道,战后派在日本文坛上是以深刻地反思、批判战争为主题特点的。那些作家在战争年代就具有用马克思主义眼光批判国家和战争的思想,战争结束后,正是那部分作家倾吐战时被禁止表现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于是,他们便以缺少被天皇制度迷惑的内心经验毫不留情地批判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残酷性。战后派文学正是高举批判战争的旗帜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并且以次推动了日本文学向前发展。然而,日本战后的社会虽然在美国占领军的帮助下,或多或少地取消了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的一些枷锁,但社会制度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再加上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日本民众的生活也已由战时状态转向了日常生活,思维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关注的不再仅局限于对国家、战争的批判与反思,而是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本身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在这种情形下,反映战后现实生活的作品自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然,由于战争的影响不可能消除,文学创作自然也不可能一下子远离战争。“第三新人”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潜心描绘战争影响后的人们的生活。他们的作品中,有关于战争的痛

苦回忆,有关于战争的残酷影响的描绘,但描写更多的是把战争影响同战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体验与感受。安冈章太郎的小说《坏伙伴》、《凄凉的欢乐》、《海边情景》最先表现了这样的主题。安冈章太郎与其他“第三新人”派作家一样,也参加过那场战争,深受战争的摧残和影响。他因患病,被从前线送回后方,直到战后伤病一直未愈。这个战争中的疾病经历,安冈章太郎一直感到“羞耻”。他在1953年获“芥川奖”的两篇作品《凄凉的欢乐》和《坏伙伴》就是以表现这种战后生活的“羞耻”、“屈辱”心情而引人注目的。《凄凉的欢乐》讲述了“我”每月到市政府去领生活补贴的屈辱感受,“我每一个月到神奈川县政府所在地横滨市政府去领取生活补贴。虽然是正当的报酬,接过钱来的一刹那,人总会感到一种屈辱吧。”(《凄凉的欢乐》)二战结束后,日本复员军人有一种自卑感,安冈章太郎所表现的这种屈辱感正是受这种影响最深的那些军人的战后生活。他们的这种屈辱感不仅仅是因为领取理由模糊的补贴,重要的原因在于战时受了伤,至今无法劳动,面临生活困难,心灵上的阴云始终笼罩着。

安冈章太郎的另一篇小说《遁走》也是关于战争体验的作品。作品通过对安木加介这个对军队缺少适应能力的人而又不得不使自己设法适应经历的描绘,反映了受屈辱的弱者被庞大的军队所吞噬的事实。在这篇作品中,作家没有用批判军国主义的态度来描绘日本的战时军队,而是以朴素的日常生活者,且是稍微缺乏生活能力的人的目光来观察日本军队的。作者把受日本军国主义残害的弱者在战后艰难生活中苦苦挣扎的自卑、怯懦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吉行淳之介的小说《在火焰中》虽然是一部回忆战时生活的作品,但表现出来的态度与战后派作家截然不同。小说塑造了一个以“游戏”精神对抗所谓“诚实”的僵化了的国家战争支配力的人物形象。作品主人公在遇到空袭、房屋焚毁的时候,从家里抢出来的东西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唱片。作品实际上是表现了一种冷眼对待战争的态度。

其次,“第三新人”派真实地反映了战后美国军队占领下的日本民众的思想情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队占领了日本。战后日本的一些老作家及“无赖派”作家也曾反映过美军占领下的社会现实及战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情感,但是,真正在作品中强调战后是被占领的时代,并且真实地反映了美军占领下人们的思想情感的,还是“第三新人”派的创作。在这方面,小岛信夫的创作最具代表性。小岛信夫在“第三新人”派中,年龄较大,且参加过战争,到过中国,还曾学习过美国文学。战时,英语对日本人来说,是敌方的语言,作为研究英美文学的小岛,在日本国民中有自卑感。而战后美军占领了日本,后来,日美又结为同盟,英语又变得受到人们重视起来,这对小岛来讲是没有想到的,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道的不安和恐惧。他的小说《美童学堂》讲述了一批日本英语教师参观美国占领军模范学校的故事。作品反映了日本人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日本官员让参观的人长时间在广场上等候,时间变了也不通知,还让参观的人服装整洁、不得吵嚷、中午饭自备等。当然,日本人中也有极力想讨美国人赏识的家伙,作品中的山田便是这样的人。在那群英语教师中,山田“衣着最讲究,气色也很好”。他极力想炫耀自己的英语会话能力,以便讨得美国人的欢心,他提了一个建议:这一天,大家都不许讲日语,而是用英语会话。除他之外,其余人的心理是灰暗自卑的。作品中的主人公伊佐性格懦弱,他的内心有一种抵触情绪,害怕讲英语。当机关

的官员柴元和精神饱满的山田走在最前面,率领“象囚犯一般”的队伍向前走时,他忍着被临时找来穿上的黑皮鞋磨破了脚的疼痛,落在队伍的最末尾走着。这是一幅作者精心描绘的美军占领下的日本国民生活的生动图画。当参观队伍到了美国人的学校时,他流下了屈辱悲伤的眼泪。当听到美国人漂亮的英语和山田完全按照外国人的调子说话时,他觉得是一种耻辱。可以说,伊佐这个形象是美军占领下有民族自尊心的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小岛信夫在小说《在火车上》、《星辰》、《步枪》等作品中也都形象地展示了美军占领下日本国民的那种屈辱生活和自卑心理。

第三,“第三新人”派还比较深刻地反映了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日本人迅速跨入现代文明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危机。随着战后社会形态的巩固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在日本人面前扑面而来。它迅速地改变着日本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观念,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引发了新的危机。我们知道,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许多危机。这种危机包含在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经济危机、战争危机、信仰危机、人际关系危机、环境污染等等。反映人类生存危机是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日本现代文学也是如此。“第三新人”派正是在战后日本文坛上率先表现了这样的主题,并且是用不同于战前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视野和态度来反映新出现的问题。非常敏感地反映出现代生活中的这种危机在家庭生活中的出现,在日本文坛上可以说最早是从“第三新人”派开始的。其中,庄野润三的许多作品就鲜明地代表了他们这一派别的家庭观念。他的小说《舞踏》、《池边小景》、《静物》等就是这样的作品。传统道德曾是二战以前日本家族制度的支柱,战后,由于民主自由理念的确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核家族”出现了,这表明日本家庭在逐步脱离自古以来得以稳固维持的血缘关系,新的社会形态下,家庭的危机随时可以出现。短篇小说《舞踏》的开头便写道:“说起来,家庭的危机,就好比爬在厨房天窗的壁虎。”在这里,作者把家庭危机比作“壁虎”,预示着危机随时存在,同时,也含有人们对这种危机存在的习以为常。作品中的妻子发觉自己的丈夫同单位的女同事亲近而反常地猛喝威士忌后蒙头大睡,她的丈夫起初认为她自杀显得惊慌失措。获得芥川奖的小说《池边小景》则描述了一个丈夫因为挪用公司公款而失业所引起的家庭危机。作品中写到:“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被公司开除了,真不体面,怎样才瞒得过人家呢?这个人生道路上的失败,怎样弥补呢?还想不出什么办法,绝望就先袭上心头。可是,不想个办法摆脱困境也不行啊。”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人们面临的家庭危机感。此外,这篇作品还深刻揭示了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的不安心情,作品中的丈夫给他妻子讲了这样一段话:“部长也好,课长也好,不管是谁推开门,刚进来的一刹那间总有一点恐惧的心情。是什么事情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呢?其实,他们也说不出究竟害怕谁或害怕什么。”作品描绘的这种说不清的恐惧感是现代高度文明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潜意识,也是现代主义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第三新人”派还敏锐地觉察到了人际关系的变化。吉行淳之介的小说《骤雨》就反映了主人公山村英夫的交友态度同传统观念的背叛。山村英夫“交女朋友时,警惕自己不要超出玩乐的阶段,好象心中穿上铠甲似的,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物。他认为“妓院不仅对肉体上的

卫生考虑得很周到,而且很合乎于他追求安稳的心情,就是说,精神上也很卫生”。山村英夫这种心情中隐藏着对于人和人之间纠缠不清关系的厌恶。吉行的另一部小说《娼妇的屋子》则通过男主人公因地位的提高改变了对女人的态度,说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种稳定关系的消失。

“第三新人”派作家以独特的角度和态度描绘了转向时期的日本社会,展示了特殊时期的一些人的独特心灵世界。这些作家虽不曾提出什么鲜明的政治观点,甚至他们的作品和思想还带有一些颓废的痕迹,但通过他们及其作品,更能使我们看到日本社会的某种真实。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文学的转换不仅体现在作品题材和思想内容的变化上,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变革与创新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新人”派虽不曾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什么重要主张和观点,但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文学观念和艺术追求对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学发展同样具有创新意义。

首先,“第三新人”派在艺术审美追求和表现形式的运用上既有对日本文学传统的继承,又广泛融合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因素。“第三新人”派的产生发展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此时的日本文学已广泛受到了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纵观日本近现代文学史,文学派别、文学思潮层出不穷,这些派别、思潮大多是由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冲击而引发的。可以这样讲,凡是西方盛行的各种思潮、主义都影响到了日本文学,但这些思潮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中,大多又是以日本传统的文学思想为根基,逐步演变为与日本文学传统相传承的,带有日本文学思想和性格特点的特有形式。“第三新人”派承顺了日本文学发展的这种趋势与特点。他们的创作在立足日本文学传统表现形式的同时,还采用了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小岛信夫的长篇小说《岛》吸收了卡夫卡创作手法。在作品中,现实是抽象的,而且是中性的,它以不可思议的面貌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同时,小岛作品中的寓言和象征手法的运用非常多。小说《岛》通过各个“场合”刻画人物,这种手法演变成为一种综合手法,而产生了小岛的代表作《拥抱家族》。在这部作品中,外国士兵乔治象征着美国的形象;抛弃了战前日本道德观念而完全美国化的时子,象征着战后日本的面貌;三轮俊介忍受屈辱而重建家庭的努力则象征着人们忍受着恐惧和不安的生活。

吉行淳之介的作品也具有极尖锐的抽象性和象征性。他作品的背景描写是抽象的,如《骤雨》第一次发表时,它的开头是:“星期天,在繁华的S街。”这一句话后来被删掉了。《沙上的植物群》开头部分的地点明明是横滨的山下公园和马林塔,可是他却不写明。又如《技巧性的生活》中的酒馆,把它设在银座也好,或其他任何地方也好,对作品都没有什么影响。开始是对隅田川东面的具体描写,然后逐渐变成抽象的背景描写。在吉行的笔下,现代化城市的面貌是抽象的,现代人的生活也是抽象的。他作品中的象征和暗示同样具有深刻意义。《在火焰中》德彪西的唱片象征渴望艺术的孤独心情,作者还以贝多芬与德彪西的关系,暗示了战前文人的气质和“第三批新人”的姿态之间的关联。吉行的作品还具有一种“轻松”、透明且坚硬的风格。《在火焰中》的那种以“轻松”姿态对待严肃的战争主题和作品具有透明度,从反面揭示了当时战后派模糊不清的思想。

其次,“第三新人”派还给私小说以强有力的社会现实背景,且在创作中极力维护作家的人格独立,冷静对待人生,为日本私小说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第三新人”派的许多小说具有私小说的性质和特点,但这些私小说与战前日本私小说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涵上。我们知道,私小说是日本文学的特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私小说就成为许多日本作家非常热衷的创作形式,且已达到了成熟的地步。但战前的私小说及其创作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作家有耍无赖、毁灭自己的倾向,作品脱离社会,晦涩难懂,没有性格鲜明的形象。“第三新人”派则在维护作家独立人格及提高作品思想内涵和可读性方面为日本私小说的发展开创了一片明亮的空间。本来,“第三新人”派作家在日本文坛上曾被称为“劣等生”、“残疾者”、“市民”,他们的创作被认为是表现不带政治色彩的真实感情。实际上,“第三新人”派作家都经历了那场噩梦般的战争,他们的身心都曾受过严重的创伤,因此,他们在刻意用私小说表现战争体验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给了作品以深广的社会背景。安冈章太郎的《凄凉的欢乐》从作家的创作心境看的确是一部私小说式的作品,但作品的背景及作品反映出来的那种屈辱感确实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吉行淳之介的创作,他的有关娼妇的一系列作品,继承了私小说的手法,其中的《沙上的植物群》“却带来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清新空气”(松原新一:《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小说的女主人公,极力要摆脱已故丈夫的阴影,追求性冲动的极点。当怀疑与自己作爱的人是已故丈夫的私生子时,她却觉得这是打破了近亲通奸的戒律而感到性生活充实。相反,当得知对方与丈夫无关时,她却丧失了性生活的充实感。这种奇怪的论调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父性压制减少后出现的性生活情况。这部作品就是以抽象化和极限化描写这种情况的优秀小说,它不是过去的那种自然主义的“肉体文学”式的私小说,作品的确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清新风格。它阐明了架在男女之间的性生活之桥与人的孤独感紧密相联。在这里,吉行凝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点,给私小说以新的时代意义。

第三,“第三新人”派以纤细的感觉和小市民意识关注和表现卑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为六十年代日本文学走向“日常性的现实”(松原新一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日本文学史家认为,“第三新人”派在创作上有远离政治、回避重大题材的倾向,他们没有把描写重点放在战争及战争影响上,而是着重表现被忽视的日常生活,塑造被忽略了的卑小人物形象。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在家庭、婚姻、爱情纠葛的背景下,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细微的细节和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表现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的迷惘、苦恼、困惑,塑造的形象也是性格复杂的混合型人物。从另一种意义上讲,“第三新人”派的创作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战后社会转向时期的日本国民的生活与心理。庄野润三的小说《舞踏》就是描写了丈夫和单位女办事员亲近这样一件轻微的事情,《池边小景》也是描写了丈夫失业后那种怕被人发觉的不安心理。这些事情虽然轻微,但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则是每个普通人都会遇到的。

第四,“第三新人”派继承了战前作家的文人气质,追求朴实无华的自我独立风格。“第三新人”派崛起的时代,正是日本社会由反思战争向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转换时期。“第三新人”派正是体现了这个转换时代的日本文学的某些特征。由于日本文学长期受等级分明的天皇制封建主义思想体系的制约,所以,日本作家的自我确立一直没有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那

样真正实现,“确立近代的自我”一直是日本近现代作家所追求的一个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日本的一部分作家在冲破封建主义束缚、保持作家的人格独立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但这种努力随着军国主义独裁的出现和战争的爆发而流失了许多。战后,一部分作家以鲜明的政治态度猛烈抨击军国主义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再次树起了“确立近代自我”的旗帜,但由于强烈的政治色彩,冲淡了作家的文人独立品质,如战后日本无产阶级、战后派作家的创作等。“第三新人”派作家由于最美好的年华也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同样受到战争的伤害,但他们与战后派等作家的“秉性和所遇到的问题有所不同”(松原新一:《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如安冈章太郎,战后父亲失去了军医的职位使他领会了“战败”的含义。所谓“战败”对他来说,不是思想意识上的问题,也不是价值转换的问题,而完全是物质上的问题。因为他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再加上他在军队中生过病,战后不得不靠生活补助生活,他便产生了弱者的自卑感和自我虐待的情感。这样的心境对作家来说,他便不可能以某种鲜明的态度批判什么,或者以欲望扩张、追求未来的狂妄理想顺应什么。他们只能独立地表现自己带有痛苦或苦涩的生活,从而保持一种无他求的人格独立。他的小说《凄凉的欢乐》、《海边情景》就是这样一种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第三新人”派作家中,最富有文人气质的应是吉行淳之介。“他的态度和战前的私小说家耍无赖、毁灭自己的态度迥然不同。他为了维护个人的独立,冷眼对待人生。”(松原新一:《战后文学史?年表》)他的回忆战时生活的小说《在火焰中》就是这种文人气质的鲜明表露。作品主人公在空袭时,“固执地”抱紧德彪西的唱片,表明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那就是冷眼对待。吉行在《我的文学流浪记》一文中这样说过:“……,战争结束时,我并不认为自己上过当,也并不认为战争给自己带来什么创伤,……战争结束后不久,共产主义极为流行。……,可是,我对这种思想的切实反应,却和战时对军国主义作出的反应没有什么两样。”他以后的一些作品,如《原色大街》、《骤雨》、《鸟兽虫鱼》等,都展示了作家孤立、自我逃避的文人气质。同时,他的作品既不虚狂地张扬,也不故意低沉,而是弥漫着一种朴素无华的风格。 总体来看,“第三新人”派的产生发展,是战后日本社会转向在文学上的一种表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战争的创伤还没有抚平,迎面而来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思维观念的更新,这种变化理所当然地引起了日本文学的转型。“第三新人”派的创作既有对前人的批判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发展。他们的创作既不象战后文学中的民主主义文学、战后派文学那样在政治上锋芒毕露,也不象稍后的大江健三郎、开高健、石原慎太郎那样完全真实地表现日本现代经济高度发展中的人们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可以说,“第三新人”派正是日本文学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的代表性的流派。

参考书目:

松原新一:《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

市古贞次:《日本文学史概说》

李德纯:《战后日本文学》

!陈应祥等:《外国文学》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现代文学思潮史》(责任编辑 崔新京)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 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1.总体安排 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 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发表时间:2018-11-23T09:48:14.9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作者:刘斌 [导读] 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刘斌辽东学院 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学美学 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培育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相应的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一、何谓“物哀” 通过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以及8世纪有文字记载后诞生的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等作品,开始萌发日本文学的“哀”的美学理念。在《源氏物语》中,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首先提出将平安时期的美学理论命名为“物哀”,并解释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世间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触动最深的。”“物哀”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体现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调,着眼点不是炙如烈酒的浓重,却是淡如止水的清雅。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日本固有的美范畴。从《古事记》、《日本书纪》时代开始,日本文学就已产生“哀”的美学理念。换句话说,从古代起,“哀”就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其内与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产生的根源 日本人何以催生出物哀文化?为何华夏文明、欧美文化都没有衍生出这样纯洁哀婉,不染纤尘的文学形式?物哀的根源据我来看来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阐述: 首先,日本的自然环境是影响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 日本国土狭小,且自然条件多样,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纵横交错,有水汽蒸腾的温泉,茂密森林覆盖大地。由于日本地处岛国,终年雾霭笼罩、景色朦胧。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同时,由于岛国较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现在的拥有顷刻就会消散的悲凉感。 其次,日本的宗教及中国佛教、道教也对物哀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进作用。 日本的宗教教义奉行“万物皆有灵”,视自然界万事万物为神祇。日月星辰、山川海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神灵,作为人都应崇敬、亲近以及感怀。至于佛教,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露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道教崇尚“虚空”,本身就带着消极、悲观的情感色彩,这种消极悲观融合进自然而生凄美悲凉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带给人清冷淡泊的超然感受。所以说,物哀文化的产生与当朝宗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再次,日本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以来,中日两国的人员频繁接触,当时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想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美意识,这些都对日本“物哀”情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玄学的最大特征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格至上,最后演变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法则。这种思想与法则促使人们形成“指礼法为俗流,目纵诞以清高”的心理,他们抛弃世俗礼法的束缚,注重发挥自身个性、以自我为尊,热衷于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认识社会。这种文化特质构成日本“物哀”文学观的特质,是一种相对缺乏理性、注重直觉感受、重视细微之处的文化特质。中国古代文学的悲美意识促进“物哀”文学观的深入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对日本“物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感叹,以及社会环境和势力的重压而产生的失落。这些悲剧意识强烈的唤起生命主体痛惜生命的悲愤,以及积极寻回生命的灼热激情,进而引发悲剧主体试图寻求各种方式解脱生命之苦闷以及寻找生命意义的无奈心境。 三、日本文学中“物哀”的体现 1.《雪国》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这样简单的文字,却勾画出了动静结合、浩大震撼的画面,让人读此书第一眼,就不由自主与身体所处的闹世所隔离,仿佛也跟着飞去了幽冷清寂的雪国。 《雪国》中对人物、情节的描写无不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无可奈何的忧愁,渴望寻找到迷惘的生命意义,并试图回避城市纷扰的岛村终究没能在雪国完成心灵的超越之旅。男主人公岛村在与驹子或明或暗的情感纠缠中,这次看似脱离桎梏的狂欢,却实则弥漫着压抑与虚无的基调。这种美得悲凉的感觉即是“物哀”之美。 2.《伊豆的舞女》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伊豆的舞女》的故事背景位于日本伊豆汤岛,一个雾霭迷蒙,绿意葱茏的所在。两位主人公也是纯洁干净,不染尘埃的天真:他们虽然都对对方有着清浅单纯的好感,然而从未说出口有过任何表达。故事的推进缓慢宁静,在山路上,在客栈中,十几天的相处宁静淡然,清寂优美。当然这样的清寂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二人终究是萍水相逢,离别是理所当然。 川端康成用写尽樱花纷落如雨,或是火山喷薄而出的壮烈与汹涌来写他们的离别,与之前相处的宁静淡然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也正是这对比突出了物哀的终极消散的思想观念。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 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感悟 摘要: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在日本,也有因为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其影响力在亚太地区尤为明显,而其中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而本文主要对老师课上所讲解的一些代表作品做一些简介,并表达感悟。 关键词:《古事记》、《源氏物语》、《伊豆的舞女》、《罗生门》、《万叶集》、《平家物语》、《失乐园》、《快跑,梅洛斯》、《白夜行》、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渡边淳一、日本史。 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学是在刚要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刚毕业,正值暑假,还在读书的时候听周围人聊过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并且在暑期看了电影《嫌疑犯X的献身》,知道了这部电影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所以,这两部作品就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两部日本文学作品,而这两位作家就是最早接触的日本优秀作家。在这之后,我与日本文学的缘分,就算正式开始了。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始了解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尽管中日之间有过无法抹消的深仇大恨,但我还是忍不住想更深刻地对日本进行了解。为此,我还去看了与日本历史有关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了解了

一些在动漫、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历史名人,例如:德川家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伊达政宗、明智光秀、圣德太子、新选组众人等,另外还特地去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倒幕运动、本能寺之变、黑船事件、明治维新等,尤其对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特别的兴趣。而本学期第一堂课讲的第一个内容——《古事记》,便是包括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等内容的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不得不感叹中日虽同为亚洲国家,而文化差异却是十分之大,与中国文化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不同,中国的创造神话是劳动创造、神的意志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而日本的创生神话主要是两性结合孕育的方式,如日本列岛就是由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两性的结合产生。从对这两个日本神的故事展开,可以了解到日本文化的性文化意识崇拜的产生。而本作的各个方面都对后来的日本文学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老师在课上拿了《红楼梦》作为对比小说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政治和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这点和《红楼梦》中,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十分类似,也难怪此书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

论御伽草子与太宰治文学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试论《御伽草纸》 与“灰色”太宰治文学 作者 ****** 系(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 年级 2010 级 学号 ********** 指导教师 ******* 论文成绩 日期 2014年05月

诚信承诺书 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作者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作者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院长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试论《御伽草纸》与“灰色”太宰治文学 某某某 (******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4**000) 摘要:太宰治是日本战后和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①齐名的重要作家。以他为代表的无赖派作家敏锐地把握住日本战后民众颓废迷惘的心态,赢得了读者广泛的共鸣。他的代表作品《斜阳》、《人间失格》等作品的标题都成为流行一时的词语。由于他的大多作品都萦绕着破败气质犹如深灰色的清晨故多数人把太宰治文学称作做“灰色”文学。他的代表作无一不是充斥着日本二战前后疯狂的时代韵味,但其中的《跑吧,梅洛斯》、《御伽草纸》等翻案系列作品却彰显出太宰治不一样的文学态度,并没有被太宰治的灰色特点所包裹,其中的《御伽草纸》被一般日本评论家认为是其翻案系列的最高作品。虽然太宰的情死和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让其备受诟病,但他的优秀和敏锐更是其成名的主要原因,而且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性格上消极迷惘的缺陷却更使他颓然的文风有了更完美的展现,这也许就是太宰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坛独树一帜的地方。 关键词:太宰治;无赖派;御伽草纸;灰色 引言 《御伽草纸》是太宰治的中期作品,比起他的《人间失格》、《斜阳》等色彩分明且争议性极大的“灰色“作品,《御伽草纸》更像一壶茶,清香健康且回味悠长。其中太宰治对日本童话的再编,使日本睡前童话也变得深入世事,震荡灵魂,并且透露出太宰治不同往日的文学形象。《御伽草纸》是太宰治少有的带着健康明朗风格的作品,一部更多被人所知又忽略的作品。 一、太宰治文学 (一)太宰治文学的时代背景 太宰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人物,原名津岛修治,1909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北津轻郡。大学时代开始追求放浪不羁的生活,与艺妓同居,四次赴死未遂,最后与爱人相伴投水自尽。太宰治的作品每部都精采绝伦,尤其以二战后的作品引起无数年轻人共鸣,《斜阳》、《人间失格》更堪称是日本战后文学的金字塔顶作品,由于他的大多作品都萦绕着破败气质犹如深灰色的清晨故多数人把太宰治文学称作做“灰色”文学。以他为代表的无赖派作家敏锐地把握住日本战后民众颓废迷惘的心态,赢得了读者广泛的共鸣。 太宰治的三个文学创作阶段分别与日本左翼崩溃的时代、战争时代、战后的迷惘时代相对应,所以可以认为时代对其影响是不应该被轻视的。太宰治这种特有的对现实生活丧失热情的灰色文学,究竟在研究的时候是把环境和时代哪一个放在第一位,确实是很难判定的。虽然如此,大多数研究太宰治的学者和读者都愿意认为:前期的错乱,中期的健康,后期的倾颓是依据各自时代的影响才呈现出了那样的面貌。优秀的艺术家无一不既是命运之子,同时也是时代之子。这也就是说太宰治的文学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灰色时代气息,他的代表作无一不是充斥着日本二战前后疯狂的时代韵味,但其中的《跑吧,梅洛斯》、《御 ①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代表作品有《雪国》等。三岛由纪夫: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片人,电影演员。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代表作品有《金阁寺》、《假面的告白》等。

中国文学论文日本文学论文: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

中国文学论文日本文学论文: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 的交流 摘要:学的某些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所以要清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就必须反思日本文学影响这一事实,也就是应尽可能地返回历史现场,弄清中国近现代文学认同、接受日本文学的政治文化与民族心理背景及其特点,追问日本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想象、建构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意义何在,由此深化对20世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识。 关键字:中国文学、日本文学、交流 一、以近代为例 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是留日学生(梁启超等少数人例外),日本文学主要是经由他们而影响中国文学的。留日学生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逆转的产物,留学日本目的在于吸取其近代化良方,并由日本获取“泰西各学”,即政治、律例、理财、外交、武备、农工、商务、矿务之类。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陈述的“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理由是:“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凡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注: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这段文字表露了张之洞乃至当时朝野上下的两种心理:一是求事半功倍的走捷径心理,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心理;二是由“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体现的对日本西学、日本近代化经验的一种信赖乃至依赖心理。 留日学生长期生活在日本,接受日本式教育,对日本文化、文学逐渐产生了某种程度不一的认同感,例如鲁迅对日本“认真”、“余裕”文化的认同(注:参见方长安:《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周作人对日本人“爱好天然”、“崇尚简素”文化的喜爱(注:参见周作人:《最初的印象》,载《知堂回想录》,群众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他们虽然遭受了种种不公平的民族歧视,但对日本近现代化本身并无抵触,甚至极为向往,因为他们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输入日本近现代化经验。这样,他们与日本文化、文学间便缺少文化、文学传播接受中应有的距离感,也就难以在认同、接受中作一种冷静的观察、分析。这意味着他们中多数人难以看清日本文化、文学的优与劣,势必导致接受上的某种盲目性。而这些留日学生,大都是关注现实、满怀理想的激进的革命青年,充满青春激情,为拯救祖国,在世界上重塑中国形象,他们恨不得一下子让中国实现近现代化,跨入世界强国之列。所以只要他们认为是有用的,就于焦虑、情热之中不惜一切地加以介绍、吸纳,因而往往是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

简述日本战后派文学之影响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论文 《中山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第六条:“考试作弊不授予学士学位。” 年级:12级 专业(班级):日语 姓名: 学号: 评阅教师: 成绩: 评阅时间: 课程名称:日语语言文化讲座 学 分:2分 论文名称:简述日本战后派文学之影响 ----------------------------------------------------------------------------------------------------装 -----------------订 ---------------- 线 ------------------------------------------------------------------------------------ 警 示

简述日本战后派文学之影响 关键词:日本战后文学、战后派作家 1946-1950年间,在日本陆续出现了一批新人作家,他们战前大多默默无闻,战后突然成为“战后文学”的主流。代表作家有野间宏、梅崎春生、椎名麟三、中村真一郎、福永武彦、加藤周一、武田泰淳、埴谷雄高、大冈升平、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等。从总体特征来看,这批作家的经历、禀赋、思想基础各不相同,共同之处仅在于共有的舞台背景——战后的败军、俘虏、监狱、废墟、殖民地、饥饿等种种物象。这些涉及世人生死存亡、心理情感以及伦理道德的物象,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他们得以通过描述特殊体验来表达普世的人类观念,给刚刚打破了沉闷凝重的战后初期日本文坛带去了一缕清风。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通过《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将日本纳入了其远东战略体制圈内,日本政治、社会转向反动。加上战后废墟时代不知不觉成为过去,人们又重新返回到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中,战后派文学在短短五年内便从兴起走向了消亡。然而,这一股文学思潮反映了日本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探究其产生的影响,对于了解战后的日本社会和文学,深入探讨历史问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将从文学、精神、历史三个层面对战后派文学的影响进行简述。 (一)文学层面 在战时体制下,日本作家或出于自愿或出于被迫,几乎都有支持、配合、协助军国主义的行为。桥川文三指出:当时的日本“无疑是法西斯和战争的年代,就整体而言,是日本文学史上空前的荒废时期。文学已成为遂行战争的宣传工具,全体文学家的生活都被纳入由国家权力掌控的统一机构之中。拒绝将意味着写作被禁止或遭到预防拘禁,而这一结果会立即导致个人生活无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的独立已不复存在,而那些非文学的追随国策的作品以及配合宪兵和特务政治的言论则大行其道”。1①日本文学日益凋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有那些“非文学”,即称不上文学的文学了。 战后派文学的诞生,无疑重振了日本文坛。这一批作家新秀,既不赞同传统“私小说”的写作方法,也反对中野重治等无产阶级作家的“政治优先论”,试图确立现代的自我意识。“他们一扫自然主义以来方法意识乏善可陈的局面,勇于尝试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小说表现技法并巧妙地贯通融会日本的审美感觉,在用字构句、修辞和艺术构思上打破传统,脱离常识。他们不再是必然地在作品上还原现实世界的秩序和逻辑,在行文走笔中更多地遵从人物飘忽不定的思绪流动,透过对文学方法的精巧驾驭来实现对错综复杂的精神世界的阐发与架构,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和思维理念,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新的可能性”。② 例如,在野间宏的作品《阴暗的图画》中,既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描写,也有现代主义的心理追求、内心世界和意识流描写,这种勃鲁盖尔式的画像般的文体得到了宫本百合子的赞许。他“不满于传统的写实主义方法,倡导整体小说,主张从整体结构 ①胡连成《昭和史的证言——战时体制下的日本文学》197 ②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下)》539 ③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下)》539 ④曹志明《日本战后文学史》51

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论文-日语专业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 姓名: 00000 班级、学号:日语0000、000号 系 (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 00000 开题时间: 2009-6-03 完成时间: 2009-11-08 2009年11 月 08 日

目录

课题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一、课题(论文)提纲 二、内容摘要 三、参考文献

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 0000 摘要:战后日本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高速的进行资本形成,实现了以引进技术为主的技术革新。在国内进行各项改革,全面调整国内形势。实现了经济三个阶段的飞速发展,为日后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来论述。 关键字:日本经济复苏发展 1.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战后恢复发展仅用也10年就已经达到战前水平甚至超越战前。之后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受经济危机阴影的笼罩1973年至今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时期。 1.1从混乱中恢复

战后初期,日本国内实行可农地改革、解散财团和劳资改革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又得益于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改变,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实现了政策的进一步改革。美国政策的偏向让日本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1950年开始的朝鲜战争特需订货,战后相对比较安定的国际形势等等因素。日本经济也从1947年前后开始迅速发展,194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7.5%,创下历史的最高记录。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从汽车产业来看,二战以前是日本汽车工业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开始造车,汽车工业刚开始萌芽,二战后,朝鲜战争的爆发给日本汽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之前,日本汽车产业非常弱小,以生产为主,轿车曙光初现。国内汽车产量不到30万辆,而且大部分是卡车。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业得到大幅度发展,连续几年增长率超过60%。对于日本国民来说,如果抛开汽车产业,不仅说不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谈不上日本经济的发展。汽车是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复苏发展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从国民生活水平上看,实际工资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加,这就有可能使大部分家庭的购买力相应地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部分国民在物质享受、文化娱乐、居住条件等方面,程度不等地得到改善。人均消费水平超越战前水平。 1956年发行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日本文学简史

日本文学简史 奈良时期(8世纪) 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前两部著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标志着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而和歌集《万叶集》的编撰成功则代表着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平安时期(8~12世纪) 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大量汉诗文集相继问世,汉文学热持续一个世纪之久。敕撰诗集《古今和歌集》恢复了日本民族诗歌的地位。与此同时,散文创作硕果累累:《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开辟了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条道路,《宇津保物语》开长篇物语的先河,这就为物语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作者以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源氏苦乐掺半的一生及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人生无常的佛学观和以哀为极至的美学观。除紫式部外,许多女作家的作品都于此时脱颖而出,如《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等。这些日记成为日本后世文学中私小说的滥觞。女性散文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作者观察之敏锐细腻,用笔之纤柔清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此期散文创作的最后收获是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和历史物语《大镜物语》。这些物语一改王朝物语的纤弱文风,拓展了物语文学表现的范围。 镰仓室町时期(12~16世纪) 随着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虽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连歌和俳谐的兴起。二条良基、山崎宗鉴等人确立了连歌、俳谐的文学地位。散文方面也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军记物语中臻于成熟的经典之作是记述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兴衰始末的《平家物语》。小说刻画了平清盛等骁勇善战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现了他们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质。僧人随笔中的传世之作是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两篇随笔各具特色,被誉为随笔文学的双璧。该时期诞生的能与狂言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为主,体现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世阿弥(1363~1443)在能乐的表演艺术和创作理论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江户时期(17~19世纪) 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町人阶级(市民阶层)作为社会的主体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适应他们的审美要求松尾芭蕉在贞门、谈林俳谐的基础上,推出了世俗化的蕉风俳谐,井原西鹤铺写了町人的商业生活和享乐生活,丰富了浮世草子(风俗小说)的创作内容。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木偶戏)更广泛地表现了社会下层人物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这种以俗为美的美学追求,导致轻文学(戏作文学)的产生,给后世文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明治时期(1868~1911) 1868年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神髓》的发表,具有近代文学启蒙的性质。二叶亭四迷写出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浮云》,森鸥外相继发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义小说《舞姬》,确立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砚友社作家群的代表尾崎红叶(1867~1903)的名作《金色夜叉》是19世纪末最畅销的小说。20世纪初,受西方影响,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倾向,田山花袋的小说《棉被》却不乏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受到

日本文学名著

日本文学名著知多少 对于爱看书的小伙伴,提起日本名著应该都能说出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扒一扒其中几本比较有名,几乎是每个日本人都熟悉的作品。 首先从近代文学开始吧,夏目漱石早期的代表作《我是猫》可以说是非常有名了。以猫的独特视角来看人类世界。书中出现了很多角色,这些角色大部分都与当时日本的社会风气惊人的相似,都是贪婪的化身,虽然有一些人相对来说比较善良,但是贪婪、愚昧还是这些人的特性。此书既可以说是抒情的写生文,也可以说是结构松散的小说。 川端康成先生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说《雪国》代表亚洲文学荣获了一九六八年度若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很多作品中都有一种干净的美感和淡淡的忧伤。《雪国》和《伊豆的舞女》作为其代表作,描写细腻,情感丰富,在文字间流露着淡淡的哀愁,以虚无反映现实。其中《雪国》以有钱有闲的舞蹈研究者岛村与一位艺妓和一位纯情少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哀怨和冷艳的世界。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在这里川端康成用几近吝啬的简洁文字,拉开了《雪国》的序幕。我们也仿佛像书中的主人公岛村,坐了一夜的火车,终于抵达了这个静寂寒冷、给人一种虚幻感觉的天地。《雪国》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什么丰厚深刻的社会主题,故事写的是一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前后三次前往一个北国的山村,与当地一位叫驹子的艺妓及另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的爱情纠葛。故事就是在这一出洁白雪国里不经意地发生、终结。 接下来大名鼎鼎的芥川龙之介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他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喻今,针砭时弊。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其中经典短篇小说《罗生门》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以一宗案件为背景,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结尾的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 再来说说古代文学上的名著,中古时期的《源氏物语》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啊。被称为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日本文学的最高峰。像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一样,标志了当时日本的一个概念的成熟,划时代的作品,平地一声雷,让人震惊。为后来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人教111 1014011136 刘莉荣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国外投资,以及在世界市场上曾占有的地盘,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然而,到1955年,日本经济就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此后,经历了战后经济的黄金对代,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何以如此之快?其中的因素很多,但是与美国的扶植政策是离不开的。 关键字:日本经济发展美国扶植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的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样也给日本国家和人民酿成深重的灾难。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 252 万人死亡,并且广岛和长崎还遭受了原子弹的轰炸,社会混乱,经济急剧下降。然而,日本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便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0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毗。[2]1950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110 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 132.6 美元,分别是当时美国的 3.8%和 7%;而到 1985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 12950 亿美元,人均产值达 10698 美元,分别达到美国的 43.8%和 86.1%。[1]日本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爬上了国际舞台的顶端。这样的成就,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美国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日本强

有力的经团联的副会长花村仁八郎在一次关于日本经济的长篇演讲中,把美国的占领政策与口本的政治稳定并列为构成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因素之一。他说:“首先,在战后初期,占领军对所有的制度——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进行了彻底的民主化改革。财阀解体和农地解放是经济民主化政策的核心。其结果,使每个日本人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并处在一个按劳取酬的环境之中。这就使每个日本人产生了勤奋学习和劳动的意愿,就象在美国的开拓时代一样 (3) 一、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 1945年8月巧日,日本天皇宣布停战诏书,日本的战后史从此揭开的序幕。战后的日本,40%的城市建筑被摧毁,近50%的工业设备和交通运翰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了45%的国民对富,2200万人失去了家园。停战后不久的那几年,国民生产总值降到约为战前(1934一1936年平均)的60%的水平,极度的物资医乏袭击着国民生活,通货膨胀急剧增长,日本政府在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后,一切都等占领军的指示,无法向国民提出明确的方针,显得毫无作为。 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 美国对日本实施的占领政策是为了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其占领动机,是变革日本旧的孕育军国主义的社会结构,除掉日本垄断资本这个对手,同时把日本改造成为自己的仆从国。只是在占领初朝,作为“盟国”成员之一的美国,也不能一开始就立即拒绝“盟国”对日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 [摘要] 新感觉派是日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派别。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开始。与之相对,大正十三年,由一些既厌倦了当时的文坛,又没有加入无产阶级的新进作家在日本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并给以后的文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最后代表性的作家。该文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对新感觉派文学以及该时期的文学特征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说明。 [关键词] 新感觉派日本横光利一文学 从大正末期到昭和时代初期,日本社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恐慌、关东大地震、劳资阶级的对立等原因,人心发生了猛烈的动摇。作为打开这一窒息状态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文学确立了在文坛的支配地位。出于反无产阶级文学的立场,在西方前卫文学的影响下,以追求艺术感和表现形式变革为目标的新感觉派登场了。在关东大地震后,共同创办《文艺时代》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岸田国土等人就是当时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 一、新感觉派文学的特征 所谓“新感觉”的特征,就是要剥去自然的表象,进入事物本身主观的、直感的触发物。感觉即是存在,是联结生命与现实的惟一通道,通过主观感觉向客观世界的延伸,可以把客观物体的性状、色彩等等植入感性的世界。二者合而为一。因此,新感觉派大胆尝试拟人、比喻、隐喻、象征、逆说等手法,捕捉人物瞬间的纤细微妙的感觉心理,传达出几近美术和音乐般的感受。 二、横光利一的生平、理论和作品 在新感觉派中,居于理论领导者位置的是横光利一。 横光利一(1981—1947),新感觉派有名的小说家。生于福岛县东山温泉,原籍大分县宇佐郡长峰村。其父是土木工程师,被派赴朝鲜工作期间,横光在母亲的家乡三重县阿山郡度过童年。他初期的习作,大多写这一带的田园风光。1916年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未毕业即离校,同友人创办《十月》、《街》等杂志。1923年参加菊池宽创办的《文艺春秋》,发表了《蝇》和《太阳》,引起文学界的注目。1924年,横光同川端康成等人创办《文艺时代》,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他的短篇小说《头与腹》和长篇小说《上海》(1931)被认为具有新感觉派风格的作品。1930年发表《机械》,开始转向新心理主义。主要作品还有《家徽》(1934)、《旅愁》(1946)等。1947年12月30日,因胃溃疡去世。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日本不同时期的文学代表作

日本不同时期的文学代表作 日本文学歴史 時代年代 縄文時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弥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 古墳時代(こふんじだい) 飛鳥時代(あすかじだい) 以上的文学少有记载。 奈良時代(ならじだい) 711古事記(こじき)(太安万侶おおのやすまろ) 713風土記(ふどき)(?) 720日本書紀(にほんしょき)(太安万侶おおのやすまろ、舎人親王とねりしんのう) 751懐風藻(かいふうそう)(?) 759~万葉集(まんようしゅう)(?) 平安時代(へいあんじだい) 901?竹取物語(たけとりものがたり)(?) 904?伊勢物語(いせものがたり)(?) 905古今和歌集(こきんわかしゅう)(紀貫之きのつらゆき) 935?土佐日記(とさものがたり)(紀貫之きのつらゆき) 951?大和物語(やまとものがたり)(?) 975宇津保物語(うつぼものがたり)(?) 975蜻蛉日記(かげろうにっき)(藤原道綱母ふじわらのみちつなのはは)996?落窪物語(おちくぼものがたり)(?) 1001?枕草子(まくらのそうし)(清少納言せいしょうなごん) 1010?源氏物語(げんじものがたり)(紫式部むらさきしきぶ) 1013?和漢朗詠集(わかんろうえいしゅう)(藤原公任ふじわらのきんとう)1060?更級日記(さらしなにっき)(菅原孝標女ふじわらのたかすえのむすめ)1080?大鏡(おおかがみ)(?) 1120?今昔物語(こんじゃくものがたり)(?) 1169梁塵秘抄(りょうじんひしょう)(後白河法王ごしらかわほうほう)1187?千載和歌集(せんざいわかしゅう)(藤原俊成ふじわらのしゅんぜい)1190?山家集(さんかしゅう)(西行さいぎょう) 鎌倉時代(かまくらじだい) 1205?新古今和歌集(しんこきんわかしゅう)(藤原定家ふじわらのさだいえ)1212方丈記(ほうじょうき)(鴨長明かものちょうめい) 1213金槐和歌集(きんかいわかしゅう)(源実朝みなもとのさねと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