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第一章课程概论一、古代学校课程的特点:1、纵向上没有严格的年级差异与衔接,横向上少有学科间的协调和组织2、课程内容以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为主3、等级性和阶级性十分鲜明4、课程的学习方式以传授和问答为主二、现代学校课程的特点:1、内容:自然科学取得合法地位2、进程安排:纵向上增强了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协调性3、课程实施:形式多样4、课程性质: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学科课程优点是符合认识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十分扎实的知识基础;缺点是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课程优点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技能学习和儿童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缺点是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易导致学生在向科学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时的力不从心。
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规律第五章教学概论一、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要素间的关系:1、学生和教学内容人类总体文明的全面性、丰富性与人类个体发展的有限性、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是认识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客体2、学生和教师业务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主客体关系,实践改造关系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三、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第六章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功能(一)导向功能1、对教学过程起指引作用2、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3、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二)激励功能1、要为学生认同2、要与学生的兴趣一致3、难度要适中(三)标准功能1、是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2、是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参照二、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认为,各种意识水平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2.近代:系统教学思想的形成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近 代教学理论逐渐从古代哲学中分离出来,走上 了自身发展的轨道,并形成独立的体系。夸美 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的教学思 想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它们对后世教学理论 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理论的是德 国教育家拉特克。
(二)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 课程研究的前期准备 尽管课程设置与学校相伴而生,但跟教学研究 相比,课程问题的系统探究则相对较晚。课程 论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还不到100年的时间。
我国战国时期的《学记》提出课程设置思想: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 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 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关于课程 设置的精彩论述。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 程》可视为中国古代课程理论著作。
(2)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 博比特、泰勒、加涅 (3)课程即“计划” 麦克唐纳、斯腾豪斯、比彻姆
(4)课程是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 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 或体验。它是在对前一种观点批评和反思的基 础上出现和形成的。杜威将这种观点加以系统 化、理论化并付诸了实践。
3.课程概念的表达 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 、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 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 部教育内容及其安排。
(二)教学
1.教学的词源: 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教”和“学”字
(1)中文词源:教学即学习 “教”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仿效、学 习的意思;右边是手执教鞭之意。把左 右两边结合在一起,“教”就成了在教 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意思。
古代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孕育了最初的教学思 想,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与 古希腊时期。那个时期百家争鸣,智者云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和基本内容
(三)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相互独立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研究”[1]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2] “大课程观与大课程论”
[1] 高文:《试论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外国教 育资料》1996年第6期。 [2] 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教育研究》2000年 第2期。
New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Inc.pp.26.
2、课程实际上和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状态” 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进程。所以在时间上 包涵了教学。
(二)大课程论的研究立场
大课程论的孕育过程,内在地包含着新 研究立场的确立,集中地表现为问题领 域的重心转换。 1、从历史发生学的观点看来,教育学在 古代的萌芽时期,就已经明确建构起了 “怎样教学”和“教学什么”这两个独 特的、只有教育学才有的问题领域。
1、课程研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 “课程实施阶段,……诸如使用教学组织形式等 传递学习经验的方式,既源自课程规划背景, 又被投入操作之中。”
– Oliva,P.F.(1992).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ed.).
(二)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 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根本 的是在主体上沟通。 1、课程与教学论学者参与课程与教学管 理和应用。 2、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成为课程与教学专 家。 3、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联合工作。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 对象
一、几种观点的批判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 与教学。该观点简单化了,已经被超越。 (二)课程与教学规律作为课程与教学 论研究对象是不现实的。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2020/11/24
1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2020/11/24
2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三种认识: 一是现象说。把课程与教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二是问题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三是规律说。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2020/11/24
12
古希腊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身心和谐发展 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
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 三、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主张启发教学 代表人物: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2020/11/24
13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 重视人文教育等
教学原则、方法等。 四是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五是注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
实验。
2020/11/24
19
(一)、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竞争。
1、“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之间的竞争。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学论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 教学论的竞争。
2020/11/24
2020/11/24
26
20世纪中叶课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三种理论 流派:
2020/11/24
21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 导下的教学论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可分为感知、理解、巩 固、运用四个教学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学习是学生自觉地积
极地掌握知识的过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绪论课程与课程理论
五、课程理论流派
按照按照关注的中心的不同,分为
学科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论
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Subject-centered Curriculurn)又称知 识中心课程理论。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 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 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 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 系统独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 期限。
它的主要缺点是:(1)由于教材注重学科的
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 理解;(2)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而忽 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3)不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4)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 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与统一
缺点:夸大了学校课程的范围和功能;以课 程为手段促进社会变革的目标难以实现。
3、儿童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Child-centered Curriculum)是以儿 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学 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
儿童中心课程又称活动中心课程(Activity-centered Curriculum)或经验课程(ExperienceCurriculum)。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 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 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点是:(1)根据学科组
织起来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文 化遗产;(2)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 的教材,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3)把一定
的知识,技术的基本要素有组织地传授和 教导,符合教育任务的要求;(4)便于教师 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内涵及其发展一、两个核心概念1.课程:是活动(活动内容)(课业)及其进程。
含学习方案、学习内容、预期的结果、活动计划及其进程安排。
(补充)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补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知识授受它的两层含义:一是“授受”什么知识,二是如何“授受”知识。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一)课程与教学思想萌发(二)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三)20世纪教学论发展样态:分化与多样化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课程改革1.20世纪初,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2.20世纪五六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3.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建构主义一、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一)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产生时间:20世纪初理论基础: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的观点: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而经验不是“思想”出来的,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是在做中学到的,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到的。
②反对学科中心论,主张儿童中心主义。
③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让学生在“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高校第三版)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les of pedagogy适用专业: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时数:64学分:4执笔人:审核人:修订日期: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广州华立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的入门课程和基础课程。
总学时为64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未来教师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懂得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必备的条件,明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及其管理活动,使其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研究意识和教育法律法规意识。
(二)课程的目的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认识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的内涵、起源、价值以及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了解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两大基本关系的具体内容;理解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3.了解教师与学生的特征及其教育影响;4.掌握德育的一般原理以及德育实施的基本要求、途径和方法;5.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会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明确和掌握教学备课、上课等的基本要求;6.掌握班级管理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要求;7.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8、了解基本的教育法律法规,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并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做到依法从教。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6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育的内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要求】1.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发展历史;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关系,当代教育发展趋势,懂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初步学会运用教育理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的自觉性。
3.掌握教育的概念,识记教育的起源及五种主要教育流派的人物及观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的认识1.教育的概念2.教育要素3.教育形态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的起源2.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教育学的创立3.教育学的发展4.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6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育功能的内涵;教育的两大功能。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件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 根据问题涉及的范围宽窄,课程教学问题又可以分为“大”问 题和“小”问题。
» 大问题也就是包含了中观和微观问题的宏观问题,它是在一定 时空里,关涉了课程与教学全部或主要方面的各种因素的矛盾 和疑难。如:“当代中国教学改革的状况如何?”“怎样建构
教学艺术?”等等。
小问题就是微观问题,它是在深入而具有普遍性的层面里,聚 焦于课程教学某方面的一两个因素的实质和关系的矛盾和疑难。 如:“素质教育主要理论命题中存在哪些自我缠绕的 矛盾?”“合作学习方式是否能有效促进小学语文写 作学业成就?”“整合课程真的比分科课程好吗?”等。
验以促进其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育人计划。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 旨趣与方法
»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课程)所展开的相互作用的 活动。
»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即教育性认识和教育性实践活 动),是教师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 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何意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何学习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旨趣与方法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 一、研究对象 » 1.课程的概念 »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与进度的总和。 » 课程是人们事先精心设计的旨在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性经
» 课程与教学问题: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 解决的课程教学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它产生于课程教学 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同理论的对立,一种课程教学理论的 内部对立和两种课程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ppt
2019/11/3
26
20世纪中叶课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三种理论 流派: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几种 有代表性的观点
⒈ 大教学论
教学论
课程论
2019/11/3
28
⒉ 大课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2019/11/3
29
⒊ 相对独立论
34
基本价值观: 课程理论的最基本价值观是传承文化,促进儿童发展,
体现社会价值; 教学理论中最基本的价值观是教学要促进发展和优化
师生活动。 基本方法(技术):
课程论: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实施 和评价。
教学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技术;教学设计。
2019/11/3
35
㈡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互动
——波普尔(科学哲学家)
一、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与教 学问题。
2019/11/3
6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三类问题: 1.是什么?(事实问题) 2.为什么?(价值问题) 3.如何做?(技术问题)
2019/11/3
7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论
教学论
2019/11/3
30
我们在本门课程中的选择是,将课程理论 与教学理论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个部分。 两者的关系是:课程论主要讨论教学内容确定、 选择和组织等问题;教学论偏重探讨课程内容 的具体实施过程问题。
2019/11/3
31
2019/11/3
32
1.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需要 2.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 3.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一章1918年,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这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博比特课程开发理论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第一、教育为成人的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即生产博比特关于课程本质的论述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的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经验。
博比特课程分析的方法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位与过程。
步骤:1 人类经验的分析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3 课程目标的获得4 课程目标的选择5教育计划的制定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1 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在继续分为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 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排序。
4 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的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确定学校教育期间需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处理措施7 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教学顺序博比特课程分析的方法和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区别1.查特斯认为课程有活动和理想组成,博比特只强调活动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强调活动与经验3.查特斯课程开发方法是:工作分析;博比特是:活动分析博比特和查特斯的贡献和局限贡献:1把课程开发本身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到时代允许的水平2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局限:泰罗主义的影响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机械的“课程工程”,课程开发变成企业中的产品开发,导致课程开发中“见物不见人”现象出现。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有“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之称。
泰勒原理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到达到哪些教育目标?选择那些学习经验达到这些目标?如何组织这些学习经验?如何评价这些学习经验?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的基本兴趣,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核心是“控制”。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2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内容是: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的次 序;(1.25分)
3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课程实施是:从做中学,主动作业;(1.25分)
4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课程评价是:重视学生的评价,重视课程对学生的内在价值。
(1.25分)
4.学术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张。
1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的是:按照整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 那门学科的结构。(1分)
A.存在主义B.后现代主义C.经验主义D.学术中心主义
答案:B
10.提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的观点的课程论是
A.存在主义B.后现代主义C.经验主义D.学术中心主义
答案:B
11.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卢梭B.裴斯泰洛奇C.杜威D.福禄贝尔
答案:C
12.提出发现法的课程理论是
A.①③⑤⑦B.①③④⑥C.②③⑤⑦D.②④⑥⑧
答案:B
2.提出“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的人是
A.斯宾塞B.杜威C.斯考特D.泰勒
答案:C
3.提出“过于注重于完善诸如‘课程'术语的精确定义等理论问题,将会使课程
研究毫无生机”的人是
A.斯考特B.斯宾塞C.泰勒D.施瓦布
答案:D
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答案:布鲁纳教育过程
8.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4R'是、回归性、和严密性。
答案:丰富性关联性
9.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生“”和
答案:转化智慧解放自己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
1.经验自然主义
答案要点:
杜威提出的,核心概念是“经验”。所谓经验有两套含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 经验的过程,经验即有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1.西方最早出现“课程”两字是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
我国最早是出现在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里。
2.关于课程的定义:有学者对各种课程定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并把课程的定义为五大类:以课程为学科、学程及学科内容;以课程为计划;以课程为目标;以课程为经验;其他的课程定义。
有学者把各种课程概念归为六大类: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
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教授把各种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课程即教学课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3.被称作课程的东西不一定是教学内容;课程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如:没有教学进程安排的内容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课程。
4.课程中的进程安排是一种凝固了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进程安排则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行为。
5.学校诞生是学校课程诞生的前提条件。
6.我国古代的学校课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春秋又名春秋经,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时期,孔子以六经(多了个《乐》)为主要教材,这是中国第一套教委完整的教科书。
“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长期以来是我国儿童学习用的教材。
7.西方古代的学校课程: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为满足政治的需要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哲学家柏拉图提出8.把各种各样的课程概括为课程类型,分为以下几类:(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指从各个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分科课程:一般认为,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就叫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就叫综合课程。
课程理论第一二章
二、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泰勒(R.W.Tyler)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 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 奠基石,这个原理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运作的 : 泰勒原理: ⑴确定目标: 目标的来源→学生、当时的社会生活、学科专家 目标筛选→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学习理论 (学习心理学) 目标的表述→精确、具体化 ⑵选择经验 ⑶组织经验 ⑷评价结果
所以,杜威既批判“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 在能力展开”,也反对“教育就是从外部 进行塑造的工作”,他认为“教育是经验 的连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不过,杜威 对“经验”的解释,与其说是心理学的论 点,不如说是一种哲学主张。 相比之下,形式训练说在学校中仍占上风。 真正敲响形式训练说丧钟的,是教育心理 学鼻祖桑代克(E.L.Thorndike)的两项 实验。
第五节 新课程对“课程与教学”的 概念重建
一、课程 传统观点认为是一门学科,广义上指“所有学科”,狭义 上指“一门学科”。课程是知识的载体。 新课程是与生活经验统整起,以儿童为中心,是生成性的, 而还给学生以更加人性化的课程。 二、教学 传统教学:⑴通常把教学看作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 ⑵把教学看作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 ⑶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倡探究式,开放 式的教学与学习方式。 三、师生关系 传统: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 新课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合作、对话、理解 。
第二节 课程理论概述
一、课程研究历史概述 在我国,古代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都对课程问题 作了一定的探讨。 在西方,人们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F.Bobbitt) 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Curriculum)一书,标志着 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 程理论专著,从而为课程理论奠定了基础。查特斯 (W.W.Charters)在1923年出版的《课程编制》 (Curriculum Construction)中提出了错误分析或困难分 析,即通过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差错的地方,选 择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以便克服或纠正它们。强调目标 在课程编制中的作用,都是以教育目标为中心,也对成人 活动进行分析(相同点)。对成人活动进行分析时强调理 想,系统知识,社会各界人士对课程的需要,调查学生的 需要(差异点)。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章概论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提炼,发现解决问题并找出新规律。
研究任务:揭⽰规律、确⽴价值和优化技术。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的重要标志。
3.理论名称主要观点代表⼈物美国斯⾦纳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指导性教学理论新近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4.泰勒总结“⼋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标模式”,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程碑的意义。
(泰勒模式=⽬标模式=经典模式)5.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法。
6.1918年,博⽐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
第⼆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课程: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分科课程: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
3.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个学科的课程。
4.⼉童本位课程:倾向于从⼉童的⼼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理论。
5.课程的表现形式:(1)⽂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实践形式”由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
6.当代课程形态:48-51(辨识题)(1)基于课程的三个最基本要素:知识本位课程、⼉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2)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3)两个课程组织⽅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4)隐性课程、显性课程(5)对学⽣的学习要求的⾓度:必修课、选修课补充: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43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第⼀层次:理想的课程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1、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
2、“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论”:以杜威教学理论为代表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3、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泰勒提出课程编制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
(即课程的“目标模式”)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是文本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
2、了解课程计划P37 了解课程标准P383、对我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影响深刻而久远的主导课程:“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春秋时期,孔子就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为主要教材。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4、“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音乐、几何、天文5、“学科教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优点:符合认识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认识世界,更有效的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十分扎实的知识基础。
缺点: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优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技能学习和儿童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探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与问题2.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是——20世纪初。
3.一般认为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美国著名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
4.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一书,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5.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6.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活动与经验的发展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他的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指定。
总之,他的课程开发就是一种“课程工程”或“教育工程”,他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
这样,课程开发者以及教师自然就成为“教育工程师”。
7.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他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顺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论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观的形成与进步教育运 动及儿童中心主义息息相关。19世纪以来,越来 越多的美国教育家认识到,学校课程的问题症结 在于“课程中已积累了许多没有用的东西需要去 掉”,于是就有人开始尝试删去在儿童年生活中 不重要的、不中肯的学习材料,开始重新确定选 择课程的标准。被誉为“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 克引进欧洲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把儿童的自主活 动作为建构课程内容的核心,认为“教育要使学 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
思考题:美国学者塞勒曾经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提出三个 隐喻,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 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作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 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 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 要求来测量的。 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 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 彻事先制定好了的打球方案或意图,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 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要根据球场上具体情况 随时作出明智的反应。 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 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 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 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 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
五、课程理论流派
按照按照关注的中心的不同,分为
学科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论
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Subject-centered Curriculurn)又称知 识中心课程理论。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 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 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 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 系统独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 期限。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 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 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评价:
优点: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综合能 力的发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缺点:夸大了学校课程的范围和功能;以课 程为手段促进社会变革的目标难以实现。
3、儿童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Child-centered Curriculum)是以儿童 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学习 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 儿童中心课程又称活动中心课程(Activity-centered Curriculum)或经验课程(ExperienceCurriculum)。
4、相互作用论
即认为课程与教学既是各自相对独立的系 统,又存在着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二者 不断地相互影响与作用。课程是教学的蓝 图或目标,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过程,通 过对实施结果的评价反馈又反过来对课程 施加影响。
5、相互整合论 美国学者韦迪( R. Weade)提出“课程教学”概 念。认为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在 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 课程不再仅仅是表态的书面文件(教科书、教学 大纲),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 的活生生的经验。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 生不断创造、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种创造与解 释的过程中,内容不断变革,意义不断生成。课 程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 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普遍性的内 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 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这样,就使得教 学成为教师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内容和建构 意义的过程,成为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是一个传统的教 育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它产生于20世纪 3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 后逐渐衰落。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 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
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 西是卓越的,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 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 恒不变的。
儿童中心课程论主张课程应该有益于发展人的潜 能,强调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儿童的心理 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
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优点是:(1)从儿童 (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 的,活泼的;(2)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 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 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 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3)注意从活动、经 验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点是:(1)根据学科组 织起来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文 化遗产;(2)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 的教材,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3)把一定 的知识,技术的基本要素有组织地传授和 教导,符合教育任务的要求;(4)便于教师 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它的主要缺点是:(1)由于教材注重学科的 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 理解;(2)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而忽 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3)不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4)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 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与统一
(4)以唯心主义哲学作基础,强调永恒的人性,对社会变
革采取漠视的态度。
3、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Essentialism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 育。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问题中心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 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 目标和课程活动,强调学校课程应该成为 维护社会结构、保持社会平衡,建立社会 新秩序的工具和手段。
在20世 纪30年代,以美国的康茨(G.S.Counts) 和拉格(H.O.Rugg)为代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 于按照主观设想的蓝图“改造社会”,把学校作 为形成“壮会新秩序”的主要工具。为此,他们 主张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组织学校课程, 并给予“天才生”以独立研究的机会。 到了50年代,以布拉梅尔德(T.Brameld)为主要代 表的改造主义教育学派有所发展。60年代的课程 改革遭到挫折以后,他们抓住美国社会存在的各 种问题,如战争问题,贫富问题,种族歧视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等,设计问题中心课程,在一些学 校中实施。
3、相对独立论 认为课程与教学各自相对独立,互不交叉(内容 与过程、目标与手段)。如布鲁纳指出:“将课 程和教学看作是分离的实体。”蔡斯也坚决主张 将课程与教学分离研究,他的观点是将课程视为 一个广义的概念,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或亚 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教学是课程的延续。20世 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也有人明确提出和阐述 了课程与教学“两者相互独立和相互分离”的观 点,主张“课程与教学:教育实践的两个领域”, 这实际上是一种将二者并行独立的观点。
第一章:课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程 理论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二、课程的几种涵义 三、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大教学论观 2、大课程论观 3、相对独立论 4、相互作用论 5、相互整合论
1、大教学论观
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 的一部分 2、大课程论观 把教学看作课程实施,教学理论归入课程 理论范畴之内。
经验自然主义的课程设计本身是有乐趣的, 有益于儿童的;又是富有实效的,有利于 社 会改造。杜威的教育哲学消除了儿童与 成人、教育与生活、儿童与社会、学校与 社会等的 对立,为整体的思维提供了非常 重要的基础。另外,杜威的课程论思想不 仅在他所处的时 代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而且对我们现如今的课程改革仍有许多启 示,教育工作者也仍有 须学习、改进的地 方。
它的主要缺点是:(1)课程内容局限于儿童 的日常生活经验,轻视前人创造的文化科 学,不利于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2)偏重课程的心理结构,忽视知识的 逻辑结构,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 识。 (3)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 会任务。
按照课程理论的哲学基础
1、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 2、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3、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4、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5、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6、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7、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教师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自我的积极活动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 培养学生理智的活动,教学 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的愿望和兴趣。学生
应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要服从学校教师的管教,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积
极主动学习。
教学就是读书、对话、交流、研讨 几乎所有的永恒主义者都强调读书, 认为读书具有理智训 练的价值。 永恒主义者也都极力推崇苏格拉底 的问答法。他们认为通过 “交流”、“对话”、“辩论”可以探索永 恒的真理,可以发展 人性,实现理智训练的目的。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主张
(1)永恒理性的课程价值取向。永恒主义者强调,理
性是人性的基础。社会秩序的稳定,依赖于以永恒的真
善美原则为基础的理性文化。漠视这些理性文化,社会 就会因精神支柱的坍塌而立足不稳。
(2)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
(3)名著的优越性 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 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 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阅读名著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 不读这些名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 (4)课程实施:理智的训练
教学需要必要的处罚永恒主义坚持“性恶论”。承认教育惩罚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