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文献名邦”缘何下海从商
莆田名人
隔制争议,消除偏见.让大家了解莆田,给大家一个真实的莆田!莆田人多地少.莆田用占福建40份之一的土地养育了福建10之一的人口,是福建人口密度最高生活压力最大的城市.正是在这种逆境生存环镜下的莆田人喊出了"在家是条虫,出外是条龙"的口号,鼓励人们走出去闯天下,是龙就应该纵横四海风行天下,不能深藏池中自甘平庸;为了生存更为了改变命运,不甘平庸的莆田人背井离乡勇闯天下,他们以舍我其谁的霸主气度和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演义一个又一个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从几时起,全国的木才市场民营医院首饰加工业.......都以成为莆田人垄段的天下,时至今日在外投资兴业的莆田人以超过60万,平均每5个莆田人就有一个在外营销天下,正所谓'"无兴不成市,无莆不成镇";莆田自古就是才子名士辈出之地,有进士2800多名,历史上10万名进士中每40人就有一名是莆籍进士,进士数全省第2人均比例全省第1,更有状元13名"一门五学士,父子同进士"一家九刺史,九代八太师""兄弟左右相,一科两状元"更被传为佳话,书法家蔡襄史学家郑樵诗人刘克庄妈祖林默娘.......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流芳百世,同时莆田还是林则徐的祖籍地.......莆田以区区两县之力入列全国科举强市实属不易,宰相陈俊卿在金銮殿上说的那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莆田儿女,使莆田的崇学精神经久不衰......如今的莆田崇学之风不减当年,是全国有名的高考红旗所在地,几乎每一界的国际奥林匹克竟赛莆田人都榜上有名.有教授5000多名两院院士14名,是我国院士最多的地级市,养育了如我国半导体之母林兰英.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林华宝.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中行行长李礼辉........更有广州副市长林元和.福建副省长刘德章李川,政协副主席李祖可王耀华,原福建省委书记现任人大华侨主任委员陈光毅,原教育部长现任国务委员陈至立......省部级以上干部30多人,是我省有名的人文强市和我国著名的教育先进士.同时莆田还是我省少有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城市,是我国著名的"蓝球城市""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田竞之乡""木雕之城'""摄影之乡"源现了如蓝坛战神刘玉栋,人体摄影第一人佘山.......各方面的人才不计其数.莆田人在各方面的出色表现使莆田人赢得了中国犹太人的美誉!!!莆田,独操乡音于一方,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未被融化,反而在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脊的狭小地域中顽强地繁衍发展。
莆田地名的典故
莆田地名的典故【最新版】目录1.莆田地名的由来2.莆田地名的历史渊源3.莆田地名的文化内涵4.莆田地名与当地人民的关系正文莆田,一个位于我国福建省中部的地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它的地名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让我们一起探讨莆田地名的来历、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与当地人民的关系。
一、莆田地名的由来莆田地名的由来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
相传在很久以前,莆田地区遍地生长着一种名为“莆”的植物。
这种植物不仅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而且寓意着吉祥与美好。
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片土地命名为“莆田”,以象征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美好。
二、莆田地名的历史渊源莆田地名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21 年,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闽中郡,莆田就属于闽中郡管辖。
从那时起,莆田这个地名就开始在历史长河中流传。
在南朝时期,莆田升格为县,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莆田地名的文化内涵莆田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莆田地名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莆田地区的先民们以农业为主,他们勤劳耕作,用智慧开发这片土地,使莆田成为一个富饶之地。
其次,莆田地名还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地名的由来可以看出,莆田人民向往吉祥、美好的生活。
最后,莆田地名还承载着莆田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从地名中,我们可以窥见莆田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四、莆田地名与当地人民的关系莆田地名与当地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地名是当地人民对家乡的认同符号。
莆田地名承载着莆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另一方面,地名也是当地人民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名片。
莆田地名中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使莆田人民引以为豪,成为他们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总之,莆田地名是莆田地区历史文化的缩影,它的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最美地名故事】——莆田“文献名邦”之由来
【最美地名故事】——莆⽥“⽂献名邦”之由来明朝嘉靖四⼗四年(1565年),莆⽥知县徐执策在县政府门⼝⼤街两端各建造⼀座⽊坊,匾⽈:“莆阳⽂献”、“海滨邹鲁”;万历⼗六年(1588年),知县孙继有改题为“壶兰雄⾢”、“⽂献名邦”。
光绪⼗⼀年(1885年),知县徐承禧重修壶兰雄⾢坊;⼆⼗⼋年(1902年),⾢⼈江春霖等重修⽂献名邦坊。
⼏百年间,“⽂献名邦”成为莆⽥⼈最⼤的⾃豪感,特别是⾝在外地学习或⼯作,听到⼈们赞颂历史上莆⽥⽂化教育成就时,那就会感到乐滋滋的。
那么,莆⽥“⽂献名邦”是怎样形成的呢?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是秋闱⼤⽐之年,莆⽥⼀班仕⼦,经过寒窗苦读,⼗年磨⼀剑,个个皆是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认为⽕候已到,拾取功名如“探囊取物”,精选了五⼗⼀⼈,结伴⼊京应试。
然家贫⼦读书,⼊京应试⽆盘钱。
好不容易东凑西借,蒙的亲友之⽀持⾃助,千⾥跋涉,风餐露宿,三个多⽉才到达北京。
⽂弱书⽣,怎堪旅途劳顿,临近京畿时,⼆⼈已抱病勉强随⾏,到⽬的地后,病情加重,临考时,根本⽆法执笔应试。
际此情况,莆⽥年兄们⼼急如焚。
不考吧,三年只有⼀科,空徒往返,下科再来的希望渺茫,考吧,魂不守舍,若何作此锦绣⽂章,势必名落孙⼭。
两难之际,集思⼴益,发挥莆⽥⼈之凝聚⼒和舍⼰为⼈、助⼈为乐的义举,有⼈出了主意,⼀⼈作⼆卷,⽤不同字体,那必需患者也强作精神⼊场应卯,装着写卷的样式,正卷有最临座的⼈疾书完成。
这样,牺牲了⾃⼰考得较⾼的名次,为了同窗的仕途命运,也在所不惜了。
计议停当,届时五⼗⼀⼈都⼊场应试。
原来这批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个个才思敏捷,练就下笔⼀挥⽽就、从不起草的“⽂功”,历战⽂坛。
发榜之⽇,四⼗九⼈执笔,考取了五⼗⼀名进⼠——外界只知五⼗⼀⼈考,五⼗⼀⼈中,引起轰动。
当时全国有⼀千多个县份,三年⼀科,⼀科只取三百六⼗名,莆⽥以⼀县之师,夺取了天下七分之⼀的名额。
众⽈:“其中有弊!有弊!”当时江浙仕⼦带头起哄。
莆田名人故事600字
莆田名人故事600字
莆田市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自唐代以来的1200多年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
出现林默、林兆恩、蔡襄、郑樵、刘克庄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近70名,还有许多至今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
诸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中央六部尚书占五部”。
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
郭沫若诗日:“荔城无处不荔枝,金复平畴碧复堤。
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
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
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
科举名邦、状元之乡中国封建社会处隋朝至清朝末年整个科举时代,全国各地进士达千名以上的进士县,只有18个县,其中福建省占4个。
而莆田县的历代进士,竟多达1700多人,因而雄踞福建省进士县的榜首,其次为晋江、闽县(今福州)和建安(今属南平市),比已经包括一些全省人才再加上福州自己管辖的九个县的人才的福
州还多。
其中莆田县进士1700多人,唐朝中期从莆田县分出而成立的仙游县进士701人,莆田两县共有2400多人,以上数据没有包括已经移民外地的莆田人所产生的人才。
又据载,宋代所取进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个是莆仙人。
不仅如此,单在宋代,莆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赋魁、别试第一名的人数,也是位居福建之首。
其中中状元的有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等6人;
中探花的有李昭远1人;以赋魁天下者有郑厚、刘夙、林旖、吴铸畴、郑从甫、叶大有等6人。
“文献名邦” 莆田
莆田:曾经的“文献名邦”历代的地方志中有关风俗的篇章,是官员赴任后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最快捷来源。
明初《八闽通志》是这样记述兴化府(今莆田市)的:“儒风非在常衮后。
永不动干戈。
文物之邦,有齐鲁遗风。
家贫子读书,秀民特多,比屋业儒,诗书礼乐,为八闽之甲。
产薄而用俭。
科目得人之盛,天下鲜俪。
”相比其他府县,如福州府“其俗俭啬,喜讼好巫”、漳州府“悍强难治”、汀州府“刚愎好斗”,《八闽通志》对莆田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虽然这很可能是因为作者黄仲昭是莆田进士,不肯写家乡一句坏话,然而他关于莆田好读书、科举盛的记载,却是相当客观而有底气的。
唐开元中,莆田已建立县学,并诞生了黄璞等名儒。
唐末五代战乱频仍,诸多世家大族避居闽中,落户福州、莆田两地者尤多。
逮至宋时,福建地方清平,安居乐业,莆田的世族有了财力作为后盾,便迈进科举仕进之路。
北宋一代,仅莆田、仙游、兴化三县的兴化军(今莆田市)就出现了468名进士,占全福建录进士总额的18%,仅次于福州和建州;南宋偏安一隅,福建成了大后方,科举成就更加瞩目,涌现了4544名进士,其中兴化军有588人,仅次于福州和泉州。
兴化军是福建人口最少的州军级行政单位,人口仅为福建总人口的5.2%(元丰年间),进士比例之高令人乍舌,以至于王安石都说“兴化多进士”。
尽管出了个别名声不好的大臣(比如蔡京),莆田人也不会停下集体奔赴科场的脚步。
终宋一代,兴化军共有1026名进士,其中5名正奏状元,8名特奏名状元。
“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
”的莆田,被宋度宗誉为“文献名邦”,朱熹也盛赞其“人物之盛”。
莆田的许多世族都科名卓著,如宋代的方氏进士多达132人,白杜方氏“万卷楼”藏书达5万卷。
今天潮汕、琼雷(琼州、雷州的并称)的许多家族,都自称始祖宋代自莆田迁出,其中或有攀附成分,这也是因为宋代莆田的文化地位很高,值得借来光耀自身。
明代的莆田延续了宋代的科举辉煌,出了2名状元、4名探花,总计举人1692名,仅次于福州,进士则位居福州和泉州之后,有533人;举人、进士数各占全省五分之一强。
莆田历史文化介绍
莆仙四大名果
莆仙特色糕点
莆仙特色小吃
这还有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
莆仙戏:2006年5月20日,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滥觞于南宋,清朝莆田文人关陈谟在《闽中杂记》中记载:“兴化戏剧源于宋而盛于明。”南宋 莆田诗人刘克庄(1187~1269年)晚年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在故乡看到莆仙戏演出,曾赋诗 描述当时莆仙戏盛况:“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陌 头侠少行歌乎,方演东晋谈西都”。可知,所演剧目多以历史故事题材为主,并包含某些宋、元南戏古老与罕 见的剧目
仙游籍著名 国画大师李 耕,他为人 民大会堂国 宾厅绘制巨 屏 《松青鹤白 东方红》
其作品《达摩》《春夜宴桃李园》分别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收藏
它实现了“形、材、艺”的和谐统一
仙作家具可以从形、材、艺三 方面进行欣赏,闪耀着中国传 统家具与工艺、文化还是从欣 赏、收藏的价值来看,都能作 为中国家具的典范。一件成功 的家具具有独特的气度神韵和 高雅格调,在线条背后寓有高 妙的境界,是中国古代以道家 为代表的人文思想在古典家具
的不羁巧思。
此床木纹尽显行云流水之美及繁复细腻之玄妙。 长围子的正反两面有多组神奇的鬼脸纹,正面 鬼脸纹恰处于卧者可观位置,可见我们古人已 有毕加索的审美情趣,如此木中精灵好比卞和
之玉、曜变天目。
它传承的先民留下的优秀技艺
榫卯:看不见的传统技艺
榫卯结构历史悠久,也是传统木质家具的一大特色。 整件家具不用一钉、一丝,全部采用凹凸结合的榫卯结构, 相互之间匹配的浑然天成,能够保持家具几百年形态不发生变化。有的红 木家具看起来美观、结实,但却没有应用榫卯结构,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 红木家具。 真正的红木家具都是依靠榫卯结构的,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就比如圈椅, 从外观上看扶手的曲线流畅柔美, 扶手所用木材之间的连接就是依靠的楔钉榫结构, 才能保证扶手圆润的曲线。
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解答
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中,位于福建东南一隅的莆田市(古称兴化军、兴化府),似乎是个并不显眼的小地方。
然而,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宝库中,莆田“文献名邦”不但能以其光辉灿烂的累累文化硕果为世人所称颂,而且能以其求真、向善、重教、崇德的文化特色,在各地域文化中独领风骚,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莆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自唐以降1200多年间,涌现出2800多名进士,14名状元,8名宰相。
有98人在中国二十四史中立传,有99部兴化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有“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户六进士”、“一科两状元”、“魁亚占双标”、“兄弟两宰相”、“六部尚书占五部”、“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的风流佳话。
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风骚,垂范后人。
莆田历史文化名人——郑樵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他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
郑樵生于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4年),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家庭较好的影响和教育,郑樵的家乡虽然处在万山之中的莆田广业里山区,但他从小就立下要读尽古今书,要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术的宏伟抱负。
当他刚长到16岁时,他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自此之后,郑樵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为了克服家贫无书读的困难,他就和从兄郑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书人家求借书读。
郑樵在求学时,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把眼光开放到自然界各种动植物。
他经常深入山间田野,拜农夫为师,从而得到了许多实际学问。
他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但要研究书本上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天地间的各种科学知识,并勇敢地向社会提出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知识一样重要的号召。
年轻时代的郑樵,在刻苦追求学问的同时,还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
靖康元年(1126年),当郑樵看到宋朝由于受到北方强敌金兵的侵犯,国家处于空前的危难,他就立即和郑厚一起联名向朝廷当权者上书,陈述自己兄弟俩的抗金志向和报国才能,并自信一旦得到朝廷起用,就能使国家转危为安。
三分钟演讲莆田经典文献故事
三分钟演讲莆田经典文献故事故事:妈祖信仰自湄洲发祥之后,到了南宋已经传遍莆田各地了。
不论是大乡镇还是小村落,几乎都可以看到妈祖分灵庙。
风亭(今仙游县枫亭镇)距离郡城(市中心)约有60里远。
这里有一条小溪曲曲弯弯,流向了前面不远处的海湾(今枫亭湾)。
海湾向东连着湄洲湾,前面就是湄洲岛和大海了。
由于有海水的潮汐关系,湄洲湾的潮流会一直涨到风亭的小溪入海口。
于是故事发生了!大概在元符初年吧,有一天,涨潮的海水中漂浮着一个大铜炉,这个铜炉随潮流起起伏伏、晃晃悠悠一直漂到风亭的岸边就停下来了。
就在铜炉靠岸停驻的这一天晚上,风亭村里有许许多多村民都做了一个内容大同小异的梦,梦里湄洲妈祖(那时称“妃”)对他们说:“我是湄洲祖庙的神,铜炉是我的化身,我来这里将为大家造福!”第二天大家赶紧将铜炉捞起来,恭恭敬敬地迎至风亭的锦屏山下先供奉起来,接着马上商议决定为妈祖建一座庙。
说干就干,众工协力,没花几天工夫就盖好了一座简易的只有几间房的小庙,把铜炉供着,而且请来了湄洲祖庙的神像,称之为“顺济庙”。
风亭自从有了妈祖庙之后,谒拜的人就络绎不绝。
有来问灾祥者,有来祷水旱者,远近辐辏,十分热闹。
妈祖的灵异确实为一方百姓带来吉祥和幸福。
这样经过了许多年,渐渐大家觉得庙太小了,太简陋了,与妈祖的威仪不相匹配。
于是在绍兴年间,村里有一个叫林文可的绅士,就虔诚地捐出自己的田产来作为新庙的地址。
有人捐地就有人捐钱盖宫庙。
到了嘉定年间,就有一个叫蔡定甫(系蔡襄后裔)的人捐钱盖了一座正殿;绍定年间又再捐钱盖了钟鼓楼。
遗憾的是这两座建筑不久又圮废了。
怎么办呢?这时有一个叫林谦父的人就出面捐钱修葺扩建庙宁,而另一个叫黄南叔的人便积极响应,全力以赴,直到将庙修建完整。
修葺一新、富丽堂皇的顺济庙终于在某年某月某日落成了!从远处看,原来低矮简陋的庙宇如今显得宽敞闳丽了,原来圮坏的地方都修复到坚固完整了。
当然,风亭新的妈祖分灵庙也迎来更多的妈祖信众,妈祖的神迹更是越传越远了!。
十大商帮之首闽商的一只:莆商
十大商帮之首闽商的一只:莆商莆商作为历史上中华十大商帮之首闽商的一个重要分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它的商帮文化和商帮精神是什么呢?他们今天的发展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莆商。
莆商简介莆商是福建莆田市商人的简称,为中华十大商帮之首闽商的一个分支。
代表人物是新加坡首富黄廷芳家族。
莆商以其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素有中国犹太人、东方犹太人之称。
如今世界各地共有200多万莆商,其中海外莆籍商人150多万,足迹遍及8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各大中城市有约100多万莆商。
活跃在各条经济战线,年创产值约2万亿元。
国内的莆商已经基本控制了民营医院,木材,珠宝,建筑建材,民营加油站等多个行业。
莆商的历史莆田,自古以来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
当时的莆田地少人多,地理环境并不怎么优越,便迫使了多数莆田人背井离乡去异地求谋生计,慢慢地也就养成闯荡天下的习俗。
根据历史资料,莆田人的经商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其足迹开始涉足东南亚。
而渐渐地,莆商开始形成有规模的商帮,并活跃在省内外各地,经营着从修鞋到钱庄诸种行业,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中国古代的民间也很早就有了“无兴(指兴化商帮)不成镇”,“无莆不成市”之说,可见莆田商帮的影响力。
来自莆田市的统计资料显示,在2007年,国内各大中城市就有50多万莆商活跃在各条经济战线,年创产值超过4000亿元,成为福建商界的一支劲旅,并与徽商、晋商、浙商、湖商、苏商为世人所熟知。
莆商作为为福建三大商帮之一,其从商人数之多、商业资本商业资本之雄厚、经商范围之广泛、运营能力之强,一直都为世人所瞩目。
传统的莆商精神是什么?由于莆田人比较早就摆脱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的中原农耕文化以及在农耕基础上形成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思想的束缚,重视商业经营,敢于闯荡天下。
相较于奔波劳累集腋成裘的滇商、注重信用诚信为本的晋商、皇城脚下出生权贵的京商和开放时尚的“海派商人”(包括浙商、沪商、苏商),作为闽商重要分支的莆商自有自的特色。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一、文献名邦的奇迹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
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
(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
其族内仕履略。
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
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
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
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
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
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
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
关于莆田的历史
关于莆田的历史莆田是福建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莆田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贸中心。
在隋唐时期,莆田更是繁荣兴旺,成为福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宋代,莆田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一座富饶的城市。
当时,莆田是福建省重要的粮仓和商贸中心,各种商品和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莆田运往全国各地。
同时,莆田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涌入莆田,使得这座城市充满了艺术氛围。
明清时期,莆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明代,莆田成为了福建的行省,政治和经济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这里。
莆田的商业繁荣也达到了巅峰,许多商人纷纷涌入莆田,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莆田的手工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陶瓷、木器和纺织等传统手工业,成为了莆田的特色产业。
近代以来,莆田的发展受到了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清末民初时期,莆田曾经遭受到了侵略和战争的破坏,许多历史文化遗迹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但是,莆田人民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努力恢复和重建了这座城市。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莆田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的莆田,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先进的交通和基础设施。
莆田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特别是医药产业和鞋业等特色产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同时,莆田也重视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得这座城市充满了艺术氛围和人文情怀。
莆田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莆田人民凭借坚韧的精神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莆田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辛勤努力和智慧创造,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繁荣的莆田。
莆田的历史和文化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财富。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莆田的历史,共同为莆田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莆田的历史、文化和典故
关于莆田的历史、文化和典故
莆田是福建省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据史书记载,早
在战国时期,莆田已经有人定居,是古代“莆龙洲”的起源地。
相传,莆田是夏朝大禹治水时派遣弟弟薄熙来到该地治理水患,由此得名薄
熙来与大禹的“熙来顾盼生辉”的典故。
莆田历史上曾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莆田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外界保持着频繁
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使得在莆田地区形成了独
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包括建筑、语言、音乐、戏曲、美食等方面。
莆田建筑历史悠久,尤以土楼最为著名。
土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
建筑,既具有防御功能,又能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莆田地区保存了
众多的土楼群,被誉为“世界土楼之乡”,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
代表之一。
在语言方面,莆田闽南话是莆田地区最为主要的方言,也是当地
居民使用的日常交流语言。
莆田闽南话在闽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福建普通话的标准腔调之一。
此外,莆田还有丰富多样的戏曲文化。
莆田莆仙戏是福建著名的
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被列为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美食方面,莆田也有许多特色的小吃和菜品。
例如,莆田麵线
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一种特色面食,以其细腻的面线和独特的调味而闻名。
此外,莆田还有酱猪脚、赖肉粥、莆仙鸭等许多美味的特色菜品。
总的来说,莆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建筑、语言、戏曲和美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城市。
潮汕莆田渊源
潮汕莆田渊源“先祖迁自莆田。
”现在居住潮汕延及惠阳、海南岛湛江、雷州、茂名的电白的大量姓氏聚落,其先祖多由莆田迁入,尤以莆田籍居多。
莆田,在移民潮汕延及惠阳、海南岛前,中原人已经在莆田生活了最多的有1300多年,最少的也有2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地道的莆田人。
1莆田移民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主要移民路线:莆田- 直接到--潮汕。
间接路线:少量的移民:莆田-泉州-潮汕、莆田-漳州-潮汕、莆田-泉州-漳州-潮汕。
相比另外其它几处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明显的不同,潮汕、海南、湛江、雷州、电白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这些族谱对“先祖迁自莆田”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莆田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们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过十几代、数十代,居住莆田的时间最少的也有百余年,大部分长达几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发祥在莆田的中国名门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为发祥于莆田的九牧林、黄氏多为“莆阳黄”、郑氏多为“莆田南湖郑”等等。
莆田是潮汕湛江海南等地先民的原乡来得符合史实。
由于潮汕话主要来自闽南的莆田话,而莆田话与泉州话、漳州话有些差别,所以潮汕话本身开始就和漳州话、泉州话有很大差别,所以潮汕话已经严重偏离泉州话等。
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
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受福州话的影响,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
由于福州是省城,莆田与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与漳州相邻,所以莆田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大于泉州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所以莆田话难以受漳州话影响,现在的莆田话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
潮汕长期远离祖籍地闽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邻,和漳州相邻,容易受漳州话等其它方言的影响,但是潮汕话是以闽南莆田话为基础的受漳州话影响的闽语。
莆田话和台湾话超过一半可以互通理解。
莆田话和粤语有很多可以互通,莆田话和粤语的某些部分区别很困难,有受粤语影响的潮汕话仍然可以保留了莆田话的部分特点。
文献名邦 海滨邹鲁
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中,位于福建东南一隅的莆田市(古称兴化军、兴化府),似乎是个并不显眼的小地方。
然而,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宝库中,莆田“文献名邦”不但能以其光辉灿烂的累累文化硕果为世人所称颂,而且能以其求真、向善、重教、崇德的文化特色,在各地域文化中独领风骚,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莆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自唐以降1200多年间,涌现出2800多名进士,14名状元,8名宰相。
有98人在中国二十四史中立传,有99部兴化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有“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户六进士”、“一科两状元”、“魁亚占双标”、“兄弟两宰相”、“六部尚书占五部”、“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的风流佳话。
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风骚,垂范后人。
莆田历史文化名人——郑樵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他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
郑樵生于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4年),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家庭较好的影响和教育,郑樵的家乡虽然处在万山之中的莆田广业里山区,但他从小就立下要读尽古今书,要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术的宏伟抱负。
当他刚长到16岁时,他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自此之后,郑樵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为了克服家贫无书读的困难,他就和从兄郑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书人家求借书读。
郑樵在求学时,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把眼光开放到自然界各种动植物。
他经常深入山间田野,拜农夫为师,从而得到了许多实际学问。
他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但要研究书本上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天地间的各种科学知识,并勇敢地向社会提出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知识一样重要的号召。
年轻时代的郑樵,在刻苦追求学问的同时,还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
靖康元年(1126年),当郑樵看到宋朝由于受到北方强敌金兵的侵犯,国家处于空前的危难,他就立即和郑厚一起联名向朝廷当权者上书,陈述自己兄弟俩的抗金志向和报国才能,并自信一旦得到朝廷起用,就能使国家转危为安。
莆田书院文化的发展与文献名邦的形成
切 的关系。莆 田书院文化 的创 立与发展 , 有其特 定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 首先 , 田书 院的创立发展 与当地 的经济政 莆 治发展息息相关。南朝陈光大二年( 6 年 ) 田 58 莆
收稿 日期 :20 —0- 7 09 2 2
留了下来 , 是儒家讲学的场所。到 了初唐时期 , 金 仙俺成为沿海地 区佛教与儒学传播 的重要阵地 , 求学人士 日盛。于是 , 就将金仙俺扩建为金仙 院,
建县。唐圣历二年( 9 69年 ) 又划出莆 田西北部建
立 清 源 县 ( 仙 游 县 )宋 太 平 兴 国 四 年 ( 7 今 , 9 9年 ) 设 兴 化 军 , 称 兴 化 路 , 改 兴 化 府 ( 莆 田市 ) 元 清 今 。 早 在 西 晋 的 “ 嘉 之乱 ”时 , 有大 批 的中原 人 士 永 就 带着 先 进 的生 产 工具 和 生 产技 术 南迁 莆 田。这块 狭 小 的土地 , 中原 移 民和 闽越 人 的 共 同耕耘 下 , 在 终 于 变成 了令 人 神 往 的绿 洲 。从 南 北 朝 开 始 , 福 建 沿 海 开始 大 规模 的 围海 造 田 , 发展 农 业 , 开发 出 福 建 四大平 原 之一— — 南北 洋 。随着 农业 的开 发 , 人 口的 增 加 , 工 业 、 业 和 航 运 业 的 出 现 与 发 手 商
累、 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由于历史、 地理 、
人文 、 环境 和 经 济条 件 的 不 同 , 地 书 院 的创 立 与 各 发 展 也 各 具 特 色 。莆 田位 于 中 国东 南 沿 海 , 建 福 中部 , 来 为 兵 家 必 争 之 地 。在 漫 长 的封 建 社 会 历 中 , 田多 次遭 外 敌 人侵 , 上 中原军 队入莆 田作 莆 加 战后 滞 留沿 海 , 而形 成 了多元 文 化 的相 互 交 融 。 从
莆田地名的典故
莆田地名的典故
莆田地名的典故主要源自于古代的传说和历史事件,以下是其中一些典故:
1. 莆田洪毅:相传古时候,在莆田地区有一位名叫洪毅的仙人,他修炼成仙后,留下了一部修炼法门。
后来,人们以他的名字来称呼莆田地区,因此得名莆田。
2. 莆田五城:莆田市古代曾分为东城、南城、西城、北城和中城五个城池。
这五个城池之间相互独立,但也相互辅助,共同组成了古代的莆田城市。
3. 莆田官田:据说古代有一位官员,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亲自耕种土地,种植稻谷。
他的勤劳和贡献使得莆田的农业得到了发展,于是人们将这片土地称为莆田官田。
4. 莆田双城:古代莆田是两个重要战略城市的交汇处,东昌城和南安城。
这两个城市相互连接,成为了莆田的双城,也是莆田历史上的重要象征之一。
这些典故是莆田地名的部分来源,传承着莆田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文献名邦 莆田作文
文献名邦莆田作文English:The literature "Na Poeta's Works" is a collection of poems and essays written by the renowned Pudian poet Na Poeta. The works contained in this collection are known for their vivid imagery, emotional depth,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nsights. Na Poeta's writing styl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simplicity and authenticity, which allows readers to connect with the raw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expressed in his works. The themes explored in "Na Poeta's Works" range from love and nature to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societal issues, making it a highly diverse and thought-provoking literary compilation. Through his art, Na Poeta invites readers to contemplate the complexities of life 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 while also offering moments of beauty and solace through his poignant prose and lyrical poetry.中文翻译:《邦莆田作文》是著名的莆田诗人邦莆田创作的一组诗歌和散文集。
从莆田的历史看“文献名邦”
从莆田的历史看“文献名邦”从莆田的历史看“文献名邦”【摘要】本文站在地方史的角度分析莆田为何成为“文献名邦”。
从文化积淀、教育、莆仙戏、科技、兴化方言等,从中总结出莆田成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原因。
【关键词】莆田、文化积淀、教育、莆仙戏、科技、兴化方言莆田;古称“兴化”“兴安”;雅称“莆阳”;又称“莆仙”;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中部;为八闽名郡。
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莆田为什么会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带着疑问;我查阅了大量有关莆田文化的书籍;还请教一些老师和长辈;心中渐渐有了答案。
我觉得莆田之所以会被称为“文献名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兴化大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是莆仙历史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莆田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南移而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莆田人文荟萃;唐代的黄滔被誉为八闽“文章初祖”? 宋蔡襄的政德;郑樵的史字;刘克庄的文学;林光朝的理学;还有郑侨的清正;陈文龙的忠贞;江春霖的刚直;王于浩的无畏??这些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功绩彪炳史册;浩气振兴中华? 他们的作品;也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再者;莆田文物丰厚。
莆田市拥有国家级文物4处、省级文物22处、市县两级文物387处。
这些文物中有名寺名刹几十处;广化寺、梅峰寺、龟山寺、三会寺、圆通寺、龙华寺、湄洲祖庙及三清殿等;有名塔几十处~广化寺释迦文佛塔、东岩山石塔、凤山无尘塔、龙华双塔。
有古代水利工程陂坝多处~木兰陂、泗华陂、延寿陂;还有建筑古樵楼等古遗址、摩崖石刻等;丰富多彩。
第二;教育。
莆田教育与中原地区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自隋唐以后在中原文化影响下;迅速萌芽、发展、壮大;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据方志载;从唐至清;不仅有官办的府学、县学和卫学;而且民间书院生机勃勃;各式各样的社学、义学、家塾遍布城乡;构成了官学、书院、家塾“三位一体”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
莆田简介
简介莆田,史称“兴安”、“兴化”,又称“莆阳”,“莆仙”。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省辖市,市内设置仙游县和荔城、城厢、涵江、秀屿四区。
全市陆域总面积4200平方公里,人口302万人,常年有60多万人在外经商办企业;莆田籍在外乡亲人才济济,有5000多位教授以上高职称的人才遍布全国,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名14人(其中一人为两院院士)。
旅居在外的侨胞70万人左右,港澳台同胞近20万人,归侨、侨眷30万人,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
是八闽古府之一、历史上人才辈出,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近70名,是历史上有名的科举名邦。
气候莆田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鲜花争艳,四季佳果飘香。
山海俱得,风光旖旎,有壮观奇特的高山,有一马平川的平原,有波光粼粼的海湾,春九鲤,夏湄洲,秋白塘,荔乡情韵,壶山雨景,兰溪流水,菜溪、麦斜、永兴三大名岩的风光,广化寺的千年钟声,南少林的武术渊源……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文坛泰斗郭沫若先生当年游览莆田,由衷地赞颂: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地理别具一格的人文地理,形成了莆田的众多优势和特色。
区位优势明显,位居闽东南沿海中部要冲,与台湾隔海相望,北依省会福州,南接泉州并与厦门相近,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
湄洲湾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水深港阔,风平浪静,不冻不淤,10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可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具有建设大型港口的优越条件。
妈祖文化独特,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岛是四海共仰的妈祖文化发源地,岛上的妈祖祖庙被誉为东方“麦加”,历来以一种独特的信仰牵系着海峡两岸同胞,是大陆与台湾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莆田二十四景:东山晓旭、白塘秋月、宁海初日、锦江春色、西湖水镜、梅寺晨钟、天马晴岚、西岩晚眺、石室藏烟、智泉珠瀑、九华叠翠、湄屿潮音、钟潭噌响、谷城梅雪、壶山致雨、碧濑飞泉、古囊列山献、紫霄怪石、绶溪钓艇、夹漈草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文献名邦”缘何下海从商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20期
“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的莆田,被宋度宗誉为“文献名邦”,朱熹也盛赞其“人物之盛”。
一座东南一隅的小城,近日却因“莆田系”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负面新闻一拥而上。
然而,当我们翻阅地方志寻觅莆田为何重商、爱财,又为何喜欢抱团打拼形成“莆田系”的答案时,却发现了一些和新闻里迥异的事实及评价。
人文荟萃、科举大兴的宋明两代
明初《八闽通志》是这样记述兴化府(今莆田市)的:“儒风非在常衮后。
永不动干戈。
文物之邦,有齐鲁遗风。
家贫子读书,秀民特多,比屋业儒,诗书礼乐,为八闽之甲。
产薄而用俭。
科目得人之盛,天下鲜俪。
”没有一句差评,和现在被妖魔化的莆田仿佛云泥之别。
虽然这很可能是因为作者黄仲昭是莆田进士,不肯写家乡一句坏话,然而他关于莆田好读书、科举盛的记载,却是相当客观而有底气的。
唐开元中,莆田已建立县学,并诞生了黄璞等名儒。
唐末五代战乱频仍,诸多世家大族避居闽中,落户福州、莆田两地者尤多。
逮至宋时,福建地方清平,安居乐业,莆田的世族有了财力作为后盾,便迈进科举仕进之路。
北宋一代,仅莆田、仙游、兴化三县的兴化军(今莆田市)就出现了468名进士(含特奏名,下同),占全福建录进士总额的18%,仅次于福州和建州;南宋偏安一隅,福建成了大后方,科举成就更加瞩目,涌现了4544名进士,其中兴化军有588人,仅次于福州和泉州。
兴化军是福建人口最少的州军级行政单位,人口仅为福建总人口的5.2%(元丰年间),进士比例之高令人咋舌,以至于王安石都说“兴化多进士”。
不过,当时的官场上,对于福建高官的口碑却不好。
司马光针对福建开过两次地图炮,一次是骂政敌王安石“心术似福州”,第二次是上奏神宗时称“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而被黑的王安石也常在室中写“福建子”阴损吕惠卿,可见当时福建高官心术不端、勾连同乡、结党营私之弊,已经成为政坛的攻击点。
莆田贡献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奸相之一,即“天资凶谲,舞智御人”的蔡京。
尽管出了个别名声不好的大臣,莆田人也不会停下集体奔赴科场的脚步。
终宋一代,兴化军共有1026名进士,其中有5名正奏状元,8名特奏名状元。
“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的莆田,被宋度宗誉为“文献名邦”,朱熹也盛赞其“人物之盛”。
莆田的许多世族都科名卓著,如宋代的方氏进士多达132人,白杜方氏“万卷楼”藏书达五万卷。
今天潮汕、琼雷的许多家族,都自称始祖宋代自莆田迁出,其中或有攀附成分,这也是因为宋代莆田的文化地位很高,值得借来光耀自身。
明代的莆田延续了宋代的科举辉煌。
但在宋明两代极盛之后,莆田的科名在清代盛极而衰。
兴化府的举人数和进士数仅在福建十府二直隶州中排到第5,甚至被闽西的落后山区汀州府超越;光绪的13科举人中,福州府有1158人,兴化府仅有73人;光绪年间福州府有206名进士,兴化府仅有4名。
这样的强烈对比,不由得令人好奇,由明入清的莆田究竟发生了什么?
倭乱、迁界之祸下的弃文从商
福建重商业、好移民的海洋性文化,与其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是息息相关的。
在莆田这个仅有两县、面积仅4419平方公里(北京市辖区的四分之一多一点)的弹丸之地,这样的矛盾尤为激烈。
平原仅占总面积的20.6%,山区虎患频繁、土地瘠薄,不适合人居,南宋理学家林光朝就记载莆田“十室五六无田可耕”,更有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在这种环境下,想要谋生,不能再靠种田,只能指望读书改变命运。
虽然成绩优异,但科举是少数人得意、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许多陪跑者享受不到读书带来的福利,而且没有田产作为支撑,读书也是难以为继的。
明中期以来苏州府等地科第骤兴,更使莆田科举业带来了威胁。
与此同时,泉州港的后继者漳州月港正享受着海外贸易带来的丰厚利润,“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
看到邻居发了大财,莆田也有点坐不住了,于是逐渐放弃天高皇帝远的京师,转身面对近在咫尺的海洋。
从北宋建立兴化军开始,仅有莆田、仙游两县的弹丸之地,便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由军而路再到府,始终夹在省会福州和强势的闽南文化圈之间,却从未被邻居同化,在语言、文化、建筑、戏曲方面一支独秀。
这是因为莆田文化有着极强的内向凝聚力,以宗族、村社为一个个小单元,再组成一个个大单元,提携亲友乡党,抱团取暖,一呼百应,共同打拼。
读书赴考成风,经商也如一阵风起。
今日的“莆田系”医疗、高仿鞋产业、仙游红木业,概莫能外。
重商是明中后期的时代浪潮,在全国都有影响,而对于莆田一地,有两个大事件,给了莆田宗族社会沉重打击,为弃文从商推波助澜。
其一是在“嘉靖大倭寇”中,莆田受害极烈。
自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一年,20年间莆田被劫掠达15次,最后一次兴化府城甚至沦陷长达两月,总人口不到20万的莆田有3万人罹难。
由于城内尸首相与枕藉,腥臭不可居,加之财物已经劫尽,倭寇听闻戚继光带兵前来,退居平海,府城才解围。
新知府易道谭甚至因为积尸盈野而停留福清不敢赴任。
其二是清初“迁界”对莆田沿海为害甚剧。
因明郑氏政权仍在闽粤沿海活动,清廷坚壁清野,将沿海十余里的房屋系数毁坏,强迫人民迁入界内,使得郑氏无法获得所需要的人力物资。
在这次残酷的迁界行动中,莆田损失了四十余万亩良田。
人民流离失所,加上水旱、虎患、土匪劫掠,倭难后方百年的休养生息毁于一旦。
明末清初的两次大劫使莆田人口锐减,对外贸易中断,更使得世家大族与其依附的土地脱钩。
物质基础匮乏,加上文教氛围全然破坏,此时唯有投身工商业方能自救。
就这样,莆田完成了由“文献名邦”到下海从商的转变。
精明的头脑加上吃苦耐劳,科举高手打起算盘来也是一把好手,只不过精明人到了生意场上免不了多点算计,也少不了一些贪婪,因而就给外人造成了“神仙难赚莆田钱”以及爱财如命的形象,与西方商界的弄潮儿犹太人有些许相似。
清末民国的“莆田系”商人:信誉良好、急公好义
虽说福建耕地短缺尚不能自足,但是盛产茶果、竹木、蔗糖等土特产。
“福船”载着它们远航,在一个个落脚点兴建会馆和天后宫,北达辽东,西至云贵,福建商人在清代已遍及全国。
即便是科举重镇福州,也被重商习气浸染。
出身科举世家、后官至刑部尚书的陈若霖,据传也曾放弃童子试,计划去苏州贩布,可见一斑。
莆商经销的重点也是本地土產。
据民国《莆田县志》载:“莆商号称巨擘者,豆饼商居第一位,桂圆商居第二位,布商居第三位,京果商居第四位,轮栈商居第五位。
”其中的桂圆干是从古至今的莆田地方名产,清代即远销宁波、上海等地。
涵江是清末福建四大名镇之一,系商业兴旺的天然良港,亦是著名侨乡,民国时被誉为“小上海”。
其中有四家桂圆商号,因创办者均为黄姓,而被称为“黄家门”,经营额占涵江桂圆行总额的三分之二,形成了垄断。
因信誉极佳,资本雄厚,“黄家门”下乡收购鲜桂圆可以赊欠一年以上,不需现金交付;且每年开盘时,优先唱价,每百斤开盘价都比其他商行高一元大洋,仍然受到顾客青睐。
不仅如此,“黄家门”的代表人物黄纪云等,还成立了实为地方行政机构的“涵江商会”,应对官府、代收税捐、创办实业、调解地方纠纷,甚至组织民军对抗北洋军阀,俨然一太平绅士、慈善大家。
外地的莆商,在成为行业标杆的同时也投身公益事业。
例如蔡友兰在福州经营鞭炮行起家,后兼营汽车运输业。
蔡是商界人望,曾任福州海运公帮理事长、省市商会会长等职,同时民族气节崇高,不顾自己战时汽车被征、生意亏损,严词拒绝日方重金收买授职。
1943年,福州鼠疫肆虐,蔡友兰捐资1.6万元自昆明购得500瓶鼠疫血清,无偿供给各医院,同时通过商会募得8000元,资助市医师公会在南公园开办“隔离医院”。
他还热心助教,在福州兴安(莆田)会馆创立小学,并筹建莆田锦江中学;即便在福州沦陷、回到莆田避难时,仍不忘捐资筹建莆田中山中学。
此外还捐赠了“双杭救火会”一辆消防车。
由此可见,今天的医疗“莆田系”虽然在生意头脑、团结一心方面继承了昔日的莆田巨商,但社会声誉已有霄壤之别。
(澎湃新闻网 201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