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本竹书纪年》的亡佚年代

合集下载

《今本竹书纪年》与《古本竹书纪年》之渊源概述

《今本竹书纪年》与《古本竹书纪年》之渊源概述

《今本竹书纪年》与《古本竹书纪年》之渊源概述摘要:《竹书纪年》的流传经历比较曲折,关于它的记载冷清得让人忧伤,这也是其后来亡佚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历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有《今本竹书纪年》与《古本竹书纪年》供后人研究。

关键词:竹书纪年;版本;渊源《竹书纪年》作为魏国史书,束晳言之“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

[1]然而,《竹书纪年》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远远不及《春秋》所受到的礼遇。

大概因其可读性差,又是残缺不全,整理之中难免有错误,再或有些记载违背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虽然《隋书·经籍志》等国家藏书中有收录,《水经注》等文献也有所征引,却几乎没有专门的研究。

所以,若非有新的文献、资料出土或被发现,想要恢复很难。

因此,夏含夷教授的“恢复原墓本的相当部分”的理想美好而又艰难。

[2]据《晋书·荀勖传》记载,汲冢书在重新编排整理以后存在秘书省。

而《晋书·武帝纪》则记载其最终被“藏于秘府”,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也提到汲冢书最初藏在秘府,杜预后来才得以见到。

杜预所见共七十五卷。

可知,《竹书纪年》同其他国家藏书一样被置于秘书省,得到了保护。

同时,这也限制了它的流传。

当它亡佚之后,便很难会再现于世。

晋惠帝年间,卫恒、束晳进行二次整理汲冢书的工作。

这段时期相当不太平。

晋惠帝的无力理政导致从他登基次年便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

307年,晋惠帝被毒杀。

即位的晋怀帝并无雄才大略,此后不久的永嘉五年又发生了“永嘉之乱”。

在自己身家性命都没有保障的战争中,很难会有人想到保护书籍文物。

实际上,《竹书纪年》原简在更早的“八王之乱”年间流失也是有可能的。

在此后有一段时间,国家藏书中还有关于《竹书纪年》的记载。

317年,司马睿将晋室重建,史称东晋。

东晋的建立并没有结束长期的战乱状态,但是据《隋书·经籍志》可知,虽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代,《竹书纪年》仍然保存着束晳等人整理的十三卷。

竹书纪年记载的夏朝历史:和《史记》对比,哪个更真实

竹书纪年记载的夏朝历史:和《史记》对比,哪个更真实

竹书纪年记载的夏朝历史:和《史记》对比,哪个更真实《竹书纪年》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通史著作,是战国时代的魏国史官写的,后来这本史书被随葬在了魏襄王墓中,直到西晋才被发现。

这也使得该书能够躲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保留了许多较为真实的先秦历史资料。

该书共13篇,叙述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历史,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前299年。

可惜的是,该书在宋朝就佚散了,如今流传于世的叫做今本《竹书纪年》,是一本伪书。

清朝时期,朱右曾、王国维、范祥雍等在通过不断的收集,在烟波浩渺的文献中找出了古本《竹书纪年》的一些片段,编为《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等。

本文所用的就是这些古本《竹书纪年》的资料。

1,禹都阳城……禹立四十五年大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而他定都阳城也是没有疑问的。

《史记》也记载:“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可惜的是阳城到底在哪里已经无法考证。

古本竹书记载大禹在位45年,这是唯一比较可信的大禹在位时间记载。

大禹2,益干启位,启杀之。

关于益和启之间争夺王位的事情,历史上的争议很多。

益是大禹时候的一位重要的大臣或者诸侯。

大禹在位期间,按照军事民主制(禅让制)的传统,曾将他立为王位继承人。

但是很多古人认为大禹实际上已经暗中支持自己的儿子继位,《韩非子》记载:“言禹传位于益,终令启取之。

”《战国策》也说:“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

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大禹去世后,启就杀益而继位,开启了世袭制的传统。

而《孟子》《史记》则认为是各诸侯国主动“去益而朝启”。

我认为古本竹书的记载更加真实,反映了上古时代的权力斗争。

3,夏后开舞九招也。

夏后开就是夏后启。

这里是讲述启在位期间关于制作乐舞的事情。

启夺位后,必然会通过制度建设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礼乐制度的建设是不可少的。

古文献中启制度乐舞的记载很多,《山海经》记载“夏后启于此舞九代”,“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竹书纪年》与出土文献研究之一:《竹书纪年》考(全三册)

《竹书纪年》与出土文献研究之一:《竹书纪年》考(全三册)

感谢观看
1.杂采各家异说,但有的论证过于武断 2.清代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学者锢于所习,以与《太史公书》 及汉世经师传说乖牾,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
严格来讲,这部大书并不适合大众阅读,是研究《竹书》的学者绕不开的资料汇编。第二章《竹书纪年》学 术史属于对以往学者研究的述评,提出问题。因此,在了解了作者参考的资料之后,本人采用的是跳读的方式, 对作者的结论进行详细的了解。
目录分析
01
國家社科基 金後期資助 項目出版説 明
02
第一章汲冢 竹書的發現 與整理
04
第三章 《竹書紀年》 版本考
06
第五章古本 《竹書紀年》 分析
03
第二章 《竹書紀年》 學術史與本 書的研究方 法
05
第四章 《竹書紀年》 流傳考
01
第六章今本 《竹書紀年》 分析
02
第七章結語
03
附録
04
读书笔记Βιβλιοθήκη 始同于穴,偶为烛具,转作世经典。
从汲冢竹书的发现与整理、《竹书纪年》的学术史、版本、流传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资料翔实,所言皆有 出处;但存在前后章节复制粘贴的现象,部分观点过于武断。
考据极细,重复较多,新旧本结构差异是关键,有助于理清思路。
好书,竹书纪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可惜我的水平看的还是太吃力了。
第一節今本《竹書紀年》成書時代分析 第二節今本《竹書紀年》資料來源考 第三節今本《竹書紀年》對古本《竹書紀年》的輯佚與疏漏 第四節古本《竹書紀年》與今本《竹書紀年》對照 第五節今本《竹書紀年》采古本《竹書紀年》以外文獻之訛誤 第六節今本《竹書紀年》的性質分析 第七節今本《竹書紀年》的價值分析 第八節小結
第一節總結《竹書紀年》學術史的必要性與方法 第二節晉代以來學者對《竹書紀年》的認識與研究 第三節晉代以來學者關於《竹書紀年》認識與研究之分析 第四節本書的研究方法與思路

闲谈《竹书纪年》【转载】

闲谈《竹书纪年》【转载】

闲谈《竹书纪年》【转载】闲谈《竹书纪年》(一)《竹书纪年》,又名《纪年》、《汲冢纪年》、《汲冢书》、《汲冢古文》、《汲郡古文》等,是战国时魏国史书。

据《晋书》记载,太康初(晋书记载的具体时间各处有异,大致是在公元280年上下浮动)在汲郡抓了个盗墓贼不准,得竹书数十车,其中有《纪年》十三篇,记录了从夏开始到周幽王被犬戎所灭,一直延续到三家分晋以后魏国的这位今王(晋书一说这位今王是魏襄王又说是魏安釐王)二十年之间的先秦历史。

这本史书,是先秦历史研究界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没研究过这本书,你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研究先秦历史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本史书的地位又很是尴尬。

下面就来八卦一下为什么这本史书既重要又变得地位尴尬了。

先来说说先秦历史研究界比较杯具的事吧。

《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显然,殷商时是有史书的,但是武王克商后,殷人的有册有典成为了传说。

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又干了件让先秦历史研究界极为吐血的事,那就是“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了多少书后世一直在争论,不过秦始皇焚了列国史书只留下了《秦记》(也叫《秦纪》)这本秦国官方史,《诗》、《书》、百家语除了博士馆可以收藏民间不准收藏这件事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秦末时,又一杯具事件发生了。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后,放了一把大火烧毁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熄。

先秦时的典籍收藏在民间的被秦始皇焚了,而皇家收藏的典籍在这场三月不熄的大火中能幸存多少也是个未知数。

目前尚存的先秦典籍大部分是汉代学者重新收集整理出来的,还有一些书后人就只闻其名不见其文了,可见秦时秦末的这两把大火对先秦典籍存世的破坏性有多大了。

殷商时的史书后人是见不到了,列国史书也甭指望了,那么《秦记》呢,这本还能见见吧。

呵呵,《秦记》司马迁是见到过的,他在《史记》里有提到。

虽然秦国历史较其他六国要短,秦史是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襄公勤王封诸侯开始的,那时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了,而且秦国史书记载得比较简略,不过好歹这是先秦流传下来的史书,能看到就不要挑剔了。

《竹书纪年》简介

《竹书纪年》简介

《竹书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和魏国的史官所编写的一部古代编年通史。

它于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被发现于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中,也被称为《汲冢纪年》或《古文纪年》(指秦以前的文字)。

这部书对研究先秦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竹书纪年》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初古墓中所出的古书相似,它的记载与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和《系年》等其他史料有相似之处。

全书分为十三篇,按年代编排,叙述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周平王东迁以后使用晋国纪年,晋国分裂后使用魏国纪年,直到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现存的《竹书纪年》分为两个版本,即“古本”和“今本”。

其中,“古本”为残缺不全的版本,纪事从夏代开始,到公元前299年结束,没有明确的编排体例;而“今本”从黄帝纪事开始,到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6年)结束,有较为完整的编排体例。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幸免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运动的编年通史,开篇以君主纪年为主线,详细记载了89位君王和1847年的历史事件。

它的发现对于了解先秦历史、古代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古本竹书纪年》中的先周及吴越史

《古本竹书纪年》中的先周及吴越史

《古本竹书纪年》中的先周及吴越史学界研究先吴史及吴越史,大都以鲁国史书《春秋》为准,还参以东汉书《越绝书》、《吴越春秋》。

其实,《春秋》经孔子删改,己经偏离史实;《越绝书》与《吴越春秋》更添演义。

今推出的《古本竹书纪年》又称《汲冢竹书》,是东晋时出土的魏国史书。

我认为《古本竹书纪年》更符合史实!比如吴史研究中最常见的“泰伯奔吴”,在《古本竹书纪年》却是“泰伯适越”。

“奔”与“适”一字之差,意思却相差极大。

“奔吴”是事前已有明确的目标,直达吴地;“适越”却是无目标地游猎,最后到了越地。

另外,鲁国史书《春秋》只记录到战国初,吴灭于越;而魏国史书《古本竹书纪年》一直记录到楚国败于秦。

其间,吴、越、楚的史事记述甚为详尽。

这是研实吴越楚文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值得推荐!一、商末及先周三代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

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

武乙二十一年,周公亶父薨。

武乙二十四年,周师伐程,战于毕,克之。

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

武乙三十四年,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皞,马十匹。

武乙三十五年,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

王畋于河、渭,暴雷震死。

文丁(《史记》作“大丁”,非。

)名杞。

文丁元年丁丑,王即位,居殷(自沬归殷邑)。

文丁二年,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败绩。

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

文丁四年,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克之。

命为牧师。

文丁五年,周作程邑。

文丁七年,周公季历伐始呼之戎,克之。

文丁十一年,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

文丁王杀季历。

文丁王嘉季历之功,锡之圭瓒、秬鬯,九命为伯,既而执诸塞库。

季历困而死,因谓文丁杀季历(执王季于塞库,羁文王于玉门,郁尼之情,辞以作歌,其传久矣。

)文丁十二年(周文王元年),有凤集于岐山。

文丁十三年,陟。

帝乙名羡。

元年庚寅,王即位,居殷。

帝乙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

夏六月,周地震。

帝乙九年,陟。

帝辛名受(即纣也,曰受辛)。

帝辛元年己亥,王即位,居殷。

命九侯、周侯、邘侯(周侯为西伯昌)。

古本竹书纪年

古本竹书纪年

古本竹书纪年引言:《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纪年”,是成书于战国末年的一部魏国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地下出土的第一部史书,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散佚。

直到公元281年(晋武帝太康二年)的西晋,一个位于今日河南省的战国魏王墓被盗挖,盗墓者被捕之余,亦同时让墓里的大批竹简出土。

当时晋武帝非常重视此事,令荀勖、和峰等人整理成本。

荀勖、和峰的整理本一直流传至宋代,不幸再次散佚。

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都是根据《竹书纪年》残文辑录而成,有《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两种。

今本隐瞒了辑侠本的真相,企图以样侠本充为原本;而古本则以忠实的态度逐条注明样自何书。

《竹书纪年》对史学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纪录的史料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同,而且价值取向相异。

自清代以来,许多学者以这部书为线索,在古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譬如,《史记》记载尧舜禹之间通过禅让来传位,而《竹书纪年》却认为舜和禹都是通过政变夺取王位。

研读先秦文化,竹书纪年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书。

五帝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

(《山海经·海内经》注。

)帝王之崩曰陟。

(《韩昌黎集·黄陵庙碑》)国维案:此昌黎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如是。

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

(《太平御览》七十九引《抱朴子》曰:“汲郡中竹书”云云。

今《抱朴子》无此文。

)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

(《路史·后纪》六。

)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

(《山海经·大荒西经》注。

)帝尧元年丙子。

(《隋书·律历志》引,丙作景,避唐讳。

《路史·后记》十引,无帝字。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正义》引《竹书纪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山海经·海内南经》注。

《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五帝本纪》正义引“后稷放帝子丹朱”。

)命咎陶作刑。

(《北堂书钞》十七。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清]王国维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清]王国维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清]王国维《古本竹書紀年輯校》---- 【史部?別雜史等】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全一卷 )汲塚《竹書紀年》佚於兩宋之際。

《今本》二卷乃后人捜輯,復雜采《史記》《通鑑外紀》《路史》諸書成之,非汲塚原書。

然以世無別本,故三百年來,學人治之甚勤,而臨海洪氏頤煊、棲霞郝氏懿行、閩縣林氏春溥三校本尤爲雅馴。

最后嘉定朱氏右曾復專輯古書所引《竹書》,爲《汲塚紀年存眞》二卷。

顧其書傳世頗希,余前在上虞羅氏大云書庫假讀之,獨犂然有當於心。

丁巳二月,余旣作《殷先公先王考》畢,思治此書,乃取《今本紀年》一一條其出處,注於書眉。

旣又假得朱氏輯本,病其尙未詳備,又諸書異同,亦未盡列,至其去取,亦不能無得失。

乃以朱書爲本,而以余所校注者補正之,改正若干事。

至考證所得,當別爲《札記》。

又《今本》之僞,當別爲《疎證》以明之,將繼是而寫定焉。

閏二月望海寧王國維?朱右曾本原序秦政燔書,三代事跡泯焉。

越五百歲,《古文紀年》出於汲縣塚中,而三代事跡復約略可觀。

學者錮於所習,以與《太史公書》及漢世經師傳説乖忤,遂不復硏尋,徒資異論。

越六百餘歲而是書復亡(亡於北宋,説詳后 )。

不知何年何人,捃拾殘文,依附《史記》,規仿紫陽《綱目》,爲《今本》之《紀年》。

鼠璞溷淆,眞贋錯雜,不有別白,安知《眞古文》之可信,與《今本》之非是哉~最其大凡,《今本》之可疑者十有二;《眞古文》之可信者十有六,請揚榷陳之。

《晉書?束嵒傳》言:“《紀年》十三篇。

”《隋書?經籍誌》:“《紀年》十二卷。

”《新》《舊唐書?藝文誌》並云:“《紀年》十四卷。

”《今本》只四卷。

篇目可疑,一也。

《束嵒傳》言:“《紀年》紀夏以來至周幽王爲犬戎所滅,以晉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

”杜預亦云:“特記晉國,起自殤叔,以至曲沃莊伯。

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

”《今本》自黃帝元年至隱王十六年,大半依據《史記年表》。

體例可疑,二也。

《古文》全用夏正,杜預之言可據。

《今本》“平王五十一年春三月己巳,日有食之”,“桓王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全襲《春秋》。

《竹书纪年》是经过西晋司马氏篡改的,证据确凿!

《竹书纪年》是经过西晋司马氏篡改的,证据确凿!

《⽵书纪年》是经过西晋司马⽒篡改的,证据确凿!》简史:《⽵书纪年⽵书纪年》简史:1、晋朝太康年间从战魏国出⼟的,叫《原版⽵书纪年》2、宋代后散佚,原本已经丢失。

只有晋隋唐宋以来索引过《⽵书纪年》的古史籍⾥还有孑遗。

3、明天万历年间著名藏书家范钦的“天⼀阁”⾥出来了⼀本《⽵书纪年》,号称《古本》。

4、但是,它与上述说到的“晋隋唐宋以来索引过《⽵书纪年》的孑遗”有不少出⼊——这⼀点当然会引起⼈怀疑。

5、清朝道光年间进⼠朱右曾,把“晋隋唐宋以来索引过《⽵书纪年》的孑遗”都蒐集了出来,编撰成了⼀本书,叫《汲冢纪年存真》——简称《存真》。

6、此书⼀出,就揭穿了明代《⽵书纪年》的画⽪,它和《存真》⾮常不⼀样。

此事朱右曾造不了假,所谓的「孑遗」,都是来⾃这些历史悠久、⼜流传⼴泛,历代天下读书⼈都看过的名家书⽬:晋《春秋经传集解后续》、北魏《⽔经注》、唐朝《史通》、《括地志》,《宋书·符瑞志》《太平御览》《资治通鉴外纪》《路史》《永乐⼤典》《楚辞通释》等。

毫⽆疑问,明代《⽵书纪年》就是伪书!7、因此,《存真》得到⼴泛认可,被称为《古本》,⽽明代范钦版的则被认定为《今本》。

在《存真》的基础上,王国维⼜编写了《古本⽵书纪年辑校》——此版本为⽬前是最被公认且认可的《古本》。

⽵书纪年辑证》,简称《辑证》。

✔但是,值得⼀提的是,这个《古本》实际上是《古今本》,因为《辑证》是融合了《辑校》与明代范钦版的《今本》的内容的。

▲纯属多此⼀举!正是因为《辑证》,才导致了近三四⼗年年来,⽆数⼈混淆了《⽵书纪年》的古、今本。

9、那么:《辑校》与《辑证》到底有何不同?详细的不说,但是涉及「禅让」,两书的不同是清清楚楚、显⽽易见、⼀⽬了然!✔《⽵书纪年》原名《纪年》,因为是⽵简,所以才加上《⽵书》,它同时还有另⼀个名字,叫《汲冢书》。

但是,事实上《汲冢书》并不是只有《纪年》⼀本。

《晋书·束皙传》:“初,太康⼆年,汲郡⼈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安釐王冢,得⽵书数⼗车。

竹书纪年:盗墓贼挖出千年历史真相!原来《史记》不一定是对的!

竹书纪年:盗墓贼挖出千年历史真相!原来《史记》不一定是对的!

⽵书纪年:盗墓贼挖出千年历史真相!原来《史记》不⼀定是对的!⽵书纪年《⽵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部编年体史书。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书纪年》。

该书亦称《汲冢纪年》《古⽂纪年》。

[1] 《⽵书纪年》共⼗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

周平王东迁后⽤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魏国纪年,⾄魏襄王⼆⼗年为⽌。

[2-4] 现存《⽵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

“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规整的体例。

“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年(前296),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2] 《⽵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留存的未经秦⽕的编年通史。

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书名《⽵书纪年》别名《汲冢纪年》《古⽂纪年》作者春秋时期晋国史官作者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类别编年体通史内容篇数⼗三篇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唯⼀留存的未经秦⽕的编年通史⽵书纪年主要内容⽵书纪年五帝纪关于《⽵书纪年》的起始时间,存在不同说法。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后序》和《晋书·束皙传》均说该书始于夏代, [5-6] 但《史记·魏世家》集解注引和峤语称该书始⾃黄帝。

[7] 清代⾄民国辑佚的《古本⽵书纪年》始⾃夏纪,并⽆“五帝纪”这⼀部分内容。

[8] 此外还有零星⽂字,如“舜放尧于平阳”之类被其他书籍引⽤⽽流传下来,⼀些辑佚者认为是引⽤者误将《汲冢琐语》的内容当做了《汲冢⽵书》的内容,故未收;但也有辑佚者将之附录于书中。

[9] 《今本⽵书纪年》则有“五帝纪”,记录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之事。

《四库总⽬提要》的作者指出,这部分内容主要抄⾃《宋书·符瑞志》。

[10-11] ⽵书纪年夏纪夏纪所载,与《史记》只是记载“太康失国”不同,还记录了羿的事情。

古本《竹书纪年》与遗物(铭文)纪年第一次合历出“在位年”

古本《竹书纪年》与遗物(铭文)纪年第一次合历出“在位年”

古本《竹书纪年》与遗物(铭文)纪年第一次合历出“在位年”一、《竹书纪年》所列的“周”王在位年文王姬昌:9年(受命年在“纣王三十三年”)武王姬发:17年(周武王元年为“庚辰”年)成王姬诵:37年(成王元年为“丁酉”春正月)康王姬钊:26年(康王元年为“甲戌”春正月)昭王姬瑕:19年(昭王元年为“庚子”春正月)穆王姬满:年(穆王元年为“己未”年)自[武王元年]至[穆王元年]:享国百年天干地支表注解:① 辛未文王受命年——己卯西昌伯薨(受命9年)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

文王受命九年,大统未集,盖得专征伐,受命自此年始。

② 庚辰武王元年——丙申武王崩(在位 17 年)武王在位十七年(元年即“庚辰”年):十一年(庚寅)——武王伐殷;十二年(辛卯)——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其于拇指;王亲擒受(纣王)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

立受(纣王)子禄父,是为武庚;十三年(壬辰)——铸“荐俘殷王鼎”(即“大盂鼎”)荐殷于太庙,遂大封诸侯;十四年(癸巳)——王有疾,周文公祷于坛摐,作《金滕》,即古文记载的“定天下二年有疾”;十七年(丙申)——命王世子诵于东宫;冬十有二月王陟,即崩于“丙申”。

武王在位十七年,于十一年伐殷,十二年(辛卯)定天下,十三年(壬辰)封王周号,十四年有疾,十七年陟(即王周四年后崩)。

③ 丁酉成王元年——癸酉成王崩(在位 37 年)成王十年,即“姬周王二十又八祀”,封唐叔虞于晋(证物——香港私人藏品“虞公敦”);成王十八年,洛邑定鼎。

周王年二十四年岁在甲寅;文王(姬)五十又六祀,即成王在位年,曾侯乙薨于西夏楚(证物——见曾侯乙墓)。

④ 甲戌康王元年——己亥康王崩(在位 26 年)⑤ 庚子昭王元年——戊午昭王崩(在位 19 年)二、将三个遗物(铭文)与《竹书纪年》进行合历(1)武王荐俘殷王鼎(即“大盂鼎”)释文:姬王二十又三祀(上图红框所示)释意:姬指文王受命年,盖得专征伐。

周人认为周之王年自此年始。

文王受命九年,大统未集。

《竹书纪年》的吴越史

《竹书纪年》的吴越史

《竹书纪年》的吴越史按:古藉记载的、中学历史课本上写的是:吴国,由泰伯奔吴到无锡梅村,在梅村立国,经六百年迁苏州,夫差丧囯。

《竹书纪年》这本春秋战国时期晋、魏国史官所记的史书却记太伯适越,而不是奔吴。

但西晋时便出土的文献动摇不了孔儒的传统观念,改变不了中学历史课本。

孔子篡改的历史,遗害了中华文明史二千多年,真乃繁史不如无史,这是中国史学的悲哀!这里转载的是《古本竹书纪年》一文中的有关吴、越史事(文中宋体字为摘引原文),并加注:吴、越史事现均据正史《春秋》《三传》及野史《越绝书》《吴越春秋》等。

《春秋》是经孔丘删改的鲁国史书,由孔壁残存。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都记有史书,秦灭六国后最急着烧的便是列国史书。

韩国史书出土于1800年前的西晋,称《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魏国史官所记史书,是中国古代唯一躲过秦火的编年通史。

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代经史之上。

近年出土的先秦简帛文献,如《上博楚简》、《清华楚简》等陆续释读公布,不少史事记载尽同《古本竹书纪年》,而与传统先秦史相左,从而推动了史学界、考古学界对《古本竹书纪年》的重新认识和研究热潮。

《竹书纪年》又称《汲冢竹书》。

西晋时汲郡人不准(音否标)盗墓,得到墓冢的竹简数十车,皆以战国文字记载,史称"汲冢书"。

晋帝两次命人组织释读,得初释本、考正本两册传世。

据《晋书卷五十一》:原书十三篇,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永嘉之乱,《竹书纪年》的竹简亡佚,《隋书经籍志》录有竹书国异一卷,是后人据此两种本子所作的校记。

《竹书纪年》在传承了六百年之后,又在宋代亡佚。

原因是《竹书纪年》出土后,给思想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儒学作为国学,宋朝二程、朱熹一派的理学居于正统。

与儒家史学体系冲突极大的《竹书》被宋儒视为异端邪说,必欲除之而后快。

《竹书纪年》相对于汉儒经典确实太过异类。

禅让在儒家伦理道德治国体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以礼以仁治国的典范。

公元279年西晋从古墓中出土的神秘古籍,究竟是一本什么书?

公元279年西晋从古墓中出土的神秘古籍,究竟是一本什么书?

公元279年西晋从古墓中出土的神秘古籍,究竟是一本什么书?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有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西晋时从古墓中发现的一部先秦纪年体史书。

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十月汲郡汲县(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时魏王的墓被盗,墓中沉睡了五百多年的一批古书得以重见天日。

这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据说整整装了几十年。

晋武帝对这一发现十分重视,命令将墓中出土的全部文物“藏于秘府”。

两年后,西晋朝廷征调了一批当时著名学者,对这批竹简古加以校读整理并将它们由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字体。

这批竹简是什么样子呢?据有关资料,竹简用素竹编联成册,每长度约为晋尺二尺,当战古尺二尺四寸,一简四十字,分为两行,每行二十字,用黑漆书写。

简上文字为战国古文,即篆书,人们习称为科斗文。

这种文字在秦统一后即已废弃,到了晋代、在当时人们看来简直茫光然若天书,且由于盗墓者的破坏,灯简散乱不全,所以整理起来十分困难。

学者们整整花费了二十年时间,才大体整理完毕,计编校出古书十六种七十五篇,包括传世的《易经》《国语》等。

其中尤使人注目的是十三篇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夏、商、周、三代史事,西周灭亡后,即接晋国纪年,至战国三家分晋后,又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而止”,所谓今据推算为魏襄王,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99年。

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书记述的许多史事与儒家经典所言截然相反,如太甲杀伊尹,文王杀季历、幽王被逐等。

以幽王时史事为例,史书称周、召二相共和,竹年称是共伯和执政,孰是孰非,这就在当时学术界中引起轩然大波,至今仍未得出定论。

唐代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加强,与儒家经典不合的《竹书纪年》,为世人所漠视,经唐末五代战乱,到宋代仅剩残本三卷,约在宋末元初,连残本也流失了。

后代又出现了今本和古本。

今本是元末明清以来的通行本里混入了某些其它古书的内容。

一些学者鉴于此,从古书中汇辑出竹书纪年的佚文,即竹书纪年的“古本”。

古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订正和补充一些史籍的失误和遗漏。

千年聚讼纷纭的《竹书纪年》

千年聚讼纷纭的《竹书纪年》

千年聚讼纷纭的《竹书纪年》西晋咸宁五年(一说二年),汲郡有个叫不准的贼盗发界内古墓(魏襄王冢),获古书简册凡数十车,经过官方整理,得书75篇,《竹书纪年》13篇即其中最重要者。

《隋书·经籍志》云:“《纪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起自夏、殷、周三代王事,无诸侯国别。

唯特记晋国,起自殇叔,……盡晋国灭。

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谓之'今王’,盖魏国之史记也。

”魏哀王应为魏襄王。

《竹书纪年》上起黄帝,下到战国,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学者称之为“我国古代唯一流存的未经秦火和汉儒篡改的编年体通史”,是“这一时期唯一完整的年表”。

1、《古本竹书纪年》与《今本竹书纪年》有很大的不同。

清朝道光间,嘉定大儒朱右曾的《汲冢纪年存真》问世,他在序言中说:“秦政燔书,三代事迹泯矣。

越五百岁,古文《纪年》出于汲县冢中,而三代事迹复约略可睹。

学者锢于所习,以与《太史公书》及汉世经师传说乖牾,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

越六百余岁而是书复亡,不知何年何人,捃拾残文,依附《史记》,规仿紫阳《纲目》,为今本之《纪年》。

鼠璞溷淆,真赝错杂,不有别白,安知真古文之可信,与今本之非是哉!”指出古本《纪年》的重要史料价值、逐渐亡佚的原因,以及今本的不可尽信。

《竹书纪年》为战国时魏国史书,自晋武帝太康年间于汲郡出土后,颇受两晋南北朝学者之重视,至唐后,学者以其书所载颇或乖于经训,故“诸经《正义》及《史》《汉》注说每斥为妄”,遂渐至亡佚,而伪撰之《今本竹书纪年》出焉。

北魏郦道元大量引用《竹书纪年》佚文,他几乎称其为“竹书纪年”。

据此可以推测,《纪年》的传本经过西晋、五胡十六国时代,流传到北魏,《水经注》利用了其传本。

而且《隋书》卷33《经籍志》史部记载有《纪年》12卷,可见其传本流传到了唐代初期。

更集中地引用《纪年》的是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此外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也有引用。

《竹书纪年》在唐朝以前无木刻本,只能是辗转传抄,缺页、缺条、缺字,甚至笔误都是非常多的;后人搜集各种手抄本加以对比校正,查证核实,甚至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对原本进行删削补订从而发生意见分歧,也都是合乎情理的。

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与流传考

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与流传考

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与流传考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

“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

“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周隐王二十年(前296),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一、出土西晋初年,汲郡( 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人不准盗掘了一座战国墓穴,发现大批竹简,有数十车之多,竹简所书蝌蚪文十万余字。

后来,这批竹简被官府收缴,由荀勖、和峤等整理、考正。

其中的《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有十三篇。

后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引用时,因其用竹简写就,称之为《竹书纪年》。

关于《纪年》的出土时间,据传世文献记载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是咸宁五年(279),《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

二是太康元年(280),《晋书·卫恒传》:“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

”《晋书·律历志上》:“武帝太康元年,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

”三是太康二年(281),《晋书·束皙传》:“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

其《纪年》十三篇。

”荀勖《穆天子传序》:“古文《穆天子传》者,太康二年汲县民不准盗发古冢得书也。

”四是太康八年(287),出自《尚书正义·咸有一德》:“《纪年》之书,晋太康八年汲郡民发魏安僖王冢得之。

”这四种说法中,除第四种是孤证且与其他说法存在差距较大外,各有所据。

清人雷学淇认为:“诸书所纪,或取盗掘之岁,或指收书之年,或言校理之秋也。

”这种说法是比较合理的。

二、成书考证考证盗墓人所盗掘汲郡之墓的墓主,有助于推测《竹书纪年》的成书时间。

《纪年》记事止于魏“今王”二十年。

关于“今王”,晋人认为可能就是墓主。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惠王在位36年,之后是襄王,在位16年,再后哀王23年,昭王19年,安釐王34年。

然而,《纪年》与《史记》中记载很不一致。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疏证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疏证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疏证《古本竹书纪年》简介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

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各种版本自西晋时期出土以后,竹书纪年先后经历晋人荀勗﹑和峤考订释义的''初释本''竹书纪年,卫恒、束皙考正整理的''考正本'',宋明时期的''今本'',清代的''古本''。

原文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也渐渐散佚,今本被清儒斥为伪书。

现今较为精准的是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版本争议《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

直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

宋《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也逐渐散佚。

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一般称为''今本''。

清钱大昕等指其为明人伪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

南宋初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引《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字外﹐与今本全同﹐故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即已出现。

清朝以来﹐据今本研究《竹书纪年》的人很多。

嘉庆间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开始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称为''古本''。

此后﹐王国维在朱书的基础上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又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新辑录为《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内容方面又有新的考证和补充﹐并将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收入﹐是现在较为完备的本子。

竹书纪年简介

竹书纪年简介

竹书纪年简介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竹书纪年》。

该书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

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

“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

“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