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
第二节 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评价
• 3.事件取样观察法
• 是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从而进行观察的
一种方法。 • 4.等级评定法 • 是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后,用等级评定量表对所观察的行为 事件的特征加以评定的一种方法。
评价者可借此来了解、发现每一个人的优势领域和
潜能。
• 2、激励:让每个幼儿的优势领域得到发挥所带来
的激励作用,可以增强(被评价者)幼儿的自信和
成就动机。
第一节 幼儿社会教育评价概述
• 3、调节:评价的结果只有能够反映被评价者 的实际情况,并以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 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为其接受,才能发挥其 促进发展的作用。
• 环境创设的准备(座位的摆放、环境布置、情景表演、角色
扮演等); • 知识的准备(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以便随时拓展活动的主 题和内容; • 情绪的准备(根据活动的需要和领域的特性调整自己的情绪 状态,营造积极的心态;
第三节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评价
• 四、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 (1)教师讲解的适宜性
• (2)教师对幼儿的关注性 • (3)教师总结和评价的适宜性 • (4)活动环节和评价的适宜性
• (3)幼儿面临的挑战
• (4)幼儿的学习习惯
第二节 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评价
• 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评价 • 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是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 目标,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幼儿 社会性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第二节 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评价
•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整理课件
02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重要性
塑造儿童性格
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 影响因素,健康的家庭教育有助 于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性格特质
。
培养社会技能
家庭教育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社会交 往技能的机会,如沟通、合作、分 享等,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生活。
传递价值观念
家庭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价值观 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对儿童 的社会化过程具有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
01
02
03
04
建立亲密关系
家长应与儿童建立信任、尊重 的亲密关系,为儿童提供情感
支持和安全感。
积极引导与示范
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 良好榜样,同时积极引导儿童 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实践。
倾听与理解
家长应耐心倾听儿童的想法和 感受,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性
和需求。
适度要求与期望
家长应对儿童提出适度、明确 的要求和期望,鼓励儿童努力
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
婴儿期(0-2岁)
建立基本信任感,形成依恋关系,开始模仿 和学习简单社会行为。
学龄初期(6-12岁)
认知能力提高,同伴关系日益重要,逐渐形 成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幼儿期(2-6岁)
自我意识萌芽,学会初步控制情绪和行为, 开始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
青少年期(12-18岁)
追求独立和自主,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和价 值观,社会责任感增强。
学龄期儿童
关注其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提 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其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春期儿童
关注其身心变化和情感需求,提 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其
应对挑战和压力。
第八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1)要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幼儿道德情感的良好环境与气氛。
(2)要不断丰富幼儿有关的道德认识。
(3)注意调节幼儿的情感。
8、道德行为的发生、发展与教育:P289
道德行为发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时期或适应性社会行为发展时期。
(2)强化评价法
运用时需注意:a适度b尽量引导幼儿从自身的体验中得到奖惩c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
(3)体验思考法
(4)语言传递法
(5)角色扮演法
(6)移情训练
5、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P275
(1 )综合渗透性原则
(2)生活随即性原则
(3)实践参与性原则
(2)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社会合作)
2、艾里克森的社会性学习理论:P265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2)自我对羞愧、疑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生殖对停滞(8)自我整合对绝望
3、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P267
(4)适宜发展性原则
(5)时代性原则
6、道德认识的发展和教育:P278
杜威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有三个水平:前道德或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自律水平。
皮亚杰:将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律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
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对偶故事法)
柯尔伯:编制 “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幼儿道德判断的工具。
柯尔伯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取向、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08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当幼儿牢固地建立了内部准则当他在实践和空间上都能遵照准 则坚持一定的社会行为时他的作为人格特征的社会性便可以 获得承认了。但是这种指南针一般的准则不是一下子建立起 来的。它需要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活动的、具有统 一性、经常性和反复性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幼儿才能在心目 中逐渐形成行为准则。
幼儿教育心理学
明州学院
第八章 幼儿社会性节 幼儿品德心理
第一节 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
(一)社会性与社会化:社会性学习
1.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含义(识记)
• 社会性: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 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复合 社会条件的特性。 P259
(1)社会教化: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大 众传媒)这四种社会教化方式在个体社会化过 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因年龄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 存在差异。
(2)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
(1、观察学习、2、认知加工、3、角色扮演、 4、自我强化、5、社会合作)这五种方式多是 交互发生的,具有“共生效应”。
• 社会化: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 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 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P259
• 社会性学习: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 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 P264
3
考核要求
(一)社会性与社会性学习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
• 1.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含义 • 1.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理解)
幼儿心理学第八章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则是 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程。新生儿只是一个具 有人类生理结构的生物人,不具备社会属性。客观世界 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不认得生活中的 任何东西和任何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在同外界环境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几个月后,孩子就会对 人有反应,看到有人来了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开始找人, 身边没有人就开始哭叫;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他们逐 渐熟悉妈妈的声音、妈妈的脸,产生“认生”现象,见 到妈妈就高兴,陌生人要抱一抱时就哭了;随着孩子长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 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 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 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 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 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 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 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 1.人际关系的建立
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指幼 儿与父母的关系,即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三是幼儿与幼儿园老师的关系。 2.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 逐渐形成的行为,也就是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女人就 应该像个女人,不论是在服装,还是在行为举止方面, 如男孩喜欢玩枪,女孩喜欢布娃娃。
第八章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4)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师幼和谐关系也产生重要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常常影响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儿童对教师的感受,从而影响师幼关系。
(5)客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智力方面和生理方面,有关缺陷儿童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水平及生理缺陷对依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家庭一般情况。研究表明,失业、经济困难、婚姻失败都会影响父母对其子女照料的质量,父母经常争吵、挑剔,会使孩子体验的多是消极情绪,从而破坏依恋的安全性。
(6)文化因素。研究表明在同种文化背景下依恋类型存在一定的稳定性。
3.答:
(1)同伴关系是满足团体归属感的重要源泉。儿童有归属以及尊重和爱的基本需要,其满足的途径可多样。
(2)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基础。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是交往的产物。
4.答:
(1)对儿童的学习及其对早教中心、幼儿园以及学校的适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师幼关系对儿童的学习和教育机构的适应方面影响最为突出。
5.影响师幼和谐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且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儿童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填空题
1.生物性和交往性、互动性、依恋性
2.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互惠关系形成期
4.幼师关系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幼关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北师大版-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社会性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研究者视野是在20世纪30年代幼儿社会能力是影响其认知、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一节社会性概述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解读社会性包括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社会性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里特性。
二、社会性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社会品质、社会行为社会认知、社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性情绪第二节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社会能力主要有三个维度:社会交往能力(交往主动性、交往策略)、亲社会行为能力(助人、合作、分享等)、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发起、维持和调整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基本能力(前提、条件)亲社会行为能力——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给予对他人或群体利益的利他态度和行为能力(带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二、社会能力的价值1.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2.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人格的积极发展和心理健康3.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三、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1.幼儿自身因素对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幼儿的人格、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主动性的重要因素被拒绝和被忽视型幼儿比受欢迎型幼儿在人格、个性品质上表现出更多的内向、冲动等特征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人格、个性品质;特别关注内向、自卑、情绪低落、易激惹的幼儿•观点采择能力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特别是亲社会能力的重要因素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发现不同观点间关系的能力站在他人角度,感知、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理解他人需求•社会信息加工机能是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认知因素幼儿的社会行为是一系列信息编码的过程,包括社会线索编码,对社会线索的解释理解、目标澄清、达成反应建构、反应决定,及实施行为等过程影响社会能力的认知因素主要有两种社会加工模式,认知理解归因模式-儿童如何理解、解释他人的行为;心理理论的反应决定模式,即幼儿根据社会情境的线索、已有的社会交往经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预期,并付诸行动。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家庭教育环境
01
02
03
家庭氛围
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 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安 全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亲子关系
建立亲密、互动的亲子关 系,通过日常交流、游戏、 共读等活动,促进孩子的 情感表达和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方式
采用民主、鼓励的教育方 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 求,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05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挑战与展望
CHAPTER
挑战:如何平衡知识学习与社会性学习?
平衡知识与社会性
幼儿教育不应过分强调知识的学 习,而应注重社会性的培养,使
两者达到平衡。
培养独立个性
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应注重培养 幼儿的独立个性,让他们在社交
中展现自信和勇气。
促进全面发展
知识学习与社会性学习应相互促 进,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环境
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应关 注每个孩子的需求和兴趣,为其
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集体生活
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游戏和合作, 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巧, 促进其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教育资源
利用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如图书、 教具、多媒体等,激发孩子的学习 兴趣和社会性发展。
社会环境与资源
社会适应性
评价幼儿是否能适应新环境和 新情境,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
和面对挑战。
评价方法与工具
01
02
03
04
观察法
通过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 戏中的表现来评价其社会性发
展水平。
问卷调查法
向家长或教师发放问卷,了解 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表现
。
实验法
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章节精讲课件复习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幼儿教师心理第三章学习的概述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第五章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 第六章幼儿技能学习与教育 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第九章幼儿教学心理本章重难点分析本节重点1:教育心理学的界定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学校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两层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心理规律。
本节重点1:教育心理学的界定答案:A本节重点1:教育心理学的界定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本节重点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学习与教学的五个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教育心理学的四个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本节重点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答案:A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答案:A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
乌申斯基最早在教育中系统运用心理学知识,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学习理论。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弗洛伊德影响,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问题也进入维果茨基在《教育心理学》中主张教育心理学应该作为一门独立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 我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认知心理学兴起并逐步成为心理学的主流。
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直接推动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布鲁纳精辟总结了教 育心理学取得成果:主动性 研究、反思性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答案:B本节重点3: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幼儿教育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
社会性学习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 能,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 系,并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原则
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注重 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交环境中学习 和成长;强调家园共育,家庭与幼儿园共同为幼儿 的社会性学习提供支持。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促进家园共育。
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掌 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
05
社会性学习在幼儿成长中的影 响
Chapter
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
社会性学习促进幼儿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差 异和相似之处。
鼓励幼儿参加各种表演和展示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鼓励幼儿参与社会实践
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 ,接触社会,了解社 会规则和道德规范。
鼓励幼儿与不同年龄 段的人交往,提高他 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 技巧。
组织幼儿参加社区志 愿服务活动,培养他 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加强家园合作与沟通
定期与家长交流幼儿的学习和发 展情况,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 ,提高其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 力。
定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活动,促进教 师之间的合作与分享,提升整体教育 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教育论坛 等活动,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
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讲座等活 动,增强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学习
第八章幼儿社会性学习及教育
3.幼儿道德情感的儿有关的道德认识,将 认识和各种情感体验结合,发展其相应的 道德情感。 (3)注意调节幼儿的情感
(三)道德行为的发生、发展与教育 1.道德行为发生、发展的阶段 前道德时期或适应性社会行为发展期 萌芽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情境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服从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个性形成的四个阶段 (1)模仿与服从 (2)感受暗示 (3)认同 (4)内化 一旦建立了准则,即使没有人在身边,幼 儿也会按照准则行事。 3.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的含义及意义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学习理论 1.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2)自我对羞怯、疑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2.幼儿期,3-6岁:发展其主动性;获得 相应的性别角色
前道德情感阶段(1.5岁或2岁-3岁或4岁) 道德情感的他律性(尊奉)阶段(4岁-6岁 或7岁) 2.幼儿道德情感特点 (1)幼儿的道德情感最初和自然情感分不 开。它是直觉的情绪体验形式。 (2)到了大班,幼儿具有道德认识,随即 产生伦理道德的情绪体验。 (3)具有不稳定性,较肤浅,易受感染和 暗示
2.幼儿道德行为教育 (1)要进行道德行为训练 (2)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动机 (3)培养幼儿言行一致的品质
3.道德意志的培养 ——培养幼儿自制力与坚持性
3.体验思考法 4.语言传递法:讲述、讲解、谈话、讨论 、评论等,诗歌、绕口令 5.角色扮演法 在不同场合表现不同身份的行为(荣格的 人格面具) 6.移情训练
(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 1.综合渗透性原则 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目 标 2.生活随时性原则 3.时间参与性原则 4.适宜发展性原则 5.时代性原则
第三节 幼儿品德心理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与教育 1.相关理论 杜威儿童道德发展水平 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8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征: 幼儿往往把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直接等同于自己
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们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是 成人对他们评价的简单重复; 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集中在自我的外部行为表 现,他们还不会评价自己的内心活动和个性品 质; 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很受当时情绪的影响,因 此很不稳定。
程度。
可编辑课件PPT
17
影响幼儿自尊水平的因素
1.教养方式。父母在幼儿形成自尊中扮演着重要角 色。早期教养方式的敏感性影响着婴幼儿建立一 个积极或者消极的自我模式。给孩子现实适中的 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高自尊。
2.同伴影响。在5、6岁,孩子们就能够用社会比 较来评价自己与同学之间的不同,并以此评判他 们的行为比同伴更好或更坏。这种比较随着年龄 增长越来越多、越来越微妙的自我评价,在孩子 们的能力和总体自尊方面有重要作用。
可编辑课件PPT
28
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不同
父母总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的社会 地位,儿子的成就愈高,父母的晚年也就愈有保障。 女儿总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 就不容易嫁出去。即使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 成就的期待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可编辑课件PPT
13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个用来描述人们是如何理解自 己的术语。它涵盖了自我的方方面面,比如外 表、个性、能力以及性别、种族等,从而对自 身独特的心理特点有所认识和了解。
可编辑课件PPT
14
自尊的发展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评价而产 生的情感体验,是自我发展的最重要 的方面。
与母亲有更好的依恋关系 父母与幼儿经常交流情感体验 与同伴的互动关系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幼儿的社会
第八章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第八章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学习目标:第一节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一、情绪发展•(一)幼儿的情绪功能•信号功能•创造功能•催化功能•取向功能•(二)幼儿的情绪表达•1、情绪表达的相关因素•幼儿园儿童正负面情绪的表达与游戏过程紧密相关;小学儿童正负面情绪的表达受动机和结果的支配。
•2、与害羞情绪表达的相关因素•新异刺激是引起害羞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人际环境中体验到的紧张是引起害羞情绪表达的原因•3、母亲的表情对幼儿感情表达的影响•幼儿的情绪表达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个体情绪反应,而是文化、社会和重要他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情感调控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目的是减少负面情绪,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情感调控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能力。
•1、情感调控的分类•适应性界定方式•功效性界定方式•特征性界定方式•情感调控是情商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际社会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2、学前儿童情感调控的发展•儿童从2岁起,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出现个体差异。
•学前儿童使用的情感调控策略的先后是:建构性策略,回避和情绪释放策略,破坏策略。
•儿童的情感调控能力随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3、学前儿童情感调控的关系研究•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人际互动是形成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方式对儿童情绪调控的影响•父母与孩子间关于情绪的谈话及父母本身的情绪表达•陌生人情境、恐惧情境、挫折情境等对儿童情感调控的影响•(四)幼儿的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道德情感划分为: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道德体验。
•1、移情:情感移入,情感共鸣•儿童移情的三种能力:判断他人情感并能指出情感性质的认知能力;从他人角度出发,能够预测他人的思考和行动等预知能力;具有情绪的反应性,能够体验和分享他人情感的情绪能力。
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 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四、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遵循着一种普遍的顺序原则,并且,道 德判断并不单纯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面对具体 情境,个人从他人、自我以及社会规范多方面考虑所做 的价值判断。
三、认知发展理论
• 代表人物:皮亚杰 •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认知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 客体永久性——自我中心主义——去中心化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常用成对的故事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判断儿童的道德 判断是注重结果还是注重动机,因此,也称之为“对偶故事法”。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 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 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5.社会法制取向 6.普遍伦理取向
凡是成人赞赏的,就是对的。 遵守社会规范,一成不变。
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道德判断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
柯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时期
前习俗水平 9岁前
发展阶段 1.避免惩罚、服从取向 2.相对功利取向
心理特征
只看表面,盲目服从,逃避惩罚。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有好处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水平 9-15岁
3.寻求认可取向 4.遵守法规取向
后习俗水平 16岁后
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性与社会化 1.社会性 1.社会性 社会化: 社会化:含义、过程 社会性学习 及三者的联系: 人的社会性学习过程就是不断社会 化的过程社会性学习的结果表现为社会性 的获得
2. J·克劳森关于儿童期社会化的七项 J· 任务 (1)接受哺育(2)克制生物性冲动 )接受哺育(2 (3)学习认识客体和暗示 (4)认识周围的社会,学习适应社会 (5)形成是非感,确立目标和选择标准, 并愿意为了共同的利益付出劳动。
第三节 幼儿品德心理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与教育 1.相关理论 1.相关理论 杜威儿童道德发展水平 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
2.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 (1)道德认识发展水平较低,从直觉的、 具体的、表面的、个别的方面去理解和辨 别是非,往往理解片面 (2)到的是非观念不稳定,缺乏道德认 识的一致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班的 儿童是非观念逐渐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3)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 受暗示性。
前道德情感阶段(1.5岁或2 前道德情感阶段(1.5岁或2岁-3岁或4岁) 岁或4 道德情感的他律性(尊奉)阶段(4 道德情感的他律性(尊奉)阶段(4岁-6岁 或7岁) 2.幼儿道德情感特点 2.幼儿道德情感特点 (1)幼儿的道德情感最初和自然情感分不 开。它是直觉的情绪体验形式。 (2)到了大班,幼儿具有道德认识,随即 产生伦理道德的情绪体验。 (3)具有不稳定性,较肤浅,易受感染和 暗示
第二节 幼儿社会性教育
幼儿园的幼儿社会性教育: 专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 非专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 (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 1.随机性和无意性 1.随机性和无意性 2.长期性和反复性 2.长期性和反复性 3.实践性 3.实践性
(二)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指导方法 1.观察学习法: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法: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2.强化评价法: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成人 2.强化评价法: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成人 和同伴的强化、评价,幼儿把别人肯定认 可的行为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把别人 否定、批评的行为逐渐抑制、最后消退。 教师评价时应注意:适度、引导幼儿从 自身体验中得到奖惩、幼儿个体差异
幼儿道德认识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初步 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3.幼儿道德认识的教育 3.幼儿道德认识的教育 (1)教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 (2)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能感染人 的、生动的内容,通过具体形象影响和塑 造儿童的心灵 (3)教育者对幼儿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并 进行评价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道德情感的发展 1.道德情感的发展 (1)道德情感的内容的发展 依恋及其发展 移情及其发展 羞耻感与罪错感及其发展 (2)情感形式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原伦理状态道德情感时期(0 1.5岁或2 原伦理状态道德情感时期(0岁-1.5岁或2 岁)
个性形成的四个阶段 (1)模仿与服从 (2)感受暗示 (3)认同 (4)内化 一旦建立了准则,即使没有人在身边,幼 儿也会按照准则行事。 3.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的含义及意义 3.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的含义及意义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学习理论 1.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1.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2)自我对羞怯、疑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2.幼儿期,3-6岁:发展其主动性;获得 2.幼行为教育 2.幼儿道德行为教育 (1)要进行道德行为训练 (2)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动机 (3)培养幼儿言行一致的品质 3.道德意志的培养 3.道德意志的培养 ——培养幼儿自制力与坚持性 ——培养幼儿自制力与坚持性
3.体验思考法 3.体验思考法 4.语言传递法:讲述、讲解、谈话、讨论 4.语言传递法:讲述、讲解、谈话、讨论 、评论等,诗歌、绕口令 5.角色扮演法 5.角色扮演法 在不同场合表现不同身份的行为(荣格的 人格面具) 6.移情训练 6.移情训练
(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 1.综合渗透性原则 1.综合渗透性原则 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目 标 2.生活随时性原则 2.生活随时性原则 3.时间参与性原则 3.时间参与性原则 4.适宜发展性原则 4.适宜发展性原则 5.时代性原则 5.时代性原则
3.幼儿道德情感的教育 3.幼儿道德情感的教育 (1)创设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和气氛 (2)不断丰富幼儿有关的道德认识,将 认识和各种情感体验结合,发展其相应的 道德情感。 (3)注意调节幼儿的情感
(三)道德行为的发生、发展与教育 1.道德行为发生、发展的阶段 1.道德行为发生、发展的阶段 前道德时期或适应性社会行为发展期 萌芽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情境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服从性道德行为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