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部编教案:2 我爱这土地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注意朗读节奏。

3.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明确:明确: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生前和死后,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明确: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四、拓展延伸你想当诗人吗?相信你一定行,试试吧!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写得更好。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深沉的爱国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歌以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为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抒情的诗歌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诗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引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内容: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入《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呈现诗歌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教学内容: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内涵。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假设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妈妈是护士,我也常到医院溜达。

布满生命气味的走廊,显得静谧和繁忙,科室里的响应器像是调好的隔几会儿响一下,没几分钟,护士都只是奔忙在这无终点的长廊上。

我开头在走廊上逛荡,每走过一个病房,总觉得自己的身上聚拢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我的神态非常地自若。

“护士!护士!快点快点!”一个中年女子在病房里大叫,响应器不停地响。

护士和医生像一股洪流都朝那个方向奔了过去,走廊上除了医务人员也就别无他人,这仿佛已是常事。

走廊外的雨开头下了,鸟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只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给推了出来,药水瓶滴答地滴着药水。

地板好像微微地震惊了,他们走地很重,病床旁的几个中年女子跟着病床跑,她们的眼泪将洁白的被子隐模糊约地沾染上了灰色。

有一个在抽泣,她始终握着老人的手,她用袖子拂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又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干脆就把手放在了腮旁边。

还有几个,眼泪带起了嗓门的大开,伏在病床旁边,用方言喊着。

那声音在长廊上非常地响,更是传来一阵阵回声。

她们坐在急诊室门口的,也有几个年幼的孩子迷茫地坐在凳子上,她们抱着孩子就像抱着盼望一样。

雨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头四处逃跑,鸟消逝地无影无踪。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里面。

好长时间过后,急诊室的灯最终灭了。

医生一出来,人都围了上去,小孩原来还想坐在凳子上,却被大人给拉到了医生面前。

声音先是从前面传来,再是后面,医生对家属说了几句,又从这些人中间挤出一条缝,深陷于这个地方。

他们立刻变成了雕塑,更有几个靠在了墙上。

眼泪就在那时停顿了,搭在小孩肩上的手也落了下来。

什么都静了。

病床推了出来。

那些人无力地抱着床上的人,已经摊在了地上。

雨停了,只不过乌云还在,鸟还没回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一个人死了,拥有了如此多的泪水算是值得了。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我爱这土地教案 新人教版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我爱这土地教案 新人教版

2 我爱这土地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多媒体课件1课时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当祖国遭受侵略者蹂躏的时候,人民奋起反抗,著名诗人艾青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

其时正值国难当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值此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艾青用笔饱蘸深情地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1.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里面。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我爱这土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学会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爱国诗歌相关的主题。
2.朗读与赏析: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和赏析活动。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我爱这土地》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爱国主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挖掘课文内容,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引导他们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我也在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爱国情感,这个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但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学生们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比如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实例分析,用具体诗句来解释这些概念,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举例:通过讨论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3)诗歌创作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应提供指导,鼓励学生尝试创作。
-举例: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诗歌。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

丰富丰富纷繁2我爱这土地闲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或许就是那么一个有时的瞬时,你会忽然发现我们身旁的世界本来是这样的漂亮。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森林,还有孩童们贞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心里深处那埋藏了好久的亲密土地、感觉故土的情怀。

故国故土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

3.领会诗歌中优美的境界,感觉此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会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育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新课导入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誓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基础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豪故事,曾烙下了多深勾魂摄魄的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饶土地?有谁不迷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起感觉诗人心中汹涌奔腾的爱国激情。

(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一 ) ——预习与沟通1.小声试读,领会诗作的境界和感情,并试试区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若是 / 我是一只鸟,..我也应当 / 用沙哑的喉咙 / 歌唱:....这被狂风雨/ 所打击着的 / 土地,....这永久汹涌着 / 我们的悲忿的 / 河流,....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 风,...和那来自林间的/ 非常温柔的 / 拂晓....——而后 / 我死了,.连羽毛 / 也腐化在土地里面。

....为何 / 我的眼里 / 常含泪水?.......由于 / 我对这土地 / 爱得深邃....2.作者链接艾青 (1910 — 1996) ,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有名诗人。

初期的诗风格浑朴朴素,调子深邃郁闷。

抗战期间的诗作,风格高昂。

新中国建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邃,富于真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2 我爱这土地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2 我爱这土地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2我爱这土地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诗歌,选自九年级语文教材。

这首诗歌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歌中,艾青用土地、河流、风等自然元素,象征着祖国的苦难与希望,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歌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解。

但针对本诗,学生可能对诗人艾青及诗歌背景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诗人及诗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情感的体会、诗歌语言的品味。

2.原因:诗歌中的意象丰富,需要学生充分理解;诗歌情感深沉,学生难以体会;诗歌语言独特,需要学生仔细品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品读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语言等特点。

4.品读欣赏:学生品读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亮点、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创意表达: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创意表达,如写作、绘画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 教案.doc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   教案.doc

2我爱这土地教案艾青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3.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试着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1.能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关于土地,端木蕻良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我想唯有对土地家园深深眷恋的人,才会有如此敏锐的嗅觉,闻到泥土的芬芳。

无独有偶,诗人艾青也曾这样向土地表白:我爱这土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感受那炽热深沉的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通过读文段、看图片引发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三、“读诗”我能行。

(出示朗读提示)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酝酿感情,组内诵读。

3.展示点评,生生互动:“给你锦囊”或“为你点赞”。

(“送锦囊”和“点赞”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词句)过渡:下面我们走进诗的字里行间,通过“品诗”去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

(引出下一个环节)四、“品诗”我能行。

屏幕出示——思考交流:1.在诗中,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应该都紧扣作者“爱土地”而写,它们分别有什么特殊含义?(注意这些词前面的修饰语)2.哪些词句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爱?(组内交流后再展示)结论:1.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特殊含义(即象征意义):土地——遭受侵略践踏的国土河流、风——反抗精神黎明——光明未来2.分析“常”、“应该”、“嘶哑”、“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词句,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爱。

过渡:当年的战火牵动着的又何止作者一人,接下来,我们来读另一首诗。

(引出下一个环节)五、“品读类文”我能行屏幕出示: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思考:1.哪句诗最触动你?为什么?2.既是“类文”,有何相同点?过渡:有多少个爱国者,就有多少个对土地的抒情者,下面我们也来“为国写诗”。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示标: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人教部编版】2018版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8版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示范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背景资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嘶.哑(sī) 腐.烂(fǔ)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 (yǒn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同学请举手,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

(调查后继续导入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她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旅。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1)作者生平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二)那——探求背景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就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并扬言3个月要中国政府乖乖坐在谈判桌前将土地拱手相让,当时他们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我们的国土备受炮弹蹂躏,我们的亲人背井离乡,家破人亡,请听听沦陷区亲人的歌声吧:(歌曲《河边对口曲》)
把握基调‚把握情感变化ƒ运用想象丰富情感
(四)那情——诵中高唱爱国之情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
行为



15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2 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2 我爱这土地》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课题我爱这土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之情。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他的诗往往把个人的悲欢融入时代的悲欢里,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光的赞歌》《北方》《向太阳》《旷野》等。

写作背景本诗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于是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嘶哑..(sī yǎ)温柔..(wēn róu)激怒..(jī nù)腐烂..(fǔ làn)辨清字形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2.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3.指名朗读诗歌。

4.学生齐读诗歌。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铺陈,是蓄势,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句诗,则可以说是对主题的高度概括,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和升华。

第二节的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中华儿女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它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单元《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单元《我爱这土地》教案
3.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命运来表现这一主题。
4.诗歌鉴赏方法:学习如何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创作背景了解:了解诗人艾青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核心素养目标
4.情感素养: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审美素养:感受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例如:指导学生正确划分诗句的停顿,感受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诗歌传递爱国情怀。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单元《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我爱这土地》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诗歌的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如“激昂”、“奔腾”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踊跃,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意见,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需要在讨论环节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部编教案:2 我爱这土地-最新教学文档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部编教案:2 我爱这土地-最新教学文档

2我爱这土地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

”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艾青(1910—2019),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等。

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背景链接《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2.生难字词(1)字音嘶哑..(sīyǎ)温柔.(róu)喉咙..(hóu lóng)汹涌..(xiōng yǒng) 吹刮.(guā) 腐.烂(fǔ)(2)词义【嘶哑】声音沙哑。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激怒】停止、停息。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明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这永远汹涌着.../所打击着的/土地..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我们的悲愤..……——然后/我..的/黎明..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爱.得深沉..……....?因为/我.对这土地.../我的眼里/常含泪水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全诗共分两节。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爱这土地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

”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
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等。

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背景链接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2.生难字词
(1)字音
嘶哑
..(hóu lóng)
..(sīyǎ)温柔.(róu)喉咙
汹涌
..(xiōng yǒng) 吹刮.(guā) 腐.烂(fǔ)
(2)词义
【嘶哑】声音沙哑。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激怒】停止、停息。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明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
..,这永远汹涌着
.../所打击着的/土地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
/我们的悲愤
..的/黎明
..……——然后/我
..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死.了,连羽毛
..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
为什么
../爱.得深沉
..……
....?因为/我.对这土地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诗共分两节。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歌第二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理由: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

3.诗中的“鸟”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学生朗读,感悟)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步骤四深层探究领悟感情
1.这首诗一、二节在结构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
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2.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我爱这土地
艾青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是非常关键的。

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