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治理_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
(完整word版)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公共管理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规律,加强分析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文章提出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重点探讨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以期有助于我们预测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景,正确引导我们进行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并在现实中能够发挥指导作用.【关键词】公共管理;理论;前沿问题一、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平均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新兴学科。
公共管理与管理学有很大的相似性.它要指引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更有效率,其前提与基础是解释公共部门的各种收入与支出行为、公共管理以及对市场中微观主体的影响与后果。
需要注意的是,与管理学不同,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研究前提与研究对象。
而且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各个主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个主体的反应与对策将对公共部门的政策执行结果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就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挑战。
由此可见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为什么”的问题.卡尔森(Garson)和欧佛曼(Overman)认为,1975 年的“政策管理协助研究委员会报告”是公共管理概念流行的源泉.[1]他们指出,在该报告中,公共管理被分为三个领域:(1)政策管理涉及政策选择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2)资源管理涉及预算、财务管理、人事、采购与供给、财产管理和信息管理等;(3)项目管理则涉及日常执行,包括日程安排、记录保存、生产效率与监督等。
大多数美国公共管理研究者似乎更偏好另外两个相近的概念:“政治管理”和“战略管理”.20 世纪80 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政治管理研究跟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密切相关。
政治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家、该学院的摩尔(Moore)明确表示:“我们的‘公共管理’概念在公共行政的传统责任之上加入了目标设定和政治管理的责任。
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基于对奥斯特罗姆著作的研究
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基于对奥斯特罗姆著作的研究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的。
多中心治理理论打破了以往学者认为只有国家或市场是解决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的定式思维,提出了政府与市场之外新的可能性方式,即在政府、市场两个中心之外引入社会,作为“第三个中心”。
该理论模型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是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
关键词:多中心;囚徒困境;信任;合作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当今西方学术界最热门的理论之一,“多中心”一词是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首次提及和阐释的。
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了多中心治理理论。
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传统的观点一般有市场派和政府派。
市场派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人们会通过市场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
面对“强市场、弱政府”的治理模式所带来的“市场失灵”困境,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政府派强调,政府理应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实现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一只“看得见的手”以“强势政府”的身份进入公共事务治理的诸多领域中。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容由于市场或政府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失灵,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长期的社会实证调研认为,公共事务的治理应该摆脱市场或政府“单中心”的治理方式,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以有效地克服单一依靠市场或政府的不足。
“‘多中心’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是,主张采用分级别、分层次、分阶段的多样性制度设置,加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协同共治。
公共管理领域多中心治理研究现状与趋势
公共管理领域多中心治理研究现状与趋势[关键词]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文献计量分析[收稿日期]2022—09—22前言在公共管理领域,公共组织为实现组织目标,曾掀起了无数次改革浪潮,并逐渐由传统官僚统治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
这种改革实践又同时促进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其中多中心治理就是众多理论成果中的一个。
“多中心治理”是一种直接对立于一元或单中心权威秩序的思维,它意味着地方组织为了有效地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持续发展的绩效目标,由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为主体(个人、商业组织、公民组织、政党组织、利益团体、政府组织),基于一定的集体行动规则,通过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共同参与合作等互动关系,形成多样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或组织模式。
〔1〕多中心治理的核心是引入市场、企业、社会和非盈利组织参与治理,打破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垄断,使治理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权力由集权走向权力分散。
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治理主体多元化,方式法治化,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国家治理展示了全新的视野,而且多中心治理目前在我国具有很大的需求性。
因为随着多元社会的发展,公众的需求越来越高,单一的治理方式本身具有局限性,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难以满足公众高品质、多数量的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的这种矛盾,以致社会矛盾突出,政府公信力下降。
在诸多社会问题面前,多中心治理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至此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多中心治理作为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涵盖了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引发了众多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
已有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多中心治理进行了研究,并有大量文章发表。
但从已刊载的关于多中心治理的文章来看,大部分文献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缺乏定量的分析方法。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_发展与演变
2009年12月第11卷增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Dec 12009Vol 111Supplement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王志刚(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 要]多中心理论源起经济领域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研究,之后在政治行政领域获得进一步发展,并趋向成熟。
现代治理理论伴随着政治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上逐渐关注的公共管理理论,并在我国的政府治理研究中获得了一定发展。
多中心和治理理论两者随着时代需求逐渐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政府公共管理范式。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多中心治理[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11X (2009)0S 20035203[收稿日期]2009-09-08[作者简介]王志刚,男,河北正定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多中心性”认识最早来自经济领域,通过比较集中指挥的计划经济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演绎出多中心任务,进而提出在政治、社会、文化领域也存在着多中心性。
现代治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公共管理机制理论。
多中心与治理共同特征是分权和自治。
前者自治凸显为一种竞争性,后者自治强调合作性。
当两种理论结合时,多中心治理便形成了包含了多个中心主体的竞争与合作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一、多中心理论的起源英国学者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多中心”的话语,他从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市场经济优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分析中逐步理出自由智识的逻辑,总结出“自发秩序”和“集中指导”秩序两种对自由安排的方式。
他认为前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在对自发秩序的进一步说明中,他看到商品经济活动中利润对人的激励作用,从而洞察到了“多中心性”选择的存在。
博兰尼认为,自由社会的特征是公共自由的范围———由此个人主义可以实现其社会功能———而不是社会上无效的个人自由之程度。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行政管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治理组织来解决公共政策和管理挑战。
本文探讨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上的优势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治理组织、优势、挑战1.引言在全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中,公共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集中式行政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多元化的公共问题和利益冲突。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治理组织来解决公共政策和管理挑战。
本文将探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解决复杂公共管理问题上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
2.多中心治理理论概述多中心治理理论源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领域,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治理组织来实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协调管理。
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了跨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和公民治理的重要性,提倡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引入各种利益相关者,以便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
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在公共管理中采用分散式的权力结构和多种治理组织形式,以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多中心治理理论包括了多种治理组织形式,如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跨国公司、社区组织等,这些组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治理网络,共同协调管理公共事务。
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倡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引入多种利益相关者,以便更好地协调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政策的效果和公民参与度。
3.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包括了多种实践形式,如公共合作、社会参与、网络治理、政府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等。
这些实践形式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帮助政府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为公共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为解决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合作与协调。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摘要】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是研究公共事务治理方式和规范的重要理论分支。
本文首先分析了治理理论的来源及历史背景,探讨了公共管理与治理的区别,以及治理理论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治理理论应用,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指出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对于提升公共管理效能至关重要,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总结现有研究成果。
通过对治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挑战,推动公共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公共管理, 治理理论, 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 区别, 影响, 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 重要性, 发展趋势, 研究成果, 公共管理实践1. 引言1.1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是指在公共管理领域中,越来越多地引入治理理论的概念和方法,以推动公共管理的创新和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有效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更为灵活、开放的治理理论来指导公共管理实践。
治理理论强调的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管理模式,涉及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协作,以有效解决复杂问题。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不仅是对传统公共管理范式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更是一种对公共管理理论的更新和拓展。
通过引入更多的参与主体和灵活管理方式,治理理论为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帮助公共管理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2. 正文2.1 理论来源及历史背景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随着政府职能和责任的逐渐扩大,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种种制度性缺陷和局限性。
在这种背景下,治理理论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更加灵活、民主、参与型的管理模式。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公共事务的决策权与执行权下放给多方参与主体,通过协商、协调和合作来解决公共问题。
治理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更是对现代社会多元化、复杂性的回应。
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要点二
管理的一般原则
法约尔提出了十四条管理的一般原则 ,如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 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 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 与分权相结合等。这些原则为企业的 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要点三
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法约尔强调管理教育的必要性,认为 管理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培 养的能力。他主张通过管理教育来提 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 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效率至上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追求效率,重视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 大的产出,强调标准化、程序化和量化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提高效率和质量。
顾客导向
新公共管理强调以顾客为中心,关注公众需求和满意度,要求公共部门提供回应性服务。
绩效评估
新公共管理重视绩效评估,强调结果导向和绩效问责,通过绩效评估改进公共服务质量。
社交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影响
社交媒体和网络舆论对公共管理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需要公共管理机构更加关注网络民意和舆 情分析。
信息化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
如何缩小数字鸿沟,让更多人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是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
公民参与对公共管理的推动与要求
1 2 3
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
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公民对 公共管理的参与意愿和能力也在增强。
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number {01}
目 录
• 公共管理概述 •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 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 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 • 公共管理理论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的定义与特点
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从理论上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从而对中国地方政府组织形式、职能和结构以及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有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时数计划学时:36学时三、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除了课堂讲授知识,教师还按各章学习内容为学生安排参考阅读材料,目的是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思考,学生们可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扩大知识面。
2.课堂讲授与课堂随机提问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讲课程内容抓住重点或难点向学生提问,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要求及内容地方政府治理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二是把治理理论引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
地方政府治理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政府如何运用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方政府概述一、国家、政府与社会(一)什么是国家(二)政府:国家主权的执行者(三)“社会”的概念二、地方政府的内涵和特征(一)地方政府的内涵(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三、地方政府的类型(一)按地方制度划分的地方政府(二)按设置目的划分地方政府(三)按行政层级划分的地方政府四、地方政府的价值(一)政治层面的价值(二)社会层面的价值第二节地方政府研究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历史回顾(二)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基本现状二、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第三节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对象与方法一、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梳理地方政府相关的基本问题(二)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一)研究的对象(二)研究的内容三、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方法(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二)历史分析的方法(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四)系统分析的方法思考题:1.简析国家、政府、社会的关系。
多中心治理理论_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
●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理论: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陈艳敏摘 要 作为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主治理和自主组织。
自主治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现象、回避责任或机会主义诱惑,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 多中心治理 自主治理 公共事物治理 自由社会靠的是一个精心的安排结构,它符合两项基本规则:一是古老的道德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格言可以发展为一种规范研究的方法,在此,人们考虑其他人,不因自爱而偏心,努力做到公平。
①另外一个规则就是W.R.阿什比得多样化法则:为了实现特定的效应,有效的策略也要像现有的条件那样具有多样性②。
因而,简单的制度安排对于复杂的世界来说是不够的。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O str o m)教授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 O str o m)教授共同创立的多中心理论,是多元社会中公共事物的治理理论,包含了相应的分析单位、分析框架、经验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知识;多中心治理提供了操作、集体和立宪三个层次的制度分析框架,发现了公共领域的“看不见的手”;多中心的制度安排打破了单中心制度中最高权威只有一个的权力格局,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以承担一国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责。
作为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一、多中心的概念以及基本假设多中心作为一个概念,包含着一种审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秩序的独特方法。
③“多中心”(Polycent2 rity)一词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中使用的。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_发展与演变_王志刚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_发展与演变_王志刚2019年3月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Mar.,2019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王志刚(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1189)摘要:多中心理论源起经济领域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研究,之后在政治行政领域获得进一步发展,并趋向成熟。
现代治理理论伴随着政治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上逐渐关注的公共管理理论,并在我国政府治理研究中获得一定发展。
多中心和治理理论两者随着时代需求逐渐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政府公共管理范式。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多中心治理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9)03-0033-03“多中心性”认识最早来自经济领域,通过比较集中指挥的计划经济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演绎出多中心任务,进而提出在政治、社会、文化领域也存在着多中心性。
现代治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公共管理机制理论。
多中心与治理共同特征是分权和自治。
前者自治凸显为一种竞争性,后者自治强调合作性。
当两种理论结合时,多中心治理便形成了包含了多个中心主体的竞争与合作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人与人之间凭着自己的主动性相互作用,此时我们得到了社会当中的自发秩序体系。
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依靠着个人主动性而相互配合,这种配合证明了公共立场上的自由正当性。
个人主动性的集聚会导致自发秩序的建立。
通过自发秩序活动的人们在解决管理问题时,不能通过共同性团体即统一集中指挥来完成。
因为自发秩序中形成的工作任务是多中心任务,而“多中心的任务,惟有靠相互调整的体系才能被社[1]199会管理”。
自发秩序中的个体经过相互自觉调整一、多中心理论的起源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中首先提出“多中心”话语,他从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市场经济优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分析中逐步理出自由智识的逻辑,总结出自发秩序和“集中指导”秩序两种对自由安排的方式。
他认为前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多中心治理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多中心治理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治理革命”的产物,它是以自主治理为基础,以多个权力中心或服务中心并存为特征的理论形态。
尽管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还存在不足之处,但许多学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为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自主治理;文献综述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政府改革浪潮,掀起了所谓的“治理革命”,后来又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地区,与全球化、现代性重建和公民社会复兴一样,都是当今人类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治理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石,是当前学术界一个热点,也是在理论上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诸多学者都做出了积极探索,本文就多中心治理理论诞生以来,国内学者们所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做简要的回顾,以期描述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对多中心治理内涵的概述多中心治理是个复合概念,由于提出时间有先后之分,而就其本质而言,多中心和治理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所以对它们分别进行解释。
(一)多中心的内涵“多中心”(Polycentrity)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1951年在《自由的逻辑》(The Logic of Liberty)一书中提出来的,此后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博兰尼区分了社会的两种秩序:一是指挥的秩序,一是多中心的秩序。
他引进“多中心”一词是为了证明自发秩序的合理性以及阐明社会管理可能性的限度。
“多中心性”在博兰尼的文章中是“负重(六边形)框架上各顶点的相互移动”,这样的相互适应移动状态即形成了“多中心秩序”(polycentric order)。
将若干要素排列为多中心的任务就叫多中心任务(polycentric task)。
在博兰尼那里,“多中心”只是描述他所发现社会秩序的特征的一个词汇,而经过奥斯特洛姆等人的阐述和发展。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主体研究——以广西平乐县渡河村为例
梁丹,朱颖:多中心治理理论视域下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主体研究——以广西平乐县渡河村为例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2018年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重视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等级分隔,给基层治理带来严峻考验。
学者们结合公共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现状,探索多中心模式在中国农村建设[1]与规划[2]中的作用及其可操作性[3]。
2012年的渡河村在私人企业家和村两委带领下,成功实践了“企业+村委+农民+政府”的多中心模式,完成了融入园林特色和“生态宜居”理念的村落发展与改造。
但由于缺乏对主体合作的规范,渡河村多中心治理模式呈现出松散和不稳定状态。
对此,需要结合多元主体特性,尝试提出“多中心+PPP”相结合模式,致力于重构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将市场思维融入多中心治理模式中。
1多中心治理主体理论及应用1.1理论的提出乡村治理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重大成就,道路硬化、改厨改厕等工程先后落实。
在政策的鼓励下,许多企业开始将发展目光转移到乡村但大都止步于短期的业务往来。
因此,如何将下乡的资本、人才与乡村资源以振兴乡村为目的结合发展、改善乡村建设环境成为基层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5年,周松强学者曾从温岭市“民主恳谈”实例中探索了多中心模式在基层治理的成功实践,强调公共事务的有效供、权力来源多样和参与主体多元,在平等对话和共同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组织形成平等伙伴关系的治理网络,以达“善治”状态[4]。
1.2理论的应用多中心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政府公共管理范式,其宗旨和精髓思想被学者们用于推动乡村治理变革。
在公共治理改革背景下,政府转变角色、下放权力,倡导多元主体共治,整合民间不同领域的力量,通过社会责任共负,释放民间力量,将其导入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发展的行列,形成乡村建设协作的网络,是提升公共治理输出服务的最有效途径。
2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主体存在的问题梳理2.1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主体,但农村地区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造就了农村建设人才的流失。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公共管理学1.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2.新公共管理:是将多种学科知识融合到公共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了不同于政府有限论和以市场解救“政府失灵”的一种公共管理模式。
3.治理:治理是包括政府及政府体制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在内的社会多元主体参加的,基于充分沟通、协商与互动以实现合作共治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4.新公共服务: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哈登特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在人民主权的前提下,最为最主要的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其基本职能是服务于公共利益,既非亲自划桨,又非代替公民来掌舵。
5.政府职能: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应当承担的功能和作用。
6.公共政策:政府或执政党依据人民的意志对社会的价值或利益所做的权威性分配或调节。
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
7.政策合法化:指经过抉择的政策方案通过法定的程序获得法律地位和法定效力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要经过一系列政策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发布的过程,其主体是相应的获得法定授权的国家权力机关。
政策合法化包括通过立法程序的政策法律化或法规划和通过行政程序的政策合法化。
8.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从宏观方面看。
是指政府对整个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预测、规划,并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实现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
从微观层面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具体的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公共组织,依法对其内部人力资源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9.公务员制度:指国家对公务员进行规范性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职位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励、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退辞职、退休、申诉控告、管理机构和法律责任等各种规定与实施措施等。
地方政府学考试资料
地方政府学考试资料地方政府学考试资料一、单项选择A1.按照地方政府制度分类,下列地方政府属于自治体地方政府的是:(C)A、上海市政府B、西藏自治区政府C、德国市政府D、清朝地方政府2.按照地方政府制度分类,下列地方政府属于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是:(D)A、香港市政府B、西藏自治区政府C、法国市政府D、清朝地方政府3.按照地方政府制度分类,下列地方政府属于混合体地方政府的是:(A)A、北京市政府B、德国市政府C、法国市政府D、清朝地方政府4.按照规定,中国乡级政府是由(B)机关按照法律规定批准设立的。
A、县级B、省级C、地级D、国务院C5.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认为,鉴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特征, 导致市场供给公共物品会存在失灵现象,(A)是公共物品最好的提供者。
A、政府B、企业C、非营利组织D、个人D5.第三部门指的是(C)A、商业部门B、市场B、非营利部门D、工业部门6.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包括:(A)A、地方政府是实施政治统治的机构B、地方政府是地方公共决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C、地方政府是制度创新的源泉D、地方政府是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7.地方行政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主要存在于(A)的地方方政府单位。
A、绝对议行分立体制B、相对议行分立体制C、绝对议行合一体制D、相对议行合一体制8.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视角,经历了(A)。
A、从联邦主义、府际关系到府际管理的发展变化B、从合作主义、府际关系到府际管理的发展变化C、从联邦主义、区域协调到府际管理的发展变化D、联邦主义、府际管理到区域协调的发展变化9.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目标的确立应该建立在深入研究(A)的基础上。
A、地方政府职能B、地方政府职能组织规则C、地方政府任用制度D、地方政府的上级政府的意愿10.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强制性标准包括:(A)A、国家、行业或地区性的正式标准B、被评估单位自行制定的标准C、有关利益关系方的评估标准D、年度的评估建议和结果11.党管干部原则的一个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A)显然来自于我国干部制度的人民性与人民民主的制约,即党的执政出发点、根本点与落脚点显然还是要实现人民的当家做主。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1.公共选择理论:(以布坎南为代表)“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研究政治和行政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横跨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领域,用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考察政治领域中的集体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的问题。
2.企业家政府理论:是指用企业家的精神,以及企业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来改革公共管理部门,重塑政府形象。
3.P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B途径来自于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4.政府治理工具,又可称之为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它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就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5.民营化指由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即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唯政府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
6.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通常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是公用性基础设施建设)而通过正式的协议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互相取长补短,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互动百科)7.多中心治理理论,是个人与机构、公共与私人共同解决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即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8.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包括非政府公共部门在内的多元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机制与形式,共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处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不断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
9.公共管理者,在现代民主国家,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共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是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并指挥公务人员,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
10.管理者角色管理者在工作中担当的角色:①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人;②信息方面:运行监控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③决策方面:企业家(创业者)、资源分配者、干扰处理者(消防员)、谈判者.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人民受托者的角色、贤明少数的角色、平衡轮的角色、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1.公共选择理论:(以布坎南为代表)“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研究政治和行政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横跨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领域,用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考察政治领域中的集体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的问题。
2.企业家政府理论:是指用企业家的精神,以及企业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来改革公共管理部门,重塑政府形象。
3.P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B途径来自于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4.政府治理工具,又可称之为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它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就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5.民营化指由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即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唯政府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
6.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通常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是公用性基础设施建设)而通过正式的协议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互相取长补短,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互动百科)7.多中心治理理论,是个人与机构、公共与私人共同解决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即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8.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包括非政府公共部门在内的多元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机制与形式,共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处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不断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
9.公共管理者,在现代民主国家,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共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是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并指挥公务人员,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
10.管理者角色管理者在工作中担当的角色:①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人;②信息方面:运行监控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③决策方面:企业家(创业者)、资源分配者、干扰处理者(消防员)、谈判者.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人民受托者的角色、贤明少数的角色、平衡轮的角色、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多中心治理_中国农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第7卷 第2期2007年 6月中国发展Ch i na D eve l op m entV o.l 7 N o .2Jun . 2007收稿日期:2007-01-15作者简介:孙莉莉(1982-),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组织社会学研究。
E -ma i :l sun li 021@s i na .co m;孙远太(1982-),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行政管理研究。
多中心治理:中国农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孙莉莉 孙远太(上学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上海,200444)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经环节。
而农村公共事物的治理状况又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中国许多地区农村公共事物治理陷入了困境,已无法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现农村公共事物的良好治理,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护持,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
国外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或将成为中国农村公共事物走出治理困境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农村公共事物;困境;多中心治理;实现路径农村公共事物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农村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因素。
农村公共事物的治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中国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已不适应农村公共事物的治理要求,农村公共事物陷入了治理困境。
农村公共事物的治理困境尤其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农村公共事物治理的新模式,以有效地供给农村公共物品,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是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
而基于治理理论的多中心治理为农村公共事物提供了新的治理逻辑,多中心体制的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农村公共事物治理的一种现实选择。
1 多中心治理的提出多中心治理理论是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 i n cent O stro m and E linor Ostro m )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在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的。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实践意义_公共资源-论文网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实践意义_公共资源-论文网论文摘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公共资源自主治理思想,从理论上探讨了市场和政府之外自主治理公共资源的可能性,拓宽了制度分析的视野,对公共事务治理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如此,建立在自主治理思想基础上的公共资源管理模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激发公民意识以及发展民主政治等方面均具有突出的实践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奥斯特罗姆,公共资源,自主治理,制度一、引言2009年12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以其在经济管理分析,特别是在公共资源管理分析方面的卓越贡献,成为历史上首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奥斯特罗姆教授在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创作了20余部著作和近200篇学术论文,其中代表作是1990年出版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一书,已经于2000年译成中文出版。
此书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
”奥斯特罗姆教授通过长达15年对美国各大洲公共池塘资源的研究以及对警察服务的研究,发现了在斯密和霍布斯的主权理论之外存在“第三只看不见的手”,从而创建了自主治理理论。
该理论的提出,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解决公共事务困境,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思路和制度架构,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自主治理研究的热潮。
西方的治理思想最早集中在对政权形式的探讨,如霍布斯、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孟得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圣·西蒙的专家(技术官僚)治国理论。
但公共治理理论正式产生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主要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核心问题是权力的多中心化。
一般而言,治理是指“权力的运用”,其中权力是指责任和控制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918作者简介:王兴伦(1969) ),男,湖北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师、管理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
2005年第1期总第19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 l of Jiangsu ad m inistrati on i nstitute No .1,2005Genera lNo .19#行政学研究#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王兴伦(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广州 510631)摘要:多中心治理以自主治理为基础,允许多个权力中心或服务中心并存,通过竞争和协作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好的服务,减少了搭便车行为,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从研究方法看,多中心是将诸种社会科学方法有机融入到公共事务治理问题的分析中,将宏观现象与微观基础连接起来;重视物品(或资源)属性和社群(或人)的属性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提供了操作、集体和立宪三个层次的制度分析框架。
多中心治理为公共事务提出了不同于官僚行政理论的治理逻辑。
关键词:多中心;自主治理;官僚制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5)01009605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其理论的创立者是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 incent Ostro m and E li n or Ostro m)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
该理论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有较大区别。
虽然多中心研究者的专题性著作和文章很多,但却缺乏系统阐述这一理论及其相关背景的文字。
文章试图对这一理论进行系统梳理,阐释和讨论它的涵义、基本假设、理论基础以及理论特色和意义。
一、涵义和基本假设多中心治理理论有自己独特的治理逻辑,体现在基本涵义、基本假设、治理机制等方面。
多中心的涵义是理解多中心理论的基础。
多中心是指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体制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
多中心实际上是一个/有点麻烦0的词[1](P7),它涉及到广泛的公共领域,例如市场体制的多中心、司法决策的多中心、宪政的多中心、政治领导选择和政治联盟组织的多中心、公共服务经济的多中心等,在公共治理中主要指生产的多中心和治理体制的多中心。
多中心意味着无中心,对应着单中心,反对权力的垄断和集中化。
多中心治理体制存在许多决策中心,它们在形式上是相互独立的。
那些在城市地区权力分散和管辖交叠的治理模式,在多中心理论看来实际上是一种充满竞争的、富有效率和活力的模式。
如果用传统的公共行政眼光来看这种形式上紊乱的、重复的治理体系,必然认为它是低效率的。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认为,提高效率需要强化层级节制、权责界限清晰;同一件事情必须交给一个部门完成。
传统的治理方式可以看成是单中心治理。
在多中心的治理机制中,正需要借助多样化权力和政府单位,以解决不同范围的96公共治理问题。
/在多中心体制中不同政府单位行使权力的本质差异极大。
其中一些具有一般目的的权力向一个社群提供内容广泛的公共服务,另一些是特殊目的的职权,它可能仅只提供例如灌溉或道路系统的运营和维护这类服务。
这些政府单位的多样化功能意味着个人同时在几个政府单位中保有公民身份。
0[2](P205)同时,对于许多公共治理问题来说,需要权力或政府之间通过合作、协商、谈判而不是简单的行政规划和命令来解决。
多中心这一术语正是概括了这样的交叠生产层次和多个领域政治互动中的治理智慧。
因此,可以说多中心治理提供了一种认识公共管理问题的新知识。
/多中心0(Polycentrity)一词的最早提出者并非是奥斯特罗姆夫妇,而是迈克尔#博兰尼(M i2 chae lPolany,i1951)。
作为/朝圣山学会0的代表人物,博兰尼引进/多中心0一词是为了证明自发秩序的合理性以及阐明社会管理可能性的限度。
/多中心性0在博兰尼的文章中是/负重(六边形)框架上各顶点的相互移动0,这样的相互适应移动状态即形成了/多中心秩序0(polycentric or der)。
将若干要素排列为多中心的任务就叫多中心任务(polycentric task)。
如果说博兰尼的/多中心0具有某种隐喻特色,与自发秩序是同义的,那么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0则是强调参与者的互动过程和能动创立治理规则、治理形态。
在多中心治理理论中自发秩序或自治只是基础,而不是治理的全部。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总结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经验中认为,治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层次上(不管是否是自治),是不能持续成功的。
因而,多中心理论是一套治理理论,包含了相应的分析单位、分析框架、经验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知识。
如果用思想和理论来分辨他们的话,可以称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为治理理论,称博兰尼的多中心为社会秩序思想。
管理理论往往建立在基本人性假设上。
在多中心治理理论中,个人被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
个人是具有独立决策能力、能够计算成本收益的理性人。
他的行动策略选择依据他所面临的条件和他对成本收益的分析。
个人也许是直接行动的个体,也可能是官员,代表他人作出决策。
然而,个人不是传统经济学上的完全的理性人或经济人,而是能够自主决策、受环境影响易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人,受社群的非正式规范约束的社会人。
埃莉诺在研究小规模的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问题时实际上是将人看成是这样的社会人和复杂人:他们创造和改变着治理规则,受社群习惯规则影响,与他人互动。
借助这样的人性假设,多中心治理学者就可以剖析公共资源治理中的微观机制: /在这种情形中,人们经常不断地沟通,相互打交道,因此他们有可能知道谁是能够信任的,他们的行为将会对其他人产生什么影响,对公共池塘资源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趋利避害。
当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相当长时间,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互惠的处事模式,他们就拥有了为解决公共池塘资源使用中的困境而建立制度安排的社会资本。
0[3](P275)实际上多中心治理的分析单位不仅包括个人,商业企业、立法机关、政党、公共机构甚至民族国家都可以作为分析单位。
多中心学者认为,只要这些单位面临着类似的战略计算,策略是相互影响的,行动是同时发生的,都可以看做是多中心的分析单位。
这样,多中心理论可以借助经济理论、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分析治理问题。
只是当对组织关系分析时,多中心的假设实际上是理性人,而对社群个人的分析时,多中心理论的假设是社会人或复杂人。
这或许是有待深入的问题。
二、自主治理多中心治理体制以自主治理为基础,强调自发秩序和自主治理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多中心体制设计的关键因素是自发性0,/自发性的属性可以看作是多中心的额外的定义性特质0[1](P78)。
多中心治理以自发秩序为基础,强调治理的自主性,反对政府治理权力的垄断和扩张。
/自发秩序或多中心秩序是这样的秩序,在其中许多因素的行为相互独立,但能够作相互调适,以在一般的规则体系中归置其相互关系。
0[1](P76)/多中心体制发展有序关系方面是-自发的.,自我组织的倾向在若干不同的行为层次上就必然发生。
0决策、监督以及制度的形成都必须从社群自治出发。
外在权威作为外部条件发挥积极作用需要适应这些自治体制。
公共池塘资源治理问题的研究是多中心学派最成功的实证研究之一。
在对公共池塘资源管理研究的总结性分析中,埃莉诺指出有效的治理体97制必须:(1)规定有权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一组占用者;(2)考虑公共池塘资源的特殊性质和公共池塘占用者所在社群的特殊性质;(3)全部规则或至少部分规则由当地占用者设计;(4)规则的执行情况由对当地的占用者负责的人进行监督;(5)采用分级惩罚法对违规者进行制裁[3](P278)。
这5条原则表明,成功的公共资源治理必须依赖社群中的人的参与管理,自我管理。
以自主治理为基础的多中心治理之所以是有效率的,是因为它解决了制度设计中三个相互关联的难题: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
制度供给问题是一个/二阶集体困境0)))为解决集体行动的问题需要新制度,但是新制度的供给本身就是一种公共物品。
在新制度供给问题上,多中心学派采用的是贝茨(Bates)的方法,即通过建立信任和建立社群观念来解决新制度供给问题。
承诺问题就是对规则的遵守和认同问题,这是涉及治理制度是否有效的关键问题。
/如果每一个人或几乎每个人都遵循这些规则,资源单位将会以更可预测和更有效的方式分配,冲突水平将会下降,资源系统本身将会不断存续下去0;承诺不是可信的,则制度或规则将名存实亡。
可信的承诺以可信的制裁和理性计算为基础:Ct>Bt-S (Ct为遵守规则;Bt为违反规则;S为受到制裁)。
这种承诺是具有相互性的。
/你遵守,我就遵守0,即我遵守以你遵守为前提。
而如果要使承诺变得可信,必须依赖第三个问题)))监督问题的解决。
在一个社群的自我治理中,监督必须是相互的,依靠相互的监督,遵守规则的承诺才会变得有效。
小规模的社群中人与人都是经常面对面接触的,它为相互监督提供了方便条件。
然而监督也是一个二阶集体困境问题)))监督是社群的公共产品,个人所得到的好处只是部分的。
然而在许多社群的公共资源的治理中,这样的问题都能够在他们设计的制度中得到解决。
埃莉诺用多层次(操作、集体和宪政)的分析方法,总结了成功的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八个原则:¹清晰界定边界;º使占用和应用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集体选择的安排;¼监督,监督者是对占用者负有责任的人或占用者本人;½分级制裁;¾冲突解决机制;¿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À分权制企业[3](P144)。
这八个原则体现了对多样化的社群自主治理的尊重:自主决策(第»条);自主监督(第¼条);为社群自主管理提供基本支持(第¹、½、¾、¿、À条);治理规则有效利用与地方自然条件相关的地方性知识(第º条)。
三、特色与意义多中心治理与传统治理理论相比有其优点和特色。
这一理论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公共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与传统的治理理论相比,多中心治理有如下明显的三个优点:多种选择、减少搭便车行为以及更合理的决策。
/多中心治理结构为公民提供机会组建许多个治理当局。
0[2](P204)由于多中心服务和治理体制存在,使得每个人能够同时在几个政府单位中保存着公民身份,获得有效服务。
多中心要能够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独立的选举过程。
/一个管辖单位的官员不能对其他管辖单位的官员行使上司权力,因此不能控制他们的职业发展。
0如果存在着管辖权的争论,就通过/行政等级以外的法院或其他冲突解决论坛裁定0[2](P205)。
如果存在着多个选择机会,公民就能够/用脚投票0或/用手投票0来享受类似/消费者权益0一样的更多的权利。
多中心的第二个优点在于避免了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的不足或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