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解读的语言认知机制 兼论CDS和CB的互补性

合集下载

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理解

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理解



引 言
境, 或称为大语境 。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活动相关 的
大 的社 会 文化 背景 。
诗 歌是 文学 语 言 艺术 中 意 义 最 为 密 集 丰 富 的 文
我 们认 为 , 成 文 学文 本 的语 境 主要 有 上 下 文 语 构
本 。诗歌意象语言是组成诗歌文本 的主导构成成分 , 理解诗歌意象语言是 感受诗歌意境 和揣摩诗歌 内蕴 的基础 , 只有领悟 了意象语言 的深层 意义 , 才能把 握 诗歌的主旨, 体会诗歌的意境 , 品味诗人的思想情感 。
作者简介 : 刘
芳( 98一) 女 , 16 , 河南省平顶山人 ,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对 比语言学第 6期

芳 : 歌 意 象语 言 的 语义 理解 诗
・l 9 ・ 0
意象语言 的主体 , 而其他 形容词 、 动词等 是对 主体 意 象词语 的修饰 、 说明和描绘。因此 , 歌意象语言 中 , 诗 起重要作用的是主体意象词语 , 正确把握诗 歌语言 主 体意象词语赖以存在的上下文语境 和文化 语境 , 于 对
理 解 诗 歌 意 象 语 言 的 深层 语 义 和功 能 , 着 十 分 重 要 有 的作 用 。 上 下 文 语 境 是 理 解 诗 歌 主 体 意 象 词 语 的 根
任何言语活 动都是 在一 定 的语 境 中完 成 的, 因 此, 任何言语 的语 义理解都必须依 据语境 , 即受语 境 因素的制 约。学术 界对 “ 境 ” 词 的定 义不 尽 相 语 一 同, 对语境 的种类划分也不一致 。我们这里采用语 境 学说创始人 、 国语言学 弗斯 ( ih 对语 境 的分类 。 英 Fr ) t 弗斯认为 , 言语 同人类的社会交际活动是紧 紧交织在

高三联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高三联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高三联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刚出版的《黑池坝笔记(二)》,自然是7年前《黑池坝笔记(一)》的延续。

这些碎片式的随笔,是诗人陈先发在黑池坝湖边散步时内心的“游思”,与黑池坝既有关又无关,体现出一种断想短章式的复合文本形式。

套用宗白华先生“散步美学”的说法,这无疑是陈先发的“散步诗学”,而在我看来,这种散步诗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诗学。

诗人始终端坐在“语言的轮椅”上,以诗一般的语言谈论写作、诗歌和诗歌语言,以语言的灵性带动思辨,“融语言灵性与思想于一炉”,由此建立起个人的语言史和思想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恰恰是在语言问题上,形成了诗人与诗人、诗作与诗作的根本区别。

正如论者所说:“陈先发式的写作,一直注重语言的‘在场’。

在他看来,写作的最高意义是对我们时代精神的记录。

”在《黑池坝笔记(二)》中,陈先发更加坚定地“通向语言之途”,有意识地凸显语言的神秘性、独创性和未完成性,以此对诗人、写作、世界和时代旁敲侧击。

语言的神秘性意味着世界的神秘性。

“一个诗人对世界和语言要完成双重的体验。

一个小说家呢?对世界重在体验,对语言则重在理解,他最核心的需要,是语言的工具理性。

而诗人须更深地参与语言中禁忌的、混沌的、神秘性的一面。

”这种语言神秘性似乎是对世界神秘性的模仿,在“坝上记事”中,陈先发多次述说这种神秘性,比如那个令人费解的“巫师”老乔,奇异本领突然而来又突然而去;那些精神病人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刺绣作品,因为他们更能直观世界和语言的神秘。

语言的独创性意味着语言的个体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按陈先发的意思,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当能够“清算语言的遗产”,“恢复与拓展语言的表现力”,能够“把字和词的沙子拧成语言的绳子”,“形成不可复制的个体语言特性”。

个体化的语言并不意味着独语,而是意在提醒诗人自己,必须要有语言危机意识,慎重对待一切习以为常的公共性语言对个体语言的“驯化”。

认知诗学导论

认知诗学导论

认知诗学导论摘要:一、认知诗学的背景与意义1.认知诗学的发展历程2.认知诗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二、认知诗学的基本概念1.认知诗学的定义2.认知诗学与传统诗学的关系三、认知诗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认知与文学创作2.认知与文学接受3.认知与文学批评四、认知诗学的方法与理论1.认知语言学与诗学2.认知心理学与诗学3.认知科学与诗学五、认知诗学的前景与展望1.认知诗学在我国的研究现状2.认知诗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认知诗学导论一、认知诗学的背景与意义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认知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认知与诗歌创作、接受、批评等各个环节的互动关系。

通过认知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生成机制、审美价值以及社会文化功能。

在我国,认知诗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们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情况,为认知诗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认知诗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诗学是一门研究诗歌创作、接受和批评过程中认知活动的学科。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认知机制来理解诗歌的意义、形式和审美价值。

认知诗学认为,诗歌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是认知、情感、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传统诗学相比,认知诗学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实证性和跨学科性。

它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为诗歌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三、认知诗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认知诗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认知与文学创作、认知与文学接受和认知与文学批评。

1.认知与文学创作:探讨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运用认知资源,如语言、记忆、思维等,来构建诗歌的意义和形式。

2.认知与文学接受: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运用认知机制,如注意力、记忆、情感等,来理解、解读和欣赏诗歌。

3.认知与文学批评:探讨批评家在评价诗歌时如何运用认知方法,如文本细读、理论框架等,来分析和评价诗歌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

第四板块 现代诗歌阅读 第一讲 知识概述(解析版)

第四板块  现代诗歌阅读  第一讲   知识概述(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现代诗歌阅读专题第一讲知识概述【知识精讲】一、现代诗歌知识(一)现代诗歌的语言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表达趋于口语化、散文化。

因此,诗歌语言中的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大多蕴藏着深厚的旨趣。

考生需要对诗歌的语言进行推敲,才能体会出语言的隽美、表达的兴味、情感的丰赡。

其语言的特点如下:1.特殊的语法结构(1)语序倒置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感情或出于对押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倒置。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如何……时刻”就是“如何让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置,突出“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

(2)词性转变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现象。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

”(余光中《碧潭》)“玻璃”“舴艋”本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形容词。

“玻璃”透明,“舴艋”小巧,蕴含着在清澈透明的水中泛舟,思念的忧伤已使小船承载不起之意。

2.高度凝练,大幅跳跃为了使语言更凝练,更简约,往往省略一些成分,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让读者去体会,去填补诗句的空白。

“凤凰树突然倾斜/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地球飞速地倒转/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凤凰树重又轻轻摇曳/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黑暗弥合来又渗开去/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叠。

”(舒婷《路遇》)大幅跳跃的诗句浓缩了十年时光,跨越了两个空间,诗人调动了人的听觉、嗅觉、视觉等感觉,将复杂的情感交织转换,捕捉了友人刹那间的心理变化,暗示了二人的心灵默契。

3.搭配反常现代诗歌的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比较起来总是显得不同,这是因为诗歌的语言总是越出轨道,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创造出常语难以形成的意境,从而更深切地打动读者的心灵,产生情感的共鸣。

现代诗歌(考教衔接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现代诗歌(考教衔接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考教衔接现代诗歌专题讲义目录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教:现代诗歌发展线索梳理 (3)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4)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5)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针对现代诗的题目,尤其是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逻辑链条和突出特点。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分析,结合部分例题进行阐述。

一、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诗歌的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鉴赏其艺术特色。

突出特点:1.内容理解:题目设计时会特别关注诗歌中的关键细节,例如象征物、重要事件、人物心理活动等,要求考生能够透过表面文字,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2.艺术特色:题目还经常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比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一题中,选项C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这与诗歌中“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的内容相吻合,揭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因此是正确的。

而其他选项要么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要么夸大了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被排除。

二、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此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特定表达方式的效果,以及作者使用特定修辞手法的目的。

通常,正确答案会清晰指出某段落或句子在整体诗歌中的功能,或是某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突出特点:1.表达效果:题目会检验考生能否识别出某个表达方式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例如通过对话形式来深化主题。

2.修辞手法:题目还会考察考生能否准确识别并评价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反复、拟人等,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中,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选项D正确地指出了这种方式使得诗歌情感更为浓烈,主题表达更加鲜明,而选项C则误解了诗人与芭蕉之间关系变化的明显表达,因此不正确。

三、综合应用与个性化解读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本身,还能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学背景或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甚至鼓励考生提出个性化的解读。

诗歌欣赏的意象解读_认知诗学框架下的思考

诗歌欣赏的意象解读_认知诗学框架下的思考

收稿日期:2009-03-01作者简介:刘敏(1981—),女,四川资阳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第18卷第2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ol.18No.22009年3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Mar .20091引言意象源于中国,甲骨文、金文等是意象的萌芽。

“意”与“象”最初是分开的,刘勰将两者结合起来,并认为意象是诗歌的最高目的,是诗歌成败的关键[1]。

顾名思义,意象就是“意”附在“象”上的结合体,是“象”受“情”渗透的体现,是诗人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界形象的统一。

在西方,“image ”一词指“视觉反应”,与“想象力”这一形象化的官能有关[2]318,因而常被看作是想象的画面或其他经验,是理智和情感的瞬间的复合物,可以通过感官和情感感知[3]。

尽管中国传统诗论中的“意象”与西方诗学中的“意象”的涵义不完全等同,但是它们都用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是身体与外界体验的结果。

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的阅读,研究在特定文学语境中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认知过程分析达到对文本比较精确的阅读[4],为系统探讨审美效果和非审美元素的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认知理论和模型[5,6]。

笔者认为,诗歌中的“意象”是一种用“概念性的”语言表达“非概念性”情感的认知方式,常用于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

意象是以意象图式为基础,通过心智活动投射到“物象”之上形成原型意象或新创意象,以移情的认知方式来表达一种非概念性的意义,产生感知效果。

2意象与情感诗歌是以凝练的语言抒情达意、咏物言志的文学体裁,注重在情感体验中力求音美、形美、意美,产生文学的审美效果。

《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1]“情动”是“辞发”源泉,“情”动则“辞”发。

认知诗学研究的先驱者———Tsur 也认为情感(emotion)是计划和行动的诱因[5,7]。

诗歌意象解读的语言认知机制——兼论CDS和CB的互补性

诗歌意象解读的语言认知机制——兼论CDS和CB的互补性

语篇 分析 法未足够重视宏观认知语境的作用,对 于诗歌意 象解读还需应 用概念整合理论 ,将宏观认知语境 融入其 中,两者 相互补充 ,从 而使诗歌 的意 象在读者 的认知过程 中得以再现 。
关键词 :诗歌 意象 C D S 概念整合 宏观认知语境
引言 础 是 分 句 , 一 分 旬 的信 息 变 成 语 篇 空 间 的 一 部 分 后 , 就 成 诗 歌 常 通 过 写 景 状 物 或 情 景 交 融 将 言 、 象 、 意 相 整 为 识 解 后 继 分 句 之 基 ,句 句 递 进 使 语 篇 发 展 不 断 得 以 更 新


合 ,从 而 激 发 读 者 主 观 感 受 。传 统 诗 歌 研 究 多 从 修 辞 学 角 ( 贺 学 勤 ,2 0 0 9 :l O ) 。如 下 图所 示 : 度 出 发 , 关 注 诗 歌 的 比 喻 和 借 代 , 诗 歌 的主 流 评 论 反 映 了 评 诗 人 相 当 主 观 的 印象 派 感 悟 ,诗 歌 理 解 似 乎 是 无 迹 可 寻 ( 蓝 纯 ,2 0 0 5 :1 8 4 ) 。认 知 诗 学 认 为诗 歌 的解 释 并 非 无 的 放 矢 ,而 是 认 知 语 境 、读 者 知 识 和 智 力 参 与 的结 果 。 张 东 升 ( 2 0 0 3 )根 据 T u r n e r&F a u c o n n i e r 提 出 的虚 拟 空 间 理 论 ( c o u n t e r f a c t u a l s p a c e ) 来探 讨 诗 歌 中 虚 拟 空 间 的 认 中 间 黑 粗 框 表 示 当 前 心 智 视 窗 , 也称 为焦 点框 ( f o c u s 知 作 用 和 语 用 功 能 , 认 为 虚 拟 空 间 能 够 传 达 诗 人 的意 图 , f r a m e )或 零 点框 ( z e r o f r a m e ),信 息 正处 于 被 加 工 和 更 且 有 助 于 诗人 和 读 者 消 除烦 恼 、 解 除悲 伤 , 同时 又 能 颂 扬 新 过 程 之 中 ; 其 前 为 负 框 ( m i n u s f r a m e ), 其 后 为 正 框 真 善 美 ,鞭 挞 假 恶 丑 , 抒 发 浪 漫情 怀 等 。王 寅 ( 2 0 0 7 ) 指 ( p l u s f r a m e ) 。随 着 语 篇信 息 在 心 智视 窗 中 的不 断输 入 , 出 由于 诗 歌 用 词 凝 练 、 寓 意 浓 缩 、 内涵 深 远 , 因此 对 其 理 被 加 工 过 的 焦 点 信 息 即成 为 已知 信 息 , 如 此 ,连 续 的 话 语 解 需 要 动 用 较 多 的 认 知 运 作 。王 正 元 ( 2 0 0 9 )指 出诗 的 理 将 不 断 被 更 新 , 随 着 语 篇 的 发 展 ,读 者 就 会 将 负框 中 的 信 王 解 是 诗 歌 形 式 和 意 义 整 合 的 过 程 。对 以 景 抒 情 或 以物 言 志 息 不 断 插 入 当前 零 点 框 之 中 ,经 过 整 合 储 存 进 入 记 忆 ( 诗 词 的 理 解 通 过 源 域 向 目标 域 隐 喻 映 射 , 并 通 过 心 智 整 合 寅 ,2 0 0 7 :3 8 1 )。 而 获 得 。诚 然 , 国 内 学 者 以认 知语 言 学 理 论 来 研 究 诗 学 成

诗歌阅读中的补足效应

诗歌阅读中的补足效应

诗歌阅读中的补足效应作者:陈家武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7年第10期从接受美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是指文本经过阅读过程,由读者进入和进行主观干预,并结合以往经验和即时情绪作出再创造,从而超越文本所产生出的阅读产物。

就此而言,任何文本上升为作品的过程都伴随着一种阅读主体的参与过程。

主体因为个性、情感、趣味、层次等诸方面的不同差异而对同一文本总是会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解读方式,使文本内容从不同侧面、不同深度不断挖掘,而结果往往使各种异彩纷呈的解读感受在很大层面上超越甚至否定了作者的创作本意。

当然,这是一种好现象,它使定型的文本通过不同的阅读再造,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说明这一点。

在上述的这样一种阅读主体的参与过程中,我们认为,那种不同的阅读感受的产生其实是基于阅读者参阅过程中的不同的心理补足方式。

大凡优秀的作品,总会在作品中不断地设置“空间”——当然,这种空间只可能是潜在的一激发阅读者的参与兴致,让他们不断进入而且不断获得新鲜感受。

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显现其真理性光芒,而不致为时空潮汐所阻隔所湮没。

诗歌恰恰是这种作品的极致。

从古代李贺的“哑迷”诗到当代的朦胧诗、朦胧诗后,频频出现着各种“智慧迷题”,让人费解而新奇。

从古诗的天命意识到现代诗的繁杂技巧的运用,诗歌的空间在不断地扩大:就现代诗而言,诗人们对语言的重新认识和操作(比如扩大语言张力,使用悖论语言,打乱段句结构和语词法则等)使诗歌从文本本身来说就已不再是单纯的实在体,而似乎是一个装了无穷宝物的黑箱,你可以根据你的意趣取出不同的东西。

这种阅读中的选择本质上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补足。

在这里我们想仅仅从诗歌的角度去探讨这种阅读中的补足效应。

因为我们认为,诗歌文本里的空间一般来说要广于小说、散文、戏剧等其他文学样式。

因此,可以这样说,对诗歌的讨论可以看着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占领。

只要解决了诗歌阅读中的补足效应问题,其他各种形式的文本解读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诗歌语言话语分析的认知整合框架:以谢默斯·希尼的《传神言者》为例

诗歌语言话语分析的认知整合框架:以谢默斯·希尼的《传神言者》为例
2 0 1 7年 6月
第3 3 卷
第3 期
外 国 语 文( 双 月刊)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 b i m o n t h l y )
J u n . . 2 0 1 7
V0 I . 3 3 No . 3
o f f e r a s y s t e ma t i c me t h o d o l o g y f o r t h e p o e t i c s t u d i e s . Ke y wo r d s : a e s t h e t i c p i r n c i p l e;me n t a l s p a c e ;C o n c e p t u a l I n t e ra g t i o n T h e o r y;c o g n i t i v e p o e t i c s
XI ANG Che n d o n g
Ab s t r a c t : T h e p r e s e n t p a p e r a t t e mp t s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n d P o e t i c s .B a s e d o n t h e“ u n i t y - i n - v a r i e t y ”a e s t h e t i c p i r n c i p l e, i t a n a l y s e s t h e w a y C o n c e p t u l a I n t e g r a t i o n T h e o r y p r o v i d e s t h e n e c e s s a r y r e s o u r c e s t o c o n s i d e r a n y s i n g l e p i e c e o f p o e ms i n a c o h e r e n t w a y .B y e x e mp l i f y i n g w i t h a b i r e f na a l y s i s o f S e a mu s He ne a y ’ S“ Or a c l e ”. t h e a u t h o r

《2024年诗歌意象语言研究》范文

《2024年诗歌意象语言研究》范文

《诗歌意象语言研究》篇一一、引言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富有感染力和独特表达方式的文字,赋予读者深邃的思考空间。

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意象作为核心要素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歌意象语言研究旨在探讨诗歌中意象的构成、特点及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从而揭示诗歌的魅力所在。

本文将围绕诗歌意象语言展开研究,分析其构成要素、特点及功能,以期为诗歌创作和鉴赏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诗歌意象语言的构成要素1. 意象的构成诗歌中的意象是由词、句等语言元素构成的,它们通过联想、隐喻等方式将读者引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世界。

意象的构成需要具备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形象感,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2. 语言的音乐性诗歌的意象语言具有独特的音乐性,通过韵律、节奏等元素将意象与情感紧密结合。

韵律和节奏的安排使得诗歌在朗诵时具有优美的旋律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语言的形象性诗歌的意象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

这种形象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诗歌意象语言的特点1. 丰富的象征意义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象征的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这些形象既具有独特的美感,又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 情感表达力强诗歌的意象语言具有很强的情感表达力,能够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传达给读者。

这种情感表达力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3. 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歌的意象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将读者引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世界。

这种艺术魅力使得诗歌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四、诗歌意象语言的功能1. 传达思想感情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能够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得读者能够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种传达思想感情的功能是诗歌的核心功能之一。

《2024年诗歌意象语言研究》范文

《2024年诗歌意象语言研究》范文

《诗歌意象语言研究》篇一一、引言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意象语言,为人们提供了感知世界、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的途径。

意象语言作为诗歌的灵魂,以其丰富多元、充满象征性和暗示性的特点,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魅力。

本文旨在研究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分析其构成要素、特征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二、诗歌意象语言的构成要素诗歌意象语言由多个要素构成,主要包括形象、情感、声音和节奏等。

1. 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是意象语言的基础,它通过具象的描绘和抽象的象征,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

形象可以是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事物形态等,通过诗人的艺术加工,成为富有象征意义和暗示性的艺术形象。

2. 情感:情感是诗歌意象语言的灵魂,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情感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出来,与形象相结合,形成具有感染力和共鸣的诗歌意境。

3. 声音和节奏:声音和节奏是诗歌意象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

声音包括语音、语调等元素,通过运用不同的语音和语调,可以创造出丰富的音乐感和韵律感。

节奏则是指诗歌中声音的起伏、停顿和重复等规律,通过合理的节奏安排,可以使诗歌更加动听、易记。

三、诗歌意象语言的特征诗歌意象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象征性: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抽象的象征,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2. 暗示性:诗歌中的意象常常具有暗示性,通过含蓄、隐晦的语言表达,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联想。

3. 音乐性:诗歌作为一种音乐性的文学形式,其意象语言具有音乐性特征。

通过合理的声音和节奏安排,使诗歌更加动听、易记。

4. 情感性:诗歌的意象语言充满情感色彩,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四、诗歌意象语言在创作中的运用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运用各种意象语言要素,构建出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的诗歌作品。

具体而言,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首先根据主题和情感需要选择合适的形象;然后通过声音和节奏的安排,使诗歌具有音乐性和韵律感;最后将形象、情感、声音和节奏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象征意义和暗示性的诗歌意境。

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意象塑造与语言实验

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意象塑造与语言实验

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意象塑造与语言实验一、引言在文学史上,现代主义诗歌被视为一种对传统诗歌形式和内容进行颠覆和创新的运动。

现代主义诗人通过意象塑造和语言实验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变得富有个性和独创性。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意象塑造和语言实验以及它们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二、意象塑造现代主义诗歌对意象的运用十分重要,通过独特的意象塑造,诗人能够传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现代主义诗人常常以复杂和隐晦的意象来表达他们深邃的感受。

他们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物象或抽象概念转化成象征性的形象,以实现诗歌的想象性和独特性。

例如,艾略特的《荒原》中的“人类细胞”,既可以是指整个人类群体,也可以是具体指某个个体的人。

这种多义性的意象使诗歌充满了晦涩和谜样的魅力。

此外,现代主义诗歌还注重意象的形象化和感官化。

诗人通过准确、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他们不仅使用文字来描绘景象,还运用声音、色彩、味道等多种感官形式来丰富意象的表达。

例如,泰戈尔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黄昏的紫色”和“站在日光洒满的黎明之处”,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

三、语言实验现代主义诗歌中的语言实验是对传统语言表达方式的挑战和改写。

诗人试图打破语言的常规和习惯,在诗歌中运用新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以达到诗歌的独特性和奇异感。

他们追求诗歌的语言美和音韵美,通过探索语言的边界和可能性,达到诗歌语言的自由和创新。

现代主义诗人常常以碎片化和断裂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利用断裂句法、随机排列等手法来展示思维的碎片化和无序性。

例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一句,通过折断句法,使得读者需要反复思考和解读,从而达到深入思考的效果。

此外,现代主义诗歌还注重音韵和节奏的探索和运用。

诗人通过使用特殊的音韵和节奏,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他们通过借鉴音乐的元素,如重复、对比和变奏等,使诗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和谐感。

语言坐标系与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理解

语言坐标系与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理解

语言坐标系与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理解
刘芳
【期刊名称】《广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理解可以诉诸语言坐标系两轴关系的帮助.从语义关系上说,诗歌的上下文意义构成意象语言语义理解的横轴,意象词语的各种文化语境意义构成意象语言语义理解的纵轴.纵、横轴上的语义组合关系和语义聚合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形成诗歌意象语言的深层审美意义.
【总页数】4页(P137-140)
【作者】刘芳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大脑理解语言还是身体理解语言——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语义理解 [J], 苏得权;叶浩生
2.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理解 [J], 刘芳
3.从语义学的角度浅析语言语境在语义理解中的功能 [J], 李红艳
4.变异语言的语义及文学语言的理解 [J], 刘欣
5.基于语义特征的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J], 林婷;梁学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与象——精选推荐

诗与象——精选推荐

象与象思维研究诗与象高秉江(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摘要:诗乃是一种别于思的特殊言说方式,它是占说者自身的言志和抒情。

诗是一种前逻辑的原初言说,其特点是简洁、含蓄和随象运思。

诗是借文字筑象.是意象的灵动隐现.是终极存在的直观显现,诗是心象与意境互含,是实象、想象、意向的自由转换,是人性自由灵性的表达,是对无穷大全的窥视.是对终极存在的吁求。

关键词:诗;象;言说;意境中图分类号:1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08)05—0021—04诗是一种语言,但它却不是一般的语言。

既诗与言说者不传达确定的客观信息,也不科学地描述实际生高秉江..一活,而似乎只是在抒发毫无实证价值的主观情诗与一般话语的最大区别在于:诗在很大程怀。

但所有民族的原始记忆都在其史诗中被保度上不是在言说对象,而是在言说言说者自身,雪象圈G A o B i n 留,民族的深层理想都在史诗中被抒发,民族的在言说言说者的心象、感悟和志趣,所谓诗以言真实存在意义在史诗中被吟诵;诗的言说是最为志。

语言最原初的用途就是抒怀,人在旷野卜的g.ii宝g:Po 精致的话语和最为深刻的人生感悟,人性的真实第一声呐喊.就是为了呐喊自身,人的第一句诗,在诗中得以展示。

海德格尔说,“诗乃是一个历应该是对终极神灵的呼求,对无穷宇宙的赞叹,史性民族的原语言原语言乃是作为存在之这种呐喊、呼求和赞叹,形成了最原始的语言和e f暑n d誉n9创建的诗。

”[1](P319)海氏认为,“话语”有两种形诗。

海德格尔认为:“诗给人非现实和梦幻的假式——“诗”和“思”,思是一种符号体系的逻辑运象,似乎诗与我们在其中十分亲切的熟稔的触乎作,而诗则是一系列原初意象的灵动涌现。

诗是可及的喧嚣现实是对立的。

实则不然,相反的,一种前逻辑前谓述的言说,是未经逻辑抽象因而诗人所道说的和采纳的,乃是现实的东西。

”[1] 未丧失其初始丰富性的原初言说,诗是在符号提(P3212)王树人先生评价道:“现实存在的一切,正引下的一系列原初意识形式——直观之象的涌在变成行将过去的陈迹,只有空灵虚幻境界所召现和含藏。

诗词意象 专著

诗词意象 专著

诗词意象专著
诗词意象是一个涉及文学、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广泛领域。

有一些专著专门研究诗词中的意象,深入剖析诗歌作品中所运用的意象手法、意象的建构和表达方式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专著,它们可能有助于深入了解诗词意象的研究:
《意象的解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Imagery)作者:C.Day Lewis 这本书深入研究了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对于理解意象的各种层面和其在文学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诗歌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作者:
X.J.Kennedy,Dana Gioia
该书覆盖了广泛的诗歌学主题,其中包括对意象的讨论。

它是一本综合性的诗歌学教材,适合对诗歌意象感兴趣的读者。

《诗学》(Poetics)作者: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古典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对诗歌中意象运用的思考。

《意象与符号》(Image and Symbol:Studies in Religious Symbolism)作者:Mircea Eliade
该书主要探讨了宗教符号和意象,但对于理解文学中意象的起源和功能也有启发性的内容。

《现代诗的意象》(The Imagist Poem)作者:Peter Jones
该书关注了意象派诗歌运动,深入分析了意象派诗人的作品以及
他们对于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的看法。

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化解读及其翻译

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化解读及其翻译

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化解读及其翻译
李春华
【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44)001
【摘要】诗歌是隐喻性的写作,意象是诗歌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意义的生成与理解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对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的运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意象翻译该考虑的因素.
【总页数】4页(P130-133)
【作者】李春华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论认知语言学“体验性概念化”对诗词文本的解读 [J], 李金妹;邹智勇
2.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探究 [J], 刘譞
3.译者概念化与语义形成的认知机制研究——兼论翻译过程研究的综合理论方法[J], 马海燕
4.概念整合视角下诗歌意象翻译的认知解析 [J], 王妍;胡超文;李雪燕
5.惯用语块概念化的认知解读 [J], 都平;吴晓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诗学导论

认知诗学导论

认知诗学导论标题:认知诗学导论第一段:认知诗学的定义和重要性认知诗学是一门研究诗歌与认知科学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对诗歌中使用的语言、形象和感知方式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深层结构。

它不仅关注诗歌本身的形式和意义,更关注诗歌如何影响读者的认知过程。

认知诗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诗歌创作和欣赏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对人类认知的理解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段:诗歌的语言和形象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特定的语言和形象传递情感和思想。

诗歌语言常常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它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引发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同时,诗歌中运用的形象和意象也是诗歌与认知之间密切关联的表现。

通过对形象的运用,诗歌能够直接刺激读者的感官和思维,激发出更加丰富的认知体验。

第三段:诗歌的感知方式和认知效应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感知的体验。

通过对韵律、节奏和音乐性的运用,诗歌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身体感知。

这种感知方式超越了语言的表义,直接触及了读者的情感和认知深层。

同时,诗歌还能够引发读者的启发和思考,通过触发不同的认知效应,如启示性认知、情感认知等,进一步促进了读者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第四段:认知诗学的应用和发展认知诗学的研究不仅对诗歌的创作和欣赏具有指导意义,也在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教育领域,通过运用诗歌和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心理学和医学领域,认知诗学的研究成果也被应用于治疗和康复,通过诗歌的表达和体验,帮助个体恢复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

结尾段:认知诗学的未来展望随着对认知过程的深入研究和技术的发展,认知诗学将进一步深化对诗歌与认知之间关系的理解。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融合,通过结合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揭示诗歌对认知的影响机制和作用途径。

同时,认知诗学也将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为人类认知的理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我国古代诗词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我国古代诗词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我国古代诗词的概念隐喻
周麦成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5(0)10X
【摘要】作为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大分支,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共同构成民族语言审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形式语言学对语法规律的恪守截然不同,认知语言学在语法规律的遵循基础上,体现出更多灵活自主的审美突变,并在不同种类的文学体裁中,彰显出非理性、可变性和适度脱离性的审美效应,以实现增强读者的情感共鸣的目的。

本论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分析,进而实现针对概念隐喻的深度剖析,从根本上诠释古代诗词的审美结构。

【总页数】2页(P33-34)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古代诗词;概念隐喻
【作者】周麦成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医六淫概念隐喻——以湿邪概念为例 [J], 谢菁;谷浩荣;贾春华
2.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 [J], 秦程程
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英汉时间概念隐喻差异 [J], 李海艳;李佳新
4.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英语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 [J], 李英瑞
5.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英语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 [J], 李英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意象解读的语言认知机制兼论CDS和CB的互补性————————————————————————————————作者:————————————————————————————————日期:诗歌意象解读的语言认知机制兼论CDS和CB的互补性-汉语言文学诗歌意象解读的语言认知机制兼论CDS和CB的互补性摘要:诗歌作为语篇,在传递言、象、意时具有较强的动态性。

认知语言学通常采用隐喻及概念整合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

本文拟以一首乐府诗为例,采用CDS语篇分析法并结合概念整合理论阐述诗歌意象解读的认知机制,认为CDS语篇分析法未足够重视宏观认知语境的作用,对于诗歌意象解读还需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将宏观认知语境融入其中,两者相互补充,从而使诗歌的意象在读者的认知过程中得以再现。

关键词:诗歌意象CDS 概念整合宏观认知语境一、引言诗歌常通过写景状物或情景交融将言、象、意相整合,从而激发读者主观感受。

传统诗歌研究多从修辞学角度出发,关注诗歌的比喻和借代,诗歌的主流评论反映了评诗人相当主观的印象派感悟,诗歌理解似乎是无迹可寻(蓝纯,2005:184)。

认知诗学认为诗歌的解释并非无的放矢,而是认知语境、读者知识和智力参与的结果。

张东升(2003)根据Turner Fauconnier提出的虚拟空间理论(counterfactual space)来探讨诗歌中虚拟空间的认知作用和语用功能,认为虚拟空间能够传达诗人的意图,且有助于诗人和读者消除烦恼、解除悲伤,同时又能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抒发浪漫情怀等。

王寅(2007)指出由于诗歌用词凝练、寓意浓缩、内涵深远,因此对其理解需要动用较多的认知运作。

王正元(2009)指出诗的理解是诗歌形式和意义整合的过程。

对以景抒情或以物言志诗词的理解通过源域向目标域隐喻映射,并通过心智整合而获得。

诚然,国内学者以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诗学成绩卓著,然而,诗歌分析的认知理据并未穷尽。

本文拟以Langacker的CDS理论和Turner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两者互补作用的剖析,来探讨诗歌意象解读的认知机制。

二、CDS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一)CDS理论Langacker(2001)提出的CDS语篇分析法(CurrentDiscourse Space),是指话语交流过程的心智空间,其包括听说双方共建的言语事件本身、双方互动及对于即时语境(immediate context)的共识。

心智空间是人类进行思考、产生感觉并接纳各种经历和关系的空间,是人类进行交谈和思考而构建的“概念集”(朱永生,2005:147)。

所谓即时语境,是语篇自身所呈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心理情境。

换言之,CDS是被激活语言成分的概念集,其基础是分句,一分句的信息变成语篇空间的一部分后,就成为识解后继分句之基,句句递进使语篇发展不断得以更新(贺学勤,2009:10)。

如下图所示:中间黑粗框表示当前心智视窗,也称为焦点框(focusframe)或零点框(zero frame),信息正处于被加工和更新过程之中;其前为负框(minus frame),其后为正框(plus frame)。

随着语篇信息在心智视窗中的不断输入,被加工过的焦点信息即成为已知信息,如此,连续的话语将不断被更新,随着语篇的发展,读者就会将负框中的信息不断插入当前零点框之中,经过整合储存进入记忆(王寅,2007:381)。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由Turner Fauconnier (1997)于专著中提出,该书系统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并揭示了语言意义实时构建及四个心理空间(类指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映射过程的交互作用。

对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解,国内有不少学者做出了界定。

如谌莉文(2007)指出概念整合就是一个输入空间的概念总是被联系到相关输入空间,一经整合就可以被用于朝任何一个方向的推理迁移。

王文斌(2011)指出两个输入空间一旦发生直接、部分而有选择性的对应映射后,便会再被映射到合成空间而产生新显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三)CDS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互补性CDS语篇分析的动态方法主要侧重于对语篇本身语义的处理,即以言语事件中对于即时语境的共识为前提,语义在心智空间中层层递进。

其突出语篇语言和概念结构的即时加工。

然而,对于语篇的分析,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需要大量背景知识的补充,即对于宏观认知语境的把握。

宏观认知语境主要包含社会制度、历史进程、文化价值观等等。

因此,只有将即时语境下语义的动态递进过程结合读者对宏观认知语境的理解,才能让读者与作者形成互动,进而相对准确地理解语篇。

诚然,Langacker(2001)在阐述言语事件中曾提到“共有知识”这个术语,其定义为CDS中包含的被认为是共有的及可获得的知识总体,但在后续阐述语篇动态构建中却未进行深度剖析。

本文提出的宏观认知语境类似于此概念。

本文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宏观认知语境时时参与语篇分句与分句间的线性动态发展,产生新的概念结构,其已经超出了即时注意框架,即可认为是语篇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的形成正是概念整合后产生的新显结构。

如下图所示,图中的实线表示每个输入空间产生的概念关联:三、CDS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诗歌意象解读的解释力诗歌作为语篇,以其结构独特、韵律优美,寓意于象,来阐释诗人当时的主观情思。

意象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情境,带有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现代汉语词典》,1996),因此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需结合意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可统称为宏观认知语境。

本文拟以乐府诗歌《十五从军行》为例来探讨诗歌意象的解读,认为读者对于诗歌意象的获取和理解需要读者对当前语篇空间中语义流的动态构建及隐含在诗歌背后的宏观认知语境进行概念整合。

(一)CDS理论与诗歌意象解读CDS理论的动态分析主要通过分句的逐句构建形成,即一分句的信息变成语篇空间的一部分后,就成为解读其后分句之基,每一诗行即一分句。

本诗第一、第二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以“军旅生活结束,返回家乡”的认知背景域构成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即时注意框架,此框架的注意重心由“始得归”三字显示,这就成为诗歌进一步发展的背景。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以背景域“始得归”引出“家”这个意象,即“始得归家”这个主题。

此时老兵65年戎马生涯结束,返回家园,世事变迁,不知道少年时那个家现在是如何景象。

这两诗行将注意重心过渡到“家”上,更新了先前的注意框架,同时诗行以问句形式又引出了新信息,使得诗歌得以不断推进。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是对先前问句的回答,引出“松柏”和“冢”两意象,对“家”进行补充。

远望是家,细看之下却是松柏林立、青冢累累。

家虽在,人已故,无人照料的家也只能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四行诗中的意象“兔”“雉”“旅谷”“旅葵”亦是“家”的另一番景象。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两行诗又由先前诗行引出,诗中老兵“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全诗围绕“始得归家”这个主题展开,由诗行依次推进,以动态式向前发展,构建完整语篇意义。

读者通过对意象的挖掘和动态构建,可了解诗中老兵少小从军,年老归家,家园破败,故人亡故的悲凉情境,而此情景在中国历朝历代均有发生,如果不对特定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就很难完全将此诗理解通透。

因此,本文认为当前语篇空间的信息,即诗歌的文字意象不足以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意象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其寓意。

此时需要宏观认知语境的支持,在心智空间中进行概念整合,形成新显结构。

(二)概念整合与诗歌意象解读此诗出自两汉乐府诗集,诗中老兵十五从征,八十始归,戎马生涯65载,时间之长,令人唏嘘。

两汉的兵役制最初承秦,实行征兵制,规定民17岁具有兵役义务,20或23岁始服役,轮流应征,服现役两年。

不服役时为预备役兵员,如遇战事需随时应征,到56或60岁止。

东汉实行募兵制,从军可获得经济补偿,以致当时从军人数较西汉多,从军时间也较西汉长。

到东汉末期,群雄并起,此现象更为明显。

当时战役连连,田园荒芜,所以才有老兵八十始归家,亲人离世,家园荒芜的意象。

对于诗最后一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如果读者不明白中国文化日出东方孕育希望的价值观就无法理解意象。

东汉兵役制及东方的寓意在诗中并没有直接体现,需要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通过宏观认知语境将诗中的各种意象加以补充与整合,从而体会诗中所揭露的东汉后期兵祸连连的现实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带给百姓的深重苦难及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本文认为此即是概念整合后的新显结构。

与此同时,新概念结构已超出即时注意框架这一范围,形成了一个宏观层面的语篇意义。

总之,在诗歌意象理解的过程中,读者通过诗中信息的层层更新,由显性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

读者通过主观能动性,将宏观认知语境作为另一个输入空间,与语义动态构建形成互动进行概念整合,从而使得意象在读者认知过程中得以再现。

四、结语本文立足于CDS语篇分析法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探讨诗歌中的意象解读,发现对于意象的理解不能单纯凭借对语篇语义及语篇所呈现的即时语境分析,还需要将意象背后的宏观认知语境纳入其中,进行概念整合。

本文认为CDS 语篇分析法与概念整合理论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两者结合有助于分析与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但本文未对宏观认知语境逐层分析,此亦可作为今后研究的切入点。

附录:十五从军行(两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摘自?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参考文献:[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2]Langacker,R.W.Discourse in Cognitive Grammar[J].CognitiveLinguistics,2001,(2):143~188.[3]谌莉文.汉英委婉语跨空间映射认知对比考察[J].外语教学,2007,(7):39~43.[4]贺学勤.认知语法语篇分析观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9,(3):10~16.[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6]刘新华,陈国忠.中国古典诗词鉴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8]王文斌.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9]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张东升.诗歌中虚拟空间的认知作用和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2003,(6):13~16.[12]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陈勇斌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