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课时)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能辨别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

4.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与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投影仪、图片、地图。

教学素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并结合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深入解释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动植物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并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4.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拓展(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与地理环境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深入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1.列举你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处差异,并解释原因。

2.你认为保护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举例说明。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收集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以展示形式呈现。

参考答案:1.山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比如在海拔不同的山区,气温、雨量和植被类型都会有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山地地理环境的高度和陡峭造成的,高处气温低,陡峭的山坡容易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1、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

地理环境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相互和相互的整体。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2)改变的化学成分,改善的水分状况;(3)加快了的分化,促成了的形成。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新功能,如功能和功能。

4、生产功能是指的能力,主要依赖于作用,是自然环境的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5、平衡功能是指,的能力。

6、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的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7、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及的改变,即“”。

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1、地球表面相应的、和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呈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地域分异规律3、山地垂直带是在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带一致。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海拔越,垂直带数目越,垂直带谱越。

4、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使得农业生产产生了地域差异,这是因为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一定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综合体。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原因:地球表层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结果。

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形成:受地球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表现: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的差异性。

4.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例子:区域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表现和原因;2. 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和应用。

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和原因;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3. 利用图表和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性表现,解释整体性的原因;3. 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差异性形成和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差异性的原因;4. 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以区域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为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问题;六、教学实践与探究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2.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分析所考察地区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概念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应用实例中的表现;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际应用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课时教案学科:高一地理授课教师:吕亚东单位:济军生产基地中学【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时】1课时【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能力目标:掌握解决地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环境的整体观及科学、正确的环保观。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重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难点】1、掌握解决地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方法】讲议结合法【教具】多媒体材料【教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相对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外部环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内部环境)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呢?地理环境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呢?<讲授新课>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生复习>同学们回忆地理环境的四大循环过程。

<教师强调>(1、过程。

2、参与者。

3、意义。

)<播放媒体材料>师生共同完成四大循环的相关问题。

<提问>:四大圈层的关系怎么样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三个相互)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并自然推导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播放媒体材料>师生共同完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

<应用>1、环境保护: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举例说明)<总结>“牵”一发而“动”全身。

2、解决地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要从题干给定的有限信息通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分析出这一区域的总体的自然环境特点。

即从表象信息———→隐含信息。

而往往隐含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播放媒体材料>由该景观图你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补充。

<总结>“给”一发而“知”全身。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课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课时)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冰原带 苔原带
温带 荒漠 带
4
考点诠释1:
典例剖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
自然带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集中体现,图10为侠盗 罗宾汉的活动区域,图11为我国自然植被分布区。读图 回答1~2题。(双选题)
5
考点诠释1: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
图6
7
考点诠释2: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4:总结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
珠峰垂直带谱
S
图7
8
考点诠释2: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典例剖析:
图9为某山地各地理要素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图9
3.图中甲处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A.高山草甸
B.针阔混交林
C.高寒荒漠
D.高山针叶林
4.该山地北坡属于
典例剖析:
自然带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集中体现,图10为侠盗
罗宾汉的活动区域,图11为我国自然植被分布区。读图
回答1~2题。(双选题)
1. 侠盗罗宾汉和同伴们常穿行的森林( )
A. 是亚寒带针叶林
B. 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C. 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 与图11中C地的森林较为相

2. 图11中( )
A. AB沿线植被景观秋季差异较为明显
学习目标
1.利用课前准备中的自我诊断部分对“自然地理要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考点的 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找出知识的缺漏。 2.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题进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 环境的差异性”等部分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 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第一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与内涵1.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义1.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1.3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第二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与演变2.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2.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演变机制2.3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与表现3.1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3.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3.3 地理环境差异性与区域发展第四章: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4.1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相互影响4.2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协调4.3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第五章:案例分析——我国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体现5.1 案例一: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5.2 案例二: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5.3 案例三: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六章: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资源分布中的应用6.1 资源分布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6.2 地理环境差异性对资源分布的影响6.3 基于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资源合理配置第七章: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7.1 地理环境整体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2 地理环境差异性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7.3 依据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第八章: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8.1 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8.2 地理环境差异性在城市规划中的考虑因素8.3 基于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城市规划实践第九章: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应用9.1 地理环境整体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9.2 地理环境差异性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作用9.3 基于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10.1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的回顾10.2 教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估10.3 未来教案发展的展望与改进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义与内涵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不仅仅是各要素之间的简单联系,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系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课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课时)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水文可以通过影响气候、地下水、地形、土壤等间接影响植被,也可通过水 质、流速等生存环境直接影响水生生物。
生物→水文
植被茂密可以影响河流的流量及变化,具有涵养水源功能;水生动植物在特 定情况下可以净化水质。
水文与土壤 水文→土壤 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
动物
气候与土壤
植物→气候 气候→土壤
植被茂密的地方,蒸腾作用强,气候相对湿润和稳定。荒漠地区温差较大。 气候湿热往往发育偏酸、有机质较低的土壤,如南方红壤;气候湿冷往往发育 有机质较高的土壤,如东北黑土;气候干燥往往发育砂质土壤,如西北地区。 气温和降水能直接影响土壤水分。
地貌与水文
土壤→气候 地貌→水文
生物与土壤
土壤→水文 生物→土壤
土壤→生物
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影响河流的含沙量。 枯枝落叶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植被是影响土壤发育的重要因素,如森 林土、草原土等。
土壤的性质和肥力直接影响植被的种类和分布。
必备知识 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 的演化过程
D.鼠类天敌多
链接高考、真题感悟
(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 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 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 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 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 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 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 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
森林 破坏
地表 蓄水 能力 下降
降水时,地 表径流增加
土壤冲 刷加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掌握其表现形式。

2. 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能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例,增强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义,通过举例说明其表现形式,如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

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地理环境整体性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地理环境差异性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认识和体会。

(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个地理环境案例,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及原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地理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现象。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理环境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点,阐述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意义。

3. 案例分析:展示具体地理环境实例,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

六、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要素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采用模型演示法,直观地展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新课导入: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征。

模型演示:使用模型展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4.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实例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深入了解当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地理环境研究的心得与经验。

3. 开展地理环境主题的课外活动,如摄影、实地考察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2. 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识到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3.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3.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4.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成因5. 案例分析: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成因。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相关图像和案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介绍地理环境的定义,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如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的作用和相互联系。

3. 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解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阐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4. 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成因: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具体表现,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地理环境为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解,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 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课时)

高考地理 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课时)
专题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第一课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我诊断
展示学生完成的课前准备部分的情况
学习目标——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自然地理要素与地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
图2
图3
(1)植物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
图3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典型例题1](2002年全国卷)图2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 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该树生长地区7月 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读图完成(1)-(3)问题。
相互影响
图2
图3
(2)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
A. 30°S,118°E
B.23.5°N,130°E
C. 44°S,173°E
D.30°N,118°E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典型例题1](2002年全国卷)图2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 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该树生长地区7月 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读图完成(1)-(3)问题。
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整体性观念进行区域分析—以西北地区为例 气干候旱
河内水流流文少河
发 肥土育 力壤差 低
少数耐 生物旱(植植物被)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案(第1课时).doc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案(第1课时).doc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全面正确认识这个特征,不仅有利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地理知识体系,三是进行解题方法归纳解和解题训练。

旨在引领学生主动地想、积极地讲、专心地练,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复习任务。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二是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三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五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利用课前准备中的自我诊断部分对“自然地理要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考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题进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部分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的讨论,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是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理解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和分布规律。

根据模式图和区域图掌握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陆地地域差异的表现——自然带。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北山坡差异的原因。

能过联系和运用地理感性知识,逐渐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1、复习重点:理解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和分步规律。

根据图形完整的掌握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陆地地域差异的表现。

2、复习难点:理解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和分步规律。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掌握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2.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3.掌握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4。

掌握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钦查群岛是南美秘鲁的“鸟岛”,位于太平洋中西部沿岸,东南距皮斯科23公里。

由北钦查岛、中钦查岛、南钦查岛3小岛组成。

“水肥必有鱼,鱼多鸟必众,鸟众鱼必多”的壮观景象令人感叹.有人作过一番估计,在这里的一个小岛上就生活着600多万只海鸟。

有被当地人称为“持枪鸟”的鲣鸟,还有纤巧细弱的北极燕鸥,各种各样的海鸟种类不一而足.它们与热爱大自然的秘鲁人民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海鸟每天吃掉的鱼虾多达1000吨.鸟鸣时,伴随着阵阵海涛声,奏出了一首首旋律雄壮的“大自然交响曲”。

[新课教学]:师:“水肥必有鱼,鱼多鸟必众,鸟众鱼必多”这句话应该怎么样解释呢?是不是应该这样说: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这种因果关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第一部分-—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案例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

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

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

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

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8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8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

第18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选修Ⅰ­1)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四、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1.成因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五、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类型表现典型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与经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中纬度地区(1)成因: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而形成。

(2)变化规律: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3.非地带性现象成因: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微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

关联性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试说明要求】
【设计思路】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全面正确认识这个特征,不仅有利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地理知识体系,三是进行解题方法归纳解和解题训练。

旨在引领学生主动地想、积极地讲、专心地练,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复习任务。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构建】
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二是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三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利用课前准备中的自我诊断部分对“自然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考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题进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部分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的讨论,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
复习重点: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复习难点:
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
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考点诠释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内容解析]
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是陆地环境的五大组成要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些自然地理要素
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环境。

各要素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探究活动1: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完成下列各题。

(1)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和等要素组成。

(2) 箭头反映出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系是和,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探究活动2: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

[典型例题1]
图2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

该树生
长地区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

读图完成(1)-(3)题。

(1)植物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图3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2)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
A .30°S,118°E B.23.5°N,130°E
C. 44°S,173°E D.30°N,118°E
(3)该树生长地区自然带可能为: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草原带
答案:(1)C (2)A (3)B
思路点拨:本组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是一幅表示某树木年轮的示意图,并配有一段文字加以说明。

要求学生根据资料推断该地的地理位置、对应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

问题将该地区的气候(气温、降水)、生物(植被、自然带)等要素联系起来。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性是解答本题的钥匙,由某一地理要素推知其他要素,侧重于气候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考点诠释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内容解析]
单纯以地理环境整体性命题的情况比较少,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关键是形成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观念,用这种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协调性)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另一表现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牵动性)。

如人类对碳元素的影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牵一发而动全身”。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或波及到其他地区(波及性)。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会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加大洪水威胁;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导致华北和东北沙尘暴的频繁发生等等。

2.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知,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在空间上的偶然结合,而是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一系列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探究活动3: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2。

[典型例题2](201 5年江苏卷)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

图5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湿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1)D (2)C
思路点拨:本题组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及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知识。

第(1)题,喜马拉雅山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因此林线较高。

故答案为D。

第(2)题,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这里纬度高,气温低,河谷和平地冻土广泛分布,所以不利于森林的分布。

故答案为C。

探究活动4: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3。

[典型例题3](201 2年上海卷)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读图6、图7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
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明确要求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从图中判断出乙地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明确气候特征,再结合地形特征推到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第三部依据气候特征推到该地的植被类型。

[重点图像]
[图像解析]
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是陆地环境的五大组成要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些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环境。

各要素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