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概念和特点。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2.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实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考。
2. 教学各要素的概念和特点:分别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并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例分析:以某个具体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表现。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其他实例,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反思自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
教案范例: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概念和特点。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实例。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实例。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4.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教学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图片;(2)引导学生观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定义和特点;(2)引导学生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案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长江中下游洪涝等);(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表现。
4. 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2)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平衡、资源分布等。
4.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
5. 自然地理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应用,自然地理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组成要素、相互关系和整体性表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地理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和应用。
4. 实践活动法:设计自然地理环境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概念、组成要素、相互关系和整体性表现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4. 实地调查报告:考察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等。
2. 辅助材料:自然地理环境图片、图表、案例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白板、黑板等。
4. 实地考察场地: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水资源等地。
七、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2. 第二课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特征1.1 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强调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2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和变化性1.3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2.1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格局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变化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变化趋势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2.3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关联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关联的意义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变化3.1 自然地理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介绍自然地理环境周期性变化的表现形式,如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周期性变化的原因3.2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过程描述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历程和特点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3.3 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探讨应对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措施和方法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应对作用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1 自然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解释自然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2 自然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介绍衡量自然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分析不同指标在自然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4.3 自然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实现自然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第五章:案例分析:典型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5.1 案例一: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介绍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分析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意义和影响5.2 案例二:亚马逊雨林的自然地理环境描述亚马逊雨林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探讨亚马逊雨林自然地理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3 案例三: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解释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强调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对全球的影响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6.1 自然地理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自然地理环境面临的常见问题,如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探讨自然地理环境问题对人类活动的影响6.2 自然地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介绍自然地理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政策6.3 自然地理环境的治理策略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治理的有效方法,如恢复生态学、资源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等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治理的挑战和机遇第七章:气候变化与自然地理环境7.1 气候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介绍气候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如降水、温度、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分析气候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7.2 气候变化原因与科学共识解释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强调气候变化科学共识的重要性和依据7.3 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和国际策略强调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第八章: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8.1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贡献8.2 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描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可持续性的挑战8.3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管理和适应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管理和适应措施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9.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功能解释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基本功能强调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价值9.2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案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水资源管理、灾害评估等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优势和局限性9.3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地理环境研究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地理环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自然地理环境的考察与研究10.1 自然地理环境考察的方法与步骤介绍自然地理环境考察的方法和步骤,如野外调查、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强调考察活动的安全性和科学性10.2 自然地理环境研究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指导学生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研究项目,包括研究目标、方法和步骤等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0.3 自然地理环境考察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指导学生进行自然地理环境考察成果的交流和展示强调学生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点解析第一章至第五章重点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动态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即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能够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表现和原理,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如热带雨林的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加深对整体性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地理现象背后的整体性原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绘图法让学生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强化学生对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雪山、森林、河流等,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幅图片中,你能看到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知识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向学生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平衡、资源与环境相互关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整体性的表现。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和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图片和实例。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讲解:详细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性的表现。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让学生了解现代技术在自然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全球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如地形、气候、植被等。
八、课程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和整体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整体性表现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简洁易懂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
3. 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
三、教学难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认识。
2.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各个方面的掌握。
四、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态、岩土等多个方面。
这些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地理系统。
其中,地貌、气候、水文、生态四个方面相互影响最为明显,它们共同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各个方面的掌握(1)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包括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峡谷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气候条件等。
人类活动则主要体现为土地利用、城市扩张、采矿等;这些活动会对地貌的形态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破坏或改变。
(2)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大气状态和变化的总体表现。
气候因子包括温度、降水量、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气候的形成。
不同气候区域有各自的气候特点,如赤道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亚热带气候等。
(3)水文水文是指自然界中各种水循环现象的总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湖泊、河流、冰雪等水体。
水文循环是整个自然地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水文循环的变化会对气候、农业、生态系统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4)生态生态是指某一生物群落及其周边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表现。
生态系统包括物种、群落、生态环境等成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沙漠化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ppt演示3. 实地观察/考察4. 互动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1. 让学生先看ppt演示,介绍地貌、气候、水文、生态四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掌握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分组讨论:各自然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图,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提问:该地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作用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3)小组讨论:如何保护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结合本地自然环境,分析本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2)提问: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出贡献?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识别并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请大家仔细看看地球仪,你能发现地球表面有哪些不同的自然景观吗?”(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体。
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
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的变化会影响整个环境的变化。
5.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其整体性表现。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组成和整体性表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组成。
2.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及其包括的要素。
3.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举例说明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如何相互影响。
4.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介绍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和整体性意义。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和体会。
6.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等。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趋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3)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能力。
(2)运用图表和数据,让学生学会解读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开展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直观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3.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图表分析法:运用图表和数据,直观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美丽与和谐,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兴趣。
2. 案例分析:以某一地区为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3. 图表分析:运用图表和数据,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实际表现,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直观感受。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体会自然地理环境的神奇与美妙,培养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难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动态变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河流、山脉等,提问学生:这幅图片中包含了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题。
2. 新课讲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强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气候、生物、地形、水文等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荒漠等,让学生分析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说明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3. 小组讨论给出问题: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森林砍伐、围湖造田、城市化等对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的影响。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的表现。
强调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二)教学难点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新功能。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提问学生:“在这幅图片中,你能看到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新课讲授1、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强调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1)以水循环为例,讲解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迁移和交换。
例如,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形成降水,又回到地面,参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从而影响着气候、地貌、土壤和生物等要素。
(2)通过案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分析土壤、植被、气候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被减少;植被减少又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同时影响气候的调节功能。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以东北森林的变迁为例,讲解当森林被砍伐后,土壤、气候、生物等要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整个地理环境逐渐朝着与原来不同的方向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等。
(3)能够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
(2)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表现和原理,使学生对整体性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热带雨林的破坏等,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整体性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地理现象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河流、山脉等)同学们,大家看这幅图片,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雄伟的山脉,构成了一个美丽而和谐的自然环境。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自然要素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讲授新课(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地貌等。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地貌等。
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气候影响水文、土壤、植被和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地貌相互影响。
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平衡、资源与环境相互作用等。
4.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的美丽和重要性。
2. 讲解组成要素:分别讲解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地貌等组成要素,并指出各要素的特点和重要性。
3. 分析相互关系:讲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影响水文、土壤、植被和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地貌相互影响。
4. 探讨整体性表现: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平衡、资源与环境相互作用等。
5. 讲解整体性意义: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意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2.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之间存在什么联系?2.知识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a.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c.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案例分析(1)案例分析一:长江流域洪涝灾害a.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b.探讨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2)案例分析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a.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b.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
6.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巩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生活中的应用;(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自然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河流穿过山脉,山上的植被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师:很好,这说明不同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谁能再举个例子?生:气候会影响植被的分布,而植被又影响土壤的形成。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理解各要素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明确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它由哪些要素组成?2.知识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原因(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分析能力3.活动环节(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讨论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2)课堂练习出具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的掌握教师讲解答案,巩固知识点4.课堂小结(2)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四、课后作业1.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理解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为下周的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2.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理解是否深刻?3.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4.课后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
(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安排】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
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
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
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
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
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
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
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
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再如,土壤与生物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
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
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
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
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板书】
.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
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连年战争,大兴土木森林被破坏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
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生物循环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