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观
浅谈对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
而使他们 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
中去
3 . 开展 丰 富多彩 的竞赛 活动 . 激发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针对学生好胜好 强的心理 . 可在
教学和评价建议依赖教材和一本并 不充 分体 现课 程标准 的教学参考 资料开展教学 结果 . 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 . 甚至造成部分学 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制约了学生智力
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 程 对个别有独到 见解或发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 . 要及时 给予 鼓励和支持 在这一过程 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一个 “ 度” . 既不能过 多干预 . 又要适 时地介 入 , 还
要能及时地 走出 .还学生一个 自主学 习的空
直观的学 习体验 : 教师 可采用谜语 、 小故事和
和支持学生的 自主学习 . 要 以一种开放 的心
态. 解读 学生的行为 . 要深 入到学 生的 自主学 习 中去 . 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 情况 . 分 析他们
生理解教材 . 在课 堂上提供一些 与学 习内容
有直接关 系的实物 演示情境 .从而引起学生
的思路 , 及时发 现他们 的失误 . 以便及时掌握
时, 教师要个 别地给予点拨 、 诱导 . 促其 茅塞 顿开 、 灵感突现 : 当学生学 习浅尝辄止未能深
人或 出现 明显破绽时 .教 师要给予提 示 、 纠 正. 以养成好 的思维 品质 、 学习 习惯 . 及勇于
克服困难 的学习意志
写、 教学 、 评估 和考试命题 的依据 . 它体 现国
间 当问题难 度大. 学生一筹莫展而陷入僵局
最佳学 习状态
2 . 在教学 中. 教师如能注意一些 细节 . 悉 心捕捉学生 的每一 闪光点 .给予及时表扬与 鼓励. 一个肯 定的动作 . 一个会意 的眼神 . 一 个满 意的笑容 . 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 . 同样能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从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构思
可 从介绍 小说 的三要素 ( 人物 、情 节、环境 )和小说 的结 其 中 的奥 妙 。
构 ( 开端 、发 展、高潮 、结局 )入 手,联系 文体知识 ,再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设置常与课文的高潮相吻合 ,往往
结 合 课 文 找 出 相 应 的 内 容 , 那 么 该 课 的 重 要 内 容 就 可 迎 刃 体现 出教师对课文 内容设计 的艺术驾驭,体现出教师独特的
朴 实之 美 ,更 油然 产 生亲 切 平 易 、酣 畅 明快 的感 受 。 ( 三 )句 式 整 散 结合 ,长 短相 问, 富有 韵 律 之 美 文 本 的 第 十 二 段 ,整 句 与 散 句 结 合 , 通 过 写 不 同 国 籍 、阶 层 的 人 对 “ 秋 ”产 生 的 那 种 “ 深沉 ”、 “ 幽远 ”、 “ 严厉 ”、 “ 萧 索 ”的感 触 ,来 弓 l 领读 者把 握 “ 北 国之 秋 ” 的 意 蕴 。然 后 ,作 者 又 用 一 大 段 写 “ 南 国 之 秋 ” , 来 映衬 “ 北 国之 秋 ” 的特 色 , 综 合 运 用 了 多种 句 式 ,可 仍 以
要 讲 究 策 略 的 , 简 言 之 ,就 是科 学 性 与 艺 术 性 的 统 一 ,理 好 的 突 破 口, 往 往 能 牵 一 发 而 动 全 身 ,将 整 篇课 文 的 教 学
论 性和实践性 的结合。具体而言 ,笔者认为应 处理好 以下 有机 地 贯 串起 来 , 从 而 极 大 地 提 高语 文 课 堂 的教 学 效 果 。
“ 北 国 的 秋 , 却 特 别 地 来 得 清 , 来 得 静 , 来 得 悲 的独 特 才情 。 凉 。” “ 江 南 ,草 木雕 得 慢 ,空 气 来 得 润 ,天 的颜 色 显 得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课程学习的总目标之一即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也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
具体到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欲要深入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入手,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
(一)情境的导入上应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索未知的热情。
作为开课前的导入,应将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努力渗透,尤其是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对孩子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内容在导入时应明确提示,因为,或许就是这一课前的简单提示,会让学生的阅读更加具有目的性,从而使文章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到《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就紧扣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的这一特点,将菲利普夫妇的多变与《变色龙》作对比,启发孩子们思考,《变色龙》中警官的“变”是趋炎附势,见风使舵,而菲利普夫妇的“变”是因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考阅读中体会“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特点。
通过这一导入,使学生在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同时,还会让学生依据文章里的人物形象去关注人物心理,关注社会现状,也在情感上去考虑不同的社会制度或社会现状对人性的影响和丑化,最终达到营造浓浓亲情、感知社会美好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性的分析和汲取,使学生既能学到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也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学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学科教学设计中,要有效地将横向与纵向的教学目标交相融合,使学生既能学习到祖国语言文字在实际中的应用,又能在阅读、分析、品味中去感知美好,获得经验,提升认识,发展能力,最终实现社会性、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使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理论探讨1. 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达成教育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围绕着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展开,注重学生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
2. 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调整相应的教学方式,改变单调乏味的课堂模式,创新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3. 强调课堂效果高效课堂教学需要强调课堂效果,教师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兴趣和能动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位一体的全面提升。
二、实践探讨1. 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包括多媒体教学、教学软件、互联网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教学。
2. 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制定好一个严密的教学计划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也能让教学更有条理性和规律性。
制定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制定教学大纲,组织好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和方法,重点把握课堂讲解时间和学生提问互动时间。
3. 运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以情景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掌握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或者教育科技设备来组织学生学习,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更加兴趣,也能让教师更容易的辅助学生掌握知识。
4. 强化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在教学中所掌握的知识情况,从而结合出卷及时修正教学内容,或适时调整教学方式。
对语文课的看法作文
对语文课的看法作文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培
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对于语文课,我的看法是,它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指导。
首先,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汉字、词语、语法、修辞、作文等。
在语文课上,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书
写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作文写作等活动,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语文课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感受美的力量,提高自己的情感修养。
再次,语文课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古诗词、文言文等经典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总之,语文课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课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成为我们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指导。
浅谈我的语文教学观
小学教研浅谈我的语文教学观黑龙江省嫩江市墨尔根小学李艳[摘要]在语文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探求好的教学方法是所有语文教师必须尝试的。
根据经验,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第一,学习语文要学得扎实,练得深入;第二,学习语文要注重课外阅读,让学生爱上读书;第三,采取有趣的形式,让学生爱上作文;第四,利用作文评讲,引学生学会写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书积累;习作语文不好教,精读课、略读课、口语交际、作文课,这里面的学问太多了,尤其是作文教学,不管怎么费尽心力,学生还是会犯各种错误。
即使课前指导很到位,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干启不发,无动于衷。
教师应如何攻破重难点,教好语文呢?一、要学得扎实,练得深入语文知识本就面面俱到,如果基础学得不够扎实,练得不够深入,那么阅读和习作就更别提了。
记得有次外出学习,听了《圆圆的世界》一课,受益匪浅。
上课伊始,教师选用一首儿歌导入新课。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为了引入情景,教师一遍一遍,反复带领学生边分析边说了至少十遍后才往下进行。
后面的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了,但这个独特的导入方式却让我久久难忘。
我相信这些学生若干年以后再想到这首儿歌时,一定会想到这位老师,想起她的这节课,因为印象太深刻了。
当时还有一节课也同样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上学去》,课前,为了让学生对教师不陌生,拉近彼此的距离,教师反复让学生练习打招呼,“老师好”说完,教师不满意:“你再向所有老师问好,不是向我问好。
”学生又说:“你好,宋老师!”“您好,宋老师!”老师还不满意,继续引导:“换一下词序!”学生又说“宋老师好!”“宋老师,您好!”本以为教师应该进行下一环节了。
没想到教师继续引导:“再想想,还能怎么打招呼?”于是,学生再次思考:“宋老师,早上好!”“宋老师,辛苦了!”……仅打招呼就用了六七分钟。
现在想来,专家这样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目的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拉近师生距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甚至是礼仪方面都会有所收获,而且重要的是印象深刻。
小学语文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观课议课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学的艺术和学习的乐趣。
观课议课是一种有效的专业成长方式,通过观察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与其他教师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能够开拓思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这次观课议课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认知有了新的提升,感悟颇多。
首先,在观察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优秀教师能够将丰富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到的教师课堂上充满了互动和对话,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充满了学习的氛围。
优秀的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其次,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观察到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具,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观察到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了跨学科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进行阅读、写作、听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优秀的教师能够系统地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实际的提高。
观察到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灵活性和多元化,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游戏、讨论、合作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和有效。
教师还注重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在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中,我加深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教学观
4、合理安排环节
介绍“黄金分割法”与小学语文教学。
所谓黄金分割,指的是把长为L的线段分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于该部分之比。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个无理数,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
启示2:课堂上把78%的时间让给学生,把22%的时间留给自己。让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殿堂。教师重在“导”上——指导、引导、诱导。把时间大部分还给学生,这也是遵循“宇宙法则”。
只有真正做到了精讲,学生才能有充裕的时间融入文本,喜作者之所喜,忧作者之所忧,产生共鸣,得到心灵的洗涤和情感的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课堂教学要精讲,但有些老师就是“精”不下来。整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老师不知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学生哪些会,哪些不会,所以一股脑儿全讲。
启示2:一节40分钟课,要注意两个黄金分割点(即0.382和0.618处),也就是上课15分钟左右和上课25分钟左右这两处是最佳、最美点,如果能在这两处把课堂教学掀起高潮(一堂课有两个亮点足够也),其效果往往出乎意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6~12岁儿童(即学龄儿童)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均有所增强,并逐渐能把注意更多地与学习相连。但是,与成人相比,他们的注意较差,表现为:(1)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即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容易分心,集中注意的时间与小儿需注意的内容和形式有关,一般为7~10岁约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后30分钟以上。(2)注意的分配(即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处于发展中,例如,一年级学生常只能听课,却难以同时用笔记下老师讲的话,至高年级小学生则可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3)注意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能力仍不完善,所以如果你让学生将注意力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转移到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时较难,所需时间较长。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味”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味”语文课堂是什么?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生活的场所,是树德育人的场所,语文课的“场”是一种气息,一种氛围,一种味道,那么,语文课应怎样营造出这样的场境,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味道。
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个性的张扬,语文味的生成。
因此,在追求语文味境界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学科的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化和学生的个性化,充分利用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因素。
笔者认为语文课应该有“三味”,有趣味、有情味和有韵味。
一、张扬学科的个性,使语文课显得有趣味。
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
学生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
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矿藏,其中语言或简练准确,或活泼多姿,或生动形象,或含蓄幽默,或典雅俊逸,或质朴犀利,饶有个性的学科要求教师能用具有趣味的语言体现学科特点。
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就能使语文学习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
如:讲授《竞选州长》时,先板书好课题,随后板书两组数学不等式:(1)州长=马克•吐温≠马克•吐温(2)马克•吐温≠马克•吐温然后说:“这堂课,我们解决两道数学题。
请同学们认真看书,看谁先解决这两道数学题。
”学生们因语文课上成数学客,感到新奇有趣,都认真读起课文来。
这样两道数学题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们懂得了“等于”说明凭“自己”的声望完全可以当上州长,“不等于”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说明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作品中的马克•吐温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为了加强文学的真实性而采取的第一人称。
通过解两道数学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了本文应解决的两道难题。
这样的开头,拓展了语文味魅力的沃土,并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二、张扬教师的个性,使语文课显得有情味。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语文味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浅谈我对语文教学的一点认识篇
浅谈我对语文教学的一点认识篇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
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二、努力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
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控制观
在 阅读 文 本 时 说 出 自己 的体 会 : 1 父 亲 目标 实 现 后 , 有 () 没
了 目标 , 中空 空 荡 荡 。( ) 在 父 亲 老 了 , 能 劳 动 , 觉 心 2现 不 他 得 自 己没 有 用 。 ( ) 亲 一 直 过 劳 动 生 活 , 下 子 清 闲 下 3父 一 来, 自己生 活 习 惯 改 变 了 。在 交 流 过 程 中 , 们 了解 到 学 生 我 在 阅读 文 本 时 , 发 了 内心 情 感 , 些 见 解 来 源 于 学 生 和 自 激 这
一
不 同的 教 育 理 念 , 会 有 不 同 的 调 控 目 的 , 产 生 不 同 就 也 的教 育 效 果 。长 期 以 来 , 们 把 课 堂 活 动 主 要 框 定 在 教 师 人
的活 动 范 围 , 教 学 活 动 局 限 于 认 知 层 面 , 致 课 堂 教 学 调 把 导
切 , 以感 觉 若 有 所 失 。 这 种 课 堂 教 学 只 听 别 人 的分 析 , 所
长 , 进 学 生 认 识 、 感 、 度 与 技 能 的 和 谐 发 展 , 注 学 生 促 情 态 关
终身的学习愿 望 和能 力 的形 成 , 进 学 生 的可持 续 发展 。 促 老 师 应 该 努 力学 习现 代 理 论 , 断 更 新 自 己教 育 观 念 , 立 不 树
以促 进 人 的 发展 为 价 值 取 向 的 教 学 理 念 , 建 科 学 的 控 制 构 观 , 能 在 课 堂 教 学 调 控 中 充分 发 挥 应 有 的作 用 。 才 语 文课 堂教 学 过 程 是 一 个 师 生 之 间 、 生 之 间 多 边 活 生
因 素 , 除 各 种 因 素 的 干扰 和 制 约 ,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系 统 健 排 使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杨仙中心校张仁民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但是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绝不能停留理念的层面,应大胆进行学习、研究、探索。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呢?笔者就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灵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引入环节设计的好,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中我总是精心设计导语,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或讲一个故事、播放一首歌曲,或设计一个悬念、讲一则奇闻趣事,或展示一幅画面、做一个演示……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如讲《马说》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关于我们身边的“马”(如千里马、野马、黑马、害群之马)后做了这样导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都成为快马,希望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成为黑马,但千万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去做人人厌恶的害群之马。
”这样导入,既与文本联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又对学生渗透了人文关怀和,学生兴趣极高。
实践证明: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参与情境,让学生成为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因此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力求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讲《春》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该部分内容: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朗读;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或者把文章描述的景色改写成诗歌,或者用歌声表达自己对春的喜爱……这样的设计,给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
浅谈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
浅谈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摘要: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尽量精辟,不要过于唠叨,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讲解问题时,要以“引导”为主,这样才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作为语文老师,课堂语言里有“语文味”,才会营造出具有文学气息的课堂,才有利于激发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关键词:多不如精、引导、语文味语文课堂就是以语言文字为教学之本的课堂。
与其他课堂相比较,语文课堂更加应该讲究语言的表达,更加应该追求“语文”的味道,那么语文老师在课堂的语言表达上有哪些问题要注意呢?又该如何增添自己语言里的“语文味”呢?本人就此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讲得多,不如讲得精语文课堂上有些老师一上课就打开书本,遵循教参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
他们会对课文的重、难点问题反复强调,并滔滔不绝地加以分析,把课文讲解得很详细,希望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但在老师说得口干舌燥的时候,学生是听得津津有味,还是觉得枯燥无味呢?有时候老师还嫌一堂课的时间不够用,下课铃响了,不管学生的眼睛早已望出窗外,心早已飞到外面,也坚持把课文讲完。
老师的用心良苦是毋容置疑的,但效果是否如老师所愿呢?其实一堂课40—45分钟的时间,如果只是老师在不停地讲解课文,灌输知识,充当知识“容器”的学生精神自然就难以集中,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八年级(人教版)下册《社戏》一文,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着眼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表现当时的农村孩子的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套路来分析课文,课堂很容易会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学生对这样的课堂不会感兴趣,自然也不会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教学效果肯定不会理想,老师也就是“吃力不讨好”。
但如果从末尾的两句话入手,向学生抛出一个总领全纲的问题:那夜的戏真的好看吗?为什么?步步深入,带领他们走进文本世界,用自已的语言诠释课文的语言,最终实现“因为怀念少年时代生活,所以长大后的我会对看戏留恋不已”的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也应了那句老话:说得多,不如说得精。
浅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浅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对话互动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如何做到在教学中达到互动,我认为,首先要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
关注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是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的前提。
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
其次是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负载着传承基础的文化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
学生只有善于与文本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
再次是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
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
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老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第四是知识碰撞,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
“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碰撞”却能激活活的源泉。
引导相互间用知识交换并碰撞,是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知识碰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与知识信息对话,产生智力碰撞,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总之,课堂里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知识信息等全方位的对话,使探究性的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
在不断生成的对话中,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互动。
作文教学一般从作文指导入手。
小学阶段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
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
可着重安排对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训练,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表象,借此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概要:语文的教学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发展主流趋势是很好的。
只有真正地了解了相关的语文教育并且一定范围的关心语文教育,就会看到语文教育缺点之外的优点。
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应该是建立在有学科联系的新的语文课程基础之上的。
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拓宽语文的运用学习领域,注意到现代的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跨学科的了解学习,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和全世界,树立并且实施一种新的学习语文的思想。
如果要提高语文的素养不仅仅是要着眼于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要注重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运用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较为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语文课堂就应该充满魅力色彩,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教学是一门严谨的学问,我们怎样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其极强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探寻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情境的设定,对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也是学生对学习投入程度的重要体现。
创设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語文教学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1.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教师主要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人物,新课程的改革需要的是新型的教师。
他们已经逐渐变成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管理者,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新型教师应该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中去,将心比心,用感情来赢得学生的感情,与学生们一起交流、活动,并且同学生们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只要教师们能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定程度的从知识输出者转化成为学习者,变成可以和学生并肩学习的探究者,并在共同探究过程中共同地发展。
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和学生一起成长,与新的课程变动一同成长。
总而言之教师的角色转变要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更有效率地适应全新的语文课程的教学。
浅谈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看法
浅谈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看法巨家中心校刘静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到现在,我校实施的“四关六环”高效课堂模式,已经有了一些成效,我就针对在一线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想谈谈自己对个“高效课堂”的一些浅显看法,希望能和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高效”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是:效能高的、效率高的。
效能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即效能=目标×效率,它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完成预定的目标。
从学段特点来看,与高、初中教学不同的是,小学阶段的教学有其基础性及发展成效的后显性特点,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慢”的,是一种熏陶和浸染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单纯地追求高效会将我们带进另一个误区。
因此我想:首先,“高效”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套用一个广告语来说就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它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对立面。
这也是“教无止境”的魅力所在。
其次,高效一定是有标准的,但很难用一把标尺来衡量。
高效的课堂是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是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生的“学”并可持续的“学”的;是遵循了“尊重”与“适宜”的原则,尊重课程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发展,适宜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成长的。
第三,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得“减负”,只有“减负”了,才能“增效”,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1)减什么?——冗繁。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在课堂中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文化,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目前,一些语文课堂过于臃肿,教学环节多,内容理解多,问题提得多,资源拓展得多,课件使用多……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依然占据课堂。
臃肿绝不是丰满,语文课需要瘦身减肥。
应减去一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繁琐的内容分析、无思考价值的问题、华而不实的课件……语文课要量力而行,一堂课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不贪多求全。
浅谈我的语文教学观
浅谈我的语文教学观作者:蔡秀莲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4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108-01常常想,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语文是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语文是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语文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是生命的活动、精神的家园。
学好语文的标准是什么?是挥洒笔墨,写有一手方方正正的中国字;是口若悬河,能说一口标标准准的普通话;是运筹帷幄,拟就一篇文通字顺的好文章。
我一直认为,语文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是一片纯净的心灵牧场;是美的教育,是快乐的教学。
那么这种美源于什么地方呢?人性。
新教材之所以内容有了这样大的改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选择适合现代孩子生活,思维,体验的内容,拉近文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细想读书是怎么回事?读书其实就是对话,和文本对话。
人长大了自己就有喜欢看的书,自己就有喜欢的作者。
为什么?因为这个人的写作风格对你胃口,你能从这个人的作品中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就喜欢史铁生,因为虽然他残疾,可他的内心阳光普照,他是那么真诚,那么谦卑,那么平实。
他能唤起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责任,能让人懂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心灵受到震憾,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同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在教学中唤起孩子对美的追求。
我们不难看到,现在的孩子很多爱看漫画,甚至有的是国外的漫画。
这些书的好坏不谈,但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侵蚀。
一个国家之所以不会灭亡,很重的是她的文化能否根植于人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汉民族多少次和外族交融,可她的文化却永远闪耀。
现在中国的文化现状,是值得人担忧的。
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
爱国体现在什么地方,作为老师,就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
浅谈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阵地。
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阅读理解、思辨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兴趣和愉悦?本文将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实践操作、建立互动氛围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利用各种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以情境创设为基础,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故事串讲,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视觉感知;进行小组竞赛,增加竞争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讲解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实用价值等等。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讲解作文写作技巧时,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素材,让学生自由组合,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在文学赏析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色的解读,开拓学生的视野。
通过这些思维拓展的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强化实践操作,是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练笔、写作、朗诵等操作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课文朗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验课文的语感;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题材的创作任务,让学生动手写作。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加深对语文的理解与认识。
最后,建立互动氛围,是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
互动是语文课堂的核心,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
浅谈我的语文教学观
浅谈我的语文教学观作者:赵聚社来源:《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年第14期摘要: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结构,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主的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观学生主体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159-01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主宰课堂,是组织者、指导者和执行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这种教学结构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缺乏生气和乐趣,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必须变革观念,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结构,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主的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对建构这种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和方法总结如下: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结构,首先要实现五个转变:(一)由课堂教学的“独角戏”转变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二)由“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三)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即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四)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五)由只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的开发性教学。
二、创设情境,新奇引趣(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
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竞赛激励引趣法。
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地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随时注意学生心理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并做到评中有导,导中有评,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欣然奋发,兴味盎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提高初 中语文课堂教 学的有效 性 ,教 师的充 分准本是
经过几 年的改革 , 有了 逐 段 基本 前提 , 培养和 促使学生运 用兴趣 学习语文是最 佳途径 , 学 逐句 , 课 堂教 学设 计却丝 毫未 变 , 就是 加了几 个 “ 问问答 答 ” 。 生发 挥主观能 动性 , 积极参 与课堂互 动是关键 , 教师和 学生要
小说、 散文 等文 艺性 的文章 , 而 且后 一类 占的比例 2 、 明 确的教学 目 标, 目 标 是一切活 动的起点 和归宿 。 教 师 便 是诗 歌 、 在 上课前必 须确立科 学的 、明确 的三维 目标 。确 定教学 目标 最 大 。对于 这三类文 章 , 应 该有 完全 不同的三种教 法 , 议论性 后, 教 师要从 学生的视 角思 考 , 可学什么 、 不 学什么 , 学 习中的 的文章重在 剖析文章 的逻辑性 ;说 明性文 章重在分析 文章 的 困惑是什 么 , 充 分的预测学情 。 把能 帮助学生 顺利达成教 学 目 条 理性 ; 至于文 艺性文章 , 则 重在知其 言外之意 , 表外之象 , 尤
三、 创设嫁接情 境 。 开发 写作 资源
作文在许 多学生 的心 里一直 都是一件 可怕的事 。而对于
知欲, 充分激发 学生的主 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 , 倡导 自主 、 合作 、 初 中学 生来 说 , 作文 , 更多 的时候 不是 没有 内容可 写 , 而 是缺 探 究的学 习方式 。 ” 学生 由传 统教学 中的被动地位 转为主体 地 乏 能引起他们 写作欲望 的情境 。 所以 , 如果能在作 文教学 中借 位, 必 然要求教师 在上课之前 要深入地 了解 每一 位学生 , 了解 助 课文 的特 有情境 , 把它嫁 接过 来 , 并 以此情 境作为 触点 , 唤
推动了他们 想象和联 想翅膀 的展 开 , 在如此新 颖而又独 语 文阅读课教 学改革 的当务之急 , 首先 应当是 “ 课 堂教 学 兴趣 , 设 计” 的改革 。过 去 , 一上 语文课 , 就一 定是按 “ 时代 背景 、 结 特 的情境下 , 学生 捕捉到 了从未有过 的写作灵感 。 构层 次 、 思想 内容 、 写作特 点 ” 等先后 次序的一个模 式的教 学 。
浅谈我 的语文课 堂教学观
赵成明 ( 青海省民和县古都中学, 民和 8 1 0 8 0 0 )
【 摘 要】 语文科 目 是 初 中教 学 中的重要课 程之 一, 对培 养学 生们 的语言表述 能力及 综合 素养 都有 着重要 的作用。在 以往
的初 中语 文课程教 学期 间, 教 师过 于重视 自身的主 导地 位 , 忽视 了学 生们 的 自主意识 , 经常 出现 一种教 师依 照课 文生硬讲 解知 识、 学生机械 性记录 笔记的情况 , 教 学质量及教 学效率较低 。想 要转变此种 情况 , 教职人 员就需要转 变 自身观念 , 利用 多种教 学 方法 吸引学生们 的 目光 , 激发 学生们 的学 习积极性 , 促使 学生主动 参与教 学活动。
【 关键词 】 初 中语 文
一
课 堂教 学 讲 课文 , 而是 去归纳总结课 文 , 把学生通过 阅读获得 的零乱 的
、
实施有效 的教学准 备
帮助他 们去粗取 精 , 去伪存 1 、 钻研 、 拓 展教材 , 教材是 提高课堂教 学的手 段之一 。教 知 识信息整 理成为有 系统的东西 , 况且初 中语文教 学绝不 同于小学语文教 学着重于识 字 、 释 师 在深入理解 了编者 的意图上挖 掘教材 ,才 知道 学生要 学什 真 。 么, 喜欢 学什 么 , 才能 做到教 和学 的完善 , 教师才 能灵 活 自如 词 ,相反应 将重点摆 在把握文章 的内在涵 义和艺术 表现手法
围绕这个 问题去讲授 , 解 决了这些 学 目标可 以有效地 克服 教学 中的随意性和盲 目性 ,加强教 学 点 设计一个 甚至几个 问题 , 问题 , 就基本上 完成了教学 任务 , 而且还能 节约时 间讲授一些 的针对性 , 在教 学上做到有 的放矢 。
3 、 了解 每一位学生 , 新课 标》 指 出: “ 学生是学 习和发展 的 与课文有关的其它知识。 主体 。 语文 课程必须根 据学生 身心 发展和语文 学 习的特 点 , 关 注 学生的个体 差异和不 同的学 习需 求 , 爱护学生 的好奇 心 、 求
地 把握好教 材的重难 点 , 适 当地调整教 学的环节 , 达 到优化 教 上 。
学。 要达 到最优化 的课堂教学 , 教师还必 须对教 材进行 加: [ 和
设计 , 力求适合 学生的实 际情 况 , 做到 因材施 教 。
初 中语文 课相 当一部 分带有赏析 的成分 。 目前语文教 材 , 大抵上 是三 类文章 : 一类 议论性 文章 , 一类说 明性文 章 , 一类
根本不要 去字斟句酌 , 只要能悟其 标 的 内容 , 作 为教 学的重难 点 。整合 问题 , 引导学 生有重 点的 其 对那一些 写意性 的文章 , 神 理契机 , 就达 到了 目的。一篇课文 , 按其 教学 目的和重点难 体会、 感受 、 积累 、 运用 , 进行 听说读 写的语文实 践 。明确 的教
学 生的兴趣爱 好 、 性格 ; 了解 学生的 已有经验 、 知识体 系 ; 『 . 解 醒 他们 心 中沉睡 的往事 ,激发 他们 本身 具备 的写作能 力 , 如 作 文就不会再 是老大难 了 。如在教 完《 女娲造人》 后, 我嫁 学 生的接受能 力 、 语文 口味 等 , 设计适合大 多数学生 的教学 目 此,
标、 教 学过程 、 教学 策略 、 堂上练 习。这样 , 才能发 挥学生 的主 接特 定的现实 生活情境 : 当女娲再次来 到人间 , 看到 她数 以十
观 能动性 , 收到好 的课堂教学 效果 。
二、 改变课堂教 学的设计
万 计的儿女 索然无辜 地在东南亚 大海啸 中丧生 ,她将 作出什 么样 的反应 ?教 师 的激情 点化与情 境创设激起 了学 生写作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