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高要市河台镇初级中学黄卓沂

【摘要】: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启发思维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

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尽快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和质量,是多年来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但改革的步伐还相当缓慢,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偏低,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没有真正确立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3)在教学方法上,强制和“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自我发展……那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谈谈两点粗浅的看法。

一、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学科与其他科目一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解决谁是课堂教学主体这

一根本性问题。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重视教师知识传授,却轻视学生知识接受,把教学任务只是局限于书本知识点上;只重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学的影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学习的取决作用;只重视教学理论学习和教材教法研讨,而轻视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的研讨,更忽略了教师工作对象——学生。以上种种情况,都反映了“谁是课堂教学主体”这一根本性问题需要有待解决。

那么,谁是课堂教学主体呢?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提倡启发式教学。不要以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推行什么注入式教学;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提出师生互为主客体等等。

从学校教育的性质、教学的任务、教学职能等方面看,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是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的,在强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应强调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是“学”的一个铺垫,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的。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施加影响,是促进和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于学生中的巨大学习潜能,充分挖掘、开

发出来,则不失为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综合所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引导、帮助的主导地位,他们的职责和作用是通过反馈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部活动,从而完成育人的任务。

二、坚持以启发思维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我们明确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教主要是学生施加影响,以激发、维持、促进或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那么,激发、强化学生的思维,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启发思维是适应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师先要让学生思考,不到学生冥思苦想而有所体会的程度,教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阐明了孔子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的“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思想。后来的儒家著作发展了这一教学思想,明确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这种教学思想注定了双基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启发性特征。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启发和强化学生的思维

呢?根据实践和研究的结果,我觉得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教师入题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质疑问难,锻炼学生的独创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古代先贤也指出: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都说明了提出问题比学得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能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核心还是思维能力。所以,好的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学得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好问、乐问、善问的问题意识。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3、反馈信息,及时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时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也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作出相应的

控制调节。这样,才能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然后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校正自己的问题,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教书育人》- 2012年03期 -

2、《中学语文教学》- 1996年第09期 -

3、《新课程(中学版)》- 2009年07期 -

4、《新课程(下)》- 2011年第09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