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疾病综合

合集下载

中医脾胃系病证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胃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胃痛的辨证论治(1/2)·胃痛的辨证论治(2/2)·胃痛的转归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化肝煎合保和丸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C.香苏散合良附丸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藿朴夏苓汤B.理中汤C.小建中汤D.黄芪建中汤E.香苏散合良附丸『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脾胃系疾病

脾胃系疾病

脾胃系疾病病机以下的辩证分型可以由以上的内容牢牢记住之后分析得出,这样就会逐渐把我掌握的知识串联起来,思考的过程会有点耗脑,但会使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

胃痛是由胃气阻滞,气机上逆所致,辩证分型按实证按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淤、食积分为肝气犯胃证、寒邪客胃证、湿热中阻证、淤血内停证、饮食伤胃证,病程日久,由实致虚,寒邪伤阳,则有脾胃虚寒证,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有胃阴亏耗证。

痞满失由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所致,辩证分型按虚实分,实证按病理因素气滞、热郁湿阻、痰湿、食积分为肝胃不和证、湿热阻胃证、痰湿中阻证、饮食内停证,病程日久则转为虚证,正气耗伤,脾胃损伤,则有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伤阴,则有胃阴不足证。

呕吐是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实证按外邪、气滞、痰饮、食滞分为外邪犯胃证、食滞内停证、痰饮内阻证、肝气犯胃证,病程日久,脾胃气虚,则有脾胃气虚证,又有阴虚、阳虚之别,则有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

噎膈由痰、气、淤交阻,阻于食道、胃脘所致,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标实按痰、气、淤分为痰气交阻证、淤血内结证,病程日久,痰淤生热,耗伤阴液,则有津亏热结证,阴损及阳,脾胃阳气衰败,则有气虚阳微证。

呃逆是由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所致,按虚实分,实证按病理因素寒凝、火郁、气滞、痰阻分为胃中寒冷证、胃火上逆证、气机郁滞证,胃中寒冷损伤阳气,则有脾胃阳虚证,火盛伤阴则有胃阴不足证。

腹痛是由腹中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所致,实证按病理因素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淤分为寒邪内阻证、火郁则为六淫化热入里,湿热交阻,气机不和则有湿热雍滞证,饮食积滞证、肝郁气滞证、淤血内停证、病程日久或素体阳虚,则虚寒中生,所以有中虚脏寒证。

泄泻是有脾病湿盛,肠道功能失司所致,辩证分型按暴泻和久泻区分,暴泻多属实,湿盛为主,夹寒、夹热、夹滞分为寒湿内盛证、湿热伤中证、食滞肠胃证,久泻偏虚,按病位脾胃、肝、肾分为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肝气乘脾证。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脾系病-2023年学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脾系病-2023年学习资料

鉴别诊断-1.腹痛与胃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常需鉴别。-2.腹痛 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3.腹痛与外科、妇科腹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
辨证论治-1.湿热壅滞证-证候: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 燥或黄腻,脉滑数。-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方药:大承气汤加减。-2.饮食积滞证-证候:脘腹胀满,疼痛 按,暖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方 :积实导滞丸加减。
脾系病-中西医结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 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表邪人里,或误下伤中,邪气乘虚内陷,结于胃肮,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 痞满。-2.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过食肥甘,或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阻中 气机被阻,而生痞满。-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 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4药物所伤误用、滥用药物,或因他病长期大量应用 寒大热或有毒药物
诊断-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 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2有与腹痛相关的病因,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秘;寒凝肝脉痛在少腹,常牵引睾丸疼痛;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 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细目一鹅口疮发病特点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病因病机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

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重在辨别实证、虚证。

实证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虚证多病程较长,口腔白屑较少,周围不红,疼痛不著,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形体瘦弱等。

治疗原则本病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火——清泄心脾积热;虚火——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

分证论治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证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西医治疗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日3~4次。

预防与调护孕妇注意个人卫生,患阴道霉菌病者要及时治愈。

注意口腔清洁,婴儿奶具要消毒。

注意小儿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

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闲难,应立即处理。

历年考点治疗鹅口疮心脾积热证,应首选A.凉膈散B.泻黄散C.清热泻脾散D.泻心导赤散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脾系病类包括哪些病

脾系病类包括哪些病

脾热概念
脾热是指脾脏功能亢进,导致体 内热量过剩,出现一系列热象的 病症。
临床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口干舌燥、心烦易 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口腔溃疡、牙龈 出血等。
发病原因与辨证论治
发病原因
脾热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热邪等因素导致。长期饮食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或 情志不遂、郁而化热,或外感热邪入里,均可引起脾热。
案例二
患者因长期情志不畅、郁而化热导致脾热虚 证,表现为心烦易怒、口腔溃疡等症状。经 过养阴清热治疗,患者症状逐渐改善。
04
脾疟病证
脾疟概念及临床表现
脾疟概念
脾疟是五脏疟之一,属于中医理论中的病症名,与脾脏相关,具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和治 疗方法。
临床表现
脾疟的主要症状包括寒战、腹中痛、肠鸣、汗出等。在发热时,肠中鸣响,鸣响结束后 会出汗。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喜欢叹息、食欲不振、多寒热汗出、善呕等
辨证论治
治疗脾咳应以健脾化痰、止咳平喘为原则,根据患者的 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可选用六君子汤、三子养亲汤 等中药方剂加减治疗。
预防措施与调护方法
预防措施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悦;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
调护方法
脾咳患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尘刺激;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油腻、 辛辣、生冷之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因长期饮食不节,导致脾脏功能受损,出现脾疟 症状。经过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症状逐渐缓解。
案例二
患者因外感疟邪,诱发脾疟。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 状,选用清热燥湿、和解少阳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过 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消失,病情痊愈。

主治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

主治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

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1.胃痛属寒邪客胃者,治法是A.散寒止痛B.消食导滞C.疏肝理气D.活血化瘀E.温中健脾答案:A2.胃痛的治疗,以下何者为主A.疏肝和胃止痛B.调和脾胃止痛C.理气和胃止痛D.理气活血止痛E.益气健脾止痛答案:C3.胃痛的病理特点是A.肝胃不和,胃气郁滞B.胃气上逆,失于和降C.胃气郁滞,失于和降D.肝郁化火,胃气郁滞E.脾胃不和,气机郁滞答案:C4.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疼痛特点为A.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温熨脘部可使减轻B.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胃脘灼痛,痛势急迫D.胃痛隐隐,喜暖喜按E.胃脘隐隐灼痛答案:D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A.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B.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嗳气频繁D.舌苔薄白E.脉象弦数答案:D6.以下哪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A.胃痛隐隐B.口燥咽干C.口不渴D.舌红少苔E.脉弦细答案:C7.治疗瘀血停滞型胃痛的主方为B.丹参饮C.血府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答案:E8.治疗肝胃郁热胃痛的主方是A.保和丸B.柴胡疏肝散C.化肝煎D.一贯煎E.丹参饮答案:C9.保和丸可用于下列除哪项以外的病证A.饮食停滞型胃痛B.饮食积滞型腹痛C.食滞痰阻型积聚D.食滞肠胃型泄泻E.饮食停滞型呕吐答案:C10.吐酸一证,虽有寒热之分,总以治何脏为根本A.胃B.肝C.脾D.肺E.肾答案:B11.吐酸属寒证者,治疗方剂是A.良附丸B.香砂六君子汤C.黄芪健中汤D.香苏散E.理中丸答案:B12.吐酸属热证者,治疗方剂是A.温胆汤B.化肝煎C.左金丸D.丹栀逍遥散E.四逆散答案:C13.《景岳全书》日:"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隔懊依,莫可名状,或得食则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

其为何病B.吐酸C.嘈杂D.嗳气E.呃逆答案:C14.瘀血停滞兼阴血不足胃痛的主方是A.调营敛肝饮B.复元活血汤C.加味四物汤D.当归补血汤E.桃仁红花煎答案:A15.一男性35岁患者,近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模拟试卷5(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患者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

治宜选用(分数:2.00)A.柴胡疏肝散√B.化肝煎C.滋水清肝饮D.左金丸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属于胃痛之肝气犯胃证。

其病机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其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

故A为正确选项。

2.哪个朝代以前的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分数:2.00)A.隋唐B.唐宋√C.元代D.金元解析:解析:唐宋以前的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故B为正确选项。

3.胃痛的辨证要点是(分数:2.00)A.属虚属实B.寒热属性C.在气在血D.以上均是√解析:解析:胃痛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故D为正确选项。

4.治疗肝气犯胃所致呕吐,应首选(分数:2.00)A.柴胡疏肝散B.小柴胡汤C.五磨饮子D.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解析:解析:呕吐之肝气犯胃证。

其一般临床表现为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其病机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宜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其代表方为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故D为正确选项。

5.患者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津少,脉多细数。

证属(分数:2.00)A.脾胃阳虚证B.脾胃气虚证C.外邪犯胃证D.胃阴不足证√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其病机是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治宜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属于呕吐之胃阴不足证。

故D为正确选项。

6.患者吞咽梗阻,胸膈痞闷,情志舒畅时可稍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宜选用(分数:2.00)A.沙参麦冬汤B.通幽汤C.启膈散√D.补气运脾汤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属于噎膈之痰气交阻证。

其病机为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宜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

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

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

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

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

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脾胃系病证概述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

脾胃系病证概述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1.寒邪客胃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A3A4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1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A3A4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1

中医医师第 1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根据上述患者的临床特征,按照中医辨证理论,此时辨证属于A.肝气犯胃B.肝胃郁热C.瘀血停滞D.饮食停滞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第 2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若经治疗后未见好转,而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而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宜 A.柴胡疏肝散B.大柴胡汤加减C.逍遥散加减D.养胃汤加减E.化肝煎加减【正确答案】:E第 3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若治疗后仍不见好转,症见吐血,面赤舌红,心烦便秘,脉弦数有力等,治疗宜A.黄土汤B.归脾汤C.泻心汤加减D.半夏泻心汤加减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第 4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若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症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此时治疗宜A.益胃汤B.理中汤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第 5题:A3/A4型题(本题1分)患者近一周来,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不能进食固体食物,食入即吐,伴有胸膈痞塞满闷,情志不畅时更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根据患者上述临床特征,此时患者中医辨证应诊断为A.痞满B.梅核气C.噎膈D.郁证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第 6题:A3/A4型题(本题1分)患者近一周来,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不能进食固体食物,食入即吐,伴有胸膈痞塞满闷,情志不畅时更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按照中医辨证理论,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此患者考虑辨证为A.痰气交阻B.津亏热结C.瘀血内结D.气虚阳微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第 7题:A3/A4型题(本题1分)患者近一周来,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不能进食固体食物,食入即吐,伴有胸膈痞塞满闷,情志不畅时更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如此,下列方剂中哪项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剂A.启膈散B.五汁安中饮C.通幽汤D.补气运脾汤E.右归丸【正确答案】:A第 8题:A3/A4型题(本题1分)贺××,男,56岁。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中医内科学脾胃常见病治疗经验

中医内科学脾胃常见病治疗经验

中医内科学脾胃常见病治疗经验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调理脾胃病的方法及方法。

方法:根据近年中医辨证论治,归纳其治疗理论、规律和思路,从治疗思路、治疗方式、治疗思路、治疗实践等方面,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适合当代、采用现代科技的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结论:中药在脾胃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中药在脾胃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以胃论治、脾论治、心论治等方法,能迅速减轻病人的病症,治好脾胃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医;辨证论治;脾胃病;临床经验目录1 前言2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3 中医对脾胃病病机的认知3.1升与降的生理特点3.2湿与滞的突出病症3.3情志失调、脾胃虚弱4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4.1从脾论治 (2)4.2从胃论治4.3从心论治结论参考文献致谢1 前言脾胃病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临床疾病,它包括食管、胃、脾、胰脏等上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胃痛、呕吐、打嗝、恶心、呕吐等。

一般而言,脾胃失调的根源在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受损或失调。

[1]中药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在临床上已有很好的疗效,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对中药脾胃病的理论、规律及思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在脾虚病人服用健脾药物后,其郑状症状明显好转,并可使其神经机能恢复,使消化道的分泌趋于常态。

“意”与“智”也包含了感觉、意识、意志和智力等的中枢。

脾虚多见,以泻泻(特别是久泻)、胀、肿、胃脘痛等为脾疾病。

因为脾主在中焦,是上升和下降的中枢,所以脾脏和其它器官是相互关联的。

如果是脾胃方面的疾病,也可以表现为头部、面部、四肢等方面的症状。

可见,在病态的情况下,脾脏会对全身造成损害。

脾病病机与辨证的关系和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脾益气,理顺脾,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广木,砂仁,陈皮,下陷配加升麻、柴胡、荷叶脾阳虚,加干姜、附子、草豆蔻、桂枝、枣仁、龙眼肉脾阴虚,加莲肉、扁豆、石斛、白芍、白芍、白芍、神曲、山楂、鸡内金、麦芽湿,加苍术、厚朴、半夏、藿香、甘草、泽泻,加猪苓、车前子、连皮苓、玉米须等。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00-8299-120
患者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 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 保和丸 B. 泻心汤 C. 二陈平胃汤 D. 越鞠丸 E. 补中益气汤
400-8299-120
A. 枳实导滞丸 B. 保和丸 C. 越鞠丸合枳术丸 D. 二陈平胃散 E. 香砂六君子汤 • 3. 治疗痞满饮食内停证,应首选 • 4. 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应首选
辨证
• • • • 7、脾胃虚寒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蓍建中汤
400-8299-120
证型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400-8299-120
主症
胃痛,暴作,喜暖,脉紧
方药
良附丸
胃痛,胀满,拒按,味腐臭 保和丸 胃痛,情绪变化,叹息 柴胡疏肝散
400-8299-120
脾胃病症—呕吐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 2、诊断要点——物出于胃 3、病证鉴别 呕吐: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反胃: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4、治则:和胃降逆
400-8299-120
辨证
• 一、脾胃病证
• 细目一:胃痛 细目二:痞满 细目三:呕吐 • 细目四:噎膈 细目五:呃逆 细目六:腹痛 • 细目七:泄泻 细目八:痢疾 细目九:便秘
400-8299-120
脾胃病证—胃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诊断要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3、病证鉴别 胃痛与腹痛:病位不同,相互影响 4、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以通为补” •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 虚证:痛缓,痛处不定,喜按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方歌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方歌

脾胃系疾病一、胃痛1. 寒邪客胃香苏散4:香附紫苏叶陈皮甘草,理气解表。

良附丸2:高良姜、香附半夏泻心汤7:半夏黄连黄芩枣,人参干姜炙甘草。

2. 饮食伤胃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枳实导滞丸8:枳实导滞神曲黄连黄芩,大黄白术泽泻与茯苓。

大承气汤4: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 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化肝煎7:陈皮青皮与丹皮,芍药山栀泽泻贝母成。

丹栀逍遥散10:逍遥散8(逍遥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煨姜)+牡丹皮、山栀4. 湿热中阻清中汤7:清中汤中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豆蔻施,陈皮甘草和胃气,理气清热又化湿。

5. 瘀血停胃失笑散2:蒲黄、五灵脂丹参饮3:丹参、檀香、砂仁6. 胃阴亏耗一贯煎6:一贯麦冬生地,北沙参当归身川楝子枸杞子。

芍药甘草汤2:芍药、甘草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7.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7:小建中汤(桂枝汤5: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饴糖)+黄芪理中丸4:理中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方。

附子理中汤5: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香砂六君子汤8:六君子汤6(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皮)+香附、砂仁二、痞满(一)实痞1. 饮食内停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2. 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散6:二陈平胃用厚朴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甘草六味齐。

半夏厚朴汤5:半夏厚朴生姜紫苏茯苓。

黄连温胆汤9:温胆汤6(温胆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竹茹)+黄连、生姜、大枣3. 湿热阻胃泻心汤3:三黄:大黄、黄连、黄芩连朴饮7:黄连制厚朴饮焦山栀,菖蒲芦根制半夏香豉。

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4. 肝胃不和越鞠丸5:越鞠香附神曲,苍术川芎栀子宜。

枳术丸2:枳实、白术五磨饮子5:五磨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存。

(四磨沉香槟榔,乌药人参。

六磨沉香槟榔,乌药草枳壳大黄。

)(二)虚痞1. 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8:补中益气黄芪人参,当归陈皮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

脾胃系疾病

脾胃系疾病

脾胃系疾病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一、名词解释1.痞满2.腹痛3.呕吐4.胃痛5.嘈杂6.反胃7.呃逆8.噎膈9.泄泻10.五更泻11.通因通用12.便秘13、痢疾一、填空题:1.胃痛,又称,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胃痛的治疗原则是。

3.胃痛的基本病机为、、。

常与等脏腑有关。

4.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宜用。

5.痞满的基本病机是,。

6.痞满的基本病位在,与、的关系密切。

7.呕吐的基本病机为,治疗大法是。

8.呕吐一证当详辨。

9.保和丸治疗呕吐的目的为。

10.呃逆的主要病机是。

11.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以、为基本治法。

12.泄泻的发生外因与关系最大,内因则与关系最为密切。

13.泄泻的治疗大法为。

14.肝气乘脾泄泻的治疗主方为。

15.泄泻的病位在,但关键病变脏腑在,并与有关。

16.便秘的病位是,治疗当分。

17.噎膈临床上应与,鉴别。

18.噎膈病位在,属胃所主。

病变脏腑于三脏有关。

19.腹痛是,指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20.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的著作是。

二、单项选择题:1.胃痛的病位在胃,其病理与……关系密切()A.肺脾B.心肺C.肝脾D.脾肾2.对于胃痛的治疗,何为临床常用之法()理气和胃止痛 B.活血理气止痛消食化积止痛 D.清热泻火止痛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胃脘胀痛、攻撑作痛B.脘痛连胁、嗳气频繁每因情感因素而痛作D.舌红苔黄、脉弦数4.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此属胃痛何型()肝气犯胃 B.饮食伤胃 C.湿热中阻 D.瘀血停胃5.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则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其最佳治法是()散寒止痛 B.行气止痛 C.疏风散寒 D.温中散寒6.肾阳不足,寒邪内侵时腹痛特点是()腹中冷痛 B.少腹拘急冷痛 C.脐中痛不可忍 D.腹中雷鸣切痛7.饮食内停型痞满最常见的症状是()A.心中烦热B.嗳腐吞酸C.头晕目眩D.喜长叹息8. 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内科脾胃系疾病

中医内科脾胃系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一、A型选择题1.胃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那些脏腑关系最密切?()A.肝肾 B.肝脾 C.胆肾 D.脾肾 E.心肺2.肝胃郁热胃痛的特点是()A.隐痛 B.灼痛 C.胀痛 D.暴痛 E.刺痛3.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A.胃失温养 B.胃失濡养 C.气机不畅 D.胃腑积滞 E.瘀血内停4.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方应首选()A.血府逐瘀汤B.桃红四物汤C.桃仁红花煎D.芍药甘草汤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5.周某某,男,18岁,前日因食过饱后即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前医曾用保和丸不效,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下列何方治疗为最佳()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枳实导滞丸 D.小陷胸汤 E.理中汤6.胃痛病名在唐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最常与何病混淆()A.心痛 B.胃痞 C.胁痛 D.胆胀 E.腹痛7.外邪犯胃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A.风邪 B.暑邪 C.寒邪 D.湿邪 E.热邪8.胃痛发病的关键病机是()A.气虚 B.气怯 C.气陷 D.气滞 E.气逆9.下列症状对胃痛和胁痛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A.疼痛的部位B.疼痛的性质 C.疼痛的持续时间D.疼痛的兼症 E.疼痛的诱因10.患者张某,男,27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选用()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藿香正气丸D.半夏泻心汤 E.保和丸11胃脘疼痛,或有热感,口粘而苦,口干而不欲饮,小便黄色,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应辨证为()A.湿热中阻证B.瘀血停胃证C.脾胃虚寒证D.肝气犯胃证E.饮食伤胃证12.载有“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

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此语出于何书?()A.《医学入门》B.《医学真传》C.《医学正传》D.《医学心悟》E.《医宗必读》13.下列哪一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A.胃痛隐隐 B.口燥咽干 C.口不渴 D.舌红少苔 E.脉弦细14.将胃痛与心痛分开始于哪个朝代()A.汉代 B.隋唐 C.宋代以后 D.清代以后 E.明代以后15.吐酸一证,虽有寒热之分,总以治何脏为根本()A.胃 B.肝 C.脾 D.肺 E.肾16.王某,女性,40岁,近4天来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频,舌苔薄白,脉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系疾病综合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别名心口痛——俗称。

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胃心痛——古称。

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心胃痛——《寿世保元》流行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

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

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历史沿革1.胃痛首见于《内经》。

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病因病机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寿世保元》阐明了饮食不节致胃脘痛;《景岳全书》强调了“气滞”这一因素,治疗以“理气为主”。

叶天士强调“久痛入络”,治疗胃痛当明其在气在血,而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范围西医——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十二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犯胃寒、热、湿邪→内客于胃→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寒暖失宜→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邪收引→气机凝滞,胃气失和→胃痛《素问·举通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也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Hp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的检出率为95%-100%;胃溃疡为70%-75%。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恣饮酒浆→蕴湿生热→湿热中阻,灼扰胃腑→胃痛据统计,一般在野外作业的,如地质勘测人员,专业司机等,往往由于饮食无规律,而患消化性溃疡的人较多。

食物对胃黏膜可引起理化性质的损害作用。

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胃炎与溃疡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在饮食不当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能损伤胃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饮食不节可使黏液分泌、胃黏膜屏障完整性、黏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受到干扰,PH梯度便会降低,保护性屏障便遭到破坏,而发生溃疡病。

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胃络不畅→胃脘灼热而痛久病入络,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胃络瘀阻→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如愤怒常使胃液分泌增加,而抑郁常使胃液分泌减少。

火灾、水灾、空袭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或促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

当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或(和)减弱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增加对消化性溃疡的易感性;诱发消化性溃疡,甚至出现并发症。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战时多于平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1942年比战前多3倍,1943年比战前多5倍。

在某些参战国居民中,亦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普通内科人群中增至20%。

急性胃炎的发病,也可因过度紧张等应激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前者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则使胃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促使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黏膜上皮损害,发生糜烂和出血。

4.素体脾虚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中焦虚寒→脉络失于温养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胃络失于滋养→隐隐作痛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胃溃疡患者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ABO血型和血型物质ABH分泌状态这二个基因特性有关。

O型血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高1.4倍;血型物质ABH非分泌者患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分泌者高1.5倍(正常人80%为分泌者),而非分泌者O型血者的上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则高2.5倍。

二、病机1.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收纳腐熟水谷,胃气以和降为顺,胃气宜通,不宜郁滞病理——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伤及于胃→胃气失和,气机郁滞(气滞血瘀,宿食停滞,胃气郁滞)→不通则痛阳气不足,中焦虚寒→胃络失于温养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脉络拘急→气血运行不畅↗2.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涉及胆、肾(1)胃与肝生理——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土得木而达病理——肝气上逆→易于横逆犯胃→木旺克土,土虚木乘→气机痞阻→肝郁胃肝气久郁→气滞血瘀→胃络瘀阻→血瘀胃痛痛《医学正传胃脘痛》:“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贼木贼之候”(2)胃与脾生理——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脾湿胃燥,脾升胃降水谷得以受纳腐熟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精微得以转输运化病理——胃病常累及于脾——胃为阳土,其病多实(如饮食积滞)脾病常累及于胃——脾为阴土,其病多虚(如脾气虚弱,中焦虚寒)(3)胃与胆生理——胆主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胃之和降病理——胆病失于疏泄,通降失常→逆行入胃→胃失和降,气机不利→胃痛(4)胃与肾生理——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全赖肾阳之温煦先天之肾赖后天之胃以滋养,后天之胃靠先天之肾以生化病理——肾阳不足→脾肾阳虚,中焦虚寒→胃失温养→虚寒胃痛脾胃虚寒→日久损及肾阳→阳虚运血无力→血瘀→血瘀胃痛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胃胃阴亏损→久则耗伤肾阴→胃肾阴亏→失于濡养→阴虚胃痛3.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而演变各异早期——外邪、饮食、情志所致者——实证后期——脾胃虚弱,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4.病理因素——寒(寒邪)、热(热郁)、气(气滞)、血(血瘀)湿(湿阻)、食(食滞)、虚(脾胃虚寒、胃阴亏虚)5.病理演变(1)实证与虚证、寒证与热证、气滞与血瘀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①实证←→虚证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脾胃受损→由实转虚—因寒而痛→寒邪伤阳→脾胃虚寒因热而痛→热邪伤阴→胃阴不足虚证——感受外邪→虚实夹杂②寒证←→热证外寒、饮食生冷→寒积胃脘→日久可郁而化热→胃热证因热而痛→复因生冷过度→寒热不调→寒热错杂证②气滞←→血瘀(2)日久不愈,变证丛生①胃热炽盛→迫血妄行瘀血阻滞→血不循经→便血、呕血大量出血——气随血脱→亡阳厥脱脾气虚弱→不能统血②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厥脱危证(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③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反胃④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噎嗝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主症: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胀痛、刺痛、灼痛、剧痛、隐痛等。

2.兼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

3.发病特点: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天气变化、恼怒、劳累、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二、相关检查1.电子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

内镜窥视结合活检可确定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判定良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