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

下面我们来看看《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借鉴。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1、能读准“朝、舍”两个字音,将“君”字写正确、写端正、写美观。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反复诵读,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结合写话练习,感受朋友间真挚的情意。

【教学重点】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反复诵读,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结合写话练习,感受朋友间真挚的情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一、课前谈话,与生为友方案一:真高兴今天又可以认识新朋友了,先自我介绍一下,(老师自我介绍)。

这是我现在最想说、最想送给大家的一句话:小朋友们好!(读读吧!)知道吗?从你们的笑容里,老师认定了你们就是老师的朋友。

谁愿意最先跟老师交朋友?与生握手认识,真高兴认识了这么多的男朋友和女朋友,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合作愉快。

方案二:很高兴认识你们,课前老师可是做了充分准备哦!瞧,从你们班主任那了解到咱班同学有四大特色、优点,接下来学老师的样儿来数数吧:一是朗读得好,有谁啊?(生举例)二是字写得好,有谁呢?(生举例)三是发言很积极,都有谁啊?四呢,你瞧,个个眼睛都发亮,这就是你们的第四大优点,善于倾听!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里,你们会有出色的表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

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

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

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

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

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

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

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

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

部分学困生不认识)。

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

(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

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其对经济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2.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歌背景及其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王维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追求。

3.学会鉴赏古诗文的方法,掌握节奏、韵律感和意境,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授课内容如下:•《送元二使安西》的历史背景及文本鉴赏•讲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和写作特点•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2.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 & 文本讲解: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意义和深层次内容以及艺术特点,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学意义。

•音乐课堂 & 群体表演:为学生播放古琴和筝曲,以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与艺术之美,并在诗歌学习中增加美感成分。

•小组合作 & 个人写作: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下个人感悟。

三、教学流程1. 热身阶段•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进入诗歌世界氛围中。

•带领学生提前理解诗歌背景,探讨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对唐代的影响。

2. 主体阶段1. 学习诗歌•教师讲解《送元二使安西》的文本鉴赏,让学生有从原文理解诗歌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后给出问题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 理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对王维的艺术风格进行讲解与了解,并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了解,找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王维的艺术追求。

3. 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对《送元二使安西》的阅读和分析,了解景寂感怀的内涵。

•学生个人写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送元二使安西》的理解,然后撰写自己的文学鉴赏。

3. 总结阶段•教师和学生分享本课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作为课后作文的题目,鼓励学生在家持续思考和加深对于诗歌写作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最大的收获在于,在我对竞赛篇目的熟练把握性方面的提升。

备课时仔细审视了历年的赛题,反复推敲了相应的考点,制定了详细的教案和应对策略,学生上课情况反映良好,诗歌学习也更加容易深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别诗,培养热爱祖国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

(出示王维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为什么他的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被世人传唱呢?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亲临那一个动人的场景吧!二、整体感知1、出示古诗,请大家放声朗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注意诗歌的节奏与停顿。

指名读。

2、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使”(出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没有便利的交通,相隔这么遥远的路程,要再相聚谈何容易!因此,当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三、领会诗意1、苏东坡说过,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沾湿)板书:雨(2)客舍(旅店)。

板书:客舍(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板书:柳2、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空气变得洁净清凉;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一片生机盎然。

)如此的美景,王维有心去欣赏吗?这细雨似乎也在暗中酝酿着离别的气氛呢。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5篇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5篇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5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五、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

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快快拿去用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有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伴侣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机敏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敬重同学的独特感悟,提升同学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生疏其他送别诗。

2、体会“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宠爱流行歌曲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格外流行的音乐,这首唱歌了什么呢,今日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

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

(生读)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

“使”是出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经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下期补充诗歌【教学目的】1.通过读诵,读准字音,读出平长仄短。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文字意义。

3.结合吟咏和意象,感悟表达的诗情画意。

【教学重点】吟咏理解和积累诗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大诗人王维我们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学过他的《山中送别》,一起来吟诵一遍。

二、解诗题1.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另一首送别诗。

2.我们一起来看看题目。

这个题目里哪些字词你不是很了解?3.根据学生回答,师补充三个地方:1)元二:王维的好朋友元常,因为在家排行老二,所以人们叫他元二。

2)使:奉朝廷的命令到离京城很远的地方或者国外去办理事务。

3)安西:出示唐朝地图,指安西都护府所在地。

元二出使的安西都护府,要穿越漫漫戈壁滩和沙漠,一路上非常危险。

4)这题目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二、诵读正音1.请看着吟诵,听诵读录音。

第一遍,给不认识的字和多音字注音。

第二遍,请小声跟读。

2.指名诵读。

3.齐读三、理解文字含义1.请结合注释,和同桌一人一句说说诗歌的文字含义。

2.反馈3.了解了文字含义,我们能读得更好了。

一起诵读诗歌。

四、吟咏解音义1.孩子们,读诗一定要读出画面,读出情感才算真懂了。

请孩子们听吟诵录音,试着从声音的长短高低中去想象画面,去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反馈:1)孩子们从一二句中想到了什么画面?(预设:“城”字读长,渭城很大。

“浥”字读短,只是沾湿了一下,很符合春雨的特点。

整个渭城一片春雨后的清新景象。

)2)补充“柳”谐音“留”的意象:孩子们,我们的先辈自古以来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为柳”谐音“留”,人们想用柳枝表达挽留,舍不得亲友离开的情感。

所以,这两句诗歌里,不仅仅有画面,还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情谊呢。

一起来吟咏一遍吧。

3.孩子们从三四句里又体会到什么情感呢?(预设:“杯”字读长,似乎这杯酒一直不要喝完,朋友就不会离开。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具准备: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教学过程:一、引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

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二、读1、过渡: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悉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

(师正音:舍sh,解释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湿润。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

想不想听王老师读?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醒一下:读慢些,注意诗的节奏、韵味。

谁来试试?三、悟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

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渭城这里的空气---(清新)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渭城这里的朋友---(多或亲)5、过渡: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美丽?6、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一、引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1、师范读: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交流质疑: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随机体会诗情: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渭城的柳色──渭城的空气──渭城的客舍──渭城的朋友──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

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五、舞诗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

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

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 、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1 个生字。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重点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

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

有信心吗?(师生对古诗)2. 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领读课题)3. 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

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

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

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设计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边塞情怀。
2.针对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尊重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3.写作练习:
以“送别”为主题,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仿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友谊或亲情的感悟。
4.课堂笔记整理:
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梳理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和情感体会,巩固记忆。
5.调查访问:
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对于送别的经历和感受,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送别在人际交往中的意义。
6.课后反思:
4.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5.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边塞诗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并传承古人的智慧。
2.培养勇敢、坚定、担当的品质,从诗人的边塞情怀中汲取力量。
3.增强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学会通过朗读、感悟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唐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究课文的生字、生词和修辞手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送元二使安西-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朝长安城的地理及交通情况。

2.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

3.学习文章中的古诗词,感受唐诗韵味。

4.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阅读理解文章,理解诗词含义及情感表现。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出示长安城地图,让学生了解长安城的大小和位置,引出唐朝的交通情况及东西交通的重要性。

2.新课展示
教师出示题目为《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词,让学生自己朗读,理解词义。

3.阅读课文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有问题没有解决或没有理解的情况。

4.诗词理解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及生词,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义。

5.课文再现
教师让学生仿造古诗,写一首自己的使命感。

6.学以致用
教师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名胜古迹,设计一个元旦游园活动的方案。

四、教学评价
1.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完成作业。

2.学生能准确理解诗词的含义,能写出自己的使命感。

3.学生能够了解本地的名胜古迹,设计一个元旦游园活动的方案。

五、课后作业
1.默读《送元二使安西》。

2.背诵其中的一首诗句。

3.搜集与元旦游园活动相关的信息,准备用于下一课上的讨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下梁小学蒋伟萍【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会写要求的生字。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三〉情感目标1、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作者简介、关于柳树的典故、有关送别诗的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过程】一、巧妙导入,激趣感染1、导语: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吗!那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

看谁猜得准,背得快。

(课件出示:有关〈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图景.接着出示〈赠汪伦〉的图景并配上音乐)2、过渡:是呀,李白的这首〈赠汪伦〉写出了古人那种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二、读懂诗题,了解作者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送元二)3、如何理解“使”?(生:出使)出使到哪?(生:安西)4、谁能读好这个题目?(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在“二”字后面停顿)5、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作者王维你们了解多少?(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自己对王维的了解)三、理解诗意,入境悟情。

(一)、粗读正字音。

1、过渡:同学们对王维的了解可真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2、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3、谁愿意把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班读)(二)、细读解词句,品诗情理解第一、二句诗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来看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别诗,培养热爱祖国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

(出示王维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为什么他的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被世人传唱呢?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亲临那一个动人的场景吧!二、整体感知1、出示古诗,请大家放声朗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注意诗歌的节奏与停顿。

指名读。

2、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使”(出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没有便利的交通,相隔这么遥远的路程,要再相聚谈何容易!因此,当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三、领会诗意1、苏东坡说过,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沾湿)板书:雨(2)客舍(旅店)。

板书:客舍(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板书:柳2、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空气变得洁净清凉;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一片生机盎然。

五年级下册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了解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深厚情谊,培养珍惜友情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背诵古诗,掌握关键词句的意思。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深沉,体验诗人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古代文人墨客的友谊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新课讲解
1. 介绍作者: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认识。

2. 解析诗歌:
- 初读诗歌,注意停顿和韵脚。

- 再读诗歌,理解每句的意思。

-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色彩。

(三)课堂活动
1. 分角色朗读:将全班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王维,另一组扮演元二,进行朗诵表演。

2. 图画描绘: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尝试用图画来表现诗中的场景。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身边的友情。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送元二使安西》课后习题。

2. 自选一首王维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就是五年级下册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的大致内容,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送元二使安西》主题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主题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主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学写作方法,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读王维其他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过渡】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古诗的内容真的如你们所想吗?快打开课文来读读这首诗,先看看能不能把它读正确。

(1) 指名读,相机理解:“浥”。

(2) 古诗只读正确流利是不够的,谁来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3)读出自己的感觉。

3、解决问题,体会送别之情。

(1)出示学习提示,自主学习,结合注释,把对诗句的理解变成一幅画面。

(2)同桌交流前两句读出的画面,全班交流。

(3)补充有关折柳送行的资料。

出示张籍、白居易、李白写过的关于柳的诗句,生读。

(4)几千年来,这柳不知见证了多少次离别,可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巧借杨柳诉心声”啊!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叫做“寓情于景”。

(5)全班交流后两句读出的画面。

补充岑参描写安西环境的诗句。

创设情境,语言训练:假如你是王维,在朋友元二临行前,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男、女生一起读后两句诗。

(6)配乐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8)小结写法:这首诗里,王维借杯中的美酒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这就叫“借物抒情”。

(板书:借物抒情)二、拓展读诗,感受诗人情怀。

1、读《相思》,感受诗人的柔情。

(1)同样是“借物抒情”,我们再来轻声读读王维的这首《相思》,结合注释,看看作者借助什么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借助红豆表相思之情。

(2) 来,请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一起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想念。

(3)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读了王维的两首送别诗,在你的心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大家品着诗句,慢慢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2、读《送刘司直赴安西》,感受诗人的豪情。

王维不但善于借物抒情,也善于直抒胸臆,这在他的边塞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来看他其中的一首边塞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课程篇一、教材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诗歌,其中不少是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王维,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好,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请看地图(出示课件)。

使是出使。

能不能不去?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元二要出使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啊。

(2)师指导读课题。

知道了这样写,会读了吗?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请打开书74页。

1.请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有谁对他的朗读要说上几句吗?你来读一读(提了意见的读读)出示课件:停顿、节奏(3)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字词的障碍扫除了,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请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问号,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2)谁来给大家说说诗歌的大意?好,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首诗。

齐读。

(三)学习前两句。

1.过渡:读着这首诗,有谁看到渭城这里的柳色怎么样?出示课件:渭城柳色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汉滨区培新小学邹军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学情分析: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

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设计特色:
1.营造丰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

所以整堂课我一直在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美好氛围,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我对课上的导语、过渡语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课中也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已学的古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很足,上出古诗的味道。

2.夯实字词,注重学法指导
作为一节语文课,我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字词的教学方面,我也力争做到扎实有效。

第一次读,读准字音;第二次读,记住难点,正确书写;第三遍读,读出词语的含义。

三次教学,三点要求,层次分明,解决了音、形、义的问题。

教学中让学生学到:结合注释,利用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3.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虽然只有28个字,但这首诗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如同一幅画。

在教学中: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诗到画,感受诗中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首先如何上出这首诗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这是这课的重中之重。

通过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盈画面,继于引导学生同桌互说,全班交流,让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及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4.抓住关键诗句,走进诗人内心
体会诗人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来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诗人与朋友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5.注重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读中感悟
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所在。

我在这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

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

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

从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到想象读——读出美不胜收的风景,再到理解读——读出依依惜别的情感。

从教师引读,到指名读,再到全体师生的深情吟诵,最后指导背诵。

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利用插图,查看注释,想象画面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
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诗歌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能有层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学习查看注释,利用插图、想象画面、抓住诗眼、反复诵读等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古诗对接,激发兴趣。

1.课前交流(师生对诗,背诵送别诗,介绍送别诗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读课题。

了解题目意思。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接触过送别诗,从复习学过的送别诗入手,引导背诵《赠汪伦》,回忆送别诗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对送别诗的记忆。

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读课题。

了解题目意思,为后面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其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字落实。

第二遍要注意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第三遍,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味。

2.自由读诗-----指名读诗,检查字音。

(朝雨、客舍、更尽君邑)
3.教学本课生字,指导“舍”的写法。

4.理解“君”的含义。

5.学生试着再把诗读出节奏。

6.师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7.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味。

并将字词教学融入其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兼顾学习方式的指导。


(三)(明其意)品读诗句,想象送别景
1.默读古诗1-2句,动笔划一划,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扩充词语,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感受到的美不胜收的渭城景象。

3.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4.丰富画面,感受意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诗歌,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

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悟其情)创设情境体会送别情。

1.自由朗读3、4句,理解句意。

2.抓住“更”字体会离别情景。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地图,了解安西地理环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5.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

6.角色转换感悟离别之情。

7.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简介安西地理环境,对于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很有裨益。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为感悟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做下很好的铺垫。


(五)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六)欣赏乐曲激发兴趣
欣赏、跟唱歌曲——《阳关三叠》,进一步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永恒的经典。

”让学生自由吟诵,就更
能让学生感悟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欣赏、跟唱歌曲,就更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古诗词的传统经典。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书面表达,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八、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柳
故人劝君酒依依惜别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