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4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三、四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三四环素、金霉素的薄层层析鉴定(验证型)实验目的:掌握薄层层析的原理,四环素族抗生素的定性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层析(色谱,chromatograpby)是相当重要、且相当常见的一种技术,在把微细分散的固体或是附着于固体表面的液体作为固定相,把液体(与上述液体不相混合的)或气体作为移动相的系统中(根据移动相种类的不同,分为液相层析和气相层析二种),使试料混合物中的各成分边保持向两相分布的平衡状态边移动,利用各成分对固定相亲和力不同所引起的移动速度差,将它们彼此分离开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称为层析,亦称色谱法。
用作固定相的有硅胶、活性炭、氧化铝、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等,或是在硅藻土和纤维素那样的无活性的载体上附着适当的液体。
将作为固定相的微细粉末状物质装入细长形圆筒中进行的层析称为柱层析(column chromatography),在玻璃板上涂上一层薄而均的支持物(硅胶、纤维素和淀粉等)作为固定相的称为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或者用滤纸作为固定相的纸上层析。
层析根据固定相与溶质(试料)间亲和力的差异分为吸附型、分配型、离子交换型层析等类型。
但这并不是很严格的,有时常见到其中间类型。
此外,近来也应用亲和层析,即将与基质类似的化合物(通常为共价键)结合到固定相上,再利用其特异的亲和性沉淀与其对应的特定的酶或蛋白质。
分配层析在支持物上形成部分互溶的两相系统。
一般是水相和有机溶剂相。
常用支持物是硅胶、纤维素和淀粉等亲水物质,这些物质能储留相当量的水。
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都能溶解,但分配系数不同,展层时就会形成以不同速度向前移动的区带。
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溶剂系统中分配时,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溶剂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当欲被分离的各种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时,它们就能被分离开。
分配系数大的移动快(阻力小)。
5.学生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教科版选修3-4教案
学生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教科版选修3-4教案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单摆的摆幅、周期等数据,从而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并了解单摆振动的基本规律。
实验原理单摆基本概念单摆是一种简单而又重要的物理实验,其由细绳和重物构成。
当重物在细绳末端悬挂时,在重物受到微小扰动时,会出现简谐振动的现象,这种振动称为单摆振动。
单摆振动的周期,振幅,频率等参数是用来描述单摆振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其中振幅是单摆摆到最大角度时所达到的角度大小,周期是单摆从一个极点位置摆到另一个极点位置所需要的时间,频率则是单位时间内单摆已进行摆动的个数。
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在重力场中,单摆在小摆角时,其振动周期可用如下公式表示:$T=2\\pi\\sqrt{\\frac{l}{g}}$其中,T为周期,l为单摆的长度,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步骤1.清除测量区域,安装支架。
2.用细线将重物挂在支架上,调整绳子长度为1米左右。
3.将重物轻轻扰动一下,让其摆动。
记录其振动周期。
4.更改摆长为其他值(至少3个),分别记录不同摆长下的振动周期。
5.结束实验。
实验器材•单摆实验装置•细绳•重物(约500克)实验步骤1.安装单摆实验装置2.用细绳将重物挂在支架上,调整绳子长度为1米左右。
3.将重物轻轻扰动一下,让其摆动。
记录其振动周期。
若实验结果明显不符合预期,则可多次重复改步骤。
4.另外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在固定位置进行第三步操作,每个人或物体的细绳长度不同,进行3次操作。
5.分别记录不同摆长下的振动周期,直到左右两侧的摆长记录完成。
6.求得每组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得到重力加速度。
实验数据及记录摆长(m) 时间1(s) 时间2(s) 时间3(s) 平均时间(s) T2(s^2)0.5 0.975 0.978 0.982 0.978333 0.9561570.6 1.064 1.070 1.071 1.068333 1.1420590.7 1.142 1.150 1.148 1.146667 1.6521620.8 1.240 1.242 1.238 1.240000 2.4384000.9 1.342 1.358 1.354 1.351333 3.8939641.0 1.477 1.482 1.491 1.483333 6.943427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公式 $T=2\\pi\\sqrt{\\frac{l}{g}}$ ,可以求解出当地重力加速度g:$g=\\frac{4\\pi^2l}{T^2}$利用逐步累加法把数据代入公式中求平均值,得到测得的重力加速度为9.812m/s2左右,与真实值相差不大。
高中化学必修2实验总结3,4章
3.硝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
实验器材
新制的氢氧化铜、淀粉、硝酸、碘、葡萄糖
滴管、小试管、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1.观察葡萄糖样品,取约2g葡萄糖固体加入盛有5mL水的试管,充分溶解;然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观察并记录现象。
2.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或面包上,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名称
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实验原理
双糖、多糖可以在稀酸的催化下最终水解为葡萄糖或果糖;油脂在酸或碱催化下可水解;蛋白质在酶或催化剂作用下可水解,生成氨基酸。
实验器材
蔗糖、稀硫酸、氢氧化钠、新制氢氧化铜、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1.取1毫升20%的蔗糖溶液,加入3—4滴稀硫酸。
实验结论
乙醇在能被热的CuO氧化为醛(乙醇在用Cu做催化剂并加热时能被空气氧化)。
实验改进
实验五:乙酸的酯化反应:
必修二第(75)页,实验(3—4)
实验名称
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原理。2.掌握酯化反应的实验装置特点及实验操作要领。
实验原理
CH3COOH + CH3CH2OH CH3COOCH2CH3+ H2O
6.向加有CCl4的溶液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10mL,充分振荡后,将混合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中。加入氢氧化钠目的是吸收溶解在CCl4中的碘单质,把剩余溶液倒入指定容器防止污染环境。
7.在3号试管中加入食用碘盐3g,振荡使之充分溶解后滴入6滴稀硫酸。在滴入1%淀粉液1—2滴,观察现象。
高中物理 第十一章 机械振动 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4-新人教版高中选修3
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1.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能正确熟练地使用游标卡尺和秒表。
一、实验原理单摆在摆角很小(不大于5°)时的运动,可看成简谐运动。
根据单摆周期公式□01T=2πlg,有g=□024π2lT2,通过实验方法测出摆长l和周期T,即可计算得到当地重力加速度g的值。
二、实验器材带小孔的小金属球;长1 m左右的细尼龙线;铁夹;铁架台;游标卡尺;毫米刻度尺;秒表。
三、实验步骤(1)让细线穿过球上的小孔,在细线的穿出端打一个比孔稍大一些的线结。
(2)把细线上端固定在□01铁架台上,使摆球自由下垂,制成一个单摆。
(3)用刻度尺测量单摆的摆长(摆线静止时从悬点到□02球心间的距离)。
(4)把此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并使这个角小于等于□035°,再释放小球。
当摆球摆动稳定以后,过□04最低点位置时,用秒表开始计时,测量单摆全振动30次(或50次)的时间,求出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单摆的振动周期。
(5)改变摆长,反复测量几次,将数据填入表格。
课堂任务 测量过程·获取数据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认真参与“师生互动”。
活动1: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谁?要得到什么数据?提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单摆,通过测量其周期与摆长从而得到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活动2:如何制做如图甲所示的单摆?提示:取约1 m 长的细线穿过带孔的小钢球,并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结,然后把线的另一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并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自然下垂。
活动3:怎样测量摆长?提示:从悬点到球心的距离是摆长。
用米尺量出摆线长L (精确到毫米),用游标卡尺测出小球直径D ,则单摆的摆长l =L +D2。
活动4:怎样测量周期?提示: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小于等于5°),然后释放小球,记下单摆全振动30次或50次的总时间,算出全振动一次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
反复测量三次,再算出测得周期数值的平均值。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3-4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考点四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1.装置法测定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1)测定装置(2)测定方法及解读①测定呼吸速率(装置甲)a.装置甲烧杯中放入适宜浓度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
b.玻璃钟罩遮光处理,以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
c.置于适宜温度环境中。
d.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甲单位时间内向左移动距离代表呼吸速率)。
②测定净光合速率(装置乙)a.装置乙烧杯中放入适宜浓度的CO2缓冲液,用于保证容器内CO2浓度恒定,满足光合作用需求。
b.必须给予较强光照处理,且温度适宜。
c.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装置乙单位时间内向右移动距离代表净光合速率)。
③根据“总(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可计算得到总(真正)光合速率。
物理误差的校正: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即用死亡的绿色植物分别进行上述实验,根据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对原实验结果进行校正。
2.“叶片上浮法”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真空渗入法”排出叶肉细胞间隙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CO2放出O2,由于O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而在细胞间积累,结果使原来下沉的叶片上浮。
根据在相同时间内上浮叶片数目的多少(或者叶片全部上浮所需时间的长短),即能比较光合作用的强弱。
3.“黑白瓶法”测定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将装有水和水生植物的黑、白瓶置于不同水层中,测定单位时间内瓶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借此测定水生植物的光合速率。
黑瓶不透光,瓶中生物仅能进行呼吸作用;白瓶透光,瓶中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因此,真正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总量)=白瓶中氧气增加量+黑瓶中氧气减少量。
4.“半叶法”测定光合作用有机物的产生量“半叶法”的原理是将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遮光,另一部分(B)不做处理,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可先在叶柄基部分热水或热石蜡液烫伤或用呼吸抑制剂处理)阻止两部分的物质和能量转移。
1-3-4实验基本操作.3给物质的加热
盱眙县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学案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基本操作三主备人:审核人:初三()班姓名[基础知识]一、给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方法:1、最常用的加热仪器是,使用时,先检查灯芯。
保持其顶端不被,使其。
检查灯内酒精的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使用时,绝对禁止向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不可用嘴去吹。
不要碰翻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
3、酒精灯的灯焰分为、、。
其中火焰温度最高的是灯焰的,温度最低的是灯焰的,因此,应用部分进行加热。
4、几点注意事项:①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先,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②如果被加热的仪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然后加热,以免。
③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仪器的底部,也不要离的过远,烧的很热的玻璃仪器,不要立即,否则可能破裂。
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
④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应先,同时注意液体的体积不要超过试管溶积的。
加热时,使试管(约45°)。
为避免试管内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
[基础训练]1、下列使用酒精灯操作错误的是()A.加入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B.用嘴吹灭火焰C.使用外焰加热D.不用时盖上灯冒2、实验时不小心将酒精灯翻倒,洒出酒精并着火,应当立即()A.用湿布盖灭B.用嘴吹灭C.用沙子撒盖D.用水泼灭梦想---努力就能实现2012-08-22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正确的操作是()A.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B.试管应竖直与桌面垂直C.烧得很热的试管应立即用冷水冲洗干净D.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4、加热盛有固体药品的试管时,试管口应()A.向上B.向下C.略向下倾斜D.略向上倾斜5、给试管加热之前,需把试管外壁擦一下,不能带水的原因是()A.防止加热温度偏低B.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C.有利于反应进行D.防止加热温度过高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若药品既无毒又无腐蚀性,可用手直接取用B.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只能用试管夹夹持试管C.把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D.振荡试管中的液体时,用手指握试管,手腕摇动7、实验室加热150毫升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①烧杯②试管③酒精灯④石棉网⑤试管夹⑥铁架台()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⑤⑥8、下列各图是初中化学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称量固体B.用橡皮塞塞住试管C.加热液体D.量取液体[拓展提高]9、简要指出下列各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1)用试管加热时,试管底部跟灯芯接触;(2)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3)用嘴吹灭酒精灯;(4)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了其容积的1/3 。
2015届《创新导学案》高中物理课件 选修3-4 实验十三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2)学会用插针法确定光路。
二、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当光线 AO1 以一定的入射角 θ1 穿过两面平 行的玻璃砖时,通过插针法找出跟入射光线 AO1 对应的出 射光线 O2B,从而求出折射光线 O1O2 和折射角 θ2,再根据
n=ssiinn θθ12或 n=QPNN′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答案】 (1)l1 和 l3
l1 l3
(2)偏大
5.用三棱镜做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先在白纸上放好三
棱镜,在棱镜的一侧插入两枚大头针P1和P2,然后在棱镜的 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接着在眼睛 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3、P4,使P3挡住P1、P2的像,P4 挡住P3和P1、P2的像,在纸上标出的大头针的位置和三棱镜 轮廓如图所示。
(4)在线段AO上竖直地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 (5)从玻璃砖bb′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P1、P2的像,调 整视线的方向直到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再在bb′一侧插上两 枚大头针P3、P4,使P3能挡住P1、P2的像,P4能挡住P3本身 及P1、P2的像。
(6)移去玻璃砖,在拔掉P1、P2、P3、P4的同时分别记下它 们的位置,过P3、P4作直线O′B交bb′于O′。连接O、O′,OO′ 就是玻璃砖内折射光线的方向。∠AON为入射角,∠O′ON′ 为折射角。
【解析】 (1)由折射率公式可得 n=ssiinn((9900°°--θθ12))
=cos cos
θ1 θ2
(2)玻璃砖的宽度越大,出射光线的侧移量越大,玻璃
砖中折射光线的误差越小,所以应选用宽度大的玻璃砖来
测量。
【答案】
cos (1)cos
高中物理:13.3《双缝干涉实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4)
0 20
5
10
35 15
30
20
图(乙)
第 1 条 时读数
图(丙)
第 4 条 时读数
游标尺的读数 :
测量结果求波长: 测出n个亮条纹间的举例a。就可以 求出相邻两个亮条纹的距离
x
a n 1
l d
再由 得
x
ad ( n 1)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再见
第十三章 光
第三节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 光的波长
一、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的双缝实验中,屏离开挡板越远, 条纹间的距离越大,另一方面,实验所用光波 的波长越大,条纹间的距离也越大,这是为什 么?
r2-r1=dsinθ
r1
P1
X=ltanθ≈lsinθ
当两列波的路程差为波长的 整数倍,即dx/l=±kλ (k=0,1,2…)时才会出现亮条 纹,亮条纹位置为: X=±klλ/d
二、观察双缝干涉图样
滤光片单缝双缝
光源
遮光筒
屏
L1
L2
图(甲)
注意事项:
1、安装仪器的顺序:光源、滤光片、
单缝、双缝、遮光筒、光屏 2、双缝与单缝相互平行,且竖直放置 3、光源、虑光片、单缝、双缝的中心 均在遮光筒的中心轴线上 4、若出现在光屏上的光很弱,由于不 共轴所致 5、若干涉条纹不清晰,与单缝和双缝 是否平行有很大关系
S1 d S2
x
θ
r2 l
P
相邻两个明(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
x l d
其中,波长用λ 表示,d表示两个 狭缝之间的距离,l为挡板与屏间的距 离.
实验步骤: 1、安装双缝干涉仪 2、单缝到双缝的距离为5-10cm 3、通过目镜,可看见白光的双缝干涉条 纹 4、放红光虑光片,观测红光的双缝干涉 条纹 调节d比较△x的变化换绿色虑光片 5、测量出n条亮条纹间距a 6、察看说明书,得出d和L 7、代入公式,求出波长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3-4)
(6)查询教育类和清华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五、注意事项
(1)注意多表查询时连接方式。
(2)注意GROUP BY中字段用法
六、思考题
嵌套查询中“=”和“In”用法区别。
学生姓名
邱艳
实验日期
2015-5-27
实验名称
视图、索引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SELECT [ALL|DISTINCT] <目标列组>
[INTO <新表名>]
FROM <表名或视图名>
[WHERE <查询条件>]
[GROUP BY <分列组> [HAVING <组选择条件>]]
[ BY <排序列> [ASC|DESC]]
功能:从指定的基本表或视图中,找出满足条件的记录数据,并对它们进行分组、统计、排序和投
(1)创建一个读者_View.
(2)创建一个借阅_计算机图书视图。
(3)创建一个图书_index,按图书名称升序排列。
(4)删除所有索引和视图。
四、实验步骤及运行结果
(1)创建一个读者_View.
(2)创建一个借阅_计算机图书视图。
(3)创建一个图书_index,按图书名称升序排列。
(4)删除所有索引和视图。
(6)查询计算机类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四、实验步骤及运行结果
(1)查询江苏理工学院学生生的借书证号和姓名。
(2)查询江苏理工学院学生的姓名、所借图书的名称以及出版社。
(3)查询图书类别,要求类别中最高图书的定价不低于全部按类别分组的平均定价的2倍。
3-4实验一 导尿术
导尿术
导尿术(catheterization)是在无菌操作下,将无 菌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目 的
1.为尿潴留患者排放尿液解除痛苦。
2.协助临床诊断 如收集无菌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等;检查
膀胱功能:如测定膀胱容量、压力及残余尿量等;进行膀胱 或尿道造影时注入造影剂。 3.协助临床治疗 如为膀胱肿瘤患者注入化疗药等。
女患者导尿术—操作规程
左手继续固定小阴唇, 右手将无菌弯盘置于 洞巾旁,嘱患者张口 呼吸,用另一血管钳 夹持导尿管对准尿道 口轻轻插入尿道4~ 6cm,见尿液流出再 插入1cm左右,松开 固定小阴唇的手,下 移固定导尿管,将尿 液引入弯盘内。
开包倒液 铺巾润管
再次 消毒
插管导尿
下页
小药杯置于外阴处,左 手拇指、示指分开并固 定小阴唇,右手持无菌 小镊子夹消毒棉球,分 别消毒尿道口、小阴唇 两侧内侧壁、尿道口。
核对解释 准备环境 准备患者 初步消毒
下页
•弯盘置于会阴处、治疗 碗置弯盘后 •戴清洁手套,右手持小 镊子夹消毒棉球消毒阴阜、 大阴唇,接着以戴手套的 手分开大阴唇,消毒小阴 唇和尿道口;
•弯盘置于会阴处、治疗碗置弯 盘后 •戴清洁手套,右手持小镊子夹 消毒棉球消毒阴阜、大阴唇, 接着以戴手套的手分开大阴唇, 消毒小阴唇和尿道口;
课后作业
角色扮演
开放实训室按操作规程练习
女患者导尿术—操作规程
• 撤下洞巾,擦净 继续放尿 外阴并取浴巾遮盖, 脱下手套、撤去导 留取标本 尿包、橡胶单和治 疗巾,置于治疗车 拔导尿管 下层 • 协助患者穿好裤 子,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 • 清理用物,测量 尿液,尿标本贴标 洗手记录 签后送检
需留取尿培养标本者, 用无菌标本瓶接取中段 尿5ml,盖好瓶盖,放 置合适处
实验3-4酸碱滴定曲线的测绘
C
2、下列有关滴定操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 ②往滴定管内注入标准溶液 ③检查滴定管
是否漏水 ④ 滴定 ⑤洗涤
B
A、⑤①②③④
B、③⑤①②④
C、⑤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⑤④
随堂练兵
3、在盐酸滴定NaOH溶液的实验中,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滴定到终点时的
颜色变化是( ) A、由黄色变为红色
1、如果上述实验改为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逐渐加入HCl溶液,所 得酸碱滴定曲线会有什么不同? 2、根据你绘制的酸碱滴定曲线,运用你知道的几种常用酸碱指示剂 的变色范围等知识,分析选用哪种酸碱指示剂能比较准确地指示出酸 碱滴定的终点
6.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
3.1 4.4
甲基红 酚酞
红 橙黄
4.4 6.2
C(HCl)= V(HCl)
二、实验原理
酸碱滴定曲线是以酸碱滴定过程中滴加碱(或酸)的量或中和百分比为 横坐标,
以溶液pH为 纵坐标,绘出溶液pH随碱(或酸)的滴加量而变化的曲线。它描
述了滴定过程中
pH
的变化情况,特别是滴定终点附近溶液pH
的 突变情况 。对于碱酸滴定中选择合适的 酸碱指示剂 具有要意义四、pH计的使用
打开开关 蒸馏水冲洗玻璃珠 测量结束后用蒸馏水冲洗pH计
五、实验步骤
1、按照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要求准备好滴定装置及滴定管中的酸、碱溶液,调 节好液面并记录计数 2、用酸式滴定管量取一定量的HCl溶液放入烧杯中 3、按照PH计使用说明校准PH计,将电极插入待滴定的HCl溶液中,准备滴定 4、用碱式滴定管逐渐向盛有HCl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每加入一定 量,用玻璃棒小心搅拌均匀后,读取并记录PH计显示的数据和加入NaOH溶液 的体积 5、清洗玻璃仪器和玻璃电极,妥善保存电极,整理实验台 6、根据实验数据,以NaOH溶液的用量或中和反应百分数为横坐标,以溶液 PH为纵坐标,绘制溶液PH随NaOH溶液加入量而变化的曲线
数电实验实验三、四
12.3 数据选择器 2.3.1 实验目的1.测试集成数据选择器74151的逻辑功能。
2.用74151构成大、小月份检查电路。
3.用74151构成比较2个4位二进制数是否相等的电路。
2.3.2 实验设备与器件1.74151型8选1数据选择器1块 2.7404型六反相器1块 2.3.3 实验原理数据选择器从多路输入数据中选择其中的一路数据送到电路的输出端。
数据选择器分为4选1数据选择器和8选1数据选择器。
74151是8选1数据选择器,数据输入端0D ~7D 是8位二进制数,2A 1A 0A 是地址输入端,Y 和Y 是一位互补的数据输出端,S 是控制端。
其管脚如图2-3-1所示,逻辑功能如表2-3-1所示。
74151的逻辑表达式是:)A A A (D )A A A (D )A A A (D )A A A (D Y 0123012201210120+++=)A A A (D )A A A (D )A A A (D )A A A (D 0127012601250124++++图2-3-1 74151管脚图逻辑开关LED图2-3-2 74151逻辑功能测试图D0D1D2D3D4D5D6D7A2A1A0YVCC GNDYS74151432115141312161011798562表2-3-1 74151功能表2.3.4预习要求1. 理解数据选择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四选一数据选择器和八选一数据选择器的逻辑表达式。
2. 查找八选一数据选择器74151的管脚图。
3. 写出大、小月检查电路的设计方法,要求是:用4位二进制数0123A A A A 表示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从0000~1100为1月到12月,其余为无关状态;用Y 表示大小月份,Y=0为月小(二月也是小),Y=1为月大(7月和8月都是月大)。
4.用两片74151设计一个判断两个2位二进制数是否相等的电路。
5.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完成有关实验电路的设计,拟好实验步骤。
材料力学实验三、四指导书
铸铁拉伸
无
7
实验四纯弯曲梁实验
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所涉及课程:材料力学 计划学时:2 学时
【实验目的】 1.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公式。 【实验设备】 1、力尔公司材料力学教学试验机; 2、游标卡尺、钢尺; 3、弯曲试验装置 L1 载荷 P 加载梁 C A 纯弯曲梁 L2 S D B B H
4
报告。 2、准备数据采集系统 ①启动微机。 ②启动“材料力学实验”软件。 3.试样安装 ①安装扭转夹头。 ②安装扭转试样: 将准备好的标准扭转试样,装入两夹头之间。方法是:首先将试样长度 与实验机两夹头间距离比较一下, 然后, 点击程序操作板上的 “允许加载” , 点击集中力加载下的“上升”或“下降”按钮,使动力加载梁上下移动,直 到两夹头距离适合装入试样。点击“扭转夹头复位”按钮,等待扭转上夹头 转到零点位置,再将试样装入。
Tm Wt
试件受扭,材料处于纯剪切应力状态,在试件的横截面上作用有剪应力 , 同时在与轴线成±45°的斜截面上,会出现与剪应力等值的主拉应力 1 和主压 应力 2 ,如图 2-11(a)所示。
45°
τ
σ1
σ2
45°
(a)
(b)
(c)
图 5 纯剪应力状态与扭转断口示意图
低碳钢的抗剪能力比抗拉和抗压能力差,试件将会从最外层开始,沿横截面 发生剪断破坏,如图 5(b)所示,而铸铁的抗拉能力比抗剪和抗压能力差,则试件 将会在与杆轴成 45°的螺旋面上发生拉断破坏,如图 5(c)所示。 【实验步骤及内容】 1、试样准备 ①量取试件标距: 采用标准圆截面拉伸试样 (长试件或短试件) , 试样的形状及尺寸见图 (1) 。
图 7 扭转试验加载图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4《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4《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改变运输的车轮》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形状的车轮对运输效率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和车轮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车轮的形状如何影响运输效率,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形状的车轮对运输效率的影响,学会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验证这一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不同形状的车轮对运输效率的影响。
2.难点:学会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验证车轮形状与运输效率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车轮形状对运输效率的影响。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车轮模型、实验器材(如尺子、计时器等)。
2.课件: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形状的车轮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车轮的形状与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车轮的形状会影响运输效率吗?为什么?”2.呈现(5分钟)介绍车轮的形状对运输效率的影响,呈现相关的研究结果和实例。
让学生初步了解车轮形状与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和记录不同形状车轮的运输效率。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车轮形状对运输效率的影响。
4.巩固(5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车轮形状如何影响运输效率。
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一章第50讲 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第50讲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考情剖析(注:①考纲要求及变化中Ⅰ代表了解和认识,Ⅱ代表理解和应用;②命题难度中的A知识整合知识网络基础自测一、实验目的: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二、实验原理单摆在偏角很小(不超过10°)时的摆动,可认为是简谐运动,其固有周期为____________,由此可得____________.只要测出摆长L和周期T,即可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三、实验器材长约1 m的细丝线一条,通过球心开有小孔的金属小球一个、带有铁夹的铁架台一个,____________一根,____________一块.四、实验步骤①让线的一端穿过小球的小孔,然后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线结,做成单摆;②把线的上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____________,在单摆平衡位置处做上标记;③用刻度尺测量单摆的摆长(悬点到球心间的距离);④把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很小的角度(不超过10°),然后放开小球让它摆,再用秒表测出单摆完成30次或50次全振动的时间,计算出平均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单摆的____________;⑤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⑥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计算出每次实验的重力加速度,求出几次实验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即是本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值;⑦将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与当地重力加速度值加以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五、注意事项①摆线不能过短或过长或易伸长、摆长应是悬点到球心间的距离.摆球用密度大、直径小的金属球.②摆球摆动时应使偏角不超过10°,且在同一竖直面内,不要形成圆锥摆,摆中悬点不能松动.③累积法测周期时,应从最低位置开始计时和记录全振动次数.④使用秒表方法是三次按按钮:一是“走时”,二是“停止”,三是“复零”.读数:先读分针刻度(包括半分钟),再读秒针刻度(最小刻度为0.1s,不要再估读).⑤处理数据时,采用图像法,画出T2-L图像,求得直线的斜率k,即有g=4π2/k.六、误差分析①本实验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单摆模型本身是否符合要求.即:悬点是否固定,摆球是否可看作质点,球、线是否符合要求,振动是圆锥摆还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振动以及测量哪段长度作为摆长等等.只要注意了上面这些问题,就可以使系统误差减小到远远小于偶然误差而达到忽略不计的程度.②本实验偶然误差主要来自时间(即单摆周期)的测量上,因此,要注意测准时间(周期).要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并采用倒数计时计数的方法,不能多计或漏计振动次数.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应进行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③本实验中进行长度(摆线长、摆球的直径)的测量时,读数读到毫米位即可(即使用卡尺测摆球直径也只需读到毫米位).时间的测量中,秒表读数的有效数字的末位在“秒”的十分位即可.重点阐述易错诊所一、秒表读数1.秒表构造外壳按钮:使指针启动、停止和回零,如图所示.表盘刻度:秒针指示大圆周的刻度,其最小分度值常见为0.1秒、0.2秒或0.5秒;秒钟转一周历时30秒;分针指示小圆周的刻度,其最小分度值常见为0.1分或0.5分,分针转一周历时15分.2.秒表的工作原理机械秒表靠发条转动力矩,通过内部齿轮驱动调节器调节摆动的秒针和分针,即将发条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使指针摆.3.秒表的读数不足30秒即秒针转不到一周时,直接读大圆周上秒针所指的黑体分度值,因为大圆周上有红、黑两种字体,黑字0~30,红字31~60,意思是秒针转两周才60秒;同理分针所指的小圆周上也有两种字体,黑字0~15,红字16~31,分针转两周才30分;通常是分针读红字,秒针读红字,分针读黑字,秒针读黑字,计时为两个示数之和.4.秒表的使用方法①按钮开始计时,分针、秒针都启动②按钮停止计时,分针、秒针都停止③按钮分针、秒针回“0”位,此时在使用有两个按钮的表时,应按“0”位侧边的钮1.做单摆:取约1米长的线绳穿过带孔的小钢球,并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结,然后拴在桌这的支架上.2.用米尺量出悬线长l,准确到毫米,用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算出半径r也准确到毫米,则摆长为l+r(注意长即摆绳长的量法).3.把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放开它,用秒表测量单摆完成30次全振动(或50次)所用的时间,求出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这个平均时间就是单摆的周期,反复测量三次,再算出测得周期数值的平均值.4.把测得的周期(用平均值)和摆长的数值代入公式,求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来.【典型例题】(1)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用摆长l和周期T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公式是g=________.如果已知摆球直径为2.00 cm,让刻度尺的零点对准摆线的悬点,摆线竖直下垂,如图甲所示,那么单摆摆长是________.如果测定了4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乙中秒表所示,那么秒表读数是________s.单摆的摆动周期是________s.甲乙(2)以l g =________. 温馨提示熟悉秒表读数的方法,熟练应用单摆周期公式及其变形,学会应用图象解决问题.记录空间【变式训练】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1)除了细线、摆球、铁架台、铁夹、米尺之外,必需的仪器还有________; (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当摆球的直径约为2 cm 时,比较合适的摆长应选________(选填:80 cm 、30 cm 、10 cm)(3)实验中,利用g =4π2LT2,求得g ,其摆长L 和周期T 的误差都会使最后结果产生误差,两者相比,________的误差影响较大;(4)在某次实验中,测得单摆振动5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所示,则单摆的周期T =________s.随堂 演练1.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摆线应选用( ) A .长约10 cm 的细线 B .长约1 m 的细线 C .长约1 m 的粗绳 D .80 cm 长的橡皮绳 2.以下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单摆的最大偏角不小于10°B.测摆长时,应先把摆球挂起来再测量C.用秒表测周期时,应从摆球经过最高点时开始计时D.记下摆球从第一次经过最低点到第60次经过最低点的时间t,则单摆振动周期t592 3.宇航员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空间站内研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下弹簧振子的周期T 与振子质量m的关系.身边的器材有:弹簧、完全相同的螺帽若干个、天平、秒表、刻度尺、温度计等.(1)宇航员利用上述器材中的螺帽和弹簧连接组成弹簧振子,为完成实验,还应从选择的一个器材是________;他以螺帽的个数n为横坐标得出一条倾斜直线,那么他是以________为纵坐标的.由表中数据,在图示坐标系中作出该直线;(3)根据作出的图线,得出T与n的关系式为T=________(s),若每个螺帽的质量用m0表示,用T与m的关系式为T=________(s);(4)若用一未知质量的物体做振子时,测得周期为1.26 s,则该物体质量为________m0.第3题图4.(1)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中,两位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甲、乙所示.测量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2)实验时,若摆球在垂直纸面的平面内摆动,为了将人工记录振动次数改为自动记录振动次数,在摆球运动最低点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一激光光源与光敏电阻,如图丙所示.光敏电阻与某一自动记录相连,该仪器显示的光敏电阻阻值R随时间t变化图线如图丁所示,则该单摆的振动周期为________.若保持悬点到小球顶点的绳长不变,改用直径是原小球直径2倍的另一小球进行实验,则该单摆的周期将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图丁中的△t将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丙丁第4题图第5题图5.(12年江苏模拟)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将一单摆装置竖直悬于某一深度为h(未知)且开口向下的固定小筒中(单摆的下部分露于筒外),如图甲所示.将悬线拉离平衡位置一个小角度后由静止释放,设单摆摆动过程中悬线不会碰到筒壁.如果本实验的长度测量工具只能测量出筒下端口到摆球球心之间的距离l,并通过改变l而测出对应的摆动周期T,再以T2为纵轴、l为横轴,作出T2-l图象,则可以由此图象得出我们想要测量的物理量.(1)现有如下测量工具:A.时钟;B.秒表;C.天平;D.毫米刻度尺,本实验所需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2)如果实验中所得到的T2-l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那么真正的图象应该是a、b、c中的________.(3)由图象可知,小筒的深度h=________cm;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π取3.14,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第50讲 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知识整合 基础自测 2.T =2πL/g g =4π2LT23.毫米刻度尺 秒表4.②自由下垂 ④振动周期 重点阐述【典型例题】 (1)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用摆长l 和周期T 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公式是g =________.如果已知摆球直径为2.00 cm ,让刻度尺的零点对准摆线的悬点,摆线竖直下垂,如图甲所示,那么单摆摆长是________.如果测定了4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乙中秒表所示,那么秒表读数是________s .单摆的摆动周期是________s.甲乙(2)以l 为横坐标,T 为纵坐标,作出T -l 图象,利用此图线得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 【答案】 (1)4π2lT 2 87.40 cm 75.2 1.88 (2)图象如图所示 9.96 m/s 2【解析】 (1)由单摆周期公式T =2πlg,得g =4π2l/T 2,图中读出长度为88.40 cm ,则摆长l =88.40 cm -d/2 cm =87.40 cm ,短针是分针,一格是60 s ,长针是秒针,长针又指15.2 s ,故秒表读数是t =60 s +15.2 s =75.2 s ,单摆周期T =t/n =75.2/40 s =1.88 s.(2)由T =2πl g ,可得T 2=4π2l g,所以T 2-l 图线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直线斜率是k =4π2/g ,g =4π2k.在图线上取较远的两点(l 1,T 21),(l 2,T 22),则k =T 22-T 21l 2-l 1,所以g =4π2(l 2-l 1)T 22-T 21. 作出图象如图所示,由直线上的点(0.5,2.02)和点(1.0,4.00)可求出k =4.00-2.021.0-0.5=3.96,g =4π2k =4×3.1423.96m/s 2=9.96 m/s 2.变式训练 (1)秒表 游标卡尺 (2)80cm (3)周期 (4)2.018【解析】 (1)除了细线、摆球、铁架台、铁夹、米尺之外,还需要秒表测周期,游标卡尺测摆球直径;(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当摆球的直径约为2 cm 时,比较合适的摆长应选80 cm ;(3)实验中,利用g =4π2LT 2,求得g ,其摆长L 和周期T 的误差都会使最后结果产生误差,两者相比,周期有平方,周期的误差影响较大;(4)读图可知,秒表读数为1.5×60+10.9=100.9,则周期T =100.950s =2.018 s.随堂演练1.B 【解析】 本题考察实验器材的选取,由于便于实验操作,通常选1m 长的细绳.2.ABC 【解析】 单摆的最大偏角应不大于5°,摆长等于长加上小球半径,而小球半径需要用卡尺测量;测量周期时,应从最低点计时,故ABC 错.3.(1)秒表 (2)T 2 (3)0.2n0.2mm 0(4)7.94 【解析】 (1)要测量出全振的时间,故还需要秒表(2)由数据表中的数据可知T 2与n 成正比 (3)由T 2n 图线可得T 2=0.2n ,即T =0.2n ,每个螺帽的质量为m 0时,T 2=0.2n =0.2mm 0,即T =0.2mm 0(4)由T =0.2m m 0, m =T 20.2·m 0=5×1.262m 0=7.94m 0第3题图4.(1)乙 (2)2t 0 变大 变大【解析】 (1)应将待测物体正确地放在测脚中如乙图;(2)单摆1个周期遮光两次;单摆周期与小球质量、大小无关,但若改用直径变为原小球直径的2倍,周期变大,但遮光时间Δt 变大.5.(1)BD (2)a (3)30 9.86 【解析】 (1)本实验需要使用秒表测量单摆振动的周期,还需要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筒下端口到摆球球心之间的距离l ,所以,本题答案为BD. (2)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l g ,可得T 2l =4π2g=k(常数),可见,在理论上T 2与摆长l 成正比,其T 2-l 图象如图乙中实线b 所示;又因为Δ(T 2)Δl =Δ(kl )Δl =k(常数),所以,即使l 不是摆长,而是筒下端口到摆球球心之间的距离,根据所得数据得到的T 2-l 图线的斜率是不变的;因为本实验的记录数据中,与周期T 相对于的摆长l 比实际摆长偏小,据此可知,实验得到T 2-l 图象应该是图线a. (3)根据T 2l =4π2g =k 可得g =4π2k,而图线a 的斜率k =1.2s 20.3m =4s 2/m ,所以,当地重力加速度g =π2=9.86m/s 2,根据图线a 可知,当l =0时,实际摆长为小筒的深度h ,此时,T 2=1.2s 2,根据T =2πhg,代入数据,可得h =30cm.。
3-4岁液体守恒实验
3-4岁液体守恒实验
在液体守恒实验中,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的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的液体,在儿童确知两只杯中的液体是等量的之后,实验者把其中一杯液体倒入旁边一只较高、较细的杯子,液面自然升高。
然后问儿童:“新杯子中的液体比原来杯子中的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还是一样多?”结果发现,大多数x~x岁的幼儿会回答“多一些”;x~x岁儿童比较犹豫(转折期),似乎注意到了杯子的粗细,但是正确比率不高;x岁以上的儿童都能比较顺利地说出正确答案。
与之类似的还有数量守恒实验。
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的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
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
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
皮亚杰发现,小于x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
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却能认为两排糖果一样多。
另外,还有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x、x岁掌握),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x、x岁掌握),体积守恒(xx岁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 增量调制与解调实验
实验四 码型变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增量调制编码的基本原理,并理解实验电路的工作过程。
2.了解用不同速率时钟编码时的输出波形。
3.理解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系统的电路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
4.熟悉增量调制系统在不同工作频率、不同信号频率和不同信号幅度下跟踪输入信号 的情况。
5.了解几种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
6.掌握常用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的编码规则。
二、实验内容
1.观察增量调制编码各点处的波形并记录下来。
2.观察增量调制译码各点处的波形并记录下来。
3.观察NRZ 码、RZ 码、BRZ 码、BNRZ 码、AMI 码、CMI 码、HDB3 码、BPH 码 的波形。
4.观察全0 码或全 1 码时各码型的波形。
5.观察HDB3 码、AMI 码、BNRZ 码的正、负极性波形。
6.观察NRZ 码、RZ 码、BRZ 码、BNRZ 码、AMI 码、CMI 码、HDB3 码、BPH 码 经过码型反变换后的输出波形。
7.自行设计码型变换电路,下载并观察输出波形。
三、实验记录
1. 增量调制与解调实验
将信号源模块产生的频率为2KHz 、峰-峰值为1V 左右的正弦波从信号输入点“S-IN ”输入模拟信号数字化模块,将信号源模块中的信号输出点“64K ”与模拟信号数字化模块中的信号输入点“64K ”连接,调节标号为“编码量阶”的电位器,观察“本地译码”、“一次积分”、“一致脉冲”、“ΔM 调制输出”各点输出的波形。
调节标号为“译码量阶”、“译码幅度”的电位器,观察“ΔM 解调输出”点输出的波形。
图1.1 “S-IN ”输入与“本地译码”波形 图1.2 “S-IN ”输入与“一次积分”波形
CH1—“S-IN ” CH1—“S-IN ” CH2—“本地译码” CH2—“一次积分”
Ch1
Ch1
Ch2
Ch2
图1.3 “S-IN ”输入与“一致脉冲”波形 图1.4 “S-IN ”输入与“△M 调制输出”波形
CH1—“S-IN ” CH1—“S-IN ” CH2—“一致脉冲” CH2—“△M 调制输出”
图1.5 “S-IN ”输入与“△M 解调输出”波形
CH1—“S-IN ” CH2—“△M 解调输出”
2. 码型变换实验
图2.1 NRZ 码为1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时的HDB 3码
CH1—“NRZ ” CH2—“HDB 3”
Ch1
Ch2
Ch2
Ch1
Ch1
Ch2
Ch1
Ch2
图2.2 NRZ (不归零码)码与RZ (归零码)码
CH1—“NRZ ” CH2—“RZ ”
图2.3 NRZ 为全零时的HDB 3码
CH1—“NRZ ”
CH2—“HDB 3”
四、实验思考题
1. 比较PCM 和增量调制。
答:PCM 是脉冲编码调制,它是对模拟信号进行脉冲抽样后直接对抽样值进行编码,编码的抽样值反映了原信号的变化。
增量调制是对信号进行抽样之后,用当前抽样值与前一个抽样值进行比较,如果是增大则编码为“1”,如果减小则编码为“0”,可见增量调制是对信号的增减性进行编码。
2. 在分析电路的基础上回答:为什么本实验HDB3 码编、解码电路只能在输入信号是 码长为24位的周期性 NRZ 码时才能正常工作?
答: 因为定时信号一帧的码长为24位,所以信号是以24个码元为一组进行处理的,超过24位或者不足24位,电路都无法识别处理。
3. 根据实验观察(示波器双踪,一路为BS ),归零码和不归零码的特点。
答:归零码每个码元并不是维持一个时钟周期,而是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变化到非零值,然后又从非零值归零。
不归零码的每个码元都是维持一个时钟周期,无论值为零或非零值。
Ch1
Ch2
Ch2
Ch1
4. 什么是基带信号,基带传输的线路码型考虑原则是什么?
答:基带信号是指信源发出的未经过调制和变换的原始信号。
基带传输码型应注意不含直流分量和少含低频分量;便于从码型中提取同步信息或定时信息;尽量减少码型频谱中的高频分量;所选码型具有纠错、检错能力;码型编码和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易于实现。
5. BPH曼彻斯特编码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
答:曼彻斯特编码又称数字双向码,它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有一个跳变,在收端利用简单的非线性变换后提取时钟方便,利用电平的正负跳变提取定时,但是它所提取的时钟频率是码元速率的2倍。
6. 复习各种编码的编码规则。
全零基带信号的HDB3码是什么?
答:
原码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HDB3 0 0 0 +V -B 0 0 0 -V +B 0 0 0
7. 示波器双踪观察时,NRZ 和HDB3 信号能否逐位对齐,试分析为什么?
答:NRZ和HDB3信号不是逐位对齐的,NRZ码进入HDB3码编码电路进行编码后,会产生一定的延迟,所以输出以后相对原NRZ码会有延迟,不能对齐。
五、实验小结
1.增量调制实验中,改变“编码量阶”得到的增量调制波形只通过二进制码型不容易看出有什么影响,应该对照二进制码型绘出阶梯状波形与原信号进行对比。
2.码型变换实验中,要注意归零码和不归零码的区别,以便更好地判断HDB3码的码型。
3.示波器的使用依然是实验中很重要的部分,当码型正确,但是形状不规则时应考虑是否有干扰,或者接地点是否接触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