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6.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北京的春节
北京儿童歌谣
听过歌谣,我们已经了解了老北京的 儿童是如何过春节的。现在,我们就跟随 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 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 十足的年文化。
第一课时
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 笔名老舍,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 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 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的作家。著有话剧《龙须沟》《茶 馆》《春华秋实》;长篇小说《骆 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 过春节的?
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 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 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 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说一说:你是怎么拜年的呢?拜 年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
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默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看看元 宵节是什么景象,人们是怎么度过的?
灯的数量多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 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 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 《水浒传》的故事。
处处张灯结彩, 人们随意观灯
小孩子买各种花炮燃放, 家中也有灯可供玩耍
这一天还必须吃元宵啊
小练笔
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 写你眼中的元宵节。
课堂演练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要重复。
( 熬 )腊八粥 ( 穿 )新衣 ( 逛)庙会 ( 骑 )毛驴 ( 泡)腊八蒜 ( 贴)年画 ( 燃)爆竹 ( 挂 )灯笼
二、回忆课文内容,选一选。 1.《北京的春节》指出新年的高潮是( A ) A.除夕 B.元旦 C.元宵节 D.过小年 2.《北京的春节》指出新年的彩排是( D ) A.除夕 B.元旦 C.元宵节 D.过小年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篇1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从春节我们要吃的“腊八粥”、“腊八蒜”写起,给文章添加了许多乐趣,把食物描写的非常的到位。
还把春节孩子们要干什么事写了出来。
放鞭炮是男孩子们最大的乐趣。
春节前几天,大人们都很忙,因为店铺很快就关门,所以必须在春节前把食物准备好,每到除夕的那一天,大家们更忙了,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了对联,家家户户都飘着酒肉菜的诱人香味,鞭炮声不断的响起。
家家户户的灯到晚上都是亮的,除了很小的小孩子在睡觉,大家都很愿意等新年的钟声响起,等待凌晨烟花的升起。
家家户户的喜庆,给春节添加了积分绚丽的色彩,让春节更有气氛。
过年了,孩子们肯定都是拜年去了,大人们给红包,孩子们还玩鞭炮,这样的喜庆一直持续到春节结束。
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给中国添加了许多的色彩,让传统的中国更红,更绚丽!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篇2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
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
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
”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6北京的春节
巩固练习
1、认识下列词语。 ) 翡翠( fěi cuì ) 截然不同( jié rá n-bù tó nɡ 万象更新( wà nxià n ɡ -ɡ è nɡxīn) 灯火通宵( dēnɡhuǒ tōnɡxiāo) 日夜ēnɡ-jiécǎi )
做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 民族传统节日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是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 的重要载体,是千百年来岁月长途中欢乐 的盛会……
内容解析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 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 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 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 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 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 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 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 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 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 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 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 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 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 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 完整,浑然一体。
万不得已( wà nbù -déyǐ )
2、理解字词。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 “过年”。
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 腊八粥: 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 干果煮成的粥。
庙会: 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 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 熟练。
饺子最初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春节食品, 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课堂小结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6《北京的春节》PPT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春节习俗是我国最大旳老
式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
受到人们,由此也形成普遍
。
注重了一套完整旳春节习俗。
农历旳正月初一为春节,俗
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旳祭神祭祖
活动。古代旳春节称:“元
日”、“元旦”。辛亥革命
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
为春节。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 着贴在门里、衣柜里,寓 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 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 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 批”,内廷、王公府第, 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有 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 庙宇用黄纸。北京人喜欢 在屋内廷贴上“昂首见 喜”,屋外贴上“出门见 喜”,院内贴“全院生辉” 等春条。
❖ 除夕旳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 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 时之元"旳"三元"时刻,有旳地方还在庭院里垒" 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旳 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 时,屋内是通明旳灯火,庭前是灿烂旳火花,屋 外是震天旳响声,把除夕旳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 潮。历代旳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妙旳诗句,赞颂 新年旳来临。王安石旳《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 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 新桃换旧符。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旳标志、喜庆 心情旳流露。
手扒肉
马奶酒
布衣族
居住在我国西南 边疆旳布依族有这么 一种风俗,就是除夕 晚上彻夜到天亮,姑 娘们便挣着到屋外去 挑水,谁先挑回第一 担水,谁就是最勤劳 旳姑娘。能够得到人 们旳祝愿。
哈尼族
春节前几天,哈 尼族旳妇女们就要忙 着做一种用糯米做旳 饼子,供春节旳时候 享用。而小伙子们则 忙着上山砍竹子,准 备立秋千,哈尼族不 论男女老少,都在过 节这天穿上漂亮旳衣 服去荡秋千,呈现一 片祥和旳景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北京的春节
对联”“各色的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这些词语是热闹的具体表现。点拨: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北京 除夕的热闹场景,让人感受到北京春节欢乐祥和的场面以及 浓郁的民俗文化。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中的“又”字 有何意义及作用?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 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 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 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
簧、魔术。③指东西;事物。例句:这个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看起来很有趣。
【空竹】 :一种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传统健身玩具。
【万象更新】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 变更。例句:春天是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季节。 【彩排】 :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行化装排演。
【一擦黑】 :方言。天快要黑的时候。
里的特别意义。
“彩排”的原意为“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
行化装排演”,这里将过小年说成是过春节的“彩
排”,表现了过小年时热闹非凡的景象,也预示着过 春节更加隆重。
4.老舍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老舍从人们活动的角度,从年菜的香味到新衣、对联、 年画的色彩,到鞭炮的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 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新衣”“红红的
北 京 的 春 节
锣鼓喧天辞旧岁
爆竹声中迎新春
春节是中国人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新春之
际,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地迎接春节,家家灯火 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好不热闹的一番景象!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的胡同里,去过一次京味儿 十足的春节!
一、初读感知 1.背景资料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北京的春节》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全文共4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篇1【说教材】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为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年级下册 语文第一课课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课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是《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1951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人过春节的各种风俗活动。
下边按任务要求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
北京的春节老舍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
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满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6.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的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解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气氛。
3.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准备:准备歌曲《过年了》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说说你的感受。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1) 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2) 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3) 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画出相关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正月十五)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
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过年了》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崇文过年的热闹气氛听歌曲《过年了》,回顾除夕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到了。
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 下册 6 北京的春节
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饺子
翡翠
榛子
栗子
爆竹
风筝 逛庙会 杂拌儿
走马灯
色如翡翠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以 娴熟技能 张灯结彩
分析文章结构 概括其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中 心思想。 按( )顺序描写,给文章分段
课文,填下表
时间 风俗习惯
时间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春节结束
美句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 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 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 了。
风俗习惯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 守岁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正月初一
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庙会是旧时北京 过年的主要习俗。 除了人们所熟悉的 “厂甸”之外, “五显财神庙”(初 二至十六)、“东岳 庙”(初一至十五)、 “白云观”(初一至 十九)都是有名的庙 会,最富有北京过 年的特色。
(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 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 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 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 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 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 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 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 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 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 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 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 职。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 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 终年67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
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
),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
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
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
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
[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
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
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
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
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
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
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
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
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
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