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技术原理
土壤酸化改良技术原理
土壤酸化改良技术原理
土壤酸化是指土壤pH值下降,导致土壤酸性增加的现象。
土壤酸化会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
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良土壤酸化问题。
土壤酸化改良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添加碱性物质或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来提高土壤pH值,从而减轻或消除土壤酸化的影响。
常用的方法包括:
1. 石灰施用:石灰是一种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提高土壤pH值。
石灰施用的方法有直接施用和混合施用两种。
2. 有机物施用:有机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同时也可以中和部分酸性物质,提高土壤pH值。
常用的有机物包括堆肥、腐熟的动植物残体等。
3. 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侵蚀,从而减少酸性物质的流失和积累。
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梯田、植被覆盖等。
土壤酸化改良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添加碱性物质或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来提高土壤pH值,从而减轻或消除土壤酸化的影响。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改良。
电镀添加剂的酸化反应原理
电镀添加剂的酸化反应原理
电镀添加剂的酸化反应原理是指,在电镀过程中,一些添加剂会通过酸化反应改变电解液的酸碱性质,从而影响电镀过程的效果和质量。
具体原理如下:
1. 酸化反应:添加剂在电解液中会发生酸化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酸性物质的生成会使电解液的酸碱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电镀液的电导率、粘度、溶解性和和金属离子的活性等参数。
2. pH调节:酸化反应所形成的酸性物质可以调节电解液的pH值。
pH值的变化会影响电解液中金属离子的活性和电镀速度。
通过酸化反应,可以使金属离子更容易还原沉积在被电镀物体的表面。
3. 提高纯度:酸化反应还可以增加电解液的电导率,从而提高电流的传导效率和镀层的纯度。
酸性物质可以使电流传导过程中的电阻降低,减少电镀过程中的杂质掺杂,提高电镀层的纯度。
总之,电镀添加剂的酸化反应原理通过调节电解液的酸碱性质、pH值和纯度,对电镀过程的效果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酸化工艺简介
酸化可行性研究
4、酸液体系
在酸化中,特别是砂岩酸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不溶性反应产物的沉淀,这些沉淀会对油层造成新的损 害,使酸化效果变差或导致酸化失败。针对可能产生的 二次有害沉淀,可通过严格的作业设计来预防或减轻这 些有害物的沉淀。
清洗液
前置液 处理液 后置液 顶替液
13
23
酸化准备
配制酸液、循环均匀备用; 紧固酸化井采油树螺栓、电缆穿透器和毛细管死堵; 用地下水大排量洗井,直到有大量地下水返出为止;
停电泵并检测电泵机组绝缘情况;
倒通平台反替或者正替流程;
24
酸化准备
接好井口酸化管线后使用清水试压,要求从酸化泵出口 到采油树(包括酸化泵、高压硬管线、井口采油树等)试 压17.2Mpa(2500psi)时不刺不漏; 准备适量碳酸钠用于中和反排出的残酸,连接注碱液流 程至井口的加药管线,准备检测残酸PH值时使用的PH 试纸; 准备一台排量与酸化井相应的电潜泵机组及电缆。
16普通合采管柱采用环空反挤的方式套管电潜泵总成生产油管套管动力电缆自平衡卸油阀电潜泵管柱17采用油管正挤的方式电潜泵总成生产油管动力电缆电缆封隔器电缆穿透器井下安全阀定位密封生产滑套座落接头nogo7套管导向器堵塞器座18地层防污染装置与酸化为防止地层污染目前二期部分油井采用地层防污染装置以防止洗井液进入地层造成近井地带产生污染
5
酸化目的
通过酸液与油气层的孔隙发生化学溶 蚀作用,扩大油气的通道,提高油气层 的渗透率;或者依靠酸液溶解井壁附近 的堵塞物,如泥浆、泥饼及其它沉淀物 质,以提高油气井的产液量和注水井注 入量。
6
酸化设计
1.选井选层
2.诊断技术
水井酸化增产原理及效果
1碳酸盐岩基质酸化增产原理一、碳酸盐岩储层低产原因(1)在钻井,完井作业中,钻井液、完井液污染降低了近井地带储层渗透率,污染严重时将堵塞储层的缝洞。
(2)近井地带的缝洞被次生方解石充填,渗透性降低。
(3)地层裂缝发育分布不均,并位恰好位于缝洞不发育的低渗透带。
二、增产原理在钻井、完并过程中,泥浆中的黏土颗粒、岩屑等沉积在并壁周围形成泥饼,或沿缝洞浸人地层而造成堵塞,虽然堵塞范围通常只限于近并地带,但却严重降低了储层的天然渗透能力。
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通常采用盐酸液。
盐酸可直接溶蚀碳酸盐岩和堵塞物或者将堵塞物从岩石表面剥蚀下来。
在低于地层破裂压力的泵注压力条件下,酸液首先进人近井地带高渗透区(大孔隙或缝洞),依靠酸液的化学溶蚀作用在井筒附近形成溶蚀孔道,从而解除近井地带的堵塞,增大井筒附近地层的渗透能力。
三、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在酸液泵注的整个过程中,并筒附近的岩石总是先接触浓度高的新鲜酸液,因而注人地层中酸液的酸岩溶蚀反应大部分消耗在井简附近地层。
由于地层中天然缝洞的大小、结构和岩石矿物成分不均一,酸液总是沿着阻力小的方向推进,就使一些原来比较大的缝洞被溶蚀得更大,容易形成类似蚯蚓状的溶蚀孔道。
由于基质酸化酸液是沿地层孔隙或缝洞均匀注入,酸岩反应的面容比大,反应速度很快,在形成溶蚀孔道的过程中,通过溶蚀孔道壁形成若干小支流漏失酸液,从而限制了溶蚀孔道的延伸。
国外研究结果证明,酸液中不加降滤失剂时,溶蚀孔道的最大长度不超过3mo因此,碳酸盐岩基质酸化只能改善并筒附近的渗透性,即对近井地带有污染堵塞的井基质酸化是有效的;而对未受污染的井,酸液沿原生裂缝溶蚀充填在裂缝中的次生方解石或碳酸盐岩本身,沟通近井地带的裂缝发育带,基质酸化也可获得显著增产效果。
2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增产原理酸压是水力压裂与酸化处理的工艺技术组合,增产原理是依靠压裂泵的水力作用压开地层形成新裂缝或撑开地层中原有裂缝,利用酸液的化学溶蚀作用,沿压开、撑开的裂缝溶蚀碳酸盐岩,形成具有高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
酸化解堵技术
酸化解堵技术介绍酸化是油井增产、水井增重视要方法。
酸化目是为了恢复和改善地层近井地带渗透性, 提升地层导流能力。
达成增产增注目。
一、酸化增产原理碳酸盐岩储层关键矿物成份是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 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裂缝两种类型。
其增产原理关键是用酸溶解孔隙、裂缝中方解石和白云石物质以及不一样类型堵塞物, 扩大、沟通地层原有孔隙, 形成高导流能力油流通道, 最终达成增产增注目。
二、酸化类型1 、一般盐酸酸化技(适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 见附件1: 晋古1-1井施工统计)一般盐酸酸化是在低于破裂压力条件下进行酸化处理工艺, 它只能解除井眼周围堵塞。
通常采取15%-28%盐酸加入添加剂, 经过酸液直接溶解钙质堵塞物和碳酸盐岩类钙质胶结岩石。
优点是施工简单、成本低, 对地层溶蚀率较强, 反应后生成产物可溶于水, 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于助排, 不产生沉淀; 缺点是与石灰岩作用反应速度太快, 尤其是高温深井, 因为地层温度高, 与地层岩石反应速度快, 处理范围较小。
此项技术已在华北油田、大港油田、青海油田、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河南油田、冀东油田(唐海)、长庆油田共施工2698井次, 用盐量38979.2方, 成功率98%, 有效率达成92.8%。
2 、常规土酸酸化技术(适适用于砂岩地层: 见附件2: 晋95-16井施工统计)碎屑岩油气藏酸化较碳酸盐岩油气藏难度大, 工艺也比较复杂。
常规土酸是由盐酸加入氢氧酸和水配制而成酸液, 是解除近井地层损害, 实现油井增产增注常见方法。
它对泥质硅质溶解能力较强。
所以适适用于碳酸盐含量较低, 泥质含量较高砂岩地层。
优点是成本低, 配制和施工简单, 所以广泛应用。
此项技术已在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共施工1768井次, 用酸量26872.9方, 成功率97%, 有效率达成91.5%。
3、泡沫酸酸化技术(碳酸盐岩地层)泡沫酸是由酸液, 气体起泡剂和泡沫稳定剂组成。
石油储层酸化增产技术研究
石油储层酸化增产技术研究石油储层酸化增产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入酸液改变油藏地下储层特性,从而增加石油产出量的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酸化增产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领域,对提高油井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酸化增产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以及应用案例。
一、酸化增产技术的原理石油储层酸化增产技术主要通过注入酸液改变储层的渗透率和孔隙度,从而提高储层的有效导流能力。
具体来说,酸液中的酸性成分能够与储层矿物质反应,溶解掉一部分储层中的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扩大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石油在储层中的流动性。
二、酸化增产技术的适用条件酸化增产技术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石油储层,具体的适用条件包括:①储层有一定的渗透能力和孔隙度;②储层中存在可被酸液溶解的矿物质;③酸液与储层矿物质反应后形成的产物不会堵塞储层孔隙;④储层的温度和压力适宜。
三、酸化增产技术的应用案例1. 北美地区的酸化增产技术应用在北美地区,酸化增产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致密储层的开采,例如页岩油和页岩气。
由于致密储层的渗透率和孔隙度较低,注入酸液可以溶解掉储层中的矿物质,改善储层导流性,提高产能。
2. 中东地区的酸化增产技术应用在中东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酸化增产技术同样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储层的开采。
一些中东国家以高含硫原油为主,而硫酸是一种常用的酸化剂。
通过注入硫酸,可以使硫酸与储层矿物质反应生成可溶性盐,从而改善储层的导流能力,提高石油产量。
四、酸化增产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酸化增产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目前,一种新型的酸液——微生物酸液正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微生物酸液作为一种生物酸化剂,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石油开采需求。
总结:石油储层酸化增产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入酸液改变储层特性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石油产量。
该技术在北美和中东等地已被广泛应用,并且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新型的微生物酸液有望成为酸化增产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水解酸化原理介绍
水解酸化原理介绍作者:钱进1. 水解酸化反应机理水解在化学上指的是化合物与水进行的一类反应的总称。
在废水处理中,水解指的是有机底物进入细胞之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水解是复杂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转化为简单的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的过程。
高分子有机物因相对分子量巨大,不能透过细胞膜,因此不可能为细菌直接利用。
他们首先在细菌胞外酶的水解作用下转变为小分子物质。
这一阶段最为典型的特征是生物反应的场所发生在细胞外,微生物通过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完成生物催化氧化反应(主要包括大分子物质的断链和水溶)。
酸化则是一类典型的发酵过程,即产酸发酵过程。
酸化是有机底物即作为电子受体也是电子供体的生物降解过程。
在酸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被转化以挥发酸为主的末端产物。
在厌氧条件下的混合微生物系统中,即使严格地控制条件,水解和酸化也无法截然分开,这是因为水解菌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水解能力的发酵细菌,水解是耗能过程,发酵细菌付出能量进行水解是为了取得能进行发酵的水溶性底物,并通过胞内的生化反应取得能源,同时排出代谢产物(厌氧条件下主要为各种有机酸)。
如果废水中同时存在不溶性和溶解性有机物时,水解和酸化更是不可分割地同时进行。
如果酸化使pH值下降太多时,则不利于水解的进行。
厌氧发酵产生沼气过程可分为水解阶段、酸化阶段、乙酸化阶段和甲烷阶段等四个阶段。
水解酸化工艺就是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可溶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质的过程。
1.2水解酸化的影响因素a)基质的种类和颗粒粒径基质不同,其水解难易亦不同。
基质的种类对水解酸化过程的速率有重要影响。
如脂肪、蛋白质、多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水解速率逐渐增大;对同类型有机物来说,分子量大的要比分子量小的更难水解;从分子结构来说,水解难易程度为直链结构>支链结构>环状结构,且单环化合物易于杂环化合物。
酸化与酸压的区别
酸化是强化采油(EOR)的一种措施,是油气井增产、注入井增注的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
其原理是通过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等的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
酸化按照工艺不同可分为酸洗、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也称酸压)。
酸洗是将少量酸液注入井筒内,清除井筒孔眼中酸溶性颗粒和钻屑及垢等,并疏通射孔孔眼。
基质酸化是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依靠酸液的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井筒附近较大范围内油层的渗透性。
酸压(酸化压裂)是在高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在地层内形成裂缝,通过酸液对裂缝壁面物质的不均匀溶蚀形成高导流能力的裂缝。
酸化施工使用诸如水泥车、泵车一类的施工车辆,将酸性水溶液(如,盐酸、氢氟酸、有机酸)注入地层。
注入的酸液会溶解地层岩石或胶结物,从而增加地层渗透率,使油气的产出、驱替水注入更加方便。
在酸化施工中,为了提高酸化效果,可以采用聚合物稠化酸注入、有机缓速酸注入、变粘酸酸化、粘弹性表面活性剂酸化等新工艺。
酸化和酸压从名称上已有很明显区别,酸化是在不压开地层的情况下,低排量向地层中挤入酸液进行解堵,处理半径较小;酸压是需要再压开地层的情况下,大排量挤入地层深部酸化,常采用粘度和特性不同的酸液体系交替注入的方式,处理半径较大。
水解(酸化)工艺
水解(酸化)工艺水解(酸化)工艺属于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改进型,适用于处理低浓度的城市污水,它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4小时,能在常温下正常运行,不产生沼气,流程简化,并在基本不需要能耗的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降解,降低了造价和运行费用。
水解池内分污泥床区和清水层区,待处理污水以及滤池反冲洗时脱落的剩余微生物膜由反应器底部进入池内,并通过带反射板的布水器与污泥床快速而均匀地混合。
污泥床较厚,类似于过滤层,从而将进水中的颗粒物质与胶体物质迅速截留和吸附。
由于污泥床内含有高浓度的兼性微生物,在池内缺氧条件下,被截留下来的有机物质在大量水解—产酸菌的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物质,将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如有机酸类)。
经过水解后的污水的可生化性进一步提高,通过清水区排出池外进入后续好氧系统进一步处理。
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水解酸化的污泥龄较长,所以在污水处理的同时,污泥得以稳定减容。
在水解酸化池中,主要以兼性微生物为主,另含有部分甲烷菌。
水解酸化池中COD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吸收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以及大分子物质降解为有机酸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同时还包括硫酸盐的还原、氢气的产生及少量的甲烷化过程等。
总之,水解(酸化)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多功能的水解(酸化)池较功能专一的传统初沉池对各类有机物的去除效率高,节能降耗。
以多功能的水解池取代功能专一的初沉池,水解(酸化)池对各类有机物的去除率远远高于传统的初沉池,其COD、BOD、SS去除率分别达到25-30%、15-25%、65-70%,从数量上降低了对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
水解池用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能耗完成了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净化过程,使该组合工艺较常规工艺节能20%~30%。
2)污泥相对稳定水解(酸化)—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较常规工艺污泥量减少了15~30%,整个工艺的剩余污泥最终从水解酸化池排出。
油田酸化工艺技术
污染地层:在污染半径一定时,污染程度由 轻到重,在酸化解除污染后,所获得的增产 倍比值也在逐渐增大。这说明基质酸化对存 在污染的井是极有效的。
无污染地层:进行基质酸化处理,效果甚微。 地层没有受到污染堵塞,一般不进行基质酸
当井筒附近地层受到伤害和堵塞 时,情况更为严重。
Ps-Pwf理想
q 2Kh
ln(
rd rw
)
Ps-Pwf实际
q 2K d h
ln( rd rw
)
Ps re
Ps
q 2Kh
S
s
K Kd
1 ln
rd rw
Hawkin公式
渗透率伤害引起的表皮影响比伤害深度的影 响要大得多
解:
则J0 = 2.96Js
未受损害井基质酸化后产能计算 同前例,假设井初始时未受损害(Rw=0.1m ;K0=10mD; Re为200m ), 为使井眼周围Rs=0.4m半径范围内的层段渗透率增加到10倍,求所能形成 的井产能增加倍数为多少? 解:
故未受伤害井增产效果不太大,这是普遍性结论。
HF穿透深度对增产的影响
(一)、砂岩酸化基本原理和机制
●砂岩酸化反应机制
⑵二次反应 次生的氟硅酸进一步与粘土和长石反应在粘土矿物表面形成Si(OH)4沉淀,这
一沉淀可被活性氢氟酸溶解。氟硅酸与地层水中的K+ 、Na+混合易形成氟 硅酸盐沉淀。在氟硅酸与硅铝酸盐的二次反应期间,氟硅酸完全反应之前 一直维持一恒定的F/Al比值,且这一比值取决于盐酸的浓度。一般化学反 应式如下:
酸化
一、酸化的含义:酸化是指在溶液中加入氢离子(H+)使溶液的pH值变小且加入的酸不会与原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反应(即在溶液里加酸,使溶液呈酸性)。
例如: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即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等非还原性酸,用来调节酸度以增强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
二、酸化的作用:1.抑制一些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例如:在制备氯化铁胶体时要加盐酸进行酸化。
其目的是要抑制其水解。
2. 促进一些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例如:欲将溶液中的CO32- 除尽常常要进行酸化,由于酸中和了CO32-水解产生的OH-,促进水解,使之生成HCO3-,进一步水解生成 H2CO3 。
碳酸易分解,配合以适当的加热,即可除去。
3.增强氧化剂的氧化性。
例如: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即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等非还原性酸,用来调节酸度以增强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
更用利于相关反应的进行,提高效率。
4. 排除一些离子的干扰。
例如:a.鉴别硫酸根离子时,应先加过量的稀盐酸,再滴入被稀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可排除银离子、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亚硫酸根等离子的干扰。
b.鉴别 Ba2+时,需要向待测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然后再滴入用稀硝酸处理过的SO42-溶液,目的是排除离子的干扰,特别是碳酸根离子,生成不可溶于水,可溶于酸的白色沉淀;遇硫酸根不溶于水和酸的白色沉淀。
c. 鉴别Ag+ 时,需要向待测溶液中滴入经稀硝酸酸化处理后的稀盐酸,产生的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目的是排除Hg2 2+、Pb2+ 的干扰,因其与盐酸作用也会产生白色沉淀,难于判断,所以需加入稀硝酸。
d. 鉴别氯离子时,向待测溶液中滴入经稀硝酸酸化处理后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的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减少硫酸根离子对含氯离子判断的干扰。
同理,在鉴别溴离子、碘离子时可采用此方法,分别产生淡黄色沉淀、黄色沉淀。
拓展:在有机化学中加酸可以抑制酯类物质的进一步水解,在制备乙烯的实验中所加的浓硫酸起到催化剂和脱水剂的作用,提高了乙烯的产率。
第07章酸化处理
酸化的分类 按不同的分类习惯和方法,可将其分成多类: 按施工所用酸液体系分类 (1)常规酸化 在灰岩中,“常规”是指盐酸(15~28%HCl) 和添加剂组成的混合液;对于砂岩,则是指盐酸 (5~8%HCl)与氢氟酸(3~5%HF)的混合酸 (土酸)和各种添加剂酿成的混合液。 (2)降阻酸酸化 在常规酸液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降阻剂(3~ 10%),可使泵注时酸液在管线中的流动摩阻损 失降低40~60%。降阻剂通常为高分子材料。
C S C KC n DH t V y
酸液浓度梯度 面容比 H+的传质系数 酸岩瞬间的反应速度 面容比: 岩石反应表面积与酸液体积之比
(二)影响酸岩复相反应速度的因素分析
1、面容比 面容比越大,反应速度也越快 2、酸液的流速 酸液流动速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24%~25%
1)根据物理参数计算皮克利特数NP
2)根据给定裂缝中任意断面的位置x,计算相应的无 因次距离LD
3)利用计算图,两坐标位置的垂线相交,得到x位置 的无因次酸浓度值,即任意断面位置x的酸浓度C值。
方法二:(已知C/C0)
根据皮克利特数NP ,给定的C/C0值,利用图版查出相 应的无因次距离LD 。从而算出酸浓度降至预定的C/C0 时,活性酸的有效作用距离x值。
物理模拟
确定H+传质系数DH+
1.酸液在裂缝中流动反应的偏微分方程 基本假设: ①恒温恒压下,酸沿裂缝呈稳定层流状态; ②酸液为不可压缩液体; ③酸密度均一; ④传质系数与浓度无关。
C C 2C uy DH 对流扩散偏微分方程: u x x y y 2
2.酸浓度分布规律及计算图的应用 裂缝入口端酸浓度为初始浓度C0 裂缝壁面处,对盐酸与石灰岩反应来说,表面反应速度 与传质速度相比,可视为无限大,故壁面上的酸浓度C=0 裂缝中心位置且垂直于壁面的方向上,酸浓度梯度为零
深部酸化工艺的原理
深部酸化工艺的原理深部酸化工艺是一种针对金属材料表面进行氧化处理的方法,通过在强酸溶液中进行腐蚀和氧化反应,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层,从而改善金属材料的表面性能和耐腐蚀性。
深部酸化工艺是在常压下利用强酸对金属表面进行处理的方法,典型的深部酸化工艺包括硫酸酸化工艺和硝酸酸化工艺。
下面就这两种常见的深部酸化工艺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硫酸酸化工艺的原理:硫酸酸化工艺是一种将金属表面进行氧化处理的方法。
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将金属材料置于含有浓硫酸的腐蚀液中,在高温下发生氧化反应。
具体的过程如下:1. 清洗:首先将金属材料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油污、水分和杂质,以保证后续处理的顺利进行。
2. 酸洗:将金属材料浸泡在浓硫酸中,通过腐蚀反应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皮、锈蚀和污垢等。
硫酸的强腐蚀性可以快速清除金属表面的不良物质,并将金属表面暴露出来。
3. 酸化:将酸洗后的金属材料置于稀硫酸中,在高温下进行加热处理。
稀硫酸中的氧化作用主要是通过硫酸中溶解的硫酸氢根离子产生,这些离子能与金属表面发生反应,形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
4. 据需要进行多次循环酸化处理,使得金属表面的氧化膜不断增厚,获得更好的耐腐蚀性。
硝酸酸化工艺的原理:硝酸酸化工艺是一种将金属表面进行氧化处理的方法。
它的原理和硫酸酸化工艺类似,也是通过在强酸环境中发生腐蚀和氧化反应,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层。
1. 清洗:首先将金属材料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油污、水分和杂质。
2. 酸洗:将金属材料浸泡在硝酸溶液中,通过腐蚀反应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皮、锈蚀和污垢等。
硝酸的强腐蚀性能够快速清除金属表面的不良物质,并将金属表面暴露出来。
3. 酸化:将酸洗后的金属材料浸泡在稀硝酸中,在高温下进行加热处理。
稀硝酸中的氧化作用主要是通过氧化性较强的亚硝酸根离子NO2-而产生,这些离子能与金属表面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4. 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多次酸化处理,使金属表面的氧化膜逐渐增厚。
闭塞电池的酸化自催化原理
闭塞电池的酸化自催化原理闭塞电池的酸化自催化原理是指在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由于电池内部产生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一种自催化的作用,加快闭塞电池的酸化反应速率,提高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关闭电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电池,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高的能量密度。
但是,关闭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正极和负极之间的距离较短,导致充放电过程中,电解质的通透性与反应速率受限。
同时,在关闭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过多的氢气和氧气,从而导致电池容器内部积聚大量的气体,并对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闭塞电池的酸化自催化原理。
闭锁电池的酸化自催化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酸化自催化原理依赖于闭塞电池内部产生的化学反应。
闭塞电池的正极是一个化学还原反应的中心,而负极是一个氧化反应的中心。
通过这两个反应的相互作用,闭塞电池内部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加速,促进负极的动力学活性,提高电池的总容量和电能输出。
其次,酸化自催化原理也与闭塞电池中的电解质有关。
电解质作为离子传导介质,在闭塞电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电池正极发生氧化反应时,产生的正离子会与电解质中的阴离子结合,形成能够传导离子的络合物。
这些络合物可以在电池内部形成一种离子传导网络,促进闭塞电池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荷传输,提高电池的效能。
第三,酸化自催化原理也受到在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积聚的影响。
在闭塞电池中,由于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无法及时排出,会积聚在电池容器中。
这些积聚的气体会形成一个自催化反应环境,加速电池内部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通过这种自催化作用,闭塞电池的酸化反应速率加快,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最后,闭塞电池的酸化自催化原理还与电极材料的选择有关。
相比较于传统的电极材料,闭塞电池采用了高纯度和高活性的材料制备正负极。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和反应活性,可以提高闭塞电池的总容量和能量输出。
同时,这些材料也能够在电池内部形成更为稳定和连续的自催化反应环境,加速电池的酸化反应速率和稳定性。
水解酸化工作原理
水解酸化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用于处理工业废水和酸性废液。
其工作原理是将酸性废液与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碳酸钠等)混合,加入适量的稳定剂,然后经过搅拌、加热、沉淀等过程,使废水中的酸性成分被中和为中性或碱性溶液,以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
具体来说,水解酸化的反应过程如下:
1. 将酸性废液与碱性物质混合:将酸性废液和含有碱性物质的溶液混合,通常要严格控制废液和碱性物质的比例,以保证混合后溶液的pH值在适宜范围内。
2. 加入稳定剂:在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稳定剂,以防止反应过程中出现剧烈泡沫和爆炸等安全问题。
3. 加热和/或搅拌混合:将混合好的溶液进行搅拌和/或加热处理,以促进反应进行和达到更好的反应效果。
加热通常在50-90℃之间,视废液的酸性程度和反应速率而定。
4. 沉淀:在反应结束后,废水中可能会有产生沉淀物质,通过沉淀等工艺步骤,可以将沉淀物质从废水中分离出来,净化废水。
5. 中和检测:反应结束后,要对废水的pH值进行检测,以确保废水中的酸性物质已经被完全中和为中性或碱性溶液。
如果pH值未达标,需要进行调整重复处理,直到符合标准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水解酸化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处理时间和废水组成等参数,以确保其处理效果和处理安全。
此外,废水的混合和加热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气体和热能,为防止气体泄露和火灾等安全问题,需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酸化焙烧法
酸化焙烧法的原理与应用
酸化焙烧法是一种重要的矿物加工技术,它主要用于提取矿石中的有用元素。
这种工艺主要包括两个步骤:酸化和焙烧。
本文将详细介绍酸化焙烧法的原理、过程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酸化焙烧法的原理
酸化焙烧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温下的氧化反应,使矿石中的目标元素转化为易于提取的形式。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氧气或空气作为氧化剂。
例如,在铜矿石的处理中,通过酸化焙烧,可以使矿石中的硫化铜转化为氧化铜,从而更易于通过后续的浸出过程提取。
二、酸化焙烧法的过程
酸化焙烧法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矿石破碎:首先,矿石需要被破碎成适合进行焙烧的小颗粒。
2. 酸化焙烧:然后,破碎后的矿石在高温下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
3. 冷却:焙烧后,矿石需要被迅速冷却以防止有用元素的再还原。
4. 浸出:最后,经过酸化焙烧的矿石可以通过化学试剂(如硫酸)进行浸出,提取出目标元素。
三、酸化焙烧法的应用
酸化焙烧法广泛应用于金属矿石的处理中,尤其是那些含有硫化物的矿石。
例如,在铜矿石的处理中,酸化焙烧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此外,酸化焙烧法也用于金、银、铅、锌等其他金属矿石的处理。
酸化焙烧法是一种有效的矿物加工技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矿石中有用元素的提取效率。
然而,酸化焙烧法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能耗高、产生有害气体等问题。
因此,对于酸化焙烧法的研究和改进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水解(酸化)工艺
水解(酸化)工艺水解(酸化)工艺属于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改进型,适用于处理低浓度的城市污水,它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4小时,能在常温下正常运行,不产生沼气,流程简化,并在基本不需要能耗的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降解,降低了造价和运行费用。
水解池内分污泥床区和清水层区,待处理污水以及滤池反冲洗时脱落的剩余微生物膜由反应器底部进入池内,并通过带反射板的布水器与污泥床快速而均匀地混合。
污泥床较厚,类似于过滤层,从而将进水中的颗粒物质与胶体物质迅速截留和吸附。
由于污泥床内含有高浓度的兼性微生物,在池内缺氧条件下,被截留下来的有机物质在大量水解—产酸菌的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物质,将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如有机酸类)。
经过水解后的污水的可生化性进一步提高,通过清水区排出池外进入后续好氧系统进一步处理。
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水解酸化的污泥龄较长,所以在污水处理的同时,污泥得以稳定减容。
在水解酸化池中,主要以兼性微生物为主,另含有部分甲烷菌。
水解酸化池中COD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吸收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以及大分子物质降解为有机酸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同时还包括硫酸盐的还原、氢气的产生及少量的甲烷化过程等。
总之,水解(酸化)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多功能的水解(酸化)池较功能专一的传统初沉池对各类有机物的去除效率高,节能降耗。
以多功能的水解池取代功能专一的初沉池,水解(酸化)池对各类有机物的去除率远远高于传统的初沉池,其COD、BOD、SS去除率分别达到25-30%、15-25%、65-70%,从数量上降低了对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
水解池用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能耗完成了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净化过程,使该组合工艺较常规工艺节能20%~30%。
2)污泥相对稳定水解(酸化)—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较常规工艺污泥量减少了15~30%,整个工艺的剩余污泥最终从水解酸化池排出。
厌氧水解酸化工艺原理
厌氧水解酸化工艺原理
厌氧水解酸化工艺原理:
水解和酸化是分为两部分的,在厌氧硝化过程是两个阶段的。
水解酸化的目的是将原有废水中的非溶解性有机物转变为溶解性
有机物,工业废水中的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变为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时,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了就有利于后续的好氧处理。
而水解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浓度难降解废水预处理,水解酸化的目的是为混合厌氧硝化过程的甲烷发酵提供底物,混合厌氧硝化中的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分开将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也即:经过酸化后的废水提高其水质的可生化性,减少污泥产量,降低污水的pH值,水解酸化池中设组合填料将可以提高整个系统对有机物和悬浮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减轻好氧系统的有机负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酸化石油软件下载碳酸盐岩储集层是重要的储集层类型之一。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石油及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工作的发展,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储量和产量急剧增长。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储量已超过世界油气总储量的一半,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产量则已达总产量的60%以上。
在规模稍大的油气田中,碳酸盐岩油气田的优势更加明显。
在开采的油气田中,就数目而言,仍以砂岩油气田为多,占总数的60%以上,碳酸盐岩油气田占总数不到40%;但就其储量而言,则以碳酸盐岩油气田为多,占总储量近60%以上。
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就是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碳酸盐岩油田,其可采储量达107亿吨之多。
此外,碳酸盐岩油气田往往具有极高产能的特点,已发现的高产井几乎都在碳酸盐岩地层,最典型的是伊朗的阿加贾里和加奇萨兰二油田,其单井日产量最高可达8000~13000吨。
由此可见,碳酸盐岩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除西南地区以外,近年来继华北的任丘油田之后,又相继发现了一些碳酸盐岩油气田,事实证明我国也有非常丰富的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在祖国各地。
对于碳酸盐地层的增产处理或为了解除井底附近地层的堵塞来说,由于酸处理与水力压裂等其它措施相比,具有规模小、施工方便等优越性,因此酸处理和水力压裂一样,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增产措施。
§5.1酸化增产原理酸化(Acidizing)是通过向地层注入酸液,溶解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及钻井、完井、修井、采油作业过程中造成堵塞储层的物质,改善和提高储层的渗透性能,从而提高油气井产能的增产措施。
一.酸化工艺分类酸化按工艺不同可分为:酸洗、基质酸化及压裂酸化。
1. 酸洗酸洗(acid wash)是一种清除井筒中的酸溶性结垢或疏通射孔孔眼的工艺。
它是将少量酸定点注入预定井段,溶解井壁结垢物或射孔眼堵塞物。
也可通过正反循环使酸不断沿井壁和孔眼流动,以此增大活性酸到井壁面的传递速度,加速溶解过程。
2. 基质酸化基质酸化(Matrix Acidizing)是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储层孔隙(晶间,孔穴或裂缝),其目的是使酸大体沿径向渗入储层,溶解孔隙空间内的颗粒及堵塞物,通过扩大孔隙空间,消除井筒附近储层堵塞(污染),恢复和提高储层渗透率,从而达到恢复油气井产能和增产的目的。
由于页岩的易碎性,或者为了保持天然液流边界以减少或防止水、气采出而不能冒险进行压裂酸化时,一般最有效的增产措施就是基质酸化。
3. 酸压压裂酸化(也称酸压,Acidfracturing)是在高于储层破裂压力或天然裂缝的闭合压力下,将酸液挤入储层,在储层中形成裂缝,同时酸液与裂缝壁面岩石发生反应,非均匀刻蚀缝壁岩石,形成沟槽状或凹凸不平的刻蚀裂缝,施工结束裂缝不完全闭合,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的人工裂缝,改善油气井的渗流状况,从而使油气井获得增产。
这种工艺一般只应用于碳酸盐岩油气层。
二. 酸化增产原理近井带储层受污染后的表皮系数可用Hawkins(1956)公式表示。
)/ln(1)/(w d d r r K K S -= (5-1)此式常用于评估渗透率污染的相对程度和污染深度。
式(5—1)表明,渗透率污染对表皮系数的影响比污染深度的影响要大得多。
由试井得到的表皮系数基本上是由近井地带的渗透率污染引起的。
1. 基质酸化增产原理基质酸化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1)酸液挤入孔隙或天然裂缝与其发生反应,溶蚀孔壁或裂缝壁面,增大孔径或扩大裂缝,提高储层的渗流能力;(2)溶蚀孔道或天然裂缝中的堵塞物质,破坏泥浆、水泥及岩石碎屑等堵塞物的结构,疏通流动通道,解除堵塞物的影响,恢复储层原有的渗流能力。
储层流体(油、气、水)从储层径向流入井内时,压力损耗在井底附近呈漏斗状。
在油气井生产中,80%~90%的压力损耗发生在井筒周围l0m 的范围内。
因此,提高井底附近的渗流能力,降低压力损耗,在生产压差不变时,可显著提高油气产量。
如图5—1所示,介于井半径r w 与污染半径r d 之间的污染带渗透率为K d ,介于r d 与泄流半径r e 之间的储层渗透率为K 。
,Muskat(1947)给出了这类井的产能与均值渗透率为K 。
的同类井的产能之比:)/ln()/ln()/ln(/d e d w d w e d o d r r X r r r r X J J += (5-2)式中X d ——污染带渗透率与与原始渗透率比值(X d =K d /K 。
);J o 、J d ——分别为无污染井采油指数和污染井采油指数。
假设r e 为300m ,r w 为0.12m ,污染深度r d -r w 。
值为0~0.33m ,上述关系如图5—2所示。
已知污染半径及渗透率比值,由图5—2中使可计算出消除污染后获得的增产量。
酸化后采油指数与酸化前采油指数之比称为酸化增产倍比,对于污染井:)/ln()/ln()11(1w e w d d o i r r r r X J J -+= (5-3) 对于未污染井:)]/ln(/)/][ln(1)/1[(1)/ln(w e w e i w d o i r r r r X r r J J -+= (5-4) 式中X i ——酸化后的渗透率与原始渗透率的比值(X i =K i /K o );J i ——酸化后的采油指数。
假定严重污染井X d 为5%,表皮系数是26,由式(5—3)计算可知,当酸化解除污染时可使采油指数增加4.5倍。
对未污染井,酸化处理使井筒周围0.4m 半径范围的渗透率增加20倍,即X i 为20,表皮系数从0下降到-1.2左右,通过式(5—4)计算表明,采油指数只能增加21%。
因此,对于受污染的油井,采用解堵酸化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油井产能,而对于未受到污染的井,解堵酸化效果不大。
2. 压裂酸化增产原理压裂酸化是碳酸盐岩储层增产措施中应用最广的酸处理工艺。
压裂酸化施工中酸液壁面的非均匀刻蚀是由于岩石的矿物分布和渗透性的不均一性所致。
沿裂缝壁面,有些地方的矿物极易溶解(如方解石),有些地方则难以被酸所溶解,甚至不溶解(如石膏,砂等)。
易溶解的地方刻蚀得厉害,形成较深的凹坑或沟槽,难溶解的地方则凹坑较浅,不溶解的地方保持原状。
此外渗透率好的壁面易形成较深的凹坑,甚至是酸蚀孔道,从而进一步加重非均匀刻蚀。
酸化施工结束后,由于裂缝壁面凹凸不平,裂缝在许多支撑点的作用下不能完全闭合,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的人工裂缝,大大提高了储层的渗流能力。
与水力压裂技术类似,压裂酸化的增产原理主要表现在:(1)压裂酸化裂缝增大油气向井内渗流的渗流面积,改善油气的流动方式,增大井附近油气层的渗流能力;(2)消除井壁附近的储层污染;(3)沟通远离井筒的高渗透带、储层深部裂缝系统及油气区。
无论是在近井污染带内形成通道,或改变储层中的流型都可获得增产效果。
小酸量处理可消除井筒污染,恢复油气井天然产量,大规模深部酸压处理可使油气井大幅度增产。
酸压工艺不能用于砂岩储层,其原因是砂岩储层的胶结一般比较疏松,酸压可能由于大量溶蚀,致使岩石松散,引起油井过早出砂;酸压可能压破储层边界以及水、气层边界,造成储层能量亏空或过早见水、见气;由于酸沿缝壁均匀溶蚀岩石,不能形成沟槽,酸压后裂缝大部分闭合,形成的裂缝导流能力低,且由于用土酸酸压可能产生大量沉淀物堵塞流道。
因此,砂岩储层一般不能冒险进行酸压,要大幅度提高产能需采用水力压裂措施。
§5.2碳酸盐岩地层的盐酸处理碳酸盐地层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
其中方解石含量多于50%的称为石灰岩类,白云石含量多于50%的称为白云岩类。
碳酸盐地层的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裂缝两种类型。
根据孔隙和裂缝在地层中的主次关系又可把碳酸盐油气层分为三类:孔隙性碳酸盐油层,则孔隙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孔隙——裂缝性碳酸盐油气层,则孔隙是主要储集空间,裂缝是主要渗流通道;裂缝性碳酸盐油气田,则微、小裂缝、溶蚀孔洞是主要储集空间,较大裂缝是主要渗流通道。
碳酸盐地层酸处理,就是要解决孔隙、裂缝中的堵塞物质,或扩大沟通地层原有的孔隙、裂缝提高地层的渗透性能。
一.酸—岩化学反应及生成物状态酸处理中,主要的工作介质是盐酸,盐酸进入地层孔隙或裂缝后,将与裂缝壁面发生化学反应。
现以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方解石为例,说明盐酸与碳酸盐岩的反应过程。
(一).盐酸与碳酸钙的化学反应由化学反应方程式(5-5)可知:2HCl+CaCO3=CaCl2+ H2O+ CO2(5-5)(73) (100)(111)(18)(44)(320) (438)(486)(79)(193)两个克分子重量的氯化氢与一个克分子重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一个克分子重量的氯化钙、一个克分子重量的水和一个克分子重量的二氧化碳。
由于实际酸处理时,使用的是某一浓度的氯化氢溶液,并不是纯的氯化氢。
为了分析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溶解碳酸钙的重量关系,现以1米328%浓度的盐酸溶液为例,说明其定量关系。
1米328%浓度的盐酸溶液重1140公斤,其中含氯化氢320公斤,水820公斤。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不难算出能溶解的碳酸钙和反应后生成物的重量。
即:1米328%的盐酸溶液,可以溶解438公斤碳酸钙,生成486公斤氯化钙、79公斤水和193公斤二氧化碳,而被溶解的438公斤碳酸钙,相当于0.162米3体积。
由此可见,与1米328%浓度的盐酸反应后的地层能增加0.162米3空间,这是很可观的。
表(5-1)列出了不同浓度的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的数量关系。
表5-1. 不同浓度盐酸与碳酸钙作用情况表注:CaCO3的比重按2.71计。
(二).反应生成物的状态从盐酸溶解碳酸盐岩的数量关系来看,渗透性应有明显的增加。
然而酸处理后,地层的渗透性能是否得到改善,仅仅根据盐酸能溶解碳酸盐岩还是不够的。
可以设想,如果反应生成物都沉淀在孔隙或裂缝里,或者即使不沉淀但粘度很大,以致在现有工艺条件下排不出来。
那么,即使岩石被溶解掉了,但对于地层渗透性的改善仍是无济于事的。
因此,必须研究反应生成物的状态和性质。
1. 氯化钙的溶解能力: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5-5)可知:1米328%浓度的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486公斤的氯化钙。
假设全部溶解于水,则此时氯化钙水溶液的重量浓度X%为: %100%⨯+=氯化钙重量全部水重量氯化钙重量X 全部水重量即为1米328%浓度盐酸溶液中的水重,与反应生成水重之和。
将具体数值代入上式,则得:%35%10048679820486%=⨯++=X 图(5-3)是氯化钙在不同温度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由曲线可知,氯化钙极易溶于水。
如当温度为30。
C 时,氯化钙的溶解度为52%,此值大大超过了35%。
因此,486公斤的氯化钙能全部呈溶解状态,不会产生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