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解酸化工艺的详解
水解酸化池工艺详解
水解酸化池工艺详解有关水解酸化工艺的解释,大家一起来学习吧!在回用水处理工艺中,水解酸化池的作用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水解是大分子有机物降解的必经过程,大分子有机物想要被微生物所利用,必需先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这样才能进入细菌细胞内进一步降解。
酸化是有机物降解的提速过程,由于它将水解后的小分子有机物步转化为简洁的化合物并分到细胞外。
这是回用水废水处理工艺中水解酸化作为预处理单元的缘由。
水解酸化池的两个最基本作用是:一是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二是去除废水中的COD,部分有机物降解合成自身细胞。
我公司污水站的水解酸化池,采纳下进上出的翻流运作型态,上升流速取0.765m/h,有效水深为6.5m。
设计进水流量为900m³/h,水力停留时间按8.5h,总有效容积为7600m3。
水解酸化池共4座,每座9格,共36格。
每格水解酸化池设置有4个梯形泥斗,在泥斗下部采纳水平喷射布水方式能使布水匀称。
每格池顶部沿四周池壁设置集水槽,用于产水导流,以及排泥。
一格水解酸化池内除了一根布水管外,还设有一根排泥管和供气管,其采纳负压气提排泥方式可使泥排至水解酸化池出水槽,与水解酸化池出水一起流至接触氧化池。
水解酸化池内采纳了立体弹性组合填料,填料高度3m,上部1m爱护区,底部2.4m布水区,每座池子组合填料为972m³。
池内采纳的立体弹性填料的丝条呈立体匀称排列辐射状态,使气、水、生物膜得到充分混和接触交换,生物膜不仅能匀称地着床在每一根丝条上,保持良好的活性和空隙可变性,而且能在运行过程中获得愈来愈大的比表面积。
填料的作用事实上就是给微生物供应一个生长平台,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可增加污水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提高水解酸化池的处理效率。
简洁的说填料就是细菌的附着床,其目的就是增加生物量和提高微生物与废水接触面积。
水解和酸化是厌氧消化过程的两个阶段,水解是指有机物进入微生物细胞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水解酸化工艺原理及要点详解
水解是指有机物进入微生物细胞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微生物通过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催化反应。
酸化是一类典型的发酵过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各种有机酸。
从机理上讲,水解和酸化是厌氧消化过程的两个阶段,但不同的工艺水解酸化的处理目的不同。
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的水解目的主要是将原有废水中的非溶解性有机物转变为溶解性有机物,特别是工业废水,主要将其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变为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以利于后续的好氧处理。
考虑到后续好氧处理的能耗问题,水解主要用于低浓度难降解废水的预处理。
混合厌氧消化工艺中的水解酸化的目的是为混合厌氧消化过程的甲烷发酵提供底物。
而两相厌氧消化工艺中的产酸相是将混合厌氧消化中的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分开,以创造各自的最佳环境。
厌氧生化处理的概述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的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
厌氧生化处理过程:高分子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发酵(或酸化)阶段、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
(1)水解阶段水解可定义为复杂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转化为简单的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的过程。
(2)发酵(或酸化)阶段发酵可定义为有机物化合物既作为电子受体也是电子供体的生物降解过程,在此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被转化为以挥发性脂肪酸为主的末端产物,因此这一过程也称为酸化。
(3)产乙酸阶段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上一阶段的产物被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氢气、碳酸以及新的细胞物质。
(4)甲烷阶段这一阶段,乙酸、氢气、碳酸、甲酸和甲醇被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细胞物质。
水解酸化分析高分子有机物因相对分子量巨大,不能透过细胞膜,因此不可能为细菌直接利用。
它们在水解阶段被细菌胞外酶分解为小分子。
例如,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为纤维二糖与葡萄糖,淀粉被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质被蛋白质酶水解为短肽与氨基酸等。
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工业废水处理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有效处理工业废水对于实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作为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方法,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的原理及过程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是指利用酸化菌对废水中有机废弃物进行水解,产生有机酸和气体。
该工艺的处理过程包括厌氧生物降解、水解过程和有机物转化等阶段。
首先,废水进入水解酸化预处理池,废水中的有机废弃物和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产生挥发性脂肪酸。
然后,挥发性脂肪酸进一步被水解为较低碳数的有机酸,如乙酸、丙酸等。
在水解酸化池中,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产生大量的有机酸。
最后,产生的有机酸会参与到后续的生化处理过程中,进一步转化为可被细菌降解或沉淀的物质。
二、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的优势1. 降低废水COD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可以有效降低废水中的COD(化学需氧量)含量。
通过水解酸化工艺,废水中的有机废弃物得以分解,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酸,降低了COD含量。
2. 减少化学药剂投加与传统的化学药剂处理工艺相比,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不需要额外投加药剂,降低了处理成本。
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有机废物得以有效分解,实现了对废水的高效处理。
3. 减小后续处理装置的负担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可以将有机废物转化为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对于进一步的生化处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有机酸易于被生物菌群降解,因此后续的生化处理过程中,可以减轻装置的负荷,提高处理效率。
4. 可利用产生的气体在水解酸化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
这些气体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被抽出利用。
比如,甲烷可以作为能源进行利用,减少能源的浪费。
三、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
以下是应用案例的简要介绍: 1. 化工行业废水处理化工行业废水中大量含有有机废物,COD浓度较高。
水解酸化池工艺详解
水解酸化池工艺详解在回用水处理工艺中水解酸化池的作用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水解——是大分子有机物降解的必经过程,大分子有机物想要被微生物所利用,必须先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这样才能进入细菌细胞内进一步降解。
酸化——是有机物降解的提速过程,因为它将水解后的小分子有机物进一步转化为简单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细胞外。
这是回用水废水处理工艺中水解酸化作为预处理单元的原因。
水解酸化池的两个最基本作用是:一是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二是去除废水中的COD,部分有机物降解合成自身细胞。
本岗位的水解酸化池采用下进上出的翻流运作型态,上升流速取0.765 m/h,有效水深为6.5m。
设计进水流量为900m³/h,水力停留时间按8.5h,总有效容积为7600m3。
水解酸化池共4座,每座9格,共36格。
每格水解酸化池设置有4个梯形泥斗,在泥斗下部采用水平喷射布水方式能使布水均匀。
每格池顶部沿四周池壁设置集水槽,用于产水导流,以及排泥。
每格水解酸化池内除了一根布水管外,还设有一根排泥管和供气管,其采用负压气提排泥方式,可使泥排至水解酸化池出水槽,与水解酸化池出水一起流至接触氧化池。
水解酸化池内采用了立体弹性组合填料,填料高度3m,上部1m保护区,底部2.4m布水区,每座池子组合填料为972m³。
池内采用的立体弹性填料的丝条呈立体均匀排列辐射状态,使气、水、生物膜得到充分混渗接触交换,生物膜不仅能均匀地着床在每一根丝条上,保持良好的活性和空隙可变性,而且能在运行过程中获得愈来愈大的比表面积。
填料的作用事实上就是给微生物提供一个生长平台,微生物附着再填料上可增加污水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提高水解酸化池的处理效率。
简单的说填料就是细菌的附着床,就是增加生物量和提高微生物与废水接触面。
水解和酸化是厌氧消化过程的两个阶段,水解是指有机物进入微生物细胞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微生物通过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催化反应;酸化是一类典型的发酵过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各种有机酸。
水解酸化工艺解析水解酸化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降解效果与机理
水解酸化工艺解析水解酸化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降解效果与机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一直是环保领域的重要难题之一。
水解酸化工艺作为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方法,对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降解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对水解酸化工艺的工作原理、降解效果和机理进行详细解析。
水解酸化是一种生物化学处理技术,通过酸化和水解过程有效降解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质。
其处理过程主要包括废水进水、酸化、水解、沉淀和除磷等步骤。
首先,废水进入酸化池中,通过酸化作用使废水的pH值下降,为后续的水解过程创造合适的环境条件。
然后,在水解池中,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为有机酸、氨和其他有机化合物。
这些产物可进一步被厌氧微生物降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
最后,通过沉淀和除磷等步骤,使水中的残余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水解酸化工艺的降解效果主要受到废水的性质、温度、酸化程度、停留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废水的性质直接影响降解效果。
不同类型的有机废水在水解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中间产物,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废水性质进行调整和优化。
其次,废水处理的温度对于微生物的活性和酸化速率有着重要影响。
适宜的温度可增加废水处理的效率,但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抑制微生物的活性,导致降解效果降低。
此外,酸化程度和停留时间也是影响降解效果的重要因素,合理调整可以提高水解酸化工艺的效率。
水解酸化工艺的降解机理主要包括酸化作用和水解作用两个方面。
酸化作用是指在酸化池中,通过酸性菌群将废水中的碳源氧化成有机酸,使废水的pH值下降。
这种酸化作用除了降低废水的pH值外,还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减少后续水解过程中微生物的竞争。
水解作用则是指在水解池中,废水中的有机酸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水解反应分解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
这一反应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生的甲烷可以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
总之,水解酸化工艺是一种有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方法。
通过酸化和水解作用,有机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可以被有效降解为无害的产物。
详解水解酸化工艺!
详解水解酸化工艺!在众多的污水处理工艺之中的水解酸化工序始终担负着预处理这一重要环节中的一员。
水解酸化池在各个污水处理工艺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水解是指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分子有机物想要被微生物使用,就必需先经受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这一历练,之后才能进一步被降解。
酸化是指污水中有机物降解提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会把水解后的小分子有机物进一步转化为简洁的化合物。
水解酸化池的主要有两个基本的作用:一是可以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二是可以去除污水中的COD,将部分有机物降解合成自身细胞。
水解酸化池内一般采纳弹性填料、组合填料等,立体弹性填料的丝条呈立体匀称排列,使气、水、生物膜可以得到充分的混合接触并予以交换,生物膜不仅能匀称地挂在每一根填料之上,保持了良好的活性和空隙可变性,而且能在运行过程中猎取更大的表面积。
池中的填料主要是为了给微生物供应一个生活的平台,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这样可以增加污水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水解酸化池的处理效率和效果。
简洁来说填料就是细菌的附着床,就是为了增加生物量和提高微生物与污水接触面积。
在不同的工艺中水解酸化工序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
水解酸化在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的水解目的主要是将原有污水中的非溶解性有机物转变为溶解性有机物,并把其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变为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而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以利于后续的好氧处理;而在厌氧消化工艺中的水解酸化的目的是为厌氧消化过程的甲烷发酵供应底物。
水解酸化处理是一种介于好氧和厌氧处理法之间的工序,可以将其视作厌氧处理第一和其次个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反应过程。
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水解酸化池视为兼氧池。
在目前的污水处理安装调试阶段中,水解酸化池的重要工作就是进行污泥的培育,活性污泥的培育我们一般会采纳间歇式的培育方式来进行,设定临时的进水管,并依据需要进行人工投加养分培育,进水采纳前段污水处理厂预培育的污泥液,进水量根据污水池的容积负荷递增投加。
水解酸化工艺特点及其效果评定指标问题探析
水解酸化工艺特点及其效果评定指标问题探析【摘要】水解酸化处理技术是在厌氧处理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
它是基于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生物处理过程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水解酸化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产酸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关键词】水解酸化;评定指标;好氧工艺;有机物比例;可持续发展0 引言水解在化学上是指化合物和水进行的一类反应的总称。
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水解指的是有机底物进入细胞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水解是复杂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转化为简单的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的过程。
酸化则是一类典型的发酵过程,即产酸发酵过程,酸化是有机底物既作为电子受体也是电子供体的生物降解过程。
在酸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被转化为以挥发酸为主的末端产物。
1 水解酸化菌群特征在水生化处理过程中,微生物起决定性作用,微生物种群的组成与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出水水质,所以通过对微生物种群的组成分析对揭示生物处理机理十分重要。
在研究中发现,水解与酸化过程是相互作用,由相同的微生物种群完成的,所以这两个过程是不可分割的。
水解酸化段的生物相主要是发酵细菌。
发酵细菌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庞大的细菌群,主要指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属异养菌,其中兼性菌数量要占到80%以上。
发酵细菌主要包括纤维素分解菌、淀粉分解菌、脂肪分解菌、蛋白质分解菌等,具有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很强,对毒性不敏感的特性。
2 水解酸化工艺优点事实上,水解池是一种以水解酸化菌为主的厌氧上流式污泥床,水解工艺是一种预处理工艺,其后可以采用各种好氧工艺。
在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水解酸化工艺要完成水解和酸化两个过程(酸化不一定彻底)。
采用水解池较之全过程的厌氧池(或消化池)具有以下的优点:(1)水解酸化过程可在常温下使固体迅速液化、降解,能有效减少废弃污泥量,水解好氧处理系统产泥量可减少28%,不需要经常加热的中温消化池;(2)反应器中,不需要搅拌器和水、气、液三相分高器,降低了造价并便于维修;(3)由于反应控制在第二阶段完成之前,出水无厌氧发酵所具有的不良气味,改善了污水处理厂的环境;(4)水解、产酸阶段的产物主要为小分子有机物,可生物降解性一般较好。
知识:全面解析水解酸化原理
知识:全面解析水解酸化原理水解在化学上指的是化合物与水进行的一类反应的总称。
1、水解酸化反应机理在废水处理中,水解指的是有机底物进入细胞之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水解是复杂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转化为简单的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的过程。
高分子有机物因相对分子量巨大,不能透过细胞膜,因此不可能为细菌直接利用。
他们首先在细菌胞外酶的水解作用下转变为小分子物质。
这一阶段最为典型的特征是生物反应的场所发生在细胞外,微生物通过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完成生物催化氧化反应(主要包括大分子物质的断链和水溶)。
酸化则是一类典型的发酵过程,即产酸发酵过程。
酸化是有机底物即作为电子受体也是电子供体的生物降解过程。
在酸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被转化以挥发酸为主的末端产物。
在厌氧条件下的混合微生物系统中,即使严格地控制条件,水解和酸化也无法截然分开,这是因为水解菌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水解能力的发酵细菌,水解是耗能过程,发酵细菌付出能量进行水解是为了取得能进行发酵的水溶性底物,并通过胞内的生化反应取得能源,同时排出代谢产物(厌氧条件下主要为各种有机酸)。
如果废水中同时存在不溶性和溶解性有机物时,水解和酸化更是不可分割地同时进行。
如果酸化使pH值下降太多时,则不利于水解的进行。
厌氧发酵产生沼气过程可分为水解阶段、酸化阶段、乙酸化阶段和甲烷阶段等四个阶段。
水解酸化工艺就是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可溶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质的过程。
2、水解酸化的影响因素a)基质的种类和颗粒粒径基质不同,其水解难易亦不同。
基质的种类对水解酸化过程的速率有重要影响。
如脂肪、蛋白质、多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水解速率逐渐增大;对同类型有机物来说,分子量大的要比分子量小的更难水解;从分子结构来说,水解难易程度为直链结构>支链结构>环状结构,且单环化合物易于杂环化合物。
关于水解酸化工艺的详解!
关于水解酸化工艺的详解!1、水解酸化法的机理厌氧生物反应包括水解、酸化和甲烷化三个大的阶段,将反应控制在水解和酸化两个阶段的反应过程,可以将悬浮性有机物和大分子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脂类等)通过微生物胞外酶水解成小分子,小分子有机物在酸化菌作用下转化成挥发性脂肪酸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可以将悬浮性固体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
首先,水解反应器中大量微生物将进水中颗粒状颗粒物质和胶体物质迅速截留和吸附,这是一个物理过程的快速反应。
一般只要几秒钟到几十秒即可完成。
因此,反应是迅速的。
截留下来的物质吸附在水解酸化污泥的表面,慢慢地被分解代谢,其在系统内的污泥停留时间要大于水力停留时间。
在大量水解酸化细菌的作用下,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后,重新释放到液体中。
在较高的水力负荷下随水流出系统。
由于水解和产酸菌世代期较短,往往以分钟和小时计,因此,这一降解过程也是迅速的。
在这一过程中溶解性BOD、COD 的去除率虽然从表面上讲只有 10%左右,但是由于颗粒状有机物发生水解增加了系统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浓度,因此,溶解性BOD、COD 去除率远大于10%。
但是由于酸化过程的控制不能严格划分,在污泥中可能仍有少量甲烷菌的存在,可能产生少量的甲烷,但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也相当可观,故以气体形成释放的甲烷量很少。
可以看出,水解反应器集沉淀、吸附、网捕和生物絮凝等物理化学过程,与水解、酸化和甲烷化过程等生物降解功能于一体。
2、水解酸化法的反应器类型水解酸化反应器主要包括升流式水解反应器、复合式水解反应器及完全混合式水解反应器。
此外,水解反应器还可以包括采用其他厌氧反应器型式实现水解酸化的反应器,如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厌氧接触反应器等。
1、升流式水解反应器升流式水解反应器的示意图见图1,水解酸化微生物与悬浮物形成污泥层,污水通过布水装置自反应器底部均匀上升至顶部出水堰排出过程中,污泥层可截留污水中悬浮物,并在水解酸化菌作用下降解有机物、提高污水可生化性等。
酸化工艺流程工艺
水解酸化工艺流程工艺在厌氧条件下的混合微生物系统中,即使严格地控制条件,水解和酸化也无法截然分开,这是因为水解菌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水解能力的发酵细菌,水解是耗能过程,发酵细菌付出能量进行水解是为了取得能进行发酵的水溶性底物,并通过胞内的生化反应取得能源,同时排出代谢产物(厌氧条件下主要为各种有机酸)。
如果废水中同时存在不溶性和溶解性有机物时,水解和酸化更是不可分割地同时进行。
如果酸化使pH值下降太多时,则不利于水解的进行。
厌氧发酵产生沼气过程可分为水解阶段、酸化阶段、乙酸化阶段和甲烷阶段等四个阶段。
水解酸化工艺就是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可溶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质的过程。
一、厌氧酸化工艺的操作步骤1.进水调节与预处理:废水首先进入处理系统之前,可能需要进行初步的物理或化学预处理,如格栅过滤去除大颗粒杂物,沉砂池去除砂粒,甚至化学沉淀法去除部分悬浮物和金属离子,以降低对厌氧微生物的潜在毒性。
2.水解阶段:在厌氧反应器内,首先经历的是水解阶段。
复杂的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脂肪和多聚糖)在水解菌作用下,通过胞外酶的催化,分解为较小的有机分子,如单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等。
3.酸化阶段:经过水解后形成的有机小分子接着在发酵菌的作用下进行酸化发酵。
这一过程中,有机物进一步被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VFAs,如乙酸、丙酸等)、醇类、氢气和二氧化碳等。
同时,由于VFAs的积累,反应体系的pH值可能会有所下降。
4.控制参数:在整个厌氧酸化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操作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根据所采用的微生物类型(嗜温菌或嗜热菌),维持反应器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如中温厌氧反应器一般在30-40℃)。
pH值:适时调整pH值,使其保持在一个适合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水平,通常在6.5-8.0之间。
污泥负荷:控制进水有机负荷,避免过快的有机物消耗造成系统负荷过重,导致酸化现象。
水解酸化工艺特点及其效果评定指标问题探析
水解酸化工艺特点及其效果评定指标问题探析【摘要】水解酸化处理技术是在厌氧处理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
它是基于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生物处理过程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水解酸化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产酸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关键词】水解酸化;评定指标;好氧工艺;有机物比例;可持续发展0 引言水解在化学上是指化合物和水进行的一类反应的总称。
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水解指的是有机底物进入细胞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水解是复杂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转化为简单的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的过程。
酸化则是一类典型的发酵过程,即产酸发酵过程,酸化是有机底物既作为电子受体也是电子供体的生物降解过程。
在酸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被转化为以挥发酸为主的末端产物。
1 水解酸化菌群特征在水生化处理过程中,微生物起决定性作用,微生物种群的组成与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出水水质,所以通过对微生物种群的组成分析对揭示生物处理机理十分重要。
在研究中发现,水解与酸化过程是相互作用,由相同的微生物种群完成的,所以这两个过程是不可分割的。
水解酸化段的生物相主要是发酵细菌。
发酵细菌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庞大的细菌群,主要指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属异养菌,其中兼性菌数量要占到80%以上。
发酵细菌主要包括纤维素分解菌、淀粉分解菌、脂肪分解菌、蛋白质分解菌等,具有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很强,对毒性不敏感的特性。
2 水解酸化工艺优点事实上,水解池是一种以水解酸化菌为主的厌氧上流式污泥床,水解工艺是一种预处理工艺,其后可以采用各种好氧工艺。
在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水解酸化工艺要完成水解和酸化两个过程(酸化不一定彻底)。
采用水解池较之全过程的厌氧池(或消化池)具有以下的优点:(1)水解酸化过程可在常温下使固体迅速液化、降解,能有效减少废弃污泥量,水解好氧处理系统产泥量可减少28%,不需要经常加热的中温消化池;(2)反应器中,不需要搅拌器和水、气、液三相分高器,降低了造价并便于维修;(3)由于反应控制在第二阶段完成之前,出水无厌氧发酵所具有的不良气味,改善了污水处理厂的环境;(4)水解、产酸阶段的产物主要为小分子有机物,可生物降解性一般较好。
污水处理中的水解酸化工艺
随后,这些小分子有机物在产 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 化为乙酸和氢气等产物。
水解酸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 量可以用于厌氧发酵的后续阶 段,如甲烷化阶段。
影响因素分析
温度
水解酸化反应过程中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影 响因素,不同温度条件下厌氧菌的活性不
同,因此需要控制适宜的温度范围。
有机负荷
有机负荷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水解酸化反 应的效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 水处理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处理工艺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水解酸化工艺简介
水解酸化工艺是一种常用的预处理工艺,主要用于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 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该工艺通过水解和酸化两个阶段,将不溶性有机物转化为溶解性有机物, 同时释放出沼气等能源物质。
水解酸化工艺具有高效、低耗、环保等特点,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 应用。
某垃圾渗滤液处理厂的水解酸化工艺应用
总结词
强化脱氮除磷
详细描述
针对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的氨氮和磷,该厂采用水解酸化工艺进行预处理。通 过提高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和调整运行参数,有效强化了后续生物脱氮除磷的效 果,显著降低了出水的氮、磷含量。
某企业废水处理的水解酸化工艺应用
总结词:节能降耗
详细描述:该企业废水的水解酸化工艺采用了新型的厌氧反应器,实现了高效率的有机物降解。同时 ,该工艺的能耗较低,为企业节省了运行成本。通过合理的工艺控制,保证了出水的水质稳定达标, 实现了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制。
pH值
pH值对水解酸化反应的影响较大,适宜的 pH值范围为5.5-6.5之间。
停留时间
水解酸化反应需要一定的停留时间,停留 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影响反应效果,需要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控制。
水解(酸化)工艺
水解(酸化)工艺水解(酸化)工艺属于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改进型,适用于处理低浓度的城市污水,它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4小时,能在常温下正常运行,不产生沼气,流程简化,并在基本不需要能耗的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降解,降低了造价和运行费用。
水解池内分污泥床区和清水层区,待处理污水以及滤池反冲洗时脱落的剩余微生物膜由反应器底部进入池内,并通过带反射板的布水器与污泥床快速而均匀地混合。
污泥床较厚,类似于过滤层,从而将进水中的颗粒物质与胶体物质迅速截留和吸附。
由于污泥床内含有高浓度的兼性微生物,在池内缺氧条件下,被截留下来的有机物质在大量水解—产酸菌的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物质,将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如有机酸类)。
经过水解后的污水的可生化性进一步提高,通过清水区排出池外进入后续好氧系统进一步处理。
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水解酸化的污泥龄较长,所以在污水处理的同时,污泥得以稳定减容。
在水解酸化池中,主要以兼性微生物为主,另含有部分甲烷菌。
水解酸化池中COD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吸收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以及大分子物质降解为有机酸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同时还包括硫酸盐的还原、氢气的产生及少量的甲烷化过程等。
总之,水解(酸化)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多功能的水解(酸化)池较功能专一的传统初沉池对各类有机物的去除效率高,节能降耗。
以多功能的水解池取代功能专一的初沉池,水解(酸化)池对各类有机物的去除率远远高于传统的初沉池,其COD、BOD、SS去除率分别达到25-30%、15-25%、65-70%,从数量上降低了对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
水解池用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能耗完成了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净化过程,使该组合工艺较常规工艺节能20%~30%。
2)污泥相对稳定水解(酸化)—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较常规工艺污泥量减少了15~30%,整个工艺的剩余污泥最终从水解酸化池排出。
水解酸化工艺原理说明
水解酸化工艺原理说明长期以来,在污水处理领域,好氧生物处理技术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出现,污水处理尤其是工业污水的处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单纯依靠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而且好氧法的高运行费用及剩余污泥处理或处置问题也一直是个难题。
水解酸化处理技术由于其高效、低耗、投资省的特点,逐步成为关注的焦点。
顾名思义,水解酸化处理方法具有水解和酸化特点。
水解是指大分子有机物在被微生物利用前,在胞外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的生物化学反应。
酸化是有机物降解的提速过程,因为它将水解后的小分子有机物进一步转化为简单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细胞外。
污水处理过程中,通过水解酸化工艺中较高的污泥浓度和厌氧环境,实现污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分解和去除,可以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
一、水解酸化工艺原理有机物的厌氧生物降解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水解阶段,微生物通过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催化氧化反应,二是发酵(或酸化)阶段,酸化菌将上述小分子转化为更为简单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细胞外,主要产物有挥发性脂肪酸、醇类、乳酸等;三是产乙酸阶段,指上一阶段产物被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氢气、碳酸及新的细胞物质;四是产甲烷阶段,指上一阶段产物被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及新的细胞物质。
水解酸化工艺就是考虑到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厌氧处理*一和第二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进而改善有机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奠定良好基。
二、水解酸化工艺特点水解酸化工艺有着突出的特点:①水解酸化阶段的产物主要为小分子有机物,可生物降解性较好,为好氧工艺提供优良的进水水质条件,提高好氧处理的效能,同时可利用产酸菌种类多、繁殖速度快及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的特点,简化控制运行条件和缩小设备体积,减少后续处理的反应时间和处理能耗;②厌氧工艺的产泥量远低于好氧工艺(仅为好氧工艺的1/10-1/6),并已高度矿化,易于处理。
水解酸化池工艺详解-污水车间
水解酸化池工艺详解在回用水处理工艺中水解酸化池的作用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水解——是大分子有机物降解的必经过程,大分子有机物想要被微生物所利用,必须先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这样才能进入细菌细胞内进一步降解。
酸化——是有机物降解的提速过程,因为它将水解后的小分子有机物进一步转化为简单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细胞外。
这是回用水废水处理工艺中水解酸化作为预处理单元的原因。
水解酸化池的两个最基本作用是:一是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二是去除废水中的COD,部分有机物降解合成自身细胞。
本岗位的水解酸化池采用下进上出的翻流运作型态,上升流速取0.765 m/h,有效水深为6.5m。
设计进水流量为900m³/h,水力停留时间按8.5h,总有效容积为7600m3。
水解酸化池共4座,每座9格,共36格。
每格水解酸化池设置有4个梯形泥斗,在泥斗下部采用水平喷射布水方式能使布水均匀。
每格池顶部沿四周池壁设置集水槽,用于产水导流,以及排泥。
每格水解酸化池内除了一根布水管外,还设有一根排泥管和供气管,其采用负压气提排泥方式,可使泥排至水解酸化池出水槽,与水解酸化池出水一起流至接触氧化池。
水解酸化池内采用了立体弹性组合填料,填料高度3m,上部1m保护区,底部2.4m布水区,每座池子组合填料为972m³。
池内采用的立体弹性填料的丝条呈立体均匀排列辐射状态,使气、水、生物膜得到充分混渗接触交换,生物膜不仅能均匀地着床在每一根丝条上,保持良好的活性和空隙可变性,而且能在运行过程中获得愈来愈大的比表面积。
填料的作用事实上就是给微生物提供一个生长平台,微生物附着再填料上可增加污水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提高水解酸化池的处理效率。
简单的说填料就是细菌的附着床,就是增加生物量和提高微生物与废水接触面。
水解和酸化是厌氧消化过程的两个阶段,水解是指有机物进入微生物细胞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微生物通过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催化反应;酸化是一类典型的发酵过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各种有机酸。
水解酸化的正确理解及案例
水解酸化的正确理解及案例从原理上讲,水解(酸化)是厌氧消化过程的第一、二两个阶段。
但水解(酸化)-好氧处理工艺中的水解(酸化)段和厌氧消化的目标不同,因此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水解(酸化)-好氧处理系统中的水解(酸化)段的目的,对于城市污水是将原水中的非溶解态有机物截留并逐步转变为溶解态有机物;对于工业废水处理,主要是将其中难生物降解物质转变为易生物降解物质,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以利于后续的好氧生物处理。
水解工艺的开发过程是从低浓度城市污水开始的,与高浓度废水的厌氧消化中的水解、酸化过程是不同的。
在连续厌氧过程中水解、酸化的目的是为混合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甲烷化阶段提供基质。
而两相厌氧消化中的产酸段(产酸相)是将混合厌氧消化中的产酸段和产甲烷段分开,以便形成各自的最佳环境。
因此,尽管水解(酸化)-好氧处理工艺中的水解(酸化)段、两相法厌氧发酵工艺中的产酸相和混合厌氧消化工艺中的产酸过程均产生有机酸,但是由于三者的处理目的的不同,各自的运行环境和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氧化还原电位(Eh)不同在混合厌氧消化系统中,由于完成水解、酸化的微生物和产甲烷微生物共处于同一个反应器中,整个反应器的氧化还原电位(Eh)的控制必须首先满足对Eh要求严格的甲烷菌,一般为300mV以下,因此,系统中的水解(酸化)微生物也是在这一电位值下工作的。
而两相厌氧消化系统中,产酸相的氧化还原电位一般控制在-300—-100mV之间。
水解(酸化)-好氧处理工艺中的水解(酸化)段为一典型的兼性过程,只要Eh控制在0mV左右,该过程即可孙里进行。
(2)pH值不同在厌氧消化系统中,消化液的pH值控制在甲烷菌生长的最佳pH值范围,一般为6.8-7.2。
在两相厌氧消化系统中,产酸相的pH值一般控制在6.0-6.5之间,在酸化反应器pH值降低时,丙酸的相对含量增大,而丙酸对后续的甲烷相中的产甲烷菌将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
水解酸化池工艺详解
水解酸化池工艺详解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水解酸化池工艺详解在回用水处理工艺中水解酸化池的作用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水解——是大分子有机物降解的必经过程,大分子有机物想要被微生物所利用,必须先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这样才能进入细菌细胞内进一步降解。
酸化——是有机物降解的提速过程,因为它将水解后的小分子有机物进一步转化为简单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细胞外。
这是回用水废水处理工艺中水解酸化作为预处理单元的原因。
水解酸化池的两个最基本作用是:一是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二是去除废水中的COD,部分有机物降解合成自身细胞。
本岗位的水解酸化池采用下进上出的翻流运作型态,上升流速取0.765 m/h,有效水深为6.5m。
设计进水流量为900m3/h,水力停留时间按8.5h,总有效容积为7600m3。
水解酸化池共4座,每座9格,共36格。
每格水解酸化池设置有4个梯形泥斗,在泥斗下部采用水平喷射布水方式能使布水均匀。
每格池顶部沿四周池壁设置集水槽,用于产水导流,以及排泥。
每格水解酸化池内除了一根布水管外,还设有一根排泥管和供气管,其采用负压气提排泥方式,可使泥排至水解酸化池出水槽,与水解酸化池出水一起流至接触氧化池。
水解酸化池内采用了立体弹性组合填料,填料高度3m,上部1m保护区,底部 2.4m 布水区,每座池子组合填料为972m3。
池内采用的立体弹性填料的丝条呈立体均匀排列辐射状态,使气、水、生物膜得到充分混渗接触交换,生物膜不仅能均匀地着床在每一根丝条上,保持良好的活性和空隙可变性,而且能在运行过程中获得愈来愈大的比表面积。
填料的作用事实上就是给微生物提供一个生长平台,微生物附着再填料上可增加污水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提高水解酸化池的处理效率。
简单的说填料就是细菌的附着床,就是增加生物量和提高微生物与废水接触面。
水解和酸化是厌氧消化过程的两个阶段,水解是指有机物进入微生物细胞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水解酸化
水解酸化1、技术简介水解(酸化)处理方法是一种介于好氧和厌氧处理法之间的方法,和其它工艺组合可以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
水解酸化工艺根据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厌氧处理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从而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奠定良好基础。
水解是指有机物进入微生物细胞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
微生物通过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催化反应。
水解酸化池酸化是一类典型的发酵过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各种有机酸。
从机理上讲,水解和酸化是厌氧消化过程的两个阶段,但不同的工艺水解酸化的处理目的不同。
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的水解目的主要是将原有废水中的非溶解性有机物转变为溶解性有机物,特别是工业废水,主要将其中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变为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以利于后续的好氧处理。
考虑到后续好氧处理的能耗问题,水解主要用于低浓度难降解废水的预处理。
混合厌氧消化工艺中的水解酸化的目的是为混合厌氧消化过程的甲烷发酵提供底物。
而两相厌氧消化工艺中的产酸相是将混合厌氧消化中的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分开,以创造各自的最佳环境。
2、结构酸化水解池内分污泥床区和清水层区,待处理污水以及滤池反冲洗时脱落的剩余微生物膜由反应器底部进入池内,并通过带反射板的布水器与污泥床快速而均匀地混合。
污泥床较厚,类似于过滤层,从而将进水中的颗粒物质与胶体物质迅速截留和吸附。
由于污泥床内含有高浓度的兼性微生物,在池内缺氧条件下,被截留下来的有机物质在大量水解—产酸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物质,将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同时,生物滤池反冲洗时排出的剩余污泥(剩余微生物膜)菌体外多糖粘质层发生水解,使细胞壁打开,污泥液态化,重新回到污水处理系统中被好氧菌代谢,达到剩余污泥减容化的目的。
水解酸化工艺
水解酸化工艺1、原理水解酸化净水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在细菌胞外酶的作用下,将复杂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简单的小分子水溶性有机物;然后是发酵细菌将水解产物吸收进细胞内,排出挥发性脂肪酸(VFA)、醇类、乳酸等代谢产物。
在厌氧条件下,水解和酸化无法截然分开,水解菌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水解能力的发酵细菌,水解是耗能过程,发酵细菌付出能量进行水解是为取得能进行发酵的水溶性底物,并通过胞内的生化反应取得能源。
水解酸化工艺能将污水中的非溶性有机物转变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有机物转变为易生物降解有机物,提过污水的可生化性,通常用于生化工艺的预处理,同时由于水解酸化可以去除一部分有机污染物,减少后续处理设备的曝气量,降低污泥产率,节约能耗。
2、设计计算(1)、动力学法水解是水解酸化过程的限制性阶段,颗粒性有机物的水解反应是颗粒性有机物浓度的一级反应,对于连续式无污泥回流的完全混合系统,所需的反应器容积V为:V=Q(S po-S p)/(K b S p)式中:Q ——进水流量,m3/hS po——进水颗粒性有机物浓度,mg/lS p——出水颗粒性有机物浓度,mg/lK b——水解速率常数,h-1K b通过试验确定,对于生活污水K b一般为0.1~0.2h-1(2)、水力停留时间法水力停留时间法是一种经验计算方法,反应器容积V为:V=Qt式中:Q——进水流量,m3/ht——水力停留时间,h水力停留时间根据经验或试验确定,一般城市污水的水解酸化-好氧处理中,t为2~3h;难降解工业污水的水解酸化-好氧处理中,可参照类似或相关工程经验确定,如印染废水可为t8~12h。
(3)、有机负荷法反应器有效容积可根据处理污水的水量、浓度及容积负荷确定。
V=QS/q式中:Q——进水流量,m3/hS——COD浓度,kg/m3q——容积负荷,kg/(m3·d)容积负荷需要试验确定,或参照同类污水经验值,一般可取1~3kg/(m3·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水解酸化工艺的详解!1、水解酸化法的机理厌氧生物反应包括水解、酸化和甲烷化三个大的阶段,将反应控制在水解和酸化两个阶段的反应过程,可以将悬浮性有机物和大分子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脂类等)通过微生物胞外酶水解成小分子,小分子有机物在酸化菌作用下转化成挥发性脂肪酸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可以将悬浮性固体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
首先,水解反应器中大量微生物将进水中颗粒状颗粒物质和胶体物质迅速截留和吸附,这是一个物理过程的快速反应。
一般只要几秒钟到几十秒即可完成。
因此,反应是迅速的。
截留下来的物质吸附在水解酸化污泥的表面,慢慢地被分解代谢,其在系统内的污泥停留时间要大于水力停留时间。
在大量水解酸化细菌的作用下,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后,重新释放到液体中。
在较高的水力负荷下随水流出系统。
由于水解和产酸菌世代期较短,往往以分钟和小时计,因此,这一降解过程也是迅速的。
在这一过程中溶解性 BOD、COD 的去除率虽然从表面上讲只有10%左右,但是由于颗粒状有机物发生水解增加了系统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浓度,因此,溶解性BOD、COD 去除率远大于10%。
但是由于酸化过程的控制不能严格划分,在污泥中可能仍有少量甲烷菌的存在,可能产生少量的甲烷,但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也相当可观,故以气体形成释放的甲烷量很少。
可以看出,水解反应器集沉淀、吸附、网捕和生物絮凝等物理化学过程,与水解、酸化和甲烷化过程等生物降解功能于一体。
2、水解酸化法的反应器类型水解酸化反应器主要包括升流式水解反应器、复合式水解反应器及完全混合式水解反应器。
此外,水解反应器还可以包括采用其他厌氧反应器型式实现水解酸化的反应器,如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厌氧接触反应器等。
1、升流式水解反应器升流式水解反应器的示意图见图 1,水解酸化微生物与悬浮物形成污泥层,污水通过布水装置自反应器底部均匀上升至顶部出水堰排出过程中,污泥层可截留污水中悬浮物,并在水解酸化菌作用下降解有机物、提高污水可生化性等。
图 1 升流式水解反应器示意图2、复合式水解反应器复合式水解反应器(示意图见图 2)内既存在水解酸化污泥,又存在水解酸化生物膜,形成水解酸化污泥和生物膜的复合体。
反应器上部为填料层,下部为污泥床,中间留出一定的空间以便悬浮状态的絮状污泥和颗粒污泥停留,增加了反应器的生物量,延长了微生物与废水的接触时间。
图 2 复合式水解反应器示意图3、完全混合式水解反应器完全混合式水解反应器(示意图见图 3)内设置搅拌装置实现污水和污泥的完全混合,其后设置沉淀池并回流污泥以保证反应器内有较高的污泥浓度。
图 3 完全混合式水解反应器示意图4、其他厌氧反应器此类反应器主要利用已有厌氧反应器型式实现水解酸化,如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厌氧接触反应器等。
此类反应器设计可参考相应的厌氧反应器设计规范,本规范中不再重复规定。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见图 4)的结构特点是反应器中设置折板形成数个升流式水解反应器,废水在反应器内沿折流板流动,提高了微生物与废水的混合接触作用。
图 4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厌氧接触反应器的特点是水解酸化微生物固定在反应器内特设的载体上形成生物膜,微生物的世代期较长,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强,此类反应器的典型代表为厌氧滤池。
3、水解酸化法的应用水解酸化法用于污水处理预处理,水解反应器可以替代初沉池,起到拦截悬浮物、降解有机物、提高污水可生化性等作用。
原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或可生化性差时,可将其作为预处理方式,以降低后续处理的负荷和难度,一般情况下需连接后续处理系统。
水解酸化法一般用于原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或可生化性差时,将其作为预处理工艺降低后续处理的负荷和难度。
若进水可生化性较好,且 COD 浓度大于1500mg/L,水解酸化法反应器内易进入厌氧产甲烷阶段,影响工艺运行,应选择其他厌氧反应器,据此规定水解反应器进水 COD 浓度宜小于 1500mg/L。
对可生化性较差的污水,COD 浓度对水解反应器影响不大,利用水解反应器可提高污水可生化性。
目前已知水解酸化法对城市污水、印染废水、制药废水、造纸废水、啤酒废水、化工废水和合成洗涤剂废水等多类废水很有效,而且悬浮物去除率高,去除的悬浮物可以在水解反应器中部分消化。
水解反应器设计停留时间调查统计表见表 1。
表 1 水解反应器设计停留时间统计表1)城市污水处理迄今为止,水解-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已应用于几十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累计投资几十亿元,形成了上百万吨/天的处理能力。
十多年来的工程实践表明,水解-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是我国独立开发的具有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和处理能耗低等特点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为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供了一条新的、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江苏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日进水 10 万吨/天,由于进水中含有大量工业废水,污水 COD 高于正常城市污水,可生化性低于 0.4。
该厂采用水解-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水解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为 2.5~3h,常温下运行,基本不产生沼气,流程简单,造价低,管理方便。
因水解酸化法集生物降解、物理沉降和吸附为一体,污水中的颗粒和胶体污染物被截留和吸附,并生物降解。
水解反应器 BOD5 去除率为 20~35%,CODCr 去除率为 30~45%,SS 的去除率为 70~85%,同时水解反应器改善了污水的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续的好氧处理。
2)印染废水处理目前已知水解酸化法对印染废水、啤酒废水、制药废水、造纸废水、化工废水和合成洗涤剂废水等各种工艺废水很有效。
印染废水具有有机物含量高、成分复杂、色度深、pH 值高、水质变化大等特点,是国内外公认的难处理工业废水之一。
近年来,由于新型纺织纤维的开发,聚乙烯醇(PVA)浆料、人造丝碱物、新型助剂等难降解有机物大量进入印染废水,使废水的可生化性变差,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受到严重的挑战。
某印染废水的BOD5/COD 为 0.15~0.3,可生化性一般,并且水中的有机物对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采用水解酸化-好氧的处理工艺,水解反应器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为 8~10h,使污水 BOD/COD 升至 0.3~0.45,为后续好氧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并去除了大部分的色度。
印染废水经该工艺处理后,其 COD、BOD5、色度、SS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93%、94.6%、97%和 89.2%,所有指标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3)造纸废水处理造纸制浆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污染严重,BOD5/COD 比值小,属于难生物降解废水。
某造纸废水进水 CODCr、BOD5、SS 浓度分别为4120mg/L、1630mg/L、2080mg/L, 采用水解-好氧工艺处理,水解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为 5.8h,采用升流式水解反应器的型式,水解反应器中挂有弹性填料,处理后出水 CODCr、BOD5、SS 浓度分别达到354mg/L、92.5mg/L、95.6mg/L,去除效率分别达到 91.4%、94.3%、95.4%,优于《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355-2001)。
4)制药废水处理某制药生产废水主要为妥布霉素、洛伐他丁、盐霉素钠盐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生产废水,该废水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色度高、毒性大,含有表面活性剂、残余抗生素、硫酸根、溶媒等多种抑制物质,水质水量波动大,属于有一定处理难度的抗生素废水。
进水CODcr、BOD5、SS 浓度分别为 4000~11000mg/L、1300~6500mg/L、100~500mg/L。
水解反应器对COD 的去除率为 18%~25%,经过水解酸化后 BOD5/COD 由原来的 0.152~0.218 提高至0.436~0.496,该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为后续好氧工艺稳定运行创造了条件。
5)啤酒废水处理某啤酒厂废水处理工程中采用了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进水 CODcr、BOD5、SS 浓度分别为 1090~4410mg/L、734~1810mg/L、400~796mg/L,经过半年多的运行,处理效果稳定。
水解反应器采用升流式水解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为 6h,而传统生物氧化法处理啤酒废水 HRT 一般大于 10h,有的甚至大于17h,本工艺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其次,啤酒废水经水解酸化处理后,BOD5/CODCr 值从原来的 0.51 提高到 0.72,CODCr 和 BOD5 的去除率分别为 39.2%和 14.2%。
水解酸化达到较好预处理效果,废水的可生化性增加,这样可充分发挥后续好氧生物处理的作用,缩短整个工艺的水力停留时间,提高生物处理效率。
6)焦化废水处理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的萘、吡啶、喹啉、吲哚、联苯等杂环及多环芳烃类有机物,是一种可生化性差的废水。
某焦化废水 COD 为 1327mg/L,BOD5/CODCr 为 0.2,水解反应器停留时间为 4h,处理后 BOD5/CODCr 升至 0.32。
经水解酸化反应后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物质,其生物氧化率由原来的 31.2%提高至 51.2%。
而对联苯和吡啶而言,不仅可生化性得到改善,而且其对生物的抑制作用也基本消除。
7)纺织废水处理在涤纶纤维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善纤维性质,提高纤维可织性,需要使用纺丝油剂处理纤纶。
纺丝油剂主要由一些抗静电剂、柔软剂、渗透剂、涧滑剂及一些乳化剂等高分子化合物组成,而乳化剂又含有一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烷基磷酸酯钾盐、脂肪酸聚乙二醇脂、烷基醚硫酸钠等等。
这些油剂废水COD 在 2000mg/L 左右,而 BOD5 为 350mg/L,BOD5/COD 为 0.18。
采用各种物化处理费用高,生化好氧处理有大量泡沫产生。
选用水解-好氧工艺,其中水解反应器停留时间为 10h,投加软性纤维填料,好氧处理单元采用接触氧化法,停留时间为 7~8h。
经过水解酸化反应后废水 BOD5/COD 从 0.18 上升至0.20,并且 COD、BOD 值都有所增加,这说明一些难降解的物质经水解酸化反应后变成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
经过水解酸化,好氧处理后 BOD5 去除率可达到89%,COD 去除率可达到 89%,这使得一般油剂浓度超过 1000mg/L 就不能生化处理的废水,在浓度高达2000mg/L 时也可以进行稳定的生化处理。
6、水解酸化法存在的问题1)水解酸化法开发应用时间较短,由于水解酸化法设计参考资料较少,造成工程设计中出现失误较多,难以发挥水解酸化法工艺效果,影响工艺推广。
2)水解酸化法有别于传统厌氧工艺,需考虑其特有的布水、排泥等问题,不能简单套用,在建设中需要根据工艺要求合理建设。
3)水解酸化法是厌氧降解的前两个阶段,需要合理设计和运行调试,否则容易进入产甲烷阶段,难以实现水解酸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