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完整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一)两者的概念和内容内部控制是指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及其他各方进行的,旨在加强风险管理、增大实现既定目标的可能性的机会。
内控有3个目标:保证实现银行运行的效果与效率、财务报告的a,靠性和完整性,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目标代表着银行努力的方向;内控的内容由控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5项要素组成,内容代表着实现三个目标所需的元素风险是指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衡疑标准是后果与可能性;风险管理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评估.防止风险,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町能造成的影响,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口卫丽娟上。
风险管理技术包括风险评估框架,风险防范系统等,前者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缓释和根据模型对可能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
(二)两者的联系可以看出风险是一个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除包括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之外。
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除在涵盖内部控制的全部5个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3个要素。
因此,全面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扩展,它的范围比内部控制框架的范围更为广泛,涵盖了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必币町少的一部分。
二.如何处理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一)建立植入型内控制度植入型内控制度是一种主动型质量控制系统,以经营管理系统为依托的控制制度,即是植入管理系统中的,而不是附加在管理系统之上的,可以使得内控成为一种事前的,系统的和能被大家都接受的系统。
它对于保证银行实现既定目标具有许多方面的系统化优势:最高管理层可保证银行的质量意识在银行运行中得以贯彻;使质量目标贯穿于银行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其他相关过程中,借助干竞争和客户需求可以促使质万方数据量不断提高。
(二)实施真正意义匕的全面刚殓!管理1.建立ERM框架。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
风险管理旨在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风险;而内部控制则是一套规范和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的运营活动合规、有效和可靠。
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并确保企业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稳定运营。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以及在风险发生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通过风险管理,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面临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其核心目标是确保企业的运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管理者的意愿。
内部控制体系一般包括组织机构设置、责任分工、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等方面,通过建立规范的制度和流程,确保企业的运营活动能够有效、高效地进行。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相辅相成的。
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框架,以帮助企业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而内部控制则提供了一套规范和制度,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中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对企业的影响。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生命周期的模型来解释:在风险识别和评估阶段,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工具来识别和评估不同的风险;在控制风险的阶段,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套规范和制度来控制已经识别的风险;在监督和反馈阶段,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审计等手段来监督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风险管理提供了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和工具,而内部控制提供了规范和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运营活动合规、有效和可靠。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风险管理旨在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风险,而内部控制则是一套规范和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的运营活动合规、有效和可靠。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业务目标而制定的、落实的一系列控制措施,旨在保护企业资产、确保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促进业务效率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而风险管理则是在经济活动中,通过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各种风险的过程,以达到保障企业业务连续性和稳健发展的目的。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1.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
内部控制是识别、评估和监测风险的基础,是实施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对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保障企业的安全和稳定。
2.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效果内部控制的效果可以通过风险管理的实施来衡量。
风险管理是企业为保障自身稳健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风险控制和管理活动。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保障企业业务稳定发展。
只有内部控制得到完善并落实到位,才能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3.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需要相互协调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需要相互协调。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措施。
同时,企业还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措施,以适应经济环境和业务需求的变化。
因此,企业需要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建立定期的评估和监测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种风险,以保障企业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每个组织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为了保护组织的利益、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以及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概念、原则以及其在组织中的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原则1. 概念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流程和控制措施,旨在管理和监督组织内部的各种风险。
内部控制覆盖了组织的财务、运营和合规等方面。
2. 原则(1)风险评估与监控:组织应该对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并建立监控机制来识别和控制风险。
(2)控制活动:组织应该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活动,以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信息与沟通:组织应该确保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流动,以便管理层做出明智的决策。
(4)监督与反馈:组织应该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定期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作出必要的改进。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原则1. 概念风险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策略。
通过风险管理,组织可以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风险,以最小化潜在的损失。
2. 原则(1)风险识别与评估:组织应该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确保及时发现与评估各种风险。
(2)风险防范与控制:组织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和策略,以控制和减轻已经识别的风险。
(3)风险应对与应急预案:组织应该制定应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风险的应急预案,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应对。
(4)风险监督与改进:组织应该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定期评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作出必要的改进。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组织中的重要性1. 保护组织利益: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组织可以防止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对组织利益造成的损害。
2. 提高经营效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可以帮助组织识别和处理潜在的风险,优化组织资源的配置,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
3. 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组织可以建立起稳定可靠的商业运作模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引言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为了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内部控制并有效管理风险成为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介绍和分析。
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为达到预期目标并保护财产安全、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措施和管理方法。
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风险评估与控制、信息与沟通、监测与反馈等多个要素。
目的内部控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企业财产和利益:通过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预防和发现内部和外部的潜在风险和威胁,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和利益的保护。
2.提高经营效率:内部控制能够明确责任和权限,并建立合理的审批流程和决策机制,以提高经营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3.提升信息质量:内部控制可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4.遵守法律法规和规范经营行为:通过合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确保企业的经营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避免违规风险。
要素和实施方法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测与反馈。
实施内部控制需要企业明确责任和权限、建立审批流程和决策机制、制定政策和程序、加强内部沟通和培训、建立监测和反馈机制等。
风险管理定义风险管理是企业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控制和处理的过程。
风险管理旨在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保护企业的利益和目标。
风险识别和评价风险识别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类风险。
风险评价则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确定其发生可能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
风险控制和处理风险控制是指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风险处理则是在风险发生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应对策略,尽量降低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和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良好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就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概念、原则以及实施步骤进行探讨,旨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与原则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通过组织、方法、制度和程序等手段,在其行为、活动和资源配置中,对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规范、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手段。
内部控制的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经济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覆盖企业各个环节和方面;适度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经济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的成本应当与效益相适应;适用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根据企业的规模、性质和特点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设计;可行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在企业内部形成可行的操作程序和管理制度;灵活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能够及时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原则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对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事件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监控的一种管理活动。
风险管理的原则包括全员参与原则、系统性原则、持续性原则、风险优先原则和科学决策原则。
全员参与原则要求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层的职责,而是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系统性原则要求风险管理应当以系统思维为基础,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性原则要求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风险优先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根据风险的重要性和优先级进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资源配置;科学决策原则要求风险管理应当基于科学的分析和决策,避免主观主义和盲目性。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密切相关,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而存在的。
内部控制通过明确责任、规范行为、分离职责等方式,帮助企业识别和管理风险。
同时,风险管理又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保障企业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概念、原则和重要性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原则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提高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建立的一套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其目的是通过厘定各种操作程序、规定独立的决策职权和授予责任,确保业务活动及相关信息真实、准确地传达,并有效提供给决策者。
内部控制的核心原则主要包括审计、监管、评估和调整。
审计是通过内部或外部的检查、核实和论证,评估业务活动的效果和结果。
监管是指企业对资金、资产及其运作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合法性和安全性。
评估是指通过定期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不断优化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机制。
调整是根据评估的结果,不断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原则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程序和方法,识别和评估可能对企业目标和利益造成负面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制定防范和应对措施,以降低和控制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风险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
风险识别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全面了解,确定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各类风险。
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风险控制是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风险监测是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内部控制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保证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
风险管理则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依据,为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及区别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联系与区别一、引言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扩大发展成果,提升经营效率,最大限度地获取可利用的资源,达成实现企业各项战略目标的愿景而在企业内部采取并实施的多项控制措施、计划、活动和方法等。
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
风险管理,是指对能影响企业发展的潜在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分析、评价,按照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和产生的后果程度来确定风险的大小,权衡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依据企业风险偏好来决定采取何种控制措施,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联系亦有区别,需要辨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全面、准确处理和利用二者在经营管理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从重合的关键要素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互交叉、共同影响企业的各项经营作业,协同作用于企业的发展效果。
(一)最终目的一致———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旨在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保障企业各项活动合理运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共同目的在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对企业的资产进行保护的同时产生更有意义的价值。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协调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标都主要有三类:报告类目标、经营性目标、遵循性目标。
除此之外,风险管理还增加了战略目标,也意味着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注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性质相近———动态过程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均表示一系列活动及过程,而不是结果。
内部控制强调的是内部活动,风险管理强调的是管理手段,二者均强调的是过程管理,表现为时间上的周期性和过程上的连续性的动态管理,而不是表现为静止状态的结果管理。
从动态的过程管理上看,二者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将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并作用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时段。
(三)内部控制为风险管理打好基础和支撑从历史沿革来看,内部控制比风险管理出现的更早,发展也较为健全。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和风险也随之增加。
为了有效管理风险并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原则以及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通过制度、方法和程序,并运用金融、人力、物流等资源,实施管理过程中的保证机制。
其核心目标是确保企业的稳定运作、资产保护和规范经营。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
在内部控制中,控制活动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但不限于审计、内部检查、风险评估、预算管理等一系列控制措施。
通过这些控制措施,企业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在面临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内外部风险的过程。
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对等阶段。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并降低发生风险时的影响。
企业面临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优势,并提高业绩。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手段和保障。
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并及时应对风险的影响。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只有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下,企业才能有效地识别和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2. 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预防潜在的风险。
通过设立合理的控制活动和制度,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防止风险的发生。
3. 内部控制可以提高风险应对的能力。
当风险发生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的机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风险的影响。
4. 风险管理需要内部控制的支持和监督。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与审计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和风险管理的实施。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如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内部控制是一种用来保护企业财务、经营和其他资源的系统,而风险管理则是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的风险。
这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降低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一套规则、流程和制度。
它通过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操作流程、设立审批机制以及强化监督检查等方式,确保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并防范内部欺诈行为。
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它包括企业文化、道德伦理、领导风格等。
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有助于员工合规行为和高效运营。
2. 风险评估:企业需要对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通过了解和识别风险,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
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为了达到控制目标而实施的具体控制措施,如内部审计、资产保护、信息系统控制等。
4. 信息与沟通:建立有效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有助于及时传达重要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同时,员工也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提高其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应用。
5. 监督与审计:监督与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持续评估和监督,包括内部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反馈机制等。
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过程。
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每个人都要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风险管理的步骤如下:1. 风险识别:识别潜在的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企业可以通过SWOT分析、市场调研等方式,了解内外部的风险因素。
2. 风险评估:评估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以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评估,比如使用风险矩阵或风险指标等。
3. 风险应对:确定应对风险的措施和计划。
常见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和风险接受等。
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
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一、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1. 内控的定义内控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一套有组织的、协调一致的管理体系,旨在提供合理保证企业运营目标达成的一种手段。
它是一种全面覆盖企业各个环节和业务活动的管理方式,旨在保证企业运营的合法性、合规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2. 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市场环境和外部因素,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手段,对可能出现的损失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
二、内控与风险管理的作用1. 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准确性内控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2. 降低市场风险通过内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运作,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减少经营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
3. 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内控和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防范企业资产遭受损失或被盗窃的风险,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 促进企业持续发展通过内控和风险管理,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规避经营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内控和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三、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原则1. 公正原则内控和风险管理应当建立在公正原则的基础上,确保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公正、透明。
2. 全面性原则内控和风险管理应当全面覆盖企业的各个方面和活动,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
3. 合规性原则内控和风险管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4. 实效性原则内控和风险管理应当具有实效性,确保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的运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5. 连续性原则内控和风险管理应当具有连续性,确保企业在不同经营环境下都能够有效地运行。
四、内控与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1. 确立内控与风险管理制度的目标企业应当明确内控与风险管理制度的目的和目标,明确内控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各种内外部的风险挑战。
为了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经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目标、原则以及相关实施方法。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目标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和操作程序,以达到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保护企业资产、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的一种管理机制。
内部控制旨在规范企业各项活动,有效降低和控制风险,保护企业的利益。
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内部控制的规定和监督,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为相关利益相关方提供真实且可比较的财务信息。
2.保护企业资产安全:通过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措施,减少资产损失和浪费,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确保企业的经营秩序和稳定发展。
3.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内部控制可以建立起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程序,规定员工岗位职责和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促进企业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内部控制的原则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以下是常见的内部控制原则:1.风险识别与评估原则:企业应当对内外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关键风险点,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
2.制度规范原则: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限,并确保其有效执行。
3.监督检查原则: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4.信息披露原则:企业应当及时、准确地向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披露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保障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三、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实施方法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评估和控制,以最小化风险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并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合理配置资源,控制风险,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等。
为了减少和控制这些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概念、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和意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达成经营目标而建立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等一系列措施和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法律合规以及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的实施要求企业明确的制度、流程和责任分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控制,达到防止和减少风险的目的。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这有助于保护企业的利益,确保企业长期发展。
2. 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内部控制,企业可以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减少浪费和错误,提高生产效率和财务效益。
3. 提高信息可靠性:内部控制可以保障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防止信息泄露和失真,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机制等基本要素。
1.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情况。
良好的控制环境可以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2.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可能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的过程。
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可以确定关键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企业为减少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制度。
这包括内部审计、控制程序、监督控制等。
4.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方式。
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完整对于内部控制的实施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5. 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指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全面监督和检查。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在实施业务过程中,为达到企业目标而建立的一套制度、方法和措施,以确保业务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提高业务运作效率,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一种管理工具。
风险管理是指组织在实施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的一系列活动和措施。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标一致: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共同目标是为了保护组织的资产,确保业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业务运作效率,防范和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而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来达到这一目标。
2.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控制是一种通过建立制度和控制措施来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管理工具。
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测等方面。
其中,风险评估和应对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来保护组织的资产,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3.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风险进行了适当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这些过程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4.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互促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风险,降低组织所面临的风险水平;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可以提供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结果,为内部控制的建立和优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组织更好地识别和应对风险。
5.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需要相互衔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需要相互衔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需要依据风险管理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而风险管理需要依赖内部控制的落实来实现风险的控制和监控。
只有两者相互衔接,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任何组织都需要关注和实施的关键方面。
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中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和程序,旨在确保并促进有效和高效的运营,保护组织资产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
而风险管理则是指组织在追求业务目标时,识别、评估和处理各种可能的风险。
一、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对于组织的成功运营至关重要。
它有助于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管理组织的资产和资源,并确保组织能够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1.1 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内部控制通过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投资者、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正确的信息基础。
这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组织的信任,并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2 欺诈行为的防止内部控制的实施能够降低内部员工的操纵和滥用资产的可能性。
通过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划分,以及有效的审计和监控机制,可以发现和阻止欺诈行为的发生。
1.3 资产和资源的管理内部控制帮助组织有效管理资产和资源,确保它们被合理且正确地使用。
这不仅有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价值。
1.4 法律法规和规范的遵守由于商业环境的法规和规范日益复杂和严格,内部控制的实施有助于组织合规。
通过建立合规性框架、流程和制度,组织可以有效地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降低违规的风险。
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是商业活动中无法避免的因素。
风险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商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旨在识别、评估和处理各种可能的风险。
风险管理有助于组织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并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价值。
2.1 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准确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
这包括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确保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并对其潜在影响进行准确评估。
2.2 风险的处理与控制一旦风险被识别和评估,组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和控制这些风险。
这可能包括采取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和风险接受等策略,以降低风险对组织的影响。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一、引言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达成的一种组织目标的方法,包括执行有效的教育制度、长远的决策制定、资产保护等方面。
风险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实施措施,在日常经营中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的过程。
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发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以提高企业绩效。
二、内部控制2.1 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原则内部控制是一种有助于组织达成目标的过程,包括管理对目标达成的助力,但也包括对不利后果的把控。
其原则包括:有效性、成本效益、全面性、一体性。
2.2 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控活动五大组成部分。
三、风险管理3.1 风险管理的概念及要素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目的是通过识别、评估和控制机构面临的威胁和机遇,确保组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实现目标。
要素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监控等。
3.2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组织降低不确定性,提高对不利事件的抵抗力,增强在竞争环境中的持续发展能力。
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联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辅相成,内部控制是保证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保障,同时,风险管理也需要内部控制为其提供信息和支持。
五、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落实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流程,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培训员工的意识等措施,以确保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效落实。
六、结论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持续的改进和落实,企业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保障经营目标的实现。
公司应该一直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使其成为公司日常经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张三等.(202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实务》.出版社:XXX•李四等.(2020).《企业风险管理实践》.出版社:XXX以上是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一些讨论,希望对读者了解这一话题有所帮助。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二者之间密切相关并相互促进。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机制,旨在确保组织能够达成预定目标,保护公司的财务和非财务资源,同时提供合规性保证。
而风险管理则是一种方法论,旨在识别、评估和处理各种潜在风险,以降低风险对组织的不利影响。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和理解。
首先,内部控制是为了管理风险而存在的。
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金融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可以识别和评估这些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轻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内部控制通过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以及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帮助企业降低各类风险的出现概率和损失程度。
其次,风险管理需要依赖于内部控制的支持和保证。
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组织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和监控,以确定潜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而内部控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例如,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确保风险管理的信息和报告的准确和及时性。
同时,内部控制要求企业设立适当的风险管理团队,并提供必要的资源,以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企业的资产,确保公司的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并确保合规性要求得到满足。
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预防和降低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尽管两者的具体内容和手段不同,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通过相互作用和反馈循环来持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可以为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基础,而风险管理的结果和反馈又可以为内部控制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指导。
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循环,可以帮助企业不断学习和成长,逐步提升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2)学期期末答题纸考试科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编号:姓名:张芳芳学号:1311121091 阅卷教师:成绩:上市公司实施全面风险管理(ERM)的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二十一世纪初期,安然和安达信联合造假的财务丑闻使人们震惊,不久,美国电信业巨头世界通信和制造业巨头施乐公司也相继曝出财务造假丑闻。
接二连三的事件给美国公司的信誉蒙上了阴影,为了恢复社会公众、投资者对美国上市公司、股市的信心,2002 年美国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管理者、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几个层面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做了具体的规定,此外,该法案还制定了问责机制和惩罚措施。
结合该法案,COSO 在1992 年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理论成果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这个全新的框架体现对风险管理的重视,标志着风险管理将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公司都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工具,标志着这种新的风险管理模式的兴起。
近年来,著名企业评级机构也将ERM 作为对企业评级的基本评价因素,如标准普尔在2008 年第三季度引入反映ERM 的关键指标进入全球企业信用评级体系[1]。
穆迪公司将建立ERM 系统作为对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评级的重要因素[2]。
COSO 在2004 年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标志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时代的到来[3]。
二、文献综述目前国外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种主要是利用公开数据采用单一指标测度和分析ERM 实施效果。
如Gordon 等认为ERM 实施效果评价可借助于公司经营结果变化来表现,如当实际比预期销售额有所增加时说明企业有较好的ERM 效果[4];还有学者利用股票市场反应来考核ERM 的实施效果,包括市场对评级公告和标准普尔评级改变的反应。
例如,Baxter 等用标准普尔质量评级度量ERM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股票价格与ERM 实施效果呈显性正相关关系[5]。
另一种主要是借助调查问卷及访谈数据分析综合测度ERM 实施效果,其测度方式有的按等级测评,有的设计指数等。
如Nocco 和Stulz将ERM 分为5 个等级进行测评,包括没有ERM 计划、正考虑实施ERM、正着手实施ERM、正在实施ERM 过程中、ERM 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
Gordon 等设计了ERM 指数用以评价企业的ERM实施程度[6]。
Calandro 和Lane 依照BSC 思路设计了ERM 记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角度设计指标,综合评价ERM 实施效果[7]。
Desender 从COSO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7 要素入手构建指标体系,对7 个维度赋予相同权重来评测ERM 实施效果[8]。
而国内研究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效果主要是基于COSO 框架进行规范研究,而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少。
2005 年香港会计师公会(HKICPA)以COSO 框架为基础发布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基本框架》。
中国有关部门制定的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标准,包括银监会在2007 年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国务院国资委在2006 年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一些监管部门和机构在2008 年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核心目标也与COSO 框架一脉相承。
因此,国内大多数学者曾聚焦于COSO 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分析,通过规范研究或案例研究证明COSO 风险管理框架是衡量ERM 有效性的一个标准。
三、研究假设ERM 是有效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是企业在设计和实施ERM 系统时,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企业会建立先进的、完整的ERM 系统,而另一些企业只会对一些特定的、明显的风险进行防范。
企业ERM 实施程度和自身风险管控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其在ERM实施效果上的差异。
通过对于以往研究文献中ERM 实施程度和企业风险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的梳理,本文将影响企业ERM 实施效果的因素分为以下三类:(1)外部影响;(2)企业特征;(3)公司治理结构。
1、外部影响企业在设计和实施ERM 系统时,必须考虑来自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
影响ERM 实施效果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环境不确定性、审计者影响以及外部监管影响等。
本文主要讨论环境不确定性和审计者所带来的影响。
从企业外部因素来看,环境不确定性是最受重视的一个因素,它是企业外部环境中重要的一个特征。
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越高,未来不可预计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企业面临的风险可能越多,风险事件产生的影响可能越大,这就加大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难度,也使得企业需要一个更为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来管理风险。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研究将审计的事务所类型作为ERM 实施的影响因素。
这些研究认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代表着更高的审计质量和更好的风险监控,高质量的事务所能够更好地诱导和鼓励企业改进ERM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故本文提出假设:H1:环境不确定性对ERM 实施有显著的负影响。
H2:四大事务所审计会对ERM 实施有显著的正影响。
2. 企业特征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实施ERM 的价值可能不尽相同。
企业特征上的不同,可能使得企业在ERM 实施程度上有不同的选择,同时也可能影响到ERM 的具体实施。
在企业特征当中,企业规模和财务状况是被研究得比较多的两个因素。
企业规模是设计和使用管理内控系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ERM 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OSO 也明确了在设计ERM 系统过程中应关注企业规模这一重要因素。
Colquitt等认为,除了对于更有效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技巧有更大的需求之外,规模大的企业有更好的能力去实施ERM。
[9]根据推测,在实施ERM 时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因为规模大的企业有着明显的资源优势,而且也只有更大规模的企业才具备充足的条件去实施一个功能齐全的ERM 系统。
Beasley 等同样证明,企业规模与ERM 的实施阶段正相关。
财务状况也是ERM 影响因素研究中的重要变量。
我们认为盈利能力和财务杠杆作为最重要的财务状况指标影响着企业风险决策,进而影响企业ERM 的实施效果。
Kahneman 和Tversky(1979)在他们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中指出,面对可能损失的前景时,人们有风险追求的倾向;面对盈利的前景时,人们有风险规避的倾向。
我们同样认为,企业决策者在面临可能损失(财务状况不佳)的前景时,有风险追求的倾向;在面临盈利(财务状况良好)的前景时,企业更倾向于规避风险。
Bowman 通过对1972~1976年美国85 个行业1572 家企业研究发现,获利能力低的企业更倾向于冒险。
这种对于风险的倾向导致了企业在实施ERM 上的差异,从而影响到了ERM 的实施效果[10]。
故本文提出假设:H3:企业规模也会对ERM 实施效果产生显著正效应。
H4:财务状况对ERM 实施效果存在显著的正影响。
3.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也一直是ERM 影响因素研究中关注的焦点,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帮助企业建立适合自身的ERM 系统,同时促进ERM 的有效实施。
由于管理者是ERM 系统的具体实施者,所以在公司治理结构影响ERM 的要素当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管理层权利分配以及董事会对于管理层的监督作用。
管理层权利过于集中,可能导致管理者对于风险的个人偏好影响整个企业ERM 的实施。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表现为风险寻求的原因有可能是过度自信。
Weinstein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得出:管理者的决策权限越大,越感觉自己是公司的主人,则过度自信程度越强[11]。
Haywad 和Hambrick 指出,薪酬最高的管理者相对公司内的其他管理者薪酬越高,说明他在公司内地位越重要,其对公司控制力就越强,也更容易过度自信[12]。
Moore 和Kim 指出过度自信的经理人经常高估回报,低估风险[13]。
Shefrin 也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易于低估投资收益的波动和风险,从而选择高风险的项目。
管理层权利过于集中,可能使得管理者过度自信,并且缺乏制约,从而追求高风险,忽视风险管理,影响ERM 实施。
管理者可能无法从实施ERM 中获取利益,由于他们的部分报酬可能来自随着股票波动性而增加价值的股票期权。
此外,ERM 的实施可能为管理者带来更多监视和约束,使得他们对于自身利益凌驾于股东利益的追求受到制约。
所以,管理者会对实施ERM 缺乏动力。
许多研究都认为,董事会主席和CEO 如果由同一人兼任,董事会的权利会向管理层转移,从而削弱董事会治理的作用。
而董事会治理对ERM 的影响研究也见诸于诸多文献中,如Beasley 提出应提升董事会及其高管层对ERM的监督管理能力。
Walker等认为ERM 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CEO 或管理层的强力支持[14]。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5:管理层权利集中有可能对企业ERM 实施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H6:两职分离情况可能会影响董事会治理水平,从而对ERM 实施效果产生显著的正影响。
三、研究设计(一)样本选取本文以2013 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企业为初始样本,剔除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
(二)变量定义1、被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Gordon 等设计的ERM 指数来评价企业ERM 实施效果,该指数是以COSO 框架4个目标导向下的企业财务表现和公开信息为依据来综合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效果的。
先以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4 个目标导向为依据,分别确定一个指标以衡量实施情况,然后将四个单一指标加总,得到评价总体实施效果的ERM 指数。
2、解释变量。
本文研究的主要解释变量包括环境的不确定性、审计的事务所类型、企业规模、财务状况(财务杠杆和企业盈利能力)、管理层权力集中程度和两职分离情况等。
环境的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市场、技术和收入3方面的不确定性,以营业收入、研发及资本性支出、税前净利润的变动系数为依据计算而得。
衡量企业规模的变量是年报中企业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财务状况则从财务杠杆和企业盈利能力两方面同时衡量,其中财务杠杆是企业当年非流动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盈利能力则为当年的总资产收益率。
管理层权利集中程度选用前三位高管的相对薪酬比例作为衡量标准。
审计事务所类型和两职分离情况是两组虚拟变量。
如果企业选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事务所类型变量取值为1,否则为0。
当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时,两职分离变量取值为1,其他情况取值为0。
上述变量具体定义见下表。
变量类别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变量定义ERM指数ERM Stra+Oper+Repo+Comp战略目标实施情况stra 2013年企业营业收入与行业内营业收被解释变量入均值的差除以行业内营业收入的标准差经营目标实施情况Oper 2013年总资产周转率报告目标实施情况Repo MW+AO+RS,当企业披露的2013年内部审计报告中披露存在重大缺陷时MW取-1,其他取0;当企业2013年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时AO取0,其他取-1;当2013年披露了重大会计误差时RS取-1,其他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