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架构配置与变更管理制度
变更管理制度模板范本
变更管理制度模板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规范变更管理工作,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并依据相关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本变更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变更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内部项目的变更管理工作。
第三条定义1. 变更: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计划、进度、成本、范围等要素进行调整或修改的行为。
2. 变更管理:是指对项目变更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和方法。
3. 变更管理委员会:是指由项目相关人员组成的专门负责变更管理工作的机构。
4. 变更请求:是指项目相关人员对项目变更提出的书面或口头请求。
5. 变更评估:是指对变更请求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变更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带来的风险。
6. 变更审核:是指对变更请求进行审核和决策,判断是否应予以批准。
7. 变更实施:是指变更请求经过审批后,按照变更计划进行具体实施。
8. 变更记录:是指对变更请求、变更评估、变更审核和变更实施等过程进行记录和归档的文档。
第二章变更管理流程第四条变更请求的提出1. 项目相关人员对项目变更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编写变更请求。
2. 变更请求需明确说明变更的原因、变更的内容及变更的影响等信息,并提供相应的附件和支持材料。
第五条变更评估1. 变更管理委员会对变更请求进行评估,进行初步分析和预估变更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和带来的风险。
2. 变更评估结果应详细记录,并反馈给变更请求者。
第六条变更审核1. 变更管理委员会根据变更评估结果,对变更请求进行审核。
2. 变更审核结果应明确指出变更是否批准,并告知变更请求者。
第七条变更实施1. 变更请求获得批准后,由变更管理委员会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变更实施。
2. 变更实施人员应根据变更计划进行具体实施,并及时记录和汇报变更实施情况。
第八条变更记录1. 变更记录应包括变更请求、变更评估、变更审核和变更实施等所有相关文档。
2. 变更记录应按照规定的归档流程进行存档。
第三章变更管理责任第九条变更管理委员会职责1. 负责制定和完善变更管理制度和相关规范。
变更管理制度
变更管理制度目录1目的 (1)2范围 (1)3变更申请及审批 (1)4变更方案的编制 (2)5变更的实施 (2)6变更的验证及归档 (2)7变更失败的处理 (3)8变更流程 (3)附录:重大变更申请表 (4)1.目的为加强网络系统相关管理,规范系统重大变更事宜,形成正式有效的操作规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2.范围本制度应用于系统重要变更,包括但不限于系统改建、业务系统变动、数据恢复等。
网络系统日常维护工作(如防病毒升级、口令更新等)中发生的变更,由相关维护人员负责执行,不在本制度管理范围内。
3.变更申请及审批1、申请人相关系统负责人2、审批人技术总监领导(涉及系统改建时)3、流程1)由变更申请人填写、提交系统变更申请表;2)由技术总监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批;3)对涉及系统改建的变更,技术总监审批后应呈报管理层审批;4)必要时可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进行评估,以辅助决策。
4.变更方案的编制1)变更执行前,由技术部组织相关人员,制定变更方案以指导系统执行变更;2)变更方案应对变更进行细致评估,详细阐述变更类型、变更原因、变更过程、实施计划、变更失败恢复措施等内容;3)变更方案须通过组织的评审后,方可用于指导变更实施。
5.变更的实施1)变更实施前由技术部相关人员依据变更方案进行实施测试,测试通过后方可正式实施;2)变更实施前,应通知所有将受变更影响的用户;3)变更实施应按照变更方案所确定的方法、流程进行,并对变更操作情况进行记录;4)变更完成后,由技术部以邮件或通知的方式,将发生的变更情况通告所有相关人员。
6.变更的验证及归档D变更操作执行完成后,应由相关的系统管理员对变更结果进行验证、测试;2)变更完成后,由技术部负责依据变更具体情况,组织人员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后期跟踪及反馈;3)相关变更文档由系统管理员负责收集归档;4)变更结束后,由技术部依据变更情况,对相关文件进行更新维护,并报信息安全工作办公室审定。
集团公司IT基础架构运行维护管理规定
中国*股份有限公司IT基础架构运行维护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IT基础架构是所有应用的根基,直接关系到上层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
为保障公司IT基础架构安全和持续平稳的运行,规范运行维护工作,有效规避操作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IT基础架构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产品和服务的底层架构,包括机房、网络基础架构(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网络专线等)、操作系统、PC服务器、UNIX小型机、磁盘阵列、磁带库等。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的各类IT 基础架构资源。
第二章IT基础架构运维内容
第四条IT基础架构运行维护内容包括机房运维、主机存储系统运维、网络系统运维、PC服务器运维、备份系统运维。
第五条IT基础架构运维人员每天上午9点需到机房进行IT基础架构物理巡检,并分别按照基础架构运维操作规程进行相应巡检工作,巡检后需认真填写运维日报形成记录,并每周提交周报,每月提交月报。
配置管理程序
配置管理程序1、目的通过设计配置管理过程,定义并核实相关的IT基础架构的配置项记录的准确性并维护准确的信息,使其能够为其他的服务管理过程提供支持(如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
2、范围配置管理程序所管理的范围包括(根据与客户合同要求)需要承担系统管理和维护职责的IT运行环境。
其中,配置基线的保存和维护,以及配置项的建立、修改、审计工作都是由配置管理流程来完成的。
但需要说明的是,配置项的变动是由发布管理和变更管理来控制的,变动后的操作则是由配置管理来执行的。
配置项(CI)包括系统运行环境的部署环境设备、系统软件、服务文档等,及服务环境中涉及的客户信息配置。
具体活动包括识别、控制、汇报和审核等行为。
3、角色和职责配置管理流程主要有3个角色:配置经理、配置管理员、配置审核员。
3.1配置经理配置经理是配置管理具体活动的负责人,包括带领执行配置项的鉴别、监控、控制、维护、审计等工作。
配置经理的主要职责:1)确定配置管理过程的计划;2)对配置项进行识别和控制;3)判断配置项的修改与更换,并与变更经理保持紧密沟通;4)确保配置管理过程在整个组织内得到良好的传达和沟通;5)规划和制定配置管理的范围;6)审批配置管理数据库库结构的变更;7)建立配置管理数据库的安全控制手段,确保惟有授权的配置项才被使用;8)确定配置项命名和编号的规范,并确保所有配置项具有单一名字;9)确定配置项的分类、配置项属性、配置项的关系类型和配置项之间的关系;10)制定配置项(CI)的收集和CMDB建设的步骤;11)确定配置管理报表的格式和内容;12)定期对配置管理数据的内容进行审计和验证;13)定期主持配置管理回顾会议;14)负责配置管理相关报告的编写,包括配置管理报告、配置审核报告以及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经理主要技能要求:1)熟悉变更发布管理、配置管理、事件管理和问题管理流程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2)了解客户的IT基础架构、系统应用和业务环境;3)了解配置项之间的关系;4)较强的沟通技巧;5)很强的团队领导能力。
信息安全管理员中级工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信息安全管理员中级工复习题含参考答案1、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件的属性是隐藏时,默认权限下查看该文件所在文件夹会发现()。
A、该文件无法被看到B、该文件丢失C、该文件不存在D、该文件可以被看到答案:A2、为数据的总体分布建模;把多维空间划分成组等问题属于数据挖掘的哪一类任务?()A、探索性数据分析B、建模描述C、预测建模D、寻找模式和规则答案:B3、某超市研究销售纪录数据后发现,买啤酒的人很大概率也会购买尿布,这种属于数据挖掘的哪类问题?()A、关联规则发现B、聚类C、分类D、自然语言处理答案:A4、()负责源数据质量,依据数据质量管理办法及细则,确保录入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一致性,同时承担因数据迟报、漏报、误报、拒报等导致的统计责任。
A、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B、信息部门C、数据主题管理部门D、各级数据录入部门答案:D5、配置管理所有配置项信息须准确反应当前IT基础架构状态信息,所有生产环境配置项的更改均须通过变更管理流程进行控制,只允许配置管理员对配置项信息进行()。
A、修改B、添加C、删除D、查询答案:A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能改变桌面上图标的标题B、可以移动桌面上的图标C、可以将桌面上的图标设置成自动排列状态D、可以改变桌面上图标的标题答案:A7、关键应用业务信息系统包括: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A、计量自动化系统B、生产管理信息系统C、调度值班系统D、桌面管理系统答案:B8、信息运维部门应按照“()”原则对运维工具、备品备件、仪器仪表等进行统一管理,实行出入库登记制度,定期检查清理,做到账物相符。
A、集中管理、集中存放B、集中管理、分级存放C、分级管理、分级存放D、分级管理、集中存放答案:B9、计算站场地宜采用()蓄电池。
A、封闭式B、hb半封闭式C、开启式D、普通任意的答案:A10、在以下文件系统类型中,能使用文件访问许可权的是()。
变更管理制度
变更管理制度尊敬的读者:下面是关于变更管理制度的文章,请您阅读。
变更管理制度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需求变动、项目变更等情况。
为了保证企业运营的高效性和灵活性,建立一套合理的变更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变更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制度概述变更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了应对内外部需求变化而建立的一套规范流程和组织机制。
该制度的目标是确保变更的准确性、合规性以及对业务和项目运营的最小影响。
企业内部变更管理制度常常涉及到产品、流程、团队、设备等方面的变更。
二、制度内容1. 变更申请变更申请是变更管理的起点。
任何想要对现有流程或项目进行变更的人员,都必须通过书面申请来表达变更需求。
申请应包括变更内容、原因、影响评估、实施计划等必要信息,并由相应部门或项目负责人审批。
2. 变更评估变更评估是对变更申请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这一步骤应该由专业团队进行,以确保变更方案的可行性、风险评估以及对现有业务的影响程度。
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是否批准变更请求。
3. 变更批准变更批准环节是对变更请求的最终审批过程。
根据变更评估的结果,变更委员会或相关负责人将决定是否批准变更。
如果变更申请得到批准,将进入下一步的实施阶段。
4. 变更实施变更实施是指根据批准的变更请求,对相关流程或项目进行实际的变更操作。
这一阶段需要确保变更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同时要对变更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记录。
5. 变更审核变更审核是对变更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和验证的过程。
通过对变更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审查,可以判断变更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措施。
6. 变更记录变更记录是对所有变更操作和结果的详细记录。
这些记录可以为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对变更管理制度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三、制度实施变更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专门团队变更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和跨职能团队的协作。
建立一支专门的变更管理团队,负责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和需求,可以提高变更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变更管理制度可以分
变更管理制度可以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变更管理流程,提高变更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项目组织和合作单位的变更管理活动。
第三条变更管理是指对已明确定义的项目或工作范围、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的任何改变。
第四条变更管理应遵循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即变更有序、合理、及时、有效、稳定和可控。
第二章变更管理的流程第五条变更提出:当项目参与者或相关方认为需要对项目范围、进度、成本或质量等方面进行调整时,应书面提出变更申请,并说明变更理由、影响及必要性。
第六条变更评估:变更管理委员会接收变更申请后,应对变更进行评估,包括对变更的合理性、可行性、影响分析等进行全面评估,并给出初步意见。
第七条变更审批:变更管理委员会将初步意见提交给项目负责人或相关决策者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变更。
第八条变更实施:项目团队根据变更审批结果,制定变更实施计划,明确变更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法、时间节点等。
第九条变更控制:变更实施过程中需加强变更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变更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变更的质量和进度。
第十条变更确认:变更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确认,包括对变更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评估,并记录变更后的项目状态。
第十一条变更总结:项目结束后,应对变更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第三章变更管理的责任第十二条项目负责人是变更管理的主要责任人,负责组织和协调变更管理工作,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十三条变更管理委员会由项目负责人、技术专家、财务专家、客户代表等组成,负责变更的评估、审批和监督。
第十四条项目参与者应积极参与变更管理工作,并按照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提出变更申请。
第十五条公司领导应对变更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变更管理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变更管理的制度保障第十六条公司应建立健全变更管理的信息系统,确保变更流程的全程跟踪和管理。
第十七条公司应加强对变更管理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变更管理的专业水平与意识。
变更管理制度范本企业变更管理制度
变更管理制度范本企业变更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内部变更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变更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减少变更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变更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工作方法等进行调整和修改的活动。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的各类变更,包括但不限于业务流程变更、组织结构调整、工作方法改进等。
第二章变更管理程序第四条变更管理由变更提出、变更评估、变更实施和变更审批四个环节组成。
具体流程如下:1.变更提出:任何内部员工或部门可以向上级主管提出变更需求,应提供详细的变更内容和原因。
2.变更评估:上级主管将变更需求提交给变更评估小组,由评估小组对变更需求进行评估,包括评估变更的影响、风险和资源需求等。
3.变更实施:在变更需求获得批准后,变更实施团队根据变更计划进行变更操作。
4.变更审批:变更实施完成后,应由上级主管或变更审批委员会对变更操作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
第三章变更管理的职责与权限第五条变更提出者的主要职责是准确描述变更需求并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以便变更评估小组进行准确评估。
第六条变更评估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变更需求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是否批准变更。
第七条变更实施团队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变更需求和变更计划进行变更操作,并确保变更操作的质量和可行性。
第八条变更审批者的主要职责是对变更操作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变更。
第四章变更管理的资料和记录第九条变更管理的相关资料和记录应妥善保存,并及时归档。
第十条变更管理的相关记录包括变更需求、变更评估报告、变更计划、变更操作记录等。
第五章变更管理的监督与评估第十一条企业内部应设立变更管理监督小组,对变更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估。
第十二条变更管理监督小组应定期开展对变更管理的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第六章附则第十三条对于需要进行大规模变更的情况,可以设立专项变更管理小组,并制定相应的专项变更管理程序。
第十四条本制度由企业内部相关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变更管理与变更管理制度
变更管理与变更管理制度协议书甲方:(公司名称)地址:(公司地址)联系人:(联系人姓名)电话:(联系人电话)乙方:(合作方公司名称)地址:(合作方公司地址)联系人:(联系人姓名)电话:(联系人电话)鉴于甲、乙双方就变更管理与变更管理制度达成以下协议,为明确双方权益、规范管理流程,特订立本合同,共同遵守并执行。
一、背景1. 甲方为一家经营(业务范围)的公司,拥有一套有效的变更管理制度,以确保项目的持续发展和管理的高效性。
2. 乙方为甲方寻求变更管理与变更管理制度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的合作伙伴。
3. 双方希望通过本协议的签署,建立起相互合作的关系,以提高甲方的变更管理和变更管理制度的水平。
二、目标1. 甲方的目标是通过与乙方合作,优化变更管理流程,减少变更风险,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2. 乙方的目标是为甲方提供专业的变更管理咨询服务,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协助甲方建立完善的变更管理制度。
三、合作内容1. 双方将针对甲方的现有变更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乙方将根据评估结果向甲方提出改进建议,并协助甲方制定新的变更管理制度。
3. 乙方将为甲方员工提供相应的变更管理培训课程,以提高他们的变更管理技能。
4. 甲方将配合乙方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变更管理的决策提供准确和可靠的信息支持。
5. 双方将定期召开项目例会,确保项目进展和合作顺利进行。
四、合作期限本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两年。
如需继续合作,将在有效期届满前双方协商决定是否续签合同。
五、保密条款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商业机密、技术秘密和其他保密信息,双方应予以保密,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披露或使用。
六、解除合同1. 如因不可抗力等不可预见的情况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履行本合同,双方应立即通知对方,并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解除合同。
2. 在其他情况下,任何一方如有违反合同约定或不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对方有权提前解除本合同,并保留追究违约责任的权利。
变更管理制度6
变更管理制度6一、前言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变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正确的变更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灵活性,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变更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变更管理的定义变更管理是指对计划内变更请求进行识别、评估、批准、实施和跟踪的一系列过程。
通过变更管理,可以确保变更得到正确的处理,并且不会对项目造成不利影响。
三、变更管理的原则1. 变更保持透明对于所有变更请求,必须进行记录并公开。
相关人员需要了解变更的原因和影响,确保变更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2. 变更需审慎对于变更请求的批准,必须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审批。
只有当变更对项目有实际益处,并且风险可控,才能得到批准。
3. 变更需沟通变更会对项目相关方产生影响,所以变更管理需要与相关方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他们了解变更的原因和影响,并掌握变更的进展情况。
四、变更管理的流程变更管理的流程一般包括变更请求、变更评估、变更批准、变更实施和变更跟踪。
具体流程如下:1. 变更请求项目相关方可以提出变更请求,包括变更的原因、影响和预期收益。
变更请求需要进行记录,并进行初步评估。
2. 变更评估变更评估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变更对项目的影响、风险和成本。
同时需要评估变更对项目进度和资源的需求。
3. 变更批准变更批准需要由项目决策者进行审批,确保变更符合项目目标,并且风险可控。
同时需要通知相关方变更的批准情况。
4. 变更实施变更得到批准后,需要进行实施,并与相关方进行及时的沟通。
需要确保变更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5. 变更跟踪变更实施后,需要进行跟踪,并评估变更的效果。
同时需要记录相关数据,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改进。
五、变更管理的工具变更管理的工具一般包括变更请求表、变更评估表、变更批准表、变更实施计划和变更跟踪报告。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项目人员进行变更管理的记录和跟踪。
六、变更管理的改进变更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
可以通过记录变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反思。
制度变更管理制度
制度变更管理制度
标题:制度变更管理制度
引言概述:制度变更管理制度是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变更,可以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适应性。
本文将从制度变更的必要性、变更管理的原则、变更流程、变更沟通和变更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制度变更的必要性
1.1 提高组织运作效率
1.2 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1.3 提升组织竞争力
二、变更管理的原则
2.1 确定变更需求
2.2 制定变更计划
2.3 严格控制变更过程
三、变更流程
3.1 制度变更申请
3.2 制度变更审批
3.3 制度变更实施
四、变更沟通
4.1 内部沟通
4.2 外部沟通
4.3 沟通反馈
五、变更评估
5.1 评估变更效果
5.2 收集反馈意见
5.3 不断优化改进
结论:制度变更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组织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变更管理,才能使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和适应性。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对相关管理人员有所启发,促进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
变更管理制度
变更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BGGL-2018
编制:运维部门
审核:
批准:
版本:A1.0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0日
1.目的
为了IT部门或运维部门建设和日常工作的变更管理,消除和减少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
结合IT部门或运维部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IT部门或运维部门系统的所有形式的变更管理工作。
3.职责
由IT部门或运维部门负责此规定的执行。
4.管理规定
4.1.提交变更申请
当IT部门或运维部门识别到任何方面的变更需求时,都应填写《变更申请表》,并将其呈交领导。
4.2.变更审核
IT部门或运维部门组织对《变更申请表》进行审核,并将《变更申请表》报送领导审批。
4.3.批准变更
IT部门或运维部门领导对变更文件进行审批,IT部门或运维部门根据审批结果终止变更或继续实施。
4.4.实施变更
IT部门或运维部门负责组织变更的全面实施,记录变更实施过程,并妥善
保存所有文档和记录。
变更实施内容包括:
(1)确定变更进度
(2)制订变更失败恢复计划,明确过程控制方法和人员职责(3)实施前对变更进行测试,必要时对恢复过程进行演练(4)实施变更
(5)对实施变更的成功度进行审核
(6)实施后将变更情况向相关人员通告。
计算机化系统变更与配置管理规程
石家庄**有限公司文件目的:本管理规程是确定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各部门计算机化系统的变更与配置管理,以便在必要时能够将系统恢复到其当前配置。
适用范围:本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计算机化系统,包括(不限于)以下:安捷伦高效液相色谱系统,PMS在线粒子监测系统, WMS仓储管理系统。
责任:本制度由信息中心负责起草,信息中心经理、质量保证部经理、动力车间主任、装备部经理审核,质量管理负责人批准,公司各部门和生产车间负责实施。
1定义及缩略语1.1定义:计算机化系统:计算机化系统由软硬件、网络组件以及控制功能和相关文件构成计算机系统:由单个或多个组件和相关外围输入输出设备构成的功能单元和相关软件,使用所有或部分程序的公用存储,也适合程序执行所必需的所有或部分数据;执行用户编写或用户指定的程序;实施用户指定的数据操作,包括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能够执行其执行期间修改自身的程序。
配置管理(CM):安排、确定、控制和检验服务范围内配置项目(CI)、记录其状态和支持变更管理的流程。
2 职责2.1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识别和管理相关软件版本和硬件型、维护系统文件,必要时提供手册和帮助文件、对于配置审核和补丁管理提供支持、管理和维护系统,确保符合业务要求。
2.2 E-Compliant 经理审核和批准配置和相关文件2.3现场基础设施经理2.3.1与GIS团队合作,确保GIS配置文件和手册或帮助文件得到适当管理、维护本地网络拓扑图、管理当前正在使用的物理和虚拟设备列表、识别和管理 GIS 相关软件版本和硬件型号、对于 GIS 配置审核和补丁管理提供支持3 配置程序本流程与变更控制结合,因此需将配置的任何变更输入配置记录中。
3.1采购方案中的配置管理对于本地采购的GMP相关计算机订制系统解决方案,必须进行供应商评估,确保结构和代码得到很好控制3.2基础设施的配置管理对于本地业务应用相关的IT基础设施系统,本地 SIM(基础设施经理)应与 GIS 团队合作,确保相关的配置文件记录所有基础设施组件的当前配置。
计算机化系统管理规程
计算机化系统管理规程1.目的为规范公司计算机化系统的管理,使计算机化系统的管理工作符合GxP法规的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及公司经营活动中应用的所有计算机化系统。
3.定义与缩写计算机化系统:指受控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及人机接口的组合体系。
应用软件:指针对用户的特殊需求而开发、购买或修订的程序(主程序或子程序),它可执行数据的收集、处理、报告、存档及过程控制。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和通用功能的一套程序,在硬件及应用软件之间起接口的作用,且管理计算机的使用。
基础架构:为应用程序提供平台使其实现功能的一系列硬件和基础软件,如网络软件和操作系统。
可配制软件:由供应商开发的程序(主程序或子程序),该软件可提供通用功能,用户可自行设计工作程序或设定工作流程。
GxP风险分级:根据系统对GxP符合性的影响,将GxP计算机化系统分为关键系统、主要系统和一般系统。
数据审计追踪:是一系列有关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及用户操作等事件的记录,用以帮助从原始数据追踪到有关的记录、报告或事件,或从记录、报告、事件追溯到原始数据。
本地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本地实施和管理。
多点系统:系统基于同一个运作模式,标准,流程,作为一个中央项目并在多个点作为集中式控制系统或重复式控制系统实施。
电子数据:也称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
电子记录:指一种数字格式的记录,由文本、图表、数据、声音、图示或其它数字信息构成、其创建、修改、维护、归档、读取、发放和使用均由计算机(化)系统实现。
元数据:元数据是用来定义和描述数据的数据,通过定义和描述数据,可以支持对其所描述的数据对象的定位、查询、交换、追踪、访问控制、评价和保存等诸多管理工作。
原始数据:指初次或源头采集的、未经处理的数据。
4.职责4.1信息技术部:协同系统使用部门识别并选择软件和计算机系统的供应商和型号;负责管辖范围内计算机化系统清单建立,对生产、检验及公用工程设备附属计算机系统定义软件和计算机化系统技术指标;为计算机化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防护;负责组建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基础架构。
变更管理制度
变更管理制度1. 背景与目的变更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所做的任何变更都经过充分的评估、审批和控制,以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并最大化项目价值。
变更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降低项目风险及对项目成本和进度的影响。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项目管理人员、项目组成员以及与项目相关的外部合作方。
3. 变更管理流程(1)变更提出项目组成员或外部合作方可以根据项目需求进行变更提出,提出的变更需包含变更内容、原因及影响分析等内容,并提交变更提议书。
(2)变更评估经过变更提出后,项目管理人员将对变更内容进行评估,包括对变更的必要性、影响分析和成本评估等。
评估结果需以正式文件形式提交给变更管理委员会。
(3)变更审批变更管理委员会将对变更提出进行审批,审批结果应以正式文件形式通知项目组成员。
审批结果分为批准、拒绝和推迟三种情况,审批文件需详细说明审批结果和理由。
(4)变更执行经过变更审批后,项目组成员将根据变更批准书执行变更工作,确保变更的有效实施,同时密切关注变更后的影响,及时调整项目进度和成本。
(5)变更跟踪项目管理人员需对变更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发现变更执行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变更的有效实施和项目进度不受影响。
4. 变更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变更管理制度对于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变更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合理的变更将给项目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
通过实施变更管理制度,可以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降低项目风险,保证项目进度和成本的控制。
5. 变更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为了确保变更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项目管理人员需认真贯彻执行,确保项目组成员和外部合作方都严格遵守变更管理流程,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
同时,项目管理人员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变更管理制度,确保其适应项目需求的变化。
6. 结语通过落实变更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降低项目风险,保障项目进度和成本的控制,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配置与变更管理:下一个金矿?
目前来看 , 上万点 的项 目还很 罕见 。 不过 ,由于萨班 斯 ・ 奥克利 法案要 求
在 国外上市的公司必须通过这一系统安全
及时的 变更 管理以及 相应 配置的调 整 , 都
有可能给 企业的核心 业务带来 “ 牵一 发而 动全 身”的影 响 。 “ 配置与变更 管理市场 有 9 %的市场 5 需求没 有释放 出来 。 业 内分析 师如是说 。 ”
大研 发 中心 , 同样 也是看重 中国 巨大 的市
场容量 。 目前 ,除 了蓝 代斯 克 的桌 面管 理 不
尽管近二年来频 繁见诸于各大报端 , 同时
也不乏各种形式 的技术和应用研 讨会 , 但
同解决 方 案 之外 ,市场 上 相应 的 配 置和 变 更 解 决 方 案 也 不 少 , 例 如 :IB M
今 天 , 为一 种业务管理 系统 , RP 作 E
已日渐被众多企 业所熟知和应用 。 TI 而I L,
英特 尔传奇领袖 安迪 。 格鲁 夫有一句
广 为流传 的明言 : 不变 的永远 是变化 。为 了支持企业更快 速的迎接挑 战 , I T不断 的 更 改其架构 , 或是 推出新服 务 。 另一个 从
器或服 务器集群 、数据 库 、网络设备 、流
这一数 字除 了表 明配置与变更管理市场还 不成 熟之外 , 弦外之音 则是说 , 这一 市场
是一个 尚待开掘 的金矿 , 市场前景 广阔 。
同时 , 也成为那些 在国外上 市的 中国 企 业的必修 课 , 中石化 、中石 油等企业 像 就 必须要通过这 一法案 。 在这些 大企业的 带 动下 , I T服务管 理也正在逐步 被众 多企
国内厂商如游龙科技, 艾特耐特,AT —
基础架构配置与变更管理规定
基础架构配置与变更管理规定第一节总则第一条为合理配置系统参数,实施硬件资源的有序调配,保证硬件设施与系统软件配置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信息系统运行与安全需要,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基础架构,请参见《IT基础架构规范》中的定义。
第三条本规定所涉及配置与变更管理范围包括:硬件设施与平台软件的配置与变更、基础架构布局的配置与变更。
第四条规定中所指配置管理单位:省公司信息技术处。
第五条本规定中所指配置管理员包括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
第二节平台软件的基准配置第六条平台软件的基准配置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安全设备系统软件的基准配置等。
维护单位应为平台软件建立合适的配置基准。
配置基准应确保系统安全与整体安全要求的一致性。
第七条经授权的配置管理员应根据系统安装手册与配置基准对初装系统或设备进行基准配置,详细记录安装过程与设置,确保配置的正确性。
配置管理员应建立该配置对象的《配置清单》并在配置清单中清楚体现基准配置。
第八条完成基准配置的系统或设备需进行运行测试和安全性检查。
运行测试与安全检查通过后,配置管理员需在配置记录上写明运行测试与安全检查结果,由配置监管人签字确认。
只有在测试与安全检查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该系统或设备才能在生产环境下运行。
第三节平台软件的配置变更第九条平台软件的配置变更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安全设备系统软件、系统安全策略的配置变更;供应商发布的补丁、升级包的使用等。
第十条配置管理员负责对平台软件进行配置管理和维护,配置监管人负责平台软件配置正确性的确认。
可通过操作系统层面对系统配置文件的访问权限的设置、明确的职责分工来确保配置和变更只能由被授权的人进行操作。
第十一条配置变更应有统一的配置变更申请、审批流程。
《配置变更申请、审批表》中应写明该配置变更所属设备的名称、配置的类别(操作系统、数据库、路由策略、安全策略、补丁包/升级包的使用等)和配置变更的原因及内容。
基础架构配置与变更管理制度
基础架构配置与变更管理制度一、基础架构配置与变更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基础架构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基础架构的配置与变更管理制度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科学完善的基础架构配置与变更管理制度,对于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基础架构配置与变更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基础架构配置管理制度基础架构配置管理制度是企业IT基础设施的核心管理制度,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为企业IT基础架构的配置、优化和升级提供支持和保障。
企业必须对基础设施的配置进行全面的计划和管理,才能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兼容协调、可扩展性和高效性。
(一)基础架构配置需求管理基础架构配置需求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它包括对IT基础业务需求的管理、对IT基础设施的需求管理和对IT基础设施的改进管理。
通过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管理,企业可避免无效的IT基础设施投资,以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
(二)基础架构配置规划与设计基础架构配置规划与设计是指为IT基础设施的配置、优化和改进提供科学有效的规划和设计方案。
目的是全面了解IT基础设施的配置、功能和性能等方面,根据企业的发展和需求,制定出可扩展的IT基础设施规划和设计方案。
(三)基础架构配置执行与优化基础架构的执行与优化可以根据配置规划的需要进行调整、改进或升级。
可通过此项管理手段来实现IT基础设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部署和自动化监控等。
(四)基础架构配置保障与测试基础架构的配置保障与测试是指对IT基础设施的各项服务进行全面分析和测试,以保障IT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完整性,保证企业业务的正常运行。
(五)基础架构配置管理的补充说明基础架构配置管理需要考虑配置的事前和事后管理,包括环境建设、设备安全、信息安全和软件管理等方面,以确保企业数据的稳定和安全。
三、基础架构变更管理制度基础架构变更管理制度是指对IT基础设施进行变更管理的管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架构配置与变更管理制度第一节总则第一条为合理配置系统参数,实施硬件资源的有序调配,保证硬件设施与系统软件配置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信息系统运行与安全需要,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基础架构,请参见《IT基础架构规范》中的定义。
第三条本规定所涉及配置与变更管理范围包括:硬件设施与平台软件的配置与变更、基础架构布局的配置与变更。
第四条规定中所指配置管理单位:省公司信息技术处。
第五条本规定中所指配置管理员包括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
第二节平台软件的基准配置第六条平台软件的基准配置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安全设备系统软件的基准配置等。
维护单位应为平台软件建立合适的配置基准。
配置基准应确保系统安全与整体安全要求的一致性。
第七条经授权的配置管理员应根据系统安装手册与配置基准对初装系统或设备进行基准配置,详细记录安装过程与设置,确保配置的正确性。
配置管理员应建立该配置对象的《配置清单》并在配置清单中清楚体现基准配置。
第八条完成基准配置的系统或设备需进行运行测试和安全性检查。
运行测试与安全检查通过后,配置管理员需在配置记录上写明运行测试与安全检查结果,由配置监管人签字确认。
只有在测试与安全检查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该系统或设备才能在生产环境下运行。
第三节平台软件的配置变更第九条平台软件的配置变更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安全设备系统软件、系统安全策略的配置变更;供应商发布的补丁、升级包的使用等。
第十条配置管理员负责对平台软件进行配置管理和维护,配置监管人负责平台软件配置正确性的确认。
可通过操作系统层面对系统配置文件的访问权限的设置、明确的职责分工来确保配置和变更只能由被授权的人进行操作。
第十一条配置变更应有统一的配置变更申请、审批流程。
《配置变更申请、审批表》中应写明该配置变更所属设备的名称、配置的类别(操作系统、数据库、路由策略、安全策略、补丁包/升级包的使用等)和配置变更的原因及内容。
若配置变更源于第三方服务商的建议则应同时提交第三方服务商建议文档。
第十二条配置管理员应根据变更申请制定配置变更计划,变更计划中应详细说明该配置变更可能对系统本身以及其他系统产生的影响、配置变更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第十三条配置单位管理层应根据配置变更计划及该配置变更所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对包括获取的补丁/升级包的安全性、准确性及真实性的核查,确定配置变更的原因是否充分,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配置变更测试、是否同意该变更。
为确保生产系统的安全性,补丁/升级包在安装之前必需经过测试。
配置单位管理层应在《配置变更申请、审批表》中记录审批结果并签字。
第十四条经授权的配置管理员应根据审批后的配置变更计划进行配置变更,若需进行配置变更测试时,应首先完成测试并出具测试报告。
配置管理员在完成配置变更后应及时填写《配置变更记录表》,该表要求变更申请人对配置变更结果进行确认并签字。
同时配置管理员应更新《配置清单》。
第十五条配置管理员还应将《配置变更申请、审批表》、《配置清单》、《测试报告》做为《配置变更记录表》的附件提交给配置监管人,由其进行配置变更的确认,并在《配置变更记录表》的“监管人”一栏中签字。
第四节硬件设施的配置变更第十六条硬件设施的基准配置参见总公司下发的《IT基础架构规范》。
第十七条硬件设施配置变更包括但不限于:主机处理器、主机内存、主机硬盘、主机HBA卡、网卡、光驱、磁带机、网络设备接口模块、备份电源等硬件设施配置变更。
第十八条硬件设施使用方在硬件资源使用过程中时发生硬件资源不足或坏损时可申请硬件设施配置的变更,并填写《配置变更申请、审批表》。
第十九条配置管理员负责对硬件设施进行配置管理和维护,配置监管人负责确认硬件设施配置的正确性。
第二十条配置变更应有统一的配置变更申请、审批流程。
《配置变更申请、审批表》中应写明该配置变更所属设备的名称、配置的类别(CPU、内存、硬盘、备份电源、HBA卡、网卡、光驱、磁带机、网络设备接口模块)和配置变更的原因及内容。
第二十一条配置管理员应根据变更申请制定配置变更计划,变更计划中应详细说明该配置变更可能对系统本身以及其他系统产生的影响、配置变更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第二十二条配置单位管理层应根据配置变更计划及该配置变更所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配置变更的原因是否充分,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配置变更测试、是否同意该变更。
配置单位管理层应在《配置变更申请、审批表》中记录审批结果并签字。
第二十三条经授权的配置管理员应根据审批后的配置变更计划进行配置变更,若需进行配置变更测试时,应首先完成测试并出具测试报告。
配置管理员在完成配置变更后应及时填写《配置变更记录表》,该表要求变更申请人对配置变更结果进行确认并签字。
同时配置管理员应更新《硬件设备维护档案》中的硬件设备基本配置(见《硬件设备维护规定》)。
第二十四条配置管理员还应将《配置变更申请、审批表》、《硬件设备维护档案》、《测试报告》作为《配置变更记录表》的附件提交给配置监管人,由其进行配置变更的确认,并在《配置变更记录表》的“监管人”一栏中签字。
第五节基础架构布局的变更第二十五条基础架构布局的变更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增减、设备迁移、线路调整、拓扑变化、定期停机检修等。
第二十六条维护单位应为基础架构布局建立相关文档,如机房布线图、网络拓扑图、设备分布图、机架分布图、跳线表、地址表等。
当基础架构布局发生变更时此类基础架构布局文档应得到及时的更新。
第二十七条基础架构布局变更时,变更提出方应填写《布局变更申请、审批表》,申请表中应具体描述变更的原因、内容、时间、涉及到的部门等相关内容,经需求方管理层审批后提交配置管理单位。
第二十八条经授权的配置管理员应根据审批后的布局变更计划进行布局变更并填写《布局变更记录表》,该表要求变更申请人对布局变更结果进行确认。
配置管理员应同时更新相关的基础架构布局文档。
第二十九条配置管理员还应将《布局变更申请、审批表》、《基础架构布局文档》一并作为《布局变更记录表》的附件提交给配置监管人,由其进行布局变更的确认,并在《布局变更记录表》的“监管人”一栏中签字。
第六节变更事件的处理第三十条根据变更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其范围可以分为处室范围、部门范围、省公司本部范围、省公司本部及下级地市公司范围四类。
配置管理单位应将可能产生的变更行为依据上述四种影响范围进行归类划分,并每半年对分类规则进行评估更新。
第三十一条根据上述分类规则,维护单位应详细制定变更事件的通知细则,其内容应包括各种影响范围的最迟提前申请时间、最迟提前通知时间、变更审批领导等,并根据变更事件影响范围的更新而重新评估通知细则。
第三十二条经过审批的配置变更或布局变更,配置管理维护单位管理层应根据影响范围及通知细则提前发布变更通知,以便受影响管理方能够及时与可能影响到的有关各方联系确认,并提前通知有关各方预先做好准备。
第三十三条为减少配置变更与布局变更对正常业务和工作的影响,变更实施应尽量安排在业务、工作的空闲时段进行。
第七节定期审阅第三十四条技术的进步或系统、设备的升级可能引起配置基准的改变。
信息技术处应根据设备或系统的升级情况决定是否更新配置基准。
维护单位应定期对各类配置对象的配置基准进行评估(每年一次),形成《配置基准评估表》并提交管理层审阅。
第三十五条若需发生配置基准的变更行为则应按照配置变更申请、审批流程执行。
配置管理员在填写配置变更申请时,应详细说明该配置变更属配置基准的变更。
配置基准的变更必需经过测试成功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六条为了防止配置管理人员有意或无意的对软、硬件的配置、基础架构布局的非法更改,应建立对配置清单、基础架构布局文档、配置变更记录、布局变更记录的年审机制,该年审工作应由配置监管人员执行。
配置监管人应根据相关文档对真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实际情况与相关文档的记录一致。
第三十七条配置监管人员进行年审工作后应填写《基础架构变更年审表》,该年审表应说明相关文档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若实际情况与相关文档不一致则应说明发生的原因与处理结果。
第八节文档保存第三十八条在基础架构配置与变更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文档,包括《配置基准》、《配置清单》、《基础架构布局相关文档》、《配置变更申请、审批表》、《布局变更申请、审批表》、《配置变更记录表》、《布局变更记录表》、《基础架构变更年审表》、《配置基准评估表》等均应该由配置管理单位指定专人进行统一管理,保留工作痕迹。
第九节附则第三十九条本制度由省公司信息技术处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附件一配置变更申请、审批流程附件二配置变更管理流程附件三配置变更申请、审批表数据库操作系统路由策略安全策略补丁/升级其它CPU 内存硬盘备份电源 HBA卡网卡光驱磁带机网络设备接口模块其它附件四布局变更申请、审批表变更类别:设备增减设备迁移线路调整拓扑变化停电检修其它附件五配置变更记录表数据库操作系统路由策略安全策略补丁/升级硬件资源其它附件六布局变更记录表设备增减设备迁移线路调整拓扑变化停电检修其它附件七基础架构变更年审表附件八配置基准一、路由器配置基准:1、关闭不必要的服务fingerbootptcp-small-serversudp-small-serversno ip proxy-arpno ip http server2、远程访问的安全使用SSH方式提供远程访问。
在vty线路上不提供telnet协议的传输,路由器允许终端闲置的时间设置为5分钟。
3、口令加密使用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启用口令加密。
使用enable secret设置特权模式的访问口令。
4、snmp的安全删除public访问串。
用访问控制列表限制使用snmp的范围。
5、端口的安全在不可靠接口上输入no ip unreachables停止发送icmp不可达信息,避免路由器被DOS攻击。
在不可靠接口上应关闭CDP协议,关闭IP反向路由设置。
6、访问控制列表使用访问控制列表技术进行访问控制,只允许指定的IP地址范围访问。
7、日志设置外部的syslog日志服务器。
在网络设备上将日志发往该服务器,日志级别不低于notification。
8、AAA设置外在的AAA服务器。
通过该服务提供以下功能:认证authentication,即确定访问者的身份。
路由器的控制台登录和远程登录都要使用AAA提供的认证服务。
在AAA服务器上为系统管理员和系统操作员分别设置用户账号。
授权authorization,对不同的访问者授予不同的访问权限。
系统管理员账号可以执行修改设备配置的命令,而系统操作员只能执行查看设备状态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