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原典导读(1)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由81章组成,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

下面是对《道德经》全文进行解析及通俗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道的无形无象、无法被言语所定义的思想。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亲,无欲无求,却包含着丰富的奥妙。

而人们对于道的认知有时是模糊的,难以言表,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和人事的变化来领悟。

通俗译文: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道,因为它超出了言语的范畴。

宇宙的开始没有名字,万物的来源有一个名字。

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我们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还有更加玄妙的东西,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对于美和善的思考。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通过与丑恶相对比而产生的,对于善的认识是通过与恶相对比而产生的。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行事无为,不言教,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他本人并不以为功成而炫耀。

圣人不张扬自己的成就,所以永远不会离去。

通俗译文:大家都知道美是美的,所以就会对丑恶感到厌恶。

大家都知道善是善的,所以就会对不善感到厌恶。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做事情无为,不说教;万物都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也不为此而存在。

《老子名著导读》PPT教学课件(小学语文人教版)

《老子名著导读》PPT教学课件(小学语文人教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本章参考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 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 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 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 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一、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定语。照这一解释,“小国寡民”的意思是指“小的国家,少的人民”。 二、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谓语。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 是指“国家小,人民少”。 三、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 是指“使国小,使民 四、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 是指“以国为小,以民为少”。
作品鉴赏
第一层意思现象及日常: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 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 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扩展阅读:[引语]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注释及评介

老子注释及评介

老子注释及评介道法自然,老子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对老子的《道德经》进行注释并进行评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深入思考老子的学说。

《道德经》中的“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被认为是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原则。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将“道”描述为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超越了客观世界的至高道德准则。

1. 第一章第一章为《道德经》的开篇之作,简而言之: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形容了道不可言传的特性,因为道是超越言语和观念的。

老子认为,言语只能弥补而不是真实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受,《道德经》通过深入的思考对此进行了诠释。

2. 第72章第72章为《道德经》中的一章,它探讨了国家和统治的问题。

老子主张不干预社会事务,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那些被人民感知不到的。

3. 第33章第33章是关于道和德的探讨,《道德经》中这一章提出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影响。

老子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根本规范,只有遵循道德规范才能达到心灵的和谐。

4. 第41章第41章是关于平衡和变化的章节,探讨了在世界中如何找到平衡点的问题。

老子认为,平衡是宇宙中的基本原则,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事物的稳定和和谐。

5. 第56章第56章是关于谦逊和谨慎的章节,老子形容了谦逊和谨慎的重要性,并告诫人们要避免自负和虚荣心。

他认为谦逊是一种美德,只有谦逊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和幸福。

尽管《道德经》的语言简洁而晦涩,但其思想深邃而耐人寻味。

老子通过《道德经》传达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引导人们深入审视自己和世界。

老子的学说有着广泛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各国的哲学思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学说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邃的哲学著作,通过对道和德的探讨,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老子 道德经(国学经典上课用)

老子 道德经(国学经典上课用)
老子《道德经》
——原典解读
1
2
老子其人
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俗称老子。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 朝守藏室的史吏。
孔子问礼,评价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著书始由
3
老子其书——《道德经》
《道德经》
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被奉为道 教最高经典。
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 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 展。《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 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7
《道德经》文本解读
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0
小结
在对立面如何转化这个问题上,老子提出了 另外一个命题: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 弱是生命的一个特征。凡具有生命,表现为 柔弱,凡丧失生命,表现为坚硬。水最柔弱, 却具有克制坚强的巨大力量。事实上,自然 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以柔弱战刚强,实 现转化的事例不少,但并不是所有的柔弱都 能胜过刚强,这里需要条件。
②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
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
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
“一”中。
10
③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 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
④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⑤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 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 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老子》导读概论课件

《老子》导读概论课件

唐初李延寿《北史》:
“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 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 夏、殷之世,其后理征字德 灵,……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 其妻契和氏,携子理贞逃隐伊侯之 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周时,裔孙曰乾,娶于益寿氏女婴 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
《老子》解读
中文学院
罗小东
导论:
一 老子其人 (一)老子的姓名 (二)老子的籍贯 (三)老子的官职 (四)老子的传说 二 老子其书 三 老子的思想 五、老子的影响 六、《老子》的海外传播
一 老子其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思想家。生卒年约为前 571~前470,为春秋末期 人。《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 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 室之史也。”
英国科学家、汉学家李 约瑟(1900-1995)著有多卷 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专著 。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 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 的根在道家。李约瑟晚年自 称“名誉道家”、“十宿道 人”。李约瑟的最大贡献是 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 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 历史性的贡献。
(一)老子的姓名:
1、“老”和“李”是老子的姓或氏。 一说,先秦时“老”是一个姓 ,老子即姓老,人们对先秦思想家的 尊称多为在姓氏后加“子”,如孔子 、墨子等,老子亦不例外。而古时“ 老”“李”同音,后人把“老”写作 “李”。
一说,先秦贵族有姓有氏,如屈 原姓屈,为楚国王族芈(mǐ)姓之后 ,其祖先为楚武王之子瑕,封地在屈 ,因以为氏。对于老子而言,“老” 可能为其姓,“李”可能为其氏。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 已。” “欲的思想

老子导读

老子导读

《老子》其书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分八十二章,
五千余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 下篇四十四章。
《 老 子 》
马 王 堆 帛 书 本 《 老 子 》 乙 种
郭 店 简 《 老 子 》
《老子》导论
《老子》王弼注
《老子》河上公注
《老子》导论
梁武帝《老子讲疏》六卷
梁简文帝《老子义》二十卷、《பைடு நூலகம்子私记》四卷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76章)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弱 者,道之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柔弱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 以易之。
守柔守弱的思想
治国理论:无为而治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 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 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 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 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 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 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知足谦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章)
治国理论:无为而治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黄老之术:《道德经》1至9章注释译文,道家哲学,适宜收藏学习!

黄老之术:《道德经》1至9章注释译文,道家哲学,适宜收藏学习!

黄老之术:《道德经》1至9章注释译文,道家哲学,适宜收藏学习!《老子》(又名《道德经》),相传为东周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

因其书分为上下两篇,一篇为《道经》,一篇为《德经》,故后人合而称之为《道德经》。

李老君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伯阳,周守藏室之史也,人称“老聃”,是道家的著名代表人物。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①“常道”、“常名”本应作“恒道”、“恒名”,后人避汉文帝讳而改“恒”作“常”。

②王弼注云:“凡有,皆始于无。

”所以,当大道“无名”、“未形”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育万物,为万物之母。

③王弼注云:“妙者,微之极也。

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故常无欲,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所以,此处的“妙”应是指自然大道的深奥玄妙。

④王弼注云:“徼,归终也。

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

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

”因此,“徼”引申为“功用”的意思。

⑤王弼注云:“两者,‘始’与‘母’也。

”因此,“两者”指的是“无”和“有”,都是出自于玄妙的大道,是“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表现形态。

【译文】:道可知而可行,但非恒久不变之道;其名可据实而定,但非恒久不变之名。

无名、未形,是万物的元始;有名、有形,是万物的开端。

所以,要经常保持清静无欲,可以体察其中的奥妙;经常保持有欲追求,可以知晓道的功用。

这两者,同一出处而名称不同,都十分深远玄妙。

玄妙而又玄妙啊,这是解开所有奥妙的门径。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①斯,即“此”,指示代词。

②道家的“圣人”,指的是得道之人,即能够体任自然,按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老子讲读——导读(上)

老子讲读——导读(上)

老子讲读——导读(上)2017-10-09 许结汉典文化传播宋初诗人王禹偁在《日长简仲咸》诗中写道:“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所谓的“道根源”,指的就是《老子》五千言对“玄之又玄”、“常无为而无不为”之“道”的探寻。

对此,前人或重其自然性的超越,或重其社会性的权诈,解“道”说“德”,滋蔓颇甚,以致钱钟书在其《管锥编》第二册《老子王弼注》中说:“道不可说,无能名,固须卷舌缄口,不著一字,顾又滋生横说竖说,千名万号,虽知其不能尽道而犹求亿或偶中,抑各有所当焉。

”由于“道”不可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谜”,而学术研究又必须要“说”,所以又增添了诸多解“谜”的兴趣与探“秘”的言说。

其实,老子以五千言之精妙,亘贯古今,囊括天人,包孕万象,至大至微,如何理解老子以极简括的语言表述出极博大之心胸,极丰富之内涵,关键在于对其文本的解读,而了解老子其人其书,又为其先决条件。

一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是具有一定神秘性的,老子其人的存在与否以及相关的历史问题,是老学研究的一大问号。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算历史学家提供的有关老子生平最早也是最权威的文献材料,也正是这则材料,生出后世三个问号:第一,老子或《老子》的作者是否即姓李名耳字聃其人?这一疑问来自《史记》本传的两个“或曰”,即“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

这些疑问经后世道教神仙方术之士的神化,变得光怪陆离,已逸出史学范畴。

其实,司马迁的“或曰”是一种考实与存疑之法。

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时,正值汉武帝迷惑于神仙方术,老子也被神化成乘云气、御飞龙的“超人”,据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司马迁明确老子名氏、家世及称其“隐君子”,正是在于“破众说之荒怪”。

第二,老子出生何地?裴骃《史记集解》:“《地理志》曰苦县属陈国。

部分《老子》章节导读

部分《老子》章节导读

2
(第十六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 寡欲。
○ (第十九章)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 复孝慈。三言以为使不足,或令之有乎属:视素抱朴,少私 寡欲。
○ (郭店楚简本)
01
0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
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治。
(第三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 明民,将于愚之。民 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第六十五章)
01
02
王弼注:“明为多见巧诈, 蔽其朴也。”
“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 也。”
01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 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 (第三十八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
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
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
见贤。
(第七十七章)
1
清静无为
2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 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第五十七章)
○ (郭店楚简本)
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
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老子》导读

《老子》导读

2.柔弱與剛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 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76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43章)
3.弱道——上善若水
以生。(39章)
二、寓理於形的表現手法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 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
老子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 唯不爭,故無尤。(8章) 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 物而不與爭。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55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5章) 赤子:嬰兒 芻(chu)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 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
四、以自然為宗的美學觀念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41章)
致虛極守靜篤。(16章)
第三節 《老子》的散文藝術
《老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一格,文章簡潔精練,寓 理於形,情思深邃。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 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81章)
一、韻散結合的特殊文體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 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章)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
“道”是一種恍忽不定,深邃幽遠不可捉摸的東西。在恍 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 恍忽忽的情況中,好像有某種形象,又好像有某種實物; 在幽遠深遂的情況中好像有某種細微的東西,而且還很實 在。但是,這一切都是“道”恍忽幽深的情況。

《老 子》四章 知识清单

《老 子》四章 知识清单

《老子》四章知识清单《<老子>四章知识清单》《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其中的四章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以下为您梳理相关的知识要点。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开篇就阐述了“道”的难以言说和定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味着真正的“道”不是能用寻常言语表达清楚的,能被轻易定义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指出了“无”是天地初始的状态,“有”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通过常从“无”中观察“道”的微妙,从“有”中观察“道”的表现,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道”。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表明“无”和“有”同出一源,只是名称不同,都极其深奥。

这种深奥不断叠加,就是一切奥妙的门户。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揭示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关系。

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出现了。

所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依靠,音与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

正因如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让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以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功,功成业就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为不居功,功绩才不会离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治理国家的理念。

《老子道德经》系统解读第一讲之(1)

《老子道德经》系统解读第一讲之(1)

《老子道德经》系统解读第一讲之(1)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养生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老君、古先生、博大真人、玄元圣祖和道德天尊,是中华的圣人,是天地间的不神之神,也是中国道教的道祖。

老子是尊称,与“古先生”同意,老是恭敬其德行深厚,寿与天齐之意,子是尊之为师,古代称为先生。

也就是永久的老师的含义。

道德天尊是指老子德行隆厚,是天人法师,三界同尊,也即是他讲述的《道德经》将道与德阐述得很完备,尊之为经,帝王、士大夫,乡野隐修都尊为宝典,籍此修身,惠及三界十方,四生六道,故而三界同尊,故名道德天尊。

也即是老子的德行和《道德经》为天、地、人三界共同尊奉的含义。

下面我们从几方面来学习有关老子内容:一、有关老子的出生年代和姓氏:对于老子的出生时代、年月、和地点,历代相关记载和论述都有一些不同,现在一般学者比较认可司马迁的《史记》和周定王三年出生的记载。

古代一些文献资料也记载老子出生于商朝末年,为此留下一些争议。

我认为,学者们认可老子在周定王(前606年―前586年)三年出生,而不愿意认可老子出生在商周,原因大概有三方面:一方面来源于一些与当时有关的文献记载,二方面来源于大家的直观判断和孔子向老子问礼,推想老子大孔子顶多不过几十岁,孔子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51年),这样孔子与周定王时出生的老子仅仅相差几十岁,这样比较合理。

而且人的一生仅百年,老子也是凡人,不可能活几百岁。

三方面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最多也很可能只活了200多岁,更兼有些存心贬低道家和老子的人,不希望老子是长寿神仙或者出生更早,因此,即使有许多文献记载老子出生在商周,他们也要一意孤行认为老子不可能出生在商周,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不过,作为有圣、贤、仙、佛信仰的人,曲意盲从或者不愿从更好方面去纪念前辈宗师者,不是合格的修行人。

关于老子的姓氏,历代以来,大多数文献和史书都记载老子姓李。

不过有些专家学者想标新立异,借考证历史为名,蓄意论证老子不姓李,应该像孔子、庄子、墨子等等一样,以第一个字“老”字为姓,也有说该姓“理”和“子”,他们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据,也取到了一些哗众取宠的效果,导致人许多人也认为老子不姓李。

6.1《老子》四章课件(1)

6.1《老子》四章课件(1)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
子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
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把握先兆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重视细节 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圣人无为 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百姓慎终如始 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抓洞 好察 细先 节机
照对 应照
总结
【文本研习】
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
无为
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便成为我们唯一 的选择。
所以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人何必为刻意到达目的而痛苦不堪? 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
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 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 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峙的事物会互相转化, 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 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 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 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6.1《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

6.1《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 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从腋下产出他。他一生下来就是白 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在周王室担当过守藏 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 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 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 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
• 第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第四十二章: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思想
老子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合适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 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峙统一的,对峙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 是向它们各自的对峙面转换。 老子认为相互对峙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 于事物的规律(道)。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思考:第六十四章,划分层次,归纳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第一层:对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抓住苗头,及早扑灭。 第二层:说明了由小到大、积少成多的道理。要实现远大、宏伟 的目标,必须重视细节。 第三层:圣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 第四层:强调要慎始慎终。 第五层:强调圣人不妄动、妄为。
重点字词: (1)企者:踮起脚尖的人。 (2)不行:行走不稳。 (3)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 能明显。 (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 (5)行:同“形”,形体。 (6)处:为,做。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衬托),高下相盈(假为“呈”, 呈现),音声(器乐与人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事前之谋划),生而 弗有,为而弗恃(自恃己能),功成 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要点: 1、美丑、善恶是相对而 言的,强调的是它们在 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成 它们的对立面。当全社 会都只标榜一种美和善 时,也就无所谓美和善 的存在,甚至会成为一 种丑或恶,如“东施效 颦”、“楚王好细腰, 宫人多饿死。”
第三章要点: 1、对“民”的理解。古汉语的“民”, 即指“人们”,而非专指百姓。否则 会误解成上对下、君王对百姓的语气。
2、“贤”者为才、德、学三者兼备的统 称。春秋战国时期求贤的历史背景— —称霸。此章讲“不尚贤”,由第2章 讲美丑的相对关系发展而来。贤能的 标准难有统一定论,尚贤的结果,会 导致伪装的言行——伪贤。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 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
龠(tuó yù鼓风装臵)欤? 虚而不屈(jué 尽),动 而愈出。
多言数(速)穷,
不如守中(冲)。
第五章要点: 1、天地无所偏爱,一切顺应自然。刍狗 在祭祀天地时是珍贵的,但祭祀结束, 它就和平常的稻草没有区别,不会特 别珍贵它,荣辱皆为自然。圣人对百 姓亦应如此,让百姓顺其自然地生存 发展。 2、“虚”才能“应”,才能发挥其用。。 橐龠所以能鼓风,正在其虚。

第八章要点: 1、水滋养万物却与物无争,它随物赋形, 一切顺应而已。所以老子以水喻最有 道德即上善之人。
2、 居善地:水处自己的本然之地,不 为众人的好恶而改变;心善渊:水之 下为宁静之深渊,不动不躁;与善仁: 水利万物,既无偏私,亦无邀誉之心; 言善信:水清澈透明,真实可信;政 善治:水顺应自然,无为清静;事善 能:水不执于一,随物赋形,随能举 事,尽人之用;动善时:水冬凝为冰, 春融为水,行止合于时,顺应自然。 3、自然无为即不争,不争即无过。
第一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可名,非常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根 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jiào边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 玄 (玄妙)。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众妙之门”即一切变化的根 本,即道。)。
2、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所 谓的标准和价值都是相对的,是可以 转换的,世上没有绝对不变的标准。 3、明白了以上道理的“圣人”不会执着 于一己之意志,而能顺其自然,行无 为之事。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 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削弱 其名利之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判别之 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 2、无和有共同构成了道。“无”为天地 之始,体现的是道的浑然性;“有” 为万 物 之 母,体现的是道的丰富性。 3、任何有限之物都有其“徼”,但是, 所有有“徼”之物,最终会构成无 “徼”的浑然,此为“有”之妙。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丑)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 “多言”为出于一己的要求,为执 的表现。君王的“多言”会使百姓不 知所措,其结果只能是“数穷”,即 快速走向困厄甚至灭亡。“守中”即 守虚,虚即无。这里的“中”并非儒 家的“中庸之道”。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接近)于 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随能举事,尽人之 用),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过失)。
3、老子否定人为的名利之争,主张淡化 人的占有欲念。无知无欲不是不要任 何知识,没有任何需求,而是强调不 违背自然,不通过智谋来巧取豪夺。
第四章: 道冲(虚),而用之 或不盈(满、尽)。渊 (深)兮,似万物之宗。 湛(chén隐没)兮,似或存。
第四章要点: “道”是虚空的,用之不竭的;“道” 深邃幽远,神妙莫测,似有似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