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10
第十三章国际收支(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李坤望).pptx
等官方监控以外的国际交易; ❖ 资料来源和口径不同造成的误差。
第三节 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
一、国际收支的平衡问题
❖ 自发交易项目又称事前交易,是企业或个人出于经 济利益或其他动机进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调 整无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属于自发交易项目。
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
❖ “储备资产”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可用于平衡国际收 支或其他用途的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 (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s)、在基金中的头寸、 外汇资产(现金、存款和证券)及其其他债权。
三、错误和遗漏项目 (Net Errors and Omissions)
借方 ❖ 一般商品:进口(F.O.B) ❖ 加工品:进口(F.O.B) ❖ 商品修理运输工具在港口获得的商品 ❖ 非货币黄金
(二)服务
❖ 运输 ❖ 旅游 ❖ 其他服务
其他服务
❖ 通讯服务(Communications Services) ❖ 建筑服务(Construction Services) ❖ 保险服务(Insurance Services) ❖ 金融服务(Financial Services) ❖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 特许权和许可证费(Royalties and License Fees) ❖ 其他商业服务(Other Business Services) ❖ 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Personal, Cultural, and
国际收支差额的宏观经济含义
❖经常项目差额的宏观经济含义 ❖国际概念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商品的生
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绝对优势:
aLX bLX,或
1
aLX
1
b LY
,指与B国相比,A国
在X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记住:只比人多少,不考虑工资及其他
22
2. 比较优势:
aLX bLX ,或 aLY bLY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3 6
12 4
表2-1(b) 两国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 B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3
6
12
8
24
表2-2(a)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X的劳动生产率 Y的劳动生产率 1/3 1/6 B 1/12 1/4
表2-2(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X的劳动生产率 Y的劳动生产率 1/3 1/6 B 1/12 1/8
7
局限性 1.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 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2. 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 显然是错误的; 3. 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 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 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
国际贸易 扩大生产 国际分工 提高国际劳动生产率 可消费的商品增加 财富增加
2.提出绝对优势理论
11
(一)斯密的经济思想
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不是其拥有的贵金属的多少, 而是这些贵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 斯密的分工与贸易理论: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 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
第十四章 外汇市场(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李坤望)PPT课件
第三节 外汇市场交易
一、即期外汇市场交易
1.银行同业拆放 2.国际贸易结算 3.套汇(Arbitiage)
11
二、远期外汇市场交易
1.套期保值(Hedging) 2.投机(Speculation) 3.套利( Interest Arbitrage )
12
套利
假设某投资者用1元本币在本国投资生息,本国年利率i, 一年后价值为1+ i。若以e(直接标价法)的即期汇率将本币
18
图14-2
三、外汇管制
一 国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加强黄金、外汇储备,这是战时外汇管制的主要目的; ❖ 2.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防止资本外逃;
❖ 3.稳定外汇和金融市场,维持汇率稳定,增强本国货币信 用;
❖ 4.保护本国国内市场和本国经济的发展。 ❖ 外汇管制的对象一般分为:
15
第四节 汇率制度
❖ 所谓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对本国货 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出的规定。按照汇率变 动幅度的大小,汇率制度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 汇率制。
一、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可分为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和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是在 国际金本位制下形成的,因此,国际金本位制下的 固定汇率制是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 下的固定汇率制与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有 一些区别。
5
❖ 汇率(Exchange Rate )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 货币的价格,或把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 率,也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
❖ 汇率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 (Direct Quotation)和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 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间接标价法则是以一 定单位的本币为基础,用外国货币来表示本国货币 的价格,从而间接地表示出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课件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 础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 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 不涉及货币因素 。相对价格、实际工资(购买力)、 等价物、物物交换,没有货币幻觉。
• 在分析框架上,本科阶段的贸易理论模型采用 2×2×2模型:假定世界上只有两国(A国和B国)、 两商品(X和Y)、两要素(K和L)。 便于二维几何 图示。
• 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 。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
8
础
二、主要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 础
下面引入埃奇沃思盒 (1) 等成本曲线?等成本曲线的斜率? (2) 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的斜率? (3) 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相切,切点斜率 (4) X、Y两部门的等成本曲线平行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易有关现象,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旨在解
释诸如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型态的决定、
贸易政策措施对国内经济活动 (如价格、生产、
消费、收入分配)的影响等问题。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
6
础
国际贸易理论分为国际贸易纯理论和国际贸易 政策理论。
国际贸易纯理论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贸易动机、 贸易方向及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国际市场的均衡 以及贸易对各国生产、消费与福利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
• 国际贸易: 狭义上讲,国际贸易系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在广义
高教社国际经济学课件(南开大学李坤望)
高教社国际经济学课件(南开大学李坤望)15第十五章汇率决定本章结构第一节铸币平价理论 ? 两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Mint Par) ? 铸币平价是金铸币本位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实际汇率围绕铸币平价的一定的界限上下波动。
这个界限就是黄金输送点。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r Cassel),1922年发表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简称“PPP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一)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
绝对购买力平价可用两国物价水平来表示: = 充分竞争市场上商品的“一价定律”是使绝对购买力平价得以实现或维持的经济机制。
几点重要的解释首先,购买力平价是现实汇率水平运动的趋势,尤其在自由贸易情况下,这一假设更为有效;其次,如果一国对进口和出口的管制程度基本相同,绝对购买力平价仍然适用;第三,由于购买力平价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在计算货币的购买力时,应以反映所有产品和劳务的总体价格水平为基础。
(二)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同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市场力量会促使汇率回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水平。
应用性在统计上,各国的价格水平通常以指数形式表示,因此,相对购买力平价比绝对购买力平价更具可操作性。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绝对购买力平价多用于理论模型的分析,付诸实施和统计验证的多为相对购买力平价。
三、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验证结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短期内是失效的;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还是比较合适的;在通货膨胀十分高涨的时期,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汇率和价格的变化较为明显地趋于一致,购买力平价的有效性较为显著。
《国际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
二、国际贸易的起因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重商主义贸易思想 1.货币是财富惟一形式 2.国家财富增加依靠货币流入 3.货币流入依靠贸易顺差 4.政府应当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二、亚当.斯密与绝对优势理论 1.财富的最终形式是实际资源(商品与劳务) 2.增加财富依靠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3.国际贸易能够扩大并深化分工,提高专业
开放均衡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 框架(6)
五、贸易利益 (一)贸易利益的衡量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 框架(6)
(二)贸易利益的分解 1. 来自于交换的利益 2. 来自于专业化的利益
贱买贵卖 提高效率
U3 U2 U1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
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 无贸易假设 1. 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2. 两国的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4. 规模收益不变 5.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外部性
化程度与实际收入 4.应当鼓励互利互惠的自由贸易 5.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优势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三、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理论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
于其他国家,生产效率绝对高于他国,则 该国在该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反之则具 有绝对劣势。一国应当出口本国具有绝对 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的 产品。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四、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图示
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B国生产可能性边界:
X/ax+Y/ay=LA
X/bx+Y/by=LB
《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绪论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14世纪末15世纪初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 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 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 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 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
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教材
李坤望主编:《国际经济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绪论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
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 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基本特征
具体载体
研究稀缺资源
在世界范围内的 最优配置
研究国际间的商品 和生产要素流动二、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重商主义 货财奖 币富出 是来限 财自入 富流 的通 唯领 一域 形 式
古典自由贸易论
· ·
亚大赫
当卫克
斯 密 绝
李 嘉 图
歇 尔 和 奥
对相林
优对要
势优素
理势禀
论 理赋 论论
现代国际经济理论 新要汇国 贸素率际 易国和经 理际国济 论流际政 动收策 支协 调
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
——恩格斯
三、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方法
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准备 逻辑推理与图形分析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主要观点
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 国财富的标准。 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 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 一些人之所失。 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 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 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 口大于进口。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件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 与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不涉及货币因素 。关注的中心是相对价格。假定是 一个物物交换的世界。 在分析框架上,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 两国、两商品(或部门)、两要素。 也就是所谓
2×2×2 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
5
二、主要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 基本假设: (1)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2)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既定且规模收益不变; (3)生产要素的总供给固定不变; (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5)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部性。
Y C F
U3
E
U1
U2
Q
P* O
pw X
图1-15
31
贸易利益的分解
比较利益可以分解: 得自交易的利益:来源于在资源配置不变、 产出不变、未实行产品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 一部分产品以国际价格而非国内价格进行交 易。世界总产品不变,但是福利水平上升。 得自分工的利益:主要来源于资源按照比较 利益进行的重新配置。一般会导致世界总产 品与各国消费品的增加,从而福利上升。
10
机会成本递增、不变、递减
Y PPC1 PPC2 PPC3 O X
Y减少数量 Y X的机会成本= = X增加的数量 X
11
机会成本递增、不变、递减
Y
Y
Y
0
(a)机会成本不变
X
0
(b)机会成本递增
X
0
(c)机会成本递减
X
12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and opportunity cost(3)
国际经济学课件李坤望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 在封闭均衡状态下,A、B 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 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 曲线相切决定:
(三)国际均衡价格
❖ A国X商品过剩供给曲线的导出:
pw 图2-2
❖ A国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国际 均衡价格:
图2-3
图2-4
由图2-3和2-4可知国际均衡相对价格为 p a ,
3.商品市场均衡:
❖ 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 本。
❖ 均衡图示:
图1-3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 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示: ❖ 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用途:
(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图1-4
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市场出清:
❖ 过程推导:
(1)生产函数: XFx(Kx,Lx) YFy(Ky,Ly)
(2)充分就业条件: K K x K y
L Lx Ly
(3)利润最大化约束条件:M R TS w
r
(4)契约线:
图1-1
由此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1-2
2.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递增 见图1-2(a) ❖ 机会成本不变 见图1-2(b)
二、国际贸易的起因
生产技术差异
O
要素禀赋差异
需求方面的差异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
pb pa
A/
B/
X
图 1-17
本章小节
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 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也是国际 贸易理论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常用的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 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在完全 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 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决定了比较优势的表现。国家间的供 给、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差的根源。贸易后,国 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 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 处,贸易利益包括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在规模收益不变、 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下,具有同等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的 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因而也就没有 进行贸易的动机。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在这些方面至少一个 方面有所差别,才能产生比较优势,从而引发国际贸易。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002
A国X商品过剩供给曲线的导出:左边曲线部分,其变化是由
当Pw>PA时,
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X产品,
18
图2-2
当Pw=P1<PA时,A国在A点完全专业化生产Y产品,进口X产品,在b图中为
-XA左边曲线部分,其进口量变化是由相对价格所造成的消费需求的变动所引起。
当Pw=P2>PA时,
A国在A’点完全专业化生产X产品,出口X产品,在b图中为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能判断
34
5、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下列不属于一国经济 一般均衡的条件的是
A、生产达到均衡
B、消费达到均衡
C、市场出清 衡
D、货币市场达到均
35
6、国际贸易建立的基础是
A、绝对价格
B、相对价格
C、不变价格
D、以上三种都不是
36
7、在封闭经济条件下,A国X商品的相对价 格低于B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我们称A国在 X商品上具有
4
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A和B两国的X和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X axLx , Y ayLy ,
X bxLx Y by Ly
5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商品的生产
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实例:
完善起来的。
()
4、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考虑 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 )
29
5、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 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较多 体现。 ()
6、没有贸易价格差的存在,就不会发生国际 贸易。
十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二、欧洲联盟
1952年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比 利时、卢森堡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正式组建。
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 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 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 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在进入70年代以后,美元一再贬值,各国货币纷纷浮 动。欧共体联合浮动,日元单独浮动,众多的发展中 国家或盯住美元,或盯住英镑、法郎,或盯住特加紧 提款权而浮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特里芬难题
•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要,美国只能通 过对外负债形式提供美元,也就是国际收支持续逆 差。然而国际收支长期逆差,普遍的“美元灾”引 发美元危机,美元就必须贬值而不能按官价兑换黄 金。如果为了保持美元的稳定,美国就应保持国际 收支顺差,那么各国将因缺乏必要的国际清偿手段 而降低生产和贸易发展速度。
十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一、绝对优势论
绝 对 优 势 论 (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 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 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 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 有国家都是有利的。
二、相对优势理论
三、欧洲货币体系的演进
1979年3月,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八个成员国 (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丹麦和爱尔兰)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这些国家同意固定任意两国之间的汇率,并对 美元联合浮动。随后,西班牙于1989年,英国 于1990年,葡萄牙于1992年也先后加入了欧洲 货币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与教训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功的原因:
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小; 各成员国对内部市场的依赖性的强;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总是从市场一体化入手。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缓慢的原 因:
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而缺乏进行贸易合作的 物质基础; 当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没能给各国带来足够的市场规模 时,一些成员国就需要在共同体以外寻找出路,由此 造成一体化组织内部凝聚力的减弱; 发达国家市场的吸引力导致一体化成员国的离心倾向。
三、扩大初级产品出口与稳定价格 (一) 初级产品的出口与价格水平 相对于制成品,初级产品的价格偏低,且不 断下降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初级产品的价格随世界经济发展与波动而变 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 劳尔·普雷维什 普雷维什的观点 劳尔 普雷维什的观点 发展中国家从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少于工业 化国家 初级产品出口国贸易条件较差,且在继续 恶化 扩大初级产品的出口可能导致悲惨的增长
(二)稳定初级产品价格
图 10-1
谁获利:一些学者认为,维持价格稳定当然对供 应方更有利;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需求方可以减 少生产成本方面的风险,当然对需求方有利。还 有一些学者认为,价格干预会扭曲价格机制,影 响资源的有效分配。而从干预的目的来看,价格 稳定或价格干预有助于初级产品生产的发展,从 而有助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获得稳定发 展的外部环境。 谁承担干预所需资金:比较合理的原则是根据造 成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来确定干预资金的承 担者,即当价格变动主要是由供给方造成的时, 由供给方出资;当价格变动主要是由需求方造成 时,由需求方出资。但这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
第三节 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一、关贸总协定(简称GATT)的产生 关贸总协定(简称GATT)的产生 GATT)
关贸总协定产生的时代背景; 关贸总协定是临时性或过渡性的协议; 关贸总协定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安排缔约国之间 的旨在追求贸易自由化的谈判。
二、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一)关贸总协定的宗旨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一、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世界银行1997年的标准,发展中国家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低于9 656美元的国家和独立行政区。 从更广泛的意义看,发展中国家不仅仅是指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比较低,还涉及到生活的质量标准(如预期寿命、营养摄 取量、成人识字率、基尼系数等)。 还有一些国家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尽管其人均收入水平已 经很高了(如新加坡),但仍然称自己是发展中国家。 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许多东欧国家也属 于发展中国家,它们也面临着许多特有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 任务是由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而这类 国家通常被称为转型经济体(economies in transition)。
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的特点
经济体内部市场相对比较狭小;劳动力比较便宜; 经济体内自然资源比较稀缺。
出口导向战略的贸易政策措施
较低的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广泛使用出口补 贴或其他出口鼓励措施;通过货币贬值促进出口; 放松外汇管制。
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效果
从总的情况看,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在实现 本国经济发展上是比较成功的。 但该战略也存在 局限性: 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有可能恶化;经济发达国家对 进口产品的需求波动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和 原材料的出口造成冲击;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 的实施,可能切断发展中国家借助国外市场或需 求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渠道;如果发展中国家选 择相同的商品出口,势必造成恶性竞争。
汉密尔顿关于保护贸易的政策主张。 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 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 系统提出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易导致关税和贸易战的爆 发。
(二)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的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 由以关税为主要干预手段逐步向以非关税措施为主 要干预手段过渡。 也被称为“管理贸易政策”、“新重商主义”。
第十章 贸易政策的 历史实践
本章结构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扩大初级产品出口与稳定价格 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产生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1995年1月1日,其 机构设在日内瓦,现有成员国148个 (2005年5月)。 世界贸易组织是约束各成员国之间贸易 规范和贸易政策的国际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各种协定是国际贸易制 度运行和各成员国贸易政策制订的法律 基础。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 贸易自由化原则 可预见性原则 鼓励公平竞争的原则 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原则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开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先例。 北美自由贸易区拥有3.6亿人口、每年国民 生产总值达6万多亿美元。 北美贸易区的目标:从1994年1月1日起,经 过15年的过渡,美、加、墨三国相互取消关 税,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四、发展中国家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 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 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 (1) 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依据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 某些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的一般特点:
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高。 工业部门的工资率明显地高于其他部门。 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 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他部门,与其他发达国 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 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
二、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固守农业难以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社会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变动程度是 不同的。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而工业 品的较高,相对于工业,农业市场潜力有 限。 农业部门难以形成垄断,不利于扩大生产, 实现规模经营。 基于上述三点理由,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 经济,提高收入水平,赶超发达国家,必 然要经历工业化阶段。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荷比卢联盟。战后,发达国家间第一个关税同盟。 欧洲联盟的一体化进程: 1950年代初,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 荷兰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5月8日,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1968年,欧洲共同体实现了设置共同对外关税; 1979年,欧洲共同体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1992年2月7日,成员国签定《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3年1月1日,形成欧洲统一大市场; 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开始启动; 2002年,“欧元”投入流通,代替各成员国的货币; 目前,欧盟扩大到25国,面积达到400万平方公里, 人口增至4.5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
(三)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现实中,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发达国家政府可通过贸易政策,改变企业的 战略行为,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居优 势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表现为战略出口政策、 战略进口政策和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的政策。 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典型国家是日本以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
(二)出口导向战略 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 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原理。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向战略对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发展的作用。
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产业间关联效应,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 有利于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 刺激消费,使某些工业部门实现适度的经济规模。
第四节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最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要追溯到1241年成 立的“汉撒同盟”。现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兴起的。根据成员国经济 发展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分为 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与教训 区域一体化的新模式——开放的地区主义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一)早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为 标志 。有利于英国发挥其在工业制成品的生 产上相对于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比较优势。 自由贸易政策的潮流在1870年达到了顶峰, 之后开始逆转。面对来自英国发达工业和美 国谷物出口的竞争,德国、法国、意大利和 其他欧洲国家为保护本国的新兴工业和农产 品,纷纷采取了提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 发达国家的关税水平在19世纪末期不断攀升。 在主要的发达国家中,只有英国和荷兰还倾 向于采取自由贸易政策。
五、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成功国家的示范作用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大力推 荐使发展中国家贸易趋于自由化。 发展中国家要从贸易保护走向贸易自由化,需 要做的工作。
(1)取消商品进口的数量限制 (2)改革关税制度 A 降低进口关税的总水平; B 缩小不同商品间关税率的差异幅度。 (3)为减缓自由化带来的冲击,应辅以鼓励出口、限 制进口的政策措施。
(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在美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逐步削减各自的 贸易壁垒,实现贸易政策的中性化。 发达国家平均进口关税水平从1947年的40% 左右,降到目前平均3%左右。 对发展中国家也实行某种程度的贸易便利。 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普惠制待遇, 洛美协定等。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一)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