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精选复习题15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导与练测试题
第一单元绪论与生命的物质基础第1课时绪论对应训练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含羞草的小叶受到振动合拢下垂,这既是一种应激性,又是一种向性运动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可称为应激性,但不能称为反射C.北极熊的毛是白色的,这是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一群猕猴中,绝大多数毛色正常,偶尔有一只白色个体,这是遗传和变异特性的反映答案A解析含羞草受振动后,小叶合拢下垂是一种感性运动,而不是向性运动2.(2010年衡水模拟)SARS病毒、蓝藻、灵芝、蝴蝶兰、人都属于生物,下列哪项可作为上述结论的共同证据( )①具有细胞结构②含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③能独立完成新陈代谢④具有应激性⑥能繁殖后代⑦能改造环境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⑦C.②③④⑤⑥D.②④⑤⑥答案 D解析笼统的讲(就整个生物界来讲),生物具有六大基本特征是正确的,但针对某一(某些)生物则未必全具备六个特征,SARS病毒等病毒类生物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胞内生存、繁殖,不能独立完成新陈代谢。
生物对外界(体内)刺激产生一定的反应,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只有人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改造环境。
3.如图表示载玻片两端分别滴加糖水和盐水,然后将草履虫放在中间相通的细管中,发现草履虫向左移动,而不向右移动。
决定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遗传性B.变异性C.反射D.应激性答案 A解析草履虫在受到外界有关因素刺激后,表现出趋利避害的行为,这种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反应,在生物学上叫应激性,是草履虫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一种形式。
而决定应激性与适应性的根本原因均是遗传性。
4.生活在不同纬度地区的动物,其个体大小是不同的。
下表是生活在不同纬度地区的企鹅的体长,据此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 B.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D. 答案A解析 不同地区的企鹅,体长不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性;生活在不同环境中体现了生物的适应性;每种生物都有遗传性。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精选复习题2
专题3 胚胎工程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2009年广东卷)正常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细胞的很多结构退化消失,但保留了大量线粒体,因为线粒体可以合成精子运动所需的()A.乙醇B.ATPC.胰岛素D.淀粉2.表现型不同的母牛生育出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小牛。
产生这一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A.试管动物培养B.胚胎移植C.胚胎分割移植D.受精卵移植3.(2009年海南卷)为精子运动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A.中心粒B.线粒体C.高尔基体D.溶酶体4.利用ES细胞治疗肝衰竭,能实现此过程的最重要原因是()A.细胞分裂B.细胞特化C.细胞分化D.细胞增殖5.(2009年江苏卷)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卵裂期胚胎中细胞数目和有机物总量在不断增加B.胚胎分割时需将原肠胚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C.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小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等特点D.胚胎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细胞,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取6.(2009年全国卷Ⅱ)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个体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A.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衰老B.幼鹿经过变态发育过程长出发达的鹿角C.胚后发育过程中伴有细胞分化D.来自原肠胚同一胚层的细胞经分化发育成不同的组织二、双项选择题7.利用下列细胞工程技术培养出的新个体中,只具有一个亲本遗传性状的是()A.细胞和组织培养B.细胞融合C.动物胚胎移植D.克隆羊技术(多利)8.胚胎移植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A.解决某些不孕症者的生育问题B.治疗某些遗传病C.提高良种家畜的繁殖力D.提高动物的抗病力三、非选择题9.干扰素是能够抑制多种病毒复制的抗病毒物质。
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从人的T淋巴细胞中提取干扰素基因转入牛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牛乳腺生物发生器,使牛乳汁中含有人体干扰素。
下图1是利用多种生物工程技术获得转基因牛的基本操作流程,图2是图1中A阶段部分过程。
请分析回答:(1)为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通常给供体母牛注射。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本知识整合复习题1 新人教版必修1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本知识整合复习题1 1.(2008·山东理综)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
该成分是A.糖脂B.磷脂C.糖蛋白D.脂蛋白解析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成分,化合物的鉴定及呈现的颜色反应。
做题时要找出题干文字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课本基础知识来选择答案,其中“细胞膜的某种成分”及呈现的颜色应是本题最有用的信息。
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情况下出现砖红色;细胞膜有蛋白质、脂质、糖类组成;细胞膜上的糖以糖蛋白和糖脂的形式存在。
答案 C2.肺泡中的氧气要经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并与血红蛋白结合,需透过的细胞膜的层数是A.4层B.5层C.6层D.8层解析肺泡中的氧气穿过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上皮进入血液需经过2层细胞、4层细胞膜,然后再穿过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这样共穿过5层细胞膜。
答案 B3.下列对细胞膜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氧分子容易通过细胞膜B.水分子容易通过细胞膜C.CO2容易排出细胞D.病毒不可能进入细胞解析细胞需要的O2和H2O容易进入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CO2容易排出细胞,但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对细胞有害的病原体也可以进入细胞,如病毒具有侵染性,能进入细胞。
答案 D4.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识别与结合具有专一性B.与不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是不同的C.与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解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识别与结合具有专一性;与不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也具有专一性,不可能相同。
答案 C5.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B.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解析本题把生物学知识与医学问题联系在一起,考查应用能力。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单元专题复习题6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选择题1.(2010·广东六校联考)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A.核糖体是噬菌体、细菌、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C.叶绿体是所有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DNA、RNA、蛋白质和磷脂等成分D.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活动加强解析: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错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但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被线粒体吸收,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错误: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中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叶绿体的两层膜及类囊体膜都是由磷脂和蛋白质等构成的。
但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进行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并非都具有叶绿体,如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D正确: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形成有关。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在高尔基体中合成的纤维素、果胶,以小囊泡的形式转移到赤道板附近,逐渐形成细胞壁,将细胞一分为二。
答案:D2.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一定是高倍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B.此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只能是动物细胞C.结构①不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结构①和④都存在碱基A和T的互补配对解析:该图表示的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原核细胞中除具有核糖体外,不具备其他细胞器,该细胞中含有中心体,可能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①表示线粒体,葡萄糖只能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线粒体再吸收丙酮酸进行进一步氧化分解;A和T的互补配对发生在DNA分子复制、转录、逆转录等过程,线粒体中可进行DNA分子复制、转录过程,存在A和T的配对,在核糖体中发生翻译过程,不涉及A和T的配对。
高考2011届第一轮考点过关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高考 2011 届第一轮考点过关考生物试题及答案1.( 原创题 ) 自上世纪 60 年月,跟着农药的逐渐使用,我国北方地区的鼠害愈演愈烈。
给广大农民和国家均造成了严重损失。
尽管人们采纳了毒杀、捕杀等各样措施,但是见效甚微,甚至是越杀越多。
其根根源因是 () A.鼠在不停发生变异 B .作物产量高,鼠的食品更丰富 C.青蛙数目在不停增添D.蛇鹰数目在不停减少解析:选D。
在华北地区蛇和鹰是老鼠的天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鼠群的增长,但是,跟着农药和鼠药的广泛使用;大批的蛇和鹰被伤害致死,故鼠在缺少天敌的状况下迅速增添,直至形成灾祸。
2 .以以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 a 代表的成分是 ( ) A.生产者 B .开销者 C.分解者 D.不可以确立解析:选 B。
生态系统包含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开销者和分解者。
从箭头的方向上解析, a 的能量和物质来自 b,并可传给 c,因此 a 是开销者。
3 .(2008 年高考上海卷 ) 以下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 a―生产者、 b―分解者、 c―原核生物、 d―蓝藻、 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互相关系的是( ) 解析:选 A。
原核生物中有生产者 ( 如硝化细菌、蓝藻等 ) 、开销者( 如根瘤菌 ) 和分解者 ( 如乳酸菌等 ) 。
4 .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以以下图是表示某一世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品链。
在一段时间内,假如甲的种群数量增添,其可能惹起的结果是() A .乙和丁的种群数目都增添B.乙和丁的种群数目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目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目都增添解析:选 D。
依据图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挨次是丙、丁、甲、乙。
又知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品链。
因此该食品链是丙→丁→甲→乙。
若甲的种群数目增添,乙食品充足,乙会增添,丁因天敌的增添而减少,丁的减少,使丙数目增添。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精选复习题12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2009年肇庆二模)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是与下列哪一项结合在一起进行的()A.水循环B.氮循环C.能量循环D.能量流动2.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中,把CO2释放到大气中有多种形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C.分解者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作用3.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A.二氧化碳B.碳酸盐C.碳酸D.碳水化合物4.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e五种生物,a为植物,其余的为动物。
一年内输入这五种生物的能量数值如下表:能量(J·m-2×10-5)A.b与c B.c与dC.d与e D.b与d5.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不可缺少,是因为()A.食物链中重要一环B.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C.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D.与生产者、消费者都有关系6.(2009年肇庆二模)据下图判断,以下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B.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二、双项选择题7.对于绿色植物来说,与生态系统碳循环密切有关的生理过程是()A.渗透吸水B.光合作用C.矿质元素的吸收D.呼吸作用8.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所含有的能量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C.甲单一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中最多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三、非选择题9.下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除阳光CO2、H2O、N2以外,其余部分总称为______________。
2011年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资料
第一轮复习资料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名词: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
如:Fe(铁)、Mn(门)、B(碰)、Zn (醒)、Cu(铜)、Mo(母),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如:C(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
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
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名词:4、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
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
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5、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
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
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高考《生物的主要类群》测试题
15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轮复习专题精选一、选择题1、“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与鸟类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①前肢变成翼②长骨中空③胸肌发达④体温恒定⑤有气囊⑥有复杂的繁殖行为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⑤⑥D.②③④⑤2、下列关于昆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昆虫的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B.蜘蛛是昆虫,它和蝗虫都是节肢动物C.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D.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3、下列动物中,全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A.家鸽、壁虎、青蛙B.蝗虫、蚯蚓、蜈蚣C.鲫鱼、家兔、螳螂D.蚂蚁、蜜蜂、鲨鱼4、根据表中数据,正确的分析是()AB.人的心脏占体重的百分比低,因此,人也可能会进行飞行生活C.蛙每分钟心跳次数最低,可以减少代谢对物质和氧气的需求,更适于飞行生活D.鸽的心脏占体重的百分比高、心跳快、血液循环迅速,适于飞行生活5、某同学在清澈的小溪里发现了一个蠕动的小动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小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这个小动物可能是()A.蚯蚓B.蛔虫C.涡虫D.水蛭6、蛔虫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下列哪项特征与它的寄生生活无关()A.体表有角质层B.有口有肛门C.生殖器官发达D.运动器官退化7、下列不属于昆虫的一组动物是()A.家蚕、蝗虫、蝇B.蝗虫、金龟子、蟋蟀C.蜻蜓、蝴蝶、蚊D.蜘蛛、沙蚕、蜈蚣8、鱼类在水中可以避开障碍、感知水流方向,主要是因为它身体两侧具有()A.侧线B.眼睛C.胸鳍D.腹鳍9、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环境,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这是因为爬行动物具有()的特征。
①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②完全用肺呼吸;③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保护;④生殖和发育过程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⑤属于变温动物。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10、“笨鸟先飞”是指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才能与其他鸟同时到达目的地。
那么“笨鸟”飞行时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的动力主要来自()A.四肢B.胸骨C.胸肌D.羽毛11、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专题精选复习题1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专题5 生态工程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面对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正确的说法是()A.坚决抵制转基因生物B.不加区分,全盘接受C.应停止有关的实验D.趋利避害,不能因噎而废食2.生物武器的危害有传染性强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下列哪项不是防护生物武器的有效措施()A.提前接种和个人防护B.发现病人,立即报告,及时隔离C.注意空气消毒,动植物本身具杀菌能力,不需消毒D.注意切断传播途径3.肉毒杆菌毒素发挥作用的本质是()A.阻滞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B.阻滞神经元内局部电流的形成C.直接作用于肌肉细胞D.引起肌肉麻痹4.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的叙述错误的是()A.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B.种植抗虫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没有任何负面影响C.如果转基因花粉中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D.转基因生物是具有某种新特征的同一物种,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2010年南通二模)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逐渐受到重视。
人工湿地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为提高人工湿地净化功能,下列相关措施不合理的是()A.合理搭配植物建立优化的植物群落B.尽量使用本地物种以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C.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的总量以提高湿地净化效率6.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双项选择题7.生物武器是指在战争中使人、畜致病,毁伤农作物的微生物及其毒素。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本知识整合复习题3 新人教版必修2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本知识整合复习题3 1.(2008·北京理综)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
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
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
由此推断正确的是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C.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D.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猫的无尾为显性性状,且表现为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无尾猫自交的后代出现无尾猫全部是杂合子,有尾猫是隐性基因纯合所致。
D项为测交,后代有尾猫与无尾猫各占1/2。
答案 D2.(2010·汕头模拟)某育种专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自花授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大穗抗病和若干株小穗抗病,其余的都不抗病。
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其F1中选择大穗抗病的再进行自交,理论上F2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A.2/10B.7/10C.2/9 D.7/9解析这是一道很难的试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首先由题意确定大穗不抗病是显性性状。
所以作为亲本的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1/3AAbb和2/3Aabb,自交后代F1中大穗抗病的为1/2AAbb 和1/3Aabb。
在大穗抗病中,AAbb和Aabb分别占3/5、2/5。
再进行自交,F2中大穗抗病的为7/10AAbb 和1/5Aabb,理论上F2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F2中所有大穗抗病小麦的7/10÷(7/10+1/5)=7/9。
答案 D3.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
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解析 此题注意豌豆在自然情况下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所以间行种植彼此之间互不影响;而玉米自然条件下既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因雌雄不同花,系自交)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系杂交),所以隐性个体上产生的F 1既有显性也有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2009年广东卷)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A.1925~1930年B.1930~1935年C.1940~1945年D.1945~1950年2.(2009年广东卷)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3.(2009年安徽卷)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4.(2009年湛江一模)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
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5小时内,酵母菌经历了约6个细胞周期C.在这段培养时间里,酵母菌的一个细胞周期所需的时间平均为1.3小时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5.(2009年肇庆二模)下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这四种条件分别是: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毒害物质积累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菌株,新菌株能利用原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以下哪一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1、2、3、4正确配对()A.W X Y ZB.X Y Z WC.Y Z W XD.Y X Z W6. (2009年上海卷)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
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B.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D.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境的影响二、双项选择题7.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A.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B.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C.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D.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8.(2009年深圳二模)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
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三、非选择题9.用水蚤进行如右图实验:(1)原共同在①号试管中生存的水蚤,有些水蚤能在②号试管中生存,有些能在④号试管中生存。
这表明水蚤个体间存在着,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的。
(2)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作用,这种作用是的。
(3)③号、⑤号试管中的水蚤全部死亡。
死亡原因可能是。
10.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记作[a]),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记作[b]),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记作[c])。
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头(计算公式是N∶[a]=[b]∶[c])。
A.30 B.32C.64 D.96(2)(双选)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 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新生的子代数为头。
A.a×8n-1B.a×8n+1C.a×8n D.a×8n-2(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下图中的曲线。
10题图 11题图11.(2009年汕头二模)6个绿藻培养瓶分别悬吊于湖中同一地点中的以下6个深度:0 m(水面)、2 m 、4 m 、6 m 、8 m 、10 m 。
培养瓶中藻细胞的最初密度是5000个/100 mL 水,一星期后,各培养瓶中的藻细胞密度如上图变化: 。
(1)描述曲线图显示的结果: 。
(2)假如培养瓶的悬吊深度是5 m ,藻细胞的密度是 。
(3)导致各样本中藻细胞密度不同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 (答出两个),这两个因素分别如何影响藻细胞的密度? 。
(4)在哪个深度藻细胞开始停止繁殖? 。
假如藻细胞持续悬吊在上述的深度之下,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
12.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A 、B 、C 三种类型的野菊和其生存环境进行调查。
记录如下表:表一 不同调查面积的野菊数量统计结果表二 近五个月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单位:株/m2)(1)①表一中A、B、C三种类型的野菊对环境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②表二中狗尾草与野菊之间的关系是,狗尾草数量在4月份时有所增加,其原因是。
③试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绘出野菊和狗尾草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2)同学小王在调查该野菊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参考答案1.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同理,1925年~1930年内种群变化率为39.6,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内种群变化率均为负值。
答案:B2.解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都是影响微生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pH 值的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时不能用普通载玻片。
答案:D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必修3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有关知识。
一个新的种群引入到一个新环境中,开始时种群的数量增长缓慢,随后增长加快,这时幼年个体多,种群处于增长型。
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值时,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时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增长率下降。
整个种群的发展过程符合“S”型增长。
答案:C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样方法,计算方法就是具体取样方,对照前后数量,后者再乘以稀释倍数。
答案:A5.解析: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可以看成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条件,故与曲线3相符;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毒害物质积累,后期生存斗争较为激烈,故与曲线4相符;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食物的耗尽限制了细菌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曲线1较为相符;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菌株,新菌株能利用原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由于新菌株的出现,又产生一个新的生长高峰,故与曲线2相符。
答案:C6.解析: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仍为同一物种;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须观察蓍草种子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生长情况和需原海拔处的数据作对照。
答案:C7.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先确定样方多少、样方大小(一般为1 m2)和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要随机取样。
并掌握如何计算种群密度。
答案:AD8.解析:设种群中总个体数是N,初次捕获的总个数为5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标记的个体数为10只,根据标记个体的比例相等,则有N/50=50/10,则N为250只,由于样方的面积为2 hm2,故种群密度为250只/2 hm2=125只/hm2。
综合两次捕获,则性别比例为(28+32)∶(22+18)=3∶2。
田鼠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使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减少,所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可以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
答案:AC9.(1)差异不定向(2)选择定向(3)环境的改变10.(1)D (2)BC (3)甲增长乙稳定(4)C (5)C11.(1)随着悬吊深度的增加,藻细胞的密度下降(2)11200个/100 mL水(无单位或单位错误均不正确,接受11100至11400的数值范围)(3)光照强度和温度(缺一个不正确) 光照强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弱,藻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也随之下降。
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藻细胞的酶活性也随之下降。
这两个因素使得藻细胞的生长(或繁殖)速率随水的深度而减少(4)8 m 藻细胞会死亡,原因是在这深度之下,光合作用速率会低于呼吸作用速率,养料贮存耗尽后藻细胞就会死亡12.解析:(1)①从表一中分析:不同地块野菊的数量A>B>C,由此可推断野菊对环境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B、C。
②表二中随着野菊数量的增加,狗尾草数量不断减少,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表中4月份狗尾草数量略有上升的原因是:4月份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适宜于狗尾草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