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能够判断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2. 设计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用照相机拍摄风景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放大镜能放大图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5. 作业小结的设计:本节课的作业小结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并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样的设计既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小组合作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学生在讲解中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二)问题导向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如何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和大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等。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凸透镜和光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3.实验演示,总结规律
教师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理论讲解,巩固知识
-第6题:运用凸透镜成像公式,计算给定物距或像距时的成像情况,并分析结果。
-第7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4.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公式。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首先,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次,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其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最后,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像距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巩固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5.案例分析,学以致用
提供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梳理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5.学习方法:学生尚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采用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1)通过生动的动画、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
(2)运用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3)设计梯度性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突破难点,个性化指导:
(1)针对学生在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方面的问题,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化解困惑。
-讨论记录:要求学生记录讨论过程和观点,形成简单的讨论报告。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视频,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阅读材料:提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链接等资源。
-阅读笔记:要求学生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和感悟。
3.教学步骤:
a.展示生活中的凸透镜设备,引导学生观察。
b.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c.导入新课,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讲解、动画演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凸透镜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及应用。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凸透镜成像知识。
-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创新性的设计方案或改进措施。
-分析评价:要求学生对提出的方案进行合理性分析,并给出评价。
初中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测量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2. 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凸透镜,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成像的特点却不同呢?3. 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物距、像距、成像大小、成像方向等。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学生得出结论: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四、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1. 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2. 学生举例说明,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对光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从实验中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讲解。
5.拓展(5分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这些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我一直在努力设计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我还希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是如何让幼儿能够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凸透镜、蜡烛、光屏、尺子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一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入凸透镜成像的概念,让幼儿能够理解并感受到凸透镜成像的存在。
第二步,我会向幼儿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幼儿能够观察到这些规律。
第三步,我会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希望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和例子,让幼儿能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中,我会鼓励幼儿回家后观察和思考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家长分享。
同时,我也会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活动目标的设计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从课程中获得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5—1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
2、过程和⽅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玻璃 ⽔空⽓ ⼆、导学达标: 引⼊课题:我们经常⽤到⼀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 进⾏新课: 1、透镜:⼀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的直线 光⼼:透镜的中⼼光⼼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的光线传播⽅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个? 焦距:焦点到光⼼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常⽣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主光轴的知识进⾏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5—2⽣活中的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常⽣活中的应⽤。
2、过程和⽅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养成严谨认真的品质,认识科学的本质;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意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乐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引入】设置情境,提出疑问
课前学习任务: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像呢?用放大镜观察最远的桌子,发现此时会出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观察近一些的光源,会出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离刻度很近时却会出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这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五】通过讲解u>2f时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请学生根据示例绘制出u=2f、f<u<2f、u=f、u<f情况下的光路图,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学习任务六】解决疑问,理解原理
在拍班级集体照时,发现两边的同学没有完全入镜,要怎么调整才能拍到所有人呢?
根据物远像近像会变小的规律,我们可以拿着照相机远离班级集体,这样就能拍到所有人。
(3)组装实验器材:
第一步,从左到右依次摆放光源、凸透镜和光屏;
第二步,为了使像能够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我们还需要调节使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学习任务二】如何进行实验?
(1)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2)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学习任务三】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思维】
1、会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证,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绘制出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教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和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
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
如图所示,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花朵正立、放大的虚像。
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
你知道小聪是怎样提示小亮的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自主阅读教材P97~9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蜡烛、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分别把上述物体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得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光屏的作用是承接并显示凸透镜所成的实(选填“虚”或“实”)像,光具座上的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成像时的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
2.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最清晰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知识板块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自主阅读教材P97~9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2)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3)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答:(1)物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实像,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虚像;(2)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像,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放大的像;(3)凸透镜所成的像没有正立的实像、倒立的虚像和缩小的虚像。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备课教案+练习新版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2。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3.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锻炼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知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等。
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讲授新课探究点凸透镜成像及其规律新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说明: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问题: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a.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c.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为止d.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e.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烛焰的像f.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探究一:在光屏上找到物体完整清晰的实像。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设计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注意:此操作的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得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与比较像与物体的关系)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上不能成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填入表格.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组以上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如图甲)生2: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如图乙)生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如图丙)生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5: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如图丁)生6: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7: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板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多媒体课件)(1)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总结如下表所示:(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巧记方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由此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像距比物距大.生2: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比像距大.生3: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板书:1.当u>v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课堂延展: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1)分析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有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什么原因?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提出各种猜想.教师总结: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大致有4种:①若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会呈现在光屏的上或下方. ②若2f>u>f,但很靠近1倍焦距时,成的像很大,像距也很大,光屏移动的距离不够,可能承接不到像.③若u<f,烛焰成虚像时,只能透过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④若u=f,烛焰在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不成像,在光屏上也不可能承接到像.(2)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探究名称: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提出问题:凸透镜不完整时,成像情况怎么样?猜想与假设:可能只能得到部分像,也可能得到仍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了解物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物距下成像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掌握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物距、像距的关系。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凸透镜2. 光屏3. 物体(如蜡烛)4. 刻度尺5. 实验报告册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凸透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凸透镜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光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讲解: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聚在一点上,形成实像。
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距和像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一个凸透镜、光屏、物体(如蜡烛)、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测量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和观察。
五、应用拓展:1. 学生根据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放大镜的原理、照相机的成像等。
2.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板书设计: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放大镜的原理。
2. 请用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习,了解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坤凡教育学科教师讲义讲义编号: ______________ 副校长/组长签字:签字日期:【考纲说明】【前文回忆】一、透镜1、几个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间隔。
区别: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2、典型光路3、填表:名称又名眼镜实物形状光学符号性质凸透镜会聚透镜老化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发散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二、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凸透镜成像u>2f f<u<2f u<f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光路图透镜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像偏大: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像偏小: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物体略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物体略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物体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像偏大: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像偏小: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镜头远离物体〔位置进步〕,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其他内容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内容越多。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投影片要上下左右颠倒放置。
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可以在屏幕上成像。
实像和虚像〔见下列图〕: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假如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
这种像叫做实像。
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情景:光屏能承接到所形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两侧。
凸透镜成虚像情景:光屏不能承接所形成的像,物和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3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2. 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敬,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和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的像原理。
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一、新课引入1.回顾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
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知识回答: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等。
2.问题:你们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大家想一想,大胆的猜一猜,2.猜想与假设: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分组讨论、猜测,并互相指出一些猜想的不可行性或不合理性。
将有价值的猜测记录在板书,使于分析整理。
3. 实验讲解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应该如何放置?三者的高度有何要求?②实验时,先固定透镜,然后使物距为一数值,固定好蜡烛,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为止。
观察像的特点井记录物距和像距。
③改变物距,重复以上过程。
(2)记录数据:①当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时,读出物距(tuà与像距(r)的值:得出结论:u>2f时,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当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r)的值:得出结论: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③当物体放在焦距以内时得出结论: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④观察物体在u=2f时,像是怎样的得出结论:当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4)探讨①讨论像虚实的分界点:②讨论像大小的分界点;③前面所学的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条规律?结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总是异侧倒实像总是同侧正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三、归纳与小结按照板书总结归纳四、课堂练习基础训练第三节基础过关五、布置作业基础训练本章检测五、板书设计清除页眉横线的步骤:点击--插入--页眉页脚--页眉页脚选项,把显示奇数页页眉横线(B)的勾去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坤凡教育学科教师讲义
讲义编号: ______________ 副校长/组长签字:签字日期:
【前文回顾】
一、透镜
1、几个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区别: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
2、典型光路
3、填表:
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
这种像叫做实像。
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情景:光屏能承接到所形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两侧。
凸透镜成虚像情景:光屏不能承接所形成的像,物和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知识梳理与例题】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
(1)凸透镜成像有三个区域,两个特殊点。
①u=2f点是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缩小”还是“放大”的实像的分界点。
②u=f点是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还是“虚像”的分界点,及倒立、正立分界点,像物同侧、异侧分界点。
(2)当u<f时,u减小,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且实像变大,v增大。
(3)凸透镜所成的像:实像一定倒立,虚像一定正立;虚像一定放大,实像有放大、缩小、等大三种可能;实像一定与物体在透镜两侧,虚像一定与物体在透镜同侧,且在物体后面。
(4)描述像的性质应包括:①实像、虚像、不成像;②倒立、正立;③放大、缩小、等大三个方面。
如描述幻灯机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放大像时,像距大于物距,成缩小像时,像距小于物距。
【经典考题与解析】
(1)确定像的特点
例: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将物体放在主轴上距透镜焦点5cm处,所成的像一定是( ).
A.正立的
B.倒立的
C.放大的
D.虚像
解析: 将物体放在主轴上距透镜焦点5cm处,物距可能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也可能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所成的像一定是放大的,选C.
(2)确定焦距范围
例:在关于凸透镜的成像实验中,将物体放在距透镜20cm处,这时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的大小的范围为 .
解析:物距u=20cm,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满足f<u<2f,即满足:20cm<2f和f<20cm,解得:10cm<f<20cm.
(3)确定物距或像距
例:用照相机给家人照相,人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和底片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分别是( )
A.大于2f,小于f
B. 大于2f,小于2f\大于f
C. 小于2f\大于f,大于2f
D. 大于f, 大于2f
解析:照相机利用物距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制成的,此时像距f<v<2f.选C.
(4)确定物距或像距变化
例:用一架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个人照了一张全身像,再用它给这个人照一张半身像,应该使 ( )
A. 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暗箱长度缩短
B. 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暗箱长度伸长
C. 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暗箱长度缩短
D. 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暗箱长度伸长
解析:拍半身像与全身像相比像变大了.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就增大,像也变大.因此应使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暗箱长度伸长,选D.
(5)确定物像间距离变化
例: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从距透镜15cm处沿透镜主轴远离,移动到距透镜40cm 处的过程中,物体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 ( )
A. 逐渐增大
B. 先减小,后增大
C. 逐渐减小
D. 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物体从距透镜15cm处(f<u<2f)移动到距透镜40cm处(u>2f)的过程中,先靠近二倍焦距处,物像间距离减小;在二倍焦距处,物像间离距最小;然后远离二倍焦距处,物像间距离增大.因此在整个移动过程中,物体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选B.
(6)确定像的移动方向
例:一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匀速运动而来,则物体的像( )
A.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像距越来越小
B.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像距越来越大
C.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像距越来越大
D.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像距越来越
小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动态特点,像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移动,也就是向靠近焦点方向移动,此时像变大,像距也变大.选B.
【课堂练习】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的的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成的的实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的的像。
2、如图1所示,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 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可以成实像的点是,成虚像的点是成缩小实像的点是,成放大实像如图1
的点是成等大实像的点是。
3、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缩小的像,当烛焰向凸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__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____凸透镜的焦距。
4、有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将物体从离凸透镜30 cm处沿主光轴移到距透镜20 cm处,这个过程中所成的像()
A.始终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B.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离透镜越来越远,像变大
D.离透镜越来越近,像变小
5、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位于凸透镜前15cm处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6、如图2所示,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
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_____。
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
______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__ 移。
如图2
7、小明利用相机给小红拍人头像,拍完后,小明又给小红拍全身像,应小红与相机的距离,同时镜头与底片的距离。
【课后作业】
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3、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1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
生活中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4、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参考答案】
解析:(1)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2)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3)照相机;(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