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介绍 刘天华
刘天华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 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 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 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 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 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 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 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 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 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 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 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 2首。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 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 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 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 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 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 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 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 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 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 刘天华认为音乐的重要目的,便是在表达人的感情以使听 者感动。如他提到胡琴的音乐时便说:「不论那种乐器那 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视一些艺 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但这些目的,必须是普及于大 众的,而不是「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这种让音乐及 于平民的想法,实与当时的五四时代的白话文运动有着相 同的精神。 除了表达感情思想及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之外, 和当时许多人对音乐及的看法一样,他也主张音乐要能激 励人心,以振国家民族,他希望一种「能唤醒一民族灵魂 的音乐」,这种想法与刘天华的爱国心相结合,如他所作 的《光明行》这首胡琴曲便有这种激励人心的作用。
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简介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
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
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
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
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
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艺术成就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病中吟》是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处女作,这首曲子是在他因患病而卧床休养期间创作的。
刘天华是中国大陆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
在他的患病期间,他利用这段时间沉浸在音乐创作中,创作了这首充满了内心深情的《病中吟》。
这首曲子有着深沉的内涵,表达了刘天华在病痛中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整个曲子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带有对病痛的忍受和对命运的思索。
曲子中音乐旋律婉转悠扬,仿佛在诉说一段心灵的故事,将人们带入一种深沉的情感境地。
刘天华在创作《病中吟》时,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得整个曲子旋律丰富多变,令人感到仿佛在欣赏一幅心情起伏的画面。
他在曲子中巧妙地运用了二胡的演奏技巧,通过指法、弓法和音色的变化,使得曲子在表现力上更加丰富多彩,将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完美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在曲子的编排上,刘天华巧妙地运用了慢板和快板的对比,并在节奏和音符的安排上加入了大量的变化,使得整个曲子富有张力和层次感,给人一种音乐上的饱满感和紧凑感。
曲子中的每一个乐句都十分精致,充满了诗意和内涵,令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刘天华在曲子中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使得整个作品既具有现代音乐的特色,又不失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
刘天华的处女作《病中吟》是一首富有内涵和情感的音乐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音乐家的才华和技巧,更是展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索。
这首曲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首令人陶醉、感动和思考的音乐佳作。
相信在今后的音乐道路上,刘天华将会以他的音乐之声继续感染和打动更多的人们。
中音史人物简介
中国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国乐一代宗师,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
音乐方面:1音乐思想(提倡国乐要改革而不能完全从西方音乐取代中国音乐)2、音乐目的:音乐平民化。
3、国乐改进社的想法:主张国乐改进,1927年发表《国乐改进社源起》文章。
4、措施与成就:1927年成立“国乐改进社”,对二胡琵琶进行改革,推广五线谱。
音乐创作:二胡10首《光明行》《空山鸟语》《良宵》《闲居吟》《独弦操》《悲歌》《苦闷之讴》《烛影摇红》《月夜》《病中吟》和47首二胡练习曲。
琵琶3首《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和15首琵琶练习曲萧友梅——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我国第一位音乐博士),德国学习音乐,以《中国古代音乐考》获得博士学位。
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
1927年筹建国立音乐院任教授兼任教务主任,代院长。
1929年后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
音乐创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哀悼引》《夜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
音乐学:《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
音乐教材论著:《音乐研究法》《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华彦钧(又名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赵元任——中国的舒伯特,著名语言学家。
歌曲创作鲜明的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创作方面有重要创新,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将中国民歌予以多声改编配置的作曲家。
音乐方面:创作了132首歌曲,从1922---1948曾先后创作了歌曲、钢琴曲100余首。
这些作品都收录在1928年编写的《新歌诗集》。
代表作:《卖布谣》《海韵》从内容上看,作品多以五四以来新诗为题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民族风格。
从形式上看,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
刘天华ppt
1912年刘天华十七岁时,考进 了上海开明剧社的乐队,开明剧 社为一新式话剧的剧团,在那里 他更广泛地学习了各种西洋乐器, 除了原本所学的管乐器外,又学 习了钢琴和小提琴等,并对西洋 作曲理论有所接触。1914年,开 明剧社解散,天华回到江阴、常 州的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开始 了他音乐教学的生涯。 刘天华在 常州中学任教期间,在学校成立 了军乐队及丝竹乐队,常至民间 演出,成就不凡。
且人尽一生之力研究一种艺术,能有创造与否,实未可必。 设其有之,而令所创造者及身而绝,宁不可悲。昔米喜子、 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等,一生创作甚多,年月悠久,遂 至悉与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艺术界莫大之损失也。 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 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志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 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 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我国乐剧二界,尚有行其耳听、 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谈进步,不亦难哉。 是以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之乐谱始。 而养成演员乐师读谱、记谱之能力,亦为要图。当知今后学 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地。若 云戏是乱弹,乱弹便了,则剧乐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浅陋,成此小册,所用记谱方法,当然不足称为完 备。就正当世,实是本衷。木桃既投,尚望乐剧二界方家不 吝琼瑶之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 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 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 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 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 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 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 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另外, 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 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 《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 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同种有别的二胡先驱刘天华和华彦钧
家庭,父亲刘宝珊从小就对他进行严格教 育。15 岁时,刘天华考取了常州中学,由 于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参加了学校的音 乐队,谁知好景不长,学校停办。1912年他 到上海谋生进了开明剧社的乐队工作,他 如鱼得水,吹奏技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两年后开明剧社又解散。他的音乐梦再次 破灭,只得回乡任教。先受聘于故乡的小 学,后到母校常州中学教音乐,他从学生 成长为教师,从教授军乐到涉足民乐,从 建立军乐队到组织丝竹队,从演奏乐器到 尝试作曲,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已成果累 累,名声鹊起。因此,1922年刘天华受聘于 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从此,他见多 识广,大显身手。刘天华的少年时代好事 多磨,青年时代却时来运转,有了较充分 的施展音乐才华的机会。
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如 何使古戏台继续成为传承、弘扬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有效文化空间,为基本实现温饱 的乡村民众同时生活在一种精神有序以 至和谐的社会里”,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 书写,就成为当下全社会需要关注的命 题,此一结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申著》中 歌乐舞韵传承的要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6 ( 5 2 ) 2 . 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 .艺术化生 存— ——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1 9 9 7 ( 1 8 )
童年的阿炳没有母爱,孤独、可怜;少 年的阿炳有音乐相伴活得也充实、自在; 青年后的阿炳却屡遭厄运,命运急转直 下。25 岁时,相依为命的父亲因病去世, 27 岁时初患眼疾,35岁时双目彻底失明。 从此被逐出道院,流落街头,成为浪迹天 涯的民间艺人。抗战时期和敌伪时期的无 锡城里,常能看到阿炳肩背琵琶,手提二 胡,沿街卖唱,乞讨为生。华彦钧的命运远 比刘天华凄惨,所以一样面对皎洁的月光 抒怀、一样的触景生情、一样的充满浪漫, 刘天华的《月夜》旋律抒缓、缠绵,寄托了 一个旧知识分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华 彦钧的《二泉映月》旋律跌宕,情感炽烈,
【优质】刘天华简介-范文word版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刘天华简介篇一:刘天华简介刘天华简介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
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
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
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
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
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艺术成就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病中吟》是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处女作,这首曲子承载着刘天华深厚的音乐造诣和对生命的思考。
以下是关于这首曲子的背景及赏析。
背景介绍:1. 创作背景:刘天华,作为一位杰出的二胡演奏家,他的音乐才华不仅表现在技艺的高超,更体现在他对音乐情感的深刻理解。
《病中吟》的创作正是源于他在一次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借着病痛中的思考和对生命的领悟,将心灵的感悟融入音符之中。
2. 曲名寓意:《病中吟》的曲名,寓意着刘天华在身体状况欠佳的状态下,透过音乐来吟咏自己的心声。
这种在疾病中表达情感的方式,使得这首曲子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心灵的诉说。
曲谱分析:1. 曲式结构:《病中吟》采用了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分为引子、主题、发展和终结四个部分。
这种结构既展现了刘天华对传统音乐的尊重,同时又在其中融入了他个人的音乐理念。
2. 曲调情感:曲调上,《病中吟》旋律悠扬,情感起伏跌宕,如同一场病痛与希望的对话。
刘天华通过二胡的婉转音色,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音乐表达:1. 情感渲染:刘天华在演奏中通过动情的弓法和细腻的音色转变,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转化为音乐的情感,使听者在音符中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情感世界。
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病中吟》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2. 技术运用:在技术方面,刘天华巧妙地运用了二胡的各种技巧,包括滑音、颤音等,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对技术的巧妙运用,不仅提升了曲子的演奏难度,也让听者在欣赏中感受到音乐的深度和广度。
文化内涵:1. 中国传统元素:作为一位中国音乐家,刘天华在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元素,如古老的旋律、民间音乐的韵味等。
这使得《病中吟》在音乐语言上更具中国特色,同时也延续了中华传统音乐的精髓。
2. 生命哲学:《病中吟》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次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刘天华通过音乐,表达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一次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的心灵对话。
民族音乐欣赏二胡曲《光明行》
不同时代的发展和演变。
03
地域版本比较
不同地区的演奏家对《光明行》的演绎也有所不同,反映了地域文化的
特色和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地域的版本,可以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多样
性和丰富性。
欣赏《光明行》的方法与建议
了解创作背景
在欣赏《光明行》时,了解作曲家刘天华的创作背景和意图,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乐曲的主题和情感。
节奏感强
节奏感强烈,运用了丰富 的节奏型和切分音,使乐 曲具有强烈的动感和活力。
演奏技巧
演奏技巧
二胡演奏技巧高超,运用了滑音、颤 音、拨弦等多种技巧,使乐曲更加丰 富多变。
力度控制
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真挚,通过演奏者的情感投 入,使乐曲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力度控制得当,强弱对比鲜明,表现 了乐曲的情感和张力。
《光明行》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演奏技巧创新
鼓励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探索新 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丰富曲目的
表现力。
音乐元素融合
尝试将《光明行》与其他民族音 乐元素或西方音乐元素进行融合,
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
创作新作品
以《光明行》为基础,创作出更 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二胡曲目,推
动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05
《光明行》的演绎与欣赏
不同版本的演绎比较
01
演奏家版本比较
不同演奏家对《光明行》的演绎风格各异,有的注重技巧的展现,有的
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比较不同版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演奏家的艺术
特点和风格。
02
传统与现代版本比较
传统版本通常更加注重技巧和音色的表现,而现代版本则更加注重音乐
的结构和形式的创新。通过比较传统与现代版本,可以了解民族音乐在
民族音乐史上的丰碑——简析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的历史功绩.doc
民族音乐史上的丰碑——简析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的历史功绩民族音乐史上的丰碑——简析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的历史功绩一、民族音乐面临的挑战鸦片战争以后,西方音乐开始传入我国,后经“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等运动,以及二十世纪初许多音乐志士(如萧友梅、青主、李叔同等)留洋回国后的传播,西方音乐的内容、理论、形式、技法等在我国得以大量地介绍和运用。
西方音乐的传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受到全方位的冲击,但也促使国人对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中国音乐如何发展?二十世纪初对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一是“国粹派”,主张“复兴雅乐,不闻西乐”,对西方音乐采取抵制的态度;第二是“崇洋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只有西洋音乐才是最先进的音乐,甚至把西洋音乐说成是“蓝眼金发的美少女”,而把中国传统音乐说成是“不堪入目的黄脸婆”;第三是包括刘天华先生在内的“中西融合派”,主张“洋为中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大批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他们创办了许多社团,展开了对新思想、新知识的探求。
一部分人主张把我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引向西方化的道路。
而“国粹派”则死守阵营,拼命维护雅乐,极力主张只有复兴雅乐才是我国音乐的出路。
两种势力在当时都各持己见,各行其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天华先生通过认真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承认西方音乐的优势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我国民族音乐具有的优良传统及其特色。
同时,他也认识到我国的民族音乐面临的境况,主张把西方的长处融合进来,革新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使之与“世界同步”。
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刘天华先生1895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32年在收集民间音乐时染上猩红热而病逝。
他在少年时代就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并掌握了一些技能,1910年上中学时开始学习军号,1912年考入上海开明剧社(注:当时演文明戏的团体(以演出西洋内容为主)。
),得以更广泛地学习西洋乐器。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刘天华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刘天华刘天华〔1895~1932〕中国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江阴人。
1895年2月4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2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1909年在常州中学读书期间,曾参加学校军乐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开始接融西洋铜管乐。
1912年去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为乐队队员。
1915~1922年在江阴、常州等地中、小学校任音乐教师。
多方面学习民间音乐。
如向民间艺人周少梅学习演奏二胡、琵琶;向琵琶家沈肇州学习全部〔瀛州古调〕的演奏;1919年暑假去河南求师学习古琴等。
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
其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后改为女子师范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北京艺术特意学校音乐系教授琵琶、二胡。
在此期间,仍不断地向民间学习“大擂拉戏〞、昆曲等。
同时还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理论知识。
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良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共10期〕。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良国乐。
“五四〞时期,在“平民教育〞“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
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认为开展国乐,“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绩,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2首。
1918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
其后,他创作的〔苦闷之讴〕〔1926〕、〔悲歌〕〔1927〕〔闲居吟〕〔1928〕以及〔独弦操〕〔又名〔忧心曲〕,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悲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徬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
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良操〕〔19271918~1928〕吸取民间单弦拉戏的模拟自然音响的手法,音乐生动生动。
中国近代乐宗师刘天华简介
中国近代乐宗师刘天华简介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乐宗师刘天华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刘天华简介刘天华是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民族音乐家,他从小在家乡受到了民间音乐的感染,在辛亥革命的时候还曾经参加过青年团,之后又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方的音乐文化。
在晚年时期曾经在北大音乐研究会从事教学工作,有过许多代表作品。
刘天华在1895年的时候出生,而当时他的家庭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之后在常州中学读书,在校的时候学习了军号和军笛,并且接触了西方的铜管乐器。
在辛亥革命进行的时候,他开始从事音乐工作。
到了1912年刘天华到上海地区参加开明剧社,在乐队中工作。
在这段时期他又接触了钢琴等多种乐器,而且还有着出色的成绩。
在1915年他的父亲离开了人世,而这一年他也开始接触二胡。
在1917年已经结婚的刘天华开始跟随周少梅学习二胡,周少梅也是非常有名气的民族音乐工作者。
第二年刘天华开始自己创作曲子,他的一生曾经创造了许多二胡曲子,包括《病中吟》、《月夜》以及《良宵》等等。
另外刘天华还曾经改良了二胡,在材料和技术上有着许多的创新,让二胡有了更好的表现力。
除此之外在民国初期的时候,刘天华看到音乐发展遇到了困境,所以主张要进行改革,在他看来西方的音乐虽然成熟,但是却并不能完全放在中国人的身上。
刘天华作品刘天华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民族音乐宗师,自从十几岁接触过二胡之后,他在二胡音乐上就有着非常伟大的成就,不仅曾经对二胡的材质和制作进行过改良,还改变了二胡的把位,让这种乐器有了更好的表现力。
而刘天华作品也是非常多的。
刘天华作品包括《病中吟》、《月夜》以及《烛影摇红》等等,在这些作品中《烛影摇红》是他创作时间最晚的曲子,这首曲子是由三拍子和变奏的曲式所创造出来的抒情曲。
刘天华对民族音乐有着非常透彻的领悟和掌控能力,而他在创作的时候还加入了一些西洋方面的音乐技巧,这样一来这首作品就在传统音乐的基调上,又多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表现力,同时又有着深刻而强烈的艺术气息。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刘天华,汉族,1942年出生在山东省招远市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自幼爱好音乐,十分有音乐天赋,八岁开始学习二胡,十三岁时考入了山东音乐学院。
毕业之后,刘天华加入了山东省音乐舞蹈剧院,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事业。
他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将二胡演奏技巧发扬光大,并在表演中融入了民族音乐元素。
他的表演充满了
激情和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音乐事业的道路上,刘天华秉承着“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念,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
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二胡演奏曲目,也有
经典的古曲改编、创新的音乐作品等。
其中,他的代表作品《二泉映月》被誉为“二胡史
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还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演奏和创作,刘天华还致力于音乐教育和传承。
他在山东文化艺术学院、中国音
乐学院等多所高校担任教师,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他还不断探索传统民族音乐
的发展和创新,致力于推广二胡音乐,让更多的人爱上二胡,爱上中国传统音乐。
刘天华的音乐成就和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他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文化
艺术成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刘天华用自己的音乐和艺术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他的音乐不仅成为了
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的成就和贡献将永远被铭
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刘天华,原名刘月华,1945年11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是中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
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学会会员。
刘天华是一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经常在各大音乐会上被演奏,并获得了众多音乐大奖。
刘天华从小就展现出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他的父母都是音乐教师,对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也为他的音乐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天华小时候就在家里学习钢琴,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曲目的演奏技巧。
他的父母也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便送他去了音乐学校学习专业的音乐知识。
在音乐学校的培养下,刘天华的音乐技艺得到了飞速的提高。
他在学校里担任了多个乐团的钢琴伴奏,还组织了一支小型管弦乐队,指挥了多场音乐会。
他还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多次音乐比赛,并获得了多个一等奖,成为了学校里的音乐偶像。
刘天华在学校毕业后,决定继续深造音乐,在北京音乐学院就读,并选择了民族音乐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在音乐学院的学习中,刘天华刻苦钻研,勤练习琴,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他还主动组织了一支由民族器乐演奏家组成的乐团,多次在音乐学院举办了音乐会,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
毕业后,刘天华加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开始了他的音乐家生涯。
他先后在多个音乐团体里担任指挥、钢琴伴奏、编曲等工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天华的音乐作品多次在中国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刘天华的音乐作品以丰富多彩的节奏和动人的旋律而著称。
他的作品中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元素,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他的音乐作品被演奏在了各种音乐会上,并成为了众多音乐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刘天华的音乐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但是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不断创作,并积极参与音乐交流活动。
刘天华琵琶曲三首
刘天华琵琶曲三首
刘天华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琵琶曲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三首刘天华的琵琶曲:
1.《广陵散》
《广陵散》是刘天华最著名的琵琶曲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相传由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天华所创。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婉转流畅,富有表现力,被誉为“琵琶音乐之冠”。
2.《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另一首刘天华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名曲之一。
这首曲子描绘了一位夜晚在井边独自哭泣的人物形象,充满了深情和悲伤。
它的旋律悠扬、苍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3.《彩云追月》
《彩云追月》是刘天华的另一首著名琵琶曲,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流畅,充满了梦幻和浪漫,是刘天华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在中国音乐界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广受好评。
除了以上三首琵琶曲外,刘天华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梅花三弄》、《四手联弹》等等。
他的琵琶曲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刘天华是中国二胡演奏家、作曲家,被誉为“二胡王子”。
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民族管弦乐团首席。
刘天华自幼酷爱音乐,擅长演奏二胡,对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又善于融合西方音乐元素,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美动听的二胡曲目。
《病中吟》是他的处女作,是他表达自我情感的一首作品。
《病中吟》这首曲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刘天华在患病期间的个人体验。
据说刘天华在一次生病住院的日子里,他身体疲惫虚弱,演奏二胡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他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融入到了这首曲子当中,借助音乐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对身体的不安与病痛的痛苦。
《病中吟》整个曲子的音乐风格深受西方音乐的影响,旋律优美动人,扣人心弦。
曲子以它独有的创新风格将中国传统音乐以及古典音乐元素结合起来,使得曲子听起来既有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味和气质,又有西方音乐的叙事和表达方式。
《病中吟》的曲子构思独特,整体氛围较为悲凉,旋律流畅起伏,富有节奏感。
曲子从柔和、唯美的开场开始,逐渐递进至激昂激烈的高潮部分,表达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变化与情感。
整个曲子音乐旋律变化多样,既有忧郁悲伤的部分,又有欢快活泼的部分,体现了作者在病中的心情起伏,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与思考。
《病中吟》的演奏难度相对较高,它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音乐表达能力。
演奏时,演奏者需要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准确的技巧演绎,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完美地呈现出来。
曲子流畅的旋律和丰富的音色将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索和回味。
《病中吟》是刘天华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考。
通过这首曲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病痛中的挣扎与坚持,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刘天华,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曾祖父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从小就受到家庭音乐的熏陶。
刘天华对音乐的热爱很早就显露出来,他十岁开始学习二胡,师从著名的二胡演奏家王明美。
在师从王明美学习期间,刘天华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极高的追求。
他不仅对传统的二胡音乐有着深厚的功底,而且还善于吸收其他乐器和音乐风格的精华,为自己的二胡表演风格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和个性。
《病中吟》是刘天华的处女作,这首曲子的灵感来源于他在年轻时因病住院期间的体验。
在这段时间里,刘天华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也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这种病痛和对生命的思考,激发了他创作这首曲子的欲望。
在他的记忆中,病房里充斥着苦痛的呻吟声,以及医生和护士们来来往往的脚步声,这些都凝结在了这首曲子中。
创作《病中吟》时,刘天华的情绪是非常复杂的,他深陷疾病的煎熬中,内心感到非常苦闷和无助。
他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用二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也为自己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
在创作过程中,他尝试用不同的音符和音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力求在曲子中传达出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情绪。
《病中吟》虽然是一首纯器乐曲,却充满了情感的强烈表达。
在刘天华的演奏中,这首曲子更是具有了深刻的个人风格。
刘天华擅长运用二胡的各种技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既能运用二胡的传统演奏技巧,又能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创新手法。
在演奏中,他紧密地抓住曲子的情感线索,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变化的音色来表达病痛中的煎熬和对生命的思考。
他极富表现力的演奏方式,能让人感受到曲子中蕴藏的情感和思想。
从音乐结构上来看,《病中吟》采用了古典音乐的形式,分为序曲、主题部分和终曲。
序曲中以低沉、沉郁的音调描绘出病中的冷清和苦闷,主题部分中通过变化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病人内心的挣扎和煎熬,终曲则以高亢的音色展现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整首曲子旋律悠扬、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和张力,展现了作曲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刘天华(1895一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县人。
刘天华是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身贡献于“国乐改进”的事业。
他短暂的一生始终刻苦顽强地学习,他立志要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法使之更系统更科学。
正是在这种艺术观的推动下,刘天华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推向了专业化的道路。
一、刘天华的民族器乐艺术观刘天华对民族器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科学性和民族特性方面,有着自己极为可贵和独到的见解。
对待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音乐,他认为:“国乐之在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
”(《新乐潮》1927.6),对于西洋音乐,如铜管乐、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知识等等,他是十分重视的,始终没有间断过学习,但他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认为“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的辅助。
”对于当前新文化的发展,刘天华先生总结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已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及到进步这两个字。
”刘天华先生正是用这个科学的论断,指导了他一生的教学、创作过程。
他说:“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
……所以,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
否则,音乐为贵族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
”因此,他把自己“国乐改进”的志向,首先寄予二胡这种较能普及于民众的乐器。
二、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1.对二胡及其技法的改革二胡也称胡琴或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成。
二胡一类弦乐器起源很早,远在千年以前的唐代,就有一种“奚琴”,其是当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算二胡的前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作品
•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 (阿炳)创作并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 曲。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 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 锡人。他自幼在音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 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 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 ---------------------------------------------------------
刘天华
• 刘天华。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 天华(1895-1932)刘天华,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 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 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人物生平
•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 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 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1915年父亲逝世,他自己又 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 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 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 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 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 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 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在任教之间, 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 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 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 月8日去世。
•
艺术成就
•
•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 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 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 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 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 《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 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 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 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 烛光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 《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 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 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 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 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
阿炳,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 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 房”。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 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 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 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 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 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音乐家介绍
华彦均
•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 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 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 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 《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 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 中文名:阿炳 别名:华彦钧 国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无锡 出生日期:1893年8月 17日 逝世日期:1950年12月4日 代表作品: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