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的国乐思想及启示
试析刘天华的国乐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时期的国乐改进活动
华痛 心疾 首地说 “ 所谓 中国音乐 ,百分之九十九 只能 留在 吹鼓手苟延残 喘,这真 是太 不像 话了。 , ’ I 】 刘天华酷爱民族音乐 ,
一
、
刘天华 的国乐理论思想
民国时期 的西学东渐对传统文化造成强大的冲击 ,在萧友梅 、黄 自、青主等 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的鼓吹与宣传 下,传统民 族 音 乐价 值 被 置 于 深 受 质 疑 和 重 估 的文 化 困境 中 。两种 不 同 音 乐 文 化 在 历 史 性 大 碰 撞 中 , 催生 了 “ 国粹 主 义 ”和 “ 全盘西化 ” 两 种 极 端 的 音 乐 文 化 思 想 。在 国 粹 主 义 音 乐 家 看 来 ,学 习西 乐 就 是 崇 洋 媚 外 、数 典 忘 祖 ,为 免 中 国 音 乐 “ 为 异 国所 壳 ! I 灭' , I , 他们致 力于古琴琴谱的订辑和丝竹乐器 的改 良,强烈抵 制西乐的影响。 “ 全盘西化 ”音 乐家立足 于西乐审美基础 ,对传统音 乐采 取漠视乃至蔑视 的态度 ,宣传西 乐热情有余 ,却对 中国传 统音乐 以及 两种 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对 比、研究关注不足 。他 们或者基于对古乐复兴 “良非 易易”的无望感慨 ,或者基 于传 统音乐从器物层面到观念层面都远远落后于西乐的肤浅认知 , 对 中 国 音 乐 建 立 在 旧有 传 统 音 乐基 础 上 的 发 展 持 完 全怀 疑 或 不 相 信 态 度 ,认 为 中 国音 乐 应 该 立 足 “ 全 盘 西 化 ”的基 础 ,西 乐 的 “ 和声学、乐器、谱 表等应整个搬过来给我们用 ”[ 2 1 。具有文化保 守主义的 “ 国粹 ”音乐 思想和具有 民族虚无色彩 的 “ 全 盘西化 ”思想 ,都因其极端性不能被主流音 乐界接受 , “ 欲救今乐之失 ,复古袭西当并进”【 3 】 ,中西乐融合 的音乐观念无疑 在 当时具有更广 阔的发展天地 。 在坚持走 中西音乐融合 的音乐文化思想上 , 又表现 出对 中西音乐主次地位认识上 的差异和不 同的实践探 索。以赵元任 、 萧友梅 、贺绿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音乐家 , 坚持 以西方音乐为基础 、兼融本民族音乐特 色的思想 , 在和 声、曲式、织体方面全面借鉴西乐技术 的基础上 ,适 当吸纳五声性调式和旋律等 民族音 乐元素 ,进行 了积极而有 意义的
刘天华的国乐思想及启示
opment of contemporary national music.
Key words: LiuTianhua;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 thoughts
Class No. : J607
Document Mark: A
( 责任编辑: 宋瑞斌)
·154·
Abstract: Liu Tianhua is a great composer,a Chinese Erhu performer,an innovator and a musical educato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music . And he has made a great coe national music. What's more,
而他的将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对当代社会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刘天华; 国乐思想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刘天华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革新家、 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一生积极为“国乐”的前 途奔走呼号,身体 力 行,创 立“国 乐 改 进 社 ”,创 办“音 乐 杂志”,收集民间音乐,甚至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献出了 生命。
作者简介: 李明明,在读硕士,西北师大音乐学院 2010 级。研究方向: 中国传统音乐。
·153·
第2 期
鸡西大学学报
2013 年
学校停办,差不多失业乃有《闲居吟》……” 除以上所举,先生还利用暑期在家乡组织国乐研究
会,成立国乐改进社,办刊物等方式,积极为改进国乐奋 斗。
三 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的思想 “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 一般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 愿”。这便是刘天华先生的平民音乐观。他说,“一国的 音乐教育,并非造就几个专门人才去当教员,去做高等吹 鼓手的,乃是人人必备的养生之具”。这种思想的渊源与 先生在北京工 作 期 间 受 到“平 民 文 学 ”等 思 想 的 影 响 不 无关系。他高瞻远瞩,在那个音乐“奇荒”的年代,选用了 一件连自己的 父 亲 都 呵 斥 的 但 又 可 以 普 及 的“叫 花 子 ” 乐器作为自己改进国乐的乐器,在大多数人对于国乐嗤 之以鼻的时代,他勇敢地撑起改进国乐的大旗,以过人的 智慧改变了国乐的历史。 在改进国乐的乐器的选用上,刘天华选择了二胡这 件平民化的乐器,在创作上,他创作了反映时代呼声的富 有思想性的优秀作品,他还要求打破门户之见,只要是好 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吸收,还倡导学生学习中外优秀音乐。 刘天华平民音乐观在于用音乐唤起普通民众的觉醒,同 时也是他对当时政局一种有力的回击。面对当时社会的 动荡、黑暗,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只有拿起自己的音乐武 器做一有力的反击。在《我对于本社的计划》一文中,他 认为整理国乐的工作应该是政府的事,“我本想写一篇意 见书来讨论这件事,后来一想,现在国内政府如许之多, 可是哪一个 能 注 意 到 这 件 事 的,还 是 少 说 废 话 吧 ”。 由 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当时政府的失望,他毅然决然地将改 进国乐进行到底。 四 刘天华的国乐思想引起的思考
刘天华民族音乐思想研究
都是 当时社会生 活现 实的真实 写照 , 也
是他坚持以“ 国乐改 进 ” 的抱负 与主 张 去进行艰难艺术实践 的创作精华 。
一
的中 国或者 窝窝 头 与草 鞋 的用处 比 大
菜皮鞋还要大 些 , 以我希 望提倡音 乐 所 的先生们不要尽 唱高调 , 要顾 及一般 的 民众 , 否则以音乐 为贵族们 的玩具 岂是
爱传统艺术遗产 , 他 “ 但 师古 ” 不“ 却 泥
古”, 于指 出传 统 中 的缺 点 与不 足 , 勇
艺术家 的初 愿。 【 同时 , 天华 指 出 , ”3 刘 音乐要 “ 表现 人 们 一 些 艺 术 思想 ” 主 , 张 中 国 要 有 “ 醒 一 民 族 灵 魂 的 音 唤
导 下 , 鉴 外 国 音 乐 科 学 理 论 , 国 乐传 统 为 基 础 、 洋 技 法 为 辅 助 , 胆 创 新 , 过 在 民 族 乐 器 改 革 、 族 音 乐 借 以 西 大 通 民
搜集创作 、 民族音乐教 学及音 乐理论改革 等方面的革故鼎新 , 动 了我 国的 民族音 乐事业 的发展 。 我 国的 国 推 使 乐面貌焕 然一新 , 为我 国民族音 乐事业做 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所 主张 的音 乐既要根植 于民族又要 打开 窗户与
EPOR TONSI XL A I MUSC l 01 2 乐探索 N I 2 音
刘 天 华 民 音 乐 思 想 研 究 族
口 陈 婧 雅
( 国 艺 术 研 究音 乐研 究所 中 北京 10 2 0 07)
摘
要: 刘天华是 我 国著名的 民族音 乐作 曲家、 演奏 家、 教育 家、 革新 家。在其“国乐改进” 为核心 的艺术 理想指
为了借鉴 。
度 , 们 妄 自尊 大 , 目排 外 ; 崇 洋 他 盲 “
浅析刘天华先生琵琶作品音乐风格及艺术成就
浅析刘天华先生琵琶作品音乐风格及艺术成就刘天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琵琶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音乐风格独特,艺术成就非凡,为了更好地了解刘天华先生的琵琶作品音乐风格及艺术成就,我们将进行一番浅析。
刘天华先生的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他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不仅善于演奏古曲,而且对古典音乐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作品在音乐形式、节奏和表现力方面均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更注重琵琶与中国文化、历史的结合,使得他的琵琶作品富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浓厚的中国风格。
刘天华先生的音乐风格兼具现代性和古典性。
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他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运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得他的琵琶作品不拘一格,兼具传统和现代的特点。
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还展现了现代音乐的时尚和活力,使得他的琵琶作品在音乐界独树一帜。
刘天华先生的琵琶作品音乐风格多样,涵盖了古典、现代、民族等多种风格。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古典名曲的再创造,也有现代音乐的创新,更有中国民歌和少数民族音乐的改编,使得他的作品音乐风格多元化,丰富多彩。
无论是古典华丽的曲调,还是现代前卫的节奏,亦或是民族传统的风情,刘天华先生的琵琶作品都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音乐享受。
刘天华先生的艺术成就非凡。
他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琵琶演奏家,还是一位具有独特音乐见解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屡获好评,曾在国内外多个音乐会和比赛中获奖,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他的琵琶演奏技巧娴熟,能够表现出琵琶的独特魅力,而他的作品更是达到了艺术的高度,成为琵琶音乐领域的璀璨之星。
刘天华先生的琵琶作品音乐风格独特、艺术成就非凡,他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琵琶音乐领域的杰出代表,为中华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希望刘天华先生的琵琶作品能够继续在音乐舞台上闪耀发光,为世人带来更多的美妙音乐享受。
刘天华思想及贡献之解析
下 .刘 天 华 开 始 了 孜 孜 不 倦 的 国 乐 。 革 , 以 其 正 确 的 审 改 视 与 大 胆 的 批 评 理 念 , 并 借 鉴 西 方 现 代 的 学 理 思 想 观
承 . 又 注 重 西 方 科 学 先 进 学 理 的 借 鉴 . 以 中 西 合 璧 ” 理 的
念 . 从 中 西 音 乐 文 化 的 交 融 中 推 进 我 国 民 族 音 乐 的 新 发 展 , 并 接 受 “ 民 ” 音 乐 思 想 意 识 选 择 了 在 当 时 音 乐 界 平 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音 乐 发展 凸显 出强 大 的 生命 力与 思 考 。 二 思想 集合 体—— 国乐发 展现状的批评观
在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民 主 ” “ 学 的 思 想 观 念 驱 动 与 科
文 \ 唐 进 宝
摘
要 :刘天华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和 思想解放者。他 “ 采众 长,学贯 中西” 博 ,传递 了 “ 四”时 五
代 的审 美理 念 , 其思 想 坚持 “ 开放 ” “ 、 民本 ” “ 新 ” 和 “ 乐” 、 创 殉 ,其形 成 的思 想体 系不 仅 贡 献 巨大 , 而且 影 响 深远 ,启 发 了新 国 乐发 展 的 思维 模 式 ,开 拓 了二 胡 艺术 发 展 的新 道 路 ,给 二 胡 艺 术 的 发展 注入 了新 的 生机 ,
任 乐 队 队 员 ,开 始 接 触 小 提 琴 . 钢 琴 等 西 洋 乐 器 。 1 9岁 开 始 在 江 阴 、 常 州 等 地 中 、 小 学 校 担 任 音 乐 教 师 。 经 常 深 入
评刘天华音乐批评思想
评刘天华音乐批评思想摘要:在音乐界,人们一般都把刘天华先生视为现代新型国乐的改革家、创作家、教育家。
而从没有人把他作为一位新音乐批评家来看待。
而通过大量的史料研究可以证明,刘天华先生在新音乐批评方面也多有建树,提出过许多引人瞩目的见解和主张。
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音乐学界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也有利于史学界对中国现代新音乐批评理论及其历史的梳理。
关键词:刘天华;新音乐批评家一、对传统音乐的批评刘天华的学习背景决定了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厚感情,所以即便是当时的新派音乐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都表现出鄙视的态度,但是刘天华依旧坚持于自己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热爱,不过,他并不是一味的去鼓吹中国传统音乐的好,而是在清楚地认识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长处与不足,客观的作出评价,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起当时极端的新派音乐家们,刘天华多了一分理性和对于专业方面清醒的思辨能力。
在刘天华看来,“所谓中国音乐,百分之九十九只能留在吹鼓手手里苟延残喘,这真是太不像话了。
”刘天华找出了中国传统音乐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那就是中国的传统音乐由“乐伎俳优”和“吹鼓手”操纵,只有从他们手中解放出来,不断改进我国的国乐,才能改变中国传统音乐近几千年来停滞不前的局面,中国的传统音乐才能得以进步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音乐极富于民族性与地域性,它不同于西方音乐拥有固定的曲式结构框架,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去创造与延伸,中国的传统音乐承载中国近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它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而被淘汰,但是我认为音乐文化是不可以被丢弃的,因为音乐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它是靠声音作为载体去传播,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持。
发展至刘天华那个时代,中国的传统音乐之所以受到鄙视,这不是中国传统音乐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传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人出了问题。
像刘天华所说:“现在可作模仿的前辈大师一天少似一天,制造乐器的工人,只图渔利,一天随便一天;研究乐理的人更是晨星般的稀少,由此看来,我们的传统音乐面临的最根本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积极努力地去改善。
刘天华:改进国乐的一代宗师(上)
刘天华:改进国乐的一代宗师(上)作者:李岚清来源:《小演奏家》2014年第04期刘天华,原名刘寿椿,1895年2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1932年6月8日逝世于北京,年仅三十七岁。
刘天华毕生从事民族音乐的创作、演奏、教学和民族器乐的改革,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为我国近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推进了二胡等民族乐器现代专业化的发展进程,创立了中国的二胡学派,并创作了“十大二胡独奏名曲”和三首琵琶独奏曲,为我国民族器乐宝库增添了不朽的艺术珍品。
自幼喜爱民乐刻苦学习音乐刘天华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刘宝珊是一位主张新学的教师,哥哥刘半农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文学家和文字学家,对刘天华影响较大,弟弟刘北茂受刘天华影响,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和刘半农、刘北茂三兄弟,以其在音乐、文化等多方面的成就,被世人誉为“刘氏三杰”。
刘天华七岁左右就读于父亲在家乡主办的翰墨林小学,开始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
他的家乡江阴有着浓郁的民间音乐氛围,不仅有富于生活气息的民歌小调,还汇集了外地的各种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儿时的刘天华就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在家乡,平时有个红白喜事,民间吹打班子的乐声总会吸引刘天华,令他沉醉其中,手舞足蹈;每逢春秋祭祀,刘天华也会跑到附近的庙庵里,聆听动人的钟鼓和悠扬的丝竹,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少年时代的耳濡目染,也培养了刘天华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1909年,刘天华小学毕业后,离开家乡赴常州省立第五中学读书。
中学期间,他愈加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
当时的校长屠元博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聘请了一些优秀的中外教师(如曾撰写《中乐寻源》的音乐理论家童斐等)前来任教,还常在假日邀请昆曲名家来校献艺、切磋。
刘天华每次都去聆听、学习,由此接触到戏曲音乐。
在学校的唱歌课上,他开始接触到西洋音乐,并参加了学校的军乐队,熟练掌握了西洋铜管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一、刘天华生平简介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中,童年的他热爱音乐,从小擅长吹笛子,他在中学时期,参加学校的军乐团,开始接触西洋乐器。
后来学习管弦乐钢琴小提琴,钻研理论知识,后来,剧社解散。
当他经过乐器店铺发现店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西洋乐器,而民族乐器却异常缺少,只有一两件当作陪衬,显得十分寒战,他感觉十分悲凉并怅然而去。
回到家乡的他,担任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余时间走访民间艺人,对二胡琵琶等民乐样样精通的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演奏方法,又只身前往河南开封学习古琴艺术。
他看到国乐濒临你如此的境地,使得他更加富有使命感的要拯救民族音乐。
对和声的进一步学习。
对而后的乐器改造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1.对琵琶的改造。
琵琶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西域传入,后由曲项琵琶演变而来,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态度,使得民族乐器发展垂危,这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分化,分为了重阳派和国粹派两个一派别,随着刘天华,在中西音乐中的学习实践中他发觉了西洋乐器学习中的优点。
他首先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做琴师,亲自设计方案建立实验工厂,对琵琶二胡进行突破性的改造,他苦思冥想,经过长时间探索,大胆地使用十二平均律,增加了琵琶的品和相,使琵琶能够准确地演奏出半音全音关系的音阶。
2.对二胡的改造。
二胡是我国北方乐器,始于唐代,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乐家族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虽然二胡历来不受人重视。
但刘天华却视她为珍宝,对二胡有着十分浓重的情感。
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对二胡创作与技法的历史影响
64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对二胡创作与技法的历史影响■韩 舒 黄敏学/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摘 要:国乐改进思想在刘天华的二胡创作与技法改进中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连弓、颤弓、顿弓与断弓、波弓、滑音、颤滑音、泛音、揉弦等多种二胡创新技法上,不仅丰富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提升了二胡艺术品位,还使得二胡演奏从此向着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前进,为民族音乐研究与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
关键词:刘天华 国乐改进 二胡技法 历史影响一、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及其艺术风格刘天华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革新思想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与民族乐器改革家。
他于1927年联络吴伯超、柯政和等同人创办国乐改进社,“打消门户之见,大家合力工作,以救此国乐残生”。
为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他高瞻远瞩地提出:“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这两个字。
”①为全面贯彻“国乐改进”之主张,刘天华与吴伯超、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等学友同仁共同建立现代二胡乐派,培育民族器乐专门人才。
为促成国乐的现代转型,刘天华始终坚持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主编《音乐杂志》,推进“国乐改进”理论建设。
他创作的二胡曲10首如十面明镜,映照出其在艺术上的独具匠心,从不同角度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在创作思想上,刘天华一方面反对排斥西方文化的国粹保守派,同时也反对全盘西化、唯西乐马首是瞻的错误倾向,旗帜鲜明地贯彻王光祈提出的建立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从中西音乐融合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他既掌握了音乐的一般创作规律,又善于运用中国民乐创作技法,创造性地吸收外国进步音乐因素,改进国乐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使其成为近代民族器乐改革的奠基人。
正如李元庆所言:“他是真正掌握了民族音乐创作技法规律而又善于吸取西方音乐进步因素的现代作曲家,他是一个勇敢的革新家,对于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天华二胡教学思想特色及启示
1 重 视 民 间音 乐
刘天 华非 常重 视对 民间音乐 的 学习 和运 用 。 了学 习和 创作 , 四处 采 访 民 间音乐 , 为 他 拜民 间艺 人 为师 。 生 命 的最 后 几天还 依 旧 在 在 收 集 民间 音乐 。 的 教材 中选用 了许 多民 他 间乐 曲。 在他 编创的 练 习曲和独 奏 曲中 , 都很 明显地体 现 出民族音 乐 的风格 。 周正 基在《 试 论 刘 天华 二 胡 曲的旋 律 特征 》 文 中归纳 了 一 刘 天华 二 胡作 品旋 律 方面 的 1 个 特征 。 指 0 并 出刘 天 华 先生 二胡 作 品旋 律 的 基 本 特 征 之 就是 与 民间音乐 有着 内在 、 广泛 而深 刻的 联 系。 在旋 律的调 式 、 旋律线 、 节奏 型 , 以及 旋 律发 展 的手 法 等许 多 重要 方 面 , 与 民 间音 都 乐有 直 接 或 间接 的联 系。 虽 然 当 今 所 有 的 二 胡 专 业 教学 都 可 以 说 是 属 于 刘天 华 学 派 , 是 在 向 民 间音 乐 可 学 习 这一 方 面 , 刘 天华 当时 的 初 衷 相 比 , 与 已有 所 偏 离 。 如 今 二 胡 专 业 教 学 中 , 往 重 视 了 技 往 巧 的 训 练 , 种 民 族 风 格 和 地 方 特 色 表 现 各 手法的训练却 往往在不经 意间被忽视 ; 另 外, 由于 演 奏 者 对 民 间音 乐 不 够 熟 悉 , 往 往 照 着 乐 谱 的 记 录机 械 演 奏 , 种 脱 离 传 统 这 的教学很难培 养出优秀的二 胡演奏家 。 虽 然有 不少学 者 已经关 注到 这一现 象 的 出 现 。 力 呼 吁学 习传 统 , 新 找 回二 胡音 乐 大 重 应有的风格。 但从 实 际 的 整 体 情 况 看来 , 青
刘天华国乐改革对当代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启发
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与传承保护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国有 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它包含民歌、民 族民间器乐、曲艺音乐及戏曲音乐。大量的音乐工作者一直勤勤恳 恳的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探索,正是深知这份宝贵的文化遗 产如此珍贵,因此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深入保护与传承。
中国民族音乐一代宗师刘天华先生,一生在传承与发扬民族 音乐的道路上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他中西兼擅,理艺并 长。他既反对复古守旧,又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发扬本民族自己的 音乐。刘天华先生有一篇未完成的文章《中西音乐的争执问题》,他 在文中批评了一些认为西乐只是“赞美诗”以及完全轻视中国音乐 的人,他认为西洋音乐之所以能够普及欧美,中国音乐之所以能够 绵延数千年,都是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发展国乐“必 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 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他的这种革新理念, 为我们今天发展国乐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深深的启示。
刘天华先生在与琵琶、二胡这些民族乐器相伴之时,坚定了他 要通过“改进国乐”来“振兴民族”的理想。他在从事民族音乐创 作、演奏和器乐改革的同时,仍然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为我国近 现代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琵琶方面,二十世纪初期,刘天华先生将曾经4相10品的琵 琶,根据十二平均律定品为6相24品,使琵琶能演奏半音阶且有了 准确的音准。创作出了《改进操》、《虚籁》、《歌舞引》等意境深 远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他将古琴的左手演奏技巧“绰”与 “注”及三度和音的旋律特点运用到琵琶创作手法中,在《虚籁》 和《改进操》中运用了大量的“绰”与“注”技法,来描绘当时发 展国乐时,既看到光明的前途又深知道路曲折的这种矛盾、忧郁的 心情。刘天华先生在民族器乐的创作思想上,将民族乐器的音质特 点与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融会贯通,因此他的作品既有传统音乐的 民族气息,又有西洋音乐新颖独特的表达方法。
弘扬国乐,改革创新——简述20世纪20、30年代的刘天华
内容提要西方音乐的传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受到全方位的冲击,但也促使国人对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本文分六部分,通过对当时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刘天华初到北京教书时的情况,还原刘天华面临国乐危机时期的所进行的音乐创作和音乐实践活动,其中国乐改进社的成立和社刊《音乐杂志》的出版,反映了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对国乐改革发展的贡献,客观展现了刘天华先生改进国乐的不朽功绩。
关键词刘天华国乐现状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音乐创作AbstractWestern music introduction, since challenge, also is the opportunity, it causes our country's national music to be under the omni-directional impact, but also urged the people to carry on the earnest ponder to the Chinese music development path.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six parts, through to at that time the time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Liu Tianhua at the beginning of to the Beijing teaching time situation, returned to original state Liu Tianhua music creation and music practice which carried on fac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crisis tim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mprovement society establishment and society publication "Music Magazine" the publication, had reflected national musician Mr. Liu Tianhua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reform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 unfolded Mr. Liu Tianhua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objectively the immortal merit.Key wordLiu Tianhua;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present situ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mprovement society;the "Music Magazine";Music creation一、序言《光明行》是刘天华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作品振奋人心,旋律明快,节奏富于坚定与弹性。
论刘天华二胡教学思想对当今的启示
寻访 民间艺 人为师 系统学 习 , 甚 至在 他生命结束 的前几天 , 依旧 忙 碌于学习传统 民间音乐 。其 次 , 他在教学 中刻意传授传统 民间
音乐, 并 编创 出有民间和传统音乐特色的练习 曲、 乐曲 , 让学生有 针对性地接受传统音乐训 练。 而如今 部分二胡 学人对传 统 民间音乐 并不非 常重视 。在 当 今 的二胡专业教学 中 , 对快速度 、 高技巧的训 练成为必备 内容 , 几 乎所有 的学人从一开始都会重视基本 功和演奏技巧的练习 , 然而
无法 推广 。这样 的二胡新作 品若无法普及 N- - 胡爱好 者当中 , 又
1 尊重传统 刘天华 极其重视 学习 、 传授传统 民间音乐 。首先 , 他极其重 视 对传统 民间音乐 的学习 。为了学习传统 , 他在课 余 四处 采风 ,
谈何 “ 普 及到一般 民众 ” 呢?因此 , 笔者认为 , 当前我们 的二胡新 作 品创作仍应继续 沿袭刘 天华顾 及人 民大众 的思路 , 用大众喜 闻 乐 见的 曲调 多创作一些演奏 难易度适 中的二胡小型作 品 。这些
刘天华以毕生的精 力投 入N-胡教育和国乐改进的事业 中, 进 行 了一项项 卓有成 效 的教 学活 动 , 产生 了举 世 瞩 目的教 学成 果, 为后 人做 了很好 的表率 。本文 的写作 旨在抛 砖引玉 , 希望有
更 多的演奏家 和学者来关 注包括二胡在 内的 民族器乐 教学体 系 的建设 。在新 的历史 环境 中 , 继 续总 结并借 鉴前 辈们 的宝贵经 验, 进 一步完善具有 民族特色 、 体现时代精 神 的中国传 统器乐教 学体 系。 参考文献 :
同志 , 一致进行 ; 我们应该 打消 门户之见 , 大家合 力工作 ” 。这种 兼 收并蓄 的胸 怀 , 让 刘天华博采众 长 , 以一种开放 的情 怀来面对
刘天华的音乐思想总结
刘天华的音乐思想总结刘天华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音乐思想深受广大听众和音乐专业人士的认可和赞誉。
下面将对刘天华的音乐思想做一篇1000字的总结。
刘天华的音乐思想以推崇中国传统音乐为核心,秉承“中西交融,取长补短”的理念,致力于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作品。
他深入研究中国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传统曲艺,充分挖掘和发扬中国音乐的瑰宝,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思维。
第一,刘天华的音乐思想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内涵。
他认为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表达。
他致力于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第二,刘天华的音乐思想注重音乐创作的个性化和表现力。
他主张音乐家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思维和创作风格,不应被市场和商业需求左右。
他鼓励音乐家在创作过程中勇于尝试,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个人独创性和艺术表达力。
他坚持认为音乐家应该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局限于某种音乐流派或风格的模仿。
第三,刘天华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的指导性。
他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人才和传承音乐文化的关键环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和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提倡音乐教育与音乐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演奏、表演和创作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水平。
第四,刘天华的音乐思想倡导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他认为音乐是全球共通的语言,不应该局限于某个地域或文化中。
他提倡音乐交流和合作,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成果来丰富自己的音乐创作。
他的作品中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使其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和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第五,刘天华的音乐思想追求音乐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使命。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关注社会和人类的现实问题,通过音乐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关注和反思。
刘天华与“国乐改进”活动
刘天华与“国乐改进”活动作者:颜春英来源:《艺海》2008年第04期刘天华是我国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为实现“国乐改进”而奋斗终身,从民族器乐二胡着手,知难而进,从不为苦难所危惧,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在音乐教育和近代音乐文化发展中赢得了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奠定了二胡的发展基础和方向。
一、在艰难困苦中坚信自己刘天华出生于江苏江阴,家庭情况十分窘困。
但是贫苦的童年生活还是没有抹杀掉他的音乐天赋,像大多数的音乐家一样,他的音乐启蒙非常早,苏南地区向来都有“丝竹音乐之乡”之称,街坊邻里操办红白喜事的时候请一些民间艺人来演奏,浓厚的音乐气氛,良好的传统氛围,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从小酷爱音乐的刘天华。
刘天华的命运可谓是一波三折,起起伏伏。
很难得的一个机会,他加入了“开明剧社”的乐队里的工作,1912年至1914年一直在剧社活动,这是一个新兴的戏剧团体,所演的许多剧目都带有反帝反封建或讽刺节假腐朽生活方式的色彩,地方当局大为不满,因此1914年被下令解散了。
生活的困苦又围绕着刘天华,原本以为可以好好发展,美好的希望再次破灭。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人生的信念仍然未变,酷爱音乐的他从未放弃过学习的机会,只要是自己不会的,他都会寻根问底,且对人非常尊敬。
二、在不断学习中充实自己刘天华的学习态度是不能不提的,无论是学习民族乐器还是学习西洋乐器,他的付出都是常人所想像不到的。
他曾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洲学习二胡、琵琶。
即使到了北大,作为一个大学的二胡、琵琶老师,不管什么原因,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也从来没有片面地学习过音乐,只要是对改进国乐有用的音乐,他都会不顾一切地向别人学习。
所以在北大工作期间,他一面坚持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传授工作,另一方面则积极地接触西方音乐。
“吾学西乐正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整理民族音乐”。
正是这种目标,才使得他不断勤奋,天生的灵感加后天的勤奋,才促成了刘天华在音乐上的成就。
刘天华是最早用科学方法整理研究民间音乐的人。
刘天华音乐思想及其启示
吃饭 , 却 不知 道精 神 上受 了痛 苦 还 要 一种 东西 去 安
慰他 。 ” 在 当时的社 会 , 大 多数 人 的 自我需 求 仅 仅 停
刘 天 华 先 生特 别 强调 兼 收 并 蓄 , 努力 促 进 中西 音乐 的调 和与合 作 。清末 民初 的 中 国 , 随 着 科举 制 等 旧教育 制度在 中 国的废 除 , 新 型 学校 在 中 国各 地
、
刘 天 华 音 乐 思 想
刘天华 先 生非常 重视传 统音 乐艺术 的传 承与 创
新 。在漫 长的封 建 社会 , 优 秀 的 民间 传统 音 乐 历 来 不受 统治 阶级 的重视 , 直至 近代 , 这种轻 视 民间音 乐 的观 念仍没 有得 到改 变 , 反 而在一 定程 度上 加剧 了 ,
合 社会 “ 贵 族们 ” “ 唱 高调 ” , 如 果 音乐 不 从 社 会 民众
的角度 出发 , 创 作 出深受 社会 民众 欢迎 的音 乐 , 那 么
此外 , 刘 天华 先生还 特别 重视 音乐 的社 会功 能 。 音 乐 的社会 功能 , 是音 乐得 以发展 和 创新 的原 动力 。 刘 天华 认为 , 音乐 具 有 教 育 、 审美 、 娱 乐 三 重 社会 功 能 。刘 天华 强调 , 音 乐 可 以 培 养 和提 高 学 习者 的情
纷纷 建立 , 学堂乐歌 随之兴起 , 西 方 的音 乐 教 育 方
留于“ 一 是升 官 , 一 是发 财” 的生理 需求 上 , 却 忽视 了
自我心灵 的安 慰 。 [ 6 在刘 天 华 看 来 , 能够在人“ 精 神 上受 了痛苦 ” 时予 人 以安慰 的 , 正 是音 乐 。刘天 华认 为, 音乐 还具 有重 要 的娱乐 功能 , 音乐 爱好 者才 是 真 正“ 懂得 人生 快乐 的人 ” , 音 乐可 以让 学 习者“ 享 受精
读刘天华“中西兼并”音乐思想有感之中国钢琴音乐-精选文档
读刘天华“中西兼并”音乐思想有感之中国钢琴音乐19世纪末,西方音乐以其新颖的曲调风格、系统的音乐理论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教育模式,面对国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内掀起了不同的思潮。
有人认为国乐是传统音乐,已经落后于世界,应当全权抛弃,西洋乐取而代之;另一部分人认为国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强烈抵制西方音乐文化的潜移默化。
刘天华则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偏激的、不全面的。
刘天华在《国乐改进社缘起》一文中提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道进步这两个字。
”刘天华中西兼容的音乐思想不仅表现在民族乐器的改革和发展中,西洋乐器的音乐中也呈现出越来越多中国化的音乐元素。
本文以中国钢琴音乐为例,对西方钢琴音乐的中国化展开分析,从钢琴音乐的中国化中论述中西兼容的音乐之道。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兴起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高峰期。
瞿维将安徽凤阳民歌《凤阳花鼓》的旋律主题改编成钢琴曲《花鼓》,并用钢琴模仿锣鼓的音色和节奏。
1948年,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是我国第一首以中国民歌为主题的变奏曲。
1952年,陆华柏编著的《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是中国第一本民歌钢琴小册。
1958年“大跃进”时期,国内又一次掀起了中国钢琴音乐的高潮。
在“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下,积极倡导民间音乐的采风、创作,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政治支撑。
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如王建中的《云南民歌》、桑桐的《云南民歌》等。
中国钢琴音乐的兴起正是刘天华“中西兼容”音乐思想的实践。
与刘天华将西方音乐及其创作理论融于民族乐器的做法不同,中国钢琴音乐正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的、经典的乐曲曲调融于西方乐器中,以西洋乐器为载体,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出独具中国民族魅力的中式钢琴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李明明,在读硕士,西北师大音乐学院 2010 级。研究方向: 中国传统音乐。
·153·
第2 期
鸡西大学学报
2013 年
学校停办,差不多失业乃有《闲居吟》……” 除以上所举,先生还利用暑期在家乡组织国乐研究
会,成立国乐改进社,办刊物等方式,积极为改进国乐奋 斗。
三 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的思想 “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 一般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 愿”。这便是刘天华先生的平民音乐观。他说,“一国的 音乐教育,并非造就几个专门人才去当教员,去做高等吹 鼓手的,乃是人人必备的养生之具”。这种思想的渊源与 先生在北京工 作 期 间 受 到“平 民 文 学 ”等 思 想 的 影 响 不 无关系。他高瞻远瞩,在那个音乐“奇荒”的年代,选用了 一件连自己的 父 亲 都 呵 斥 的 但 又 可 以 普 及 的“叫 花 子 ” 乐器作为自己改进国乐的乐器,在大多数人对于国乐嗤 之以鼻的时代,他勇敢地撑起改进国乐的大旗,以过人的 智慧改变了国乐的历史。 在改进国乐的乐器的选用上,刘天华选择了二胡这 件平民化的乐器,在创作上,他创作了反映时代呼声的富 有思想性的优秀作品,他还要求打破门户之见,只要是好 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吸收,还倡导学生学习中外优秀音乐。 刘天华平民音乐观在于用音乐唤起普通民众的觉醒,同 时也是他对当时政局一种有力的回击。面对当时社会的 动荡、黑暗,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只有拿起自己的音乐武 器做一有力的反击。在《我对于本社的计划》一文中,他 认为整理国乐的工作应该是政府的事,“我本想写一篇意 见书来讨论这件事,后来一想,现在国内政府如许之多, 可是哪一个 能 注 意 到 这 件 事 的,还 是 少 说 废 话 吧 ”。 由 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当时政府的失望,他毅然决然地将改 进国乐进行到底。 四 刘天华的国乐思想引起的思考
摘 要: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革新家、音乐教育家。对我国民族
音乐的发展功绩卓著。先生一生都在为改进国乐事业而奋斗,他的国乐思想就体现在其改进国乐的实践中。
而他的将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对当代社会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刘天华; 国乐思想
第 13 卷 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文章编号: 1672 - 6758( 2013) 02 - 0153 - 2
Vol. 13 No. 2 Feb. 2013
刘Hale Waihona Puke 华的国乐思想及启示李明明( 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二 刘天华的改进国乐思想 刘天华一生都在为改进国乐使“国乐与世界音乐并 驾齐驱”而奋斗。他反对国粹主义,也反对全盘西化。他 的改进国乐思想绝不是简单地抄袭别人的皮毛。他说, “一国文化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 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 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 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 两个字。”这便是他对于国乐改进的想法。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刘天华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革新家、 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一生积极为“国乐”的前 途奔走呼号,身体 力 行,创 立“国 乐 改 进 社 ”,创 办“音 乐 杂志”,收集民间音乐,甚至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献出了 生命。
一 刘天华国乐思想产生的背景
刘天华先 生 所 处 的 时 代 是 一 个 国 困 民 穷 的 动 荡 时 代。面对政治黑暗、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积极为国家 的兴亡奔走呼号。刘天华的父亲是一个主张办新学的先 生,他从小就受到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音乐方面,先 生从小受到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向当地的和尚学奏佛 曲,在常州中学时又学习了西洋的小号。在开明剧社期 间又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萌发了 改进国乐的想法。他曾说,“中国人还是最喜欢自己的音 乐……可惜现在国乐地位那样低,更没有人去重视和提 倡,所以我要下番苦功夫在改进国乐上做点工作”。他在 为国乐改进社撰写的《我对于本社的计划》一文中写道, “改进国乐这件事,在我脑海中蕴藏恐怕不止十年了。我 既然是中国人,又是以研究音乐为职志的人,若对于垂绝 的国乐不能有所补救,当然是很惭愧的事。”中国的民族 音乐正是有了刘天华先生这样的英雄人物,才不至于在 政治动荡、新旧交替、东西碰撞的时局中迷失自己。刘天 华先生 以 改 进 国 乐 为 己 任,被 人 称 为 改 进 国 乐 的“旗 手”。
1. 乐器的改革。 在乐器的改革上他独具慧眼地选择了二胡这件当时 中国一般民众能负担得起的乐器,这十分符合当时的情 况。他说,“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 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要知道音乐之粗鄙与 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器 上,七情具能表现,胡琴又何能例外”。他认为胡琴虽然 不是一件完美的乐器,但在音乐奇荒的中国无论什么乐 器、音乐,“只要能给人精神上些许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 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二胡在经过了刘天华的改 革后,音域 明 显 的 增 大,他 把 传 统 的 三 把 位 改 为“新 把 位”,丰富二胡的表现力。他还在琵琶上装置可拆卸的品 位,把中国传统的琵琶改为十二平均律乐器。在先生辞 世前还准备着手改进中国的民族乐器管子。 2. 乐谱的改革。 刘天华先生在当时科学思想的影响下,极为看重乐 谱在音乐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在《 < 梅兰芳歌曲谱 > 序》中写道,“乐之有谱,犹如语言之有文字。道义学术 得以流传救援者,文字之功也。……然牺农之乐,固不得 而闻,即唐宋 之 乐,亦 渺 无 稽 考,何 者,记 谱 法 之 不 完 备 也”。在他看来,乐谱对于音乐犹如文字对于语言一样同 等重要,他把音乐不传的原因归结为乐谱的不完备。刘 天华先生在认可西洋的五线谱“科学性”的同时,还灵活 地对传统工尺谱进行了适当的改造,在使用工尺谱时仿 照简谱的写法在工尺谱的左面加进了简谱的减时线,来 表示音的长短,这弥补了工尺谱在表示节奏方面的不足。 3. 乐曲创作。 在乐曲创作上,无论从旋律还是曲式等方面来看,都 体现出东西恰到好处的融合。他一生创作了“良月苦独 病,烛光悲空闲”十大二胡名曲,《歌舞引》《改进操》《虚 籁》三首琵琶曲,一首丝竹乐合奏《变体新水令》,还有 47 首二胡练习曲,15 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十二首崇明 派传统琵琶曲。单从他的十首二胡曲看,每一首作品都 是有感而发,每一首作品都反映着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每 一首作品 也 都 是 那 个 时 代 的 声 音。正 如 杨 荫 浏 先 生 在 《在困难中奋斗 的 刘 天 华 先 生 》一 文 所 说 的,“刘 天 华 先 生作品前后出现的过程,绝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却大 多数乃是时代的苦痛,经由他的内心情不自禁的流露出 来。他的每一作品,都是反应写作时一定环境在他心中 所唤起的一定情绪: 贫病失业,前途黑暗乃有《病中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