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中)

现代家长们正面临着空前的、脆弱的、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每个学生都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亲情和学业的压力,如何引导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保持一个快乐而自由的心态,如何让他们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每一位家长和社会都应严肃思考的课题。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理念,其“自然人性论”“顺应天性”“自由精神”等思想都对现代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自然”一词,是老庄论著中的一个哲学概念,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而所谓“道”又是“自然”之道。他认为,天地万物的始基是“道”,“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产生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这就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它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性。老子的自然人性论建立在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基础上,认为人性本初是纯朴无邪的,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失去了本真而多诈伪,故要返回去,即成人返回婴孩、赤子,回复本真的天性。

庄子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自然之道来理解人性。庄子的人性论基于一种与自然相和谐、没有任何人为色彩的、至真至朴的“性”。人性就是道的体现,自然生成,无所谓善恶,不能人为改变。庄子在《天地》篇中这样解释“性”:“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二未行。物得以生,谓之德。未行而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认为,人性源于“一”,即“道”,其内在的条例和规律,不需要通过人为引导,人性本质上与自然一脉相承,应抛弃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保持其自然本性。冯友兰先生曾说:“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

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人应该按照自然本性生活,作为人生命之常然的人性更应该任其自然发展,而不能用人为的“仁义”“礼乐”等道德规范的钩绳规矩去约束和限制,因为这样只是“削其性”并会使性“失其常然”。他说:“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这里的“质”指的是自然本性,“为”指的是本能行为,“伪”指的是对自然本性的改造,而改造就是一种“削足适履”,就是一种破坏,故谓之“失”。他以鸭子和鹤腿的长短来说明自然之物的天然合理,“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由自然无为的原则出发,道家又提出了物各有宜、顺应本性的思想。庄子认为,万物有其特性,不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本性和长处,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保持各自的特性。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这就是说,鱼有水才能生存,而人在水中却要被淹死。他们相互各有特性,好恶本来就不相同。《淮南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强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品质和处事特点,各有所用:舜、许由,一个王者,一个隐士,但都可成为圣人;伊尹、伯夷,一个助王成业,一个避王自杀,道不同,但都为“仁”;箕子、比干,一个佯狂,一个剖心,都为贤者。对应于家庭教育也一样,父母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子女的优劣,埋没了子女在某些方面不足但在另一方面优秀的才能。应该使子女“个便其性”,给子女天性的成长以宽松的环境和宽容的态度,不要苛刻地要求子女“全才”。就好像商汤、武王虽然是圣主,但却不能像熟悉水性的越人那样,驾着小舟浮游于江湖之上;伊尹虽然是贤相,但却不能像惯于游牧的胡人那样,驾驭烈马,驯服野马;孔子、墨子虽然学问博通,但却不能像山居之人那样,在草木丛生的崎

道家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马会兰

要:现代家庭教育正面临极大的挑战。人们除了学习西方家庭教育理论外,也不应忽视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有益成分。道家思想中的“人性自然”“顺应天性”“不言之教”“自由精神”等观念对现代家庭教育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道家思想;家庭教育;自然;天性;不言之教;自由精神

作者简介:马会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1)02-0039-02

39

岖山路上攀登。圣人尚且不能够全才全能,更何况一般人。父母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子女的成长,即在教育子女时最好的方法是“顺应天性”“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万物之自然”,指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引导,使孩子以自然的方式成长,避免出现早熟或晚熟的现象。“不敢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不是无所作为、无尺度的纵容孩子,而是“不妄为”——从子女的兴趣出发,“辅其自然”,适当地帮助孩子挖掘在其所热爱的科目方面的潜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庄子在《应帝王》中谈到:“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可见父母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要做一个引导者或者生活学习的顾问,而不是全部为孩子做主。要学习老庄所言的“道”,“生”而不“宰”。教育要为张扬孩子的个性服务,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用整齐划一的规则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最高明的教育者,不使孩子感到约束和刻意,却能引导孩子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前进。如何做最高明的教育者?老子倡导“行不言之教”。

行不言之教的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教育效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教育者“无为”“好静”“无欲”等实际行动具有道德示范和道德导向的作用,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或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化,并在道德实践中将教育内容逐步地内化为自己的品德。从家庭的角度而言,所谓“不言之教”,是指父母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为孩子树立标范,通过身教来体现教育要求,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孩子从出生起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父母是他语言、行为的模仿对象和价值标准。“身教”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教育过程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作用,不是灌输给孩子一些规则,强制孩子执行一些规定,而是自然而然地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让孩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这样的教育效果要远胜于填鸭式的灌输。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人的自由问题,从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道家思想的一个永恒主题。在庄子那里,自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庄子的这种自由始终渗透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庄子敏锐地发现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人的精神是自由的,只是他没有用这个词,他用的是“逍遥游”。庄子对自由的解释是无待、无己和逍遥。所谓无待,就是不依傍和借助任何外力,摆脱与物的相刃相靡,超越名利等各种现实的羁绊;所谓无己,就是提升小我,不以个人成败、进退萦怀,达到与天地精神的默契与统一;所谓逍遥,就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追求个性解放和纵情舒展。在河边垂钓的庄子,在面对楚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的邀请时,只是淡然说道:我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曳尾而行,也不愿死后留骨而贵。在庄子看来,顺应自己的本性生活最重要,而不必盲目顺从世俗标准。因为,万物的自然本性并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追求绝对的同。

在教育中,如果让学生也能够自主、自愿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么他们的学习肯定会快乐和自由很多。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实施的。在教育中,求得自由的含义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情况下,家长和学校能够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和心灵自由发展。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传授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在他们一切学过的东西都遗忘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说,教育并不是为了知识而教育,而应该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为了生命而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生活的幸福感而教育。学习的目的不是比较学生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看他获得知识的能力大小,也就是说,知识要为未来的再学习和美好生活而准备。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精华。因此,从道家文化宝库中吸取智慧,继承、弘扬其思想精华,对于我们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顾祖钊.论道家思想方法的现代意义——兼谈中国哲学

的现代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张桂敏.论析道家教学思想的方法论特征[J].山东师范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奚林元.从道家“放任自流”思想看当代艺术个性教育[J].

教育评论,2007,(2).

责任编辑朱雁

40

2011·2(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