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 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 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 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 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 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 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 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 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 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 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 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 2首。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 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 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 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 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 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 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 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 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 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 刘天华认为音乐的重要目的,便是在表达人的感情以使听 者感动。如他提到胡琴的音乐时便说:「不论那种乐器那 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视一些艺 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但这些目的,必须是普及于大 众的,而不是「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这种让音乐及 于平民的想法,实与当时的五四时代的白话文运动有着相 同的精神。 除了表达感情思想及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之外, 和当时许多人对音乐及的看法一样,他也主张音乐要能激 励人心,以振国家民族,他希望一种「能唤醒一民族灵魂 的音乐」,这种想法与刘天华的爱国心相结合,如他所作 的《光明行》这首胡琴曲便有这种激励人心的作用。
刘天华个人资料_刘天华简历、照片
刘天华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人,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家。
为著名文学家刘半农之弟。
早年在常州的中学西洋乐器,铜管、小提琴、钢琴。
1911年学校停办后参加学校的“反满青年团”军乐队。
后中途辍学,自学二胡、并向江南的民间音乐家学二胡、琵琶。
还到河南向寺庙的艺人学各种民间乐器,记录民间音乐,开始从事音乐创作。
此间,创作了著名的二胡曲《病中吟》。
1914年先后在江苏、常州的中学教音乐,1915年,应聘任江苏省立五中音乐教员。
曾在江阴举办暑期国乐研究会。
1922年受聘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该校的导师。
1926年在北京国立艺术专校和北平大学女子学校文理学院音乐系任教,任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
教学之余,随外籍音乐家学习小提琴及西洋作曲理论,兼修戏曲音乐。
曾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收集、整理。
1932年病故。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他生于1954年,是彝族人。
从小他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教师,对他的音乐启蒙有着很大的影响。
刘天华在中学时期加入了学校的音乐团,成为了一名小号手,他的音乐天赋很快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在他的师傅的指导下,刘天华开始学习吹奏其他乐器,包括京剧锣鼓和尺八等。
从此以后,刘天华对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深入研究民族音乐,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贡献。
他辞去了工作,专心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和创作中。
刘天华先后拜师于多位音乐大师,学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弄清了每个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他用几十年的时间走遍了中国各地,收集了大量的民族音乐资料,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刘天华在创作中不仅尽量保留了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还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技巧,使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和创新。
他的音乐作品通常会运用多种乐器的组合,充分展示了中国各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刘天华的音乐作品多次获得了国内外的奖项,他还曾与许多著名的乐团和音乐家合作,举办了多场音乐会。
他的作品也被广泛传播,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除了创作音乐,刘天华还致力于音乐教育工作。
他经常到学校和社区组织音乐讲座和演出,包括在农村地区普及音乐知识,培养乡村孩子的音乐兴趣和才能。
刘天华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他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民族的代表。
他用自己的音乐才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和多样性。
刘天华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的才华和努力,更是得益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坚持。
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为之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刘天华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热爱音乐,珍惜自己的才华和机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刘天华
中外音乐家生平介绍刘天华刘天华〔1895~1932〕中国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江阴人。
1895年2月4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2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1909年在常州中学读书期间,曾参加学校军乐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开始接融西洋铜管乐。
1912年去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为乐队队员。
1915~1922年在江阴、常州等地中、小学校任音乐教师。
多方面学习民间音乐。
如向民间艺人周少梅学习演奏二胡、琵琶;向琵琶家沈肇州学习全部〔瀛州古调〕的演奏;1919年暑假去河南求师学习古琴等。
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
其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后改为女子师范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北京艺术特意学校音乐系教授琵琶、二胡。
在此期间,仍不断地向民间学习“大擂拉戏〞、昆曲等。
同时还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理论知识。
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良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共10期〕。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良国乐。
“五四〞时期,在“平民教育〞“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
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认为开展国乐,“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绩,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2首。
1918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
其后,他创作的〔苦闷之讴〕〔1926〕、〔悲歌〕〔1927〕〔闲居吟〕〔1928〕以及〔独弦操〕〔又名〔忧心曲〕,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悲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徬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
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良操〕〔19271918~1928〕吸取民间单弦拉戏的模拟自然音响的手法,音乐生动生动。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一、刘天华生平简介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中,童年的他热爱音乐,从小擅长吹笛子,他在中学时期,参加学校的军乐团,开始接触西洋乐器。
后来学习管弦乐钢琴小提琴,钻研理论知识,后来,剧社解散。
当他经过乐器店铺发现店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西洋乐器,而民族乐器却异常缺少,只有一两件当作陪衬,显得十分寒战,他感觉十分悲凉并怅然而去。
回到家乡的他,担任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余时间走访民间艺人,对二胡琵琶等民乐样样精通的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演奏方法,又只身前往河南开封学习古琴艺术。
他看到国乐濒临你如此的境地,使得他更加富有使命感的要拯救民族音乐。
对和声的进一步学习。
对而后的乐器改造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刘天华对民族乐器的改造1.对琵琶的改造。
琵琶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西域传入,后由曲项琵琶演变而来,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态度,使得民族乐器发展垂危,这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分化,分为了重阳派和国粹派两个一派别,随着刘天华,在中西音乐中的学习实践中他发觉了西洋乐器学习中的优点。
他首先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做琴师,亲自设计方案建立实验工厂,对琵琶二胡进行突破性的改造,他苦思冥想,经过长时间探索,大胆地使用十二平均律,增加了琵琶的品和相,使琵琶能够准确地演奏出半音全音关系的音阶。
2.对二胡的改造。
二胡是我国北方乐器,始于唐代,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乐家族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虽然二胡历来不受人重视。
但刘天华却视她为珍宝,对二胡有着十分浓重的情感。
中音史人物简介
中国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国乐一代宗师,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
音乐方面:1音乐思想(提倡国乐要改革而不能完全从西方音乐取代中国音乐)2、音乐目的:音乐平民化。
3、国乐改进社的想法:主张国乐改进,1927年发表《国乐改进社源起》文章。
4、措施与成就:1927年成立“国乐改进社”,对二胡琵琶进行改革,推广五线谱。
音乐创作:二胡10首《光明行》《空山鸟语》《良宵》《闲居吟》《独弦操》《悲歌》《苦闷之讴》《烛影摇红》《月夜》《病中吟》和47首二胡练习曲。
琵琶3首《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和15首琵琶练习曲萧友梅——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我国第一位音乐博士),德国学习音乐,以《中国古代音乐考》获得博士学位。
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
1927年筹建国立音乐院任教授兼任教务主任,代院长。
1929年后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
音乐创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哀悼引》《夜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
音乐学:《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
音乐教材论著:《音乐研究法》《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华彦钧(又名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赵元任——中国的舒伯特,著名语言学家。
歌曲创作鲜明的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创作方面有重要创新,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将中国民歌予以多声改编配置的作曲家。
音乐方面:创作了132首歌曲,从1922---1948曾先后创作了歌曲、钢琴曲100余首。
这些作品都收录在1928年编写的《新歌诗集》。
代表作:《卖布谣》《海韵》从内容上看,作品多以五四以来新诗为题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民族风格。
从形式上看,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
中国近代乐宗师刘天华简介
中国近代乐宗师刘天华简介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乐宗师刘天华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刘天华简介刘天华是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民族音乐家,他从小在家乡受到了民间音乐的感染,在辛亥革命的时候还曾经参加过青年团,之后又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方的音乐文化。
在晚年时期曾经在北大音乐研究会从事教学工作,有过许多代表作品。
刘天华在1895年的时候出生,而当时他的家庭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之后在常州中学读书,在校的时候学习了军号和军笛,并且接触了西方的铜管乐器。
在辛亥革命进行的时候,他开始从事音乐工作。
到了1912年刘天华到上海地区参加开明剧社,在乐队中工作。
在这段时期他又接触了钢琴等多种乐器,而且还有着出色的成绩。
在1915年他的父亲离开了人世,而这一年他也开始接触二胡。
在1917年已经结婚的刘天华开始跟随周少梅学习二胡,周少梅也是非常有名气的民族音乐工作者。
第二年刘天华开始自己创作曲子,他的一生曾经创造了许多二胡曲子,包括《病中吟》、《月夜》以及《良宵》等等。
另外刘天华还曾经改良了二胡,在材料和技术上有着许多的创新,让二胡有了更好的表现力。
除此之外在民国初期的时候,刘天华看到音乐发展遇到了困境,所以主张要进行改革,在他看来西方的音乐虽然成熟,但是却并不能完全放在中国人的身上。
刘天华作品刘天华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民族音乐宗师,自从十几岁接触过二胡之后,他在二胡音乐上就有着非常伟大的成就,不仅曾经对二胡的材质和制作进行过改良,还改变了二胡的把位,让这种乐器有了更好的表现力。
而刘天华作品也是非常多的。
刘天华作品包括《病中吟》、《月夜》以及《烛影摇红》等等,在这些作品中《烛影摇红》是他创作时间最晚的曲子,这首曲子是由三拍子和变奏的曲式所创造出来的抒情曲。
刘天华对民族音乐有着非常透彻的领悟和掌控能力,而他在创作的时候还加入了一些西洋方面的音乐技巧,这样一来这首作品就在传统音乐的基调上,又多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表现力,同时又有着深刻而强烈的艺术气息。
刘天华ppt
1912年刘天华十七岁时,考进 了上海开明剧社的乐队,开明剧 社为一新式话剧的剧团,在那里 他更广泛地学习了各种西洋乐器, 除了原本所学的管乐器外,又学 习了钢琴和小提琴等,并对西洋 作曲理论有所接触。1914年,开 明剧社解散,天华回到江阴、常 州的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开始 了他音乐教学的生涯。 刘天华在 常州中学任教期间,在学校成立 了军乐队及丝竹乐队,常至民间 演出,成就不凡。
且人尽一生之力研究一种艺术,能有创造与否,实未可必。 设其有之,而令所创造者及身而绝,宁不可悲。昔米喜子、 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等,一生创作甚多,年月悠久,遂 至悉与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艺术界莫大之损失也。 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 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志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 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 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我国乐剧二界,尚有行其耳听、 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谈进步,不亦难哉。 是以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之乐谱始。 而养成演员乐师读谱、记谱之能力,亦为要图。当知今后学 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地。若 云戏是乱弹,乱弹便了,则剧乐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浅陋,成此小册,所用记谱方法,当然不足称为完 备。就正当世,实是本衷。木桃既投,尚望乐剧二界方家不 吝琼瑶之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 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 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 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 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 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 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 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另外, 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 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 《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 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刘天华(1895一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县人。
刘天华是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身贡献于“国乐改进”的事业。
他短暂的一生始终刻苦顽强地学习,他立志要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法使之更系统更科学。
正是在这种艺术观的推动下,刘天华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推向了专业化的道路。
一、刘天华的民族器乐艺术观刘天华对民族器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科学性和民族特性方面,有着自己极为可贵和独到的见解。
对待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音乐,他认为:“国乐之在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
”(《新乐潮》1927.6),对于西洋音乐,如铜管乐、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知识等等,他是十分重视的,始终没有间断过学习,但他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认为“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的辅助。
”对于当前新文化的发展,刘天华先生总结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已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及到进步这两个字。
”刘天华先生正是用这个科学的论断,指导了他一生的教学、创作过程。
他说:“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
……所以,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
否则,音乐为贵族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
”因此,他把自己“国乐改进”的志向,首先寄予二胡这种较能普及于民众的乐器。
二、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1.对二胡及其技法的改革二胡也称胡琴或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成。
二胡一类弦乐器起源很早,远在千年以前的唐代,就有一种“奚琴”,其是当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算二胡的前身。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刘天华,原名刘月华,1945年11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是中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
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学会会员。
刘天华是一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经常在各大音乐会上被演奏,并获得了众多音乐大奖。
刘天华从小就展现出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他的父母都是音乐教师,对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也为他的音乐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天华小时候就在家里学习钢琴,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曲目的演奏技巧。
他的父母也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便送他去了音乐学校学习专业的音乐知识。
在音乐学校的培养下,刘天华的音乐技艺得到了飞速的提高。
他在学校里担任了多个乐团的钢琴伴奏,还组织了一支小型管弦乐队,指挥了多场音乐会。
他还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多次音乐比赛,并获得了多个一等奖,成为了学校里的音乐偶像。
刘天华在学校毕业后,决定继续深造音乐,在北京音乐学院就读,并选择了民族音乐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在音乐学院的学习中,刘天华刻苦钻研,勤练习琴,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他还主动组织了一支由民族器乐演奏家组成的乐团,多次在音乐学院举办了音乐会,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
毕业后,刘天华加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开始了他的音乐家生涯。
他先后在多个音乐团体里担任指挥、钢琴伴奏、编曲等工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天华的音乐作品多次在中国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刘天华的音乐作品以丰富多彩的节奏和动人的旋律而著称。
他的作品中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元素,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他的音乐作品被演奏在了各种音乐会上,并成为了众多音乐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刘天华的音乐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但是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不断创作,并积极参与音乐交流活动。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刘天华,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曾祖父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从小就受到家庭音乐的熏陶。
刘天华对音乐的热爱很早就显露出来,他十岁开始学习二胡,师从著名的二胡演奏家王明美。
在师从王明美学习期间,刘天华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极高的追求。
他不仅对传统的二胡音乐有着深厚的功底,而且还善于吸收其他乐器和音乐风格的精华,为自己的二胡表演风格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和个性。
《病中吟》是刘天华的处女作,这首曲子的灵感来源于他在年轻时因病住院期间的体验。
在这段时间里,刘天华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也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这种病痛和对生命的思考,激发了他创作这首曲子的欲望。
在他的记忆中,病房里充斥着苦痛的呻吟声,以及医生和护士们来来往往的脚步声,这些都凝结在了这首曲子中。
创作《病中吟》时,刘天华的情绪是非常复杂的,他深陷疾病的煎熬中,内心感到非常苦闷和无助。
他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用二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也为自己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
在创作过程中,他尝试用不同的音符和音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力求在曲子中传达出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情绪。
《病中吟》虽然是一首纯器乐曲,却充满了情感的强烈表达。
在刘天华的演奏中,这首曲子更是具有了深刻的个人风格。
刘天华擅长运用二胡的各种技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既能运用二胡的传统演奏技巧,又能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创新手法。
在演奏中,他紧密地抓住曲子的情感线索,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变化的音色来表达病痛中的煎熬和对生命的思考。
他极富表现力的演奏方式,能让人感受到曲子中蕴藏的情感和思想。
从音乐结构上来看,《病中吟》采用了古典音乐的形式,分为序曲、主题部分和终曲。
序曲中以低沉、沉郁的音调描绘出病中的冷清和苦闷,主题部分中通过变化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病人内心的挣扎和煎熬,终曲则以高亢的音色展现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整首曲子旋律悠扬、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和张力,展现了作曲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刘天华和华彦钧
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是我国30年代的国乐大师,由于他在创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我国的国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开拓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天华生活的时代,正值内忧外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叫花子胡琴要饭的笛”一语道出了当时民族音乐的社会地位。
就在那样的环境里,刘天华抱定“改进国乐”的坚定信念,在崎岖坎坷的路上奋战了20年,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演奏家,创作了几十首二胡、琵琶曲和练习曲。
人们所熟悉的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苦闷之讴》、《独弦操》、《烛影摇红》等都是他创作的。
刘天华对我国民间音乐也作了许多整理工作,他就是因为在天桥收集“吵子会”锣鼓谱,在与民间艺人接触中,不幸染上猩红热病医治无效而病逝的,时年仅37岁华彦钧(1893年7月——1950年12月),阿炳是他的小名。
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
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
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
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
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
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
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六年级】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刘天华,汉族,1942年出生在山东省招远市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自幼爱好音乐,十分有音乐天赋,八岁开始学习二胡,十三岁时考入了山东音乐学院。
毕业之后,刘天华加入了山东省音乐舞蹈剧院,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事业。
他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将二胡演奏技巧发扬光大,并在表演中融入了民族音乐元素。
他的表演充满了
激情和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音乐事业的道路上,刘天华秉承着“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念,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
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二胡演奏曲目,也有
经典的古曲改编、创新的音乐作品等。
其中,他的代表作品《二泉映月》被誉为“二胡史
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还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演奏和创作,刘天华还致力于音乐教育和传承。
他在山东文化艺术学院、中国音
乐学院等多所高校担任教师,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他还不断探索传统民族音乐
的发展和创新,致力于推广二胡音乐,让更多的人爱上二胡,爱上中国传统音乐。
刘天华的音乐成就和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他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文化
艺术成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刘天华用自己的音乐和艺术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他的音乐不仅成为了
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的成就和贡献将永远被铭
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刘天华课件
欣 赏 二 胡 曲 光 明 行
水晶电子二胡是由王 镇先生多年研制成, 它是当代科技与传统 二胡相结合的新乐器, 它能在保持传统二胡 演奏技巧和演奏习惯 的情况下,可模拟出 二胡、高胡、低胡、 京胡、板胡、坠胡、 大提琴、小提琴、马 头琴及三度、四度、 五度和铉等五十余种 音色音效,高音域宽 广……
水 晶 电 子 二 胡
第1题:刘天华是哪儿人?是什么家? 第2题:刘天华创作了几首二胡曲?几首琵琶 曲?几首合奏曲? 第3题:什么乐曲是刘天华先生创作得最短的? 第4题:这首乐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第5题:请你说出刘天华创作的三首二胡曲。 第6题:请你说出刘天华创作的一首琵琶曲。 第7题:你还能说出刘天华的什么作品? 第8题:二胡是民族乐器中的哪一类乐器?
姓
名:李一伟
工作单位: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县
东坝头乡张庄小学
刘 天
华
刘 天 华
刘天华:字寿椿,江阴城内西横街人。我国近 代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 乐教育家。是刘氏三兄弟中的老二。在刘天华以前, 二胡只出现在婚丧嫁娶的小乐队里,以及街头卖艺 时。当时二胡被一些中国人和外国人所轻视,认为 我国的民族乐器是没有前途的。而刘天华先生却立 志要把民族音乐推向世界舞台,要与西洋音乐并驾 齐驱。为此,他奋发学习,到处求师拜友,艰苦的 学习各种民乐。同时,他也学习西洋音乐理论,改 革二胡及其演奏方法。他先后创作了十首二胡曲、 三首琵琶曲、二首合奏曲等。并在高等学校开设了 二胡专业课,将二胡搬上了独奏舞台。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刘天华作 于1927年,是他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 乐曲表达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 当时,国乐改进社刚成立。1927年除夕,刘 天华的几个学生到他家过年,那晚他心情特 别好,再加上受到除夕欢乐气氛的感染,即 兴拉弦作曲,一气呵成。全曲音乐形象单一, 娴静,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心 情。这也是刘天华作品中写作时间最短的一 首二胡曲,简单易学。
【优质】刘天华简介-范文word版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刘天华简介篇一:刘天华简介刘天华简介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
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
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
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
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
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艺术成就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1. 引言1.1 介绍刘天华及其十首二胡曲刘天华,原名刘天华,浙江省平湖市人,二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
刘天华擅长演奏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二胡独奏曲,尤其擅长演绎中国民族音乐。
他深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刘天华的演奏技巧娴熟,音乐表现力强,被誉为二胡演奏的“大师”。
刘天华曾演奏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二胡曲目,其中包括《二泉映月》、《梁祝》、《渔舟唱晚》等。
这些曲目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更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2 探讨《闲居吟》的背景意义《闲居吟》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闲庭信步、雅致清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在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中,《闲居吟》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也是其音乐艺术探索的里程碑之作。
这首曲子背后的背景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
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闲适与宁静的生活理念,表现了一种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追求。
通过对这种闲庭信步的描绘,刘天华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心灵的舒缓,引人感慨。
这首曲子也体现了刘天华作为二胡演奏家的独特见解和深厚修养,他通过这首曲子向观众展现了二胡音乐的魅力和表现力,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学习的范本。
《闲居吟》的背景意义不仅体现在其音乐本身,更体现在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2. 正文2.1 刘天华的音乐艺术成就刘天华,中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被誉为当代二胡艺术楷模。
他在二胡音乐领域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公认为是二胡演奏技艺的大师级人物。
刘天华还是一位具有创作天赋的作曲家。
他创作了许多广受好评的二胡曲目,不仅在曲调设计上独具匠心,而且在表达情感和意境方面也极富创造力。
他的作品既传承了传统二胡音乐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使其作品更富有现代气息和观赏性。
二胡曲闲居吟推荐
二胡曲闲居吟推荐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
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
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
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
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此曲创作于1928年,时年刘天华33岁,正值他创作高峰,其任职的学校又恢复上课,生活稍有安定,心情也比较愉快。
但是其时,也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人们无心对待国乐发展。
刘天华面对逆境,为了提高和改革国乐,积极创办了“国乐改进社”,也开始考虑成立“国立北平音乐学院”。
在这一时期刘天华先生音乐事业比较顺利,事业有了一定进展但处境仍然很困难。
刘天华先生在这种矛盾情绪下创作了此曲,表现出闲暇的心情和怡然自得的情调,以及身处顺境的乐观态度和隐隐的不安之情。
第一部分,动机是明亮安祥的,旋律经过了“起、承、转、合”如心泉涌动,流畅而柔美,体现了作者的闲适,因此在演奏时要注意弓速不可太慢,弓毛贴弦的力量以自然放松为好,尽量依靠弓于本身的重量来贴弦,奏矗j松弛的声音,运弓要琏贯特别是换弓和换弦时右手手腕和手指要配合,尽量做到连贯,此外,左手可使用中速的揉弦约3—4次/秒以滚揉为主,旋律中,滚揉、稳指和泛音三种音色相结合,产生音色对比。
第二部分速度比第一部分稍快,产生了旋律的上下起伏,使情绪逐渐活泼了起来。
在速度上都有一个不是很明显的先渐快再渐慢的过程,并且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同时有一个先渐强而后渐弱的过程。
最后在乐段收束后,渐慢要明显一些。
这一段的运弓要注意长短的变化,每一句的第、二小节要使用灵巧的、弹性的短弓,而随后的三小节要把弓拉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
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
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
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
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
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艺术成就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创作并流传的外,其余都是在192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3所大学教授二胡、琵琶期间,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萧友梅、赵元任等人支持下创办“国乐改进社”之后,或创作、或修改定稿后得以广为流传的,至今仍是每个二胡学习者的必修习经典。
刘天华也是第一个采用近代记谱法编辑了京戏曲谱《梅兰芳歌曲谱》,此外,他筹组了“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均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其它还有未完成的《佛曲谱》、《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及其一些写作及翻译文章等。
《梅兰芳歌曲谱》序
《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
在饯别钢琴师嘉祉先生的席上说的几句话
关于国乐改进社的论著
梅君畹华、齐君如山等,将往北美介绍国剧于彼邦人士,嘱编斯谱。
数月以来,余与梅君均为职务所羁,未克充分讨论,匆匆成此十八曲,自恐讹误尚多,行期既迫,只得贸然付印。
此谱之成,余固受梅、齐二君之瞩,然亦略有鄙见,可发表于此。
国剧重唱,故谚有“听戏”之说,唱,乐也。
然不独唱之为乐,即一举手,一投足,亦有乐随之。
甚至各色道白,亦均含乐意。
故谓国剧之基础,建筑于音乐之上,亦无不可。
余于剧学为外行,今姑谈乐。
乐之有谱,犹语言之有文字。
道义学术之得以流传久远者,文字之功也。
我国音乐,肇自牺农,盛于有周,滥于唐宋,渊源不可谓不远。
然牺农之乐固不可得而闻,即唐宋之乐,亦已渺无稽考。
何者,记谱之法不完备也。
我国古乐未尝无谱,然如唐之卷子本《幽兰》谱,朱子仪礼经传之十二诗谱,姜白石之词谱等,或仅备律吕,或只载简字,谱不足以赅乐,徒费考古家之周章,于事实无补。
近代所出琴谱、昆曲谱等,记载虽已较详,而缺点尚多,欲籍以流传久远,势所不能。
盖乐有高低、轻重、抑扬、疾徐之分,必其谱能分析微茫,丝丝入扣,方为完备,而旧谱均不能也。
今国乐已将垂绝,国剧亦凭于危境,虽原因不一,而无完备之谱,实为其致命伤。
设记谱之法早备于往日,则唐虞之乐,今犹可得而闻,《广陵散》又何至绝响。
以皮黄言,今日习须生者,不曰宗谭,便曰宗汪。
然而绝似谭汪者,百不获一,即偶有之,同道中亦不以谭汪相许。
何哉,无谱以为之佐证也。
设谭汪生时,尽其所能谱而出之,何至今日遥拜门墙者之扣盘扪烛而不得要领耶。
且人尽一生之力研究一种艺术,能有创造与否,实未可必。
设其有之,而令所创造者及身而绝,宁不可悲。
昔米喜子、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等,一生创作甚多,年月悠久,遂至悉与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艺术界莫大之损失也。
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
三者虽相辅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志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
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
我国乐剧二界,尚有行其耳听、口授之盲教育者。
欲谈进步,不亦难哉。
是以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之乐谱始。
而养成演员乐师读谱、记谱之能力,亦为要图。
当知今后学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地。
若云戏是乱弹,乱弹便了,则剧乐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浅陋,成此小册,所用记谱方法,当然不足称为完备。
就正当世,实是本衷。
木桃既投,尚望乐剧二界方家不吝琼瑶之赐。
刘天华先生年表
1895年:2月4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09年—1911年(14岁—16岁):在常州中学求学时,参加校中军乐队,学习吹军号及军笛。
1911年:辛亥革命,学校停办后,返里参加青年团的军乐队,吹奏军号。
从此时开始音乐工作。
1912年—1914年(17岁—19岁):赴沪参加沪西开明剧社,任乐队工作。
在这时期学习各种西乐器,举凡管弦乐器、钢琴等,均加学习,尤以铜管乐器,多有深造。
1914年:剧社解散,返里任教于华墅华澄小学。
1915年(20岁):是年春丧父,复贫病失业,心境恶劣,偶赴市购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随产生《病中吟》旋律初稿,表达他当时的不得志和内心的抱负。
秋任教常州母校,为母校建立了军乐队与丝竹合奏团。
1916年(21岁):与殷尚真女士结婚。
1917年(22岁):从周少梅先生学习琵琶、二胡。
1918年(23岁):夏,从沈肇洲先生学习琵琶。
本年前后开始创作《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成初稿。
1920年(25岁):夏,赴河南学习古琴,染癣疥,负病归。
1921年(26岁):在江阴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
1922年(27岁):赴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是年秋又任教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
同时学习三弦拉戏。
1923年(28岁):从托诺夫学习小提琴。
1924年(29岁):《月夜》定稿。
1926年(31岁):除北大与女师外,又任教于艺专。
创作《苦闷之讴》。
学习昆曲。
1927年(32岁):从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外籍教授学习理论作曲。
因托诺夫去津,改从欧罗伯学习,6月,欧罗伯离京,停。
创办国乐改进社,编辑《音乐杂志》。
创作《歌舞引》《改进操》《悲歌》。
1928年(33岁):创作《除夜小唱》、《闲居吟》,发表《空山鸟语》定稿。
1929年(34岁):创作《虚籁》。
1930年(35岁):3月,继续从托诺夫学习,直至罹病,未间断。
听写《梅兰芳歌曲谱》一册。
1931年(36岁):在高亭公司灌音二胡曲《病中吟》及《空山鸟语》,琵琶曲《歌舞引》及《飞花点翠》。
1932年(37岁):创作《独弦操》及《烛影摇红》。
6月1日赴天桥收集锣鼓谱,染猩红热,罹病仅一星期,6月8日晨5时20分逝世。
享年整37岁(别处记载38岁,是按虚岁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