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体内过程

合集下载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血浆蛋白和组织结合
第三十一页,共93页。
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如分子大小,脂溶性。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
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
代谢和排泄。
D+P
DP[暂时失活]
P:血浆蛋白,主要是血清蛋白
弱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弱碱性药物除白蛋第三十白二页,外共93,页。 还与脂蛋
2、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动脉注射、静脉滴注、椎管内注射、 关节腔注射、心室注射等。
第二十九页,共93页。
中药药理
3. 分布 取决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各器 官的血流量、组织亲和力、血脑屏障等因素。
研究前提:要清楚进入血管内的成分。
第三十页,共93页。
影响因素(分布)
脂溶度 局部 pH 和药物离解度 毛细血管通透性 组织通透性 转运蛋白量 血流量和组织大小
研究内容包括可吸收部分中有效成分的吸 收量、吸收机制、吸收速率、生物利用度、 影响吸收的因素等方面。
第十七页,共93页。
不同给药方式的吸收快慢
吸入〉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第十八页,共93页。
吸收(Absorption)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
液循环的过程。
1、消化道给药
(1)舌下给药: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以简单扩散
过程。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运。 特 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
和竞争性抑制。
第十三页,共93页。
(一)主动转运
——指逆浓度差的载体转运,需消耗能量
1、低浓度---高浓度,“逆流转运” 2、靠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跨膜蛋白)或酶等转运,如 钠钾泵、钙泵、胺泵等。 • 例:儿茶酚胺通过胺泵进入囊泡

药物体内分布的过程

药物体内分布的过程

药物体内分布的过程
药物体内分布的过程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器官之间分布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吸收:药物首先进入体内,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

不同的途径和药物性质会影响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2. 分布:一旦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它会通过血液传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这个过程受到药物的脂溶性、离子状态、蛋白结合率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会在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以不同的浓度分布。

3. 代谢:在分布过程中,药物可能会被代谢为活性物质或者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大部分药物的代谢发生在肝脏,但也有一些药物在其他组织中代谢,如肺、肠道等。

4. 排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肺、胆汁、乳汁、汗液等途径排出体外。

药物的排泄速度和途径也会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

药物体内分布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理化性质、组织的血流情况、蛋白结合率、血脑屏障等。

合理地了解药物的体内分布过程对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和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理学_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药药理学_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药药理学_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附子毒性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

参考答案:正确2.以下哪一项不能体现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参考答案:麻黄碱成分的化学结构确定3.中药药理作用具有双向性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参考答案:机体的机能状态4.肠道菌群在口服中药后的多成分代谢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可以产生多种代谢酶,其中是研究较多的一种水解酶。

参考答案:β-糖苷酶5.中药体内过程包括。

参考答案:吸收_分布_代谢_排泄6.许多苷类成分大多原形吸收少,在肠菌作用下水解成苷元被吸收,这些苷常被称为“天然前药”。

参考答案:正确7.“整体观”是中药产生药效的一大特点。

参考答案:正确8.许多临床有效的中药,其所含的有效成分原形吸收比较困难,生物利用度较低,如黄连中的有效成分小檗碱的绝对生物利用度<1%。

参考答案:正确9.地域、气候、饮食与起居和时辰可归类于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中的因素。

参考答案:环境10.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包括。

参考答案:中药的采收季节_中药的基源与产地_中药的加工与炮制_中药的药用部位11.中药低温、避光、干燥贮藏可减少药效下降。

参考答案:正确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柴胡具有抗病毒作用13.苦参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和氧化苦参碱。

参考答案:苦参碱14.以下药物中,抗内毒素作用比较突出的是。

参考答案:金银花_板兰根15.关于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机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大黄可以改善胰腺微循环16.以下有关大黄的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大黄能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也能促进胆囊排出胆汁17.祛风湿药大多味属。

参考答案:辛_苦18.丹参中含有的水溶性成分包括,它们具有明显抗氧化作用。

参考答案:丹酚酸B_丹参素19.黄芩改善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不包括。

参考答案: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20.茯苓和猪苓在能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这属于中药在方面的祛邪作用。

第5中药药理中药药动学

第5中药药理中药药动学

§3
中药药动学研究方法
一、中药体内过程研究方法
1.吸收研究方法
中药常口服给药,胃肠道是主要的吸收途径
研究方法:在体肠回流法、在体肠灌流法
外翻肠囊法、 肠襻法 分离肠黏膜法、Caco-2细胞模型法
2.分布研究方法 测定吸收相、平衡相、分布相和消除相各组织脏 器的药物浓度
如马钱子体内的分布实验:
√给药方法: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 √取不同时间的血液、心、肝、脾、肺、肾、脑 、肌肉等组织和器官,采用双波长紫外分光光 度法检测士的宁的含量
有学者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建立中药中多种有效成分中药PK-PD同步分析的统 一模型,探讨血药浓度为指标的PK与以生物效应为指 标的PD的相关性研究
§2
中药药动学的基本特点
一、中药药动学的辨证观思想 多种假说:“证治药动学”、“辨证药动学” 实验:GC法测定速效救心丸中冰片在冠心病稳定 性心绞痛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结果: 冠心病人的AUC显著增加,Cmax明显高于健康人 原因: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辨证属胸痹的范畴, 患者由于血管狭窄、血液黏度增高、血流 减慢 在服用冰片后,冰片在其体内的转运速率 和代谢速度比在正常人体内慢,结果使得 血药浓度增高和AUC值增大
4. 代谢
大多数脂溶性药物(中药中可吸收成分)主要在肝 脏代谢,部分也可在其他组织,被有关的酶催化而 进行化学变化 研究内容:代谢途径及相关的代谢酶 代谢产物及其有无活性或毒性现象 肝药酶诱导或抑制现象 肝功能不全时对药物转化的影响 中药肠菌代谢情况
代谢方式:I相氧化、还原、水解;II相结合 代谢结果: (1)代谢物活性降低
实验:大鼠在体小肠原位灌注法,发现附子总生物碱中乌 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属于一级 吸收动力学过程

药理学药物的体内过程PPT课件

药理学药物的体内过程PPT课件

药物的排泄
肾脏排泄
大多数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肾脏排泄, 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肾脏排泄受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 等因素影响。
其他排泄途径
部分药物及其代谢物可以通过胆汁、 汗液、肺等其他途径排泄出体外。其 他排泄途径的排泄量相对较少,但有 时在特定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
02
药物体内过程各论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对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有助于指导临 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THANKS
感谢观看
药物靶点研究
针对特定疾病靶点的研究 和开发,已经成为新药研 发的重要方向。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有助于发现更有效的药物 和治疗方案。
药物体内过程研究新技术
基因组学技术
基因组学技术为药物体内过程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有助于 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机制。
蛋白质组学技术
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实际作用,有助 于优化药物设计和筛选。
药理学药物的体内过 程ppt课件
目录
• 药物体内过程总论 • 药物体内过程各论 • 药物体内过程研究进展 • 药物体内过程与临床用药
01
药物体内过程总论
药物的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
药物通过被动转运方式穿过细胞膜, 不需要消耗能量。被动转运包括简单 扩散和滤过。
主动转运
药物通过主动转运方式穿过细胞膜, 需要消耗能量。主动转运包括离子泵 和载体转运。
代谢组学技术
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全面揭示药物对机体代谢的影响,有助于发现 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机制。
药物体内过程研究新方法
动物模型
利用动物模型进行药物体 内过程研究,能够更真实 地模拟人体内的药物作用 过程。

中药学 中药药动学

中药学 中药药动学
(3)建立T-E关系:应选择较大剂量(ED85左右) 给药,定时测定给药后效应经时变化。
(二)效应作用期法
药效作用期法指药效持续时间而言,在 ED20~ED80范围内按一定剂间比选3~5 个剂量,分别给药,观察剂量和药效作用 期的关系。以lgD为横坐标对药效作用期作 图,若基本成直线则按直线回归法求斜率 Bp,计算效量半衰期t1/2(ED) = 0.301×Bp。
(二)LD50补量法
第四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展望
药动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 复方活性成分的确定 • 中药给药后常出现多峰现象:原因如肝肠循环、
多部位吸收、其他再循环过程及代谢产物肠道水 解后再吸收等。双峰及多峰现象不能采用房室模 型拟定的方法来进行数据处理。
发展方向
• 肠道菌丛的代谢作用 • 中药吸收机制的研究
(一)效量半衰期法
以中药的药理效应为指标,先分别求 出该中药的量-效(D-E)关系和时-效(TE)关系,再根据D-E关系将T-E中的E转化 成效应相关的量,从而求出时-量(T-D) 关系。求得的T-D关系,即可按一般的药代 动力学方法绘制T-D曲线,进行模型分析和 计算药代动力学相关参数。
2. 方法
第五章 中药药动学
•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代谢动学 的基本原理,研究中药(包括其活性成分、 组分、单味药材及中药复方)在机体内的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及动态变化 规律的一门学科。
发展
• 第一阶段(1949-1970年),主要进行活性 成分的体内过程研究,仅少数文献进行了 房室模型拟合及参数计算。
特点:1 pH影响;
2 药物转运体
二、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
有别于西 药的单一 成分
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使中药

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研究近年来,中药已经成为全球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传统中药丰富的药效物质,其体内外代谢特性一直是中药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过程,以期揭示中药在机体内外的代谢机制。

一、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代谢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代谢主要通过肝脏进行,其中包括药动学过程和药代动力学过程。

在人体内,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通过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来实现治疗效果。

具体来说,中药药效物质在肝脏中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化学反应进行代谢,使其转化为更易被机体吸收和排泄的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也可能被排泄出体外。

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代谢研究可以通过体外实验和临床观察来开展。

在体外实验中,可以使用肝脏微粒体、肝脏酶、细胞培养等模型来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而在临床观察中,可以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分析患者体内药物的代谢速度、代谢产物及其药物功效。

二、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外代谢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外代谢通常指在体外环境下模拟体内代谢过程,通过体外实验来研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代谢产物。

体外代谢研究可以帮助揭示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途径,确定和鉴定代谢产物,以及评估药效物质与代谢酶的相互作用。

体外代谢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体外酶反应、体外肝脏微粒体反应、细胞培养等。

通过这些研究手段,可以模拟中药物在体内经过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进一步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

三、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研究意义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合理使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在体内外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以确定其主要的药效成分,为中药药物的质量评价和药效评估提供依据。

同时,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利用中药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研究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中药药效物质在体内外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在机体内外的药理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在人体内释放过程的研究

中药在人体内释放过程的研究
收 稿 日期 :07— 9— 6 2 0 0 0
基 金 项 目 : 通 大 学 校 级 自然 科 学 基 金 (5 0 7 南 0Z0 )
作者简介 : 张建 国(9 7一) 男 , 15 , 江苏南通人 , 程师 , 工 主要研究方 向为生物物理 、 生物数学 、 医学。
维普资讯
在体 内的 胃黏 液 、 汁和 胰 液 等 复合 介 质 中 。这 胆 种 复合 介 质在 中药 表 面 形 成 一层 膜 , 致 凝胶 层 导 的形 成 , 中药不 能穿过 凝胶 层而 扩散 , 即复合介 此 质对 中 药 的 内吞 作 用 。 被 包 裹 的 中药 经 过 变 异
的应 力 和应变情 况 加 以体现 。同时引入溶 胀界 面 数和 释放 系数 , 来描 述凝 胶 吸水和 中药释放 过程 。 利用误 差 函数对 模 型进 行 求 解 , 不 同机 理控 制 对
的研究 也逐渐 深入 。
伯拉 系 数和溶 胀界 面数 来 分析 中药 系统 中的凝 胶 溶胀 控 制释 放机理 , 同样是 一个半 经验 公式 , 他们 都 没有从 理论 上解 释发 生 这种现 象 的原 因和根 本
所在 。
中药 中含有 大 量 蛋 白、 肽 类 和多 糖 类 等 许 多 多物质 , 它在人 体 内释 放不 但 具 有 渗 滤性 而 且 有
这里 , 们 主要 研 究 中药 释 放 系统 与 释 放 复合 介 我 质接 触后 间接 缓慢 释放 的过 程 。随着 释放复合 介
隙增大 , 中药 穿过凝 胶层 释 放 , 即释放 复合 介质 此 的胞 吐作 用 。我们 可 以将这类 系 统定义 为溶胀 控
制 系统 。在这 种 系统 中 , 释放 复 合 介 质 的渗 入

中药代谢组学和转录组

中药代谢组学和转录组

中药代谢组学和转录组1.引言1.1 概述中药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应评估。

中药代谢组学旨在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其代谢产物的生成、转运和消除等。

转录组学则关注中药对人体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研究中药对基因转录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

中药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内容广泛,涵盖了多个层面和方面。

从分子层面来看,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可以揭示中药对代谢途径、酶系统以及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从整体层面来看,这两个研究领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药对整个生物体的影响,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

中药代谢组学的方法主要包括高通量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以及代谢产物分析技术等。

而中药转录组学主要依赖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对整个基因组的表达进行监测和分析。

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中药代谢组学可以帮助药物研发人员对中药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药效,指导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的设计。

中药转录组学则可以用于探索中药的治疗潜力和药理作用,研究中药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促进个性化药物治疗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药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和基因表达调控作用,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机制和治疗潜力,为中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将对中医药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临床应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写成以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中药代谢组学和转录组的相关内容。

引言部分将概述中药代谢组学和转录组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中药代谢组学和转录组的概念及其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将重点介绍中药代谢组学和转录组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将介绍中药代谢组学的背景,包括中药代谢组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中药代谢组学的应用领域,包括中药疾病治疗的个体化医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估等。

基于体内ADME过程和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

基于体内ADME过程和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

基于体内ADME过程和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网络药理学应用到中药研究中,有利于阐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高中药新药的研发水平,但是,鉴于中药有效物质的复杂性特点,进行体内过程分析,明确进入体内的成分,是将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研究的前提。

为此,提出体内ADME过程与网络药理学相结合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

标签:网络药理学;体内ADME过程;方剂代谢指纹;药代标示物中药是复杂化学体系,中药的疗效是中药的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或生化反应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

一般认为,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低亲和力、低选择性”作用特点,如何用现代语言阐释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关键点。

近年来,网络药理学是通过网络方法来分析药物、靶点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1-2],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单一“基因-疾病-药物”的传统新药研发思想。

目前网络药理学已经成为新药研发理论方法的一个研究热点[3-5],并且受到中医药学者的高度关注,积极探索网络药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到中药研究。

但是,笔者认为,中药网络药理学必须结合中药本身的特点,加强中药体内ADME过程研究,明确中药的入血成分及其达靶成分,然后通过网络药理学阐释其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从而用现代技术诠释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特点。

1.网络药理学的概况在过去的10多年中,新药研发的失败率不断增高,面临困境[6],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与疾病相关单靶点高选择性药物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同时发生的。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生物学本质认识不断深化,西方医药界逐渐认识到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性疾病。

2007年,Andrew L Hopkins提出了网络药理学,将成为新药研发领域里新的发展方向[7-8]。

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在生物网络中各生物实体(疾病、表型、基因、靶标、药物等)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方法,观察药物对生物网络的作用和影响,使药物的研发更能针对疾病的实际情况,提高研发成功率。

中药材浸出过程的几个阶段

中药材浸出过程的几个阶段

中药材浸出过程的几个阶段
中药材浸出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开始阶段:在浸出过程的开始阶段,中药材与溶剂接触,并
开始发生物质传递。

溶剂逐渐渗入中药材内部,溶解其中的有效成分。

2.快速浸出期:在快速浸出期,溶剂迅速渗入中药材内部,有
效成分开始大量溶解。

这是溶剂与中药材接触最密切的阶段,浸出速度较快。

然而,随着溶剂中有效成分浓度的增加,溶剂内的浸出速度逐渐减慢。

3.平缓浸出期:在平缓浸出期,有效成分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溶剂内的浸出速度趋于稳定。

这个阶段的浸出速度较快时期相比较,明显减慢。

4.平衡阶段:在平衡阶段,溶剂与中药材之间的浸出速度基本
保持恒定。

此时,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与溶剂中的有效成分浓度达到平衡,不再发生明显的物质传递。

需要注意的是,浸出过程的具体阶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溶剂的性质、温度、浸出时间等。

因此,不同的中药材及其制备方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浸出特性。

2020年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中药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7:中药体内过程及中药药理毒理

2020年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中药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7:中药体内过程及中药药理毒理

一、最佳选择题1、关于药物排泄的说法,错误的是A、药物可因与血浆蛋白结合不被肾小管分泌而减少排泄B、药物可因与血浆蛋白结合不被肾小球滤过而减少排泄C、尿量增加可降低尿液中药物浓度,导致重吸收减少而增加排泄D、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可因肝脏循环致作用时间延长E、经乳汁排泄的药物可能影响乳儿的安全,应予关注2、下列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中,错误的是A、药物的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B、非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C、药物的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D、药物的溶解速率越大,越易吸收E、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3、指单位时间内从机体或器官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体液中的药物为A、速率常数B、生物半衰期C、表观分布容积D、体内总清除率E、隔室模型4、描述药物消除速度的重要的动力学参数为A、速率常数B、生物半衰期C、表观分布容积D、体内总清除率E、隔室模型5、有关药物动力学常用参数叙述不正确的是A、速率常数是描述药物转运速度的重要动力学参数B、生物半衰期是某一药物在体内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C、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反映了药物的分布特性D、一般水溶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较大E、体内总清除率指从机体或器官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体液中的药物6、药物的代谢器官主要为A、肾脏B、肝脏C、脾脏D、心脏E、肺7、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A、肾脏B、肺脏C、肝脏D、直肠E、胆8、有关生理因素影响口服给药吸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胃排空速率快,有利于多数药物的吸收B、消化道上皮细胞部位的血液循环状况影响药物的吸收C、药物的吸收与胃肠液的pH有关,胃液的pH约为1.0时,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D、药物的吸收与胃肠液的pH有关,小肠部位肠液的pH通常为5~7,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E、胃肠液中的胆盐能增加所有药物的吸收9、对药物的体内代谢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B、主要部位在消化道粘膜C、药物均被活化D、药物均被灭活E、药物均被分解10、关于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的说法,正确的是A、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B、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体内分布的真实容积C、水溶性大的药物往往表观分布容积大D、药物表观分布容积不能超过体液总体积E、表观分布容积反应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快慢11、人参水提物低剂量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中、高剂量组不明显体现了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的A、中药量效关系的复杂性B、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样性C、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D、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一致性E、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差异性二、配伍选择题1、A.生物半衰期B.血药浓度峰值C.表观分布容积D.生物利用度E.药物的分布<1>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比值称为A B C D E<2> 、药物被吸收后,向体内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称为A B C D E<3> 、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称为A B C D E<4> 、体内药量或血液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A B C D E2、A.排泄B.消除C.吸收D.分布E.代谢<1> 、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A B C D E<2> 、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A B C D E<3> 、药物从用药部位通过生物膜以被动扩散、主动运转等方式进入体循环的过程A B C D E<4> 、药物在体内经药物代谢酶等作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A B C D E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生物药剂学是通过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阐明药物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中药进入体内是如何作用于脏腑呢?

中药进入体内是如何作用于脏腑呢?

中药进入体内是如何作用于脏腑呢?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地黄滋肾阴,附子补肾阳,菊花清肝明目……这些药物功效深植于每个中医从业者的内心。

如果我说黄芪不补气,当归不补血,地黄不滋阴,附子不补阳,菊花不清肝,岂不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且听笔者斗胆破执,跟大家摆事实,讲道理。

翻开中药学课本,目录上已经完全透露了编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开篇分类的目录就是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补虚药等等,这样的分类就明确地暗示了中药的学习是紧紧围绕着中药的功效展开的。

但是细细一想,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我们看到病人有气虚、乏力的表现就给用上黄芪补气了吗?中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最后一环的工具和手段,是服务于整个中医思辨过程的。

若没有独特的中医视角去看待问题,仅仅记住药味功效就想胜任临床医生的任务恐怕是不够的,也是本末倒置的。

比如中药服下后,能够使人体产生的腹泻、升血压、止泻、利尿、发汗等作用,这个是服完药之后对人体产生作用后的现象,是个结果,是人体和药物种种复杂变化后产生的相,所谓“诸法空相”。

因此,如果我们抱定一个虚幻的相去治疗疾病,其结果可想而知。

有多少人逢看失眠就必加酸枣仁,而临床疗效各自心知肚明。

万事有因有果,我们还得想方设法去找到那个背后的因才能准确得到幸福的果。

那么中药进入体内是如何作用于脏腑呢?这里讲讲时空观念。

《本草纲目》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

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

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

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李时珍饱览群书,方可有此番见地,菊花九月采摘,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其他的花都已经凋谢、枯萎了,唯独它能饱经风霜而不凋。

叶天士《本草经解》言:“甘菊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禀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风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

中药代谢 科普

中药代谢 科普

中药代谢科普
中药代谢是指中药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转变成能够被人体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中药代谢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吸收:中药经过口服、注射等方式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2. 分布: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中药会随着血液流动分布到各个器官和组织中。

3. 代谢:中药在人体内会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转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

4. 排泄:经过代谢后的中药代谢产物会通过肾脏、肝脏、肠道等途径排泄出体外。

中药代谢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中药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个体差异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和剂量,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问题。

中药在人体内的走行方式

中药在人体内的走行方式

中药在人体内的走行方式光知道一个药的作用和性质还不够,还得明白它的行走方式。

西方的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

中药也与此类似。

大小就相当于药物的性质,而方向则意味着这味药物到人体后会怎么走、到哪里去。

这就涉及升降浮沉和归经的问题。

药性,大家都很重视;但药的走向大家都不是太重视,或是一到运用的时候就忘了,这大大影响了用药的效果。

1、升降浮沉不同的药走向不同。

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

所以你要根据病位,根据邪气的出入来选择用药。

怎么把握药的升降浮沉呢?靠死记硬背当然不行。

我们师门从来不要求背任何东西。

过去要求背的《药性赋》、什么方歌、歌诀,我们从来没有背过。

咱们要去体会。

明白了它的道理,这些东西自然就记住了。

不明白其中的的道理,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

很多药,药名本身就体现了升降浮沉。

比如升麻,肯定是往上升的;沉香它肯定是往下沉的。

沉香就是沉香木,一般的木头都浮于水,唯独沉香木,扔到水里会下沉,用于人体它也会往下沉,它能降气。

我们必须非常注意中医里的药名、方名、穴位名称,其中都含有很多密码,可以去破解。

植物类药,我们可以看它长在植物哪个部位,以确定其性质和走向。

2、花叶升散,凡子必降花和叶是升散的,它们在植物的最表层。

花散发出清香,它是散的;叶子上每天蒸发出大量的水分,这也是在散。

用于人体也有升散的作用。

抓过感冒药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方子,药味不多,药量也不大,但是抓回来却是一大包,以花和叶居多,质地都是非常轻的,因为要取它的升散之性,来发散掉我们体表的邪气。

花叶升散,但也有例外,比如旋覆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的。

凡子必降。

植物的种子,比如莱菔子、五味子、白芥子、车前子、川楝子等,种子在枝头成熟了以后,都要掉到地上,才能生根发芽,这就是在往下降。

作用于人体,它也有下降的作用。

还有比如桃仁、杏仁、柏子仁、酸枣仁,他们不但是种子而且还有很明显的油性,所以能润下,润肠通便。

中药真别乱吃,每味药进入人体后的去处都不一样!

中药真别乱吃,每味药进入人体后的去处都不一样!

中药真别乱吃,每味药进入人体后的去处都不一样!一点号说医不二昨天一味中药,仅知道其性味和功效是远远不够的。

运用中药时,要像对待人生那样,搞明白它从哪里来,又要往何处去......中药的走向不同的中药进入人体后会有不同的走向,概括来说有“升降浮沉”四种走向。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外行发散,而“沉”则是内行泻利的意思。

药物的“升降浮沉”理论,是中医根据不同的病位、病势采用不同药物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而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各种疾病常表现出不同的病势,如向上的呕吐、呃逆、喘息,向下的泻痢、崩漏、脱肛。

在病位上也有在表、在里、在上、在下的区别。

消除或改善这些病症,就要用到走向相反的药物。

一般来说,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有升阳举陷、解表散邪、开窍散寒等作用,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陷的宜用升浮药:沉降药能下行向里,有泻下通便、清热降火、利水消肿、收敛固涩等作用,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病势上逆的宜用沉降药。

影响走向因素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可受性味、质地轻重、炮制方法、配伍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药性可分寒、热、温、凉四种属性,药味又可分辛、酸、甘、苦、咸五种.合起来就是“四气五味”。

味道属于辛、甘,药性属于温热的药物,大多数都有升浮的作用;而味道属于苦、酸、咸,药性属于寒凉的药物,则多有沉降的作用。

从药物的质地来看,花、叶及质地轻盈的药物,大多属于升浮;子、实或质地重浊的药物,大多属于沉降。

有人曾把这种规律概括为“花叶升散,凡子必降;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比如桃仁、杏仁、酸枣仁都是取种子入药,而且有一定的油性,常用于润下通便;紫苏梗、藿香梗能升能降,可以用来调气。

这中间也会有例外情况,比如旋覆花不升不散,而是降的;蔓莉子是蔓莉的种子,属性偏凉,却是往上升的。

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人为地加以转化。

常用的方法就是炮制。

例如大黄的走向本是向下的,用酒炮制后就会上行;牛膝本是引火下行的,用盐水炮制后却会上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生物碱,苷类甘味药的化学成分分为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酸类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其次是鞣质。

苦味药主要含有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等咸味药主要含有碘,钠,钾,钙等无机盐成分中药的体内过程:1跨膜运动,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2吸收3分布4代谢5排泄血药浓度法:直接血药浓度法和中药效应成分血药浓度法。

中药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2,中药的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分为急性毒性反应和慢性毒性反应。

3,过敏反应,由于机体收到中药或中药成分刺激后,体内产生了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4,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5,特异质反应,少数人应用某药物以后产生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6,特殊毒性反应。

A型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知的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已知药理,毒理导致的临床反应和表现,是由于药物本身的固有成分或代谢产物所致。

1作用增强型2副作用型3毒性型4继发型5首剂综合征6撒药综合征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麻黄,发汗,平喘,利尿,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镇咳祛痰麻黄发汗,兴奋汗腺@1受体,使汗腺受体分泌增加:或扩张汗腺导管,促进排汗:发汗与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麻黄平喘1化学结构似肾上腺素,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B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2,直接兴奋支气管粘膜血管平滑肌细胞的A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

3,促进肾上腺髓质嗜洛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4,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柴胡: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炎,镇静,痛,咳,促进免疫功能,保肝利胆,降血脂,抗抑郁,对内脏平滑肌作用。

清热剂: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抗细菌内毒素,对免疫功能影响,抗肿瘤黄芩,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毒素,解热,保肝利胆降脂,对免疫功能影响黄芩的抗菌范围,多种格兰阳性菌,格兰阴性菌,多种致病真菌及螺旋体等都有抑制作用黄连,一,抗病原微生物。

二,抗细菌毒素。

三,抗炎。

四,解热。

五,对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降压。

六,对消化系统,利胆,促进消化,抗胃溃疡。

七,增强免疫。

同时有降血糖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肝糖原异生或促进外周组织葡萄糖酵解有关。

泻下药,峻下逐水,攻下药,润下药大黄,泻下,1,口服大黄以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菌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而刺激肠粘膜及肠壁肌层内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致泻。

2,大黄酸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3,大黄酸蒽酮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钠离子转运吸收,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

4,部分原型蒽苷自小肠吸收后,进过肝脏转化,生成大黄蒽酮,有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发挥作用。

5,大黄素有类似乙酰胆碱的作用。

大黄保肝利胆;去风湿:抗炎,秦九,雷公藤,五加皮,粉防己碱的抗炎作用与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

雷公藤:抗肿瘤,雷公藤多苷,雷公藤内质醇及雷公藤内酯二醇均有抗肿瘤作用。

其抗肿瘤机制涉及干预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抗生育,雷公藤总苷能降低初级精母细胞核内DNA含量,作用的靶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

雷公藤氯酯醇可作用与附睾精子抑制变态期精子细胞组蛋白-精核细胞取代反应。

雷公藤的抗生育作用是可逆的。

雷公藤的不良反应:消化系统可见恶性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便秘便血。

神经系统可见头晕,发力,嗜睡。

血液系统可见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生殖系统的毒性可使男性表现为少精,弱精或无精,进而造成不育,育龄女性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

心血管系统可见心悸,胸闷,甚至心律失常雷公藤的过敏反应为皮肤糜烂,溃疡,斑丘疹等。

芳香化湿药1调整肠胃运动功能2促进消化液分泌3抗溃疡4抗病原微生物利水渗湿药1利尿2利胆保肝3对免疫功能影响4抗肿瘤5抗病原微生物6对代谢的影响7降血压茯苓的利尿作用机制:其作用机制与机体水盐代谢的调节有关。

茯苓素是茯苓利尿作用的有效成分,茯苓素对NA-K-ATP酶和细胞中总ATP酶有显著激活作用。

温里药;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强心,主要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正性传到作用。

2,对心率的影响。

3,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4,抗休克。

二,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对肠胃运动的影响。

2,促消化。

3,利胆止呕抗溃疡。

三,对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

四对神经系统,镇痛,镇静,局部麻醉兴奋交叉神经。

附子: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强心,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

2,对血管和血压的作用,血管可以扩张,血压不同成分作用不同。

3,抗休克。

4,抗心律失常。

5,抗心肌缺血。

二增强B受体,CMAP系统的反应性。

三,抗炎镇痛。

四,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

五,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抗蓖麻油,番泻叶引起的药物性腹泻。

附子的毒性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中毒症状主要以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表现为主。

干姜一,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抗溃疡2对肠胃平滑肌的作用3止呕。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强心2对血管和血压作用,干姜挥发油和辛辣成分有扩张血管作用,姜烯酚,血压呈一过性降低后上升,以后又持续性下降的三相性作用。

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

四,抗炎。

五镇痛理气药一,对肠胃道德作用1兴奋胃肠运动2抑制胃肠运动。

二对消化液及胆汁分泌的作用,大多数对消化液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胆汁有促进分泌的作用。

三,对子宫平滑肌作用,部分兴奋,一部分对痉挛的有松弛作用。

四,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一部分可以松弛平滑肌,一部分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扩张支气管。

五,对心血管作用,大部分静脉注射可以强心,升压抗休克,木香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心脏,扩张血管及降压作用。

枳实与枳壳;一,对心血管的作用,1对心脏有兴奋作用2收缩血管,升高血压3对重要的器官血流量有影响。

二,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三,对中枢神经作用,镇静,镇痛,升高体温。

四,利尿青皮:一,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煎剂和注射液可以抑制平滑肌的收缩,所含挥发油,有温和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二,利胆,三,祛痰,平喘。

其他作用,对心血管,1升压2抗休克3兴奋心脏香附1对子宫抑制作用2雌激素样作用3对胃肠道和气管平滑机的作用4利胆5镇痛抗炎三七:一对血液系统的作用1止血,有效成分三七氨酸2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3促进骨髓造血功能,4溶血作用。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总体对心脏起抑制作用,2扩张血管,降血压3抗心肌缺血4抗脑缺血5抗心律失常6康动脉粥样硬化7逆转心肌肥厚。

三,抗炎,有效成分为皂苷。

四,保肝1抗急性肝损伤2抗慢性肝纤维化。

五,抗肿瘤血瘀证的病理改变:1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呈浓,粘凝,聚,状态2微循环障碍3血流动力学异常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1抗血小板聚集2降低血液粘稠度3抗凝聚。

二改善微循环1改善微血流2改善微血管形态3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4改善血液流变学。

三改善血液动力学,四抗组织缺血性损伤,五,抑制组织异常增生六抗炎镇痛兴奋子宫。

活血化瘀药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环节1抑制5-HT释放2抑制TXA2的合成和释放3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释放4钙拮抗作用5抑制血小板磷酸肌醇系统6升高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7升高前列环素水平。

丹参:一,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1抑制血小板聚集2抗凝血3促进纤维蛋白溶解4抗血栓5降血脂。

二,抗心肌缺血。

三,康脑缺血,四,镇静,五,康肝损伤6改善肾功能,七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

延胡索: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镇痛,有效成分为生物碱2镇静。

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抗心肌缺血2抗脑缺血3抗心律失常。

三抗消化性溃疡益母草;一,兴奋子宫平滑肌,二。

抗心肌缺血。

三,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四,利尿9 酸枣仁:一,镇静,催眠,抗惊厥,二,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三,抗心律失常,四,抗脂质过氧化,五,增强免疫天麻;一,镇静,催眠,抗惊厥,二,降压,三,调整脑血管功能,保护神经细胞,四,改善微循环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五,益智延缓衰老人参:一,对中枢神经系统,1改善学习记忆力。

2,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过程。

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2,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

三,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1,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功能,2,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功能,3,对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四,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强心,2,对血管血压,对血管有扩张的作用,对血压即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又可使低血压患者的血压回升,3,抗休克。

五,对物质代谢的影响,1,促进核酸及蛋白质合成,2,降血脂,3调节血糖水平。

七,抗肿瘤。

八,延缓衰老。

九,抗应激人参适应原样作用,可增强机体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有害刺激或损伤的非特异性抵抗能力。

甘草的解毒机制1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可以与毒物的羧酸,羟基结合,减少毒物的吸收2通过物理,化学方式沉淀或吸附毒物以减少吸收3甘草次酸具有皮质激素样抗应激作用可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