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完整版
药物的体内过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类型: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胞饮(pinocytosis)胞吐(exocytosis)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PPT课件
药物在细胞内的分布
药物在细胞内的分布主要受到细胞膜通 透性和细胞内药物代谢酶等因素的影响。
细胞膜通透性是指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 能力,通透性越高,药物进入细胞内的
量越多。
细胞内药物代谢酶是指细胞内对药物进 行代谢的酶类物质,酶的活性越高,药 物在细胞内的代谢越快,从而影响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些挥发性药物可以通过肺排泄,以气体形式从呼吸道排出体外。 皮肤排泄是指一些药物可以通过皮肤排泄,以汗液或皮肤排泄物的形式排出体外。
药物的肺和皮肤排泄速率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排泄途径的通透性。
05
药物效果与副作用
药物的效果
药物的效果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治疗作用, 是药物作用的具体体现。
药物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质、用药剂量、 用药方式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药物的肝脏排泄速率取决于药物的代谢速率和胆汁的 分泌量。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一些药物可能经过肝肠循环而被重复吸收,从而影响 其排泄过程。
药物的肺和皮肤排泄
03
药物代谢
药物的水解
总结词
药物的水解是药物代谢的一种重要过程,涉及到药物的化学结构在酶的作用下 水解成更简单的化合物。
详细描述
药物的水解通常是由水解酶催化完成的,这些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如消化道、 肝脏等。水解酶能够识别并作用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将其分解成更简单的化合 物。水解反应通常会降低药物的活性,使其失去药效。
药物经粘膜摄入的优点是起效快、生 物利用度高,常用于紧急治疗或局部 治疗,如鼻腔喷雾剂、阴道栓剂等。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定义: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直接进入血液,没有吸收过程。
口服给药影响因素:1.药物方面(1)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
(2)药物剂型:如水剂、注射剂就较油剂、混悬剂、固体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3)药物制剂:药物崩解度、添加剂、稳定性、F等。
(4)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吸收环境(胃肠方面):①蠕动功能;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
(6)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直肠给药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
吸收不如口服。
唯一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舌下给药由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循环,适合经胃肠道吸收时易被破坏或有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
如四、注射给药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
适用于在胃肠道易被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青霉素G、庆大霉素);也适用于肝中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
但有些药物注射后因为注射部位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导致吸收障碍和注射部位的不适或疼痛,吸收反而比口服的差(地西泮、地高辛、苯妥英钠)。
吸入给药气体和挥发性药物经呼吸道直接由肺泡表面吸收,产生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如吸入麻醉药(乙醚)等。
经皮吸收仅脂溶性极强的有机溶剂和有机磷酸酯类。
皮肤单薄部位(耳后、胸前区、臂内侧等)或有炎症病理改变的皮肤,经皮吸收增加。
药物加入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等制成贴皮剂或软膏,经皮给药后都可达到局部或全身疗效。
(二)分布定义: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作用快慢和强弱取决药物分布进入靶器官的速度和浓度,消除的快慢取决药物分布进入代谢和排泄器官(肝脏、肾脏)的速度。
1.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特点:①差异性。
②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血液中.③可逆性。
④饱和性及竞争性。
由于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加上结合的非特异性,出现两个问题:①当药物结合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药量,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②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时,相互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使其中某些药物游离型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
第二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剂型及处方
肺脏排泄
肺是气体或挥发性药物的排泄器官,如饮酒后呼出带有 酒味的气体。
唾液腺、汗腺、泪腺
某些药物可从唾液中排出,其浓度与血浆浓度相平行。 另外汗腺、泪腺也能排泄某些药物。
胃肠道排泄
经肠道排泄的药物主要是未被吸收的口服药物、随 胆汁排泄到肠道的药物和由肠粘膜主动分泌排入肠 道的药物。
胃内呈强酸性,碱性药物在胃中几乎全部解离,不吸收。 如碱性药物吗啡(pKa=8)中毒时,在胃(pH=1.5-2.5) 中几乎全部解离,重吸收极少,洗胃可清除胃内药物, 如不洗胃清除,则进入碱性肠道再被吸收。
➢ 药→皮肤→体循环
特点:药物须具脂溶性,需透皮辅剂,吸收少。
(临睡前应用硝酸甘油透皮贴片预防夜间心绞痛发作)
➢ 药→眼、鼻→体循环 特点:吸收快速
பைடு நூலகம்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速率:
静注>腹腔注(吸入)>肌注 >皮下注>舌下>直肠>口服>皮肤
(二) 药物的分布
指血液循环中的药物跨过各种生理屏障转运到 全身各器官、各组织中的过程。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壁和 神经胶质细胞形 成的血浆与脑细 胞之间的屏障和 由脉络丛形成的 血浆与脑脊液之 间的屏障。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 间的屏障,通透性与 一般毛细血管没有明 显区别,屏障功能弱。 多数母体用药都可进 入胎儿。
舌下含服1-2分钟即出现治疗心绞痛的作用。
肠道外给药
➢ 药→血管(静脉、动脉)特点:无吸收过程。
➢ 药→腹腔→体循环
特点:吸收迅速。
➢ 药→肌肉→体循环
特点:吸收较快速,受注射部位血管分布影响
药物的体内过程
(二)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再分布(redistribution) 硫喷妥钠(thiopental sodium)首先分布
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全麻作用,随
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脂肪组织转移,
病人迅速苏醒。
(三)组织细胞结合
碘 甲状腺 T3、T4
(四)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pKa)
significance of Vd ( Vd意义)
1、可以估计药物的分布范围
Vd <5L 药物基本分布于血浆 ≈15L 药物分布于细胞外液
>100L 药物在组织或器官浓集
2、可以计算出期望药物浓度
所需要的给药量。
Vd = A C0
3 )clearance, CL(清除率)
The volume of plasma cleared of drug per unit time is known as the clearance.
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
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est of bioequivalence
(生物等效性检验)
为了检验药物制剂与参比品在吸收利
用的程度上是否一致,保证药物制剂的安 全可靠性,特地规定药物制剂的AUC、 Tmax及Cmax应在参比品的80~120 %范围 内,称为“等效性检验”。其中AUC等效
特点( characters ):
1)特异性低
(metabolize many drugs) 2)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3)具有多种功能(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4)可以被诱导或抑制 (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药物的体内过程
3.皮肤黏膜和呼吸道的吸收
外用药物时由于皮肤角质层仅可使 脂溶性高的药物通过,皮脂腺的分泌 物覆盖在皮肤表面,可阻止水溶性物 质通过,所以完整皮肤的吸收能力差。 但脂溶性很高的药物可经皮肤吸收, 如硝酸甘油、敌百虫。
呼吸道给药主要由肺泡吸收,肺泡血 流丰富且表面积较大,吸收极其迅速, 凡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可直接进入肺泡; 药物溶液经喷雾器雾化后,可到达肺 泡迅速吸收。
化学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如酸碱反 应和沉淀反应等;
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 有电子的转移(或电子对的 偏移),反应物和生成物在 前后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2 Part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在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 (1)实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2)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2.注射部位的吸收
临床常用的皮下或肌内注射,药液沿结 缔组织或肌纤维扩散,穿过毛细血管壁进 入血液循环。其吸收速度与局部血流量和 药物制剂有关。由于肌肉组织血管丰富、 血流供应充足,故肌内注射较皮下注射吸 收快,休克时周围循环衰竭,皮下或肌内 注射吸收速度减慢,需静脉给药方能即刻 显效。静脉注射时无吸收过程。
2 Part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重要的氧化剂一般有以下几类:
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Cl2、Br2、O2等; 元素处于高化合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等; 元素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 、HNO3等; 元素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 、FeCl3等; 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2 Part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 的实质是原子失去电子的过程。 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 的实质是原子得到电子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 体内过程
04 器 官 的 血 流 量
(一)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游离型
血液中
结合型
组织中 消除
游离型药物
有活性 可分布 可代谢 可排泄
结合型药物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不分布,储存在血液中 可逆性结合 有饱和性 存在竞争性置换现象
双香豆素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保泰松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双香豆素游离 型增多,造成 自发性出血
经皮给药
脂溶性药物可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 如:硝苯地平贴皮剂、硝酸甘油缓释贴皮剂。
二、药物的分布
概念: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组织器官的 过程。 特点:是物分布的因素
药物的血浆
蛋 白 结 合 率 01
体液的pH
02
药物与组织
03 的 亲 和 力
体 内 屏 障 05
➢ 药酶诱导剂:增强肝药酶活性或增加肝药酶生成的 药物 ,如巴比妥类、苯妥英钠、保泰松等;
➢ 药酶抑制剂:减弱肝药酶活性或减少肝药酶生成的 药物 ,如氯霉素、异烟肼、甲硝唑等;
肝药酶 诱导剂 抑制剂
耐受性
酶活性
酶量
↑
↑
↓
↓
药物代谢速 度 ↑
↓
药效 ↓ ↑
四、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原形及其代谢 产物通过排泄或分泌器官 自体内排出的过程,是药 物消除的重要方式。
(四)局部组织器官血流量
血流量大的器官(肝、肾、脑、肺)一般药物 的分布较快,血流量小的器官(皮肤、脂肪)分布较 慢,但并不能决定药物的最终分布浓度。
(五)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 脂溶性高、极性小、分子量小的药物可以透过血脑屏障 进入脑组织。
➢ 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故其CNS易受某些药 物的影响。
药理学药物的体内过程
DH为还原药物;DHO为药物代谢产物
该酶的特性:
①专一性低,药物间有竞争性;
②个体差异大;
③酶活性有限;
④其活性一手药物的诱导或抑制
编辑ppt
13
细胞色素P450编在辑药ppt 物氧化中的循环
14
① 药酶诱导剂:能增强P450酶系统活性或增加药
酶生成的药物编辑ppt15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要药酶成的
编辑ppt
2
编辑ppt
3
编辑ppt
4
编辑ppt
5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被被动转运
过程一:吸收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过细胞屏障膜进入血
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物质
编辑ppt
16
过程三:生物转化
非微粒体酶:存在于胃肠道上皮、肾肺血浆。甚至回肠、
结肠的具有转化功能的厌氧菌(统称非微粒体酶)
编辑ppt
17
过程四:排泄
排泄:指药物原型及其代谢物从排泄器官排泄的过程
排泄方式:
一.肾脏排泄: ① 肾小球滤过:主要排泄是小分子物质及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② 肾小管再吸收:主要排泄脂溶性高、极性低及非离子型药物
药物的体内过程
2013级生物技术 1324410011 刘静
编辑ppt
1
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可分为以下4个过程 一、吸收-------转运 二、分布-------转运 三、生物代谢转化
四、排泄-------转运 也简称ADME系统即Absorption、 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
药物的体内过程
缺点:组织损伤、疼痛、潜在并发症、不
良反应出现迅速,处理相对困难;
适用:需要药物迅速发生作用,因各种原
因不能经口服药的病人。
11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病情急重多采用
静脉滴注立即可产生药效,并可以控制 用药剂量。
12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约30min内达到峰值,吸收速率取决 于注射部位的血管分布状态。
34
肝功能不全时,药酶生成不足或活性降 低,药物转化阻碍。 药酶有种属差异,如家禽无氧化酶,用 巴比妥麻醉时间持久。
35
(四)排泄
是指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形通过各 种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36
1、肾排泄:是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1)竞争性抑制:青霉素与丙磺舒 ( 2 )利用重吸收原理解毒急救或增强药效,通过 调节尿液 pH 进行。 如 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高度解离、
衡。
22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可逆性
饱和性
竞争性抑制现象
23
2、组织屏障
血脑屏障—巴比妥类、氯丙嗪类易通过
胎盘屏障—麻醉药、士的宁、拟胆碱药、 抗胆碱药易通过
24
由于药物分布和储存于脂肪、肝、肾、 肌肉和骨骼等组织,这些组织常作为药物残 留的检测材料。
25
(三)生物转化
1、概念: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吸收、分布----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生物转化和排泄----消除
1
(一)吸收
概念: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分子量越小,脂溶性越大或非解离型的比值
越大,越易吸收。 除静脉注射直接进入循环外,药物吸收的快慢、多
1.2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排泄: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 排泄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转运过程。 1.肾脏排泄: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 分泌。 2.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 后被重吸收,使其在体内停留时间和 作用延长。 3.其他途径的排泄: 乳汁、汗腺、唾液、 皮肤排泄等。
2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的过程。除血管内给药外,其他给药途 径都存在吸收过程。 首过效应(首关消除):口服给药必须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经过肝脏再到 达体循环,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 强或由胆汁排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 液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 为首过效应。首过效应高的药物生物 利用度低。
3
分布: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运送到达 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组织的血流速率:药物先分布于血流速率 快的组织,再分布到血流速率慢的组织。 2.膜扩散速率:生理性屏障如血脑屏障,影 响药物分布进入脑内。 3.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与血浆蛋白可逆结 合,结合的药物不能跨膜转运,暂时贮存。 只有游离的药物才能产生效应。 4.再分布:药物先向血流量多的组织器官分布, 然后向血流量少的组织器官转移。
代谢:又称生物转化,即药物在体内发 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药物代谢时相 Ⅰ相: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Ⅱ相:结合反应 大多数药物经代谢后极性增大,失去 活性,易肾排。少数药物代谢活化。 前药:有些药物本身没有活性,在体 内代谢后才显示活性。
药物代谢部位: 主要在肝脏微粒体, 大多数经特异性细胞酶催化。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剂型及处方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剂型及处方
6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剂型及处方
7
药物转运的几种机制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剂型及处方
8
简单扩散
(脂溶性扩散)
滤过
(水溶性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ATP
易化扩散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剂型及处方
9
(一) 药物的吸收
药物效应动力学
概念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意义 阐明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 药,以提高疗效,避免毒副作用;新药设计。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剂型及处方
4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概念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包括: 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体内的药量或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剂型及处方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剂型及处方
1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典 剂型 处方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剂型及处方
2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作用、作用机制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意义
➢ 提出合理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用药次数、间隔时间) ➢ 预测药物消除、蓄积与残留规律 ➢ 指导研究和寻找新药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剂型及处方
5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体内药 物浓度 随时间 变化的 动力学 规律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第三课 药物的体内过程 -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平台
五、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又叫药物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 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和转化过程中,药
物浓度(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
态规律的科学。
五、药物代谢动力学
• 血药浓度
即血液(血浆、血清、全 血)中的药物浓度。
• 半衰期
一般指血浆药物浓度消除半衰 期,即表示血药浓度下降一半 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
二、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一)分布
指药物吸收入血液循环后, 从血液转运到各组织器官 的过程。
(二)影响因素
药物的分布除了与药物 的理化性质有关外,还 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二、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
1、与血浆蛋白结合 2、局部组织的血流量 3、组织亲和力 4、体内屏障
二、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五、药物代谢动力学
• 药物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3、 绝大多数药物的半衰期是 固定的,不因血浆药物浓度高 低而改变,但同一药物的半衰 期可因动物种属、品种和个体 不同而异。
本节课内容结束!
请看第二章复习题2
五、药物代谢动力学
• 药物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1、 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速 度,消除快的药物,半衰期短, 给药次数多;消除慢的药物, 半衰期长,给药次数少。
五、药物代谢动力学
• 药物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2、 半衰期的改变还能反映 肝肾功能的变化,肝肾功能 正常,药物代谢和排泄较快, 半衰期短;反之。
第二章 药物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动物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动学)
本节内容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进入体内的方式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进入机体至排出体外 的全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就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和转 化的规律,并以数学公式或图解表示。 化的规律,并以数学公式或图解表示。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药物在其发挥作用的部位或血浆中形成的浓度与 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发挥并维持药物的作 用,形成和维持药物在体内有效浓度是十分重要 为此, 的。为此,必须按照药物的体内过程的规律及药 物代谢的动力学特点,制订给药方案, 物代谢的动力学特点,制订给药方案,如给药剂 给药间隔时间及疗程。 量、给药间隔时间及疗程。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结果 与蛋白质的结合对药物的转运和药理活性的影 响很大。 结合后的药物分子变大不能通过毛细血管而暂 时“储存”在血液中,生理活性暂时消失。由于这 种结合是可逆的,则在血浆中的结合型药物与自由 型药物之间处于动态平衡,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就 成为一种暂贮形式,使药物不易透过毛细血管而致 转运(分布或排泄)缓慢、从而使得药物作用的持 续时间延长。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 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 为四个过程:吸收(Absorption) 、 为四个过程:吸收 分布(Distribution) 、 分布 代谢(Metabolism)、 、 代谢 排泄(Excretion)。 。 排泄 简称ADME系统。 系统。 简称 系统
分布
1)概念: 分布是药物自用药部位吸收后,通过各种 生理屏障从血液转移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2)影响分布的因素: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局部器官血流量 体液pH值 组织亲和力 体内屏障,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药物在血浆中或组织中可与蛋白质结合 (binding)成结合型的药物(bound drug), 未被结合的药物称为自由型药物(free drug)。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疏松的、可逆的 非特异性的、呈动态平衡 饱和性 竞争性抑制现象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1.引言1.1 概述概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是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药物的生物转化指的是药物在机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转化和改变。
这些转化过程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进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机体的过程,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贴服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会受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和机体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的吸收过程通常涉及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溶解、吸附等过程,以及通过肠壁或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中的分布情况。
药物在血液中的输送和分布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来实现的。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状态、蛋白结合率等。
药物可以在血液中自由分布,也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
这种药物和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总之,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是复杂而重要的。
充分了解和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索药物吸收、分布等过程的机制,以便更好地优化和设计药物,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进行说明:2. 文章结构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顺序来呈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2.1 药物吸收:本节将详细介绍药物吸收的过程。
我们将解释药物吸收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给药途径等。
我们将探讨药物吸收的机制,包括通过细胞膜的扩散、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等方式。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如血流、溶解度和肠胃道pH值等。
2.2 药物分布:本节将详细讨论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
我们将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蛋白结合性、脂溶性、血流和组织灌注等。
药物的体内过程
六、药物代谢酶 药物代谢酶是特指细胞色素(cytochrome ) P-450。它首先发现于1962年,由于与一氧化碳结 合产生特异的450nm吸收峰而得名。 细胞色素P-450包括许多亚型,称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哺乳动物的各种P-450参与固醇和类固 醇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各种脂类生物因子,包括二十 碳酸、维生素D3、类维生素A的代谢。另外的一个 重要功能是参与对外来疏水性化合物的氧化代谢, 使其易于排出体外。一部分研究者还关注各种化合 物对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
许多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种属差异与解剖 和生理生化因素有关。只要按动物种属更换有关参 数,同一生理模型可适用于不同种属的动物。许多 病理过程可以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其机制常与某 些生理生化参数的改变有关,生理模型也有助于研 究病理过程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应当看到,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决非易 事。首先,检验这个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其次, 对于人,组织样品的采集是不可行的,而有时人与 动物又有较大差异,不可替代。另外,微分方程的 求解需用大型计算机。
决定药物体内过程的因素,除了药物本身的理 化性质之外,机体的生理与生化状态也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生理模型就是企图在药物体内过程与生 理生化参数之间建立一定的数学联系。 生理模型需要的资料包括:解剖方面,如器官 的体积和组织的大小;生理方面,如血流速度和酶 反应;热力学方面,如药物和蛋白结合的等温线; 转运方面,如膜的通透性。 生理模型也是由对应于解剖组织上的若干房室 组成的,房室之间按血液循环途径排列,进入每个 房室的药量等于从该房室输出的药量,然后为每一 房室列出一个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组就是这种药物 的生理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多数药物是弱酸、弱碱型的有机化合物,在溶 液中处于离子及非离子型的动态平衡状态,其比例 取决于本身的pKa及环境的pH,只有呈非离子型时 才可穿过生物膜。酸碱本身的pKa(或pKb)以及 外界的pH决定了它们离子型与分子型的比例。 有一些易形成离子型的化合物,如季胺类化合 物,在胃肠道也有一定的吸收,其原因是与粘蛋白 结合,形成复合物,可以进行被动扩散。由于这种 复合物是离子对,所以称为离子对转运。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类型: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胞饮(pinocytosis)胞吐(exocytosis)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药物究竟是如何在人体内发生作用的呢?本文将从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
一、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1. 消化道吸收药物的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一种途径。
药物经过口服给药后,将在胃肠道内进行吸收。
这个过程中,药物会受到胃酸、胆汁和肠液的作用,有些药物甚至需要通过肠道壁才能被吸收到血液中。
2. 皮肤吸收有些药物可以通过皮肤被吸收,然后进入循环系统。
这种途径主要用于局部治疗,例如外用药物。
3. 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途径,这种方式下药物能够迅速被吸收。
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1. 肝脏的代谢一旦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大部分药物都会经过肝脏进行代谢。
肝脏中的药物代谢酶会将药物转化成代谢产物,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有些则是毒性产物。
2. 细胞内代谢一些药物在体内还可能会在细胞内进行代谢。
细胞内的酶可以将药物降解成代谢产物,以便更容易被排出体外。
三、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过程1. 肾脏的排泄大部分药物会通过肾脏排泄出体外。
肾小球滤过对小分子药物的排泄起主要作用,而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则对药物的重吸收和排泄发挥影响。
2. 胆汁的排泄一些药物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也会通过肝脏排泄到胆汁中,再经过肠道排泄出体外。
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是一个既复杂又精密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三个环节。
只有深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增强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药物进入人体后,经历了吸收、代谢和排泄等一系列过程,才能发挥作用或被排出体外。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的分子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药理活性和药效。
药物的体内过程名词解释
药物的体内过程名词解释
药物的体内过程指的是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其中,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血液循环和组织液扩散到不同的组织器官;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等器官的代谢作用,被分解、转化或降解成无活性物质,同时产生副作用或药效;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肾脏、肺、肝等器官的排泄作用,从体内排出。
药物的体内过程对药物的作用效果、副作用、药代动力学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类型:
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
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
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
胞饮(pino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
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
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
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
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首过消除(first-passelimination):口服吸收的某些
药物,在首次通过肠粘膜及肝时,可经受代谢
灭活,致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此现象称
为首过消除(首过效应、首卡效应)。
首过消除显着的药物,口服用药量大,利用率低。
2)直肠给药
优点:避免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3)舌下给药
优点:无首过消除。
适宜脂溶性高,应用剂量小而高效,p.o.首过消除大的药物。
如,硝酸甘油应舌下含服治疗心绞痛(缓解发作)。
【吸收环境pH对吸收的影响】
pH改变主要通过解离与非解离分子的比值改变而影响吸收。
例:弱酸性药物易在酸性胃液中吸收;弱碱性药物易在碱性肠液中吸收。
意义:即改变胃肠道腔内的pH,可以促进或抑制药物的吸收。
如,抑制药物的吸收有利于解毒。
2.注射部位吸收
注射给药(injectionadministration)途径: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injection);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injection)。
特点:吸收迅速、完全。
脂溶性?脂溶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滤过
适宜消化道中易被破坏、不易吸收、首关消除明显药物。
3.呼吸道吸收
吸入给药(inhalationadministration),经肺泡上皮吸收。
4.皮肤、粘膜吸收
5.血管内给药
静脉注射、静脉点滴
无吸收过程,可迅速起效。
三、分布
分布是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影响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多数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
血清蛋白是主要的结合蛋白。
游离型:分子量小、易跨膜转运、参与代谢和排泄、是活性形式;
结合型:分子量大、不易跨膜转运、暂时失活、不参与代谢和排泄,是储存形式。
结合型药物的特点和意义
1)可逆性:处于动态平衡,当已游离的药物被代谢和排泄,
可从结合型解离出游离药物补充。
2)饱和性:血浆蛋白有限,饱和后,增加药量,作用?,毒性
?。
3)竞争性:当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共存时,易发生竞争
血浆蛋白结合位点,结合力强者把结合力弱者从
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排挤下来,使后者游离浓度?,
作用?,毒性?。
2.局部器官血流量
血流丰富,分布快;
脂肪组织血流虽少,却是脂溶性药物的巨大储库。
3.组织的亲和力
某些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力,从而使药物分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组织亲和力高,分布多,如甲状腺对碘。
4.体液pH
临床上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尿液,能促进巴比妥类弱酸性药物由脑细胞向血浆转运,并促进从尿排出,因而可解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5.体内屏障
1)血?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脑细胞、脑脊液
脂溶性高,易脂溶扩散至脑组织。
2)母体血?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胎儿血
多数药物易进入胎儿循环。
穿透屏障,可能有利,可能有弊
透血脑屏障利:如:抗菌药治疗细菌性脑膜炎(SD治流脑)
弊:如:麻黄碱预防哮喘时有中枢兴奋作用透胎盘屏障利:如:母体服药防治胎儿疾病
弊:如:胎儿中毒,致畸
6.再分布(redistribution)
四、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
体内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1.生物转化类型生物转化两相反应
第一相: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水解(hydrolysis)
产物多数是灭活(inactivation)的代谢产物,但也有少数变成活化(activation)或毒性代谢产物。
第二相:结合(conjugation)
可使代谢产物水溶性和极性增高,利于药物经肾排泄,防止和减少药物在体内长期贮留及引起蓄积中毒。
2.催化酶
专一性酶:乙酰胆碱酶,单胺氧化酶
非专一性酶:(肝)药酶(hepaticdrugenzymes)
能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enzymeinducer)。
能降低药酶活性的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enzymeinhibiter)。
意义:
药酶诱导剂与被药酶转化的药物合用,可使后者的代谢增强,其药理活性比单用时减弱,甚至无效;t1/2缩短,作用维持时间缩短。
药酶抑制剂与被药酶转化的药物合用,可使后者的代谢延缓,其药理活性比单用时增强,甚至产生毒性等后果;t1/2延长,作用维持时间延长。
某些肝药酶诱导剂可促使自身代谢增强,久用该药可产生耐受性。
五、排泄
排泄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它与药物的生物转化构成药物的消除。
肾脏是大多数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胆汁排泄也较重要。
某些药物还可从肺、乳腺、唾液、汗腺排出。
1.肾排泄:肾排泄药物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吸收与肾小管分泌。
1)肾小管再吸收
再吸收的量与尿液pH值有密切的关系。
临床上可以利用改变肾小管内液体的pH,以改变其中解离型与非解离型药物的比率来加速或延缓排泄。
2)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细胞有酸性药物、碱性药物两类主动分泌系统。
同类药物之间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分泌减少者,作用增强,作用维持久。
2.胆汁排泄
某些经胆汁排泄入十二指肠的药物的代谢产物,在肠中受细菌、酶的水解转化成原型药物,可被重吸收而再进入体循环,形成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circulation)。
意义: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消除缓慢,作用维持时间持久。
3.乳汁排泄
药物可经脂溶扩散进入乳汁。
乳汁偏酸性,弱碱性药物易经乳汁排泄,哺乳期用药应注意。
4.其它途径排泄
肠液、唾液、泪水、汗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