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胃肠道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经皮给药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多数药物按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物理机制进入体内。
扩散速度除取决于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外,还与药物的性质有关。
分子量小的(200D以下),脂溶性大的(油水分布系数大的),极性小的(不易离子化的)药物较易通过。
药物多是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其离子化程度受其pKa(酸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及其所在溶液的pH而定,这是影响药物跨膜被动转运,吸收分布排泄的一个可变因素。
由此可见不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
当Pka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iontrapping)。
例如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非离子型多,在胃中即可被吸收。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胃液中离子型多,主要在小肠吸收。
碱性较强的药物如胍乙啶(pKa=11.4)及酸性较强的药物如色甘酸钠(pKa=2.0)在胃肠道基本都已离子化,由于离子障原因,吸收均较难。
pKa小于4的弱碱性药物如安定(pKa=3.3)及pKa大于7.5的弱酸性药物如异戊巴比妥(pKa=7.9)在胃肠道pH范围内基本都是非离子型,吸收都快而完全。
少数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的吸收是靠细胞中的载体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而吸收的,这一主动转运机制对药物在体内分布及肾排泄关系比较密切。
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是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方式,如葡萄糖的吸收,吸收速度较快。
固体药物不能吸收,片剂、胶囊剂在胃肠道必须先崩解(disintegration)、溶解(dissolution)后才可能被吸收。
1.胃肠道给药口服(peros)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药物的体内过程完整版
药物的体内过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类型: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胞饮(pinocytosis)胞吐(exocytosis)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
物体内过程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常把吸收和分布称为处置,而将代谢和排泄称为消除。
药物代谢也称药物的生物转化,而吸收、分布和排泄称为药物的转运。
定量地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规律的科学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是药理学的内容之一(药理学的另一个内容是药效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规律的科学)。
现代研究证明,药物疗效及毒副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性与药物体内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推动新药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提高药物治疗学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药物进入机体以后,其作用经历着增长-平衡-消除的变化过程。
这种过程反映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即药物的时间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加以描述。
药-时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药物的某些数量特征(如血药浓度、尿药浓度)为纵坐标所做的曲线。
借助于这些曲线可以分析并阐明药物的动力学特征。
目前采用较多的是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1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这是因为多数药物的药理效应强度和持续性与其在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变化度密切相关,而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一般可成比例地反映其在作用部位的变化;收集血标本比较方便,而且先进的分析测试方法可以用极少标本测得微量药物浓度。
此外,也可用尿液、唾液等其他标本进行研究。
模拟药物体内过程的数学模型为了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的量变规律,药代动力学分析采用数学模型模拟药物的体内过程,线性乳突型模型是应用较广、研究较多的模型。
这种模型抽象地将机体看作一个系统,再根据药物转运的特征将系统划分为一个或几个房室,从而得到一室或多室模型。
常用的有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三室模型。
一室模型将机体视为一个均匀的系统,药物进入机体即迅速分布,瞬间达到平衡。
在动力学处理中,不考虑分布问题,药物只是从体内消除。
这种模型适用于在体内迅速分布的药物,其特点是简单,但对大部分药物体内过程的分析不够精确。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定义: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直接进入血液,没有吸收过程。
口服给药影响因素:1.药物方面(1)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
(2)药物剂型:如水剂、注射剂就较油剂、混悬剂、固体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3)药物制剂:药物崩解度、添加剂、稳定性、F等。
(4)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吸收环境(胃肠方面):①蠕动功能;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
(6)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直肠给药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
吸收不如口服。
唯一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舌下给药由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循环,适合经胃肠道吸收时易被破坏或有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
如四、注射给药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
适用于在胃肠道易被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青霉素G、庆大霉素);也适用于肝中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
但有些药物注射后因为注射部位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导致吸收障碍和注射部位的不适或疼痛,吸收反而比口服的差(地西泮、地高辛、苯妥英钠)。
吸入给药气体和挥发性药物经呼吸道直接由肺泡表面吸收,产生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如吸入麻醉药(乙醚)等。
经皮吸收仅脂溶性极强的有机溶剂和有机磷酸酯类。
皮肤单薄部位(耳后、胸前区、臂内侧等)或有炎症病理改变的皮肤,经皮吸收增加。
药物加入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等制成贴皮剂或软膏,经皮给药后都可达到局部或全身疗效。
(二)分布定义: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作用快慢和强弱取决药物分布进入靶器官的速度和浓度,消除的快慢取决药物分布进入代谢和排泄器官(肝脏、肾脏)的速度。
1.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特点:①差异性。
②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血液中.③可逆性。
④饱和性及竞争性。
由于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加上结合的非特异性,出现两个问题:①当药物结合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药量,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②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时,相互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使其中某些药物游离型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
药物的体内过程
(二)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再分布(redistribution) 硫喷妥钠(thiopental sodium)首先分布
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全麻作用,随
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脂肪组织转移,
病人迅速苏醒。
(三)组织细胞结合
碘 甲状腺 T3、T4
(四)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pKa)
significance of Vd ( Vd意义)
1、可以估计药物的分布范围
Vd <5L 药物基本分布于血浆 ≈15L 药物分布于细胞外液
>100L 药物在组织或器官浓集
2、可以计算出期望药物浓度
所需要的给药量。
Vd = A C0
3 )clearance, CL(清除率)
The volume of plasma cleared of drug per unit time is known as the clearance.
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
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est of bioequivalence
(生物等效性检验)
为了检验药物制剂与参比品在吸收利
用的程度上是否一致,保证药物制剂的安 全可靠性,特地规定药物制剂的AUC、 Tmax及Cmax应在参比品的80~120 %范围 内,称为“等效性检验”。其中AUC等效
特点( characters ):
1)特异性低
(metabolize many drugs) 2)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3)具有多种功能(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4)可以被诱导或抑制 (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作用时间受代谢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代谢为无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大多从尿液或粪便中排泄,小部分可能通过胆汁或其它途径排泄。
因此,一般将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划分为四个期相: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在大多数情况下,四个期相同时存在。
一、吸收(Absorption)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受许多因素影响。
口服给药,药片在肠道中的溶解及肠壁转运速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胃肠内容的pH和胃排空速率均会影响药物吸收。
而对许多药物在口服后,或可被肠液及肠菌酶破坏,或虽然能被快速、完全地吸收,但当通过门静脉首次进入肝脏时,受到药酶代谢等影响,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二、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性的,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结合型药物分子变大不能通过毛细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
由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异性低,而血浆蛋白结合点有限,因此两个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
吸收入血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分布至各组织(分布相),药物在机体各组织积累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流经该组织的血流以及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程度。
一般来说,只有游离药物(通常只占一小部分,<5%血浆浓度)能通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Distribution),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Redistribution)。
某些组织,如脂肪组织能起到药物储存库的作用。
大多数药物在血液内是通过细胞外液迅速分布的。
但对脑组织和胎儿,还要看药物能否穿过特定的屏障:血脑屏障或胎盘屏障血脑屏障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不具多数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组织之间的小孔和吞饮小泡,且外表面几乎全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
口服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途径
口服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途径药物是在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
药物的发明大幅度的缓解我们的病痛难受。
但药物也有副作用,用药时我们要认真研读说明书,听从医嘱。
药物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口服药物,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口服药物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口服药物在人体的循环途径吧!★(一)药物口服后的循环过程口服药物后,经口腔-咽-食管-胃-小肠(以下是血液循环途径)-小肠毛细血管-肠系膜上腔静脉-门静脉-肝门-肝毛细血管-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房室口-右心室-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的毛细血管-左右肺静脉-左心房-左房室口-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肾动脉-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其中吸收、分布、排泄过程属于转运,代谢过程属于转化。
口服→口腔→咽→食管→胃→肝脏→胆汁→肠腔→粪便排出口服→口腔→咽→食管→胃→肝脏→肾脏→尿液排出从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三)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制剂和给药途径等。
其中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最为重要,给药途径不同,可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
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快慢依次为: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血管内直接给药(如静脉注射)因直接进入血液,无吸收过程。
★(四)药物在体内如何作用首先,药物在胃部进行崩解然后一部分药物经肝门静脉,在肝中代谢掉一部分,这里主要是经肝内的P450酶系作用~这就是所谓的首关效应,降低药效的意思~然后以无活性的物质入血循环再肾脏排泄。
故对于某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是很伤肝的~再次,药物到达小肠,经小肠上皮细胞细胞等吸收,药物到达目标区域或者起全身作用的,如果某些药物是前药的话,会经初部代谢发挥作用后,入血循环经肾脏排泄;如果是以原形形式起作用的话,就还是以原形经肾脏排出。
2药物的体内过程
2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可以分为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几个阶段。
1.吸收: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
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皮肤贴激活摄取片剂迸发贴剂混悬液滴眼液石膏剂的外用涂剂坐药好-口服给药:药物经口入胃肠道,进入体内。
在胃肠道的吸收过程中,药物需要通过通过细胞的透过限制成为体内;-紧急给药:药物经皮肤黏膜、肌肉、静脉等给药途径进入体内。
这些给药途径的吸收较快,药物可以很快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迸发给药:药物经口腔黏膜进入体内。
口腔黏膜下扁平非角化上皮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通过。
2.分布: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器官的分布情况。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会受到生理和病理因素的影响。
-药物分布:药物进入循环后,会通过血液传输到全身各个部位。
不同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不同,这与药物的脂溶性、电离性等特性有关。
-组织分布: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受到组织血流的影响,血流较强的组织中药物浓度较高、分布较快,血流较弱的组织中药物浓度较低、分布较慢。
3.代谢: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转化过程。
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可以转化为有效物质,也可以转化为无效物质。
-肝脏代谢: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发生在肝脏中,这是因为肝脏具有丰富的药物代谢酶。
在肝脏代谢过程中,药物可以被代谢成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有时具有药物活性,而有时则没有药物活性。
-其他器官代谢:除了肝脏,药物也可以在其他组织和器官中发生代谢。
例如,肠道、肺、肾脏等器官中也有一定量的药物代谢酶。
4.排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药物从体内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
-肾脏排泄:肾脏是体内最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
药物可以通过肾小管进行被动分泌,也可以通过肾小管主动排泄。
-肠道排泄:部分药物在肠道中未被吸收,在粪便中排出体外。
此外,药物的体内过程还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年龄、性别、肝脏和肾脏功能状况、药物的化学结构、给药途径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
药理学药物的体内过程
DH为还原药物;DHO为药物代谢产物
该酶的特性:
①专一性低,药物间有竞争性;
②个体差异大;
③酶活性有限;
④其活性一手药物的诱导或抑制
编辑ppt
13
细胞色素P450编在辑药ppt 物氧化中的循环
14
① 药酶诱导剂:能增强P450酶系统活性或增加药
酶生成的药物编辑ppt15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要药酶成的
编辑ppt
2
编辑ppt
3
编辑ppt
4
编辑ppt
5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被被动转运
过程一:吸收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过细胞屏障膜进入血
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物质
编辑ppt
16
过程三:生物转化
非微粒体酶:存在于胃肠道上皮、肾肺血浆。甚至回肠、
结肠的具有转化功能的厌氧菌(统称非微粒体酶)
编辑ppt
17
过程四:排泄
排泄:指药物原型及其代谢物从排泄器官排泄的过程
排泄方式:
一.肾脏排泄: ① 肾小球滤过:主要排泄是小分子物质及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② 肾小管再吸收:主要排泄脂溶性高、极性低及非离子型药物
药物的体内过程
2013级生物技术 1324410011 刘静
编辑ppt
1
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可分为以下4个过程 一、吸收-------转运 二、分布-------转运 三、生物代谢转化
四、排泄-------转运 也简称ADME系统即Absorption、 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
药物的体内过程
缺点:组织损伤、疼痛、潜在并发症、不
良反应出现迅速,处理相对困难;
适用:需要药物迅速发生作用,因各种原
因不能经口服药的病人。
11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病情急重多采用
静脉滴注立即可产生药效,并可以控制 用药剂量。
12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约30min内达到峰值,吸收速率取决 于注射部位的血管分布状态。
34
肝功能不全时,药酶生成不足或活性降 低,药物转化阻碍。 药酶有种属差异,如家禽无氧化酶,用 巴比妥麻醉时间持久。
35
(四)排泄
是指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形通过各 种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36
1、肾排泄:是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1)竞争性抑制:青霉素与丙磺舒 ( 2 )利用重吸收原理解毒急救或增强药效,通过 调节尿液 pH 进行。 如 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高度解离、
衡。
22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可逆性
饱和性
竞争性抑制现象
23
2、组织屏障
血脑屏障—巴比妥类、氯丙嗪类易通过
胎盘屏障—麻醉药、士的宁、拟胆碱药、 抗胆碱药易通过
24
由于药物分布和储存于脂肪、肝、肾、 肌肉和骨骼等组织,这些组织常作为药物残 留的检测材料。
25
(三)生物转化
1、概念: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吸收、分布----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生物转化和排泄----消除
1
(一)吸收
概念: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分子量越小,脂溶性越大或非解离型的比值
越大,越易吸收。 除静脉注射直接进入循环外,药物吸收的快慢、多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就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和转 化的规律,并以数学公式或图解表示。 化的规律,并以数学公式或图解表示。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药物在其发挥作用的部位或血浆中形成的浓度与 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发挥并维持药物的作 用,形成和维持药物在体内有效浓度是十分重要 为此, 的。为此,必须按照药物的体内过程的规律及药 物代谢的动力学特点,制订给药方案, 物代谢的动力学特点,制订给药方案,如给药剂 给药间隔时间及疗程。 量、给药间隔时间及疗程。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结果 与蛋白质的结合对药物的转运和药理活性的影 响很大。 结合后的药物分子变大不能通过毛细血管而暂 时“储存”在血液中,生理活性暂时消失。由于这 种结合是可逆的,则在血浆中的结合型药物与自由 型药物之间处于动态平衡,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就 成为一种暂贮形式,使药物不易透过毛细血管而致 转运(分布或排泄)缓慢、从而使得药物作用的持 续时间延长。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 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 为四个过程:吸收(Absorption) 、 为四个过程:吸收 分布(Distribution) 、 分布 代谢(Metabolism)、 、 代谢 排泄(Excretion)。 。 排泄 简称ADME系统。 系统。 简称 系统
分布
1)概念: 分布是药物自用药部位吸收后,通过各种 生理屏障从血液转移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2)影响分布的因素: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局部器官血流量 体液pH值 组织亲和力 体内屏障,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药物在血浆中或组织中可与蛋白质结合 (binding)成结合型的药物(bound drug), 未被结合的药物称为自由型药物(free drug)。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疏松的、可逆的 非特异性的、呈动态平衡 饱和性 竞争性抑制现象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1.引言1.1 概述概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是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药物的生物转化指的是药物在机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转化和改变。
这些转化过程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进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机体的过程,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贴服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会受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和机体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的吸收过程通常涉及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溶解、吸附等过程,以及通过肠壁或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中的分布情况。
药物在血液中的输送和分布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来实现的。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状态、蛋白结合率等。
药物可以在血液中自由分布,也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
这种药物和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总之,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是复杂而重要的。
充分了解和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索药物吸收、分布等过程的机制,以便更好地优化和设计药物,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进行说明:2. 文章结构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顺序来呈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2.1 药物吸收:本节将详细介绍药物吸收的过程。
我们将解释药物吸收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给药途径等。
我们将探讨药物吸收的机制,包括通过细胞膜的扩散、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等方式。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如血流、溶解度和肠胃道pH值等。
2.2 药物分布:本节将详细讨论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
我们将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蛋白结合性、脂溶性、血流和组织灌注等。
简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四个环节
药物进入体内通过四个环节,即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最终达到其治疗效果。
下面解释一下这四个环节:
1. 吸收:药物通过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后,需要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例如,口服给药的药物需要先通过胃肠道吸收,发挥作用的时间较长,而注射给药的药物则可以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发挥作用时间较短。
药物吸收的速度受到药物分子的物理、化学特性、给药方式、吸收部位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分子越小,溶解度越高,脂溶性越强,吸收速度就越快。
2. 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会通过血液到达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药物在不同的组织中的分布受到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离子化程度、蛋白结合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药物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例如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组织的药物。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可能导致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治疗剂量不同。
3. 代谢:药物在体内会被分解、代谢成代谢产物,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药物代谢能够降低药物浓度,控制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药物代谢的速度对靶组织的浓度、药物剂量和个体基因差异等都有影响。
药物代谢主要通过肝脏酶的作用完成,药物酶家族包括丙酮酸脱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药物代谢能够降低药物浓度,控制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4. 排泄:药物代谢后生成的代谢产物需要被排出体外。
药物的排泄可以通过肾脏、肠道、肺泡、皮肤等途径完成,其中以肾脏的排泄为主要方式。
药物的排泄能够影响药物浓度和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
肾功能不良的患者,药物排泄能力降低,可能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聚,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类型: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胞饮(pinocytosis)胞吐(exocytosis)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药物的体内过程
(二)影响分布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5.体重与药物分布浓度的关系
三、药物的代谢及影响因素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 的化学变化过程。多数药物经过代谢 后失去活性,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 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也有些药 物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以原形药物 排出。
3.吸收环境
口服给药时,胃的排空功能、肠蠕动的快 慢、pH值、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均可 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胃排空迟缓、肠蠕动 过快或肠内容物多等均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二、药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一)药物的分布
药物被吸收之后,经血液循环到 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分布。药 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血流 丰富的组织,药物分布得快而且量 多。一般地说,药物的分布与药物 作用关系密切,分布浓度高者,药 物在此部位的作用也较强,但有的 药物并非如此,如吗啡作用于中枢, 却大量分布于肝;强心甙作用于心 脏,却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和肝。
第五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表现为药物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泄四个阶段,生物转化和排泄又 合称为消除,它们可影响血浆中 药物的浓度,直接表现为药物作 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药物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一)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称为吸收。其吸收快、慢、难、易,可 受多种因素影响。 1.消化道的吸收 (1)口服给药 这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因此,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时 即发生转化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 应。首过效应较多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
3.乳汁排泄
药物经简单扩散的方式自乳汁排 泄。由于乳汁略呈酸性,又富含脂质, 所以脂溶性高的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如 吗啡、阿托品等可自乳汁排出,故授 乳妇女用药应予注意,以免对婴幼儿 引起不良反应。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
物体内过程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常把吸收和分布称为处置,而将代谢和排泄称为消除。
药物代谢也称药物的生物转化,而吸收、分布和排泄称为药物的转运。
定量地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规律的科学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是药理学的内容之一(药理学的另一个内容是药效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规律的科学)。
现代研究证明,药物疗效及毒副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性与药物体内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推动新药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提高药物治疗学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药物进入机体以后,其作用经历着增长-平衡-消除的变化过程。
这种过程反映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即药物的时间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加以描述。
药-时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药物的某些数量特征(如血药浓度、尿药浓度)为纵坐标所做的曲线。
借助于这些曲线可以分析并阐明药物的动力学特征。
目前采用较多的是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1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这是因为多数药物的药理效应强度和持续性与其在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变化度密切相关,而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一般可成比例地反映其在作用部位的变化;收集血标本比较方便,而且先进的分析测试方法可以用极少标本测得微量药物浓度。
此外,也可用尿液、唾液等其他标本进行研究。
模拟药物体内过程的数学模型为了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的量变规律,药代动力学分析采用数学模型模拟药物的体内过程,线性乳突型模型是应用较广、研究较多的模型。
这种模型抽象地将机体看作一个系统,再根据药物转运的特征将系统划分为一个或几个房室,从而得到一室或多室模型。
常用的有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三室模型。
一室模型将机体视为一个均匀的系统,药物进入机体即迅速分布,瞬间达到平衡。
在动力学处理中,不考虑分布问题,药物只是从体内消除。
这种模型适用于在体内迅速分布的药物,其特点是简单,但对大部分药物体内过程的分析不够精确。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PPT课件
药物在细胞内的分布
药物在细胞内的分布主要受到细胞膜通 透性和细胞内药物代谢酶等因素的影响。
细胞膜通透性是指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 能力,通透性越高,药物进入细胞内的
量越多。
细胞内药物代谢酶是指细胞内对药物进 行代谢的酶类物质,酶的活性越高,药 物在细胞内的代谢越快,从而影响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些挥发性药物可以通过肺排泄,以气体形式从呼吸道排出体外。 皮肤排泄是指一些药物可以通过皮肤排泄,以汗液或皮肤排泄物的形式排出体外。
药物的肺和皮肤排泄速率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排泄途径的通透性。
05
药物效果与副作用
药物的效果
药物的效果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治疗作用, 是药物作用的具体体现。
药物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质、用药剂量、 用药方式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药物的肝脏排泄速率取决于药物的代谢速率和胆汁的 分泌量。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一些药物可能经过肝肠循环而被重复吸收,从而影响 其排泄过程。
药物的肺和皮肤排泄
03
药物代谢
药物的水解
总结词
药物的水解是药物代谢的一种重要过程,涉及到药物的化学结构在酶的作用下 水解成更简单的化合物。
详细描述
药物的水解通常是由水解酶催化完成的,这些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如消化道、 肝脏等。水解酶能够识别并作用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将其分解成更简单的化合 物。水解反应通常会降低药物的活性,使其失去药效。
药物经粘膜摄入的优点是起效快、生 物利用度高,常用于紧急治疗或局部 治疗,如鼻腔喷雾剂、阴道栓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IME (hours)
Plasma Concentration
10000 1000 100 10 1 0 1 2 3 4 5 6 Time
First Order Elimination
logCt = logC0 - Kel . t 2.303
排泄途径: 排泄途径:
1 肾脏 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肾脏----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1) 过程:肾小球滤过 过程: 肾小管分泌
2) 某些药以原形或活性代谢产物排泄,在 某些药以原形或活性代谢产物排泄, 泌尿系统浓度较高,可治疗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统浓度较高,可治疗泌尿系感染, 如链霉素 3) 肾功能低下时使排泄变慢,易引起蓄积 肾功能低下时使排泄变慢, 中毒,所以要改变给药间隔时间或剂量 中毒,
2 药物的消除动力学 dc
= -KC
dt
C: 原始浓度 一级动力学消除
1) 一级动力学消除(线性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消除(线性动力学)
特点: 特点:
a.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中 药物浓度成正比,消除的量不 药物浓度成正比, 恒定; 恒定; b. 为等比消除, 有恒定的 t1/2 ,为等比消除, 即消除速率不变; 即消除速率不变;
pH-pKa pH-
(弱酸性) 弱酸性)
可见pH和pKa的算数差变化,会导 的算数差变化, 可见pH和pKa的算数差变化 pH 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 变化, 所以 pH 值的微小变动将显著影 pH值的微小变动将显著影 变化 , 所以pH 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 主动转运( 特点: 特点: 1. 逆浓度差 2. 消耗能量 3. 需要载体 4. 饱和限速 5. 竞争抑制 主动转运可使药物集中在某一器官 或组织
上述四个过程, 也就是药物的转 上述四个过程 , 运和转化。随着用药后时间的推移, 运和转化。随着用药后时间的推移,药 物在体内的量尤其是在血浆中的浓度会 发生改变----时量( ----时量 关系, 发生改变----时量(浓)关系,研究时 间浓度的变化就是药动学的内容, 间浓度的变化就是药动学的内容,主要 用数学公式、图表来解释,是一门新学 用数学公式、图表来解释, 科。
吸收入血循环的药量
F=
×100%
给药量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主要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
特点: 1) 结合型和游离型处于动态平衡中 特点:
2) 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不被代谢,成为药物在体内的 不被代谢, 储存库, 储存库,所以作用持续时间长 3) 有饱和现象 4) 有竞争抑制
3 转化的方式
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 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 (oxidation) (reduction) 水解(hydrolysis)、结合(conjugation) 水解(hydrolysis)、结合(conjugation) (hydrolysis)
i) pKa的含义 pKa的含义
当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即 当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 当药物解离一半时, 溶液的pH pH是该药 当药物解离一半时 , 溶液的 pH 是该药 pKa,每个药物都有自己的pKa pKa值 的pKa,每个药物都有自己的pKa值。
ii) 转化为公式 解离型 非解离型 =10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Absorption) 吸收(Absorption)
1 概念: 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概念: 大多数药是以被动方式吸收 iv.不存在吸收相 iv.不存在吸收相 吸收快-----------显效快 吸收快------显效快 吸收多-----------作用强 吸收多------作用强
c. 其他因素 药物方面: i) 药物方面: 剂型 ii)机体方面 机体方面: ii)机体方面: 口服时与胃排空速度、 口服时与胃排空速度、蠕动快 慢有关 注射时与注射部位血管多少有关
d.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
生物利用度是机体吸收进入血循环的药量 与给药剂量的比值
The enterohepatic shunt
Drug Bile duct Biotransformation; Hydrolysis by glucuronide beta glucuronidase gall bladder produced Liver Bile formation
Portal circulation Gut
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 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
First-pass elimination(First-pass effect ):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进入毛细血管,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进入毛细血管 , 然后进入肝门静脉,此时药物浓度很高,到 然后进入肝门静脉,此时药物浓度很高, 肝脏后有些药物被代谢、灭活,再进入血循 肝脏后有些药物被代谢、灭活, 环,此时血药浓度下降,称为首关消除。 此时血药浓度下降,称为首关消除。
c. 纵坐标取对数时 , 时量关系消除呈直线 ; 纵坐标取对数时, 时量关系消除呈直线; d. 大多数药属此类型消除 。
一级动力学消除体内转运的能力非常大, 一级动力学消除体内转运的能力非常大, 大于药物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 大于药物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 用量增至中毒也不会超过其消除能力。 用量增至中毒也不会超过其消除能力。
3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 a. 脂溶性:脂溶性大易通过细胞膜 脂溶性: b. 分子量:小分子药物易通过细胞膜 分子量: c. 解离度 : 药物的极性高 , 则解离度 解离度: 药物的极性高, 脂溶性小, 大 , 脂溶性小 , 离子化的形式不易通 过细胞膜。 过细胞膜。
说明: 说明:
3
其他排泄途径
1) 2) 3) 乳腺 唾液腺、汗腺 唾液腺、 肺:挥发性药物,如乙醚 挥发性药物,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1 时量曲线
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 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 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 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时)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 以浓度(或对数浓度) 以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和以时 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时量曲线(time (time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tion curve)
第二章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 药代动力学
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药物进 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 入机体后的体内过程, 入机体后的体内过程,就是机体对药物的处 置过程。 置过程。 吸收(absorption)-------drug’s 转运 吸收 分布(distribution)-----drug’s 转运 分布 代谢(metabolism) ------drug’s 转化 代谢 排泄(excretion)--------drug’s 转运 排泄 ADME 系统 系统------全部和膜的转运有关 全部和膜的转运有关
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Distribution)
1 概念: 药物吸收入血后从血液向组织、 概念: 药物吸收入血后从血液向组织、
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转运的过程
2 特点: 特点:
a. 是药物消除的方式之一,大多 是药物消除的方式之一, 为被动转运方式 药物的分布不均匀、 b. 药物的分布不均匀、不同步 c. 如果是主动转运方式则药物可 集中在某一特定器官
结构的改变,也称生物转化、药物代谢 结构的改变,也称生物转化、
2 转化的结果: 转化的结果:
1 )失活: 使药理活性下降或消失,使极 失活: 使药理活性下降或消失, 性增加易于排出,是药物从机体消除的方 性增加易于排出, 式之一
2)活化: 活化: a. 前体激活:如无活性的前体物质 L-左旋 前体激活: 多巴转化为具有活性的多巴胺 代谢激活: b. 代谢激活:母体和转化物均有活性 从此角度看,把生物转化称为“解毒”是 从此角度看,把生物转化称为“解毒” 不确切的
2
胆汁排泄
某些药经胆汁分泌可治疗胆道感染,如 某些药经胆汁分泌可治疗胆道感染, 红霉素、利福平 红霉素、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有些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 再 有些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 , 随胆汁进入肠中, 进入肠中的药可 随胆汁进入肠中 , 部分地被重吸收,称为肝肠循环。 部分地被重吸收,称为肝肠循环。 进入肝肠循环的药排泄变慢,作 进入肝肠循环的药排泄变慢, 用时间延长。 用时间延长。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a. b. 理化性质: 理化性质: 如脂溶性、分子量 如脂溶性、 给药途径 i) 口服:方便但有明显的首过消除 口服: ii) 舌下、直肠 舌下、 iii) 吸入:起效迅速 吸入:
iv) 注射: 注射: ----可应用较大剂量 肌肉注射(im) ----可应用较大剂量 静脉注射(iv) 静脉注射(iv) ---- 起效迅速 腹膜内注射(ip)----起效快但常用于实验 (ip)---腹膜内注射(ip)----起效快但常用于实验 动物 局部用药:皮肤、 v) 局部用药:皮肤、点眼 给药途径与吸收速度的 快 慢 舌下、 吸入 舌下、直肠 肌内 皮下 口服 皮肤
First Order Elimination
dC 8 6 4 2 0 0 5 10 15 20
dC/dt = – kC Ct = C0 . e – Kel t lnCt = lnC0 – Kel t logCt = logC0 – Kel t 2.3 y = b – a.x
特点: 特点:
1) 专一性差 2) 活性较低,单位时间内代谢底物量少 活性较低, 3) 个体差异大 4) 可被某些药物诱生而增加活性 ----酶诱导剂 ----酶诱导剂 5) 可被某些药物抑制使酶活性减弱 ----酶抑制剂 ----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