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数学核心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配套K12]一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计划(一)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掌握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学习理解:(15分钟)
1. 教师介绍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数学思维、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等。
2. 学生听讲并参与讨论,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和作用。
三、练习巩固:(20分钟)
1. 学生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练习,包括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推理等。
2.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和讲解,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1. 学生进行拓展应用活动,尝试将数学核心素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发现数学核心素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总结反思:(5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这节课的内容和收获,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学生积极参与,在练习和应用活动中表现出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方法,提高了数学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配套K1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册全册教案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册全册教案4.3有几瓶牛奶教学目的: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担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理解凑+法的含义。
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法的含义教学准备:每组一份小棒,教师的牛奶瓶及数学游戏中卡片。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增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和计算。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况,提出问题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小芳家很穷,小华送给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鱼缸有金鱼8条,又买来9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呢?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9+5数数法+5=14+5=14+5=14看见9就-1……8+9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9+5”的计算,是组织交流后共同解决,“7+9”的教学层面就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尝试后接受了交流的结果,一些机灵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汇报后就进步,进一步尝试,也就是巩固阶段。
试一试。
+37+9可指名8至10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段,而且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法要进一步落实。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在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P73完成书本内容。
题2,原有金鱼9条,现又有8条,一共有几条?看图应用题9+1+59+1+39+1+89+1+9+1+69+1+49+1+79+1+1+1+29+1+0巩固凑十法数学游戏:游戏可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课外作业:继续上课的数学游戏。
课后评析:.4有几棵树_月_日教学目的: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配套K12】四上数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四上数学全册教案(苏教版)情况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
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
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材分析:新修订的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升和毫升;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周期;观察物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运动与身体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垂线与平行线●怎样滚得远;整理与复习;附录混合运算这九个单元。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附录混合运算。
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垂线与平行线,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表并学习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活动,初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配套K12】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
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
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K12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篇:数学知识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
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
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
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a: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
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
b:谈话:“1/2是什么意思?”“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
教师做到了: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配套K12】绿圃网小学数学教案
绿圃网小学数学教案绿圃网小学数学教案是怎样的呢,以下是本人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绿圃网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教学过程一、复习42-20 79-685-40 67-31 65-3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1.教学例1.65—3=_______________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十位上 6个○表示 6个十;个位上 5个○表示 5个一,读作 65.(2)说明:要从65里减3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2.教学例2.(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3.小结计算方法.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填空:69-27=99-8= 70-40=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鼓励.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引导学生明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还要注意,计算时要仔细,得数要写在模式等号后.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例1 65-3= 62 例 2 65-23= 42探究活动小猫钓鱼游戏目的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游戏材料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游戏程序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绿圃网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的: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K12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数一数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设计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
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
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数图中的数量。
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三、认读1~10各数: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认读1~10各数: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第二单元比一比 1、引导观察: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有什么?2、汇报交流:问: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配套K1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第教学内容:p4/例1、例2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71-44+85=27+85=113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987÷3×66÷3×987=329×6=2×987=1974=1974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
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
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K12配套]小学数学精编教案:绝对值 教学设计
4绝对值教学目标:1.知道一个数的绝对值也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知道零的绝对值是零。
3.会用符号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难点:绝对值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版块: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一、复习。
1.你能写出几个得数是0的加法算式?观察黑板上的这一组题,第一加数和第二加数之间有什么特征?(数字相同,符号相反,他们是互为相反数。
)你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一组题的规律吗?(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是0。
)2.数轴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师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写上(+1),再请学生在数轴上找到(+2)和(-2)分别用字母A、B表示。
找到(+3)和(-3)分别用字母C、D表示。
找到(+5)和(-5)分别用字母E、F表示。
观察数轴上的这些点,哪些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相等的?他们分别是多少长度单位?(B点和A 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相等的,他们都是2个长度单位。
C点和D点,……)二、由生活实例导入课题。
(一)举例。
1.黎民和路月两人从学校出发,黎民向东走了50米,路月向西走了50米,如果我们把东作为正方向,那么,向东行50米计作 +50米;向西行50米计作 -50米。
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方向,只考虑行走的路程,我们可以说:他们都走了50米。
2.温度上升了5度,用 +5表示的话,那么下降了5度,就用-5 表示,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意义(即:上升还是下降),只考虑数量(即:温度)的变化,我们可以说:温度的变化都是5度。
3.股市上涨20点用+20表示,那么下跌20点就用-20表示,如果我们不考虑它的意义(即:上涨还是下跌),只考虑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说:指数变化都是20点。
4.银行存款,如果存入100元用+100表示,那么取出100元就用-100表示,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意义(即:存入还是取出),只考虑数量的多少,我们可以说:金额都是100元。
【K12学习】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那么小学数学教案应该怎么做?以下是xx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拍手游戏.(1)教师拍4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1下,你们拍几下?(2)教师拍7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2下,你们拍几下?教师拍手后,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再拍手.2.师:你们能告诉老师是怎么算的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出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7【演示动画"应用题"】.(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第一行摆4个圆片○○○○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多2个.应先摆和圆片一一对应的同样多的部分△△△△再摆比圆片多的2个三角形△△第二行摆_____个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使学生明确:在和圆片同样多的三角形部分再接着摆多的部分,就是三角形的个数.(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2.教学例8【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例8)"】.(1)出示例8,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黄花9朵,红花比黄花多6朵.问题是红花有多少朵.(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红花比黄花多6朵,具体地说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就是红花比黄花的9朵多6朵或就是红花的朵数比9朵多6朵.(4)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例8)",揭示投影片红花盖住的部分的纸条.使学生明确:红花的朵数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9朵红花,再填上比黄花多的6朵红花.(5)列式计算9+6=15(朵)(6)完成回答答:红花有15朵.(7)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比一个数多见的应用题,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量多,一个量少.多的里面有一部分和少的同样多,求多的是多少.用与少的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少的数量)再加上比少的多的部分.3.反馈练习.(1)“做一做”第1题.①根据图意,口述题意.②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③独立列式计算.④订正时,启发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2)“做一做”第2题.①启发学生互相议一议.②独立列式计算.③订正时,启发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三)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第1、2题.1.草地上有49只黑羊,白羊比黑羊多27只.有多少只白羊?2.鱼缸里有87条红金鱼,花金鱼比红金鱼多48条.有多少条花金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猜硬币游戏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游戏准备每人准备10枚硬币游戏过程1.同桌同学互相活动.2.一人左手握住3枚(或任意枚)硬币,右手握住5枚硬币,问:左手有3枚硬币,右手比左手多2枚,右手有几枚硬币?待另外一人回答后,再将右手展开,验证其答案是否正确.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教学过程一、复习42-20 79-685-40 67-31 65-3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1.教学例1.65—3=_______________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十位上 6个○表示 6个十;个位上 5个○表示 5个一,读作 65.(2)说明:要从65里减3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2.教学例2.(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3.小结计算方法.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填空:69-27= 99-8= 70-40=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鼓励.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引导学生明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还要注意,计算时要仔细,得数要写在模式等号后.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例1 65-3= 62 例 2 65-23= 42探究活动小猫钓鱼游戏目的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游戏材料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游戏程序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以上是xx整理的有关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K12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
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
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no:1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K12学习】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篇一: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案第一单元认识负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二、教学新知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千克,小华轻了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
“+”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
【配套K12】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篇:人教版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1、小数乘法第一课时课题:小数乘以整数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
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初步理解算理。
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3.5元扩大10倍角×3×1 0. 5 元角缩小倍105角就等于10.5元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5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示范: 0. 7 2扩大100倍×5×5缩小100倍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专项练习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0.343.50.20XX.02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③判断13.5×22. 7 0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计算7 ×40.7×425×72.5×7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配套K12】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浔中中心小学年春季五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轴对称主备人执教者
教学目标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课前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一、复习引入:
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通过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课内练习一-----第1、2题。
课外作业:
教后反思:。
【配套K12】数学教案-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时。
2、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多媒体、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
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感知“面”在“体”上(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举动吧!(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K12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分析小学三年级数学《乘法的估算》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
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
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2、分析问题。
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建立联系。
“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 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 8。
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29× 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 8?②选择算法。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
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 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配套K12】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
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数的作法,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
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
【K12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第一节数一数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单元教学目标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单元教学建议1. 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2.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3. 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4. 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第一节数一数教学目标: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 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教学过程:一、前置预习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让学生找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
2. 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二、小组交流合作1、汇报前置预习的作业,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的概念。
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2.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3.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4.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5、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6、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
三、巩固与应用1. 说一说,拨一拨。
教师说,学生拨,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白数数的要求;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让学生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K12学习】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乘法估算教案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二、尝试讨论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好办法吗?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三、交流归纳: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a 22≈20,18≈20,20×20=400b 29≈30,31≈30,30×30=900c 39≈40,12≈10,40×10=400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四、巩固练习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我们班有45名同学.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47×52=341469×51=29928.估算: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五、质疑提高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第二篇:梯形教学重点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学难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二、探究新知.认识梯形.出示图形.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交流测量结果.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概括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3.教学等腰梯形.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学生测量.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4.四边形的关系.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三、巩固练习.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2.用七巧板拼梯形.用两块拼一个梯形用三块拼一个梯形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四、质疑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解疑五、布置作业.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板书设计探究活动剪图形活动目标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要求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第三篇: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几何图形,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在明确它们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基础上概括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呢?学生举例.说说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二、学习新课.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意义.首先出示一组图形.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看到这个名称你能想到什么?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四边形?你学过的什么图形是四边形的?动手测量.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对边怎样.抽象概括.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小组先讨论,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量的结果,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确切定义.教师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两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师演示.教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学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3.学习平行四形的底和高.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师边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找出相应的底和高.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几条高?它位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使学生明确:从b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它的底是bc.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用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①教师利用长方形框,拉动长方形的边,使其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相同点是两组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属于平行四边形.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把长方形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K12学习教育②引导学生比较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正方形也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也是直角,正方形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是直角的共同点,而正方形还有四条边相等的这一特征,因此正方形可看作是特殊的长方形.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2.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3.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4.数一数下图中有个平行四边形.四、教师小结.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3.教师提问:我们K12学习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核心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核心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我们的数学课堂学什么?计算、算理、概念……,是的这些基础数学知识对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但它是不是惟一决定性因素呢?是不是影响我们学生以后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学教育论文专辑中中曾叙述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能确定三角形面积公式一定重要吗?很多人在校外生活中使用这一公式至多不超过一次。
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问题解决”,要解决我们学生过去、现在、将来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他们所需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数学思想。
一、什么是数学核心思想
数学核心思想,是指在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中起核心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
基本数学思想有:符号与数的表示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合理化思想和结构思想等。
数学观念主要有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抽象意识和整体意识等。
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当情境稍有变化时,主体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如果有数学核心思想来调控数学方法,则往往可以超越这个特定的情境。
摘自《学与教的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教学、传播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来分析教学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评价教学效果以及修改执行方案的系统过程。
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样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媒体选用等)所进行的设计。
三、数学核心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数学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说基础知识是躯体的话,那数学思想就是躯体的灵魂。
数学活动过程是渗透数学思想的载体,而教学设计则应以数学核心思想的渗透为重要依据。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本课的数学核心思想,围绕数学核心思想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一)数学核心思想为教学设计的路标
美国学者马杰认为,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即制定教学目标;做为一个教育者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核心思想的确立,教育者会在教学设计中,把这一思想蕴含到教学教学活动之中去,有了灵魂的教学活动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数学核心思想:十进制,位值制
历史上,无论美国、加拿大,还是在世界上别的国家,数都被认为是数学课程的基石。
这学前至十年级的数学都扎根在这块基石上。
代数中的解方程原理和数系中的结构特征一致,几何和度量特性是用数字描述的。
(摘自美国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根据这一数学核心思想设计这样一组教学活动:
1、通过数据模型建立“千”和“万”的概念。
出示了一个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先猜一猜,后分层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接着数10个一千个小正方体,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再通过对比一万和一千、一千和一体会1万和1千。
通过课件回忆数的过程,发现十进制,从而告诉学生十进制是中国人发明的,现在全世界都在使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测量长度”数一些数量较大实物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练习中让学生数大约一万个豆子,这时孩子肯定不一个一个数,也不会十个十个的数,(学生认为这样比较麻烦)。
这时出示二百个豆子,并把它放在一个透明的杯子里,学生受到启发用,量出二百个豆子的高度,然后画出4个同样的高度,迅速的数出大约一千个豆子,同时可以想到用同样的方法能数出一万个豆子。
3、通过用10个一百厘米展示一千厘米有多长,培养学
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用10个一百厘米展示一千厘米有多长,利用十进制建立长度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一万厘米有多长?一万米有多长?为后面学习千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
4、对比一万个豆子和一万个芝蔴,培养学生的辩证关系。
在这节课的最后出示一万个芝蔴,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个?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本节课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把数数与“十进制”的表征方式联系起来,由于站“十进制”这一核心数学思想上,在设计的时候想到了度量,想到了数量与空间的关系,学生在更广泛领域感悟到十进制的意义及生活中的大数。
又因为有了“十进制”这一灵魂贯穿本节课的始终,让人感觉本节课的活动有内含、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