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的模拟实验》实验课

合集下载

洋流教学设计实践(3篇)

洋流教学设计实践(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洋流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海洋生物的生存、分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洋流,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本教学设计以“洋流”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掌握洋流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海洋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和特点;(2)掌握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洋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2)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2)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关注海洋环境保护的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和特点;(2)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3)洋流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2)洋流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海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环境;2. 提问:海洋中存在哪些现象?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1. 洋流的定义、分类、分布和特点(1)展示洋流定义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含义;(2)介绍洋流的分类,如暖流、寒流、上升流、下降流等;(3)展示洋流的分布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4)讲解洋流的特点,如流动速度、流动方向、流动范围等。

2. 洋流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1)展示洋流运动规律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2)讲解洋流运动规律,如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海洋地形等;(3)分析影响洋流运动规律的因素,如纬度、海洋地形、气候等。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模拟实验教学探索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模拟实验教学探索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模拟实验教学探索作者:段艳华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0年第08期【教学构思】有关洋流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

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吹动容器中黑芝麻的运动来说明洋流的主要动力——风,通过不同容器产生不同的流动形状,说明陆地形状对洋流的影响。

在模拟离岸风上升流的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以增强说服力。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洋流的成因及因素影响。

3.通过合作探究,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世纪末,一艘满载黄色塑料玩具小鸭的商船在太平洋上遇到风暴坠入大海。

15年后,一位英國女教师在海滩上意外发现海水中飘着一只玩具鸭。

此后几年里,约1万只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也陆陆续续“奔赴”英国。

在太平洋上坠入大海的玩具小鸭怎么会出现在英国海岸?它们在海洋里经历了怎样的旅程?玩具小鸭还可能去了哪些地方?所有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一位科学家消除了大家的疑问。

相信学完今天的内容,同学们也能解决这一问题。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自主学习】要求;自主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洋流,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常年比较稳定、大规模)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哪两类?什么是暖流?什么是寒流?思考;寒流的水温是否一定比暖流的水温低?结论;从定义的本质看,只需比流经海区水温低即为寒流,比流经海区水温高即为暖流,低纬度的寒流未必比高纬度的暖流温度低。

过渡;是什么动力让大规模的海水产生流动的?海水在流动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一组实验来加深理解。

二、洋流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探究实验】实验目的;分小组演示洋流运动,探究洋流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实验器材;每个小组配备两个透明塑料盒(长方形和圆形)、水、黑芝麻、吸管、注射器、红墨水、电吹风。

实验要求;小组内两人操作,其他组员观察,共同完成实验报告。

洋流教案

洋流教案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

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

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维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案例诱导,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象安全。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流的成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依据大纲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学情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

因而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三、说教法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

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2洋流教学设计

4.2洋流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洋流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课标内容要求:Ⅰ-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解读: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是大气最主要的水源和热源。

学生在必修“地理1”中,对洋流的概念及洋流对环境的影响有了基本了解。

本条课程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要落实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即要通过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在分析世界洋流分布图时,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对于洋流的成因可以结合风带分布模式拓展了解。

“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

新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时,可以运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地理学科分析问题的方法去分析世界洋流的分布及成因。

从而落实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湘教版教材第二节《洋流》共三个框题内容:“洋流的形成”、“全球洋流模式”和“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课时主要学习前面两个框题内容。

教材开篇以“鸭子舰队”材料安排探究活动,引出洋流的概念,及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个框题“洋流的形成”由两段正文、一幅“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和一个活动组成。

正文和活动都重在引导学生分析洋流的形成原因。

第二个框题“全球洋流模式”由四段正文、一幅“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和一个活动组成。

教材容量大,课时紧。

本课时的重点是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

因此,教学时可以突破教材限制,先利用教材地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引导学生发现某一局部海域分布规律。

然后利用教材活动“模拟演示风海流”,印证其分布规律,并由此归纳洋流模式。

最后利用全球表层洋流分布图,将洋流现实分布情况与洋流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区别各大洋洋流分布的异同点。

论地形对洋流影响的初步实验模拟

论地形对洋流影响的初步实验模拟

742017年3月下半月刊前言我国拥有宽阔的大陆架,经过陆坡连接海底,著名的太平洋西边界强流黑潮,就是从我国台湾岛南部,沿陆坡走向到达日本九州。

黑潮运动对我国沿海气候、近海流系的水文特征、水产资源等都要重要影响。

因此,地形对洋流的影响是我国海洋流动力学中研究的任店课题之一。

本文主要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地形对洋流的影响,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及模型。

一、实验装置及模型本文采用的实验装置主要有旋转平台、电机驱动、以及各种容器和模型。

旋转平台直径1.1米,具有机械减速系统,并用直径为500mm的滚动轴承支座支撑。

平台径向与轴向的最大偏差为0.05mm和0.07mm,调速系统采用测速电机闭环式,常规转速为0.15~2.1(1/s)。

各种容器和模型放置在旋转平台上。

实验方法采用源汇法,模拟风生洋流。

利用扇形容器模拟不同地形的洋流运动。

扇形容器的半径为30cm,顶角60°,在扇形容器中放置不同地形的模型。

将容器顶角与转台中心轴重合,使用内径4mm的不锈钢管加入或西楚容器内液体。

源汇流量的调节范围取q=0.05~0.4cm3/s,在圆心处采用汇模拟大洋环流流行。

主要研究的地形模型有绕陆架地形流、过径向台阶流、过海脊流和绕岛流。

绕陆架地形流的初始液深设置为d=8.8cm,转速控制为0.21(1/s),汇流量取q=0.25cm3/s。

过径向台阶流的初始液深为8.4cm,转速1.25(1/s),汇流量0.07cm3/s。

过海脊流的初始夜深7.5cm,转速0.21(1/s),汇流量0.076cm3/s。

绕岛流的初始液深8.0cm,转速0.42(1/s),汇流量0.20cm3/s。

并分别对其设置Froude数和Rossby数。

采用轨迹照相法进行测试,在实验液体蒸馏水中加入示踪粒子和甘油,示踪粒子采用直径为0.5~1mm的塑料小球。

在实验过程中,用侧向片光源在暗场中长时间曝光,得到示踪粒子运动轨迹,其轨迹即代表流线。

洋流形成的演示实验(新).

洋流形成的演示实验(新).
③抽掉隔板,观察水体的运动方向。
实验过程(三)
演示补偿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①在水槽中插入两个隔板,并在水 槽的三个区域里盛入温度相同的浓 度相同的盐水,并保持水面高度一 致。 ②在水面上洒上纸屑,用吹风机模 拟风带吹拂中间区域的水面; ③抽掉隔板,观察水体的运动方向。
实验分工
①资料搜集及PPT制作:陆文飏、刘晓霞
运动的主要动力,根据形成原因不
同,洋流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
补偿流三种类型。
本设计就是根据洋流形成的不同原
因来模拟海水的运动。
实验用具
透明水槽 纸屑、吹风机(电吹风)
用薄膜包被(防止被墨水染色) 的木质隔板、食盐、红蓝墨水
实验过程(一)
演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①在水槽中盛满水,并在水面上洒 上纸屑,利用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
实验过程(二)
对照实验:水分子的扩散运动 目的:对比因密度差异而导致的海水运 动。 在水槽的两侧盛入温度相同的自来水,
并向其中添加颜色;抽取隔板,观察水的
运动方向。
实验过程(二)
(2)模拟温度不同、盐度相同的两 种海水; ①在水槽中插入隔板,并在水槽的两 侧分别盛入盐度相同的热水和冷水; ②向水槽两侧的水中分别添加颜色以 清楚显示实验现象;
②观察纸屑的漂移方向以及影响洋
流方向的因素。
实验过程(二)
演示密度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1)模拟盐度不同、温度相同的两 种海水; ①在水槽中插入隔板,并在水槽的两 侧分别盛入温度相同、浓度不同的 盐水(水面高度一致); ②向水槽两侧分别添加不同的颜色以 清楚显示实验现象; ③抽掉隔板,观察水体的运动方向。
洋流形成的演示实验
小组成员:陆文飏 路璐 刘晓霞 朱雅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生课程讲义第二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课题组2007年9月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前言张学洪(zxh@)“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试验室(LASG)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课题组集体开设的一门研究生课程,可以看作“气候数值模拟”的入门课程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这个课题组一直从事于LASG/IAP大洋环流数值模式和海洋—大气耦合模式的发展、改进、应用和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个过程是和课题组成员对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观测事实和动力学理论的学习和理解相结合进行的。

Robert, H. Stewart在他的《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Oceanography》一书中说:“Data, numerical models, and theory are all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ocean. Eventually,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will lead to predictions of future states of the system”(图P1)。

的确,在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研究中,观测、理论和数值模式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而“understanding”则是整个链条的核心环节。

我们自己的经验也表明,模式发展一定要和观测、理论研究相结合,模式进步的基础在于“understanding”。

所以,本课程的侧重点虽然是“数值模拟”,但也力图将观测和理论结合进来,以期选修本课程的研究生(无论他们将来从事模式发展还是模式应用)在学习有关入门知识的同时,也能对以上的道理有所领悟。

基于实验观察的知识建构——“洋流”教学设计

基于实验观察的知识建构——“洋流”教学设计
认识 ,具备了理解世界洋流分 布规律 的基础 。由于洋
流分布是多种地理 因素相互作用的结 果 ,所 以如何解
决学生对世 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建构历来是本 节课的教


建 构 学 习基 础 :搭 建 “ 手 架 ” ,建 构 脚
洋流 成 因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主要是把 外界
半是普通的 自来 水。要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观察密闭隔板移开的
的东西加 以内化 ,从而使心理机能得以从低级心理机 能 向高级 心理机能转化 。 “ 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当 前所表现 出来的能力与潜在能力之间的距 离。所 以在 教学活动 中 ,教师提供 “ 脚手架” ,帮助学生挖 掘出
他 关注社 会客 观知识 对个 体思 维 的促进作 用 。他认 为社会互动和同伴间共同的问题解决 促进 了儿童 的发
故事 引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问 ,英 法联军控制 大西洋海域,占领直布罗陀海峡 ,用声纳监听 ,计划一 听到德军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但是监
展 ,而这种发展是通过教师提供指导实现的 。高 中 自
生成 的路 径 。 1 .密度 流
要 素共 同作用 的结果 :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 、风带密 切相关 ,其流向受地转偏向力 、海陆分布及 季风 的影 响 。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在于通过课堂教 学发 展学生 的 高级地理思维水平 ,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 。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社会建 构主义 的先驱 。
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 中海 ,底层 海水 由地 中海流入 大西洋。德 军利用这 一点 ,过 直布 罗陀海峡 时 ,关 闭 所有的机器 ,借助洋流 自由出入直布罗陀海峡。
2 .风 海流 、补 偿 流
二、再次建构 :复杂性递增 ,建构洋流 系统

高中地理 洋流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 洋流 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地理教材始终贯穿的核心价值(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人-地协调,(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协调)。

本册书主要是体现地对人的影响,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但无法改变规律。

人类需要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类更好地发展。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主要讲的是自然地理基础,概念性、原理性的东西比较多,难度较大,但是其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强,无论是作为许多大题的出题背景的水、气、地,还是作为影响因素的洋流、气压带、风带等知识点,都是常考知识点。

而其中很多内容又是高一必修一当中讲过的知识点的深化和补充,所以知识点前后是有关联和重复的部分,为了能更好的授课,搭建好完善且清晰地知识点框架很有必要,再辅以大单元式教学从总体到部分的拆解,更符合本册教材知识点的教授。

本章教材的编写从自然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水体入手,介绍了陆地水体的补给、洋流的形成与影响、海气相互作用”等三部分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对前一部分“水体的补给当中大气降水的来源的重要组成,,也是学习下一节课程“海气相互作用”的前提与基础。

本节课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培养其区域认知能力。

学情分析1. 知识储备:(1)通过“地球的运动”知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通过对“大气的运动”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盛行风带”等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2)高一有学习海水的运动类型。

选择性必修一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在必修一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有一定的认识,授课时不至于完全不会。

2. 能力水平:(1)由于初中地理课在初二就结束,导致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有一年的空白期,很多知识点都已遗忘。

洋流形成的演示实验(新)讲课教案

洋流形成的演示实验(新)讲课教案
洋流形成的演示实验(新)
实验目的
• 1.了解洋流(风海流、密度流、 补偿流)的形成原因;
• 2.了解影响洋流运动方向的主要 因素.
实验原理
•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 运动的主要动力,根据形成原因不 同,洋流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 补偿流三种类型。
• 本设计就是根据洋流形成的不同原 因来模拟海水的运动。
(1)模拟盐度不同、温度相同的两 种海水;
①在水槽中插入隔板,并在水槽的两 侧分别盛入温度相同、浓度不同的 盐水(水面高度一致);
②向水槽两侧分别添加不同的颜色以 清楚显示实验现象;
③抽掉隔板,观察水体的运动方向。
实验过程(二)
• 对照实验:水分子的扩散运动 • 目的:对比因密度差异而导致的海水运

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意见和建议来 改进实验。
谢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实验用具
• 透明水槽 • 纸屑、吹风机(电吹风) • 用薄膜包被(防止被墨水染色)
的木质隔板、食盐、红蓝墨水
实验过程(一)
演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①在水槽中盛满水,并在水面上洒 上纸屑,利用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 ②观察纸屑的漂移方向以及影响洋 流方向的因素。
实验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
演示密度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实验可操作性分析
• 本实验所用器具简单、步骤可行, 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有较好的 实践意义。
实验结果评价
• 通过实验演示对比,向水槽一侧添 加颜色时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我 们选择向水槽两侧添加不同的颜色 以清楚地显示实验现象。
实验的意义及教育性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内容 是高一地理课本的重点,通过演示 实验,讲解洋流形成的具体知识, 指导学生观察模型,可以形象地帮 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洋流形成的原因,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和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洋流的模拟实验》实验课

《洋流的模拟实验》实验课

《洋流的模拟实验》实验课教案【实验背景】洋流是人类所处的海洋环境中重要组成因素,它本身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包括洋流的的概念、成因、分布,以及对气候、生物的影响。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洋流通过影响沿岸气候而影响没岸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通过影响海洋生物来影响海洋渔业生产,还能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海洋航运和海水污染状况。

另一方面,人类可以主动利用洋流于海上战争、海洋航运、海洋通讯等事业。

在人类历史中,洋流对人类活动成败与否起着决定意义的案例很多。

让学生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洋流知识的记忆,更能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认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也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人类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

【实验器材】玻璃水槽、碎茶叶末(一部分要预先浸透)、吹风机、橡胶管【实验步骤】回忆上节课讲的关于“洋流”的知识。

明确洋流产生的原因和洋流的类型。

洋流模拟实验共分四种,实验器材、物品摆放在讲台上,分四个小组自选组员和实验课题,依次上台实验和讲解。

(教师演示、教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和分析)例:风海流和补偿流的形成1.在盛水器的表面标注出赤道、两极和南北半球的西风带。

把玻璃水槽注满水,放入茶叶末(两种一起放入)。

2.用吹风机通过橡胶管向赤道表面吹风(类似于赤道地带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记录现象,并分析:3.水面现象及分析(如图1):分析:在赤道地区,由于信风的吹送,水体从东向西流,形成风海流;在图中A、B两个地区的水流是由于赤道地区洋流的流动,引起水体的减少,引起补偿,形成补偿流。

水槽剖面现象及分析(沿赤道剖面,如图2):分析:由于表层水体自东向西流,E地水面降低,底层水体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相反,F地水体下降补偿,形成下降补偿流。

4.用吹风机在赤道、西风带位置同时向水面吹气,观察水面茶叶末的运动方向(如图1)。

分析:图中形成四个环流,其环流方向分别类似于气旋和反气旋,形成了分别以C、D为中心的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反气旋型环流,以及以G、H为中心的气旋型环流,由于南极地区为陆地,南半球缺少了气旋型环流(可在南极地区的位置上放上石块演示)。

洋流形成的演示实验(新)

洋流形成的演示实验(新)

洋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成因
洋流的成因主要包括风力驱动、地球自转偏向力、海水密度差异等。其中,风力是洋流形成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地球自转偏向力则使洋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海水密度差异则可引起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
影响因素
影响洋流的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海洋环境、大气环流等。地理位置决定了洋流的路径和范围,海洋环境如温度、 盐度、深度等则影响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洋流的强度和方向。大气环流则通过风力和气压系统对洋 流产生影响。
实验中,通过模拟风应力驱动下的海 水运动,成功再现了洋流的形成过程。
洋流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 动具有重要影响,是地球系统科学研 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不同风应力条件下洋流的形成机制和运动特征。
关注洋流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和影响。
结合卫星观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提高洋流预测的准确 性和时效性。
3. 将热源放置在容器的一侧,模拟太阳辐射对海洋的加 热作用。观察颜料在热源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04
4. 使用温度计测量容器内不同位置的水温,记录数据并 观察水温变化对洋流运动的影响。
05
5. 如果需要,可以使用搅拌器模拟风、潮汐等外力对洋 流的影响,观察洋流的运动变化。
06
6. 持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直到洋流运动趋于稳定或 达到预设的实验时间。
探索利用洋流等海洋动力过程进行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的可能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HANKS
感谢观看
营养物质的输送
洋流可以将营养物质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对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起 到重要作用。例如,上升流将深层富含营养物质的冷水带到表层,促进了浮游生 物的生长,进而吸引了大量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

4-2 洋流 课件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4-2 洋流 课件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季风漂流
活动
2.日本暖流(黑潮)和墨西哥湾暖流(湾流)都是副热带环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两者所处大洋 及其附近大陆地形结构的差异,它们的性质差别非常大。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2)黑潮很强大,但冬季对欧亚大陆东岸气温的调节作用比较微弱。试从季风、地形等角度 思考其原因。
答案:冬季,欧亚大陆东岸盛行偏北风,受偏北风影响,大陆东岸形成南下沿岸冷水流,阻挡黑 潮北上,使冬季黑潮对欧亚大陆东岸气温的调节作用比较微弱;同时,冬季盛行的西北季风(离岸 风)也减弱了黑潮对欧亚大陆东岸气温的调节作用。
(或其他碎屑漂浮物)、木质(或塑料)隔板、食盐、
红墨水、蓝墨水等。
2. 实验操作 (1)模拟风力作用而形成的洋流
图 4-15 模拟风力作用而形成的洋流示意
①在圆形水盆中盛满水,再在水面上撒上纸屑(或其他碎屑漂物)。
②如图 4-15,用电吹风通过橡胶管在水盆的不同部位稳定地吹拂水面(模拟低纬信风和
中纬西风)。
洋流的影响
活动
答案: (1)都柏林沿岸为北大西洋暖流,暖流对沿岸起到增 温的作用,使都柏林1月份温度较高;圣约翰斯沿岸为拉 布拉多寒流,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的作用,使圣约翰斯1 月份温度较低。 (2)走A路线,虽然距离短,但是逆风逆水速度慢,耗时 长;走B路线,虽然距离长,但是顺风顺水速度快,耗时短。 (3)洋流会对海洋污染物产生影响,一方面加快了 海水的净化,一方面又会造成污染范围的扩大。
图 4-19 哥伦布航海路线示意
谢谢观看
图 4-19 哥伦布航海路线示意
洋流的影响
活动
2.大陆东西岸某些地区的气候,受洋流作用的 影响显著。对照图3-32和图4-14,结合所学知识,举 例进行说明。
答案:欧亚大陆中高纬的大陆西岸受北大西 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同纬度 的欧亚大陆东岸受千岛寒流影响,降温减湿,形成温 带季风气候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海洋中的‘河流’——洋流”教学案例

“海洋中的‘河流’——洋流”教学案例

地理课《洋流》教学案例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

严谨且自由的地理课堂情景预设,让“生成”更有智慧。

在刚刚过去的杭九中第三届“树范杯”青年教师课堂评比中就涌现了很多这样的智慧课堂,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地理组祝嫣媛老师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已经学习过洋流相关知识,但是对盛行风只知道概念,缺乏直观的认知,对洋流的分布掌握不到位,对洋流的影响缺乏实际问题的探索。

因此本节课设计了环球航行这一主题,设计风海流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洋流分布模式;以张贴箭头的趣味活动让学生记住洋流的分布;通过环球航行路上一系列真实问题的探索掌握洋流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整节课用趣味轻松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对洋流的探究,更好地掌握洋流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设定1.能够绘制气压带风带的示意图,判读相应纬度位置的盛行风方向。

2.参与风海流模拟实验,感受盛行风的形成过程,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洋流分布模式,提高地理实践力。

3.能够根据洋流分布模式图。

结合实际海陆分布、季风等因素绘制大洋表层洋流分布图。

4.在思考洋流对日本核废水的影响中感悟保护环境,治理海洋污染的重要性;在思考纽芬兰渔场倒闭原因中反思人类过度攫取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

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过程呈现导入【教师活动】介绍我国第一位完成帆船赛事环球航行的女水手——宋坤,播放她在海上航行的视频。

提问环球航行所需掌握的技能。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海上航行需要作何准备——开船、使用定位导航、学习洋流知识等。

引发对洋流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引出本节课中心任务——对洋流的复习巩固。

活动1:绘制全球风带示意图【教师活动】风海流作为大洋上分布最主要的洋流,掌握它的分布需要先掌握盛行风的风向。

【学生活动】根据已学知识,绘制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上台用箭头表示风向。

【设计意图】回顾盛行风风向活动2:模拟演示风海流【教师活动】介绍实验器材、操作过程。

洋流形成的演示实验(新) ppt

洋流形成的演示实验(新) ppt

-
5
实验过程(一)
演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①在水槽中盛满水,并在水面上洒上 纸屑,利用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 ②观察纸屑的漂移方向以及影响洋流 方向的因素。
-
6
实验过程(二)
演示密度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1)模拟盐度不同、温度相同的两种 海水;
①在水槽中插入隔板,并在水槽的两 侧分别盛入温度相同、浓度不同的 盐水(水面高度一致);
②向水槽两侧分别添加不同的颜色以 清楚显示实验现象;
③抽掉隔板,观察水体的运动方向。
-
7
实验过程(二)
• 对照实验:水分子的扩散运动 • 目的:对比因密度差异而导致的海水运
动。 • 在水槽的两侧盛入温度相同的自来水,
并向其中添加颜色;抽取隔板,观察水的 运动方向。
-
8
实验过程(二)
(2)模拟温度不同、盐度相同的两种 海水;

-
14
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意见和建议来 改进实验。

谢谢!
-
15
-
3
实验原理
•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 运动的主要动力,根据形成原因不 同,洋流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 补偿流三种类型。
• 本设计就是根据洋流形成的不同原 因来模拟海水的运动。
-
4
实验用具
• 透明水槽 • 纸屑、吹风机(电吹风) • 用薄膜包被(防止被墨水染色)
的木质隔板、食盐、红蓝墨水
①在水槽中插入隔板,并在水槽的两 侧分别盛入盐度相同的热水和冷水;
②向水槽两侧的水中分别添加颜色以 清楚显示实验现象;
③抽掉隔板,观察水体的运动方向。
-
9
实验过程(三)
• 演示补偿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一堂基于STEAM的洋流模拟设计课》

《一堂基于STEAM的洋流模拟设计课》

2017.10.13周五第一节义亭中学地理实验室高二年级地理兴趣小组一堂基于STEAM的洋流模拟设计课《洋流》义乌市义亭中学詹青一、案例背景案例内容是义亭中学地理创新实验室进行的教具制作活动中的一节模拟设计课,教材内容取材于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结合地理创新实验室的校本教材进行设计,学时1课时。

《洋流》一课将STEM教学理念融入课堂。

STEM教育理念源于美国,其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地理实践思维,即利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本节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大气运动、水循环和洋流分布的基本内容,对洋流的动力及成因基本熟悉。

由于前期学生已经制作了系列教具、模型,已经具备一定的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本节课提供了大量的小实验素材供各小组交流、整合、设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2)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多学科知识交叉使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建立空间模型,在制作设计中体验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实践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基于液态电机的洋流分布模拟教学难点:如何清晰呈现洋流的流向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观看模拟暖寒流交汇的动画及我校获得金华市物理创新实验大赛二等奖的优秀作品《液态电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流的模拟实验》实验课教案
【实验背景】
洋流是人类所处的海洋环境中重要组成因素,它本身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包括洋流的的概念、成因、分布,以及对气候、生物的影响。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洋流通过影响沿岸气候而影响没岸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通过影响海洋生物来影响海洋渔业生产,还能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海洋航运和海水污染状况。

另一方面,人类可以主动利用洋流于海上战争、海洋航运、海洋通讯等事业。

在人类历史中,洋流对人类活动成败与否起着决定意义的案例很多。

让学生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洋流知识的记忆,更能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认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也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人类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

【实验器材】玻璃水槽、碎茶叶末(一部分要预先浸透)、吹风机、橡胶管
【实验步骤】
回忆上节课讲的关于“洋流”的知识。

明确洋流产生的原因和洋流的类型。

洋流模拟实验共分四种,实验器材、物品摆放在讲台上,分四个小组自选组员和实验课题,依次上台实验和讲解。

(教师演示、教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和分析)
例:风海流和补偿流的形成
1.在盛水器的表面标注出赤道、两极和南北半球的西风带。

把玻璃水槽注满水,放入茶叶末(两种一起放入)。

2.用吹风机通过橡胶管向赤道表面吹风(类似于赤道地带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记录现象,并分析:
3.水面现象及分析(如图1):
分析:在赤道地区,由于信风的吹送,水体从东向西流,形成风海流;在图中A、B两个地区的水流是由于赤道地区洋流的流动,引起水体的减少,引起补偿,形成补偿流。

水槽剖面现象及分析(沿赤道剖面,如图2):
分析:由于表层水体自东向西流,E地水面降低,底层水体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相反,F地水体下降补偿,形成下降补偿流。

4.用吹风机在赤道、西风带位置同时向水面吹气,观察水面茶叶末的运动方向(如图1)。

分析:图中形成四个环流,其环流方向分别类似于气旋和反气旋,形成了分别以C、D为中心的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反气旋型环流,以及以G、H为中心的气旋型环流,由于南极地区为陆地,南半球缺少了气旋型环流(可在南极地区的位置上放上石块演示)。

【实验表格】
教师演示实验后,学生完成实验表格,并小组讨论与分析。

【问题讨论】
1.你认为洋流同河流、波浪、潮汐有何异同?
2.你在海上能看出洋流整体流动吗?为什么?
3.风海流及其补偿流是怎么样形成的?
4.密度流及其补偿流是怎么样形成的?
5.你能总结出世界洋流形成与分布的规律吗?
6.洋流对地理环境哪些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