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马哲考试第2章
马哲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A 3.A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A 12.C 13.D 14.A 15.C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巴黎公社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多项选择题答案】1.BCD2.BCD3.ABC4.BC5.AB6.ABC7.CD8.AB9.BCD 10.ABCD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章课件
• 引言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背景 •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实践与认识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章
01
02
03
课程学分:3学分
授课教师:XXX
04
05
适用对象:哲学专业本科生、 研究生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本章总结
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
重点解析
本章总结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分 析现实问题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 系及其在历史发展中 的体现
物质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及其在认识世界中 的作用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与联系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 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飞跃、质态的转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
质量互变规律的应用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事物的量变,促使事物向好的质变转化。同时,也要 注意防止事物在质变中发生坏的质变。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会根据人的需要和目的进行选择和加工。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是本原,意识 是派生,物质通过意识来获得意义和价值。
04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概念
01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 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 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 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B 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哲2——7章部分课后题答案
第二章1、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6)答: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
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答: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
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学派 ( )B.不可知论学派 ( )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学派 ( )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 ( )D.唯心主义阵营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6.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1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 )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 )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20.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21.“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23.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 ( )B.唯物论(√)C.辩证法 ( )D.唯心论 ( )2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哲专业试题及答案
马哲专业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答案:C2.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A. 唯心主义观点B. 唯物主义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形而上学观点答案:B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A. 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B. 因果律、必然律、偶然律C. 矛盾律、因果律、必然律D. 矛盾律、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答案:A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答案:A5.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科学技术C. 人的主观能动性D. 经济基础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生产中价值的源泉和形成机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2. 解释什么是剩余价值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从雇佣劳动者那里获得的超出劳动者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在创造自身劳动力价值之后,继续工作以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来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关键。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加。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2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4套马克思主义原理1.C 2.C 3.C 4.D 5.D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B.道德规范C.国家政权D.艺术形式4.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6.D 7.C 8.B 9.B 10.C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11.A 12.D 13.D 14.B 15.B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D 17.B 18.A 19.A 20.C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A 22.D 23.D 24.C 25.C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唯心论的错误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26.C 27.A 28.D 29.B 30.C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B.事物的量变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B.基本适合C.基本不适合D.完全不适合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对物质的反映31.A 32.C 33.A 34.C 35.B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C.只刮风,不下雨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比D.政党的成熟程度36.D 37.D 38.C 39.D 40.B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马克思1-8章选择题大全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4.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B。
不可知论C。
诡辩论D。
二元论5.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6.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A.客观存在的B。
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
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7.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
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
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8.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9.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离B。
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际相分离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D。
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的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十七、十八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
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与局部关系B。
2020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 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 实物性B. 运动性C. 客观实在性D. 可知性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 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3.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4.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 世界是物质的B.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 世界是发展的D.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 )A. 存有B. 精神C. 物质D. 实物6. “观点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什么观点( )A. 唯心主义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 .形而上学观点D .旧唯物主义观点二、辨析题1. 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 “观点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三、简答题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2. 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四、论述题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B3. B4. D5. C6. B二、辨析题1.(1) 错误。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准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理解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3)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 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2. 准确。
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点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是指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部分。
马哲试题是对学生对于马哲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进行测试。
本文将提供一系列马哲试题以及相应的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马哲基础知识问题一:请阐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区别。
答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种对世界本质的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是意识或思维构成的,意识是主观存在的,物质只是意识的表象。
问题二:请解释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答案: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具体与抽象。
对立统一指的是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否定之否定强调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非线性性;具体与抽象强调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历史性。
辩证法的应用体现在分析问题时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基本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部分:马哲理论概述问题三:简要概括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答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对立统一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事物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否定后经过改造重新肯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问题四:请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它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还指出,历史发展不是任意的、偶然的,而是有规律地进行,主要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推动。
第三部分:马哲的实践思想问题五:请解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容。
答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容是实践的决定作用。
它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是反映和改造现实的手段。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对象的本质,并通过实践改变客观世界。
2024年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唯物论一、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二、运动观(一)运动与物质1. 定义运动是标准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2.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静止的含义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但是,在物质运动中又包含着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大学马哲论述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哲论述试题及答案一、论述题(共40分)1.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20分)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其次,它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同时,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发展地看待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
2. 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探讨这一理论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应用。
(20分)答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包括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因为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的追求使得劳动者被异化为机器的附属品,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智力和道德发展。
其次,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为人们提供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再次,通过文化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为人们提供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2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2章在线测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2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31:54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物质的根本特性是( )。
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矛盾性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4、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5、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它( )。
A、认为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B、把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C、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D、认为原子没有广延性,是不可分割的E、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混为一谈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在于( )。
A、坚持了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E、指明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3、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二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二答案你的得分:100.0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 A )。
A.联系构成运动B.先有联系后有运动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和运动完全等同2.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变化是指( C )。
A.事物的量变B.事物的质变C.事物的一切量变和质变D.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3.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D )。
A.高于唯物辩证法B.扬弃唯物辩证法C.代替唯物辩证法D.丰富唯物辩证法4.事物的内容是指( D )。
A.各种现象联系的总和B.事物诸要素的结构方式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D.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6.现实性是指( A )。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C.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D.可能性的总和7.“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是(B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折衷主义的观点8.现实可能性是指( A )。
A.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B.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C.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D.实现的可能性9.“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 D )。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10.xx战国时期的xx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句话是一种( 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0分。
马哲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与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2.不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③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④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④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①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④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4)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④唯物辩证法(5)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①朴素辩证法②唯心主义辩证法③唯物辩证法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
①历史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③主观唯心主义④先验唯心主义(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①科学之科学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③具体科学的综合④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⑤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8)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
①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④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⑤真理多元化的表现(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①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②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④理论联系实际⑤急用先学,立竿见影(10)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
①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②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④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⑤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11)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2章在线测试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2章在线测试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4、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它( )。
A、认为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B、把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C、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D、认为原子没有广延性,是不可分割的E、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混为一谈2、劳动的重大意义( )。
A、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B、劳动产生了语言C、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D、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形成和完善的基础E、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环节3、意识是( )。
A、人脑的机能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人的头脑里固有的D、有客观内容的E、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4、人类社会是( )。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C、是某种神秘力量创造的D、精神的产物E、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式5、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有()。
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E、动物的存在不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的存在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世界统一于存在。
马哲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A 3.A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A 12.C 13.D 14.A 15.C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巴黎公社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 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 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 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多项选择题答案】1.BCD2.BCD3.ABC4.BC5.AB6.ABC7.CD8.AB9.BCD 10.ABCD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 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 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
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 性形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性
相对性
真理性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众人意见标准 实用标准 实践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一方面,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价值 性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价值性。 另一方面,真理的价值性又构成了真 理客观性的主体条件,对真理的客观性 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客 观 性
决定
制约
价 值 性
真理性认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价值性
真理的价值性
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 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 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 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价值性 4、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事物。
认识客体的特点
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 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 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 性的客观依据。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 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 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的实践基础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 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 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三 真理性认识及其检验标准
(一)、认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四、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性认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 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 认识运动发展的辩证过程 三 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实践主体
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手段
是指将实践主体和客 体现实地连续起来的各种 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 的程序和方法。
主、客体的实践关系
实践
主体客体化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 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 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 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 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 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来说,它 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以人 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 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 来说,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 统一。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 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认识
真理
互பைடு நூலகம்依赖 互为条件
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B
a
B
c
B
a
C
c b
A
C
b
A
c
a
C
2+b2=c2 a
真理
b
A
a2+b2=c2
二 认识运动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 性 (四)、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从实践到认识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 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 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2、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 认识客体、已有的认识成果的 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 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 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 认识。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3、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 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 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 主体 认识 工具
认识 客体
(二)、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 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 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 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 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 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 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 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 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 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的辩证关系
真理性认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 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 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 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 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