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说课稿

合集下载

说课稿

说课稿

《咏怀古迹》说课稿凌源市实验中学杨丽丽一,2分钟教学设计介绍咏怀古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

咏怀古迹被沈德潜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

本单元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古诗如浩瀚之洋,实现上述目标,教会学生驭船之法,让他们自己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叶圣陶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才能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

因此,我把学习鉴赏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孩子从杜甫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学习方法是重点,汲取精神是难点。

二,精彩片段回顾我是通过如下教学流程实现我的教学设计的。

(一)、导入我以昭君和杜甫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交集点作为导入。

目的是为了带领学生尽快走进诗歌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传授过程:咏史怀古类诗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们又是在品读古人诗作,其实都是在历史中穿梭,诗人在穿梭中表情,我们在穿梭中悟情。

鉴于此,师生达成如下共识,咏史怀古类诗的鉴赏主要是回味的过程。

回味诗之史实,了解内容;回味诗之作者,读懂感情;回味诗之感情,读透诗作。

首先,诵读诗作,回味史实。

在这个板块中我设计四读诗歌。

首先.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着默读。

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咏怀古迹》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咏怀古迹》 说课稿

《咏怀古迹》 说课稿

《咏怀古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七言律诗。

本单元所选诗歌均为唐代诗歌,旨在让学生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这首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借咏昭君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歌通过对昭君身世、遭遇的描写,烘托出昭君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身的身世之感。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借景抒情,将抒情与叙事相结合,语言沉郁顿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但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深层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背景和文化典故的了解相对有限,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的准确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学会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古咏怀的深沉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对比等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内涵。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2)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3.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阐述《咏怀古迹》诗歌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3)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鉴赏;(3)提醒学生关注课外阅读,拓宽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主题;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咏怀古迹》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2. 学生用书:《杜甫诗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咏怀古迹”,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2)教师示范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

3. 诗句解析:(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咏怀古迹》与其他古代诗人的古迹咏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咏史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咏史诗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与《咏怀古迹》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教师对《咏怀古迹》中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诗歌内涵。
作业布置
背诵《咏怀古迹》
赏析诗歌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增强对诗歌的记忆 和理解。
要求学生从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对《咏 怀古迹》进行赏析,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 能力。
思考题
拓展阅读
针对诗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如“作 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等,以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线学习平台
提供互动学习资源和测验,方 便学生自主学习。
06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 置
课程总结
课程目标达成
课堂互动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 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 艺术特色,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本节课的课堂互动情况良好,学生积 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 题和见解。
重点难点解析
这组诗歌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外文化交 流的桥梁,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咏怀古迹》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它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是唐诗艺术的典范之一。
这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对于推动文学的 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主题思想分析
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 对他们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的敬仰。 同时,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命运和自 己的遭遇,诗人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 命运多舛的感慨。
诗歌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象征、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历史场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艺术手法分析
诗人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了情感色彩。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诗人运用象征手法 ,以历史人物的形象来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或社会现象。此外,诗人还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 象化,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课文概述《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

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尾篇,有关作者及创作背景信息前两篇均有所涉及,但该篇是咏史诗,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资料。

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主旨。

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首先让学生谈谈对王昭君的认识。

2.引入诗人笔下的王昭君,结合王安石的《明妃曲》加以理解。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3.引出杜甫的诗篇。

[设计思路]由学生对昭君的平面认知〔比如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到诗人笔下的昭君〔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即“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再到杜甫笔下的昭君及其承载的作者的情怀──基本思路是先分析昭君这一人物形象,继而分析出这一人物形象又成为诗人笔下的载志意象。

〔二〕写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某某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方案赣县中学刘敏一、教学目标1、回顾诗歌的“六读法”,基本了解古人古事。

2、分析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作者的写作主旨。

4、归纳咏古诗歌的基本鉴赏规律。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所引用的古人古事以及引导学生去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内在原因。

2、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写作主旨。

三、教学难点通过拓展阅读,归纳并总结咏古诗歌基本的鉴赏规律。

四、教学设计的理念“以点带面”,让一首诗发挥它的作用,突出其最大的特点,让学生记忆深刻,并且可以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避免传统诗歌授课的面面俱到,反而不能突出课堂的重点难点。

五、组织形式整体共同鉴赏教材的诗歌。

分组鉴赏拓展的诗歌。

六、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演绎归纳法七、教学手段通过活动的小黑板展示拓展诗歌,通过大黑板板书归纳内容。

八、教学基本思路1、引导学生通过巩固诗歌的“六读法”,剖析本诗。

感受意境,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感,明了作者的写作主旨。

2、拓展阅读,例举三首咏古诗进行对比、综合鉴赏。

3、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进一步探求鉴赏怀古诗的基本规律,教师进行适当地点拨。

4、师生共同完成对规律的表述。

九、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一)文本解读1、导入。

由“美”切入。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

自古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所有美好的人与事或物总能让赏心悦目,心生留恋。

可是并不是所有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有一个完美的归宿。

因而千百年来总有无数为美好的东西而心生遗憾。

今天,我们将与杜甫一起去见证“美”感受杜甫的心情。

2、反复诵读3、通过“诗歌六读法”基本步骤,进入对文本的解读。

①读标题咏怀古迹提问:咏的是什么情怀?观瞻的是关于什么的古迹?全诗所营造的氛围是怎样的?②带着问题进入文本,进行自读。

要求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相关词语进行回答。

(提示:读作者、读意象、读意象的修饰词、读情感词、读注释)③具体读:作者:坎坷一生、怀才不遇意象:群山、万壑、荆门、明妃、紫台、朔漠、青冢、黄昏、夜月魂、琵琶等意象的修饰词:独、空情感词:怨恨④由此可以整体感知:古迹是关于明妃,即王昭君,青冢可以作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描述诗意: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

——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独留青冢向黄昏。

——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环佩空归月夜魂。

——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分明怨恨曲中论。

——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四、整体感知:①从题目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歌?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高二语文说课稿范文之咏怀古迹

高二语文说课稿范文之咏怀古迹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咏怀古迹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说课稿之咏怀古迹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二考试网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三)字词正音(四)诗歌分析(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六)艺术技巧(七)布置作业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教案标题:《品味古迹,咏怀古迹》教学目标:1. 了解古迹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通过咏怀古迹的方式,表达对古迹的情感和思考;3. 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古迹的定义和现实意义;2. 四大古迹及其代表性作品;3. 咏怀古迹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技巧;4. 学习一首古迹相关的诗词,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1. 教案、教学PPT、白板、黑板、讲义等教学资料;2. 古迹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学作品等素材;3. 学生的写作材料和诗词欣赏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中国著名的古迹,引发学生对古迹的兴趣,并与他们进行简短的互动交流。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曾经或听说过的著名古迹,引导他们认识到古迹的重要性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二、学习古迹的定义和现实意义(10分钟)1.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古迹的定义和古迹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古迹对于我们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应该重视古迹的保护和传承。

三、介绍四大古迹及其代表性作品(15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悬挂图片等方式,介绍中国四大古迹(长城、故宫、兵马俑、大运河)的基本信息和代表性作品。

2. 辅以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每个古迹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可以进行简短的展示讲解。

四、学习咏怀古迹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技巧(10分钟)1.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咏怀古迹的文体特点,如感叹古迹的宏伟、描绘古迹的特色、表达对古迹的喜爱和思考等。

2. 分享一些经典的咏怀古迹作品,让学生从中体会写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五、学习一首古迹相关的诗词(15分钟)1. 推荐一首古迹相关的诗词,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或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 通过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描写手法,让学生了解古迹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咏怀古迹》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赏析诗歌【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

(2)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3)掌握诗的基本句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咏怀古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2. 诗人表达的情感。

3. 诗的基本句式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3. 诗的韵律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咏怀古迹》。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教师分析诗的句式和韵律,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受,交流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咏怀古迹》。

(2)课后练习:分析诗中的典故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古迹的古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古迹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咏怀古迹》为灵感,创作一首描写古迹的诗歌,可以是现代诗也可以是古体诗,以此锻炼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咏怀古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咏怀古迹》,了解诗文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咏怀古迹》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齐读诗文,巩固记忆。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背诵或默写诗文。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

(2)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咏怀古迹》杜甫意象:古迹、荒草、落日、秋风修辞手法:对偶、拟人、比喻表现手法:咏史抒怀、借景抒情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的内容和技巧。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总结和改正。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咏怀古迹》,该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绘了诗人游历荆楚古迹的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2. 领悟诗人通过对古迹的描绘,抒发对历史沧桑、英雄人物的感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咏怀古迹》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古迹抒发的情感,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楚古迹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咏怀古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怀古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意象,并阐述其意义。

7. 课堂拓展: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咏史古迹的诗歌,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意象:江流、山色、古迹、英雄。

3. 情感:怀古、感慨、赞美、忧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咏怀古迹》中的意象,结合历史背景,阐述诗人的感慨。

答案:诗人通过对江流、山色、古迹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怀古之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2. 课后阅读:阅读杜甫的《登高》,分析其与《咏怀古迹》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咏怀古迹》,使学生了解了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后反思,应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同时,可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咏怀古迹》课件

《咏怀古迹》课件

《咏怀古迹》课件xx年xx月xx日•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目录•学法指导•板书设计01教材分析《咏怀古迹》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的文言文,它是一组由五首古诗组成的组诗,每首诗吟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感触和思考。

本篇课文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篇目之一,也是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学篇目之一。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1教材的处理23首先,要结合教材的注释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式和语法。

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最后,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版本或不同作者的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本篇课文是一组由五首古诗组成的组诗,每首诗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难点,但也有相互联系和呼应的地方。

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上,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课文特点及教学重点02教学目标掌握《楚辞》的基本知识和背景理解《楚辞·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掌握《楚辞·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知识能力目标03通过写作实践,尝试运用《楚辞·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过程方法目标01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入理解《楚辞·离骚》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0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和总结《楚辞·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及其在整首诗中的作用情感目标通过深入理解《楚辞·离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爱好03教学过程引出主题教师以提问“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呢?”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说课稿

《咏怀古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唐诗,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

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七言律诗的格律美、音韵美,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其爱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感悟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杜甫诗歌的风格。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在众多咏叹诗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高二 人新课标 《咏怀古迹》 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高二 人新课标 《咏怀古迹》 公开课件
思考: 全1、诗的这感首情咏基史调诗—吟—咏感的伤对、象叹是惋谁? 要2、读得诗稍人慢在,诗读中得寄深托沉了,读怎出样点的感情伤感。? 3、分析颔联中“自”“空”的表达效
果。
挖掘二者连接点
人物 角度
时代 才情
诸葛亮
战争频仍 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杜甫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借史咏怀
1、抒怀才不遇之情 2、抒思乡之情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思乡难归
(深沉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琵琶之音诉凄怨之情
“悲昭君以自悲也”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 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 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 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 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 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 的连接点。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五首教案说课稿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五首教案说课稿

《咏怀古迹五首》教案咏怀古迹五首课时编号: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教学重点:理解王昭君的形象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在王昭君的命运里寄托了什么感情?二、评讲: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

“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3.”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4.释“连”“向”“青冢”“紫台”“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

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说课稿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咏怀古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首。

本单元的唐诗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趣。

《咏怀古迹》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咏怀古迹》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一首,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因此,高二语文诗词教学应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同时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对昭君形象的刻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作者借古伤今的情怀,进一步上升到作者自己个人的际遇以及对国家的深沉情感,体味作者在暮年之时人生真善到美的沉淀。

四、说教法朗读法诗歌是文学中的,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

杜诗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

因此我选择以朗读法贯穿整个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唐诗,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

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及背景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七言律诗的格律美、音韵美,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其爱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悟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杜甫诗歌
的风格。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在众多咏叹诗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简介[学生演说]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 诗歌开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群山起伏,连绵
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目的: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板书)
2. 请从对仗和效果方面鉴赏颔联。

“一去”与“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朔漠”对“黄昏”,时空相对,何等的空旷凄清!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工整的对偶,内涵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
3.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五)延伸拓展:
本首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的悲苦情怀。

(六)堂上总结
古有昭君,今有杜甫。

一个是夜月归魂的窈窕红颜,一个是暮年多病的白发老者。

他们心中时时有国家,处处怀故土,两者身上共同显现出一种“深厚博大”的气质。

今昔相较,唯来者可追。

同学们,你们也要如昭君杜甫一般,时时深厚,处处博大!
(七)说作业:摘抄并赏析《咏怀古迹》其他四首中的一首。

(八)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远嫁大漠
怨远葬他乡借古伤今
魂魄空归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