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教案.doc

合集下载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2篇)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2篇)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层次美、语言美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

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

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二字雅词:峰峦招牌点缀预兆轻盈绫纱鳞波崩塌弥漫征兆四字雅词: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丝丝缕缕朦胧不清密密层层连绵不断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鲁教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ppt课件(2)

鲁教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ppt课件(2)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 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 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 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 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 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语言品味: 1、认真思考讨论“课后题二”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 的渡江情况。
安庆 九江
芜芜湖湖
江江阴阴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 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 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新闻的结构: 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
闻 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 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
五 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中1、2组题目。
2、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语言 的准确性?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 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 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 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 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 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 十万人。 (原文)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 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活动课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侵略》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活动课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侵略》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活动课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侵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活动课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侵略》,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模拟时事报道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历程,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时事观念可能还不够强烈,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时事报道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2.难点: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记者,模拟时事报道的形式,报道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历史事件。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讲解示范:教师对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图片、文字和数据。

2.材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供学生研究和学习。

3.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侵略与反侵略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近代以来我国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历程。

初中作文时事热点教案

初中作文时事热点教案

初中作文时事热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时事热点,关注社会动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时事热点的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关注度高的时事热点,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社会道德等。

2. 分析时事热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时事热点,如原因、影响、解决方案等。

3. 写作指导:教授写作技巧,如观点表达、论据支撑、逻辑顺序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时事热点,引起学生兴趣。

2. 分析时事热点: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写作指导:教师教授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 作文练习:学生根据时事热点和写作技巧,进行作文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关注时事热点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时事热点的了解程度,关注度。

2. 学生在分析时事热点时的思维深度,观点独到性。

3. 学生在作文中的观点表达,论据支撑,逻辑顺序等写作技巧的应用。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应关注时事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事热点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教师在写作指导环节,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让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学生需关注时事热点,了解社会动态。

2. 学生根据时事热点,撰写一篇作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初中时事课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时事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的时事热点,提高时事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时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时事热点,提高时事素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时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时事新闻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新课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2.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新课内容,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国内外时事热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事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3)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时事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观点的能力。

3.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巡视指导。

(3)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提高时事素养。

5. 课后作业(1)学生课后关注国内外时事,了解最新动态。

(2)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时事评论、制作时事海报等。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时事,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课堂与时代同步。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事素养,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3.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时事教材2. 互联网:新闻网站、视频网站等3. 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辩论赛等4. 课后作业:时事评论、时事海报等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等。

2. 课后作业:作业质量、完成情况等。

3. 期末考试:时事素养、分析判断能力等。

鲁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

鲁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

鲁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概述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词汇、语法和句型,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我们将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二、教材内容分析鲁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语言知识、日常会话、阅读理解和写作技能等模块。

我们将通过分析每个单元的主题和知识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解析教学的重点将放在英语词汇的记忆、语法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日常会话的实践中。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任务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我们将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六、学生学习评估我们将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等。

通过评估,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我们将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措施。

同时,我们将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本学期鲁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的教学计划,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期待与学生们一起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鲁教版七上《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word教案

鲁教版七上《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word教案

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活动主题:侵略与反抗活动目标:1、通过搜集、选择、整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图片、实物、史料,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模拟时事报道,加深对中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时事报道的交流、展示、评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通过撰写事实报道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感悟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活动重点及处理办法:掌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认识侵略者的本质。

通过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雄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使学生树立起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心。

活动难点及处理办法:各小组对资料的搜集、加工与整理;撰写报道内容的时空顺序。

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研讨。

教师深入各组进行指导。

活动的设计思路:把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划分成四个板块:即列强的侵略、列强的侵华罪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结果与原因分析感悟与启示。

活动方式:1、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结成四个合作小组。

2、师生分别搜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

3、师生共同展示搜集的成果。

4、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5、约定评价标准(简练、醒目、深刻、准确);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全班投票等方式,评出优秀作品。

活动时间与要求:1、一小时。

2、每个同学要分工明确,推荐出的组长召集并给组员分派任务;3、搜集整理资料3天,组内交流、讨论1天,撰写报道文章3天。

4、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通过采访、朗读、多媒体展示等形式,进行交流。

5、标题醒目,时间、地点明确,内容具体过程清楚,文字简洁。

活动延伸:在这次活动课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把“时事报道”文稿,分组分类编制图文并茂的“侵略与反抗”时事快报。

让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享受这一活动带来的收获与成功的喜悦。

环境布置及教学设备:1、黑板上设计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的版面,以突出主题。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活动课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侵略》教学设计1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活动课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侵略》教学设计1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活动课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侵略》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活动课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侵略》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时事报道的方式,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认识这些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事件,通过这些事件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侵略与反侵略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不能深入理解事件背后的历史规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认识这些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时事报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2.难点:分析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记者,模拟时事报道的形式,报道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战争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3.史料分析:提供相关历史史料,让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战争事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准备模拟时事报道的场地和设备。

3.划分学生为不同的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事件进行研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这些战争的基本情况。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活动课 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活动课 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活动课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活动课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社会调研的方式,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家乡的历史变迁、家乡的重要人物、家乡的文化传统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家乡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探究和系统的整理。

学生对于实践活动比较感兴趣,通过社会调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变迁,认识家乡的重要人物,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

2.过程与方法:通过社会调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认识家乡的重要人物,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整理和分析调研结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社会实践法: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调研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学生的家乡,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准备调研所需的数据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呈现自己准备的历史资料,包括家乡的历史变迁、重要人物和文化传统。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社会调研任务。

学生需要根据呈现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家乡的历史变迁、重要人物和文化传统。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历史变迁对自己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历史变迁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传承家乡的文化传统。

2021初中时事教育教案

2021初中时事教育教案

2021初中时事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2021年国内外重大时事内容,提高时政素养。

2.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时事问题,提高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2. 时事分析与评论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2021年国内外重大时事,激发学生兴趣。

2. 主体部分:(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2021年国内外重大时事,如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国际事务等。

(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感兴趣的时事话题,进行深入研究。

(3)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研究心得和观点。

(4)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时事问题,提高思辨能力。

3.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时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时事分析与评论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时事新闻资料:教师收集整理2021年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用于教学参考。

2. 网络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时事信息,拓宽视野。

3. 参考书籍:教师推荐相关时事评论书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时事问题。

六、教学建议1. 注重时事教育的实效性,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时政素养。

2. 教师要关注时事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最新的时事知识。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时事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高思辨能力。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5. 定期进行时事知识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鲁教版七年级政治上册教学计划

鲁教版七年级政治上册教学计划

鲁教版七年级政治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与要求如下:1.知识与理解:掌握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理解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

2.能力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概览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国家与公民、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民主与法治等。

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难点:1.政治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学生对抽象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政治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政治生活中。

4.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确保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分配均衡,同时留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巩固。

六、课堂管理与评价1.课堂管理: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和规则,确保教学秩序井然。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2.课堂教学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如学生反馈、作业检查、课堂表现等)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七、实践教学与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政治机构或历史遗址,了解政治制度和历史背景。

2.开展模拟选举、辩论赛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时事报告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时事报告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适用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进展,掌握一些关键科技成果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教学重点:1. 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

2. 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复杂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科技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时事报告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进展。

2. 提问:同学们平时都关注哪些科技创新新闻?对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有何看法?二、主体教学(30分钟)1. 第一环节:成果展示- 教师展示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如5G技术、量子计算机、高速列车等。

-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

2. 第二环节:案例分析- 教师挑选典型案例,如华为在5G技术领域的突破,引导学生分析成功的原因和影响。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并总结科技创新对企业、产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 第三环节:知识拓展- 教师介绍科技创新背后的科学原理,如量子力学、材料科学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时事报告的主要内容,强调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技创新,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请学生收集一篇关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并在下次课上分享。

2. 写一篇关于科技创新对个人成长的感悟,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时事报告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初中时事课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时事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意义和主要成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分析时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意义。

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成果。

教学难点:1.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影响。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时事报道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背景知识,收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一带一路”相关信息。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a. 国际形势变化。

b. 我国经济发展需求。

c. 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2. 讲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a.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b. 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

c. 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3. 讲解“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成果:a. 项目合作成果。

b. 经济发展成果。

c. 国际合作成果。

三、案例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在某一具体领域的成果。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意义和主要成果有哪些?2. 学生回答问题。

二、拓展延伸1. 讲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影响:a.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b. 对我国周边国家的影响。

c.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2. 讲解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a. 关注国际新闻。

b. 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c. 学习国际礼仪。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未来发展有哪些机遇和挑战?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意义和主要成果的掌握程度。

时政导入教案模板初中

时政导入教案模板初中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时政新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分析时事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时政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析时政新闻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提高他们的兴趣。

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时政新闻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时政新闻材料,如报纸、杂志、网络文章等。

2.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时政新闻和分析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时政新闻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关注时事的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平时都关注哪些新闻?为什么关注这些新闻?3. 教师总结:时政新闻关系到国家大事,了解时政新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社会动态,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二、时政新闻分析1. 教师展示近期的一条时政新闻,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如事件背景、涉及人物、政策影响等。

3. 各组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时政新闻分析方法1. 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时政新闻分析方法,如归纳法、比较法、批判性思维等。

2. 以实际案例为例,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时政新闻。

3. 学生练习分析,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讨论与交流1. 教师提出一个与时政新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关注时事、分析时事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时政新闻分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评估学生对时政新闻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通过课后作业或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1.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兴趣。

2. 如何提高学生在时政新闻分析中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时事新闻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时事新闻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时事新闻的基本概念,掌握时事新闻的报道特点,学会关注时事,培养新闻素养。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时事新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时事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会搜集、整理、分析时事新闻。

3. 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素养。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时事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2.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时事新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时事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最近关注的时事新闻。

(二)新课讲授1. 讲解时事新闻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分析时事新闻的报道手法,如标题、导语、正文、背景等。

3. 举例说明时事新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

4. 指导学生如何搜集、整理、分析时事新闻。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2.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1. 收集一篇时事新闻,分析其报道手法和特点。

2. 写一篇关于时事新闻的短文,谈谈自己对时事新闻的看法。

3. 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定期与同学交流心得。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兴趣是否得到提高?3.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七、板书设计一、时事新闻概述1. 定义2. 特点3. 作用二、时事新闻的报道手法1. 标题2. 导语3. 正文4. 背景三、时事新闻的搜集、整理、分析1. 收集2. 整理3. 分析四、时事新闻素养的培养1. 关注时事2. 独立思考3. 批判性思维通过以上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鲁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1.1多彩的生命世界word教案(12)

鲁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1.1多彩的生命世界word教案(12)

多彩的生命世界(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一、多彩的生命世界(板书)(二)教学活动过程一、多彩的生命世界(板书)活动一1、展示交流火星、月球的照片,2、看一看 (书上的图片)高原因为有了鹿群、海底有了动植物才有了活力,才有了生机。

活动二:搜集与交流课前我们让大家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生命实体的照片,大家都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许多很有意义的图片,我们大家一起共同欣赏、研究一下,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大家注意仔细观察一下我们。

边的多彩的生命世界。

(图片展示,师简单介绍)活动三:说一说通过观察这些多姿多彩的图片,大家一定感叹这些生命的伟大与可贵,自然界因为有了生命才多姿彩,你们心中的生命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简述)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1.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活动四:读一读(书本P4:小鱼的故事)学生简单阅读小故事他们对待浅水洼中危在旦夕的小鱼的态度:(1)无所谓(2)很“在乎”思考:到底怎样对待这些脆弱的生命呢?谁的态度更值得我们肯定呢?(学生回答)师: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正是人类和其他众多的生命才构成了一个共存共荣的生命大系统。

因此,我们应该对大自然抱有感激之心,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其他生命。

活动五:做一做:(教材P5页)思考: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应怎样爱护环境、保护生命的多样性?写一则公益广告用语,警示人们善待其他生命。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并检查完成情况)2.人的生命的独特性师:生命是多彩的,但生命又是独特的,请大家思考一下:人与动植物相比有哪些独特的本领?生:回答从金字塔、万里长城、蒸汽机、计算机、航天飞机……来看,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无不体现出人类伟大的创造力。

师:(进一步引导)那么人类之所以能如此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归根到底在于什么呢?教师出示漫画——“苹果树下的牛顿”。

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牛顿思考苹果之所以会落地的原因,从而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

鲁教版综合实践活动初一上册计划.doc

鲁教版综合实践活动初一上册计划.doc

2018——2019年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一、教学目标通过调查讨论,开展主题活动,理解学习行为的含义,了解良好的学习行为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从而指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践操作,了解饮食与健康的重要性。

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的发展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身边的残疾人,让我们用真挚的爱为他们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尊重他们,关爱他们。

通过调查身边的民俗活动,了解悠久历史,了解日新月异的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调查、采访,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人们与电脑的关系,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增强学生合理使用电脑的意识。

通过对敬老院、消防大队、南流农村、街道等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适应社区的生活能力,争做社会主义下的新公民。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初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 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材分析及处理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

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合作程度等。

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和个性化表现,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活动课一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活动课一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摘要本文是对模拟时事报道活动课一的记录。

通过参与这一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侵略和反抗的概念,并通过模拟的方式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活动课的设计使我们能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并思考当今世界侵略与反抗的形势。

介绍侵略和反抗是历史上重要的主题之一。

通过模拟时事报道活动课一,我们有机会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这一主题,增进对历史事件、政治冲突以及侵略与反抗的理解。

活动内容活动课一的主题是侵略与反抗。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被分成不同的群体,并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

有的人饰演侵略者,有的人饰演反抗者,还有的人饰演观察者。

我们被要求根据给定的情景,就侵略和反抗的动机、手段以及后果进行讨论。

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学习了一些历史案例,以加深对侵略和反抗的理解。

我们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什么是侵略,什么是反抗,侵略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反抗的形式和策略等等。

这些问题的讨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侵略与反抗问题的基础。

在角色扮演中,我们被要求根据我们的角色身份以及情景,展开讨论和辩论。

侵略者必须解释其侵略的原因和目的,而反抗者则需要阐述其反抗的理由和手段。

观察者通过观察和记录这些讨论,从中分析和总结。

讨论和成果活动课一的讨论充满了激烈的辩论和深入的思考。

我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侵略和反抗的动机和手段。

有的人认为侵略是为了资源和权力的扩张,而反抗则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和权益。

另一些人则认为侵略和反抗都是相对的,取决于不同的立场和利益。

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侵略与反抗的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在一些情况下,侵略者可能有合理的动机,而反抗者可能采取过激的手段。

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解决侵略和反抗的冲突,并避免人类遭受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加深了对侵略与反抗的理解,也学会了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最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历史案例和现实生活中侵略与反抗的问题并不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影响,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初中时政课教案

初中时政课教案

初中时政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时政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时事政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战略任务。

2.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

4.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5. 新时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了解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战略任务(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并解释其主要含义。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我国新时代的战略任务是什么。

3. 教学环节二: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教师讲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其特点。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和成果。

4. 教学环节三: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5. 教学环节四: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教师讲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讨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6. 教学环节五:明确新时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如何履行历史使命和承担责任。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行动计划。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重要性,并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战略任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知水平。

3. 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伟大成就的感知和认同。

4. 学生对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和作用的了解程度。

5. 学生对新时代青少年历史使命和责任的认知及其行动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活动主题:侵略与反抗活动目标:1、通过搜集、选择、整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图片、实物、史料,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模拟时事报道,加深对中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时事报道的交流、展示、评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通过撰写事实报道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感悟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活动重点及处理办法:掌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认识侵略者的本质。

通过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雄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使学生树立起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心。

活动难点及处理办法:各小组对资料的搜集、加工与整理;撰写报道内容的时空顺序。

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研讨。

教师深入各组进行指导。

活动的设计思路:把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划分成四个板块:即列强的侵略、列强的侵华罪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结果与原因分析感悟与启示。

活动方式:1、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结成四个合作小组。

2、师生分别搜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

3、师生共同展示搜集的成果。

4、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5、约定评价标准(简练、醒目、深刻、准确);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全班投票等方式,评出优秀作品。

活动时间与要求:1、一小时。

2、每个同学要分工明确,推荐出的组长召集并给组员分派任务;3、搜集整理资料3天,组内交流、讨论1天,撰写报道文章3天。

4、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通过采访、朗读、多媒体展示等形式,进行交流。

5、标题醒目,时间、地点明确,内容具体过程清楚,文字简洁。

活动延伸:在这次活动课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把“时事报道”文稿,分组分类编制图文并茂的“侵略与反抗”时事快报。

让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享受这一活动带来的收获与成功的喜悦。

环境布置及教学设备:1、黑板上设计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的版面,以突出主题。

2、多媒体设备活动过程:播放《国歌》或《命运交响曲》,烘托气氛。

主持人:1840年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四万万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为了中华的崛起,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

请你作为一名记者,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将你见到的这幅交织着腥风血雨,凝聚着亲仇爱恨的历史画卷告诉世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请用你这正义之笔,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把中国人民的不屈反抗镌刻在历史丰碑上吧!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一个板块:国门洞开、社会沦陷──列强的侵略(A组)记者1: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并于19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记者2:19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俄国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

记者3: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就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程度。

记者4: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开始侵略中国,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其他成员补充: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阿古柏和俄国还曾侵占过我国的新疆地区。

组长总结:从1840年至1901年,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主持人:西方列强不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更为可耻的是他们还对中国进行了大肆的抢劫和惨无人道的杀戮。

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血海深仇──列强的侵华罪行(B组)记者1:我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

下面请看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报道:(1860年10月6日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价值超过600万镑。

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

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总之,每个人都似乎不愿放弃这个特权,纵情肆意,予取予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

”这伙明火执仗的强盗,从军官到士兵,每个人都是腰囊累累,满载而归。

充分暴露出侵略者无比贪婪、穷凶极恶的本性。

记者2:(10月9日电)为了掩盖劫掠的罪行,英国侵华军全权代表额尔金提出“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

这个决定立即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

于是,额尔金下达了焚毁圆明园的命令。

一座举世无双的名园胜苑数日之间竟化为一片废墟。

*运用多媒体展示焚毁前后圆明园的图片。

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记者3:正像法国大作家雨果谴责英法联军暴行时所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

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

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

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主持人:劫掠圆明园的罪行,充分暴露了侵略者贪婪、野蛮和残暴的丑恶本质。

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也遭到世界正义人民的痛斥。

西方列强不仅劫掠、放火,而且杀人如麻,另人发指。

请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一篇报道:记者4: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死难者近两万人。

(多媒体展示图片)日军为掩盖自己的罪行,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并用木牌写上“清国阵亡将士之墓”,借以欺骗世界舆论。

主持人:下面还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北京的一篇报道:记者5:1900年8月×日电:“(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

”“(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

……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

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

”“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逐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

……随意奸宿。

”(多媒体展示图片)主持人: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丧权辱国,使中华民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耻辱。

从列强侵略中国的那一天起,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就举起了团结御辱、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旗帜。

他们奋起抗争,奋发图强,前赴后继,历尽艰辛,谱写出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板块:血铸中华──中国人民的反抗(C组)记者1:关天培虎门殉国:1841年2月25日,英舰18艘向虎门发动进攻,关天培与游击麦廷章在靖远炮台率将士奋勇抵抗。

26日下午英军再度发动猛攻,琦善拒发援兵,关天培孤军奋战,受伤十余处,仍亲燃大炮杀敌。

最后与守炮台将士400多人壮烈牺牲。

记者2:三元里民众抗英: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数千群众包围了被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

英军司令卧乌古率兵出击。

抗英群众且战且退,将英军诱到牛栏冈。

一声锣响,杀声四起,埋伏在山冈周围的七八千群众冲出来,把英军团团围困。

三元里人民手执长矛、大刀、锄头、铁锹,奋勇杀敌。

这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英军火药淋湿,枪炮失灵。

抗英群众越战越勇。

穿着长筒皮靴的英军在泥泞的田野里跌跌撞撞,行动不便,有的被活捉,有的被打死,有的跪在地上举手求饶。

记者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860年8月,洋枪队配合清军进犯青浦的太平军。

太平军将领李秀成亲率援军赶到。

敌人用炮火猛轰太平军,太平军镇定自若。

华尔误以为没有还手之力,就指挥洋枪队冲锋。

太平军瞄准洋枪队冲在前面的士兵,一阵射击把洋枪队打的落花流水。

华尔也身中数弹,从马上栽下来,被部下救走。

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

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记者4:邓世昌血洒黄海:多媒体播放《甲午战争》中邓世昌及北洋舰队与日军激战的场面。

解说:1894年9月17日,邓世昌与全舰250余名官兵同时壮烈殉难。

可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记者5:义和团奋勇杀敌八国联军威风扫地:(北京站记者报道:1900年6月15日)义和团1万多人开始围攻教堂。

前锋40余人死于帝国主义武装的枪弹之下,团众仍猛攻不止。

自6月17日,部分清军也参加了进攻。

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之下,钟楼楼顶被掀起,正堂顶上的白十字架被打落。

在战斗中,义和团制造了一种火箭武器射入教堂,“力大穿屋”,而且尾部带有火种,可以引起燃烧。

义和团还用挖地道、埋地雷战术,打死打伤大批侵略军,法国军官恩利毙命。

到8月16日为止,义和团包围西什库教堂达63天。

(天津站记者报道:1900年6月18日)曹福田带领义和团数千人和部分清军猛攻老龙头火车站,同沙俄军激战十多个小时,打死打伤俄国侵略军500余人。

从6月底开始,清军马玉昆部与张德成、曹福田带领的义和团配合作战,接连几天向老龙头车站发动猛烈进攻,阵地几次易手,并把车站以北的据点全部收复,杀伤敌军100多人。

八国联军记者:“华人此次甚勇敢,为从来所未见,向尚不信其有此耐战之心,目下观之,彼等之勇猛及耐心之处较被围西人之心更胜矣。

”主持人:通过刚才的报道,我们知道: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有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虎门殉国、三元里民众抗英、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邓世昌血洒黄海、义和团奋勇杀敌。

但是最终中国仍然摆脱不了挨打、失败的命运,这是怎么回事呢?从失败的教训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四个板块;沉思过去面向未来──结果与原因分析、感悟与启示。

(D组)、学生1:政治上:清政府政治腐败,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妥协投降,使清朝政局动荡,国家日趋衰落,造成中国社会的积贫积弱。

学生2:经济上: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由于与世界隔绝,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学生3:军事上: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导致军备废弛,装备落后。

大刀、长矛怎么能与坚船利炮相抗衡。

组长总结:落后就要挨打。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