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发展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研究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研究二十一世纪是我国全面实施现代化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国民素质和人才素质,而国民素质与人才素质又取决于教育,“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21世纪。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新课程追求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对话的,利于师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积极互动、共同成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融融的师爱氛围。
教师对学生满腔热忱,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使师生产生亲合力,使教与学达到最高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善师生关系的对策教师教学行为工作素质与师生关系。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
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与反思
其他教师发生联 系 , 要与学 生 家长进 行沟 通 和配合. 课程 的综合化趋 势特别需要教师之 间的合作 , 同年 不 龄、 不同学科的教师 要互相 配合 、 齐心协 力地 培养 学
算 、 文 、 园设计等 知识 . 语 校 正如有 些教 师说 的“ 现在
的 书 越 来 越 难 教 . 学 科 问 的知 识 联 系 对 教 师 的 知 识 ”
水平和教学能力 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 究强调教师之 间以及在课 程 实施等 教学 活动 巾 的专 业切磋 、 调合作. 协 教师不仅要 注重教师之 间的合作 , 不 同年级 、 不同学科 教师 的相互 配合 , 好 自己 的学 教 科, 还要 主动关心和积极 配 合其 他教 师的教 学 , 以 可 采用听课 、 交谈 、 协作 、 帮助 等形式 开 展互助 合作. 另 外, 家庭教 育的重要性 不言 而喻 的 , 师必 须处 理好 教
成 自我 反 思 的意 识 和 自我 监 控 的能 力 . 四 、 课 程 中的 师 师 关 系 新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师 除 了 面 对 学 生 , 要 与 周 围 教 还
、
新 课 程 中 的 师 生 关 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 认为 , 师就 是老 师 , 老 学生 就是 学生 , 我上我 的课 , 你听你 的课 , 只要你上课不捣 乱就 可以了 , 而新课程要求 老师提高素质 、 更新 观念 、 转变 角色 , 在师生关 系上 , 强调尊重和赞赏. 如果你干 扰我 的教 学 , 的点 名批 评 , 的 巴掌 伺候 , 老师 的眼 轻 重 在 里, 学生都是小孩 , 就像 自己家 的孩子 , 动不动就 非打
小学生学生教师关系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学生教师关系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小学生学生教师关系的探讨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这种关系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学生教师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应重视培养和维护良好的学生教师关系。
1. 引言小学阶段是儿童人格塑造和学习基础建设的重要时期,而学生教师关系则是影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学生教师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促进学业成绩的提升。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学生教师关系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2. 学生教师关系的特点2.1 师生互动学生教师关系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包括双向的言语、行为和情感交流。
在学生教师互动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身份认同学生教师关系中,学生对教师的认同与情感投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有着重要影响。
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与互动,逐渐建立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2.3 权力关系学生教师关系中存在一定的权力差异,教师作为学生的权威人物,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进行引导和管理。
然而,权力差异也需要合理平衡,以保证教师的指导具有积极影响。
3. 影响学生教师关系的因素3.1 学生个体因素学生的性格、能力、家庭环境以及自我认知等个体因素对学生教师关系产生影响。
不同的学生个体特点会对学生教师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3.2 教师个体因素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以及对学生的关注与支持程度等因素也会对学生教师关系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需积极关注学生需求,以建立积极、稳定的学生教师关系。
3.3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文化、教育政策和教师工作环境等学校环境因素对学生教师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师发展机会,以促进学生教师关系的良好建立。
4. 学生教师关系对学生的影响4.1 学习动力的激发良好的学生教师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互动关系研究
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互动关系研究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培养后代、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互动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互动关系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中,重视教与学互动关系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与学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在美国,就有学者开始探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
在中国,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与学互动关系的重要性,开始探索教学实践中的教与学互动关系。
教与学互动关系的实践研究具有复杂性和变化性。
无论在教与学互动关系的哪一个阶段,都不应该只注重单点技术的应付,而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分析和个性化指导。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教师关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指导并开展意见征求。
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和意见,能够更好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扫除阻碍学生合理互动与交流的障碍方面,教师还可以采取细化评价体系、培养学生互助精神等手段。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相互调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习惯性的学习行为,是现代教育过程中必须着重注意的问题。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建立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总的来说,教与学互动关系的强调是希望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上的发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发挥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研究
生”与学生一起探索师生所达成的共识。 , 上述理念的 I 【 黄志成, 2 ] 王俊. 弗莱雷的“ 对话式教学述评” . 全 实施,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逐步建构起形 l 球教育展望,0 16. 20 ()
成新型教学行为所必需的新理念。
J
[ 3 ]叶澜. 重建课程教学过程. 教育研究,02 20
一
、
1 . 教师是课堂 实践活动的对话者
I 学生 学的行为多 限于教 师对作品 的条分缕 析 的内容
教师是课堂实践 活动的“ 对话者” 是相对于传统 I , 的记忆。长期以往 , 特别是在以应试 为导 向的教育文
教学中教师的“ 讲授者” 行为而言的。 在传统的教学实 l 化的影响下, 对知识的理性分析被发挥到极致。 践活动中,教师的职能大体如韩愈所说的 “ 传道、 l 授 19 年全国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引发了新一 97
教学的目 标。与之相适应 ,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由传 ! 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和满堂说。从表面上看 , 学生课
统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感悟转向对语文教材的理性的 ! 堂活动多起来了,但是总体看来实施效果不尽如人
系统的分析。这一转变 , 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语 I 意。在表面热闹的背后, 学生的深层思维并没有被激
地体现为一群个体 在共 同探究有关课题 的过程 中相 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
互影响。 舍恩认为 , 在这种框架 中, 学生可能对教师的 J
参考文献
权威“ 延缓不信任”相反通过行动和交互作用向教师 l ,
[ 1 ¨美】 后现代课程观. 多尔. 王红宇, 北京 : 译 教
“ 随之产生 的能力” 开放 。 相应地 , 教师将 “ 乐于面对学 育科 学出版社 ,00 20.
学生的抬头与低头——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调查及反思
学生的抬头与低头——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调查及反思学生的抬头与低头——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调查及反思学生的抬头与低头——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调查及反思内容摘要:教师课堂效率的提高,课堂效果的展示离不开教师对课堂上,作为主体的学生行为的关注。
如何发现教学过程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反思与调整?本文从学生在课堂上“抬头”与“低头”两个行为进行调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作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行为调查反思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除了自身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外,最重要的则是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如何将自己准备的知识让学生知晓并理解,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成?笔者从课堂教学中学生“抬头”与“低头”两个简单的行为中,思考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并进行反思改进。
一、课堂实例中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展示【课堂调查展示一】时间:3月10日周二下午第三节授课教师:王老师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课题: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听课位置:教室最后面观察学生范围:最后一排(8名学生)教师行为:1、提问共27 次2、讲述(讲解)时间共16分钟左右3、板书时间共1分钟4、用实物做形象展示次数共1次学生行为:1、个别回答时间共6分钟次数共2次(3名低头走神)2、集体回答时间约9分钟次数共25次(2名未参与其中)3、自主看书时间共5分钟次数共1次(1名在发呆)4、倾听时间共15分钟(3名出现发呆、走神、或者低头看书情况)5、朗读时间共1分钟次数共1次6、讨论时间共1分钟次数共1次(2名低头看书未参与)7、观看视频时间共2分钟次数共1次课堂总体情况描述:从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时间上进行比对得出,教师讲述讲解的时间接近一节课的一半。
这堂课教师语速较快,内容丰实,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积极性较高。
大多数学生听讲认真,学生参与形式多样,参与个别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比较多。
学生行为当中完全倾听老师讲述的时间与讨论、自主看书等行为的时间对半。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正确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使师生关系民主化;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情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和谐、融洽。
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师生关系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6-025-0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的沟通交流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放下高高的架子,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怎样使师生关系更和谐、融洽?下面我谈几点看法:一、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与学生平等相处。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看学生,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在学生眼里,特别是小学生总是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只要是老师说的和做的肯定是对的。
随着信息时代步伐的飞速前进,学生眼里的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神圣了,学生对老师的话也不再是唯命是从了。
作为教师也要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与学生平等相处。
作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做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思想的转变随之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等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上课,不再是说:“这节课我讲的内容是……”。
而是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共同解决。
”“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
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应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站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讲课不再是一言堂、满堂灌。
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采取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讲台不再是教师的专用舞台,是师生的共同舞台,教室是师生的共同阵地,师生之间是并肩作战的伙伴,教师应让学生感觉是那么平易近人。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一、引言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二、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1.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匡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能够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专业发展能够使教师更加熟悉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专业发展获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匡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教师通过专业发展获得的管理技巧和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安全、舒适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三、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而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通过专业发展获得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专业发展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通过专业发展获得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匡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匡助教师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进而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教师通过专业发展获得的职业经验和职业理念能够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匡助学生顺利实现职业发展。
四、结论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促学生发展的教师课堂行为研究
福建省首批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学科教学研究工作方案(基本框架)闽清县第一中学(物理学科基地校)一、工作目标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根据《福建省首批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研究基地校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以“促学生发展的教师课堂行为研究”为载体的闽清一中物理学科教学研究工作方案。
1、以“促学生发展的教师课堂行为研究”作为理论支撑平台,努力规范教师课堂行为,探索高效课堂,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获取一些典型的参考案例,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的可操作规则和有价值的指导,发挥基地校引领、辐射作用,提升我校物理学科在同类校的影响力。
2、改革教研组工作机制,创新教研活动模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率;更新我校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一支团结进取、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研究的学科团队;二、组织保障1、根据“福建省首批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建设计划要求,为确保该项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经研究决定,成立我校“省级首批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高中物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聘请成立专家指导小组。
(1)省级首批基地校高中物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陈敬标副组长:黄伟明成员:黄继敏林婷陈振祯陈镜平吴立勤(2)省级首批基地校高中物理学科建设工作小组组长:陈镜平副组长:方友丛成员:黄少真吴剑华方友亭李松谋许居连刘文平黄宇蒋宗勇林良汉卢伟肖颖鄢雄斌(3)省级首批基地校高中物理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小组陈峰陈松林明华方彦进杨日升2、建设物理电子备课室,每周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全面开展教师课堂行为研究,探索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为促进学生发展,加强新课程开发和实施,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奠定基础。
3、将基地校建设计划工作纳入到学校规划中,作为学校目标管理任务,建章立制,对参与课题研究人员给予时间、场所和工作量上的保障。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行为之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行为之变化新课改将引发一场深刻的基础教育革命,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要实现改革的目标,关键的是如何让施教者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从而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
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行为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
通过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1、课堂教学理念的变化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而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已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观摩《长城赞》一课的教学时,老师充分调动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文字、歌曲、视频等资料,这些都是由学生课前准备来的,通过资料的搜集过程和呈现过程为学生培养了兴趣,也获取了意想不到的知识,同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他们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2、教学方式的变化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学生积极互动,并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宽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极具创造性,能够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是十分可贵的。
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并没有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而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不再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
调研中,五年级有两名留守儿童,针对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基础和品质习惯,老师经常研究,采用“降低要求,分层对待”的方法处理他们拖交作业、迟到、逃学的问题,三周过去了,已经初见成效,各方面有了好转。
师生关系学习心得(3篇)
师生关系学习心得(3篇)师生关系学习心得(精选3篇)师生关系学习心得篇1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因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除了传统的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乐教、善教外,更应注重师生之间间的关系,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要看师生间的关系如何。
”因而,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方面。
教师的情感、课堂角色、教学行为等都是影响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的重要方面,下面我主要从教师的情感、课堂角色、教学行为这三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1、去除消极情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学两个重要的方面,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
“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
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满意,或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指责等,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坏,从而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甚至矛盾冲突。
2、转变角色,创造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应放下那种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寻求真理,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改变旧观念,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身的表演,很少关注学生的参与,久而久之在师生关系方面就形成了“老师表演、学生观看”的固定模式,大大的抑制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的生活和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以此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可并接纳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愿意没有拘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建构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写作提纲一、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
二、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教学行为怎样转变?1、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的发展转变。
(1)、过去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2)、教学要把学生作为主体。
(3)、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2、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1)、统一规格的教育行不通了。
(2)、承认差异性教育.(3)、差异性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
(1)、以教师为中心的危害。
(2)、以学生为中心是课改的要求。
(3)、重视学生学法的培养。
4、由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
(1)、重视结果的危害。
(2)、学生构建知识过程的意义。
(3)、教会学生会学知识。
(4)、过程的重要性。
5、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1)、在教学手段方面的转变.(2)、在教学方式方面的转变.(3)、在教学空间方面的转变。
6、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关系转变。
(1)、造成师生关系不良的原因.(2)、教师角色的转变。
(3)、教师应是怎样的角色.(4)、建立师生平等融洽关系的意义。
四、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投身课改,为课改做贡献。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宜宾高县落润中学校杨儒龙准考证号:1501023024581599指导教师:莫华林内容提要:文章开头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为什么要转变?接着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的行为要向六个方面转变: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关系转变。
最后,教师教学行为要为新课程改革作贡献.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行为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力军,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将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浅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行为的变化
1 2变 “ . 要我 学 ”为 “ 要学 ” 我
在 教 学 中 , 据 不 同 的 教学 内 容 , 同 根 不
成 为 学 习的 主 人 。
中获得成功 。
2 3开 展新型 教 学活动 .
的 教 学 目标 , 合 学 生 的 特 点 选 用 不 同 的 结
教 学 方法 , 力 创 设 一 种和 谐 、 悦 的 教学 努 愉 和 练 习 , 课 堂 上 给予 学生 自主 探 索 、 作 在 合 交 流 、 手 操 作 的 权利 , 学 生 充 分 发表 自 动 让 学” 。 了
并 且 有 助 于 学 生 发 挥 学 习 的 主 动 性 , 极 要考 虑 学 生 能 不 能 接 受 。 以 , 师 提 供 的 积 所 教 思考 , 学生 不 仅 掌 握 知 识 , 且 喜 欢 这 门 情 境 一 定 要 精 心 地 选 择 和 设 计 , 之 能 适 使 而 使
学科。
2
2 1树 立新型 育人 观念 . 理 念 , 新 课 程 相 适 应 的 教 师 职 业 道 德 素 与
新 课 程 在 育 人 思 想 上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的 学 习
问 题 的 过 程 中 , 节 课 下 来 学 生 不 但 学 到 质 , 必 须 建 立 在 些 基 础 上 , 一 也 为此 , 学校 十 地 挖 掘 学 生 的 闪光 点 , 行 “ 励 式 评价 ” 进 激 , 了 自己 感兴 趣 的 知 识 , 使 自己 的 自主 性 分 注 重 教 师 的 新 课 程 理 念 的 培 训 , 还 印发 了 例 如 : 你 的 想 法 很 独特 ! “ 们 用 自 己的 “ ”你 得 到 了 充分 发 挥 。 每 位 同 学 都 能 积 极 思 大 量 学 习材 料 , 织 专 题 讲 座 、 论 会 等 , 使 组 讨 考 , 跃 发 言 , 自己知 道 的 和 与 我 们学 习 踊 把
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2019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教师所实施的合理的课堂行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其所实施的不当的课堂行为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文章针对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增强教师课堂行为表现有效性的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课堂行为纠错提问评价师生关系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了更加合理的规范,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行为表现,不仅对课堂教学氛围有较大影响,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实施合理有效的课堂行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尽可能避免不当课堂行为表现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一、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当众纠错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相关调查表明,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众持续纠正学生错误时,会促使学生形成紧张心理。
尤其在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时,如果教师持续指出学生的错误,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产生焦虑心理,从而导致更多错误的出现,形成恶性循环。
教师通过纠错作为来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在课后单独给自己纠错。
尤其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科知识,若教师的课堂纠错形式不合理,就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心理,从而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过程有非常大的影响。
2.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见的教学行为,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课堂提问形式,是充分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
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会通过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
如果教师提问行为频繁,学生疲于应付,没有思考时间,这就大大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效果。
若教师为了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控制,而随意进行的课堂提问行为,没有实质性价值,甚至会适得其反。
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
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这种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还关系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从教师行为模式、学生反应和行为、如何调整教师行为以及结论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
教师行为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学风格、授课方法、评价标准等行为特征。
这些行为特征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教学风格:教师教学风格多种多样,有的严谨,有的活泼,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有的实践能力。
不同的教学风格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感到困惑和无聊。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性质,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授课方法:教师授课方法也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讲解,有的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不同的授课方法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授课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评价标准:教师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和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过于严格或模糊的评价标准则可能导致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应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和行为。
这些反应和行为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上,还表现在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学生成绩:教师行为模式对学生的成绩产生显著影响。
受到教师严谨的教学风格和科学的授课方法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有明显的提高;而如果教师评价标准过于严格或模糊,学生的学习成绩则可能下滑。
行为习惯:教师的行为模式还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正面的评价标准的影响下,学生更可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如果教师过于严厉或忽视学生的需求,学生则可能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
学习兴趣:教师行为模式对学生的学科兴趣产生深远影响。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和学生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和学生摘要:21世纪的教育是开放、创新的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时代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同时也使学生扮演了多重角色,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则必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可以说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为纽带,通过教师,学生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的相互作用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相互的育人活动。
为了保证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师、学生角色探讨一下。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者。
由于现代科学知识量大,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把自己所学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显然是不可能的,况且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去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他们向更高的方向攀登,在心理上、思想道德等方面给予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选择,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唯一的任务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工作,这样在新课改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这样的话就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求和在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反思者。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对教学前的反思使得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对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育过程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对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实践理论化。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2)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一、引言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本文将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策略。
二、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 提供优质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涉及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使他们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专业培训,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塑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涉及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他们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通过专业发展,学习教育评估和诊断方法,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三、学生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1. 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步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动力。
当教师看到学生在他们的指导下取得进步,他们会更有动力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学习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反馈。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反馈可以匡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3. 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会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这促使他们不断寻觅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发展关系的研究摘要:本文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详细地分析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并最终将这种关系概括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可视为外界诱导力的因素,影响着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学生的发展包括物质方面的发展和精神方面的发展,而精神方面的发展则是来自于自身方面的兴趣取向力、周围人们的外界诱导力和学校社会的环境束缚力共同作用的总和。
关键词:教学行为学生发展外界诱导力兴趣取向力环境束缚力正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和实施,加入WTO,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现有的教学课程愈来愈不适应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迫在眉睫。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关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研究的理论问题正亟待解决。
在目前形势下,进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在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在研究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发展关系时,首先对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加以分析和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即通常讲的备课,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弄清楚:本节课中学生们将学会哪些知识和技巧、哪些能力和方法?他们的情感和态度将会发生哪些有益的变化?这些任务将在课堂的什么时候实施?什么时间检测实施的情况?什么时间进行补救和提高。
怎样高效率地实施这些计划?哪些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哪些学生完成起来比较吃力?怎么样帮助这些做起来吃力的学生来完成任务?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下面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是教务处对备课要求的一个案例:一各年级、各教研组、各备课组,在备课时务必做到:1 使课任教师明白,本节课所包含内容与所培养的能力在未来的高考中地位如何。
本学年度的教学总体安排如何。
2 使课任教师明白,本节课打算使学生得到哪些知识、使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培养,以达到何种程度为目的,通过采取哪些教学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
通过怎样的手段来监测本节课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二(一)各课任教师在备课时务必使自己明白:1 本节课所包含内容与所培养的能力情感等在未来的高考中地位如何。
本学年度的教学总体安排如何。
并能根据教学实际对自己的教学进度作科学的调整。
2 本节课打算使学生得到哪些知识、使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培养,以达到何种程度为目的,通过采取哪些教学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
通过怎样的手段来监测本节课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并能初步估计班上各层次学生的实施情况。
(二)各课任教师在上课时务必做到:使课任班每一个学生明白,本节课自己应该学会哪些知识,使自己的哪些能力达到培养,各达到何种程度。
并积极鼓励和严格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督促并辅助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作业。
三各班班主任老师(一)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务必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自觉主动学习,情感体验好,心情舒畅,学习效率高;被动学习(不积极主动学习),情感体验差,学习效率低‛的道理。
争取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自觉主动地高效率学习。
彻底杜绝上课打瞌睡、上课开小差的现象。
(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1)学生和国家的关系(2)学生和社会的关系(3)学生和家庭的关系(4)学生和学校的关系(5)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等五大关系,为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及氛围。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作业。
(三)对学生进行有关记忆规律方面的知识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12小时之内将所学的知识复习一遍,在48小时之内将所学知识复习二遍,在一周之内复习三遍。
(四)通知每个学生务必定出自己补差的科目及具体计划,本计划于元月1日前交由班主任监督执行。
时间为每天晚上第三节。
这个案例还反应出了学校对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在备课时要求准备的内容和完成任务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在学校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备课时准备的内容和完成的任务也是不同的。
二、教学过程1、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的基本模式依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的基本模式从时间长短的不同来分主要有:40分钟课堂+10分钟课间;45分钟课堂+10分钟课间;50分钟课堂+10分钟课间,上午一般在上完两节课后多数还有一个20-30分钟的大课间。
小学及初中多采用40分钟的课堂模式,高中多采用45分钟的课堂模式,个别高中学校的自习课采用50分钟的课堂模式。
这些课堂模式,对于传统的师讲生听,师授生受,显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如果把研究性学习引入中小学课堂,或者对于学生们的自我创作类的课程如:作文、劳动技术课的室外活动课等,这种课堂时间模式有可能还需要调整。
2、课堂的效率课堂教学是一个额定时间和额定教学任务的行为过程,额定时间即指在《中国国家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定给每一学科的教学时间,额定任务指《课程标准》中指定的各科的教学任务,这种情况,咋看起来好象课堂效率是个定值,但事实上,由于下列因素的存在,导致课堂效率是一个变量,是一个值得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充分注意的变量。
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主要有:(1)、《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外延的不确定性。
(2)、《课程标准》中时间的界定与实际操作中的不一致性。
(3)、教育行政部门的因素。
(4)、学校领导的影响因素。
(5)、一线教师的的因素和学生本身的因素。
(6)、客观自然条件及其它因素。
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具有快速反应性、办事效率高、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因此分析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外延的不确定性《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外延的不确定性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首要的和根本因素之一,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课程标准》中各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很难明确不变的界定,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时间的推移在发生着变化,处于不同时代的教师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在同一时代的不教师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也可能不同,同一教师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也可能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该概念时,其在课堂上所用的时间就很难完全相同,不难理解,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理解最接近的教师,其课堂效率可能为最高,因为其所花的时间可能为最恰当,其社会效益可能也会最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对同样的一节教材内容,如《化学平衡》,不同的教师所花的时间也不同,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花了三个课时的时间,一位责任心强的年青教师,在学习了《课程标准》之后,觉得该部分比较重要,就又多给一节,花了四节时间,另一位教师觉得该节内容虽然重要,但两节足能拿下来,不如多留些时间来复习,于是该教师只花了两节课,结果,当年市内的调研考试和高考成绩显示,那个有经验的老教师成绩最好,取得了成绩,赢得了荣誉,收到了较高的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作为一线课任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是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上课前根本不看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甚至有的教师根本就不知道《课程标准》为何物,只知道教知识,不知道还要教学生方法,不知道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处事态度,这样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是很难的。
———教师在上课前备课时,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2)、《课程标准》中时间的界定与实际操作中的不一致性应该说,《课程标准》中所界定的时间,是一个具有统计性质的时间概念,在各地各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各学科所赋给的时间与《课程标准》中所界定的时间不一致是允许的,或者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部分地区或学校在教育评价方面,只注意到了对教育结果的评价,或者再准确些讲,只注重了对学科知识的评价,因而,导致了下列现象的存在,一些责任心强的教师争抢时间,加班加点,他们甚至于是无私的奉献,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赞同这些教师的责任心、这种干劲和这种奉献精神,另一方面,我们要提示:由于学生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客观存在,由于前摄抑制效应和后摄抑制效应的存在,这种做法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在单位工作日内获得的不是最大收获。
因为在教师加班加点的时间内,学生学习该学科知识的神经已经疲劳,想提高效率确实已经很难了,同时,学生在学习该学科知识的情感态度上,已不是最佳状态。
———科学地安排时间和建立建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的政策保证。
———教育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还需要注意教育的过程。
(3)、教育行政部门的因素教育行政部门对课堂效率的影响有持久的,也有暂时的,如,某县教育局在连续几年的时间内,在全县教师中举行优质课比赛,在制订的评课标准中,总是以课堂的容量大且不拖堂为好,这样以来,仅几年的功夫,该县的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进度较周围县区在每学期的期中考试以前都明显的超前,但为了全市的统一考试,后半学期,教师们又停下课来,进行迎考复习。
从对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感觉不错,在后期的复习中拓展了知识面扩大了视野;学习上中等程度的学生(部分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感觉前紧后松。
同时,使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不少学校把三年的课程压入两年内完成,第三年拿来复习,这种做法,无疑提高了学生们一些方面的能力,但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一部分承受不了这种负担的学生,在这种竞争中被淘汰,他们对学习无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打瞌睡,出现课堂上的零负荷现象。
当然,我国的高考制度在目前的形势下,是无可替代的,是国情的需要,它为我国选拔了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人才,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学校领导的影响因素学校领导一方面通过学校政策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影响课堂效率。
学校政策对路,教师和学生们干劲大,劲头足,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政策支持,课堂效率高,反之,则较差。
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设置影响课堂效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了另一种情况,在一些学校,每换一任领导,学校的优势学科就发生一次改变,究其原因,和该业务领导相关的学科在时间分配上占便宜,但与此同时,其它学科的时间将被迫挤掉一些,这种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一,不利于学生教学效率的提高,因为可能是用了每周四个课时的时间办了每周三课时要办的事,同时还会导致,被挤走时间的学科教师将可能被迫在两课时的时间内完成三课时需要完成的任务,时间紧,学习的知识不扎实,而且,学科知识具有相互关连的特点;二,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容易导致学生学科畸形发展。
第三,通过临时的批评、表扬以及和学生教师座谈影响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