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语文古诗三首望洞庭题西林壁华山PPT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秋季 统编教材 语文课件
2
0
2
3
年
题
四 年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9 古诗三首
2
0
2
3
年
题
四 年
庐山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2 0 2
题西林壁
3
年
题
四 年
shì
西 林 壁
级 语
[宋] 苏 轼
文
上
册
学习古诗的步
2骤
0
2
3
年 四
解诗题,知作者
年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抓字眼,明诗意
上
册
西 林
壁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2
0
2
3 年 四
题
年
侧
峰
庐
缘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2 0
题西林壁
2
2
0
2 3
下课!
年
四
年 级
同学们再见!
语
文
上
册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1日
➢ 最新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题 西 林 壁
此为备用PPT母版与图标和背景图供更换使用(原创) 下载后不需要可以删除掉
2
0
2
3
年
题
四 年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9 古诗三首
2
0
2
3
年
题
四 年
庐山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2 0 2
题西林壁
3
年
题
四 年
shì
西 林 壁
级 语
[宋] 苏 轼
文
上
册
学习古诗的步
2骤
0
2
3
年 四
解诗题,知作者
年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抓字眼,明诗意
上
册
西 林
壁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2
0
2
3 年 四
题
年
侧
峰
庐
缘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2 0
题西林壁
2
2
0
2 3
下课!
年
四
年 级
同学们再见!
语
文
上
册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1日
➢ 最新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题 西 林 壁
此为备用PPT母版与图标和背景图供更换使用(原创) 下载后不需要可以删除掉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说课课件(共34张PPT)
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 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文 上 册
2 体会诗人的心境。 3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
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题
西
林
1 理解古诗内涵
壁
2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思想,说
说自己的感受
2
0
2
3
年 四 年
五、说教法学法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2 0 2
•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 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
文
上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
册
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
之中。
2
老师讲解:东坡哲思
0
2
3
•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
年 四 年
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
级
围,摆脱主观成见。 反思一下,人们在认识客
上 册
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2
0
2
3
年 四 年 级
读准字音
题 西
注意节奏
林
体现情感
壁
语 文
满怀激情
上
册
2
老师讲解:古诗释义法
0
2
3
年
直译:把注释代入诗句,直接翻译,注意古
四 年
今异义
题 西 林 壁
级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8张PPT).ppt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第17课 古诗三首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 壮丽的天门山,游览了 美丽的西湖,现在我们 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 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的附近,是我 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 “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 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 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 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 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是 那么合适、美丽。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主要作品有 《陋室铭》《竹
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生字学习
tínɡ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君山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中,就像是 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
从“秋月”可以看 出是秋天的夜晚。
诗意:洞庭湖上月光 和水色交相融和。
和谐 协调 相互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 比作 铜镜
比喻
诗意:湖面没有 风,平静得如同 未经打磨的铜镜 一样。
柔和美 朦胧美 宁静美
“两相和”的“两”是指谁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 想象,巧妙的比喻,描绘 了一个色调和谐、淡雅无 比的洞庭湖,表达了诗人 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
第17课 古诗三首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 壮丽的天门山,游览了 美丽的西湖,现在我们 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 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的附近,是我 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 “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 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 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 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 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是 那么合适、美丽。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主要作品有 《陋室铭》《竹
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生字学习
tínɡ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君山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中,就像是 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
从“秋月”可以看 出是秋天的夜晚。
诗意:洞庭湖上月光 和水色交相融和。
和谐 协调 相互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 比作 铜镜
比喻
诗意:湖面没有 风,平静得如同 未经打磨的铜镜 一样。
柔和美 朦胧美 宁静美
“两相和”的“两”是指谁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 想象,巧妙的比喻,描绘 了一个色调和谐、淡雅无 比的洞庭湖,表达了诗人 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ppt课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 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 之中。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这两句中,苏轼都站在哪些不同 的角度去观察庐山呢?
苏轼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庐山,他 看到的景物是什么样的呢?
岭
峰
借助图片说一说“岭”和“峰”的区别。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9 古诗《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与苏轼同游庐山
知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传世。
解诗题
题①西林②壁
[宋]苏轼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Fra bibliotekyuán
只缘③/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 〔题〕书写,题写。 ②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 山脚下。 ③ 〔缘〕因为。
明诗意,品诗句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③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 〔题〕书写,题写。 ②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 山脚下。 ③ 〔缘〕因为。
读古诗
题①西林②壁
shì [宋]苏轼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岭:连绵的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
横看
侧看
古诗《题西林壁》(完美版)PPT课件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远
各 不
近
高
同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远
各 不
近
高
同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18张PPT)
湖光秋月两相和,
“两相和” 形象地描绘出水光 与秋月交相辉映,一派和谐、 宁静的画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
“镜未磨” 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把平 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贴 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 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 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 “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 才能两相协调。
一起解诗题
望洞庭
即洞庭湖, 位于今湖南省 北部。
题意:望洞庭湖看见 的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有怎样 的景色?
这是课后第2题哦!
和:指波光和 月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 磨成。这里是说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
湖光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
望洞庭
我来说说作者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 称“刘白”,有《陋室铭》 《竹枝词》《杨柳枝词》《乌 衣巷》等名篇。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 出停顿。
我会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望。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 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远远地望着洞庭青翠的山水,如同白银盘
里放着一只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 螺,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看到这么美的洞庭景色,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真想把这 枚青螺握在手 中呀!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 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悟诗情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1张ppt)
洞庭湖中 的君山。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这两句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你能 从中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比喻: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将 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显 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 湖水、山色相称。
想象:
将洞庭湖想象成银白的盘 子,将君山想象成小巧的青螺。 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 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 莫大的视觉享受。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 词》《乌衣巷》等。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朗读指导: 读出本诗的节奏。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文详解
互相映衬。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 的铜镜。
诗意: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
[宋] 苏轼
[宋] 杨万里
黑云翻墨未遮山,
毕竟西湖六月中,
白雨跳珠乱入船。
风光不与四时同。
卷地风来忽吹散,
接天莲叶无穷碧,
望湖楼下水如天。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后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 文。默写《望天门山》。
朗读指导:这三首诗都是描写山水的,都表达了诗人对 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其中,《望天门山》的朗读基调应是 高昂的,前两句语气要豪迈,后两句稍轻柔;朗读时要想象 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长江水浩荡奔腾的气势。《饮湖上初晴 后雨》的朗读语气应是温和而陶醉的,语调应上扬,读出喜 爱、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想象西湖晴天、雨天的美景。《望 洞庭》要用舒缓的语调来读,语速要平稳,读出喜爱与赞美 之情;朗读时要想象秋月下洞庭湖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这两句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你能 从中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比喻: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将 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显 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 湖水、山色相称。
想象:
将洞庭湖想象成银白的盘 子,将君山想象成小巧的青螺。 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 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 莫大的视觉享受。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 词》《乌衣巷》等。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朗读指导: 读出本诗的节奏。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文详解
互相映衬。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 的铜镜。
诗意: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
[宋] 苏轼
[宋] 杨万里
黑云翻墨未遮山,
毕竟西湖六月中,
白雨跳珠乱入船。
风光不与四时同。
卷地风来忽吹散,
接天莲叶无穷碧,
望湖楼下水如天。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后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 文。默写《望天门山》。
朗读指导:这三首诗都是描写山水的,都表达了诗人对 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其中,《望天门山》的朗读基调应是 高昂的,前两句语气要豪迈,后两句稍轻柔;朗读时要想象 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长江水浩荡奔腾的气势。《饮湖上初晴 后雨》的朗读语气应是温和而陶醉的,语调应上扬,读出喜 爱、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想象西湖晴天、雨天的美景。《望 洞庭》要用舒缓的语调来读,语速要平稳,读出喜爱与赞美 之情;朗读时要想象秋月下洞庭湖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4张PPT)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宋代·苏轼
知人论世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 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画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 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 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 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庐山真面目, 侧:侧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感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
解题
《题西林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注意生词 02 注意语音语调 03 感受诗人的情感
朗读指导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谢谢观看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题西林壁》PPT【优秀课件】共18页
谢谢!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题西林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PT【优秀课件】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ppt课件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横看
远看
侧看
近看
低头俯视
远 高
近 低
悟出我情提感出 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 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察后要写上自己 的想法和感受
读出意境
学习任务单
观察者 观察对象 具体特征
聚焦“观察”谈感受
苏轼
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 1.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进行
峰、远近高低 比较。2、观察后要写上自己
各不同
的想法和感受
卢钺
雪、梅
雪白、梅香
1.带着心情去观察事物,会更 加细致。2.通过对比进行细致
观察,更能表现事物特点。
读懂古诗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为苏轼47岁时所
[宋] 苏轼
作,元丰七年 (1084),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黄州(湖北黄
冈)贬furu赴汝 远近高低各不同。
州(河南临汝),
途径江西,这首 诗是他游览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后的总结。描写
庐山变化多端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面貌。
读出意境
学习任务单
观察者 观察对象 具体特征
白居易 夕阳、江 铺、半江瑟瑟
水、露珠、 半江红、似真
月亮
珠、似弓
苏轼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 看庐山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多角 度: 正面
侧面
角度: 远
近
高
低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2张PPT).ppt
结构梳理
望 洞 庭
湖月 近望 潭面
山水 远望 君山
相和 和平宁静
如镜
景色
青翠
迷人
青螺 山水相衬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 月夜图,语言凝练,构想新奇,意境静 美。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美妙的秋月风光 ,表达了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 思考: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 ?这 景 色 有 什 么 特 点 ? 看到了山水美景。
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 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 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解诗意
要求:朗读诗歌第四句。 白银盘里一青螺 思考: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联想到了什么?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联想到白银盘、青螺。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 中到君山,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一 只青螺,生动形象,语言优美。
背诵古诗
要求:背诵古诗。 思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望着如此美丽的景色,他想说:
洞庭湖宁静,祥和,真叫人心旷神怡呀!
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
悟诗情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磨
huò
和药 和稀泥
hú
和了
mò
磨坊 石磨 mó 磨炼 折磨
这里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湖面比作铜 镜,同时用“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 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 美。与上文月光与天色相和照应,相映成趣。
遥望洞庭山水翠,
诗词大意:远远 眺望洞庭湖山水 苍翠如墨,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0张PPT)(1)
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
迷迷漫蒙
朦朦胧胧
XXX和谐
月明星稀
风清月朗
风月无边
皓月当空
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这首诗的意境。
《望洞庭》作者望到了 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 的?
《望洞庭》作者站在远 处看到了:湖光、秋月、 洞庭湖、君山岛,是按 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
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 句的意思。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资料宝袋
刘禹锡(772-842),唐朝著名文 学家、哲学家。曾任太子宾客,世称 “刘宾客”为官时,非常关心百姓疾苦。 受人民热爱。
《望洞庭》作者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匈奴族后 裔,唐代中期诗人、政治家、哲学家。政 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 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 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 客”。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 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重备至,誉为“诗豪”。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 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 (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 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 《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 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看 一 看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 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 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 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
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 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 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
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 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 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 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 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 林壁》是最后一首。
寇准 北宋政治 家﹑诗人。为人 刚直,因多次直 谏,渐被皇帝重 用。少年时的寇 准,聪明好学, 从书本上学得许 多知识和道理。
望洞庭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孩儿情不自禁 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你能加上动作 吟诵这首诗吗?
等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近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高 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低 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庐山之景
侧 远
横
高 近
低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明 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 有全面的、符合实际 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概况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 国第二大淡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古称“云梦泽” 。跨湘 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 (fēng)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 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 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 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 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chuáng)、屈子 祠、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 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 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 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谪。
• • •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两句诗把( )比作(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句诗把( )比作( )。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侧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远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1 我能有感情的古诗《望洞庭》背给家 长或小伙伴听。 2 我可以把古诗《望洞庭》默写下来。 3 我能把古诗《望洞庭》的意思讲一讲。 4 我还可以把古诗《菊花》和《枫桥夜泊》 读熟,试着背过。
寇准 北宋政治 家﹑诗人。为人 刚直,因多次直 谏,渐被皇帝重 用。少年时的寇 准,聪明好学, 从书本上学得许 多知识和道理。
望洞庭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孩儿情不自禁 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你能加上动作 吟诵这首诗吗?
等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近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高 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低 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庐山之景
侧 远
横
高 近
低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明 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 有全面的、符合实际 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概况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 国第二大淡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古称“云梦泽” 。跨湘 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 (fēng)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 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 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 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 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chuáng)、屈子 祠、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 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 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 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谪。
• • •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两句诗把( )比作(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句诗把( )比作( )。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侧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远景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1 我能有感情的古诗《望洞庭》背给家 长或小伙伴听。 2 我可以把古诗《望洞庭》默写下来。 3 我能把古诗《望洞庭》的意思讲一讲。 4 我还可以把古诗《菊花》和《枫桥夜泊》 读熟,试着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