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病的方药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中医方剂中风中医方剂中风也叫脑卒中。
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中医常识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
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
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
治宜祛风通络。
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
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
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
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
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
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
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
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
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
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
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
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
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
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中风偏瘫病因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 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上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 (后下),石决明15g (先煎),黄芩9g,梔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梔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 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梔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镇脑平肝丸(本院制剂,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僵蚕、半夏、全蝎、红花、白附子等),每次6g,每日三次(2)风痰阻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中风病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
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
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治疗方面,结合病类(中经络、中脏腑的不同)、病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不同)及证候特点,而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平肝熄风、清化痰热、通腑化痰、益气活血、育阴熄风、醒神开窍、回阳固脱等法。
中风病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训练。
本病在未发之前,如有中风先兆,必须积极防治。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辨证要点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
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
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
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
中风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
中风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文章目录*一、中风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二、中风如何预防*三、中风怎么护理中风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1、中风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风中经络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肌肤不仁,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或弦。
方药:肉桂,炮附子,麻黄,防风、防己、当归,人参、川芎、白芍、杏仁、黄芪、甘草,生姜。
腑气不通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赤黄,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厚朴、大黄、枳实、甘草气虚痰阻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萎黄,语言骞色,痰稀而白,或见头晕目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竹茹、胆南星。
2、中风临床表现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
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
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
五型的临床表现见辩证施治各证型中的证候。
3、中风病因病机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
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情志郁怒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
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
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劳累过度《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
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1 .熟记中风的病名概念,证侯特征。 2.理解中风的病因病机。 3.掌握中风的诊断,鉴别诊断,辩证要点
及各证型的辩治。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病名概念: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 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 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又 名“卒中”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源流:
1、《内经》对中风的病因和临床 表现论述: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 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返 则生,不返则死。”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 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愦、瘫、软、开、遗
闭证
脱证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祛邪。 益气活血,滋养肝肾, 育阴熄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二、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标祛邪 中经络: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活血
通络、通腑泻热。
中脏腑:闭证 ── 醒神开窍,涤 痰、熄风、通腑。
脱证 ── 扶正固脱、 救阴回阳。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鉴别诊断】
1、中风(中经络)与口僻的鉴别。
中枢性面瘫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周围性面瘫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周周围围性性面面瘫 周围瘫性面瘫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运用
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运用摘要:中风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中风的治疗,中医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临床经验。
其中小续命汤就是古人治疗中风代表方,汪昂《医方集解》祛风之剂首列此方,称其为“六经中风通剂”,在唐宋以前是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方剂。
关键字:中风小续命汤中医治疗1、中风病病因病机概述中风病1的主要表现为突然晕倒、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的,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但治愈率低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生命质量。
中医治疗中风历史长久,临床经验丰富,其中小续命汤在古代中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小续命汤为中风专用方,是宋代以前治疗中风病的主方,在古代中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小续命汤出自唐代医家孙思邈的《惫急千金要方》,书中曰:“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千金》所载小续命汤方有三:两方治脑卒中、偏枯;一方“治风历年岁,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语无所不及”,该方较前二者少生姜,而其治迥异。
宋始开始,小续命汤治疗脑卒中的地位下降,金元之后,众多医家开始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质疑,着重以“内风”立论。
小续命汤既能温经通脉,又补益气血,扶正驱邪,是治疗中风的常用方。
古代医家对“小续命汤”评价甚高。
宋代大医许叔评价说:“凡中风,用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
”陈修园则称“小续命汤为第一”。
《内经》称中风为偏风、偏枯、薄厥等,其病因病机概况为荣卫亏虚外邪入中,唐宋以前对中风的认识多遵从《内经》,唐宋以前中风多从“外因”立论。
自宋开始,小续命汤治疗卒中的地位下降,金元之后,众多医家开始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则以“内因”为主,内虚邪中这一观点,对后来有重要影响。
金元时期2,中风病因基本出现,气虚、心火可以致病,痰湿生热,生风可以致病等等,认识到其病因有气虚、血虚、痰湿、心火等。
中风病人中医治疗方案
一、前言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
中医学认为中风是由气血瘀阻、痰浊内阻、肝阳上亢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中风具有独特优势,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风病人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风病因病机1. 气血瘀阻:中风患者常因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络瘀阻,脑窍不通,从而出现中风症状。
2. 痰浊内阻:痰浊是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痰浊内阻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中风。
3.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可导致气血逆乱,上扰脑窍,引发中风。
4. 肾精不足:肾精不足可导致脑窍失养,脉络瘀阻,引发中风。
三、中风中医治疗方案1. 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组成: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
(2)痰湿瘀阻证治法:化痰祛湿,活血通络。
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白术、泽泻、桂枝、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
(3)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丹参、赤芍。
(4)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活血通络。
方药: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胶、丹参、赤芍。
2.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选用上述方剂加减。
煎药方法:将药材洗净,加水浸泡30分钟,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过滤取汁,分早晚两次温服。
3.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每次选取5-6个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2)耳针:选取脑点、皮质下、神门、心、肝、肾等穴位,每次选取3-4个穴位,采用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
4. 推拿按摩(1)头部按摩:采用指揉法、梳头法等手法,按摩头部穴位,如百会、风池、太阳等,每次按摩5-10分钟。
(2)肢体按摩:采用捏脊法、拿法、揉法等手法,按摩肢体穴位,如肩井、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按摩5-10分钟。
续命汤中风第一效方倪海厦
续命汤中风第一效方倪海厦颜面神径麻痹三十五岁男性,平时很健壮,五天前突然面部左半边歪斜,言语蹇涩,担心是不是中风,前来就诊。
脉浮大,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余无其他不适。
我诊断为颜面神经麻痹,投予了续命汤五日药量。
药物服完后又来诊,明显好转,变化很大,与治疗前比,判若两人。
继续给予七日药量,后未再来诊。
在该患者的店铺里工作的另外一人来看病,遂问病情,此人回答说,用药后很快好转,以后就痊愈了,与平时没有两样。
续命汤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附方中出现的处方,我常用于脑软化症,在该病例则应用于颜面神经麻痹。
附录:续命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方药:[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约16克)。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
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读方笔记之一:此方际上就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
但这个方子是出自《古今录验续命汤》,时间比张促景写《伤寒杂病论》早,更比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四物汤早,是仲景所收集的验方。
因此,我们说续命汤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正确来说,应该是这个方包含着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原理。
读方笔记之二:胡希恕与李可有不同观点。
胡老认为,这个药方难以治疗我们平时所说的中风病,在临床上治中风病要慎用这个方子。
胡老说,古人将脑血管意外认为风邪中人,有待思考。
胡老更说,这是古人的错误认识,临床脑血管意外或脑血栓形成,若真以被祛风药治之,万无一愈。
但实战大家李可却认为这个方子治中风很好,并曾用此方加减治愈其本人所患的中风病。
疗效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李可用此方治愈过中风病,就说明这个方子能治中风病。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对风痰阻络型中风后抑郁的作用分析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对风痰阻络型中风后抑郁的作用分析1. 引言1.1 中风及其抑郁症状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突发性脑血管疾病,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细胞死亡的疾病。
中风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质量。
中风的主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言语困难、面部表情呆滞、肢体活动不灵活等。
中风后除了生理上的障碍外,很多患者还会出现情绪上的抑郁。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情感消沉、兴趣丧失、自卑等情绪低落的症状。
中风后抑郁是指在中风发作后,患者出现持续的、明显的抑郁情绪。
这种抑郁情绪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
中风后抑郁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中风后抑郁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病情症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医生可以提早干预和治疗中风后抑郁,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字数:241】1.2 中风后抑郁的机制中风后抑郁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中风发生后,患者往往会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中风会造成大脑受损,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和传导,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易感到沮丧和消极。
中风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功能障碍,比如运动能力减退、言语障碍等,这些问题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增加其抑郁情绪的发生。
中风后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这个过程可能会让患者感到焦虑和无助,进而诱发抑郁情绪。
而且,中风后患者可能会面临社会支持不足、家庭关系问题等压力,进一步加重其抑郁情绪。
中风后抑郁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需要综合考虑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1.3 中风后抑郁的治疗策略中风后抑郁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方面。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中药治疗。
抗抑郁药包括SSRI、SNRI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状,改善心情。
但是需要注意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如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古今治疗中风病“十八反”反药同方配伍研究
反” 的 中药 配伍 禁 忌数 据挖 掘 与 知 识发 现 研 究 。 负责人 : 范欣 生 。 ★★ 通讯作者 : 范欣 生, 研究 员。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 究方向 : 方剂配伍规律及 禁忌研 究。
[ Wo r l d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Mo d e r n i z a t i o n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Ma te r i a Me d e i a ] 1 0 5
1 1 1 首, 包含 乌头组反药 同方 1 0 2首 , 藜 芦 组 反 药 同 方 9首 。 通 过 检 索 近 现 代 文 献 报 道 , 共 获 得 治 疗 中
据库 ” 检 索获得 。近 现代方剂 通过数 据库 中 国知 网 ( C N K I ) 、 维普 、 万方等数 据库平 台检索 获得 , 时 间范
病 证 主要运 用在 病机 复杂 的某 些痼 疾 、 急症 、 险 症
喁斜 、 半 身不遂 、 失语等后遗症 。喁僻一证则 仅见 口 眼歪斜 , 而无 突然 昏倒 、 半 身不遂 等证 , 相 当于现代
等【 ” , 包 含 中风瘫痪 一类 病症 , 本 研究 拟对 含 “ 十八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0 7 — 1 3
物 治疗 中风 方剂高频药物存在显著差异 ( O . 0 5 ) 。 结论 : 古今治疗 中风均重视 治痰 , 但 古方 用药以天 南 星、 川芎、 全蝎 、 天麻 、 白附子、 白僵蚕 为主 , 偏于熄风通络 化痰 , 病机 方面重视痰瘀邪 实; 近现代方 用药
以甘草、 茯苓、 白术、 陈皮为主 , 偏 于益气健脾化痰 , 病机方 面重视 正气亏虚。
续命汤--中风第一效方
续命汤--中风第⼀效⽅《古今录验》续命汤⼩议作者/何莉娜关于《古今录验》续命汤的认识续命汤为《⾦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附⽅,是林亿等重新整理《⾦匮⽟函要略⽅》时,采集散在于《古今录验》中的⽅剂。
原⽂:“治中风痱,⾝体不能⾃收持,⼝不能⾔,冒眛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组⽅:⿇黄、桂枝、当归、⼈参、⽯膏、⼲姜、⽢草各三两,川芎⼀两,杏仁四⼗枚。
古⽅书中,以“续命”为名的⽅剂(⼤、⼩、西州)共20多⾸,后世把纯⽤温药者,称为热续命;加⼊寒凉药者,称为凉续命。
《千⾦》、《外台》中治风的⽅剂,即使不名“续命”,但⽅中药物,多是类同“续命”。
⾃仲景到隋唐,《古今录验》续命汤⼴泛使⽤。
⾦元以后,因医家反对以“外风”论治中风,该⽅亦少有⼈问津,但这种认识值得重新商榷。
《古今录验》续命汤原为治风痱⽽设。
风痱是中风的⼀种,先贤将中风分为四类:偏枯为半⾝不遂;风痱为四肢不收;风痹为⾝体不仁;风懿为吞咽及构⾳障碍。
续命汤本拟治风痱,但上述四类其病因病机相仿,治疗风痱之⽅,故同样可以治疗中风。
黄师认为该⽅不但能治中风,还能治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原⽂可这样理解,“⾝体不能⾃收持”,指四肢肌⼒下降,肌张⼒降低;“冒眛不知痛处”,指感觉障碍;“⼝不能⾔”,指⾔语⽋清,吞咽功能障碍;“拘急不得转侧”,指肌张⼒增⾼及伴发神经性疼痛的症状。
结合⽅后所述“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浮肿”,指的是重症影响呼吸或伴发肺部感染。
通观以上症状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累及运动系统,造成肌⼒、肌张⼒障碍;累及感觉系统,影响深、浅感觉及复合感觉;累及后组颅神经,出现呼吸困难,⾔语、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相符。
该⽅以⿇、桂、姜破癥坚积聚,温通经隧,更配以⼤量益⽓活⾎之品,使⾎脉畅通,经⽓流转,清窍通利,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当取奇效。
故我们不应因反对“内虚邪中”⽽反对续命汤。
关于临床运⽤《古今录验》续命汤的体会要从仲最的原意去解释续命汤仲景论⼴《汤液经》,是经⽅中的⼀家,经⽅派与以《内经》为代表的医经派,实属两家。
中医治疗中风辨证论治
米松 5mg,利多卡 因 120mg,0.5% 甲硝唑 究发现 ,锡类散可以调节结 肠炎 T淋巴细
120ml,混合液 每天 灌肠 1次 。连续 2周 胞之间的平衡 ,从而 减轻结 肠炎 症 ,有利
观 察 临 床 表 现 及 内镜 下 表 现 。
于溃 疡修 复和组织再 生 ,方 中主要药物青
竹篱 12g,胆南 星 lOg,头 痛甚者 加石决 明 门 冬 13g,北 沙 参 12g,灸 甘 草 5g,鳖 甲
12g,夏 谷草 lOg,菊花 13g。若 大便 秘结 加大 黄 lOg,瓜 蒌 lOg,枳 实 lOg,针刺 人 中 、百 会 、内 关 、十 宣 等 穴位 疏 通 经 络 以调 气 血 。
中国 社 区 医师 -医学专业 2012年 第 18期 (第14卷总 第 315期 )239
论 著 ·粒 医 中 医 药
C HIN ESE C O M M UN I TY DO C:T0 Rs
锡 类 散 治 疗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76例 疗 效 观 察
张 莹 陈 凯
疗方法 ,治疗 组给 予锡类 散灌肠 治疗 ,灌 臣药 ;佐 以硇 沙 化 腐 生 肌 ,硼 砂 清 热解 毒 , 肠 剂 包 括 锡 类 散 0.75g,0.5% 甲 硝 唑 西瓜霜解 毒消肿 ;又使用牛黄深入血分 息
足拘急 ,舌 苔红 ,舌苔黄 ,脉象弦细 。治则 为 滋 阴潜 阳 ,镇 肝 熄 风 。应 用 大 定 风 珠 验 方汤加 减 。方药 组 成 :生 白芍 13g,生 龟 板 12g,生 牡 蛎 15g,生 地 黄 15g,阿 胶 珠 15g,麻 仁 13g,五 味 子 12g,鸡 子 黄 lOg,麦
加 减 。方 药 组 成 :胆 南 星 13g,枳 实 13g, 清半夏 12g,白茯苓 15g,白芥子 lOg,苦杏 仁 lOg,陈 皮 lOg,甘 草 6g,橘 红 12g,川 芎 lOg,天 麻 lOg,川I贝 母 12g。水 煎 服 二 次 饭后服 。禁 酒 、肥 、酸 、辣等 刺激性 食物 。 ④元 气 虚 衰 型主 症见 面色胱 白,神 疲 乏 力 ,心 悸 气 短 ,声 音 低 微 ,四肢 发 冷 或 手 足 心热 ,白肝 、盗 汗 ,舌质 暗火 淡红 ,舌 苔薄 白或 微 黄 ,脉 象 弦 细 或 细 数 。治 则 为 滋 阴 助 阳 ,补 中 益 气 。 应 用 九 黄 验 方 汤 加 减 。 方药 :熟 地 黄 15g,巴 戟 天 lOg,肉苁 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6
大活络丹
录自 兰台轨范 。本方以祛风、 温
里、 除 湿药 配伍 补气、 养 血、 滋阴 、 助阳 等扶 正之 品组 成。具有祛 风扶正 , 活 络止 痛的功 效。适用 于邪 实正 虚之证 , 主治中风瘫 痪、 痿痹、 痰厥 等症。中 风恢 复期 及后遗症期患者 可以选 用。常 用方 法与 剂量 : 一 次 1 ~ 2 丸 , 每日 2 次。应注意辨证用药 , 若 热象明显 者不 宜服用。
脑血康口服液 主要成分为水蛭素, 具有! 破 瘀血而不伤 新 血 , 只入 血 分而 不伤 气 分 , 破血 而 不伤 2 7
阴∀ 等特点 , 有较强的纤溶作用 ,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 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 , 以及降低胆固醇、 甘油三酯的作 用。可以改 善微循环 , 有利 于神经 功能 的恢复。 常用 方法 与剂 量 : 每次 10ml, 每 日 3 次 , 4~ 6 周为 一 个疗 程。
1 6
出 自 证 治 准 绳 。 组 成: 胆 南 星 10g, 半夏 10g, 枳实 10g, 茯苓 10g, 橘红 6g , 石菖蒲 5g, 人参 5g, 竹茹 4g, 甘草 3g, 生姜 5 片。具有 燥湿化痰、 扶正开窍的功效。用于中风痰迷心窍 , 舌强不能言者。 症见 : 痰涎壅盛 , 胸脘 痞闷 , 恶 心呕吐 , 舌 苔白腻 , 脉 滑 等。若肢体抽动者可加羚羊角、 钩藤平肝熄风 ; 若 神志 昏蒙不醒者可加用苏合香丸。
成 : 怀牛膝 30g , 生赭石 30g, 生龙牡各 15g , 生龟 板 5g , 生杭白 芍 15g, 玄 参 5g , 天 冬 15g , 川 楝 子 6g, 生麦 芽 6g, 茵陈 6g , 甘 草 6g。 具 有镇 肝 熄风、 滋阴 潜 阳的 功 效。用于中 风病肝肾阴亏、 肝阳上亢、 气血逆乱者。症 见 : 头晕头痛 , 目胀耳鸣 , 心中 烦热 , 面 色如醉 , 舌 红苔 黄 , 脉弦 长有 力等。若 舌苔 黄腻 或痰 多者 , 可加 胆南 星、 天竺黄清热化痰 ; 若尺脉重按虚者 , 可加熟地、 山萸 肉补益肝肾 ; 肢体麻木不遂 , 加鸡血藤、 伸筋草、 地龙等 活血通络。
2 2 局方至宝丹 出自 太平惠 民和剂 局方 。主
出自 医学 心悟 。组 成 : 要成分为朱砂、 雄黄、 玳瑁、 琥 珀、 麝香、 龙脑、 金 箔、 银
1 4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中国临床医生 2001 年 第 29 卷 第 3 期 ( 总 141)
13
箔、 牛黄、 安 息香 等。亦 是凉 开 常用 药。具 有 清热 开 窍、 化浊解毒的功效。本药与安宫牛黄丸相比 , 清热解 毒豁痰之力稍逊 , 而长于芳香开窍、 化浊辟秽。适用于 邪热内盛 , 痰浊内闭 心包者。 症见 : 神 昏谵语 , 身 热烦 躁 , 痰盛气粗 , 舌红 苔黄 垢腻 , 脉 滑数 等。一 般一 次 1 丸 , 每日 1~ 2 疗效显著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组成 : 胆南星 10g , 瓜蒌 30g, 生大 黄 10g , 芒 硝 10g, 枳实 10g, 丹 参 20g 。具有化痰 通腑的 功效。用 于中 风急性 期患 者证 属痰热腑实、 风痰上扰者。症见 : 腹胀便秘 , 喉中痰 鸣 , 头晕目眩 , 舌暗红苔黄腻 , 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等。应注意 以通为度 , 不可 久服。一 般根据 病人 的体 质情况酌情 确定大黄、 芒硝 用量 , 不宜 用量过 大 , 防止 耗伤正气。
1 5
补阳还五汤 出 自 医林 改错 。主要 组成:
生黄芪 15~ 45g , 当归尾 3g, 赤芍 5g , 地龙 3g, 川芎 3g , 红花 3g, 桃仁 3g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用 于恢 复 期患 者证 属气 虚血 瘀者。症 见 : 气 短乏 力 , 肢体 肿 胀 , 口角 流涎 , 小 便频 数 或遗 尿 , 舌质 暗淡 , 苔 白脉 弱 等。若口舌歪斜 , 可合用牵正散 ; 瘀象重者可加大 活血 化瘀药的剂量。本方 重用生 黄芪大 补元 气 , 但 急性 期 不宜多用 , 以防助阳生热 , 加重病情。
2 3
苏合香丸 出自 太 平惠民 和剂局 方 。 主要
成分为 苏合 香、 冰 片、 麝香、 安 息 香、 青木 香、 檀 香、 香 附、 丁香、 沉香、 乳香、 诃子、 朱砂等。具有芳香开窍、 行 气温中的功效 , 为温 开之剂。 用于痰 湿蒙塞 心神 的阴 闭者。症见 : 牙关紧闭 , 不省人事 , 苔白 , 脉迟等。一般 一次 1 丸 , 每日 1~ 2 次 , 温水送服或鼻饲。
3 5 血塞通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 有效成分
为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甙。有活血化瘀 的功效。具有 降低机体耗氧量、 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 扩张 脑血 管 , 使 脑血流量增加 , 抗血栓 和抗凝 血作 用 , 可 以有 效 改善梗 死 灶 的 供 血。 常 用 方 法 与 剂 量 : 本 药 0 2 ~ 0 6g 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或 0 9% 生理盐 水注射 液 250~ 500ml 静 脉 滴注 , 每日 1 次。 10~ 14 天为 一 疗 程。
2 4
安脑丸
主要成分为人工牛 黄、 水 牛角、 珍 珠、
黄连等 , 具有清热解毒、 醒脑安神、 豁痰开窍、 镇静熄风 的功效。在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 头痛眩晕、 抽搐 等痰热闭窍、 肝风内动症状者可以选用。一般一次 1~ 2 丸 , 每日 2 次。本药芳香走窜 , 味苦 性凉 , 不宜久 服 , 热退窍开后即应停用。
1 3
星蒌承气汤
出自 临床 中医 内科 学 , 为经
2 常用中成药 2 1 安宫牛黄丸 出自 温病条 辨 。主 要成分 为
牛黄、 郁金、 黄连、 朱砂、 雄 黄、 黄 芩、 冰片、 麝香、 珍珠、 金箔等。具有清热开窍 , 豁痰解毒的功效 , 属于凉 开之 剂。用于中风神昏证 属邪热 内陷心 包、 痰热内 闭清 窍 的阳闭者。症见 : 高热烦躁 , 神昏谵语、 口干舌燥、 痰涎 壅盛 , 舌红 绛 , 脉 滑数 等。一 般 一次 1 丸 , 每 日 1~ 2 次 , 温水送服或鼻饲。 病情 重者 , 可 每 6 ~ 8 小 时服 1 丸 , 但不宜久服。
3 4 川芎嗪注射液 有效成分为川 芎提取物 川芎
嗪。有活血化瘀的功 效。具有 扩张 血管、 改善 血液 循 环等作用 , 适用于缺血 性中风 的患者。 常用方 法与 剂 量 : 川芎嗪注射液 20~ 40mg 加入 5% 葡萄糖注射 液或 0 9% 生理盐水注射液 250ml 静脉滴注 , 每日 1 次 , 7~ 10 天一疗程。
3 1 清开灵注射液
由胆酸、 水 牛角、 黄芩、 金银
花、 栀子、 板蓝根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醒脑开窍等功效。该药治疗邪热、 痰浊、 瘀血等标 实症 状突出的中风急性期痰热证有显著疗效 。常用方 法与 剂量 : 清开灵注射液 20~ 40ml 加入 5% 葡萄 糖注射 液 或 0 9% 生理盐水注射液 250~ 500ml 静脉滴 注 , 每 日 1 次。若邪实壅盛 , 可适 当加量 至 60ml 加入 500ml 液 体中静脉滴注。 14 天为一 疗程。
12
( 总 140)
中国临床医生 2001 年 第 29 卷 第 3 期
中医治疗中风病的方药
邹忆怀 何 龙 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 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具 有一定 的优 势与特 色 , 并在 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用药经验。尤其 近十余年 , 通过对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系统研究 , 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了中风病的证治理论 , 在继承前人经 验 , 发掘古方的基础上 , 遴选出众多的治疗方药 , 并利用现 代科技方法与手段 , 不断研制出安全有效的中药新 药 ,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中风 病的有效方药作一介绍。
1 常用方剂 1 1 天麻钩藤饮
出自 杂 病证治 新义 。组 成 : 天麻 9g, 钩藤 12g, 石决 明 18g , 栀 子 9g, 黄芩 9g , 川牛 膝 12g, 杜仲 9g, 益母草 9g , 桑寄生 9g, 夜交藤 9g , 朱茯 神 9g。具有 平 肝 熄 风、 清 热 通络、 补 益肝 肾 的 功 用。 用于中风病 肝阳暴亢 , 风 火上扰 者。症见 头痛、 眩 晕、 耳鸣 , 舌红苔黄 , 脉弦等。若 眩晕 甚者 可加生 龙牡、 珍 珠母重镇潜阳 ; 若耳鸣目赤可加龙胆草、 羚羊角清泻肝 胆 ; 若舌苔黄腻 , 可加瓜蒌、 胆南星清热化痰 , 兼见大便 秘结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3 6 灯盏花注射液 由灯盏细辛单 味草药制 成的
注射液。具有发表散 寒、 消炎止 痛、 活血 化瘀等 功效。 本药具有扩张脑血管、 冠脉血管和外周血管的作用 , 使 血流量增加 , 改善局部 供血 , 使外周 阻力 下降 , 减轻 心 脏负担 , 减轻心肌耗氧 量 , 同 时 , 也 能增 加机体 耐缺 氧 能力 , 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 对心脑血管病均有 一定
涤痰 汤
1 7
地 黄 饮子
出 自 宣 明 论 方 。 组 成: 熟 地
1 2
镇肝熄风 汤
出自 医 学 衷中 参 西 录 。组
12g, 巴戟 天 9g, 山 茱萸 9g, 石斛 9g, 肉 苁 蓉 9g , 附 子 6g, 五味子 6g, 官桂 6g, 白茯苓 6g, 麦冬 6g, 石菖蒲 6g, 远志 6g, 生姜 5 片 , 大枣 1 枚 , 薄荷 3g。 具有滋 肾阴、 补肾阳、 开窍化痰的功 效。用于治 疗中 风恢复 期和 后 遗症期的患者。症见 : 舌强 不能 言 , 足废 不能用 , 口 干 不欲饮 , 足冷面赤 , 脉 沉细 弱等。本 方阴 阳并补 , 偏 于 温补 , 临床应用时应随 症加减 , 阴虚 为主 者宜去 官桂、 附子 ; 肢体拘急 , 麻木不仁者 , 加当归、 白芍、 木瓜、 鬼箭 羽、 鸡血藤等活血通络之品 ; 若兼气虚者 , 适当加黄芪、 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