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理论的演变及其语境重建

合集下载

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

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

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论文导读:伦敦学派是“当今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与美国的结构主义派和转换语法派、捷克的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同样为人所注目。

以伦敦学派的语境理论为观察点,可分三个阶段:1酝酿阶段:广泛吸收来自语言学科内外的创新成果,其含义及分类的确定。

2创立阶段:在广为吸收来自各方面观点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构建语境理论。

3发展阶段:针对理论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策略,完善理论的建构。

关键词:伦敦学派,语境理论,发展历程,酝酿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语境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有识之士所注意,尽管当时没有语境这种说法。

如春秋时期的《论语·宪问》记载:“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i]] 意思是公叔文子该说话时才说,该笑时才笑,因此,人们不讨厌他。

明确告诉在言语交际时要审时度势,才能够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朱永生先生认为把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概念进行系统研究,却没有如此久远的历史。

现在语言学家们讨论语境时一般以马林诺夫斯基为起点。

伦敦学派是“当今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与美国的结构主义派和转换语法派、捷克的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同样为人所注目。

”[[ii]] 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又称弗斯语言学(FirthianLinguistics)。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弗斯是英国语言学界的中心人物,英国历史上第一任语言学教授,英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英国第一代语言学家大都受过他的教育,第二代语言学家也直接或间接受到他的熏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语言理论。

弗斯从1938年就开始在伦敦大学教授语音学和语言学,在伦敦大学长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他的语言学理论逐渐成熟,同时伦敦大学也成为传播其语言学理论的最好平台。

因此,以他为首的英国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从形成到活跃于语言学界,其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很长,但该学派的理论对语言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二维指称理论及其发展

二维指称理论及其发展

收稿日期:2023-09-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意义与指称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1BZX04)作者简介:尹均怡,南开大学哲学院,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

E-mail :******************刘叶涛,南开大学哲学院,主要从事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研究。

E-mail :**************摘 要:查尔默斯以二维语义为视角提出了一种试图融合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的新型意义理论;通过重新把握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区分与关联,构建了一种较为系统的二维指称理论,以进一步强化“意义—理性—模态”的密切关联。

在系统阐释查尔默斯二维指称理论的建构动因、核心内容及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考察国内外学界就此提出的质疑,并追踪查尔默斯针对这些质疑给出的回应,可为深度把握二维指称理论架构的成就与不足提供方向。

关键词:指称理论; 金三角; 二维指称理论;认知可能性;形而上学可能性中图分类号:B8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24)01-0113-12DOI : 10.19946/j.issn.1006-2815.2024.01.010二维指称理论及其发展尹均怡 刘叶涛一、背景:当代意义和指称理论的对立与交锋在当代意义理论中,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的交锋旷日持久。

弗雷格(G. Frege )明确区分了名称的含义(sense )和指称(reference ),强调含义在给命题赋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开创了现代指称理论的先河。

“a=a ”和“a=b ”这两种同一陈述之间存在重要区别:“a=b ”传达了一种“a=a ”无法传达的信息,这种认知意义(cognitive significance )上的差异与被命名对象关系密切:“和一个名称相联系的,不仅具有被命名的对象(或指称),还有这个名称的含义,在其名称中包含了名称提出的方式和语境”①。

摹状词理论尽管只是为了讨论限定摹状词的意义,但罗素(B. Russell )的基本主张经提炼,也适用于名称,从而在主要观点上与弗雷格相同:名称(专名和通名)都有含义;专名的含① Gottlob Frege, “On Sense and Nominatum Reprinted ”, in Anthony Patrick Martinich (e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2.SCIENCE · ECONOMY ·SOCIETY 第42卷 总第178期Vol.42, Total No.1782024年第1 期No.1, 20241132024年第1期义指谓的是个体对象的独有属性,通常由限定摹状词表达;通名的含义指谓一类对象的共有且仅有属性,通常由非限定摹状词表达;含义是判定指称的依据和标准,含义决定指称。

06-05指称_意义和语境_隐喻意义的语用分析

06-05指称_意义和语境_隐喻意义的语用分析

指称、意义和语境———隐喻意义的语用分析刘世理(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信阳 464000) 摘 要:虽然能指和所指构成概念应符合客观和逻辑,但是隐喻意义的形成是由于指称错位或范畴错位,或指称与所存在的语境形成矛盾。

语言在使用中产生意义,意义的产生基于人们对指称或客观世界的认识。

意义取决于指称视语境而定,从而决定了指称、意义和语境的语用关系。

关键词:指称;意义;语境;隐喻;语用Abstract :The concept in language ,which is said to consist of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must be objective and logical.But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language is formed by reference or category mistakes ,o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ference and its nguage has meaning when it is in use ,which is based on human cognition to the world.Meaning is determined by reference according to certain context ,so there exists a pragmatic relation among reference ,meaning and context.K ey Words :reference ;meaning ;context ;metaphor ;pragmatic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05-0008-03 现代语言学普遍认为,语言的能指(signifier )和所指(signified )构成概念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符合一定的逻辑。

2 - 第二章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重点

2 - 第二章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重点

20
2.2.6海姆斯的语境构成因素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 H. Hymes) 对 语境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展了语境学说。他 以SPEAKING这个单词的字母拼写概括了语境 的基本构成因素,即: • S(Situation)情景: 指话语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 P (Participants) 参与者: 指参与者是谁以及他们 的关系; • E (Ends) 结局: 指目的和结果;
1、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的语境思想。逻辑之父亚里 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就多次接触 到了语境问题。他曾在《工具论》中提到词语的意 义依赖于其出现的不同语境这一问题。他说“一个 名词是具有许多特殊意义或只有一种意义,这可以用 下述方法加以考察。首先,查看它的相反者是否具有 许多意义,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属于种类的还是属于用 语的。因为在若干情形下,即使从用语方面亦可以立 即察觉。例如,如果是讲声音,‘尖锐的’, 相反者是 ‘平淡的’,如果是讲坚韧,它的相反者是‘笨钝的’, 可见,‘尖锐的’相反者具有多种意义,自然‘尖锐的’ 也有多种意义”。(苗力田,1994)这里亚里士多 德显然涉及到了一个语词的不同意义依赖于不同语 境的问题,不过亚里士多德当时没有把“语境”这个 概念特意提出来加以论述。
4
3、西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杜 预(222年—285年)的语境思想。 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春秋虽 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需数句以成言”。杜 预此话的意思是,春秋笔法虽一字见褒 贬,但必须有数句的语言环境,褒贬才 可以显示出来。
5
4、唐代经学家孔颖达(574年-648年)语 境思想。孔颖达在《正义》中说:“褒贬虽 在一字,不可单书一字以见褒贬……经之 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须数句 以成言。” 孔颖达也是说,“数句”是 “一字”的语言环境,只看一字不能表现 出其意,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发现其意 的褒贬。

指称理论的嬗变

指称理论的嬗变

指称理论的嬗变摘要:语言哲学中关于指称问题的讨论与意义的探索是分不开的,而意义的追寻又是和人类对真理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弗雷格、罗素、斯特劳森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语言哲学观,以不同的手段阐释了人类语言中指称的使用,对后来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简要阐述了意义与指称理论、摹状词理论以及语境论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三者的差异。

关键词:语言哲学;意义;指称;逻辑专名;摹状词一、引言语言哲学中对指称问题的争论是从迈农(Alexius Meinong)提出的对象理论(theory of objects)开始的。

在对象理论中,迈农将对象分为如下几种类别:1、存在的(existing)对象,如一叶轻舟,这种对象真实存在于世界上;2、潜存的(subsisting)对象,如黑与白的差异,这种差异不算是存在的但却是真实的(real),这些对象也可以认为是真实的非存在物(real non-exlstents);3、既不是存在的也不是潜存的对象,如“金山”、“圆的方”等。

这些对象之所以也是一种存在,是因为它们仍然可以是人们思考的对象,人们仍可对其做出判断,如说“金山不存在”、“圆的方不存在”等等。

在迈农看来,所有能在语句主语位置上出现的表达式都对应着一个对象,虽然这种对象有时并不真实地存在。

弗雷格认为,符号(sign)具有意义(sense)和指称(reference),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两种关系中的任一种:其一,某一符号具有某种意义,且有某个指称;其二,这一符号具有某种意义,但没有指称。

因此,在费雷格看来,像“金山”、“圆的方”这些符号既有意义,也有指称,只不过它们分别指称一个空类。

罗素不赞同弗雷格的观点,他认为,“这一理论把任何在语法上正确的指称词组都当作代表了一个对象(obiect),这种看法是无法令人容忍的。

”他指出,迈农的对象理论使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实体,与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原则背道而驰。

语境理论发展历程简述

语境理论发展历程简述

语境理论发展历程简述语境理论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旨在探讨词语或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与使用方式。

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语言学研究,经过多位学者的探索和发展,至今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第一个提出语境概念的学者是德国哲学家威廉·冯·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von Humboldt),他认为语境是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

这一观点在20世纪初得到了英国语言学家J.R. 范布林和道格拉斯·布朗特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认为,语境包括了语义、语用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理解语言的关键。

在20世纪中叶,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进一步发展了语境理论。

他提出了句法结构的生成语法理论,强调语境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和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语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生成的句子结构与具体语境相互作用产生的。

20世纪后半叶,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对语境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语言学家埃米尔·迪尔赫曼(Erving Goffman)提出了“面子理论”,指出语境中的面子需求是人们使用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语用学家乔恩·奥斯汀和保罗·格里斯用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的观点对语境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行为意图和承诺等概念,进一步丰富了语境理论。

20世纪末,奥地利语言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思想对语境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形式,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由使用者协商建立的。

这一思想开辟了研究语言和语境关系的新途径。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也对语境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虚拟助手和自动翻译系统等技术的发展需要深入理解语言的语境和意义,因此语境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运用。

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之争

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之争

种观点是错误 的。在斯特劳森看来 ,语句 除了真 、假外 ,还 存在第i种可能 ,即非 真非假 。 除此 之外 ,斯特 劳森认 为语 词和 语句 的使 用要在 一定 的语境下进行 。考 察语 词和语句 的意义或指称 时,要将语境 因素加进去 。同时 ,他 区分 了语词的指称性使用和归属性使 用 。“ 归属性 用法是 指 ,说话 者用摹状 词去陈述关 于任何人 或任何如此这 般之物的某种事情 。指称性用法指 的是 ,说话 者使用摹状词 是为 了让听者 了解他所谈论 的是什么人或什 么 东西 ,并谈论关于此人或此物 的一些事情 。 ” 三、罗素对斯特劳森批评的 回应 针对 斯特劳森 的批评 ,罗素在 《 斯特劳森论指称 》一文 中,予 以回应 ,他认 为斯特 劳森将摹状词理论和 自我 中心 的 问题混淆 了。 “ 如 果一个词不 是 自我 中心词 ,那就 没有把使 用它的不 同场合加 以区别 的必要 ,但 是对于 自我 中心词 ,我们却必须 做出这种 区别 ,因为这 些字词所表示 的是某见与这个词 的这 种特殊 用法有 一定关 系的事物 。 ”罗素不认 同斯特 劳森用 自 我中心词去批驳摹状词理论 , 以 “ 当今的法 国国王是贤明的”
为例 ,斯特劳森仅仅抓住 了 “ 当今”这个 自 我 中心词 ,但实 际上不 含有这 种 中心词 的摹状词 是很多 的。譬如 , “ 司各特 是 《 威 弗利 》的作者 ”这个语句 中就不存 在 自我 中心词 ,这 从 反面说明了斯特劳森的理论站不住脚。 另外 ,罗素 回应他 与斯 特劳森在对待 日常生活 中的语言 在语用方 面 的态 度不 同。“ 他们认 为 日常语 言不仅在 日常生 活中是够用的 ,而且在哲学 中也 是够用的 ,相反 ,我认为 日
在此处失效 。 ( 二 )排 中律 失效 排 中律表 明 , 互相矛盾 的两者不能同时为假 , 必有一真 , 也不存在非真非假 的情况 ,排 除了中间可能性 。以 “ 当今 的 法 国国王是秃头 ”和 “ 当今的法 国国王不是秃头 ”为例 ,两 者都是假 的,因为法 国根 本不存在 国王 。排 中律在此处 是无 效 的。 ( 三 )存在悖论 “ 这座金 山不存 在” 。如果此语 句是真 的 ,那么 “ 金山” 这 个词相应 的没有 指称对象 ,这个语 句本身 也是无 意义 的。 如果这 个语 句是 假的 , 那么 “ 金 山”这个 词就存在指称对象 , 那 么此 语句本身却是有意 义的。这 说明 ,此语句不可能 既是 真 的 ,又是有 意义的。

【隐喻指称意义与语境化构建】文化语境对隐喻翻译的影响

【隐喻指称意义与语境化构建】文化语境对隐喻翻译的影响

【隐喻指称意义与语境化构建】文化语境对隐喻翻译的影响对隐喻指称意义的研究,虽然实现了由静态语义指称向动态认识论的转变,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必须得到语用语境的关照。

从语境的角度来进一步审视隐喻的指称,要追溯到弗雷格的“语境原则”,即语词的意义必须在句子的联系中加以研究,而不能独立研究。

语境实际上就是事件发生的边界条件或背景预设。

脱离了语境,语词的意义便会失去得以实现的平台。

在这个意义上讲,隐喻指称是可以语境化的,是受到语境规约的。

隐喻指称过程凸显了认知主体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在这里,一切都是不能用真或假来判定的命题。

其整个的发生、发展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其价值也只有相对于相关的语境才能得以实现。

一语境对指称意义变量的筛选语境总是在筛选合适意义的变量。

词语字面意义的静态表述对语境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而隐喻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性要强得多。

听者要通过语境来选择意义,语境意义的选择性决定了隐喻的理解是一种意义建构的再范畴化过程,它突破了传统语义学的禁锢。

语义类别的再范畴化使着重静态描述的传统语义理论,无法全面解释和展现隐喻的内在机制。

在隐喻表达中,听者必须通过语词的再概念化建构意义等级,并运用语境特征决定谈论所指的哪些方面或纬度应被考虑为相关的,即语境提示使听者决定隐喻陈述的哪一些意义特征应当接受,哪一些特征应当放弃。

比如,“君子之德,风也”,认知主体通过丰富或改变有关“君子”的概念系统,向人们传达了自己对“君子之德”的独特感悟。

这样,在语境的选择性和规约性的制约下,产生出只有一种意义理解的话语,从而体现了语义静态和动态的辨证统一。

二语境构建意向关联和指称点的平台隐喻的指称意义具有内在的意向关联,是认知主体的一种意向构造。

这种意向关联和构造是在特定语境中对现实的一种操作。

词句的意义既包含词句所承载的观念又包含说话者本人可能有意而发的观念。

实际上,隐喻传递某些语义内容的表达式是什么,通常情况下依赖于认知主体所假定的事实。

语境理论的发展

语境理论的发展

第二讲:语境理论的发展和语境学的建立1、古代学者的语境观1.1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的语境思想1.2我国历史语境思想的代表人物1)哲学家庄子的语境思想2)杜预(222年—285年)的语境思想3)孔颖达(574年-648年)语境思想4)刘勰(约465年-532年)的语境思想5)袁仁林的语境思想2、语境理论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2.1皮尔士的“索引词语”揭开了“语境”研究的序幕2.2佛雷格的语境观2.3马里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2.4弗斯的语境理论2.5韩礼德的语境理论2.6海姆斯的语境构成因素2.7斯珀泊和威尔逊的认知语境理论3、语境理论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3.1 陈望道先生的语境理论3.2 张志公先生的语境理论3.3 王得春教授的语境理论3.4 何兆熊教授的语境理论3.5 胡壮麟教授的语境理论3.6何自然教授的语境理论3.7 熊学亮教授的认知语境理论4、语境学的诞生与发展思考题:1、古代学者的语境观有那些?2、简述语境理论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理论。

3、简述语境理论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理论。

4、简述语境学的诞生与发展。

媒介理论:关键词·语境·汉译-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再认识[提要] 本文对以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为主的世界媒介作了语用和语义探究,发现“四种理论”诞生近半个世纪以来,除了对后来的媒介理论深远、至今烙印尚存之外,英语世界和中文世界对它的语用与语义多有歧见、混淆与误读。

澄清了若干关键词后不难发现,如今江河日下的“四种理论”其实仍值得探究。

我们从最新的“去西方化”理论中就可以发现它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对“去西方化”一说能否成立仍持怀疑态度。

[关键词]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libertarianism;authoritarianism;totalitarianism;neoliberalism;媒介理论;去西方化(一)概览:“四种理论”与媒介理论的勃兴46年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推出了3名新闻学者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ories of the Press)一书(Siebert etc. ,1956;斯拉姆:1980)。

名称指称理论

名称指称理论

目录第1章名称指称理论的历时渊源1.1 名称指称理论的基本概述第2章名称指称的描述理论2.1 弗雷格的名称指称理论2.2 罗素的描述理论第3章名称指称理论的哲学影响3.1 国内外学者对两种理论的述评 3.2 两种名称指称理论的比较第4章结语名称指称理论研究摘要:名称的指称问题一直是逻辑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关注焦点,特别是现代,这一问题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形成了名称指称的描述理论.历史因果理论本文就是以名称指称理论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探讨了这两种不同的名称指称理论的贡献和不足;另外一个方面也希望通过本文对名称指称理论的研究和梳理,可以更好从整体上把握名称理论的发展方向。

代表描述理论的哲学家主要有弗宙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他们认为名称具有各自的内涵和外延,专名和通名实际有一些缩略的和伪装的摹状词,名称的外延是由名称的内涵决定的,或者说名称的指称是由名称的含义决定的.代表历史因果的哲学家是克里普克和普特南,他们以“命名仪式”来解释专名的形成,否认专名和通名具有各自的内涵和含义,专名是严格指示词,在每个可能世界都指称同一个对象。

他们认为我们在给事物命名的时候,不是依据我们对名称的意义的了解,而是依据这个专名与某种命名活动的因果联系。

关键词:名称指称描述理论历时因果论语言哲学是一门以哲学语一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语言分析,澄清语词和语句的意义,使我们能够以适当的、准确的方式使用哲学语言,从而有效的表达我们的哲学思想。

语言哲学不同于语言学,语言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考察语言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不考察某种民族语言的具体特征;而语言学则侧重考察一切语言或者某种特定语言的具体特征,研究语句的构成及其演变过程等等。

语言哲学着重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的一般性质和状态,研究语言的一般特征,研究名称,语句,指称意义,真理,言语行为,必然性和意向性等问题。

因而,语言哲学不仅包括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对语言的使用和语境的研究,对语言和意向.信念等心理因素的关系的研究,对各种隐喻,甚至包括语言与实在等等。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完整版)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完整版)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名称:语言哲学概论任课教师:李洪儒开课学年/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学时/ 学分:所在教学学院:应用外语学院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号/姓名:2110822 / 韩丹丹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摘要: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并在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

在指称理论的研究中,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弗雷格作为传统指称论的代表,认为专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涵义决定指称。

对此,罗素则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支持,但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反对的意见也增长起来,维特根斯坦后期的理论、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观点均是如此。

后期维特根斯坦从他的功能论的意义理论出发,对罗素等人的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做了彻底的决裂,并进行了细致的批驳;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并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主张语境论;克里普克批判摹状词理论,并提出了历史因果理论。

本文将简要系统阐述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

关键词:指称理论;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克里普克一、前言人们普遍认为, 语言是和世界相关的, 有两层含义, 第一, 语言能够描述或者指向实在, 第二, 语言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实在相对应的。

关于前者存在的争论是, 语言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指向实在; 关于后者存在的问题是, 语言的哪种结构与世界发生关系, 是主谓词结构、原子命题还是专有名词或者其他。

指称理论的探究

指称理论的探究

2 、断定有一个 当且仅当含有某些特征的个体 。 或者换个表达方式 ,也可 以这样叙述两者的区别 : 1 、一个语句 中包含着被用 来表示 、提 到或指称某 个特定 的人或 物
的语 词 。 2 、唯 一 存 在 性 语 句 。
罗素就是不断地把第一类 中越来越 多的语句 归入第二类 中 的语句 。 但 同时这也使得他 陷入有关逻辑主词和有关一般地对个 体变项赋值 的困 境 中。这使得他 的著 作 中一些 引论 到逻辑 上是 名称理 论灾 难性 的加 重 了。在指称 时,我们不会 ,也不可能达到完全清晰的地步 ,此时语词 可 以不再继续履行指称功能 。这说明我们需要从 其他众 多种区分 出两种语 言约定 或规则 :指称 的规则 ,以及归属或归因的规则 。对指称 的规则 进 行研究 ,如果我们认识到实 际使用上的区别 ,即添加特定 的语境 ,这 样 我们就 能在许 多古老 的逻辑 问题和形而上学的难题更 有所启发 了。 指称约定一直被逻辑学家所忽视或错误的加以解 释 。这种忽视 的原 因 大致 有两 个 : 1 、大 多数逻辑学家专注于定义 ,对于 “ 定义 ”最熟悉的涵义来说 : 对一个语词进行正 确的归 属性使 用或分 类使 用的条 件进 行说 明就是 定 义。这就使得 ,就探究语词 的意义或寻求对语词的分析被设想 为寻求 定
1 、用 一 个 语 词 做 唯 一 性 指 称 。
义而言 ,忽视或错误解释与归属性使用不 同的约定是不可避免的。 3 2 、某些逻辑学家专注于形 式系统。对数学 和形式逻 辑的关注 所造 成的影响 ,在莱布尼兹和罗素那里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 。 斯特劳森努力地 想把语词 可能在 语言 中所发 挥 的不 同作 用做 出 区 别 ,他认为某些种类 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指称作 用。能够用于指 称的语词在下述三个方面有差别 : 1 、指称依赖 于表达指称 的语境 ,而这种依赖程度有所差异。 2 、“ 描述性意义” 的程度上有差别 :斯特 劳森 的描述性 意义指 的是 “ 对属于某个一般种类 的事物或具有某些一 般特点 的事 物在运用 上 的常 规限制” 。 3 、最后 ,它们可被划分成 以下两类 :第一 ,其正确 的指称性 使用 是 由某些一般性的指称约定与归属约定所调节的语词 ;第二 ,其正确 的 指称性使用不是由任何一般约定 ( 既不是由语境类型 的约定也不是 由归 属类型的约定)所 调节 ,而是 由相对 于每个 特定使 用而 言的特定 约定 ( 尽管不是相对 于每个特定 的语词表达而言)所调节的。 l 4 因此 ,斯特劳森基于以上批评提出 自己对摹状词的看法 :第一 ,斯 特劳森在 《 论指称 》 中分别对语 句 ,语句 的使 用和语 句 的表达作 了区 分 ,也相应的对语词 , 语词 的使用 ,语词 的表达也作了 区分 。第二 ,斯 特劳森认为 ,预设存在和断定存在是不一样的。第三 ,斯特劳森认为语 词或语句 的使用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下使用 ,与此同时还附着说话者本 身 的 目的和意 向。所以在使 用语词 和语 句的时候 必须把此要 素添加进 去。 斯特劳森说 : “ 为 了把语词在 其指称性使 用 中正确 的应用于某 一事 物 , 所要求的则是超出从该语词 可能具有 的那种归属性意义中产生 的任何 要 求之外的某种东西。 ” ( 作者 单位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涵义-指称理论”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活与哲学》为例

“涵义-指称理论”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活与哲学》为例
么“ 牛顿 是政治 家 ” 为假 。从 这里 可 以简单 地理解 到 弗 雷格 所 说 概念 的涵义 与指 称 。一 般来 说 , 概 念 的涵 义
函数 表 达式 中 , x改 变 时 ,函数 表 达 式 相应 的有 所 改
变。
由此 , 弗雷 格认 为 函数 的真 正 本 质 就在 那 些 表 达 式 的共 性 因素 之 中 。即一 个 函数 : 表达式 有 固定 不变 的 数, 如“ 2×X s +x ” 中的 2 , 还有 不 确定 的一个 数 , 如 x。
是对句子和词语的涵义和指称进行分析 , 句子的涵义是 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句子的指称是句子的真值。词语即 专名 , 专名的涵义是语言的呈现方式 , 专名的指称就是 专名所代表的那个东西。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概念即弗 雷格所说 的专名 , 如何分析概 念成 为本文进 一步探 析 的
问题 。
中的括号部分 , 弗雷格看到“ 仅函数本身应该说是不完
整的, 需要 补充 的或不饱 和 的” 。 即弗 雷格认为一个 函数 表达 式可 以分 解为两 部分 , 有一部 分是 完整 的 , 如2 , 另

部分 是不饱 和的 , 如括号部分 , 有 待于填充 。 陈 晓平 教 授从 现 代 函 数概 念 人 手 对 弗 雷 格 的 涵


函数 的本 质
变元表示 函数是有待填充的。用什么填充?弗雷格认 为: “ 只有 通 过 用 一个 专 名或 一 个 代 表 专 名 的表 达 式
填 充这个 位置 , 才 出现一 个完 整 的涵义 ” 。
二 、概念 的涵 义一 指 称和 语境 原则
弗雷格最早对概念进行分析开始 于 《 函数和概 念》 这 篇 文章 。什 么是 函数 ?弗 雷格 是这 样分 析 的 : 他

指称在英语语篇构建中的作用

指称在英语语篇构建中的作用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指称在英语语篇构建中的作用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张蓓【摘要】英语语言里有一些具有指称功能的语言项目,特别是各种人称指称与指示指称。

这些指称在英语语篇的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指称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语篇的衔接,使语篇更加顺畅。

恰当运用各种指称,可以凝练语言的结构,使语篇中的表达更加紧凑,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同时,指称的合理运用还可以丰富语言的意义,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关键词】指称 英语语篇 构建 人称指称 指示指称一、引言指称理论是语言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它研究的是语词与对象如何相关的问题。

在语言哲学体系中,指称问题一直处于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地位,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

当然,语言中的指称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相应的意向内容并使之融合于特定的语境之中,才能现实地获得其指称对象。

因而,人们对于指称的理解其实就是对于语言对象的语境建构。

指称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表达意义的有效语言方式,也是构建英语语篇的必要语言手段。

本文拟结合实例,探讨各种指称在英语语篇构建中的有效作用。

二、理论背景指称主要指专名和通名所指的对象,也包括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非限定摹状词(indefinite description)以及语句所指的对象。

关于指称的研究关注的重点是语言表达式如何与其所指对象相联系的问题,或者是把语言表达式的意义等同于其指称对象。

随着语言学的不断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语用学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指称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

从指称意义绝对的确定性到语境制约下指称意义相对的非确定性,人们对指称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期的学者弗雷格提出的涵义与指称论,罗素提出的摹状词理论都强调了指称与意义的确定性,将指称与意义等同起来,但是它们的理论都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没有意识到语言意义与实际生活的复杂关系,没能在具体的语境里考察语言中指称意义的动态性与变化性。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形式的意义和使用理据必须建立在人类的实际话语世界之中,而不是在那些超语言的独立实体中。

语境——现代西方名称所指确定观演变的轴心

语境——现代西方名称所指确定观演变的轴心

中 图 分 类号 :8 . 1 B 1 82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6 7 2 20 )2 1 8 6 10 —4 0 (0 70 一O O 一O
现 代 西 方 的名 称 所 指确 定 观 可 划 分 为 三 大 派 别 。由弗 雷格 、 素首 创 的 “ 状 词论 ” 为名 称 有 罗 摹 认

弗 雷格 的名 称指 称域 是 现 实 世界 , 是在 现 实 世 界 谈 论 名称 所指 及其确 定 问题 的。 罗 素 的现实世 界 的名称指 称域 思想 表现更 为 明 显 。逻辑 原子 论 时期 , 他从 保 持 “ 全 的实 在 感 ” 健 出 发 , 亲识 原则” 为划 分 真 正专 名 和普 通 专 名 的 以“ 作 界 限 。“ 亲识 ” 是确 定 专 名所 指 的最 可 靠 的办 法 , 普 通专 名可 以分 析为 相 应 的摹 状 词 , 通专 名 和 摹状 普 词都 不能保 证其 指 称 对象 的存在 , 能 充 当命 题 的 不 真 实成 分 , 该将 它们 改写 , 应 从包 含它 们 的句子 中消 掉 。虽 然罗 素也 承认摹 状词 的描述 功 能在确 定所 指 中 的作 用 , 但这是 建 立在 排 斥 抽 象 实 体 的严 格 的本 体 论基 础上 的 。 将 名称 指 称 域定 位在 现 实 世 界 , 以人 们 对 现 实 对象 属性 的认 识来 确 定 名称 所 指 , 于 日常 指 称 活 便 动 , 比较 符合 人 们 的直 观 思 维 。但 由于人 们 认 识 也 能力 的局 限性 , 得 指 称 活 动往 往 因缺 乏严 格 的 可 使
变 ; 所指 确 定 的 中介 方 面 实现 了力 斥 心 理 主 义 到 心 理 意 向性 复 归 的 变迁 。这 些 发 展 特 征 在 某 种 意 义上 可 归结 为 在

语境理论发展历程教案

语境理论发展历程教案

04
CATALOGUE
语境理论的主要观点与流派
情景语境观
情景语境强调语言使用时的具体 环境和场景,包括言语行为发生
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
情景语境观认为,语言的意义和 理解取决于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 ,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需要结合具
体的语境因素。
情景语境观重视语言使用的现实 性和交际性,强调语言交际中的
语境与解释学的关联
语境理论为解释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解释了为什么 同一文本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解释。
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语境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语境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境在人类的认知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的感知、 记忆和思维都受到语境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会利用语境理论来帮助患 者理解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通过 改变患者的语境来改变其心理状态。
早期语境理论
语境概念的提出
早期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使用 中的环境因素,提出语境概念,
为语境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语境与意义的关系
探讨语境如何影响语言的意义,认 为语言的意义不仅取决于语言本身 ,还与使用语言的环境密切相关。
语境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语境进行分类, 如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情景语境 和文化语境等。
当代语境理论
语境的多元化研究
强调语境的多元化,认为不同的交际场合、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都会形成不同的语境,对 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
语境与语用学的关系
探讨语境与语用学的关系,认为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的学科,而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语境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强调语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会形成不同的语境, 对跨文化交际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跨文化交际也需要考虑如何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语境。

王艺林 现代汉语宾语从句的指称及其句法表现

王艺林 现代汉语宾语从句的指称及其句法表现

王艺林现代汉语宾语从句的指称及其句法表现1. 介绍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从句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结构,用来作为动词的宾语,用于引导一个句子或子句。

而王艺林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对现代汉语宾语从句的指称及其句法表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宾语从句的基本概念宾语从句是指用来充当动词宾语的句子,用于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的对象。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从句通常以“(的) + 主语 + 谓语”这种形式出现,例如:“我知道他在做什么。

”中的“他在做什么”就是一个宾语从句。

3. 王艺林对宾语从句的研究王艺林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宾语从句的指称及其句法表现,主要是指在宾语从句中,如何准确地指称和表达所要引申的对象,并且如何在句法结构中表现出来。

他对宾语从句中的代词、名词、小句等指称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证。

4. 宾语从句的指称在宾语从句中,指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我知道他在做什么”这个句子中,“他”指代了动作的发起者或者对象,而“在做什么”则指代了具体的动作内容。

王艺林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总结出了宾语从句中的指称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称原则和方法。

5. 宾语从句的句法表现除了指称之外,宾语从句的句法表现也是王艺林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不同的语境和文体中,宾语从句的句法结构会有所不同。

他在研究中总结出了一些宾语从句的句法特点,包括语序、时态、语态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句法表现的理论和实践。

6.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语言学家,我认为王艺林对现代汉语宾语从句的指称及其句法表现做出了非常重要的研究。

他的理论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宾语从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对我们的语法研究和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王艺林的研究成果,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宾语从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7.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王艺林对现代汉语宾语从句的指称及其句法表现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指称和句法表现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宾语从句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表达力。

汉语相关名词指称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动因探析

汉语相关名词指称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动因探析

汉语相关名词指称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动因探析作者:***来源:《辞书研究》2024年第01期* 本文是2020年度國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字与历代语文辞书的关系变化研究”(项目编号20AYY019)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文章从辞书编纂中近义词释义的需要出发,以汉语相关名词“酒店、饭店”为例,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将汉语中相关名词的指称变化概括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所指对象单一,过渡阶段所指对象交叉,相对稳定阶段所指对象有一定的偏好。

这一变化过程是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通过影响范畴属性,为指称变化提供了可能的方向;事物的兴衰以及语言内部的竞争使得可能的方向成为显著的变化。

从词汇系统内部来看,相关名词指称对象交叉的基础是范畴的共有属性,指称对象偏好的形成则是多义范畴内部调整的结果。

因此,相关名词研究应关注语言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互动关系,从词汇系统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为辞书编纂提供参考。

关键词相关名词指称变化单一交叉偏好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一组近义名词的形成往往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的结果,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其形成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这类词,我们从语义范畴的角度将其称为“相关名词”,指的是有一个义位同属于一个较小的语义次范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名词,如“商店、卖场、商场、商城”都可以指称“在室内出售商品的场所”[1]。

权威语文辞书的释义通常会体现出近义词的差异(储泽祥,刘琪 2021),因此对相关名词指称变化的探讨,可以更好地反映近义词的异同,为辞书编纂提供参考。

现有的相关名词研究主要集中在事物名称的兴替关系(如吕传峰 2006;王彤伟 2013;李菲,张美兰 2018;刘曼 2021)、历时或共时层面的词义差别(如施正宇 2001;匡鹏飞 2010;王新,崔希亮 2021)以及词义运动规律的研究上(如王世征 1989;张清常 1998;李丹弟,杨洋 2021)。

论指称及其语境关联

论指称及其语境关联

On Reference and Its Contextual Relevance
作者: 杜建国[1]
作者机构: [1]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哲学系,山东青岛266071
出版物刊名: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79-85页
主题词: 分析哲学;指称;指称对象;含义;真值
摘要:指称问题是分析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以往的探讨大多不加区分地使用指称和指称对象,这大大影响了我们对弗雷格思想的理解。

事实上,指称是意向指向关系,而指称对象是客观事实或事态,含义确定的不是指称对象,而是指称。

因此,能被指称的指向关系都具有能被理解的含义。

所不同的是,具有真实事实或事态的就具有了真实的含义,否则,只具有意向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6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un.,2003第26卷 第3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6 No.3【科技哲学研究】指称理论的演变及其语境重建郭贵春1,刘高岑2(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2.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洛阳471022)关键词:指称理论;成就与难题;语境重建摘 要:语言指称问题广泛地涉及当代哲学的许多深层问题,在语言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的研究中尤其居于基础性地位。

20世纪西方哲学关于指称问题的解决大致有三种理论:摹状词理论、历史因果论和意向论。

文章从语境论视角深刻反思了指称理论在20世纪的演变,评价了三大指称理论的成败得失,进而以语境论为基底对语言指称问题给出了说明。

认为语词的指称是依赖于特定的语境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得以确立和实现的,撇开语境来确定语词的指称是不可能的。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3)03-0001-08 当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一直是语言的“实际”问题。

而指称理论所研究解决的正是语词与对象相关的问题。

所以,在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中,尤其在科学实在论的研究中,指称问题处于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

在当前科学实在论走向语境重建的过程中,全面反思指称理论在20世纪的演变、实现指称理论的语境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先扼要评述20世纪最具影响的三种指称理论,然后从语境论的视角对此加以整合和推进,对语言指称问题给出语境实在论的说明,从而推动科学实在论的语境重建。

一 指称的摹状词理论语词与对象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语言转向之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在传统逻辑学的框架中进行的。

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在其名著《逻辑学体系》(1843)一书中最为系统地阐述了逻辑学框架中的名称理论。

但是在传统逻辑学的框架中,其名称理论所关注的主要是名称与外延之间的静态逻辑关系,而不是要回答“说话者在说出一个名字时是凭借什么成功地指称一个特定对象的”这个关于指称的典型问题。

所以,严格地说传统逻辑学的名称理论还不是一种关于指称的理论。

指称问题的深入研究是伴随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从弗雷格开始的。

弗雷格从对“同一性”(same2 ness)观念的分析展开了这一问题:“‘a=a’和‘a=b’是两个明显具有不同认知意义的句子:‘a=a’是先验地有效的,按照康德的观点,它将被称作分析的;而‘a=b’这类句子通常则包含着对我们知识的很有价值的扩展,而且并不总是能以先验的方式加以辨明。

”[1](P56)所以,a=a与a=b是不同的。

但其不同显然不是它们标识了不同的对象,因为它们是同一对象的名称。

二者的不同表明,a和b作为两个符号或语词除了指称对象外还有另外的东西。

弗雷格认为这另外的东西就是名称的涵义。

以此出发,弗雷格初步论述了语言哲学基底上的指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语言指称的摹状词理论。

(i)全部语词被区分为概念词和专名。

概念词代表概念,是对事物的描述;而专名代表个体事物,是对事物的指称。

(ii)专名既包括“柏拉图”、“晨星”等这类狭义的收稿日期:2003-01-08作者简介:郭贵春(1952-),男,山西沁县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科学哲学;刘高岑(1964-),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科学哲学。

1专名,也包括“16的平方根”、“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著作数目”等这类语言表达式。

(iii )专名既有涵义又有指称。

专名的指称就是这个名称所命名的对象本身,而专名的涵义则是处于所指的对象和意象之间的某种东西;但专名的涵义并不是个别人心灵中特有的部分,也不是某个人的一种特殊思维模式,而是许多意象所共同拥有的可以公开把握的东西。

(iv )专名的涵义比它的指称处于更根本的认识论地位,人们根据名称的涵义去确定其指称。

(v )一个专名的涵义就是该专名所指称对象的各种性质,即与该专名相关的各种摹状词。

①[1](P77)弗雷格的上述思想不仅把传统逻辑的名称问题升华为语言哲学的指称问题,而且初步创立了摹状词的指称论。

但是,由于弗雷格没有把专名和摹状词区分开,而是把它们看做性质完全相同的语言表达式,这就使他的指称理论受到很大限制。

罗素正是从区分专名和摹状词入手,修正和发展了指称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认为:(i )摹状词与名字是两类性质不同的语言表达式。

名字是其构成部分不再是某个语言的合式符号的简单符号;而摹状词不是一个简单符号,因为组成摹状词的那些孤立的词仍然是某个语言的合式符号。

(ii )名字和摹状词的功能及其获得意义的方式不同。

名字的功能是标示一个个体,个体就是它的意义;而摹状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性质,“摹状词的一切意义均来自于它由以形成的那些语词的意义。

”[2](P170~180)(iii )一个名字必定有其指称对象,否则便无意义;而一个摹状词可以没有指称对象而有意义。

(iv )一个名称的指称对象是通过摹状词而被确定的,除了“这个”、“那个”等少数几个语词外,必须通过摹状词才能确定名称的指称对象。

所以,名称只不过是缩略的摹状词。

罗素之后摹状词理论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研究的指称理论。

其中斯特劳森、唐奈兰(K.Don 2nellan )和塞尔又分别在一些重要方面对摹状词指称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斯特劳森的修正主要是从语用角度揭示了摹状词的指称功能,提出了指称是人们对语词的使用这一思想。

唐奈兰则沿着斯特劳森的语用理路进一步区分了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并认为“一个摹状词究竟是以指称方式使用还是归属方式使用,这是说话者在某个特定情形下的意向的功能。

”[3]塞尔则从语用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了名称与摹状词的关系,认为,人们虽然是以专名的涵义知道它的所指,但专名并不是缩略的摹状词。

“专名并不是作为摹状词起作用,而是作为在其上挂住相关摹状词的挂钩起作用。

”[4]因此,专名的指称不是由一个摹状词决定,而是由一组或一簇摹状词决定,可以看出,他们3人虽然都从语言的使用出发在不同的方面对摹状词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和补充,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和坚持“名称通过摹状词而指称对象、人们通过一个或一组摹状词来达到对名称的理解和使用”这一摹状词指称论的基本观点。

摹状词指称论是第一个在当代哲学基底上对语言指称问题给出系统说明的理论,它也的确能够对一般指称情况做出很符合人们常识的说明。

但是,从哲学思维的层面来看,它自身却明显地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首先,摹状词指称论的基本立足点是名称有涵义,人们正是根据名称的涵义去把握其指称,而名称的涵义或意义就是相关的摹状词。

所以人们是根据摹状词确定名称的指称。

然而,如果名称的指称由摹状词来确定,那么,正如罗素所说,名称实际上并没有直接与实在相关,而是直接地与相应的摹状词相关,也就是说名称实际上并不直接指称对象。

这一结论不仅构成对摹状词指称论本身的威胁,而且将引起许多严重的哲学问题,如知识的地位问题、科学理论的实在性问题、真理性问题等等。

虽然大多数摹状词指称论者都不愿意接受由此引出的哲学结论,但他们对此却无能为力。

其次,如果名称的涵义是相关摹状词,其指称对象由这些摹状词确定,那么,一个人究竟拥有多少相关摹状词才能确定一个名称的指称对象呢?使用同一名称的任何两个人都几乎不可能拥有关于名称的同样多而且完全一样的摹状词。

弗雷格在“论涵义和指称”的一个注释中说,对于“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一个使用者可以拥有“亚里山大的老师”这个涵义,而另一个使用者则可以拥有“柏拉图的学生”这个涵义,所拥有涵义(即摹状词)的这种不同并不影响其指称同一对象。

如果是这样,那么“由涵义(即摹状词)决定名称的指称”岂不成了一句空话?2①在《论涵义和指称》一文中弗雷格并没有明确地说专名的涵义就是摹状词,而是说涵义是人们对专名的理解、是决定名称指称的标示方式(manner of designation )。

但在该文的一个注释中,他明确地指出“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的涵义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山大的老师”等。

可见,他说的涵义实际上就是与名称相关的摹状词。

再次,在摹状词与名字的指称对象不一致的许多情况下,通过摹状词决定名称的指称对象将会导致荒谬的结果。

例如,假定某个说话者关于泰勒斯仅仅知道“他是断言‘一切都是水’的古希腊哲学家”,再假定实际上说这句话的不是泰勒斯,而是一个掘井者,那么这个说话者提到“泰勒斯”时究竟指称谁呢?根据摹状词指称论,当那个说话者使用“泰勒斯”这个名字时,他指称的是那个掘井者:“泰勒斯”的指称由“说‘一切是水’的人”这个摹状词决定;“说‘一切是水’的人”是一个掘井者;所以这个人用“泰勒斯”指称那个掘井者。

唐奈兰正是这样认为的。

但我们却明显地感觉到这里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说话者显然不是要谈论古希腊的那个掘井者。

最后,普特南曾把他的孪地球设想应用于指称问题的研究,对指称的摹状词理论提出反驳:我们不可能借助于相关的摹状词对名称怎样获得其指称对象做出正确的说明;因为,尽管我们对地球上某个对象的任何描述性摹状词都同样很好地适合于孪地球上的对应者,但我们使用名字所指称的仍然是我们地球上的这个对象,而不是孪地球上的对应者。

[5]二 指称的历史因果理论指称问题在当代哲学中是一个基础性问题,而摹状词指称论的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和缺陷到50年代后已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以寻求一种新的指称理论已成为分析哲学发展的必然性趋向。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露丝・玛尔卡斯、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等人共同创立了指称的历史因果理论。

①摹状词指称论的核心在于把名称与摹状词相同一,认为名称的指称对象通过摹状词确定。

显然,要克服摹状词指称论的困难就必须把名称与摹状词区分开,不仅要从认识论的层面上而且要从本体论的层面上把二者区分开。

为此,克里普克引入了“固定标示词”的概念:“如果一个标示词在每一可能世界中都标示同一对象,我们就称之为固定标示词。

否则,就称之为非固定的或偶然的标示词。

”[6](P48)克里普克认为,名称与摹状词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名称是固定标示词,而摹状词是非固定标示词。

他的论证是:如果名称与摹状词是同一的,那么摹状词性质不一定是对象的本质性质因而并非对象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必然地具有;而在对象不具有摹状词所描述的那种性质的可能世界中名称和摹状词就不标示同一对象;所以名称作为固定标示词与摹状词是根本不同的,名称的指称并不是由摹状词给出的。

因此,专名的指称并不是像弗雷格和罗素所认为的那样由摹状词决定。

如果不能通过摹状词确定名称的指称对象,那么名称究竟怎样获得其指称对象;克里普克的回答是:名称是通过一个最初的命名式和一条历史因果链指称对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