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对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书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他指出,以往的哲学往往侧重于对存在者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存在本身的追问。
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只关注事物的表象和具体的存在者,而很少去思考存在的本质呢?我们忙碌于各种具体的事务和对象,却很少停下来思考“存在”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
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的概念,用来指称人类这种特殊的存在者。
他认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这意味着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的世界紧密相连。
我们的存在是在与他人、与事物的互动和关联中展开的。
比如,我们在工作中与同事合作,在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这些都是我们“在世界之中存在”的体现。
而且,此在具有“操心”的结构,总是对自身的存在有所筹划和关心。
这让我想到,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为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目标而操心,这种操心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
时间在海德格尔的论述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时间不是一种线性的、均匀流逝的物理时间,而是与存在紧密相关的“本真时间”。
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我们的过去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基础,而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和筹划又塑造着我们当下的行为。
比如,当我们回忆过去的经历时,那些经历会影响我们现在的决策和态度;而当我们为未来设定目标时,我们会在当下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海德格尔还探讨了“向死而生”的观念。
他指出,死亡是此在不可避免的终结,但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们的生命具有了紧迫感和意义。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时,我们会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积极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逃避谈论死亡,仿佛它是一个遥远而可怕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能够正视死亡,把它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来接受,或许我们能够更加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一)海德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源性”的思考,极富“原创性”。
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思想看作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枢纽”:清理传统,深入本源,奠定基础,面向未来。
1、“存在”问题的提出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典哲学并没有解决存在问题。
因为依赖于认识论的本体论受到主客二元式认识框架的限制,实际是将存在当作存在物来认识的。
他称形而上学史是“在的遗忘”的历史。
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能够使存在得以显现的在者,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人就是此在。
分析存在问题必须从人入论。
对此在的分析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海氏因此称之为基础本体论。
2、人作为在者的不同之处人这种存在者不是现成的已成定型的存在物,而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存在者。
换言之,认识一种“活”的存在者,因而存在就有可能通过人这种存在者这里“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一方面人这种存在者乃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境域”;另一方面亦意味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
他说:“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在他那里:人的存在——生存(依是否真正操心自己的生存)——人的生存状态两种方式:本真的与非本真的——人的整个现实存在。
3、关于“烦”人总是生下来就在世界中的,海德格尔称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结构为此在在世界中的机制。
人不仅在“在手状态”和“上手状态”中与世界打交道,人还与其他的人共同生活,与此在共同存在的是隐匿着的常人,这个共在的常人左右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不仅要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烦,而且还要经常为他人而烦。
人们陷入闲谈、好奇、模棱两可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种沉沦的状态反映了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情况,也即当他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就不得不处在这个世界之上,生存与日常生活之中。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存在的意义和时间的本质。
阅读这本书,仿佛是在一片深邃的哲学森林中探险,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启示。
海德格尔开篇就指出,传统哲学往往忽略了“存在”的问题,而只是关注“存在者”。
他认为,我们应该重新追问“存在”本身的意义。
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和思考方式,我们常常忙碌于各种具体的事物,却很少停下来思考存在的本质。
在书中,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的概念。
“此在”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者,而是指我们每个人具体的存在方式。
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受和理解来展现“此在”。
比如,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或者对某件事情产生情绪反应时,这都是“此在”的体现。
他强调,“此在”总是处于“在世之中”,与周围的世界相互关联。
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塑造和定义自己的存在。
时间在海德格尔的论述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传统的时间观念将时间看作是一种线性的、均匀流逝的东西,是不准确的。
相反,他提出了“源始时间性”的概念。
源始时间性不是简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依次排列,而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整体。
过去并不是已经消逝的东西,而是以某种方式影响着现在和未来;未来也不是尚未到来的虚无,而是对现在具有指引和塑造作用。
这种对时间的理解让我对生活中的许多经历有了新的认识。
比如,我们常常会因为过去的失败而感到沮丧,但从海德格尔的观点来看,过去的失败恰恰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资源。
海德格尔还探讨了“向死而生”的观点。
他认为,死亡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
因为只有面对死亡,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有限的,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这并不是说要我们整天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而是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思考死亡,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引。
当我们明白生命的有限性时,就会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不再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爱它是因为它让我对存在和时间有了全新的思考,恨它则是因为读起来实在是太烧脑啦!在书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
他说,我们通常理解的存在,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存在。
真正的存在是一种“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状态。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为了搞明白它,我可是费了好大的劲儿。
比如说,我们每天都会做很多事情,上班、上学、吃饭、睡觉等等。
但我们往往只是在做这些事情,却很少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做,以及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自身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状态。
就拿上班来说吧,每天早上匆匆忙忙赶到公司,坐在办公桌前开始忙碌的一天。
可能我们会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但是海德格尔会问:你在这个过程中,是真正地“在”吗?还是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失去了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还有关于时间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平常理解的时间是线性的,被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
但他说,真正的时间不是这样分割的,而是一种“绽出”的状态。
这可把我给绕晕了,我想了好久才稍微有点明白。
比如说,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那些回忆并不是简单地存在于过去,而是在我们当下的回忆中“绽出”,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感受和想法。
同样,当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或者担忧的时候,未来也在当下“绽出”,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行为。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本书,我还特意观察了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
有一天,我决定放下手中的书,出去散散步。
我来到了一个公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一对老夫妻手牵着手慢慢地走着,他们脸上的皱纹里都藏着岁月的故事。
我就在想,对于他们来说,存在是什么?是一起走过的漫长岁月,是此刻手牵手的温暖,还是对未来相伴余生的期待?也许都是吧。
他们的时间,不是简单的时钟上的滴答声,而是每一个相互陪伴的瞬间累积起来的深情。
还有一个小孩子,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着,笑声像铃铛一样清脆。
对他来说,存在可能就是当下的快乐,没有烦恼,没有忧虑。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主要内容:本书旨在探讨存在的意义这一根本哲学问题,通过对时间性的分析来理解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遗忘了存在的意义问题,他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二、核心概念理解(一)存在(Sein)-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存在”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
传统哲学往往将存在理解为某种实体或者本质的属性,但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理解是对存在的遗忘。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先于任何概念和定义的、最为原初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说“人存在”,这里的“存在”不是指人的某种属性,而是人如何在世界之中展开自身的一种状态。
- 存在与存在者(Seiende)相区别。
存在者是具体的事物,如桌子、椅子、人等,而存在则是这些存在者得以存在的根据和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关注的是存在者,而忽略了存在本身。
(二)时间性(Zeitlichkeit)- 时间性是理解存在的关键维度。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时间(如时钟所度量的时间),而是一种更为源始的、与人类存在密切相关的时间性。
- 他提出了“此在”(Dasein)的概念,此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即人这种存在者。
此在的存在是通过时间性来构建的。
此在的存在有三种时间性的绽出(Ekstase):过去、现在和将来。
- 过去:不是简单的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是此在的一种“曾在”(Gewesenheit)。
它是此在对自身的历史性的一种承继,过去的经历和传统塑造了此在的当下存在。
例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过去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中的个人在当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 现在:不是孤立的当下时刻,而是在与过去和将来的关联中呈现的。
此在在当下的存在总是带有对过去的理解和对将来的筹划。
例如,当我们在做一个决策时,我们当下的选择既基于过去的经验,也包含着对未来结果的预期。
- 将来:是此在存在的一种趋向性。
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
《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页码后面为海德格尔原文,括号里的内容是我的疑问和理解)第一节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P1、然而我们今天竟还因为不懂得“存在”这个词就困惑不安吗?不。
(是什么让我们不再感到不安?这一定是个强大的替代品。
这替代品也一定带来新的不安,那么这不安又是什么?)P1、其初步目标则是对时间进行阐释,表明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
(生命在时间里展开,生命是河流,时间是河床。
)P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哲人赢得的东西,以各式各样的偏离和“润色”一直保持到黑格尔的“逻辑学”之中。
曾经以思的至高努力从现象那里争得的东西,虽说是那么零碎那么初级,早已被弄得琐屑不足道了。
(那岂不是说,黑格尔偏离了思,歪曲了两位哲人对形而上探索的本质。
)P3、于是,那个始终使古代哲学思想不得安宁的晦蔽者竟变成了昭如白日不言而喻的东西,乃至于谁要是仍然追问存在的意义,就会被指责为在方法上有所失误。
(人们绕过对存在的追问,宣布它为默认而不言自明的东西,并反对对于它的追问,将其归为方法失误之列,可见,人们另有了新欢。
这新欢还是我前面提到的替代品,它占据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无暇思考存在的本质,甚至讨厌这一问题对新欢的打扰。
)P4、开始引述古代的成见。
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2、“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3、“存在【是】”是自明的概念。
P4、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类和种属来区分和联系的话,那么“存在”却并不是对存在者最高领域的界定。
(存在的概念凌驾于类和种属之上,存在在一切具体物之上。
)P4、黑格尔最终把“存在”规定为“无规定性的直接性”并且以这一规定来奠定他的《逻辑学》中所有更进一步的范畴阐述,在这一点上,他与古代存在论保持着相同的眼界,只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与关乎实事的“范畴”的多样性相对的存在统一性问题,倒被他丢掉了。
(这样看来,黑格尔犯了一个重大的疏忽,他草率地将存在统一性的背景抹除了。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这部作品深刻地探讨了存在的意义以及时间的本质,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他指出,以往的哲学往往忽略了“存在”本身,而只是关注存在者。
我们总是在谈论各种具体的事物,如人、动物、植物、物体等等,但却很少思考“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海德格尔认为,这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疏漏。
为了深入探究“存在”,海德格尔引入了“此在”(Dasein)的概念。
“此在”指的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
与其他存在者不同,“此在”具有对自身存在的领悟能力,能够追问存在的意义。
我们不是先存在然后再去思考存在,而是因为对存在有所领悟,所以才能够存在。
海德格尔强调了“在世”(Beingintheworld)这一概念。
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外,而是始终处于世界之中,与周围的事物和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的存在是一种“在世界之中的存在”,世界也不是一个外在的、与我们无关的对象,而是与我们的存在相互交织、不可分割。
关于时间,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传统的时间观念通常将时间看作是一个线性的、均匀流逝的序列,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组成。
然而,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理解是肤浅的。
他指出,真正的时间应该是与我们的存在体验密切相关的。
我们的存在不是在时间中展开,而是时间在我们的存在中得以显现。
在日常的“沉沦”状态中,我们往往迷失在繁忙的事务和琐碎的消遣中,忘记了对存在的追问。
我们被“常人”的观念和行为所左右,失去了自我的本真。
然而,只有当我们从这种“沉沦”中觉醒,直面自己的存在,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还探讨了“向死而生”的观念。
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一种极限状态。
正是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我们的生命才有了紧迫感和意义。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才能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真正活出自己的存在。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海德格尔深刻的思考所震撼。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作,这部著作思想深邃,对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考的神秘世界。
书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他指出,以往的哲学往往忽略了对“存在”本身的追问,而只是关注存在者。
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我们常常只是看到具体的人、物、事件,却很少去思考它们“存在”的本质。
海德格尔引入了“此在”的概念,“此在”就是指我们人类的存在。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此在”的分析,才能揭示存在的意义。
“此在”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在世之在”,即我们总是处于世界之中,与各种事物和他人发生关联;二是“向来我属”,强调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海德格尔还深入探讨了“操心”这一概念。
他指出,“操心”是“此在”的基本存在方式。
我们总是在为各种事情操心,为未来担忧,为过去懊悔。
这种操心并非是消极的,而是我们存在的一种积极表现。
它反映了我们对自身存在的关切和对生活的投入。
在论述时间的问题上,海德格尔的观点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他认为传统的时间观念将时间看作是线性的、均匀流逝的,而他提出的时间观是基于“此在”的生存体验。
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我们的过去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存在,而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和筹划也影响着我们当下的行动。
海德格尔对于“死亡”的思考也令人深思。
他指出,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的可能性。
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我们才更应该珍惜当下,认真对待自己的存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逃避对死亡的思考,将其视为忌讳的话题。
但海德格尔告诉我们,只有直面死亡,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书中还提到了“沉沦”的概念。
“沉沦”指的是“此在”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陷入一种非本真的状态,被他人和社会的规范所左右,失去了自我的本真性。
读书笔记大学生150字(通用10篇)
读书笔记大学生150字(通用10篇)读书笔记大学生150字篇1《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作,该书通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分析,揭示了时间与存在的内在联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哲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对书中的核心概念——“存在”和“时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它超越了物质和意识的范畴,是一种超越人类主观感受的客观存在。
而时间则是人类对存在状态的描述,它代表着存在的变化和流动。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人类对存在的感知和理解的重要工具,它与存在是相互关联的。
他认为,时间不是人类主观臆造的概念,而是源于存在的本质。
这种思想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我对时间和存在的理解,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试图找到自己的存在状态与时间的关系。
其次,书中通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分析,提出了“此在”的概念。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状态,它是与存在直接相关的存在。
在这个概念中,海德格尔强调了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类的有限性和脆弱性。
我认为,这个概念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试图找到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同时,我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脆弱性和有限性,试图找到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存在状态。
再次,书中通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时间与存在的内在联系。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人类对存在的感知和理解的重要工具,它与存在是相互关联的。
他认为,时间不是人类主观臆造的概念,而是源于存在的本质。
这种思想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我对时间和存在的理解,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试图找到自己的存在状态与时间的关系。
同时,我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试图找到自己的存在状态与时间的关系。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还有实践上的。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读《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真的就像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又奇妙的哲学迷宫。
不过,别担心,我可不想在这里给您整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论述,咱就用咱老百姓能懂的大白话,跟您唠唠我读这本书的一些真实感受和体验。
要说这书啊,一开始就抛出了“存在”这个概念。
啥是存在?这可把我给绕晕了。
我就坐在我那堆满书的小书桌前,抓耳挠腮地想。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脸上,可我一点儿也没心思享受这温暖,满脑子都是海德格尔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我盯着书里的文字,仿佛它们是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故意在我眼前蹦跶,就是不让我抓住它们的意思。
我一会儿咬咬笔头,一会儿又翻翻前面的章节,试图找到一点线索。
这时候,我家那只胖嘟嘟的猫咪跳上了桌子,它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一屁股坐在了我的书上。
我哭笑不得,把它抱到一边,它还不满地冲我叫了几声,好像在说:“别打扰本喵休息!”继续读下去,书中提到了“时间”。
这又让我陷入了沉思。
时间到底是啥?是墙上滴答滴答走的时钟?还是我们一天天流逝的日子?我想起有一次我坐火车回老家,一路上看着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从繁华的城市到宁静的乡村,从绿油油的田野到连绵的山脉。
那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淌,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伴随着我眼前的景色一点点展开的。
还有啊,海德格尔说的“向死而生”这个观点,也让我琢磨了好久。
咱平常过日子,谁会天天想着死啊?可他说,正是因为知道我们终有一死,生命才有了意义。
这让我想起我爷爷去世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小,不太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
只记得家里人都很悲伤,整个气氛都沉甸甸的。
后来长大了,我才渐渐明白,爷爷的离开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也让我懂得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好好去生活,去爱。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读不下去的时候。
那些复杂的句子和概念,就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坎儿。
有时候我真想把书扔一边儿,去看个电影或者打会儿游戏轻松轻松。
可又觉得不甘心,就这么放弃多丢脸啊。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这本书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书中,海德格尔试图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以往的哲学往往忽略了对“存在”本身的探讨,而只是关注“存在者”。
他提出了“此在”(Dasein)这个概念,“此在”指的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指出,“此在”的存在具有“在世”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已经在世界之中存在,与各种事物和他人打交道。
海德格尔强调了“在世界之中存在”的重要性。
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相互关联。
我们通过使用工具、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展开我们的存在。
例如,我们使用锤子时,并不是先对锤子进行纯粹的观察和思考,而是在实际的使用中“上手”,直接与锤子打交道,从而体验到它的存在意义。
这种“上手状态”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事物,而不仅仅是从理论上去认知。
时间在海德格尔的论述中也具有关键地位。
他将时间分为“曾在”“当前”和“将来”。
并且认为,真正的时间性不是那种均匀流逝的、可量化的物理时间,而是与“此在”的存在紧密相连的时间。
“将来”对于“此在”来说具有优先性,因为我们总是基于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来理解和塑造当下的存在。
我们的存在是向着未来展开的,未来的可能性引导着我们的行动和选择。
海德格尔还探讨了“烦”(Sorge)这个概念。
“烦”包括“烦忙”和“烦神”。
“烦忙”指的是我们在与物打交道时的操劳,而“烦神”则是在与他人共在时的操心。
这种“烦”揭示了我们存在的日常状态,我们总是在各种事务和关系中忙碌和操心,而这正是我们存在的本质特征之一。
此外,“向死而生”的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不可超越的可能性。
正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终有一死,所以才能够更加真切地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和珍贵性。
我们不能逃避死亡,而是要直面它,以这种方式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和价值。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深刻而复杂,对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书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并非是一个轻易能回答的问题。
传统哲学往往将“存在”视为某种既定的、不言而喻的概念,而海德格尔则试图打破这种惯性思维,重新审视“存在”。
他指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处于一种“沉沦”的状态。
所谓“沉沦”,并非指道德上的堕落,而是指我们总是被日常琐事、众人的看法和社会的规范所左右,从而失去了对真正的“存在”的感知。
我们忙碌于功名利禄,追逐着外在的物质和虚荣,却很少停下来思考存在的本质。
这种“沉沦”让我们与真正的自我、与存在的本真渐行渐远。
海德格尔强调“此在”的概念。
“此在”就是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
我们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外,而是在世界之中“在世”。
我们通过与周围的事物打交道,来理解和揭示存在的意义。
比如,当我们使用工具时,工具的存在意义就在我们的使用中得以展现。
时间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传统的时间观念将时间视为线性的、均匀流逝的,这种观点掩盖了时间的真正本质。
海德格尔提出了“绽出的时间性”,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我们总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和记忆来理解现在,并对未来有所期待和筹划。
过去并不是已经消逝的东西,而是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当下的存在;未来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未知,而是我们当下行动的指引和动力。
在探讨存在的过程中,海德格尔还涉及到了“死亡”这一主题。
他认为,只有当我们直面死亡,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意义。
因为死亡是我们每个人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从而促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此外,海德格尔对“真理”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真理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在我们的揭示和探索中不断展开的。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
刚翻开的时候,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迷失了方向。
书里的那些概念和论述,一开始真的把我绕得晕头转向。
什么“此在”“在世”“操心”,感觉这些词就像是一道道神秘的密码,等着我去破解。
不过,读着读着,我好像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
海德格尔说,“此在”就是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人,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个体。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去公园放松一下。
公园里人来人往,有老人在悠闲地散步,有孩子在欢快地奔跑嬉戏,还有年轻人坐在长椅上谈情说爱。
我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这时,一个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大概五六岁的样子,手里拿着一个风筝,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他试着跑起来,想要让风筝飞起来,可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他的小脸涨得通红,额头上也冒出了汗珠,但他没有放弃。
他一次次地调整着姿势,一次次地奔跑着,嘴里还念念有词:“我一定能让你飞起来的!”终于,风筝在他的努力下缓缓地升上了天空。
他高兴得又蹦又跳,大声喊着:“妈妈,妈妈,你看我的风筝飞起来啦!”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个小男孩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
他在这个公园里,与风筝、与周围的人、与整个环境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的操心不仅仅是让风筝飞起来,还有对妈妈关注的期待,对自己能力的证明。
他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他的存在意义。
再说说“在世”这个概念。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的经历。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鸡鸣鸭叫声,热闹非凡。
我穿梭在一个个摊位之间,挑选着自己需要的食材。
在一个蔬菜摊前,我看到了一位大妈正在和摊主为了几毛钱争得面红耳赤。
大妈说:“就便宜点嘛,我经常在你这买的。
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
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对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产生了许多思考。
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存在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哲学家们。
传统哲学往往将存在视为某种现成的、固定的东西,而海德格尔则试图打破这种思维定式,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存在。
他指出,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存在,只是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
存在者是具体的、可以被感知和描述的事物,而存在则是使存在者得以存在的那个根本。
为了探究存在,海德格尔引入了“此在”(Dasein)的概念。
此在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是能够对存在进行追问和领会的存在者。
此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世”。
我们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外,而是始终处于与世界的相互关联之中。
我们通过与周围的事物打交道,来理解世界和自身的存在。
比如,我们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工具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物体,而是与我们的活动融为一体,成为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时间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传统的时间观念将时间看作是一个均匀流逝的线性序列,这种观点忽略了时间与存在的内在联系。
海德格尔提出了“本真时间”的概念,本真时间不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简单地拼接而成,而是一个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整体。
过去并不是已经消逝的东西,它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未来也不是尚未到来的虚无,而是我们当下行动的指向和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处于一种“非本真”的状态。
我们被繁忙的事务所困扰,被外界的规范和习俗所束缚,失去了对存在的真正领会。
我们总是在“操心”(Sorge),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而忙碌奔波,却很少停下来思考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对死亡的思考,我们才能摆脱这种非本真的状态,进入本真的存在。
因为死亡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最终归宿,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积极地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存在。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深刻的哲学问题。
但最近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却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世界。
这本书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是存在?说实话,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有点懵。
存在?这不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吗?但海德格尔却告诉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去理解存在。
比如说,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脸,然后出门上班或者上学。
这一系列看似平常的动作,其实都包含着我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和体验。
当我们拿起牙刷刷牙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思考牙刷为什么存在,我们只是自然而然地使用它。
但如果牙刷突然不见了,我们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这就像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和事物,只有当他们失去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去思考他们的存在意义。
书中还提到了“此在”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此在”就是我们自己,是能够对自己的存在进行反思和理解的存在者。
我们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世界相互关联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聚会上大家欢声笑语,气氛十分融洽。
我在那个时候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作为这个欢乐群体的一部分。
我和朋友们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和心情,那种融入感让我觉得自己真实地存在着。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一种“沉沦”的状态。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琐事和外在的东西所吸引,而忘记了去思考自己真正的存在。
比如说,我们会沉迷于手机、游戏、社交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点赞”和“关注”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当我们放下手机,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真的能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存在吗?海德格尔认为,时间也是理解存在的一个重要维度。
我们通常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线性的、不断流逝的河流,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截然分开的。
但他提出,时间不是这样简单的划分,而是一个相互交织的整体。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能轻松地啃下这块“硬骨头”,结果发现,它就像一个深邃的迷宫,让我在其中兜兜转转,差点迷失了方向。
这本书开篇就抛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是存在?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回答的问题。
海德格尔说,我们平日里总是在谈论各种存在者,比如桌子、椅子、人、动物等等,但却很少去思考存在本身。
这就好比我们天天看到路上的车水马龙,却很少去想为什么会有马路,马路的存在意味着什么。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海德格尔对于“时间”的理解特别有意思。
他说时间不是那种均匀流逝的滴答滴答声,而是和我们的存在紧密相连的东西。
比如说,当我们焦急地等待一个重要的消息时,那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就变得无比漫长;而当我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比如看一部精彩的电影,时间就好像一下子飞逝而过。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参加考试的经历。
那是一次特别重要的考试,关乎着我能不能进入理想的学校。
考试前的那个晚上,我紧张得要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我脑子里不停地想着明天考试可能会出现的题目,心里默默祈祷着一定要考好。
那个时候,时间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
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特别慢,我不停地看表,感觉那指针就像是被胶水粘住了一样,几乎不动。
好不容易熬到了早上,我早早地就起来了,可是精神却特别差,因为一整晚都没睡好。
到了考场,我紧张的心情还是没有平复下来。
当试卷发到手里的时候,我的手甚至有点发抖。
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
开始答题的时候,我全神贯注,渐渐地忘记了紧张。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当我听到监考老师说还有半个小时就要交卷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还有几道大题没做。
那一刻,我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儿,时间突然变得紧迫起来。
我拼命地写,手都快写断了,脑袋里的思路也像一团乱麻。
终于,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我把笔一扔,长舒了一口气。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人都虚脱了。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可真是给我带来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懵。
那些复杂的概念和抽象的论述,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
但随着我一点点深入阅读,我发现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隐藏着无数宝藏的神秘洞穴,只要你有耐心和勇气去探索,总能发现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
海德格尔在书中探讨的“存在”这个概念,一开始让我摸不着头脑。
啥是存在?我们每天都活着,这不就是存在吗?但读着读着我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他说的存在不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存在,而是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去爬山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心血来潮决定去征服附近的一座小山。
一开始,山路还算平坦,我走得轻松愉快,欣赏着路边的野花野草,感受着微风的轻抚,心里美滋滋的,觉得爬山也不过如此嘛。
可随着我不断往上爬,山路变得越来越陡峭,脚下的石头也开始变得松动。
我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摔个跟头。
这时候,我的心思全放在了怎么安全地爬上山顶,根本没心思去欣赏风景了。
当我终于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
我站在那里,放眼望去,连绵的山脉、广阔的天空,还有远处的村庄和田野,一切都尽收眼底。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对“存在”有了一点模糊的感悟。
在爬山的过程中,我最初轻松愉快的状态,就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关注表面的、显而易见的东西,比如工作、娱乐、社交等等,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全部。
但当遇到困难,比如陡峭的山路时,我们才开始真正思考自己的处境,思考如何应对,这时候我们才更接近“存在”的本质。
而当我站在山顶,俯瞰一切的时候,我仿佛超越了日常的琐碎和烦恼,感受到了一种更真实、更深刻的存在。
那种存在不是由外在的事物和环境所决定的,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体验和领悟。
回到《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海德格尔还提到了“时间”这个概念。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读《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真的就像是在哲学的深海里潜水,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复杂的概念和思辨给“呛”到。
但好在,我这个“潜水员”还算有那么点儿毅力,总算是在这片深海里捞到了一些“宝贝”。
要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那就是“晦涩”。
海德格尔抛出的那些概念,什么“此在”“在世”“操心”,一开始真的让我脑袋发懵。
但慢慢地,随着我一点点深入阅读,就好像在迷雾中逐渐找到了方向。
书中提到的“此在”,并不是那种抽象的、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
比如说,某天早上我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起来,迷迷糊糊地走到卫生间洗漱。
这时候的我,根本没心思去思考什么哲学问题,满脑子想的只是赶紧清醒过来,去迎接新的一天。
这就是我的“此在”,一种最平常、最真实的存在状态。
还有“在世”这个概念,也让我深有感触。
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嘈杂的讨价还价声,摊位上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在世”的。
我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的世界紧密相连。
我在挑选蔬菜的时候,会考虑价格、新鲜度,会和摊主交流,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中存在的方式。
说到“操心”,那就更有意思了。
前段时间,我为了准备一个重要的考试,每天都焦虑得不行。
担心自己复习得不够充分,担心考不好会让家人失望,担心未来的前途。
这种种的担心,不就是海德格尔说的“操心”吗?我被这些忧虑所困扰,心思完全被考试这件事占据。
海德格尔还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觉得时间是线性的,从过去流向未来。
但他认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不应该这么简单。
就像我回忆小时候的一件趣事,那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田野里玩耍,捉蚂蚱、挖野菜,仿佛时间在那一刻停滞了。
而当我憧憬未来,想象着自己能够实现梦想,过上理想的生活时,时间又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在想,这些哲学思考和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后来我发现,其实关系大着呢!比如当我面对选择的时候,是选择一份稳定但可能不太喜欢的工作,还是去追求充满挑战但自己热爱的事业?这时候,对“存在”的思考就能帮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内心,做出更符合自己本质的选择。
存在与时间优秀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存在与时间优秀的读书笔记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存在与时间优秀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存在与时间优秀的读书笔记1得益于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拜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深有感触。
在过去的两年大学岁月里,一直忙于参加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结交各个圈子的朋友,去图书馆也只是为各种考试复习,竟没有静坐下来认认真真品一本书。
在这些白驹过隙的时光中,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代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就是这本《存在与时间》,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
它之所以享誉于世,是因为它在现代西方社会这个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巨大贡献。
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与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史和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是近代科学哲学革命以来,理性一直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判才能谋求自己的合法生存权。
在读海德格尔之前自己所理解的“存在”,就是单纯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整部《存在与时间》只关心一个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
但是海德格尔用“存在”这个词意指什么呢?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存在意指什么呢?“存在即合理”在《小逻辑》43页原文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
而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
这种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所接纳的东西;当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的时候,一切现实的存在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为现实的条件。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啊!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那种晦涩难懂、让人昏昏欲睡的哲学巨著,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海德格尔在书中探讨了“存在”这个看似玄乎其玄的概念。
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个词给弄晕了,啥叫“存在”?我存在,你存在,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儿嘛,还用得着大费周章地研究?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说的“存在”可不是我们平常随口一说的那种存在,而是要深入到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中去。
比如说,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上班、上学、吃饭、睡觉,好像一切都按部就班,习以为常。
但我们有没有真正思考过,我们这样的存在方式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我们主动选择的,还是被外界推着走的?我们是不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却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有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被闹钟吵醒,迷迷糊糊地起床、洗漱、穿衣服。
出门的时候,天还没完全亮,路上的行人也不多。
我一边走一边想着今天要做的事情,心里有些烦躁,觉得生活怎么这么无聊。
突然,我看到路边有一朵小花,在寒风中顽强地绽放着。
它的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晨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我一下子愣住了,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着这朵小花。
我就在想啊,这朵小花它就在这儿,静静地存在着。
没有人会特别注意到它,它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关注或者忽视而改变自己的开放。
它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展现着它的美丽和生命。
那一刻,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海德格尔说的“存在”。
这朵小花的存在是如此真实、如此鲜活,而我却常常忽略了身边这些细微而又美好的存在。
再比如说,我们和朋友相处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朋友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在遇到困难或者需要倾诉的时候才会想起他们。
但朋友的存在难道仅仅是为了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吗?不是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有着独特的意义。
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一起分享的快乐和悲伤,这些都是构成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
海德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源性”的思考,极富“原创性”。
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思想看作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枢纽”:清理传统,深入本源,奠定基础,面向未来。
1.“存在”问题的提出
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典哲学并没有解决存在问题。
因为依赖于认识论的本体论受到主客二元式认识框架的限制,实际是将存在当作存在物来认识的。
他称形而上学史是“在的遗忘”的历史。
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能够使存在得以显现的在者,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人就是此在。
分析存在问题必须从人入论。
对此在的分析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海氏因此称之为基础本体论。
2.人作为在者的不同之处
人这种存在者不是现成的已成定型的存在物,而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存在者。
换言之,认识一种“活”的存在者,因而存在就有可能通过人这种存在者这里“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一方面人这种存在者乃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境域”;另一方面亦意味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
他说:“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
在他那里:人的存在——生存(依是否真正操心自己的生存)——人的生存状态两种方式:本真的与非本真的——人的整个现实存在。
3.关于“烦”
人总是生下来就在世界中的,海德格尔称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结构为此在在世界中的机制。
人不仅在“在手状态”和“上手状态”中与世界打交道,人还与其他的人共同生活,与此在共同存在的是隐匿着的常人,这个共在的常人左右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不仅要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烦,而且还要经常为他人而烦。
人们陷入闲谈、好奇、模棱两可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种沉沦的状态反映了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情况,也即当他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就不得不处在这个世界之上,生存与日常生活之中。
此在的“烦”不是心理上的焦虑,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人最基本的生存状况。
他不是烦忙而是烦忙向他压来。
他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反应是情绪性的。
4.关于“死亡”
面对死亡,人或者烦忙于日常的生活不去管它,坐以待毙;或者可以突然领悟到自己的生存,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死亡使人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死亡提供给人一种自由,面向自己真正地生活的可能性。
死亡促使生命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庸庸碌碌的东西。
然而死亡并不是人们愿意直接面对的。
人们以各种方式回归对死亡的领悟。
然而在沉默中,在畏惧中,人总能听到来自死亡的声音,这种声音要求人面对自己的生存本身。
海德格尔称这种来自烦的呼唤为良知,而把对自己生存的本真的可能性的承担成为罪责。
人不能逃避罪责。
因为不选择或逃避也是一种选择。
这里不是说人生来就有某种到的缺陷或宗教上的原罪,而是说人必须去选择。
选择使人丧失了可能性。
但是良知可以不断地唤起人的罪责和行为能力,使人能不断地认识到自己当下的实践,不断地有所策划,面对自己未来生存的不确定状态,这就是人的良知和决心了。
人只有在这种状态中,在这种对自己死亡的清醒意识中才能顿悟到自己生存的本真的境域。
因为日常的生活状态提供给我们的是常人的态度,不是孤独中,而是在原有良知的决心中,此在才进入自己本真的生存。
5.关于“时间性”
(1)曾在、现在与将在
人的生存是时间性的。
时间能建立人的存在的种种意义。
人的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上的情况属于曾在,人的当前化的处身于境况中是人的现在,而人的面向死亡,有所策划地生存是人的将在。
而只有面向死亡地存在才能使人的三种时间状态显示出来。
(2)传统形而上学存在与时间的悖论
其实在此在身上最源始地解释存在的境域,就是“时间”。
形而上学的产生就根源于人类精神要求超越时间的理想,故形而上学的对象总是超越的,但由于我们自己毕竟是有限的即生活在时间中的存在者,因而在“时间性的”存在者与“超时间的”永恒者之间有一道鸿沟,形而上学便竭尽全力谋求为二者“搭桥”,寻求由此及彼的“通道”,这即引出海德格尔的主题:存在与时间。
(3)有限的时间性
真正的时间性是有限的时间性,就是此在本身。
时间性不是一种东西,时间性是从人的生存中涌出的,我们把这种此在的时间性成为源始的时间性,它最重要的维度是将来。
真正的时间性是就时间性和生存论的此在相关的意义来说的,它并不否认时间像河一样流淌,这使一种有限的时间性成为可能。
而非真正的时间性则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序列。
唯有人能领会时间性,他在自身有限的必死的生存中发现了生存的时间性,这是一种使人的现实生存具有意义的时间性。
虽然公共的时间属于每一个人,而有限的真正的时间性属于某一个人,即此在。
(4)人存在于历史之中
历史并不是已经过去的事物,因为完全过去的东西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
真正的历史性的东西必须在曾在中揭示出种种生存的可能性。
它必须是解释学的,和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通过对非本身的文献史和博物馆式的历史学的批判,解释学的历史将展示曾在的生存的可能性,将那些过去的生活经验展示出来。
本真的历史学将人带入生存的核心,使人领悟自己生存的可能性和共在生存的命运。
所以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不是客观的,封锁在书本中的故事和文物。
人正是先行具有决心,进入本真的发生着的历史之中,人才生活在一个不仅有活着的人,而且还包括死去了的人共同拥有的世界和民族之中。
历史给人以意义,历史也从人处获得其本真性的源泉。
精彩语录:
1) 为生存而生存就是本真的。
2) 死亡不是人实际能经验的。
死亡也不是能被他人代替的。
死亡使人个体化,使自己的生存整体地呈现出来。
人的畏的情绪向自己展示了自身的生存作为一种有限的存在是终有一死的。
谁也不能代替谁,也无可逃避。
3) 人从一生下来就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之上,处身于世界之中,沉沦于日常生活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