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文化景观_到_文化景观遗产_上_单霁翔

合集下载

文化艺术类人物素材

文化艺术类人物素材

故宫院长单霁翔:“看门人”为何成为“网红”执掌故宫博物院七年的院长单霁翔于2019年4月8日退休。

单霁翔在任这些年,故宫批量诞生“网红”。

从口红等故宫文创,到文化活动“上元之夜”等,故宫似乎“活” 了、“火”了,成了人们口中的“网红”了,单霁翔本人也成了故宫最大的“网红”。

有两件事,具有象征意义。

故宫的大门,从前只为皇上开启,后来只为贵宾而开。

因为一位东北大爷的抱怨,单霁翔决定设三个安检口,“让观众自由选择,想当皇帝当皇帝,想当大臣当大臣”。

再有,就是2019年的元宵节“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故宫94年来首次开放夜场,3500张票,3000万人抢……在他任内,故宫开放面积逐步扩大,从2014年的52%,扩大到2018年年底的80%。

他还将186万多件文物藏品的影像信息全部上传网络。

单霁翔曾说:“有人介绍说我是网红',其实我不是“网红',我是被网红的。

”他还说过,自己不是故宫的“掌门人”,只是一位“看门人”。

“故宫有无数的庭园,进来一个小偷就能把一个院长搞下去……”如履薄冰的单院长,在故宫走破了20多双布鞋,值得这个时代给他一个美好的“下场”。

时论短评每当“单霁翔”这个名字显现,总有新话题被引爆,总会引起无数网友围观。

一个有想法、有冲劲,想干事、干成事的人,永远受人敬重,单霁翔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个人带活一座博物馆,一座博物馆带旺一个国家的文博事业。

不是每一座博物馆都有幸遇到这样一位馆长,但每一座博物馆都应当强化用户意识,树立服务意识,站在文化高度思考问题,站在游客角度改进服务。

倘若如此,“虽不中,亦不远矣”。

写作示例曾经,只有皇帝和随从才能夜游故宫;而今,即使普通人也有了欣赏故宫夜景的机会。

一支口红,一片灯火,让故宫变得不再神秘,让故宫展示出迷人的魅力。

单院长,这位故宫的“看门人”,用睿智的思想和丰富的才情,为文化传承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如果能有更多的专业“看门人”,用文化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高新科技的力量,让久藏深闺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成为吸引人们争相“打卡”的“网红”之地,开发出源源不绝的文化创意产品,培育出创新型文化业态,那么,我们的文化将散发出更大的活力。

单霁翔:保护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是为完整讲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故事

单霁翔:保护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是为完整讲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故事

单霁翔:保护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是为完整讲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故事聚焦文旅品牌国际化传播,洞察文旅品牌当下与未来。

12月11日,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主办,凤凰网、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联合承办,凤凰网旅游、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旅游传播研究中心执行的2021第六届博鳌旅游传播论坛在博鳌举办。

论坛以“守正创新、融通中外,传播文旅好品牌”为主题,邀请到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成,凤凰网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池小燕,凤凰网总编辑邹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丁俊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党委书记陈江华,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副主席兼秘书长何超琼,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中宣部原人权事务局巡视员黄军衔,文化和旅游部审读组成员、原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司长张坚钟,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理事长,华侨城集团原董事、总经理姚军,全联旅游业商会会长吉小冬等重量级行业专家,政、产、学、研等各界嘉宾共聚一堂,聚焦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趋势前瞻。

会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发表了以《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为题的主旨演讲。

单霁翔指出,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其实是在完整地讲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故事。

他提出保护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六项工作重点:第一,我们保护的不仅是文化要素的遗产,还要保护那些文化和自然共同生成的景观,例如哈尼梯田,例如广西岩画;第二,我们不但要保护那些静态的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还要保护那些活态的,比如人们居住的福建土楼、开平碉楼;第三,我们不但要保护那些古代的,而且要保护那些近代的、当代的,比如厦门鼓浪屿;第四,我们不但要保护过去的一座桥、一座塔、一个古建筑群,由点到面保护历史城镇,还要保护人们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那些文化廊道、线型遗产,比如大运河、丝绸之路。

2019《一堂好课》观后感800字_观《一堂好课》有感5篇

2019《一堂好课》观后感800字_观《一堂好课》有感5篇

2019《一堂好课》观后感800字_观《一堂好课》有感5篇《一堂好课》节目开播后,不仅凭借其“金句频出”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受众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争相分享,许多高校更是自发组织学生们进行《一堂好课》的“深度学习分享会”,让节目的影响力从线上延续到了线下。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19《一堂好课》观后感800字_观《一堂好课》有感5篇,希望你喜欢。

《一堂好课》观后感篇一故宫的开放区域是怎样越变越大的?故宫文创如何能一年卖出10个亿?赚的钱又用在了什么地方?近日,央视播出的文化综艺节目《一堂好课》请来了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们讲述高高在上的紫禁城是怎么一步步得走进大家心中。

“值日班长”黄晓明,“课代表”霍尊、于朦胧也带领北外学子展开精彩的课间辩论等环节,共同感受文化的力量。

文化遗产是保护还是开发?《一堂好课》是由央视综艺频道推出的青年人文化沉浸式节目,由康辉担纲“好课班主任”,把课堂搬进12所大学,邀请12位“学科领路人”当主讲老师。

从国学、艺术、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为新一代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打造12场知识盛宴。

为了丰富课堂形式,本期节目请来了黄晓明担任“值日班长”,霍尊和于朦胧担任“课代表”。

黄晓明曾拍过不少古装剧,例如《大汉天子》《岳飞》《大唐玄奘》等。

在拍戏过程中,黄晓明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期《一堂好课》上,他带来了一些文物的照片,从“人为刀俎”的“俎”是什么,到古代男士专用的“便携式梳妆台”--漆妆奁,再到磁州窑《唐僧取经》故事图枕,黄晓明可谓是提前做足了功课,连“好课班主任”康辉都连连夸他“用功”。

在课间谈论期间,班长黄晓明提议由两位“课代表”各自带领两位北外的同学,就“文化遗产是修复保护更有效,还是商业开发利用更有效”为辩题,展开一场辩论。

现场,由于朦胧带领的正方认为“修复保护更有效”,而霍尊带领的反方则支持“商业开发利用更有效”,两支队伍一来一往的辩论,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单霁翔从城市遗产走向遗产城市

单霁翔从城市遗产走向遗产城市

单霁翔:从城市遗产走向遗产城市我一直强调要从城市遗产走向‘遗产城市’,让遗产资源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单霁翔昨天下午,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报恩讲堂举办“文物保护与利用”主题讲座,讲述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开放展示方面的新格局。

单霁翔表示,文物保护利用理念要从城市遗产走向“遗产城市”,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融入城市。

故宫将扩大开放面积应对参观潮“观众太多”,是单霁翔接手故宫博物院之后一个幸福的烦恼,“在故宫办一场展览,有时候就像办一场运动会。

”去年9月,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石渠宝笈特展”因为有国宝《清明上河图》登场,彻底引爆了公众的观展热情。

每天早晨午门一开,便有上千人跑步冲向武英殿排队观展,《清明上河图》撤展前一天,下午5点半闭馆时仍有上千观众排队。

“那天晚上我去了两次,晚上8点给观众送了一批矿泉水,夜里12点又送了方便面。

”单霁翔说,直到次日凌晨4点,他们才送走了最后一位参观者,当天的展览时长已经接近20小时。

近几年故宫的全年接待游客数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2012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534万人次,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年接待观众人数超过1000万的博物馆。

面对汹涌的参观人潮,文物也会“疲劳”。

如今,故宫博物院已经正式实行每周一闭馆,对文物进行保养维护。

单霁翔表示,故宫将不断扩大开放面积,以应对数量激增的参观潮。

“2002年故宫的开放面积是30%,今年已经扩大到76%.到2020年,紫禁城80%的面积都将展示在观众面前。

”开放的明城墙带给人们全新体验“我一直强调要从城市遗产走向‘遗产城市’,让遗产资源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单霁翔说,南京有着丰富的20世纪遗产资源,很多民国时期著名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大师,在这里留下了建筑艺术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杰作,“他们的作品有些还不到100岁,但理应得到我们的珍视与呵护。

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大家知道,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这个时期我认为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最紧迫、最危险,也是最关键的历史时期。

为什么这么说,当然是有大量事实可以证明,从很多国家、很多历史性城市走过的发展道路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来得更加迅猛,时间过程短,投入力度大。

我们从城市化率30%到今天城市化率50%,再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0%,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在英国大约用了180年,在美国大约用了90年,在日本即使经历了战后奇迹般地经济崛起,也用了60余年,而我们国家这个过程可能仅仅需要30年就可以达到,因此我们处于一个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城市化率是农业人口进入城市速度的一个反映。

在我国,城市化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200万左右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

人们来到城市,要就业、要居住、要出行,必然引发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

但是我认为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来自于我们每一个家庭生活变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率的发展伴随着一个指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以下的时候,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就像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家庭的收入只是一百元或者上百元钱,那时候家庭支出主要用于“衣”、“食”,无非希望吃得营养一些,穿得体面一些。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下的时候,也就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家庭的收入在一千元或者上千元钱的时候,家庭支出结构主要用在生活的现代化,特别是购买家用电器,先是老“三大件”,然后又是新“三大件”,后来发展到空调、电脑等高档电器商品,也仅此而已。

但是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增加,达到8000美元以下的时候,我们家庭的收入达到一万元或者上万元钱的时候,家庭主要支出改变为“住”、“行”,这一阶段家庭支出结构对城市发展规模的影响最大,出现实质性的变化。

如何在城市诗意栖息

如何在城市诗意栖息

城市 的 物质 生活 、 化传 统 、 理 环 境等 诸 因素综 合 作用 的 人居 住, 文 地 又宜 人发 展 。 但是 , 些城市 以对 自然无 限制 的掠夺 一 产物 。 个城 市的文化发 育越 成 熟 , 一 历史积淀 越深 厚 , 城市 的 来满足 发展 的欲 望, 致使环 境面临 突出 问题 : 空气 污染 、 土质 个性 就越 强 , 品位就 越高 , 色就越 鲜 明。 特 污染 、 体 污染 、 水 视觉 污染 、 听觉 污染 ; 岛效 应 加剧 、 热 交通
有高度 的敏 感 性 。 的城 市环 境不 但可 以保证 人 们的 身体健 好
二是 避 免城 市面貌 的趋 同。 市面貌 是 历史 的积淀和 文 康 , 城 而且可 以激 发人们 的积极性 和创造 性 。 化的凝 结 , 是城市外在 形象 与精 神内质的有机 统一 , 由一个 是
“ 天 , 们研 究 城市环 境 的基 点应 是 如何使 城市 既宜 今 我
三 是避 免 城 市建 设 的失调 。城市 建设 是 为了创 造 良好 的 是一 个 长 期 的过程 , 并在 历史 上和现 实 中发 挥 着异常 重要 的 通 可 人 居环境 , 既包 括物质 环境 , 也包括文化 环境 。 而城 市规划 则 作用 。 过 对 城 市精 神的 概括 和 提 炼 , 以使更 多 的 民众 理 是合 理 配制公共 资源 , 护人文与 自然环境 , 护社会 公 平, 保 维 弥 补市场失 灵 的重 要手 段 , 的根 本 目的不 仅 是建 设一 个 环 它
文化资源 、 文化氛 围和 文化 发展 水平 , 在一定程 度 上体 现 出城 市 的竞争力, 定着城 市的未来 。 决
城市不 能缺失文化生态
近3 年 来 , 国城 市建设 在众 多领 域 取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 0 我 辉煌 成 就 , 是 , 些 城市 在 物质 建设 不断 取得 新 进 展 的同 但 一

单霁祥的故事

单霁祥的故事

单霁祥的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单霁祥的个人背景和经历2.单霁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贡献3.单霁祥对于文化传承的看法和理念4.单霁祥的影响力和荣誉正文(篇1)单霁祥,中国著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出生于 194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他曾任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杰出代表。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化遗产保护生涯中,单霁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亲自主持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长城、故宫等。

在保护和修复这些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尊重历史,保护第一”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遗产的原貌和历史信息。

单霁祥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出贡献。

他主张,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同时,他还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单霁祥对于文化传承的看法和理念深受业界和公众的认可和尊重。

他的工作成果和贡献也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荣誉。

他曾获得过多个国内外的重要奖项,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等。

同时,他的影响力也超越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成为了公众心中的文化名人。

总的来说,单霁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杰出代表和重要人物。

目录(篇2)1.单霁祥的背景和经历2.单霁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贡献3.单霁祥对于文化传承的看法和理念4.单霁祥的未来展望正文(篇2)单霁祥,一位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

他出生在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从小就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热情逐渐转化为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投身。

在单霁祥的带领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亲自参与、推动了许多重大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如故宫博物院的修缮工程、秦始皇陵的保护工作等。

他不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多次发表学术论文,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

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

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起源:城市文化的历史与意义城市如果从新石器(时代)算起,它只有6000年的历史,它和我们有着300万年的人类的历史相比是短暂的。

那么一座城市只有保护下他这些历史的珍贵记录,他才可以使历史绵延不绝,也可以使我们当代以至我们的后代从中吸取智慧和营养。

那么当前我们国家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那么城市建设10多年来一直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那么也是我们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最紧迫和最关键的历史阶段。

发展高峰期的城市文化我这里所用的两个词,一个最紧迫,一个最关键,大家我觉得都是有亲身的体会,都经历过来,但是为什么会是最紧迫最关键?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它有高峰期,有平缓期,我们就处于高峰期,那么这个高峰期不是永远的能够保持,它只是一段时间。

但是这段时间到来的时候,对于任何城市来说都要面对严峻的考验。

我们的高峰期它的背景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是两大因素构成了今天城市建设持续的大规模的展开。

一个因素就是城市化2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每年在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向上攀升,那么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城市化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200万到1500万农业人口进入城市,那么人们进入城市要居住、要就业、要出行,所以必然引发城市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持续快速增长。

但这只是问题产生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来自于我们亿万的家庭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的十年,大约10年前开始。

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入了3000美元以上,那么家庭支出结构有了重大的调整,就是很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自己的房子,自己有产权的单元住宅,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车,自己可以驾驶的私家车,也就是“住”“行”变为家庭支出结构的主要方面。

那么可想而知,家家都想买房子,家家都想买车,必然引发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的一个高峰。

那么这个高峰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因此它就是我们今天城市特色也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关系最为需要进行处理的特殊阶段。

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

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

单霁翔: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10月15日下午,城镇棚户区改造与城市特色建设专题研究班学员们聆听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城市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为主题进行的专题讲座。

单霁翔指出,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园。

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像一部部史书,惟有保留下来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才会使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也才会使城市永远焕发着悠久的魅力和时代的光彩。

然而,我们今天可供选择保护的文化遗产已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我们应当争分夺秒地既为当代,更为后代,把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抢救下来,列入保护之列。

单霁翔谈到,当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

面对种种问题和挑战,每一座城市都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的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期得出正确的创新理念。

近3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一些城市在物质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重视不够。

涉及城市记忆消失、城市面貌趋同、城市建设失调、城市形象低俗、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精神衰落、城市管理错位、城市文化沉沦等八个方面问题。

他提出,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并不是认为现代化城市不应该重视城市功能,反而城市必须不断努力满足全体市民的各种功能需求。

城市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经济积累以及建设数量的增长,更要关注文化的发展,城市不仅具有功能,而且应该拥有文化。

单霁翔强调:新时期文化遗产应拥有自己的尊严;文化遗产事业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应惠及广大民众。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故宫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而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他从2012年开始,一直担任着这个岗位,负责故宫博物院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这七年间,他亲身经历了众多挑战和机遇,将故宫的保护和开放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以下是单霁翔亲述他的“故宫七年”的心路历程。

第一年:“初次接触,承载期望”2012年,我来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一职。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座千年古建筑,感觉十分震撼。

面前的故宫,宏大而又优美,看似无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发掘。

但是,我也感到了压力。

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我需要承接着无数人的期望,去带领团队将这座文化瑰宝保护好,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并爱上故宫。

第二年:“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2013年,我带着全体员工开始进一步认识故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故宫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的文化瑰宝。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因此,对故宫的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我们组织了全员培训,向大家介绍了故宫的文化价值,让大家了解如何对故宫进行科学保护。

我们要做好各种风险的应对措施,包括发生灾害时的应急措施,也要做好保安工作,保护好文物。

第三年:“加强故宫对外交流与合作”2014年,我们开始着手加强故宫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们要加强与国内外的文化机构的合作,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故宫,也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保护经验。

我们还加强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推出了多种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故宫并爱上故宫。

第四年:“政策支持的重要性”2015年,故宫博物院终于拥有了对外经营的资格,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故宫。

同年,国家文物局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意见》,为故宫的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

第五年:“喜迎国庆,故宫亮相”2016年,是中国的国庆77周年庆典。

从_文化景观_到_文化景观遗产_上_

从_文化景观_到_文化景观遗产_上_

内容提要:在中西方,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均经历了长时期的积淀,各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

西方各国经过19世纪工业文明后的深化认识与研究,特别是20世纪中叶对环境的关注,至20世纪下半叶将之提升为文化景观理念,并于20世纪末提出了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

我国的文化景观研究则于20世纪得益于近代地理学,区域社会与历史文化,区域考古学、环境考古学与景观考古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国际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的推动下,逐步完善了文化景观及文化景观遗产的理念。

进入21世纪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逐渐达成国际共识并在诸多国家取得了成功,而《西安宣言》、“杭州论坛”及我国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潜力,则分别标志和预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重大贡献和突破。

关键词:文化景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K26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0-03-26作者简介单霁翔(1954~),男,国家文物局局长、高级建筑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大遗址保护规划等。

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北京100020)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驱动下,产生了持续的交互影响,创造出延续性的关联状态。

文化景观即是这一状态的表征与载体。

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依托所处的自然环境,深刻地反映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化历程。

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和相关保护理论的进步,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重大发展。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随着保护对象从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向文化景观遗产的延伸和扩展,文化遗产保护也必然呈现出新的气象。

一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与社会基础1.我国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与社会基础神州大地,是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

5000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建设了无数的城市和乡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形成了非凡的环境理念,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方面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商周时期的《周易》就曾提出“视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及“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等观点。

单霁翔 真正做到“人民的文艺”

单霁翔 真正做到“人民的文艺”

单霁翔 真正做到2017年被定格为且又亲和接地气的多样化方式一直在路上文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单霁翔带着16份内容涉及故宫文物保护立法、资源利用、周边《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这部片子以及从这些宝贵文物的修复过程中体会到中国这让单霁翔最为感动。

这部纪录片通过文物修复的展示了文物修复师的朴素日常和“择一事终一生”的修单霁翔还分享到,由于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年初有超过15000个大学毕业生报名要到故宫修文物。

在众望所归《我在故宫修文物》获得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由故宫博物院和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联合举国际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办。

此次论坛主题为开幕式上,单霁翔从文化和科技交叉融阐述了故宫博物院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监测、信数字资源管理和应用、数字化展示和传数字化应用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在12月4日的第四届互联网大会上,单霁翔分享了故宫成为让藏在深宫里文物活了起来。

故宫博物院超186万件藏品已故宫博物院正全力以赴将藏品的三维影像信息以及故宫的古建筑资料传入网络平台,项目将让更多人通过网络领略故宫古建“故宫开放面积明年要超而故宫的南大库也将在2018年五一前开“非紫檀即黄花梨”的明清家具馆。

曹文轩 繁荣儿童文学世界今年是《草房子》出版二十周年,国首位“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年依然用他唯美的文字繁荣儿童文底,他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日前夕,获颁“2017年全民阅读形象大使”称号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多萝西•布里利演讲上,次受邀的中国人发表演讲。

11月17日,首届“曹文轩奖”评选发布会举行,推动了儿童文学创作的进一步繁荣。

董卿 朗读五千年的文化自信不同于以往“春晚晚会主持担当”、“央视一姐”这样的标签,开年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现了她的另一面。

2月,作为制片人,董卿再次成为大众心目神”。

她身体力行,穿过深刻而朴素的文字,扛起了文化大旗,探索出节目与图书互动的新路。

2017年国家百千万人才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号。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摘要】引言: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是一次深入了解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心路历程和成就的机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单霁翔从故宫博物院到院长的职业经历,他为推动故宫文化事业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我们也将了解到单霁翔对故宫文化事业的热爱和贡献,以及在他的领导下,故宫博物院取得的成就。

我们将展望未来,探讨故宫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挑战,以及单霁翔在未来的领导下,故宫博物院将如何持续创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单霁翔、故宫七年、故宫博物院、院长、文物修复、公众开放、文化传承、创新、热爱、贡献、成就、发展、挑战。

1. 引言1.1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单霁翔,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亲述了他在故宫的七年时光。

这七年的经历,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记录着他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心路历程,记录着他在文物修复工作中所面临的艰辛与挑战,记录着他推动故宫博物院向公众开放的努力,记录着他在故宫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探索。

在这七年里,单霁翔展现出了对故宫文化事业的热爱与贡献,也取得了许多成就。

通过他的领导,故宫博物院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展望未来,故宫文化事业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单霁翔所做出的努力将为故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从故宫博物院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任中国故宫博物院院长,被誉为“故宫七年”。

他出生于1950年,自幼对文物藏品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考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从基层文员一直做到院长的位置。

在担任院长之前,单霁翔曾在故宫博物院的各个部门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他对故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深深热爱着这座博大精深的宫殿。

在担任院长期间,单霁翔致力于推动故宫博物院的改革与发展。

他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团队合作,致力于提升故宫博物院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影响力。

他提出了“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理念,积极推动故宫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单霁翔新书《我是故宫“看门人”》出版

单霁翔新书《我是故宫“看门人”》出版

单霁翔新书《我是故宫“看门人”》出版
作者: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8期
在“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的新作《我是故宫“看门人”》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该书从故宫“看门人”的角度,讲述了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期间,深入贯彻“活起来”的理念,带领全体“故宫人”通过不懈努力,让故宫文化走近人们的生活,让故宫博物院成为“活起来”的博物馆,实现“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庄严承诺的故事。

内容涉及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管理改革、学术与教育、品牌建设、文化传播与交流等各个方面。

单霁翔院长首次在书中完整记述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点滴。

单霁翔用丰富的人生积淀、独特的叙事视角、流畅的语言和珍贵的图片,解读了故宫博物院的社会形象转变。

全书贯穿着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渗透着守正创新的博物馆人深耕力行、润物无声的朴素和真挚,也呼应了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命。

单霁翔在书中的序言中讲到,“門”字里面写一个“活”字,成为“广阔”的“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典故。

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7年多,我这个“看门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将“活起来”的“活”字写入故宫的大门,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走近人们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评价这本书:“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守护民族文化精魂,为江山、为后人留得胜迹在,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进程中必须迈好的重要一步。

(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世界遗产单霁翔的书

世界遗产单霁翔的书

世界遗产单霁翔的书单霁翔是中国文物界的知名专家,也是故宫博物院的院长。

他不仅对故宫文化有着深入研究,还积极参与推广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在他的努力下,故宫博物院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博物馆之一。

他撰写的书籍也成为了研究故宫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本文将介绍单霁翔的书籍,以及他通过这些著作对于世界遗产的贡献。

单霁翔的著作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从故宫的历史与文化到艺术品的研究,从古代建筑到传统工艺的保护,他的书籍多角度地介绍了中国文物的价值与魅力。

其中,《故宫博物院藏文物图录》是单霁翔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的珍贵程度,包括书画、玉器、陶瓷、金银器、珠宝、织绣等多个类别。

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这本图录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每件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不仅便于专家学者的研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的珍贵文化遗产。

除了对故宫文物的研究,单霁翔还关注着中国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他的著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统音乐、戏曲、技艺、节庆等。

这本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示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

通过这样的介绍,单霁翔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申报方面,单霁翔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他的著作《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系统介绍了世界遗产的概念、申报程序、保护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不仅对于普通读者了解世界遗产具有重要价值,也为专业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通过这本书,单霁翔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于世界遗产保护的关注,并且提高保护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单霁翔的书籍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文物与世界遗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通过详实的研究和全面的介绍,将故宫文化与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展现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与徽州...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与徽州...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与徽州...导读身穿日常衬衫、脚蹬黑色布鞋,这位亲切的老人就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9月8日,依照他一贯的质朴素雅之风,初秋时节来到黄山,穿梭于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仔细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出席在“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馆藏新安八家书画展”上,他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为解读了故宫博物院与徽州的渊源关系;步入故宫学院(徽州)讲座的讲坛,他在台上妙语连珠,而台下却掌声不息。

精彩绝伦的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他从没喝一口水,始终以站立的姿态诠释了“坚持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守望者”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以下是根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黄山广播电视台记者录音采访整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馆藏新安八家书画展”上讲话。

安徽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袁华在“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馆藏新安八家书画展”上致辞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黄山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记者:单院长,很想知道故宫博物院如此重视和徽州的合作关系?单院长:今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和黄山及古徽州建立起多样化的工作联系。

1月份,故宫徽州派传统工艺研习基地设在黄山(古徽州),同时故宫学院(徽州)分院成立了,并在徽州设立第一个工作站站点。

今年4月,安徽省与故宫博物院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徽州工匠传统工艺还在故宫进行了研培,20个非遗传承人在故宫进行了深入交流,准备在故宫博物院设立一个徽州传统工艺技术所制作工艺品的营销商店。

这些都是跟别的城市没有过的这样广泛合作。

砚雕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蔡永江向前来参观的嘉宾介绍歙砚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故宫在历史上过去600多年前就有紧密的接触,无数徽州能工巧匠,书法绘画大家的作品被请进故宫。

尤其是明清两代,紫禁城营造和紫禁城宫廷生活中大量使用了徽州的古建筑营造技术和古建筑的保护技术和各类文化生活用品,这些物品源源不断的进入故宫,实际上就是把徽州文化也带入了故宫,而且徽州与紫禁城之间密切的文化联系,一直传承到今天始终没有中断。

单霁翔:让中华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单霁翔:让中华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单霁翔:让中华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佚名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我们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展览是为广大观众服务的,不是为少数研究人员服务。

【总页数】1页(P88-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
【相关文献】
1.一部从学术传播走向理论创新的力作——单霁翔先生《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J], 金磊
2.博物馆:“大千世界”新视野“质量提升”深内涵--单霁翔著“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二书读后感言 [J], 金磊
3.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致《建筑创作》杂志的世界博协大会学术专辑 [J], 单霁翔
4.镇海民间收藏展示馆: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J], 陈建彪;实习生;周子琳
5.一部阐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的力作——读张骥教授等著《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 [J], 季正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霁翔:中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丧失了个性

单霁翔:中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丧失了个性

单霁翔:中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丧失了个性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目前国内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并不乐观,问题仍然存在,干城一面,丧失了个性。

保护理念方面的差距使得国内各个城市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上存在雷同,不合理的规划建设破坏了城市文化景观长期自然演变的机理。

各个城市今后在保护文化景观遗产时需积极应又寸保护理念、开发建设、社会变迁、生存环境等方面的挑战与威胁。

【总页数】1页(P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
【相关文献】
1.一部从学术传播走向理论创新的力作——单霁翔先生《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J], 金磊
2.单霁翔:工业遗产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 [J],
3.城市文化景观与老字号文化再生的构建研究*--以沈阳餐饮行业老字号店铺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为例 [J], 高莹;石华;彭凌玲;宋明亮
4.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交流与探讨——首届城市学高层论坛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分论坛综述 [J], 李明超
5.单霁翔著作《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出版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播”座谈会召开 [J], 王珅;刘锦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故宫院长单霁翔的人物故事

故宫院长单霁翔的人物故事

故宫院长单霁翔的人物故事导语:说起共和国的首都北京,你首先想到是什么,小编最先想到的除了首都,就是故宫了,故宫这么大,肯定需要有人管理,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皇家起居生活的地方,让外界充满了好奇,现在,额米个人都可以进故宫一窥皇家的神秘,不过最近,一个号称故宫看门人的人火了,他就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有这样一个人,在58岁可以退休享清福的年纪,却顶着严寒和酷暑,在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里像个孩子一样奔波。

他亲自走遍9371间屋子,历时5个月,对1807558件文物都如数家珍,他明明是最懂故宫的人之一,却谦卑地说自己只是他的“看门人”。

如果说一定要为他疯狂又低调的举动一个原因,那一定是因为他对故宫爱得深沉。

因为亮相《朗读者》,单霁翔被更多人知道。

他在节目上朗诵了一首《至大无外》让人心中涌起无限的民族自豪感:“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来自天上。

禁,是权利,来自于人,也施之于人。

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在大地上的辉煌建设。

”故宫,来自于人,单霁翔将它施于每一人。

外界称他是故宫的“掌门人”,他说自己只是故宫“看门人”:看护好9371间古建筑,看好1807558件藏品,把故宫交给下一个600年。

故宫从来不缺观众,2012年,故宫的参观人数就突破1500万,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流最大的博物馆。

但单霁翔第一个提出要让观众看得舒心,而且还要有尊严。

过去,端门广场一侧的房子是出租的,有关部门办了很多格调不高的展览,比如太监展、宫女展、武则天展、刑具展……20块钱一张票,看完出去的人都骂故宫,单霁翔很委屈,因为他们看的是“假故宫展”。

单霁翔将端门广场统一管理,修缮一新,门口一下子清爽了,还可供观众休憩。

端门广场上有56棵树,单霁翔把树坑做平了,铺上供600人坐的椅子。

有下属提议,56棵树,可以对照咱们56个民族啊,要不用民族给每棵树命名吧。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单霁翔是中国故宫博物院的看门人,他是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也是故宫博物院的总监。

单霁翔是北京人,1962年出生。

他从小就对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特别喜欢古代宫廷的历史和文物。

他的父亲是一名历史学家,常常带他一起参观历史遗迹和博物馆。

这些经历使得单霁翔对历史的兴趣更加浓厚,并决定将来从事相关的工作。

1987年,单霁翔考入了北京大学的历史系。

在大学期间,他在每个寒暑假里都利用时间到中国各地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这样的努力和毅力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他在大学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

毕业后,单霁翔进入了故宫博物院,成为一名普通的博物馆研究员。

他一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致力于研究和保护故宫的文化遗产。

由于他的辛勤工作和出色的成果,他的职务不断晋升,最终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领导。

单霁翔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后,他带领全体员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他提出了“故宫3.0”的概念,即要将故宫从传统的博物馆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文化机构。

他在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使得故宫的展览、教育、科研等业务更加齐全和完善。

他还重视外宾接待工作,为了提升故宫的国际知名度和声誉,他不仅经常出国访问,还定期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来故宫进行交流和合作。

他还积极推广故宫的文化和艺术,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和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游客。

除了工作上的成绩,单霁翔还注重自己的学术研究。

他多次参与编著有关故宫和明清宫廷历史的专著和论文,并多次发表学术演讲。

他还在多所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受人尊敬的学生。

通过单霁翔的努力,故宫博物院得到了许多国内外的赞誉和认可。

他带领的团队在国内外的博物馆界都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在单霁翔的带领下,故宫博物院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标志,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他通过推动故宫博物院改革创新,致力于国际交流和合作,为世界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赏,并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在中西方,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均经历了长时期的积淀,各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

西方各国经过19世纪工业文明后的深化认识与研究,特别是20世纪中叶对环境的关注,至20世纪下半叶将之提升为文化景观理念,并于20世纪末提出了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

我国的文化景观研究则于20世纪得益于近代地理学,区域社会与历史文化,区域考古学、环境考古学与景观考古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国际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的推动下,逐步完善了文化景观及文化景观遗产的理念。

进入21世纪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逐渐达成国际共识并在诸多国家取得了成功,而《西安宣言》、“杭州论坛”及我国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潜力,则分别标志和预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重大贡献和突破。

关键词:文化景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K26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0-03-26作者简介单霁翔(1954~),男,国家文物局局长、高级建筑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大遗址保护规划等。

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北京100020)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驱动下,产生了持续的交互影响,创造出延续性的关联状态。

文化景观即是这一状态的表征与载体。

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依托所处的自然环境,深刻地反映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化历程。

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和相关保护理论的进步,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重大发展。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随着保护对象从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向文化景观遗产的延伸和扩展,文化遗产保护也必然呈现出新的气象。

一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与社会基础1.我国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与社会基础神州大地,是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

5000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建设了无数的城市和乡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形成了非凡的环境理念,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方面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商周时期的《周易》就曾提出“视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及“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等观点。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是我国第一部带有方志雏形的区域地理著作。

它以山脉、河流等为标志,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与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九州”[1],建立以华夏为中心的地域视野,表达了古代的区域观念,并对每州的方域、植被、土壤等自然形态,以及物产、田赋、民族、交通等人文景象,均作了简要的描述。

同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地员》,是我国最早的土地分类专篇,它总结了我国远古时期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把土地分为5类,即渎田、坟延、丘陵、山林和川泽,然后详细论述了各类土地与植物的关系,并根据各种土壤的生产能力划分等级,认为“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已具有因地制宜的思想。

《管子·地图》则是我国最早的地图专篇,主要论述军事统帅在作战之前,必须了解诸如“名山、通谷、经川、陵路、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等各种情况。

先秦古籍《山海经》,包括《山经》和《海经》,内容庞杂,自然方面有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矿物、天象等,人文方面有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等,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所述地域、地望以及山水的走向大多可考,对于古代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汉代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的研究著作颇丰。

西汉学者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其中《货殖列传》可称为我国最早的经济地理论著。

他根据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以发展的观点观察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根据地区的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等,将国土划分为“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江南”等4大经济区域,进而细分为12个小区,分别描述各地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同时,以城市作为地区的中心,对30余个城市的地理、风俗、交通、物产和贸易情况进行分析。

东汉学者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最早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对汉代郡县封国的建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户口、物产、风俗和文化等均作出综述。

部分郡条记述了一些重要的自然和经济情况。

在县条中,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分别记录有关山川、水利、特产、官营工矿,著名的关塞、祠庙、古迹等情况。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介绍了丰富的农牧渔猎知识,记述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其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观点,具有人类对自然应该合理利用的思想。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例如在自然地理方面有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在人文地理方面有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

此外还有较多沿革地理和地名方面的珍贵资料。

唐代地理学家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南宋学者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以及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与《历代宅京记》等著作,涉及了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的各个方面,为今天研究文化景观遗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

同时,从五代开始,我国地方志的编撰逐渐盛行,在一千多年中,全国各地先后刊行的地方志达到上万种,其内容包括行政区沿革、地貌、地质、水系、气候、植物、动物、交通、社会、聚落、物产、贡赋、灾异、民俗等,地方志中所涉及的文化景观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这也为今天开展文化景观遗产研究提供了内容极其丰富的资料。

我国众多的古代文献,不仅描述了各个时代、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内容,而且记载了基于山水文化的环境设计理念,呈现了各具特色的环境意境所形成的不同类别与特征的文化景观。

我国古代先民在选择定居地点时,出于对生存环境和防御需要的考虑,往往对周边的山水地貌格外关注。

例如西汉时期的晁错,就曾建议在“移民实边”时,必须考虑生态环境,指出“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仟佰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量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至新邑也”。

可见古人在考虑新的居住环境时,要选择那些水质甘美、土地肥沃、草林茂盛的地方,继而加以规划,开辟道路,建造房屋,合理安排居室结构,这样才能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使人们对新的居住环境感到满意,体现出农业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此外,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还积累了朴素的生态知识,例如《国语·周语》中就有“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毁坏山林),不崇薮(不填埋沼泽),不防川(不障阻川流),不窦泽(不决开湖泊)”的论述,体现出难能可贵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古代城市选址则对自然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涉及地形、地质、气象、水文、资源、交通等多种因素,还要考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城邑分为都城、府城、州城、县城等多种等级,城市又有商业都会、军事重镇、手工业城市等多种类型,因此选址时考虑的因素各不相同,对环境的要求也各有所别。

尽管如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始终遵循一定的规则,体现一定的规律,形成我国特有的城市景观和山水文化,将自然环境的特征与优势,通过特定的文化景观突出地表现出来。

例如《管子·乘马》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既反映出在城市选址中对自然环境和山水格局的严格要求,又强调城市选址应充分结合地利条件,视地形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

这种重地利,讲实效的城市建设理念,对于摒弃单一的城市格局,突出城市个性特色,形成风格各异的文化景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强调根植于富足农业基础之上,对土壤、水源的要求格外重视。

例如周、秦、汉、唐各朝相继在关中建都,皆因当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人类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在为自己的“生存、更好的生存和更有保障的生存”而与自然界发生关系。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活动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关系,这个关系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基础。

生态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持续发展与生存,无不与其对自然的理解,以及恰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

道家思想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正统思想,主张“自然无为、顺应天道。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道是本性,是天然,是自然而然;天、地、人是不可分的,人来源于自然,依赖自然而生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持续发展。

道家反对以人类为中心,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焉”,意即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相依而存的,那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不顾自然环境承受能力的发展模式是不能持续的。

《庄子》提倡“少私寡欲”,由此演化出“节俭”的美德,包括减少资源的浪费,限制过度的贪欲[2]。

佛教虽然是从印度传入,但是在与我国儒道结合后,成为信徒最多、地域最广的宗教。

佛教“普渡众生”、“众生平等”和“大慈大悲”的理念影响广泛,引导人们珍惜他人生命,关爱各种生物,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古代也留下了大量记载周边国家和地区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的文献。

例如公元前139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历时13年,途经匈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其主要见闻被录于《史记·大宛列传》;416年,东晋高僧法显,根据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经过,写成《佛国记》一书,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627年,唐代高僧玄奘只身西游,跋山涉水,行程5万里,历尽艰险,携回梵文经典,所著《大唐西域记》,生动地记录了当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等中亚、南亚地区的138国的地理形势、人口疆域、国都城邑、政治历史、物产气候、风土习俗、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等;1405年始,明代航海家郑和7次远航“西洋”,前后共历28年,随航人员著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载了所历亚非30余国的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

这些著作不仅是反映我国历史上国际交流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各国文化景观的珍贵文献,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2.西方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与社会基础文化景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结晶。

由于地理、气候和生态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加之文化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东西方不尽相同的文化景观理念。

在古代的希腊、罗马,曾有不少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例如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Strabo)著有《地理学》17卷,描述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各地区的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