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行为实验被试登记表
瞬时记忆(心理学实验报告)
题目瞬时记忆姓名:虞结琴班级:10级人力2班学号:2010950077摘要1、研究的问题:本次实验主要是为了证实瞬时记忆现象及其性质,了解部分报告法和延迟报告法。
2、研究过程:6人一组在实验仪器的帮助下,对被试的瞬时记忆进行测量,并记下其瞬时记忆的实验数据。
小组每人各当一次被试和主试,严格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实验,详细记录了各自的实验数据。
3、研究结果:分别求出立即和延迟报告的平均值。
关键词瞬时记忆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1 引言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瞬时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它作用的时间很短,转瞬消失。
此实验是关于视觉的感觉记忆,也叫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一般保持时间在0.25秒至1秒。
这种记忆虽然为时短暂,但它为人们感知事物的连续性提供了可能,是产生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前提条件。
因此,对瞬时记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部分报告法虽然在识记时仍要求被试记住全部内容,但在再现时却只要求再现当时指定的一部分,再由这一部分的保存量来估计获得信息的总量。
2方法2.1被试选取安徽财经大学10人力资源管理系(2)班的六位同学作为被试。
各被试生理各项指标正常,视力正常。
2.2实验仪器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801速示仪,卡片42张,注视卡片1张,笔、纸若干。
2.3程序1.从实验卡片中任取30张,随机分成3组,把每组的卡片号码写在记录纸上,交给被试作反应记录纸(要求回忆行数不要写上),另一张记录纸上主试要写上要求被试记忆的行数。
2.将主机与附机EP801连接好,按<运行/待机>键。
3.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瞬时记忆→学号→姓名→A视场(1秒)→间隔(10秒)→次数(10),把注视卡片插入B视场,把第一组中第1张卡片插入A视场,对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可以实验。
实验开始后,主试在屏幕上“”指着间隔时,按事先排好的顺序更换卡片。
心理学实验伦理要求
心理学实验伦理要求
心理学实验伦理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情同意:被试必须在明确知道实验目的、过程和风险的前
提下,自愿参与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保密和隐私:确保被试的个人信息和实验结果的保密。
被试
的身份应该以匿名或使用代码来保护。
3.权益保护:尊重被试的权利和尊严,不允许对被试进行虐待、辱骂、威胁和欺骗。
如果实验中涉及到对被试情绪、情感或自尊心的激发,应当在实验结束后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4.利益平衡:实验设计应该避免对被试造成无法承受的风险或
痛苦,并尽量确保实验不会对被试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5.虚假记忆:不得在实验中刻意创造虚假记忆,以免对被试产
生长期伤害。
6.尊重、多样性和公正:尊重被试的个人身份、文化背景和信仰,避免对特定群体进行歧视或恶意揭示。
7.维权和申诉机制:建立有效的维权和申诉机制,被试可以自
由表达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关注和意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心理学实验伦理要求可能略有不同,需要根据当地法规和伦理准则进行调整和实施。
2024实验心理学第五讲:被试间实验设计
contents •实验心理学基本概念回顾•被试间实验设计原理•被试选择与分组策略•实验材料准备与设备调试•数据收集、处理与结果呈现•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目录01实验心理学基本概念回顾实验心理学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实验方法及其重要性实验方法重要性变量类型与控制策略变量类型实验心理学中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的变量,而控制变量则是为了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而需要控制的变量。
控制策略为了有效地控制实验中的变量,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控制策略,如随机化、双盲法、对照组设计等。
这些策略有助于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02被试间实验设计原理被试间实验设计定义及目的定义目的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不同组被试在相同或不同自变量水平下的表现,从而推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基本原理操作流程优点能够控制实验条件,减少误差;通过随机分配被试,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适用于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缺点可能存在被试间的个体差异;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者效应、期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较大的被试样本量。
适用场景适用于探究单一或少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适用于研究具有明确假设和可操作自变量的心理学问题。
优缺点分析及适用场景03被试选择与分组策略被试选择标准与程序被试选择标准被试来源被试数量01020304随机分组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确保两组被试在人口学特征上无显著差异。
匹配分组根据某些关键特征将被试匹配到不同组别,以减少实验误差。
分层随机分组在随机分组的基础上,根据某些特征将被试分层,然后在各层内进行随机分组。
注意事项确保分组过程公正、透明,避免主观偏见和实验误差;记录分组过程和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验证。
分组方法及注意事项制定详细的实验指南和操作规范,确保所有被试接受相同的实验处理。
标准化实验程序控制额外变量双盲实验设计随机化和重复测量识别和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额外变量,如环境噪音、实验者效应等。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社会压力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社会压力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过程,以及个体在面临社会压力时的决策策略。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本次实验招募了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年龄在18至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一份决策问卷,问卷中包含10个关于生活消费的决策题目,每个题目都提供两种选择,要求被试在两种选择中做出决策。
3. 实验程序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前测阶段:实验开始前,所有被试填写一份基本信息问卷,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等。
(2)实验阶段:实验分为两个实验组,每组15人。
实验组A在实验过程中接受社会压力,实验组B则不接受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的施加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实验组A的成员被告知,他们的决策结果将被公开展示,并接受其他被试的评判。
(3)后测阶段:实验结束后,所有被试再次填写一份决策问卷,以评估社会压力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A在面临社会压力时,其决策行为与实验组B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1)实验组A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谨慎性,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选项。
(2)实验组A在决策时更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意见,以减少决策失误。
(3)实验组A在决策后的满意度较低,认为自己的决策结果可能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
2. 实验分析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社会压力对个体的决策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1)社会压力会提高个体的风险规避意识,使其在决策过程中更加谨慎。
(2)社会压力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使其在决策时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意见。
(3)社会压力会对个体的决策结果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其满意度。
四、结论与讨论本次实验验证了社会压力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在决策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策略,以降低社会压力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助人行为实验报告
只要学好心理学,走遍世界都不怕组名:口号:一、实验名称:助人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环境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二、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及其分析与评价:(一)实验内容:目的:通过实验,测试大学生助人行为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以及环境对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影响。
设备:手机、自行车、问卷资料等。
主被试:主试:小组成员甲(女)、乙(男)。
被试:陌生同学N个。
实验过程:(1)在学校二食堂前面的空旷的场地上,主试甲抱着问卷资料急匆匆赶路,在看到有陌生同学经过时不小心把资料撒了一地,观察此时被试的反应和做法,观察不同性别的被试是否积极主动对主试提供帮助。
接着,主试乙用同样的方法在相同地点试验。
(2)在学校图书馆前面,人来人往的地方。
主试先用方法一实验。
接着主试骑着自行车实验,手里拿着问卷资料,不小心资料散落一地,此时观察周边陌生同学的反应和行为,观察是否有助人行为。
同理,主试乙用相同的方法实验。
(二)实验结果:在二食堂前面,主试甲(女)在试验中,均获得了陌生男同学的帮助,而只有少数试验获得了陌生女同学的帮助;主试乙(男)在实验中,无论被试是男是女,均未获得帮助。
在图书馆前面,主试甲(女)很容易就获得了帮助,而主试乙(男)均未获得帮助。
在主试需要帮助时,被试在看到有人主动对主试提供帮助时,被试毫不犹豫地对主试提供帮助。
(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亲社会行为分为三大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
实验过程中,有些被试对主试的需要帮助仅仅是看一眼然后离开,就是只属于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
●在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受助者的性别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
(“凯丽成功受助”和“贺佳受助失败””贺佳再次遭受失败”)●环境对个人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重大,即对当前所处情景的认知,涉及到事态的严重性、事态的发展、周围环境和活动结果等。
在主试需要帮助时,一些被试对是否提供帮助会犹豫不决,但是,一旦看见有其他人在对主试提供帮助时,便会毫不犹豫的提供帮助。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一、把狗教成神经症: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巴甫洛夫改变了这条导管的线路,使它通到体外。
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
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
但不久后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听到助手送食接近它时,即使没有看到肉,没有吃到肉也会流口水。
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
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
说明狗形成了条件反射(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望梅止渴一提到过节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
后来,巴甫洛夫用圆形的图片代替铃声,让经由条件化后的狗看到纸上所画的正圆形的图画而会流口水,但看到椭圆形图形不留口水。
假如实验者故意把圆形图片逐渐改变趋向于椭圆形,结果变成又不像正圆也不是明确的椭圆形,处于两者之中,模棱两可,难以判断狗就会变得焦虑而乱吠,乱流口水,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完成。
虽然给予休息一段时间,仍不能轻易恢复,犹如患了焦虑症一样。
二、吊胆的羊:假如让一只羊的前肢触电,但每次在通电之前给予事先的警告信号,如铃声,这只羊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听到铃声就会提高警觉,赶快把前肢举起,免得被触电,而没有听到铃声时,就认为不会触电,继续随意运动。
可是假如对于这样一只已经被(条件化)训练好的羊,突然改变一个方式,即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给予铃声警告,而是突然给予触电,结果这只羊就不得不随时提心吊胆,把前肢一直弯曲,以便能及时躲避被触电。
如此一来长期处在战战兢兢状态下的羊,就出现一些慢性焦虑症的症状。
提示:不能预先知道危险来临的时间,比预先知道危险的来临而造成的伤害更大。
心理学实验报告形式自审表格
审查内容
审查要点
审查通过
实验信息
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实验小组成员等信息完整
实验报告标题
题目
与内容相符、简洁明了
作者信息
有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
准确、简练、配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关键词
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1前言
标题有编号;提出问题并说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有明确的研究假设
讨论要求
与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呼应,并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5结论
概括性、客观性
参考文献
正文中引用规范(符合APA格式)
文献列表规范(符合APA格式)
附录
(如果有)必要
2方法
2.1被试
抽样和分组程序、被试的性别和年龄等主要人口统计学特征;可能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其他相关变量
2.2仪器和材料
描述常规设备和(或)材料,特殊的做详细描述
2.3实验设计与程序
实验自变量及设计类型;实验过程描述完整清晰
3结果
统计内容
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结果
统计结果的有效性
呈现的统计结果符合研究目的并与研究假设对应
统计方法的适当性
推断统计方法合适
描述统计结果呈现
用了统计表或和标题)、表格是三条线、标题在表格上方;统计图有图题(含序号和标题),图题在图下方。
4讨论
讨论内容
描述了“统计结果说明了什么”或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描述了研究的局限和改进的建议;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1.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视觉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报告
视觉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实验XXX 应用心理学X班摘要三个实验分别用于测量视觉简单、选择、辨别的反应时。
了解视觉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的实验方法及原理;了解这三个测量反应时实验的区别,以及了解选择反应时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三个实验均通过计算机呈现视觉材料,要求被试根据给与的刺激按键,以测定视觉反应时。
实验结果表明同一被试,选择反应时最长,辨别反应时次之,简单反应时最短。
关键词视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1 引言1.1概念界定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根据不同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辨别反应时实验中有两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
1.2相关的理论和观点唐德斯提出:简单反应时A=基线时间;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B-A) =选择时间辨别反应时—简单反应时(C-A) =辨别时间大致说来任何心理现象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反应时也不例外,有人反应快也有人反应慢。
但基本都符合上面公式的特点即A反应时是小于B反应时和C反应时的。
再有就可能是反应时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也存在个体差异,表现为这个人是更重视速度还是准确率。
奈特和坎特威茨发现:刺激间隔和错误率存在刺激间隔越短,错误率越高的关系。
1.3本实验的目的意义通过计算机呈现的视觉实验材料,学习视觉简单反应时的测定方法通过测定不同特征视觉刺激的简单、选择和辨别反应时,学习测定简单、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的方法,考察刺激特征对三种反应时的影响。
学习和掌握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在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中的应用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XX学校教师教育学院2018级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一名,视觉正常,色觉正常。
2.2 仪器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实验平台。
2.3 实验材料简单反应时测试中视觉的刺激为绿圆。
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的刺激有两个,分别是红圆和绿圆。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反应时实验反应时(response time,RT),是指个体从刺激发出到开始反应的时间反应时包括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实验目的1.学习如何使用反应时测定仪。
2.学习对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的测定方法;比较视听两种感觉器官反应时的差别。
实验仪器反应时测定仪程序1. 打开仪器。
连接好仪器,接通电源,打开仪器的电源开关,此时仪器显示器显示为“n1---n4”2. 、选择“简单反应时”功能,选择刺激并设置实验次数。
按下4号键,仪器显示n4,即为简单反应时功能。
接着仪器呈现“L-----S”,这时需要选择做声刺激还是光刺激的简单反应时。
按1选择光,按4选择声音。
刺激选好后,接着呈现“-----20”即为测试次数20次。
再依次按1号键,可以依次选择实验次数40、60、80次,本实验选择20次。
3. 被试准备。
被试坐好,用你的优势手的食指放在反应键盘的任一颜色圆圈里。
实验要求你用一直用优势手的优势手指进行反应。
4. 开始实验。
主试口头提示被试要进行实验了。
主试按下“启动”键,实验按设定的刺激呈现。
如果是选择的光刺激,则仪器会同时呈现红、黄、绿、蓝四种颜色的灯光。
如果是选择的光刺激,则仪器会发出响声。
5. 被试反应。
被试见到灯光之后或听到声刺激后立即作出反应,即手指马上离开反应键,显示窗计时停止,呈现该次的反应时间。
被试反应后,又将手指放回键盘中心的白色圆圈内。
如不放回则自动进入等待状态。
6. 主试记录。
被试反应后,主试迅速记录下该次反应时。
7. 实验循环与结束。
实验一次一次地自动进行,直到设定的实验次数后,仪器会发出一声响声,提示实验结束。
结果绘图:分别将两种刺激20次的实验数据绘图,比较被试20次实验结果的变化?及被试间的个体差异。
分别计算两种刺激简单反应时的平均数,并进行大小的比较。
讨论1. 不同刺激间反应时的差异?2. 在20次简单反应时的结果中是否有明显的练习效应?3. 是否存在个体差异?深度知觉实验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
心理学研究中单被试实验设计及应注意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中单被试实验设计及应注意的问题作者:朱海赵守盈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24期摘要:本文对随机处理设计和系列观察设计两个单被试实验设计及特点进行阐述,然后提出单被试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单被试实验设计的信度与效度、基线的确定和多基线设计对象的选择、数据的可靠性及分析方法。
关键词:单被试实验设计;随机处理设计;系列观察设计中图分类号:B8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成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的研究就沿着科学的轨道进行。
科学的研究离不开科学的设想,其中实验设计就是一个科学研究前的设想和计划。
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更多的人关注的是人的普遍规律,所以其实验设计往往依基于大样本进行。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人的特殊性,所以单被试实验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一、单被试实验设计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主要用于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
心理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变量数量来分类,分为单变量实验设计和多变量实验设计,多变量设计包括多自变量设计和多因变量设计;按被试如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来分类,分为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以上的两个分类标准都是以大样本为基础。
当样本很小或我们只关注某一个体的特殊性的时候,则上面的实验设计无能为力,这时我们就得使用单被试实验设计。
[1-3]单被试实验研究由来已久,如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斯金纳对条件反射的研究等。
[4]虽然单被试实验的历史悠久但它常常被人们有意无意的“遗忘”。
单被试实验设计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针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进行实验研究,关注的是个别差异或个体的特殊性。
其价值在于通过长时程地观察被试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表现,尽量做到与心理现象保持了最大限度的一致,提高了研究的仿真性。
而基于大样本的实验设计,是要将被试数据进行平均化,用一个抽象的数值去描述人的行为,这就体现不出个别差异或个体的特殊性。
甘肃省考研心理学常见量表解析
甘肃省考研心理学常见量表解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而量表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测量工具。
在甘肃省考研心理学考试中,常见的量表有许多,这些量表对于理解被试者的心理状态、特点以及心理变量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甘肃省考研心理学常见量表,并对其进行解析。
一、康奈尔医院抑郁自评量表(CES-D)康奈尔医院抑郁自评量表(CES-D)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抑郁症状的量表。
它包含20个项目,被试者需根据过去一周内的体验和感受,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感觉的答案。
CES-D主要用于评估被试者当前的抑郁情绪水平,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验证性。
二、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是一种常用于测量焦虑症状的量表。
BAI由21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描述了焦虑相关的症状,被试者需根据自身体验选择最符合自己的选项。
BAI主要用于评估被试者当前的焦虑水平,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短暂记忆测试(ST-MEM)短暂记忆测试(ST-MEM)用于测量被试者的短时记忆能力。
它通常以图片或单词片段的形式呈现给被试者,要求被试者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些信息,并在之后进行回忆或辨识。
通过分析被试者记忆的准确性和数量,可以评估被试者的短时记忆能力。
四、加文简明智力测验(GCA)加文简明智力测验(GCA)用于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水平。
它通过考察被试者在推理、语言、数字等方面的能力,来评估被试者在智力上的表现。
GCA包含多个子测验,如词汇测试、图形推理等,通过对被试者在各个子测验上的表现进行评分,最终得出被试者的智力指数。
五、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主要用于测量被试者的人格特征。
它包括四个因子,分别是内外向、稳定性、精神病态倾向和社交倾向,被试者需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
EPQ可以帮助了解被试者的人格构成,为心理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以上介绍了几个甘肃省考研心理学常见量表,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解析。
治疗社恐的实验报告单
治疗社恐的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社交恐惧症(社恐)患者在接受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并评估其对社交焦虑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
实验方法:1. 受试对象选择:共招募了30名社恐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符合DSM-5中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 实验分组: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人。
3.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实验组接受为期12周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认知重构、暴露治疗和行为实验等。
4. 对照组介入: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如药物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5. 测量工具使用:采用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和生活质量测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对两组患者的社交恐惧程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6. 数据收集与分析:实验前、12周和24周分别对两组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1. 社交焦虑程度:实验组在接受12周的认知行为疗法后,社交焦虑程度明显降低。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后反而有轻微增加。
2. 生活质量:实验组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提高,而对照组没有明显改善。
3.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在社交焦虑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治疗社交恐惧症患者中,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社交焦虑程度并提高生活质量。
与传统治疗相比,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促进其逐渐克服社交恐惧症的困扰。
然而,本实验仅仅在较小的样本规模下进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稳定性和长期效果。
参考文献:1. Clark, D. M., & Wells, A. (1995). A cognitive model of social phobia. Social phobia: Diagnosi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69-93.2. Feske, U., & Chambless, D. L. (1995). Cognitive behavioral versus exposure only treatment for social phobia: A meta-analysis. Behavior Therapy, 26(4), 695-720.。
实验心理学“开窗实验”报告
实验第一部分1.L + 3 = O < > < > < > < > < > < >2.N + 3 = Q < > < > < > < > < > < >3.L N + 3 = OQ < > < > < > < > < > < >4.I + 4 = M < > < > < > < > < > < >5.S + 4 = W < > < > < > < > < > < >6.O + 4 = S < > < > < > < > < > < >7.I S O + 4 = MWS < > < > < > < > < > < >8.K + 2 =M < > < > < > < > < > < >9.H + 2 = J < > < > < > < > < > < >10.N + 2 =P < > < > < > < > < > < >11.P + 2 = R < > < > < > < > < > < >12.KHNP+2=MJPR < > < > < > < > < > < > 实验第二部分1.F + 3 = I < > < > < > < > < > < >2.V + 3 =X < > < > < > < > < > < >3.FV + 3= IX < > < > < > < > < > < >4.G + 1 = H < > < > < > < > < > < >5.T + 1 =U < > < > < > < > < > < >6.F + 1 = G < > < > < > < > < > < >7.GTF + 4=HUG < > < > < > < > < > < >8.C +4 = G < > < > < > < > < > < >9.D + 4 = H < > < > < > < > < > < >10.K + 4 = O < > < > < > < > < > < >11.M + 4 = Q < > < > < > < > < > < >12.CDKM+4=GHOQ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