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案中让概念易懂易学?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案中让概念易懂易学?。
一、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解释
为了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老师可以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老师为学生讲解“三角形”这个概念时,可以将其比喻为带有三条腿的小桌子。
这样,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同时,老师还可以用类似“这样是错的,那样是对的”等语言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增强学生对于正确性的认识。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编写小学数学教学方案时,老师们也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图表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
例如,在讲解关于平面图形对称的概念时,老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或者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这个概念。
三、运用故事情境让概念深入人心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老师们还可以运用故事情境的方式来让数学概念更深入学生心中。
例如,当讲解充分利用分数的,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描述出一位骑车速度比较慢的车手如何在比赛中利用分数占领先的优势等等。
四、设计互动性学习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师们应该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互动性的学习环节。
例如,老师可以安排小组竞赛,让学生通过团体合作来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设计口算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计算知识,这些互动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任何一种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概念教学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描述来区分不同的几何图形。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认识几何图形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
1. 圆的特点和形状。
2.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和区别。
3. 三角形的特点和种类。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科书相关知识点。
2. 图形模型或图片资料。
3. 尺子、圆规等教具。
4. 练习册或活动册。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几何图形,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各个图
形的特点。
2. 学习:逐个介绍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特点,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不同图
形之间的异同。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几何图形,并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和辨别。
4. 拓展:通过游戏或活动,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几何图形辨别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几何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启
发性和趣味性。
2.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秀4篇)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秀4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篇一1.具体直观地引入概念数学概念较抽象,而小学生,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2.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
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3.由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以旧知引出新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
我就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
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篇二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
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
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
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如何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如何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概念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不仅仅是学科的一部分,更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然而,由于抽象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许多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提供具体的实例和操练机会。
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授面积概念时,可以带领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结合具体的房间来计算面积。
此外,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解答。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来学习数学概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平行线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绘制平行线、观察线的特点,并通过小组合作或实验报告的方式分享他们的发现。
第三,运用游戏和手工制作来增加趣味性。
小学生喜欢参与游戏和手工制作活动,这可以使学习数学概念更有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数独、数学拼图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此外,通过手工制作,如折纸、制作计数器等,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倡导合作学习和互助互补。
小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从而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问题。
此外,鼓励学生互助互补,通过互相讲解、互相解答问题,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第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可以使用教学软件、教具和数字工具,通过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此外,鼓励学生使用数学应用软件和互联网资源,帮助他们在课堂之外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形成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中形成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其概念的形成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形成概念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形成概念、教学策略引言一、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特点1. 摄动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变化很快,因此形成概念需要反复巩固。
2. 继承性: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前一概念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发展。
3. 意义性:小学生的数学概念需要有实际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4. 抽象性:小学数学概念在形成过程中需要逐步向抽象发展,增强其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特点为小学数学概念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这些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1. 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识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在教授“几何图形”这一概念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各种几何图形,再由具体的图形引出抽象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2. 打破观念定式,注重启发性教学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打破学生的观念定式,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积极地形成数学概念。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4. 注重巩固和反馈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巩固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巩固已掌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紧密联系实际,增强概念的实用性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增强概念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的例子和实际应用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从而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1.直接教导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教师会讲解概念、定理、公式等,通过例题演示解题方法,学生通过模仿和记忆来掌握知识。
2.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动,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来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别辅导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个别辅导和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4.发现学习模式:教师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和理解数学知识。
5.游戏学习模式:教师通过游戏形式来进行数学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可以通过游戏来巩固和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6.创造性学习模式: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通过设计问题、制作数学模型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7.情景模拟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景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8.课外拓展模式: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研究课题等活动,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以上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的场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每位数学老师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I.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学生被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如数学游戏、实际问题解决、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II. 注重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落实: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入新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 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如量角器测角、利用几何模型建立空间模型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3.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将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精神。
III.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落实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1. 提供多样的问题类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角度教案设计:帮助学生轻松掌握角度概念
小学数学角度教案设计:帮助学生轻松掌握角度概念数学是一门需要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学科,而角度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角度概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案,从简单入手,逐渐深入。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角度概念的教学,帮助小学生轻松掌握角度的概念。
一、角度的概念在进行角度概念的教学时,需要告诉学生什么是角度。
角度是指由两条射线所夹的空间部分。
其中,一条射线称为初始边,另一条射线称为终边。
初始边和终边的交点称为角的顶点。
角的度量用角度单位来表示,通常用符号“°”表示。
例如,一个直角的角度是90°。
二、角度概念的教学流程1、引入角度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来引入角度的概念,比如用一个圆型的饼干或一个钟表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找出其中的角度,由教师解释角度的概念。
2、教授直角、锐角、钝角在引入角度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角度的分类方法。
角度可以根据度数的大小来分类,通常分为直角、锐角和钝角。
直角的度数是90°,锐角的度数小于90°,钝角的度数大于90°。
在教授直角、锐角、钝角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不同角度的表现形式,并让学生找出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3、教授角度的度量在学生掌握了角度的分类方法后,教师应该逐步向学生介绍角度的度量方法。
先让学生学会读写角度的度数,再让学生通过绘制封闭图形来测量角度的大小。
在测量角度大小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来演示,比如用一张透明的塑料表尺或一个圆规,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角度大小。
在测量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准确的摆放塑料表尺或圆规,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教授角度的运算在学生掌握了角度的度量方法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角度的运算。
在角度的运算中,主要涉及到角度的加减、倍数和分数。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角度的运算方法。
5、梳理课堂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内容,强化角度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方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大宁县古乡小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都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改进和钻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但在概念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重技能,轻概念。
“为概念教学而教学概念”,认为教学概念,就是讲清课本中的一个定义,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在掌握概念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对一个新概念的引入,简单从事,高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3、教师自身对教材理解不够,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一些概念的外在特征给学生带来的认识偏差。
(二)、研究概念教学的意义1、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
2、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理论依据(一)、课题研究的目的: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1、心理学依据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是从孩子们接触数学开始,教育孩子们如何认识、理解、应用数学知识,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成长奠定基础的重要学科。
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篇文章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情境教学孩子们在小学时,对于抽象的数字概念理解较差,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事例给予他们生动的形象再现,触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就是利用生动的故事、图片等情境来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会数学的乐趣,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小猫吃奶的故事情境,教孩子们掌握加减法运算的知识,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推理、举例等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点;或者通过直观的几何形状让他们进行排序、分类和描述等方面的数学应用。
情境教学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数学的体验,既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能力。
二、互动教学互动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做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者,任何学生都是活跃参与者,主要特点是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频繁、思维交流充分。
互动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主性思考、进一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概念更加深入。
例如,来到一道难题面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思广益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交流和讨论的机会,让他们独立思考,互相思考和发掘,共同进步,在互动中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和解题方法。
三、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一种更具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游戏教学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更直观、生动地理解各种数学概念,同时培养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创意思维能力。
例如,在掌握完整数的概念后,可以借助“数学接龙游戏”类似的游戏来进行练习和加强运算;或者让孩子们在贴图板上进行几何图像的拼凑和构建,开发他们应用几何知识的空间想象力。
以上几种数学教学策略只是一些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学习特点及具体教学要求,灵活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
小学生如何有效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生如何有效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是一门抽象而严谨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数学概念可能是一件挑战性的事情。
然而,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小学生也可以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帮助小学生有效理解数学概念的方法。
1. 创意教学
在教授数学知识时,老师可以使用一些创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比如,可以通过游戏、实验或故事来引入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理解数学概念。
2. 视觉辅助
视觉辅助是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有效方法。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图表、图片或实物来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方式来感知数学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3. 实践运用
数学知识的理解离不开实践运用。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魅力,并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4. 多角度思考
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5. 及时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对于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至关重要。
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和反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以上方法,小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能力。
希望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享受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课教学方法及其建议
小学数学课教学方法及其建议数学作为一种智力训练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数学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数学,掌握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还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课教学方法及其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数学课程。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小学数学是一个基础的学科,包括了数学运算、数字大小比较、基本的几何形状等。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水平,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1. 逐步增加难度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方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
对于新学概念或技能,应该先从简单的例子开始,让学生慢慢掌握规则和技巧,再逐步增加难度。
2. 知识和技能的重复演练小学生记忆力较为脆弱,在掌握新知识时需要反复练习,强化记忆,使其成为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强练习。
3. 知识和技能的串联数学技能和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把不同的数学领域串起来,通过探究不同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建立不同的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1. 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有效。
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快乐中收获。
例如,可以使用抢答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更好地体验数学的趣味。
2. 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调查和探索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
例如,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概念和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等方式,体验数学教学的乐趣。
3. 认知教学法认知教学法是一种将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图表和模型进行数学建模,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和可视化。
例如,通过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百分数、分数和小数,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课堂管理的建议课堂管理是小学数学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
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
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了数学知识的抽象理解和应用。
当学生掌握了数学概念,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概念课上,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
下面就是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概念引入和认知启发在数学概念课上,教师首先要引入要教授的数学概念,并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或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如果是要教授关于平行线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线的例子,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在实际问题中认识到平行线的特点和性质,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
同时,教师还要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数学概念。
第二步:概念讲解和示范在引入了数学概念之后,教师要对这个概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首先,教师要通过清晰简明的语言解释这个概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让学生明白这个概念所代表的含义和特点。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图形、实例或模型等形式对这个概念进行直观的示范,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这个概念。
例如,在讲解平行线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展示平行线的特点和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平行线的特殊性。
通过这样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数学概念,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和应用奠定基础。
第三步:概念引申和延伸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数学概念之后,教师要通过一些延伸和拓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应用这个概念。
例如,在讲解关于平行线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涉及平行线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样的引申和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第四步:概念应用和实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数学概念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数学推理。
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也要思考如何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整个教学流程,将小学数学课堂打造得更加有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大概念教学的应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观念,来实现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概念;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教学实现育人目标,使学生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
因此,在大概念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一、大概念思想概述首先,大概念居于课程的中心位置,具有关联性与迁移性,它既能在碎片化的知识、方法、技能、观念间建立内部关联,也能基于已有概念创生新的知识、方法、技能、观念。
其次,大概念建立关联和迁移发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于课程的“再结构化”,所形成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新观念实现了对于原有课程内容的超越。
最后,由于大概念本身具有关联性、结构性、迁移性、超越性,所以在课程实施中,它能够有效解决学科分化而形成的知识(经验)割裂问题,进而打破学科内、学科间、领域间的边界,推动课程的全方位、深层次融通。
二、大概念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首先,在大概念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小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回顾以往所学的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回顾中逐渐走进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走进课堂学习状态,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其次,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教学,因此,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思维。
下面是几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介绍。
1. 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展示实例或引发学生思考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数学规律。
在教授数学运算中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给学生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他们使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2. 情境化教学策略情境化教学策略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
在教授面积和周长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在实际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3. 游戏化教学策略游戏化教学策略通过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游戏形式,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可以使用数独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或者使用卡片游戏来让学生练习数学运算。
4. 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基础、中等和高级三个层次,给予不同难度的数学任务和问题。
这样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5. 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交流和讨论。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概念教学的五个原则是什么
概念教学的五个原则是什么概念教学的五个原则是:关联原则、巩固原则、精确性原则、展示性原则和递进性原则。
1. 关联原则:概念教学应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
通过与学生熟悉的概念进行对比和类比,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新的概念。
例如,在教授动物的分类时,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猫、狗和鸟类作为例子,来引出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概念。
2. 巩固原则:概念教学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这包括重复和练习,以及将概念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例如,在教授数学概念时,可以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 精确性原则:概念教学需要准确和清晰地定义概念,避免模糊和歧义。
教师应该提供准确的定义和明确的示例,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
例如,在教授科学概念时,可以使用实验和观察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4. 展示性原则:概念教学需要使用具体的、有形的材料和示例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这可以包括实物、图片、图表等。
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概念。
例如,在教授地理概念时,可以使用地图、照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来呈现相关地理特征。
5. 递进性原则:概念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概念。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教学内容。
例如,可以先从简单和具体的例子开始,逐渐引入更抽象和复杂的概念,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整个概念体系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起来,概念教学的五个原则是:关联原则、巩固原则、精确性原则、展示性原则和递进性原则。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概念,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一、基础知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包括数的基本概念、数的运算、平面几何、比例、分数和小数等。
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的基础。
二、概念的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各种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算术运算的概念、平面几何的概念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三、应用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即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四、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推演能力等。
这些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所需要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并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五、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没有直接指导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学习、探究、思考的能力。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去探究、思考。
六、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与他人一起学习、协作、交流的能力。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学习效率更高,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包括:掌握基础知识、清晰地理解各种数学概念、培养应用能力、提高思维能力、鼓励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这些要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应特别注意。
深度教学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大概念教学研究
深度教学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大概念教学研究作者:王子康来源:《山西教育·教学》2022年第07期单元大概念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近几年不断有教育学者提出“单元模块教学、单元整体教学”等概念,都是单元大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在深度教学背景下,将一个单元作为整体,通过单元大概念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整体单元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基于此,加强对小学数学单元大概念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单元大概念教学实践的特点1.全局性。
在传统的数学单元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知识点孤立处理,且每一节课都相对独立,知识之间内部联系不足,以至于无法整体把握知识,对问题综合考虑有很大不足。
而单元大概念教学模式,就是将小学数学知识整体化处理,且各个子系统之间并非孤立存在,不是以简单相加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同时,单元大概念模式能针对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从整体出发,将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从全局概念入手,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2.计划性。
在单元大概念模式下,更加强调以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
首先,教师要分析本单元知识点在整册教材中的作用,做到胸有成竹。
其次,教师要从整体做好单元概念性教学布局,明确单元知识目标。
最后,教师要对每一个课时都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确定新课导入、课堂练习、课堂测试以及复习课的比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计划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3.联结性。
在小学数学单元大概念教学模式下,教师应以整体为立足点,抓住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切实做好各单元之间的联结工作,为学生构建出整体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最终确保知识融会贯通。
4.主体性。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单元大概念教学时,应该围绕学生学习,以增强学生知识体验为目标,帮助学生学习与巩固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塑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同时,教师要更尊重学生,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凸显主体性特点,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概念教学界市中心校-----魏大元现在很多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认为数学特别难学。
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
如:12的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是相等的。
学生却判断是错误的,本题涉及“因数”、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
还有“相等”。
学生出现错误,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理解掌握好。
数学概念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
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
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如果不懂什么是“分数”和“分数单位”,就很难理解分数四则运算法则的算理,就会直接影响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提高。
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只有在概念清楚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经过适当练习才能形成。
学生概念清楚了,才能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
一个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
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
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
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
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
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
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
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
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
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
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
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
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
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
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
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
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
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形成了概念。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
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
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
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6、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
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
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
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
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
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
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5、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
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
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
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比如我教质数,合数两个概念。
我先板书几个数:1、2、3、4、5、6、8、9、11、12,让同学分别写出每个数的因数来。
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有意识地做如下的排列,学生写出下列答案:1——1 2——1、2 6——1、2、3、63——1、3 4——1、2、45——1、5 8——1、2、4、811——1、11 9——1、3、912——1、2、3、4、6、12订正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找自然数的因数规律。
学生观察后发现了规律。
有的说有三种规律,有的则认为四种情况。
我表扬同学观察分析得好。
是三种规律。
于是又启发他们看是哪三种?①一个自然数只有一个因数;②一个自然数有两个因数;③一个自然数有三个以上因数。
在这个情况下,我再次启发:一个因数的是什么样的数?两个的是什么样的?三个以上又是什么样的因数?学生则发现一个的只有1;两个的则有1还有本身;三个以上的则有1、自己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
最后老师一一肯定,并由学生看书后总结出质数、合数概念,这时学生很受鼓舞,认为自己发现了真理。
对质数、合数的概念印象极为深刻永不忘记。
我又有意识地让学生研究“1”到底算哪类?学生沉默了,我说:“从书上找找是怎么说的?知道的就发言”。
通过学生的口,说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1”的因数只占一条,算1就没有本身,算本身又没有“1”,这样可比老师直接告诉、或叮咛他们注意主动。
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大量感性材料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抛弃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因为是学生付出了脑力劳动而获取得到的,所以容易理解,记忆也牢固。
二有效巩固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
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决求比例尺三种类型题和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
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
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那些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
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
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察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些年来巩固数学概念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
练习概念性的习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区分比较,深化理解概念。
所安排的练习题,应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按照概念的序,学生认识的序去考虑习题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