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单元检测 10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课件新
此信息说明胡佛反对 国家干预经济,坚持 自由放任的政策。
[史料二]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 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 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2.社会救济与保障新政 (1)措施: ①开展紧急社会救济以直接救济为主,即直接向贫困人群 发放救济金、食品和其他物资。 ②实施“以工代赈”。作为一种救济方式,“以工代赈” 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创设工作岗位,让救济对象参加工作,获 得报酬,从而解决自己乃至家庭的生计问题。 ③制定社会保障法。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不久即安排人起草 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要求该案能使每一个美国公民的生活都 有保障。
探究主题(二)——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 [史料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先后成 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 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 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思考] 根据史料一,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有 何特点。从民生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提示] 特点: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 赈。作用: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 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世界 1/3
2/3 3 000
万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 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 解析
2.(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
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
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单元总结新人教版
C.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无法挽救危 机。而这一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出现 “羡慕”。又从材料“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 志的政府领导”可以看出人们“希望”加强政府职能,B项正确。 答案:B
视角1 人类经济运行模式的相互借鉴共存
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
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
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
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
A.资本主义已过时
B.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视角8 史学热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借鉴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 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 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 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鼓励建立手工工场,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
实践
资本家自由经营,消
拓展海外贸易,积极
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
措施
除关税壁垒
抢占殖民地
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 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消除
兴衰 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 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
原因 累的需要,但不利于机 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
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 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 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 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新经 济”时代
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 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 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单元总结提升课件新人教版
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改革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都在一定程 相同 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 治;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 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针对训练3]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下方左右两幅图分 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
【方法总结】 运用“审读、判点、比较、归纳”四步法解答纵横比较类非 选择题 (1)“审读”:阅读题干材料,明确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主 题,确定求答比较对象和方向。 (2)“判点”:根据设问,阅读材料,设置两个历史现象的关 联,分析比较点,分析其异同点,注意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的要点。
(3)“比较”:从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 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
【参考答案】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 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 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 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 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针对训练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一 个重要原因是( )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 B.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 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
解析:选A。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的根 本原因即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故A项正确;美国实 力强大与否不是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 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赫 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在重 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方面,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整合
单元整合通史概览专题线索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1)演变过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
随着生产力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②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③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2)影响因素①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是根本因素。
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需要。
③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④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横向链接三大经济运行模式比较例1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改造模式的多样性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
”后来他又说:“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为此,列宁在农业方面制定的正确措施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对农产品实行征购制答案 B解析本题学生易误选A,原因是认为“在夺取政权时”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
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20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题目限定在“在农业方面”,即实行粮食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例2斯大林体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极端的年代》一书在介绍大萧条时宣称:“苏联,却仿佛免疫似的,丝毫不为所累……最保守的估计,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3倍。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小结与测评课件新人教版
一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与改革;
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 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综合归纳]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阶段
16~18世纪
名称 项目
美国罗斯福新政
苏俄新经济政策 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 分并存,发展社会主义 经济
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 前 提 下,强调国家干 不 特点 预,发展国家垄断资 同 本主义
性质
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
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改革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都在一定程 相 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 同 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 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针对训练] 2.苏联农村从 1922 年到 1946、1947 年,大饥荒大约平均每隔 十一、十二年出现一次,连续发生了三次,造成非正常死亡 人口无以计数。这种现象的出现 A.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群众基础 B.主要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 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 D.与西方大国封锁苏联的政策关系较大 解析: 苏联农村周期性饥荒必然降低群众对苏联政权的信心,
[针对训练] 2.20 世纪 20 年代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30 年代美国实施罗 斯福新政。二者的共同点是 A.促进工农业生产增长 B.把农业作为改革的切入点 C.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保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解析
(
)
故 A 项正确。 答案:A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岳麓版
加速工业资本主义 的发展,加紧对商 品市场、原料和投 资场所的争夺,促 使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形成
推动战后资本 主义各国经济 的飞速增长
[针对训练]
1.霍布斯鲍姆把 1914~1991 年这一时期定义为“极端的年
代”,他认为经历了 1914~1945 年的“大灾难”时期后,西
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这股
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兴 衰 原 因
适应了封建统治 者富国强兵和资 本主义原始积累 的需要,但不利 于机器大工业的 经营
为消资但的无本私除无政主营了法府义企障调状盛业碍整态极的企,一发业自时展间由,有义经展服度的利经营资,基于济和本但本资的良主无矛本规性义法盾主模发制克
影 响
加速资本原始积 累,促进工场手 工业的发展;加 紧殖民扩张和贸 易争夺
金融
实行自由贸易
手段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名称 项目
美国罗斯福新政
苏俄新经济政策
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 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不
特点
前提下,强调国家干 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 预,发展国家垄断资 分并存,发展社会主义
同
本主义
经济
性质 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
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名称 项目
美国罗斯福新政
苏俄新经济政策
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
背景
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 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 策下,出现了严重的经 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
济危机
政治危机
不 同
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正常的民 主统治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专题整合提升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1.不同(1)苏联: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板块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选B 。
本题迁移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材料中关键语意是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农村征粮,体现余粮收集制,故选B 。
2.(2013·高考全国卷Ⅱ,T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1931年”这一时间信息,理解斯大林说这段话的含义,结合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势思考作答。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单元过关训练新人教版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单元过关训练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汕头模拟)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
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
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D[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D项正确。
]2.(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这一数据变化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 )A.C.调整农业政策D.推行“以工代赈”B[根据表中内容可以看出,1930—1940年机器的数量发生了急剧增加,与财政金融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产业规模、产业数量、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规划,根据表中内容可知,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均属于此类,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政策方面实行减耕减产、政府补贴的方法,与表中内容数量的增加不符,故C项错误;“以工代赈”即通过兴办大量的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岗位,与表中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3.(2017·武汉调研)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
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A[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先否定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司法解释,故A项正确;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无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无法解释1937年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判决不公,故D项错误。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解课件: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创新与调整
二、苏联(俄)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农业:余粮收集制。 “战时共产 工业:国有化。 主义”政策 商贸: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1)社会主义模式 不可能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 应与时俱进,从国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工业:部分恢 情出发。 新经济政策 复私营经济。商贸:允许自由贸易。 (2)改革要从实际 分配:按劳分配 出发,要有明确的 指导思想和科学合 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理的改革措施。 农业集体化 建立集体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 各国普遍加强了经济干预的力度。20世纪50—70年 代初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 济的弊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 少了对经济的干预,缩减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市 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20世纪90年代,西 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热点考向一
1.(2015· 高考全国卷Ⅰ)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 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 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 案的是( B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史实是美 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建立职工养 老金制度。1935 年美国通过了 《社会保险法》 ,建立失业保险 制度, 退休人员根据工资水平每 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显 然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侧重农业,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 (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 赫鲁晓夫改 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自主权, 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革 提倡种玉米等 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 勃列日涅夫 重点在工业上,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 动的失败。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 改革 了一些调整 能一帆风顺,社会主 戈尔巴乔夫 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 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 改革 革 完善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一轮复习课件:10.1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 调整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考向
主干梳理 主干梳理
考向层析
高考视角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罗斯福决心扭转危局, 于 1932 年当选总统。 (2)措施 :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 指导 调整农业 实行福利制度 社会立法 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 管制证券业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 公平经营章程 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 以工代赈”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
第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 调整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考向
主干梳理 主干梳理
考向层析
高考视角
2.建立“ 福利国家”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 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概况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福利国家” 日渐完备;20 世纪 70 年代后发 展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缩小规模。 (4)评价 :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第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 调整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考向
主干梳理 主干梳理
考向层析
高考视角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 新经济” 的出现 (1)第三产业兴起 : ①条件:科技 →生产力→ 需求。 ②表现:增长快,比重大,人数多。 ③意义: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产生质变。 (2)“ 新经济” 出现 : ①条件: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 ②时间:20 世纪 90 年代。 ③特征: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网络构建: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整合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1. 罗斯福指出:“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评价和核定原有的价值观念……现在的任务……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这反映了罗斯福( )A .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B .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C .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解析:选C 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说法错误,故A 项错误;罗斯福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只是调整,故B 项错误;据材料中“重新评价和核定”“调整”“分配”等可知是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 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并非主张推行,故D 项错误。
二、中外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2.世界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即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新人教版
(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 式存在。
5.实质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 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 部调整。
6. 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 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一、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年)
1.背景
(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Hale Waihona Puke 3.内容农业 工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7.终结 1924 年列宁去世后, 布哈林成为了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 者。 但 1928 年该政策被斯大林废除, 全面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 经济体制,以农业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
探究主题——评价新经济政策
说明战时共产 一战前 1913 年的 20%„„叛乱席卷了全国, 甚 主义政策激化 了各种矛盾, 导 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 致严重的经济 出了 “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 的口 和政治危机。 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 我们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年)
1.背景
(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 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 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1921 年 3 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 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10_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教版
[轻巧识记] “一、二、三”归纳新经济政策 一个创新:在小农经济占优势情况下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两个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三个背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直接过渡失败。
史料研读
要点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应用
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为此列宁提出了怎样的 应对举措? 提示:影响: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严重,使新生政权面临严重危机。 举措:实施新经济政策。
1.经济表现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3农业政策:推行 农业集体化 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1“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 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 工业化 , 2.积极影响到1937年,工业产量居欧洲第 一 位 3苏联工业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2)主要内容
①农业ab..取扩消大农集产体品农的庄义和务国交营售农制场,的实自行主收权购制 c.开垦荒地,提倡种植 玉米
②工业: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①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 序幕 ,对“斯大林模式”产生
(3)评价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 高度集中 的经济体制
态度 产积极性不足
积极性
分配 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2)特点 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 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3)教训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
2018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0单元 第20讲 现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宏观把握·历史主线[通史坐标](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线索特征]本单元包括两个历史阶段:一是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1917—1945年,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该时期的典型特征。
苏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20讲现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考纲要求](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
考点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②主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人民生活相对贫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造成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使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价狂跌。
(3)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①对各国a.经济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b.政治上:社会危机加深,各国示威游行、罢工不断;德国法西斯势力影响猛增;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趁机抬头。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第22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22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课下达标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30年12月,胡佛总统说:“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或政府的声明而恢复。
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既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
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的进程,萧条的破坏会减轻。
……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
”材料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是( )A.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B.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C.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D.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解析:选B。
材料没有体现“合作共赢”,故A项错误;“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既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说明主张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故B项正确;“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不符合材料“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在1933年,故D项错误。
2.在严重经济危机环境下,“胡佛水坝”于1931年3月开工,胡佛总统宣称“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同时其财政部部长梅隆称“在这个国家,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他们行动一致,坚定地阻止工资下调,并尽量保证更多的人就业,并以此增加消费……我们也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生活标准。
”胡佛政府的这些言行( )A.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B.缺乏立法司法方面的保障C.纯属愚弄民众的政治欺骗D.是谋求连任的临时性措施解析:选A。
材料中胡佛总统宣称的“增加就业”的目的,还有财政部长梅隆为解决经济危机而作的一系列承诺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总统和财政部长是政府的代表,故B项错误;“胡佛水坝”于1931年3月开工是实实在在的干预,不是愚弄民众的政治欺骗,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材料“严重经济危机”可知,这些言行不是谋求连任的临时性措施,故D项错误。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单元高效整合 新人教版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单元高效整合新人教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等保护国内市场。
这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推行。
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二、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及其特点1.三大发展模式(1)苏俄: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西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三、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2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2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第2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考点1|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具体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价狂跌。
3.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
4.影响(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
(2)国际关系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5.胡佛反危机措施: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恶化,社会动荡不已。
[轻巧识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胡佛反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失败,加剧了经济危机。
2.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3)调整农业: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减耕减产。
(4)实行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和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5)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4.影响(1)国内影响: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改善;缓和了社会危机,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2)世界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易错提醒]罗斯福新政并没有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在不改变其生产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和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提升一、选择题1.(2017·河南商丘名校调研)下表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以下推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A.B.福利保障制度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C.“大萧条”影响人们家庭婚姻关系D.“大萧条”期间的婚姻自由受限制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
再结合表格数据1930年的离婚率由上一年的12%迅速降为3%,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失业率剧增,家庭收入迅速减少,人们无法承受离婚的经济压力,C项正确。
2.(2017·河南洛阳一模)以当代美国默里·N·罗斯巴德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
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
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
据此可以推断()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B.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解析:选B。
材料并非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的信息说明胡佛也曾经对经济进行干预,这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故B项正确;材料中“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说明并不是胡佛负有主要责任,故C项错误;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
3.(2017·辽宁大连测试)罗斯福曾针对大萧条指出:谨慎地考虑一下我国国民生活未来有可能突发的不测,我们必须建立起某种手段,为美国人民的未来提供更为有力的经济保障;谁也不能担保我们的国家不再出现萧条的危险,但我们可以减少这种危险。
最能说明罗斯福这一想法的新政举措是()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和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B.规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与雇主谈判的权利C.同农场主签订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农牧产品,屠杀牲畜D.颁布《社会保障法》,积极扩大联邦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的责任解析:选D。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为美国人民的未来提供更为有力的经济保障”,颁布《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能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措施,但不能充分保障人民利益,故排除。
4.(2017·广东韶关调研)斯大林在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美国人所追求的目的,是从经济紊乱、经济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
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
”以上材料说明新政()A.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B.大力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D.目的是消灭经济危机解析:选C。
结合新政史实理解材料,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不能表述为“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故A项错误;B项在新政之前就是国家发展的方向,不能体现新政的特点,故B项错误;题干“不希望改变经济基础”体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故C项正确;新政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消除,故D项错误。
5.(2017·山东临沂一模)“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最低的工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能为工农业产品支付几千亿美元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
”(《罗斯福选集》)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C.保护劳工权利D.推行以工代赈解析:选D。
从题干材料“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可看出题目主要涉及的是就业方面。
《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是针对企业盲目生产,缓解劳资关系颁布法律,与就业无关,故A项错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针对社会贫困和救济者,与就业无关,故B项错误;保护劳工权利主要是针对企业中资本家和工人问题,与就业无关,故C项错误;推行以工代赈主要是缓解社会失业造成的混乱,符合材料中“更好地分配工作”“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的主旨,故D项正确。
6.(2017·广东揭阳一模)马克思生前曾说过:“反动派(资产阶级)将会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下列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或史实与马克思生前的判断最相符合的是()A.俄国新经济政策B.美国罗斯福新政C.英国自由主义政策D.美国新经济的出现解析:选B。
俄国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挽救资本主义,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英国的自由主义政策实行的仍然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故C项错误;新经济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7.(2017·湖北七市联考)下表表明20世纪70年代()1870-1979年美、英、法、德、日、意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A.B.自由主义导致竞争无序C.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实现重组D.凯恩斯主义的作用削弱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1973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下降,反映出强调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的作用削弱,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史实不符。
8.(2017·河北唐山一模)下表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表(1913年指数为100),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B.政治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C.四国当中英国的经济基础最为薄弱D.战后日本经济规模一度超越美国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历程。
据材料,1946年德国和日本的数据都较1939年有所下降,不能说明20世纪四国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20世纪前半期战争频繁,20世纪中期以后,国际政治局势趋于稳定,所以1946年后数据加快增长,故B项正确;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变化,不能由此说明四国当中英国的经济基础最为薄弱,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变化,不能由此说明战后日本经济规模一度超越美国,故D项错误。
9.(2017·河南洛阳一模)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
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俄)()A.加快工业化进程B.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所有制结构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解析:选B。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可以促进工业化发展,但不能促进工业化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等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苏联(俄)经济结构仍以公有制为主,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但不能说有利于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
10.(2017·湖北宜昌一模)苏联领导人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
”这一思想()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解析:选D。
材料强调发挥商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探索,计划经济体制还未建立,故A项错误;大工业的基础地位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但材料强调商业发挥的作用,故B项错误;此时的苏俄(联)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部分发展商品经济,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故D项正确。
11.(2016·广东广州期末)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
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
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题干材料并没有否定改革的必要性,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强调改革的重点是农业,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故C 项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并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
12.(2016·河南洛阳期末)苏联2 000万农户中原来大约有四分之一农户不养奶牛,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
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这主要是基于赫鲁晓夫时期()A.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B.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C.冲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D.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解析:选D。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中没有涉及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针对农业进行改革,不是进行广泛改革,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补,并没有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说明放宽了对农牧业生产的限制,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跌宕起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资本、产值的统计和估量》材料二1919-1933年美国农业经济各项指数表——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册) 材料三所谓国家干预经济,一般来说,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国家权力,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向,施以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及影响。
其表现方式可有多种类型,可以采取经济的手段,也可以采取行政的手段,甚至外交、军事等政治方面的措施以达到事先预定的目的。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在20世纪30年代“干预经济”的结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数据变化可得出变化趋势;第二小问,结合1921-1936年期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时代背景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