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中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救助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特点与干预策略

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特点与干预策略

支持性干预策略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 心理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弱势群体对心理健 康的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建立支持网络:建立弱势群体的支持网络,让他们能够相互帮助、支持和 鼓励,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
提供经济援助:为弱势群体提供经济援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降低心 理压力。
心理健康服务的模式与内容
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预防、干预和治疗相结合
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
针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特点:关注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针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策略: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 社会参与度
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方式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针对不同弱势群体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方案 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服务的全覆盖
家庭资源:强化 家庭支持,提高 家庭成员对弱势 群体的关心和照 顾,增强家庭凝 聚力
社会支持体系的可持续性与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支持渠道,以满足不同弱势群体的需求。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形成有效的支持网络。 重视支持体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避免短期行为和形式主义。 注重支持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弱势群体需求的变化。
治疗性干预策略
定义:针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一系列治疗措施,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 量的目的。
实施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适用范围:适用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弱势群体。
注意事项: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需求,遵循个性化原则,同时加强患者及 其家属的宣传教育。

关于弱势群体的调查报告

关于弱势群体的调查报告

关于弱势群体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与应对一、引言弱势群体是指因为其中一种原因而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面临困境和不公正待遇的群体。

这些群体通常是社会中最脆弱和最易受伤害的一部分。

弱势群体的问题不仅涉及他们个体自身的发展和生存,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本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对弱势群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改善弱势群体的境遇提出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9份。

同时,针对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访谈,对问题进行了进一步了解。

三、弱势群体的现状1.生活困境:调查发现,贫困是弱势群体最普遍的特征。

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面临生活困难,无法满足基本的食品、住房和医疗需求。

2.教育问题:调查显示,弱势群体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近一半的受访者没有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

缺乏教育机会和资源是他们无法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3.就业与薪酬:调查发现,弱势群体往往没有稳定的就业机会,工资也相对较低。

他们通常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低技能工作,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使他们无法摆脱贫困。

4.社会认同与歧视:弱势群体普遍面临社会认同的问题。

调查发现,他们往往被社会边缘化和歧视,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这种情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额外的困扰和压力。

四、问题原因分析1.社会结构问题:社会结构中的不公平现象导致了弱势群体问题的存在。

贫富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就业歧视等问题都是造成弱势群体现状的原因之一2.政策不足:调查显示,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无法很好地覆盖弱势群体的需要。

政府在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导致弱势群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3.社会观念与文化问题:部分弱势群体的困境与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相关。

部分弱势群体因为性别、种族、残疾等原因而面临更加严重的歧视和边缘化。

五、应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策略1.政策与创新:政府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提高教育和就业机会。

2022年社会实践论文: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报告

2022年社会实践论文: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报告

2022年社会实践论文: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一、有关“弱势群体〞的介绍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伴随着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为我国在_世纪的进一步开展注入了不竭的生机和动力。

然而,改革和社会转型也使我国的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成员处于分化、定位、整合的过程中。

作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的代价,社会弱势群体日益浮出水面,并已成为我国当前独特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关注并认真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了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安定、加快经济开展的不容回避的任务。

__年3月,朱铬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社会学界常用的“弱势群体〞这个词。

深刻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人数较多、生活困难、需要社会广泛援助的,以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体制外〞人员和过早“内退〞的“体制内〞人员为主的“弱势群体〞。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

上述弱势群体主要生活居住在城市,由于其社会地位、利益诉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它们构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力量。

城市弱势群体的存在,对于城市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构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解决城市弱势群体问题,既有利于社会开展的大局,又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又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弱势群体的分类有假设干种,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类型划分。

本文提出的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是指以城市为主要居住地,由于社会转轨这一社会性原因而导致其沦为弱势群体的人群或阶层。

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特点与处理策略

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特点与处理策略

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特点与处理策略人人都应关心心理健康问题。

然而,弱势群体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处境更为艰难。

这是因为弱势群体通常面临来自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额外压力,而这些压力往往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特点,并提出一些处理策略。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特点之一是社会排斥感。

许多弱势群体,例如失业者、贫困家庭成员或受虐待的儿童,常常感到被社会忽视或排斥。

这种排斥感可能导致他们感到自卑、孤独和无助,从而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处理这类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关注他们的社会需求,以减轻他们的排斥感。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心理创伤的普遍性。

许多弱势群体,如受战争影响的难民、性侵受害者或家暴受害者,可能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种创伤可能导致持续的焦虑、抑郁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因此,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应对创伤带来的负面情绪。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第三个特点是资源匮乏。

由于社会、经济或文化条件的限制,弱势群体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心理健康资源。

许多弱势群体可能无法支付心理治疗费用,或者无法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

因此,我们需要致力于扩大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并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最后,处理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综合性的策略。

我们不能只关注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应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机会来帮助失业者重建自信,并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同时,在教育领域,我们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以提高弱势群体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具有一些特点。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这些特点,并为弱势群体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通过减轻社会排斥感、提供心理治疗、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覆盖范围以及采取综合性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经济、教育、健康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如贫困者、残障人士、老年人等。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领域,致力于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一、提供基本需求支持社会工作通过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支持,帮助弱势群体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针对贫困者,社会工作者可能提供经济援助、食物和住房支持,以确保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此外,对于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社会工作还可以提供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心理支持与咨询弱势群体经常面临心理压力和精神健康问题。

社会工作不仅可以提供情感支持,还可以为这些人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弱势群体建立亲密的关系,倾听他们的痛苦和困惑,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建议,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增强心理健康。

三、促进教育和职业发展社会工作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学习辅导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对于成年人来说,社会工作可以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改善生活状况。

四、倡导和争取权利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为弱势群体发声,倡导他们的权利和利益。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各界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分配,确保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公正对待和平等机会。

社会工作的倡导活动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问题,还可以改善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认知和态度。

五、社区参与与建设社会工作通过鼓励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和公民行动,促进社区的共融和发展。

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社区活动、义工项目,激发弱势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参与社区事务,弱势群体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获得更多的支持,同时也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具有重要意义。

流浪人员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流浪人员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流浪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针对流浪人员救助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流浪人员收容困难目前我国各地的收容站点数量较少,且往往条件简陋,无法满足流浪人员的基本需求。

一些地方的收容站点管理混乱,存在违规收费、虐待等现象。

2. 心理需求无法满足流浪人员由于长期生活在边缘状态,往往面临心理问题和社会融入困难。

但目前社会对流浪人员的心理辅导和帮助较少,导致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3. 就业和再就业困难流浪人员往往没能力和技能,再加上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和再就业的困难。

目前的相关政策和帮扶措施也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二、建议1. 增加收容站点数量和改善条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收容站点的投入,增加其数量,并改善条件,提供充足的床位、温暖的饭菜和基本的生活用品,确保流浪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2. 加强管理和监管对收容站点的管理应加强监督和检查,严格禁止违规收费、虐待等行为,确保流浪人员在收容站点得到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3. 加强心理辅导和帮助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或部门,通过专业人员对流浪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重建自信,融入社会。

4. 提供职业培训和帮助政府可以通过举办职业培训班、提供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流浪人员获取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5. 加强宣传教育社会应加强对流浪人员的宣传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关爱他们,减少歧视,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温暖的社会环境。

通过以上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流浪人员问题的重视,并推动相关部门对流浪人员救助工作的改进和完善,让更多的流浪人员能够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帮助。

流浪人员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除了上文提到的收容、心理、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之外,我们还应该从更多的角度出发,全面解决流浪人员的困境和问题。

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

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

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弱势群体的心理,多呈消极负面等特点。

弱势群体具有较为严重的相对剥夺感、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倾向。

这无论是对社会的稳定,还是对他们自身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弱势群体心理困境的消解,主要通过认知重建策略和合理归因策略来实现。

标签:弱势群体;心理困境;消解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利益主体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形成了较为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包括下岗失业者、进城务工农民等。

弱势群体的产生是我国社会转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

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存在和发展问题。

弱势群体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心理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稳固的心理基础,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负面的社会心理则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

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所形成的消极负面心理,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也不利于弱势群体发挥自身的潜力,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困境,改变弱势境遇。

一、弱势群体心理困境的表现综合我国当前对弱势群体所做的调查资料,总体上看,这一群体的心态较为消极,且多呈现负面,在很多问题上,他们有相当程度的失落感和被剥夺感。

河北省社科院的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受访者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其中5%的人认为极不满意。

对于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生活状况,有72.9%的人认为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对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对他们自身利益有哪些方面的损害,有76%的人认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有强烈的被剥夺感。

在社会地位方面,有78%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有76%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精神忧郁和焦虑。

这种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

1、弱势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占有社会资源的差异引起的。

一部分人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和占有的大量社会财富以及拥有的更多发展机会可能会招致较低阶层的人们的怨愤。

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究

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究

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究【摘要】流浪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流浪人员现状的分析,揭示了他们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现有的救助措施的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策略,包括加强流浪人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对流浪人员的关注度,实现流浪人员社会融入等措施。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为流浪人员提供更有效的帮助,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重获尊重和尊严。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流浪人员的生存问题,也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社会。

加强对流浪人员的关注和帮助,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应对策略、现状分析、社会问题、救助措施、不足、改进策略、加强建设、关注度、社会融入1. 引言1.1 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究流浪人员是指没有固定住所并且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人群。

他们常常因家庭、经济、心理等问题无法融入社会,被迫过着流浪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流浪人员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涉及到人权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需要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来解决。

流浪人员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包括生活困难、就业难、身心健康问题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流浪人员本身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目前,虽然社会已经出台了一些流浪人员社会救助措施,如提供临时住宿、救助金等,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资源匮乏、效率低下等。

为了解决流浪人员社会救助问题,我们需要提出改进策略。

这包括加强流浪人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对流浪人员的关注度,实现流浪人员的社会融入等方面。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流浪人员提供更好的救助,使他们重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2. 正文2.1 流浪人员现状分析流浪人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固定居住或没有固定住所,不受监护或没有固定赡养人的人群。

社区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及心理辅导PPT课件

社区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及心理辅导PPT课件
4:树立弱势群体的独立意识
5:引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社区中常见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
1.老年人
2.下岗和离退休人员 3.青少年
老年人的心理疏导
老年心理特点
1.感知觉机能下降
2.不安全感 3.孤独感 4.适应性差 5.拘泥刻板并趋于保守
6.空虚感
7.怀旧感
老年人的心理疏导
5.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
青少年的心理疏导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1.自我中心
2.情绪波动大 3.多愁善感 4.逆反心态 5.行为冲动
6.注重同辈关系
7.关心外表容貌 8.对父母的矛盾心态
青少年的心理疏导
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1.自主性 2.独立性 3.同辈的接纳 4. 异性的欣赏 5. 来自父母的支持和赞赏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1.健康需求 2.依存需求(子孙) 3.家庭和睦
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的要点
1.耐心倾听、关注
2.支持、共情 3.引导其对老年生活心理做好准备 4.促使其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5.引导发掘人生价值以维护自尊 6. 和谐的家庭关系 7.加深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8.引导建立丰富的休闲生活
社区中弱势群体 的心理问题、心 理需求及心理辅 导
一、弱势群体及其类型
1.何为弱势群体:自身因素,社会因素
2.弱势群体的类型:下岗与离退休职工,小个体 户,农民工及其子女,特殊群体,外力致贫者
二、社区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
1.不公平感与被剥夺感 2.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 3.压力与心理敏感 4.认同危机 5.自卑 6.压抑与焦虑
1.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六、社会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
2.敏捷的思维

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对策特殊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不利条件的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低收入家庭等。

他们面临着就业机会少、工资待遇低、被歧视和排斥等问题。

因此,为特殊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并改善他们的就业现状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包容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对策进行讨论。

首先,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身体条件限制和社会歧视,导致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老年人因为年龄问题遭受歧视,面临着降薪、失业甚至被迫退休的情况。

农民工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工资待遇低且工作条件较差。

低收入家庭由于缺乏资本和教育资源,很难找到高薪工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以改善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状况。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

例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他们的就业权益不受侵犯。

同时,提供针对特殊弱势群体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优惠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招聘特殊弱势群体。

其次,企业应提高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意识和责任感。

不仅需要改变对这些群体的偏见和歧视,还要通过具体行动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企业可以与政府合作,推动特殊弱势群体的职业培训和工作机会。

此外,企业也可以改善特殊弱势群体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保障他们的权益。

再次,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宣传和教育,增强社会对特殊弱势群体的了解和尊重。

同时,积极倡导包容性就业,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特殊弱势群体就业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改善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企业应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改善工作环境,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和支持。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平等和社会包容。

社区中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心理需求及心理辅导PPT课件

社区中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心理需求及心理辅导PPT课件

4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鼓励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相关学科在弱势群体心理 问题研究方面进行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相关领 域的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 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弱势群体心理健康事业 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提供专业心理辅导
引进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社工, 为有需求的弱势群体提供个性 化心理辅导。
鼓励自助与互助
引导弱势群体建立自助组织, 相互支持与帮助,共同成长与
进步。
04
社区中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提升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01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弱势群体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提升他们
的心理健康水平。
2 创新心理辅导方法
针对当前心理辅导方法的不足,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创新 的心理辅导方法,如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远 程心理辅导、开发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辅导工具等。
3 加强政策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在政策层面,应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相 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服 务。在实践层面,应加强心理辅导与社区服务的整合, 提高心理辅导的普及率和有效性。
鼓励与支持
给予弱势群体鼓励和支持,增强他们 的自信心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灵活运用多种辅导方法
根据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问题,灵活运 用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法,如认知行为 疗法、家庭治疗等。
心理辅导的实施方式
建立心理辅导机构
在社区内建立心理辅导机构,为弱势群体提 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弱势群体对心 理问题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02
社区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关怀弱势群体

社会工作关怀弱势群体

社会工作关怀弱势群体社会工作是指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服务和关怀的一种社会实践。

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对较弱的人群,包括贫困家庭、残障人士、老年人、流浪者等等。

社会工作关怀弱势群体有助于改善社会公平性,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一、贫困家庭的关怀在现代社会中,贫困家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教育支持和心理辅导等方式,关怀贫困家庭。

经济援助可以是提供生活补贴、就业培训等,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困境。

教育支持可以是为孩子们提供学习资源和奖学金,以保证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心理辅导则可以帮助贫困家庭的成员减轻心理负担,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残障人士的关怀残障人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社会工作应该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关怀残障人士包括提供适应性的就业机会和工作环境,以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应该加强对残障人士的康复服务,包括康复训练和康复设施的建设等,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老年人的关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成为了社会工作关注的重点对象。

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社交活动和精神抚慰等支持。

健康咨询可以是提供关于保健、医疗等方面的信息,以帮助老年人维持身体健康。

社交活动可以组织老年人进行团体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交圈子和友谊。

精神抚慰则是通过倾听、陪伴的方式,给予老年人情感上的支持,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四、流浪者的关怀流浪者是无家可归的人群,他们面临着生活无着的困境。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庇护、就业机会和社会融入等方式,关怀流浪者。

庇护可以是提供临时住所,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就业机会可以是为流浪者提供培训和工作机会,帮助他们重建生活。

社会融入可以是指引他们融入社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在这些关怀弱势群体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如何应对失业引发的心理困境的心理咨询方法

如何应对失业引发的心理困境的心理咨询方法

如何应对失业引发的心理困境的心理咨询方法在现代社会,失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一个人面临失业时,可能会引发心理困境。

失业可能带来的压力、焦虑和绝望感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采取心理咨询方法来应对失业引发的心理困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帮助失业者重建自信和积极应对困境。

一、接受情绪管理失业时,人们往往会感到沮丧、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会对个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接受情绪管理是应对失业心理困境的关键。

失业者可以试着认识自己的情绪,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释放方式,如写日记、运动或与亲友倾诉等。

通过积极地表达和释放负面情绪,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失业困境。

二、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是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提供失业者需要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失业者可以寻找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咨询,或者选择在线心理咨询平台进行咨询。

在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会帮助失业者认识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和支持。

通过心理咨询,失业者可以获得情绪释放、心理调适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帮助,进而更好地应对失业引发的心理困境。

三、培养积极心态失业可能给个人带来自尊心受挫和丧失自信等负向心态。

为了应对心理困境,失业者需要培养积极的心态。

失业者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方式来改变困境对自己的影响,并寻找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同时,失业者还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参加社区活动或志愿者工作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信和幸福感。

培养积极心态可以帮助失业者更好地面对困境,积极面对人生变化。

四、建立支持系统在面对失业引发的心理困境时,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失业者可以寻找与自己有着共同经历的朋友、家人或参加支持性的社区活动,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同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境也可以减轻内心的负担,并得到他人的帮助和鼓励。

初中弱势群体的分析与救助

初中弱势群体的分析与救助

( ) 理 特 征 一 心
首 先是 自卑 。由于经济条件
差 、 会 地 位低 等 因 素 , 部 分 社 一 来 自社 会 弱 势 群 体 家庭 的孩 子 存在 自卑心理 。他们 常常感到不
如别 人 、 所作 为 、 无 悲观 失望 、 自
怨 自艾 、 丧失 自信 、 沉默 寡 言 , 遇 事往往 自愧无 能。每 当同学之 间谈 及家庭 、 父母时 , 他们 总是逃 避 这些场 合 。他们 在校 期 间害 怕填 表 ,
学校教 育因素 。在学 校教育 当中 ,作 为弱势群 群体的生活受 挫 ,因而 自信 心不 足 。教师要及 时给 体 的学生 , 大多 因心理 弱势而学 习成绩 低下 。对 此 , 予鼓励 , 帮助 他们树立对生 活的信心 。
教师们存 在两种负面态 度 , 一是做 了一 些工作 , 遇 但 举行 “ 与名人 比童 年” 父母 与 我 同龄 时” 我 “ 等 到学生身上所存在 的顽 固问题 , 难以依靠学校的力量 主题 班 会 和 调 查 活 动 , 活 动 中逐 步 提 高他 们 的 在 短 时间解 决 的,选择躲 避 。二是怕在他 们身上 花较 认识 , 他 们逐 步 树立 信 心 , 他们 从 中领 略 人生 使 让 多 的时间和精力且 见效小而易 于将 他们放弃 ,置之 真谛 , 养 他 们 奋 发 向上 的 个性 和坚 韧 不拔 的毅 培
绪 灌 输 给 孩 子 , 养 孩 子 仇 视 对 方 的不 良心 理 。 孩 子恰 当地 表现 情 绪 , 理地 宣 泄情 绪 , 行 自我 培 合 进
这 部 分 学 生往 往情 绪 低 落 , 习不 能 专 心 。他 们 调 节 , 学 以保持 良好 的心境 , 进身心健康发展 。 促 不 善言 语 , 得越 来越 孤 独 。有 研究 报 道 , 损 家 变 破

问题失业者个案心理辅导方案

问题失业者个案心理辅导方案

问题失业者个案心理辅导方案背景在社会经济变迁中,失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失业者往往面临着经济压力、自我价值感的丧失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针对问题失业者,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心理辅导方案,帮助他们重建信心,积极应对困难,重新投入职场。

目标本心理辅导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帮助问题失业者:1. 重建自信心和自尊感;2. 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压力;3. 提升职业技能,增加再就业机会;4. 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方案1. 建立支持网络问题失业者常常面临孤立和社交障碍问题,建立一个支持网络能够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支持与理解。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组织小组活动,让失业者之间建立友谊;- 提供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倾听和心理咨询;- 鼓励失业者加入社区组织,扩大社交圈子。

2. 建立职业规划失业者往往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计划,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制定职业规划,提升再就业机会。

具体措施包括:- 进行职业咨询,帮助失业者明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增加求职竞争力;- 提供职业导师,帮助失业者定期评估和调整职业规划。

3. 建立积极心态问题失业者常常因为连续的失败经历而产生自卑和消极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心态:- 提供心理辅导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们重塑积极的自我认知;-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提升自我价值感;- 建立目标和奖励系统,激励失业者积极寻求就业机会。

4. 加强心理健康支持失业者往往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导:- 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帮助失业者处理焦虑和抑郁情绪;- 鼓励失业者参加身心活动,如体育运动和瑜伽,缓解压力和焦虑;- 提供紧急援助和转介服务,帮助失业者应对紧急情况。

总结通过建立支持网络、建立职业规划、建立积极心态和加强心理健康支持,我们可以帮助问题失业者重建信心,积极面对失业困境,并融入社会再就业。

这份心理辅导方案旨在提供问题失业者所需的全方位帮助,实现他们的自我发展与职业成就。

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调查。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改革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人群共同体。

在大学场域中也有弱势群体,而且这种弱势群体是一种更难以察觉的群体。

他们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的地位。

因而他们较同龄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源,导致个体经常处在紧张状态,产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体验,给生活、学习及工作带来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

因此弄清压力的来源,寻找化解压力的办法,及时消除影响大学生弱势群体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对提高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大学生弱势群体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压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贵阳学院在校大学生。

为了确保取样的广泛性,我们选取不同院系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1467份,其中男生653名,占44.5%,女生814名,占55.5%;一年级学生461名,占31.4%,二年级学生548名,占37.3%,三年级学生419名,占28.6%,四年级学生39名,占2.7%。

2.调查方法本调查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部分。

为了制定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首先在3个系召开了3次学生座谈会,共30个学生参加,初步了解学生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看法,并制定调查初表。

对调查答卷初步分析后,进一步调整了调查表和访谈的问题,确定了调查工具。

调查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是否学生干部),经济状况(如平均每月的生活费大约是多少),学习困难程度,与老师、家庭成员、同学的关系密切程度,学习、经济、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压力情况,关于弱势学生是否有性别差异的看法等;另外还有学生对获得救助的特别权利期待,对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希望与建议方面的问题。

调查表分选择题(17个)、排顺序(6个)、判断题(2个)、问答题(5个)共计30个问题。

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社会弱势群体是指凭借自身能力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困难者群体,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阶段都存在弱势群体,并不断发生着变化。

弱势群体生活权益得不到保障,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11月中旬,市政协城乡建设委员会对我市部分弱势群体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情况,听取各方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1、城乡低保及残疾人员:全市城乡低保对象5005户9259人(其中城镇1007户1599人,农村3998户7660人);各类残疾人万人,其中领证12965人,享受城乡无固定收入重残救助人员4415人。

2、失业人员:失业人员指在劳动年龄内(男年满16-60周岁、女年满16-50周岁)有劳动能力,但目前无工作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据人社部门统计,目前全市登记在册失业人员约3500多名,包括下岗失业职工、新成长劳动力等。

3、特困职工:我市特困职工指家庭人均月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但不超过低保标准20%非低保职工家庭”,据总工会统计2013年我市建档在册特困职工(包括农民工)175人,以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为主。

4、失地农民:指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而被依法征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我市自1986年开始实施依法征地制度,目前失地农民主要有三类对象:仪化撤组享受“老农保”待遇人员(5769人),已参加被征地保障对象(14227人),未参加被征地保障对象(23281人)。

5、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

据调查目前我市共有失独对象261人(49周岁及以上),约占独生子女父母的%。

二、生活现状1、经济收入低。

大多数弱势群体经济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徘徊在贫困线边缘。

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用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2、再就业难。

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研究综述

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研究综述

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研究综述【摘要】国有企业下岗工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下岗工人进行综述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他们的现状和问题。

首先介绍了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概况,接着分析了他们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再就业和心理健康状况。

最后探讨了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下岗工人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未来研究应着重于加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升下岗工人的再就业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建议政府加大对下岗工人的就业帮扶政策,提高社会保障和教育培训的覆盖范围,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

【关键词】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研究综述、再就业、心理健康问题、政策支持、成果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有企业下岗工人问题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国有企业不得不进行重组或关闭,导致大量工人下岗。

这些下岗工人面临着失业、收入减少、再就业困难、心理压力增加等诸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研究国有企业下岗工人问题的背景在于帮助政府和社会了解这一群体的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下岗工人的影响、再就业状况、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可以为帮助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对国有企业下岗工人问题进行综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工人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国有企业下岗工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乎着国家社会稳定和民生问题。

研究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意义在于:国有企业下岗工人问题关乎社会公平与正义。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大量下岗工人的出现使得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社会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就业状况受到了严重影响。

研究下岗工人问题有助于揭示社会制度变革对弱势群体的影响,为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政策建议。

困境群体社会救助方案

困境群体社会救助方案

困境群体社会救助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困境群体,他们的生活不稳定,社会参与度低,难以获得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

为了解决这些群体的困境,支持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社会对困境群体进行社会救助,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必要选择。

困境群体困境群体又称边缘群体,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社会地位、文化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种种原因,处于弱势的群体。

他们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贫困者:这类人群是经济条件最差的困境群体之一,他们的收入极低,经常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失业、下岗人员:由于经济发展受到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倒闭、重组、裁员等情况。

失业、下岗人员由于无法得到稳定的收入,生活陷入困境;•退役军人:这类人群是为国家保家卫国的英勇士兵,由于自身健康原因、部队解散等原因,脱离了军队,重新回到社会,由于文化水平、职业技能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迁移难度较大;•残疾人士:残疾人群是生理功能残疾或智力残障的群体,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很多问题,缺乏社会支持和关注。

困境群体社会救助方案如何帮助这些困境群体克服生活中的难点,享受到社会公共资源和服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群体,我们制定以下几项困境群体社会救助方案:建立基础公共设施政府应加大对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保障供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能够常态化地运营。

同时,加强基层单位和部门的组织建设,强化对困境人群的社会救助服务。

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对于失业、下岗人员和退役军人,政府可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帮助其找到更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政府和社会力量可以提供医疗、护理等行业的培训服务,帮助残疾人士顺利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技能,实现自我发展和劳动价值。

实行社会救助政策对于困境群体的救助,政府应是第一位的,“最穷的人们应得到最多的关爱”,政府将会加大力度对于困境人群的救助和保障,加强对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和补贴。

社会救助建议

社会救助建议

社会救助建议社会救助是指为了解决社会上遇到困难的群体或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一种公共服务体系。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社会救助的意义日益凸显。

本文将提出一些社会救助的建议,以应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困境。

首先,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

当前,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低收入者,他们生活条件困难,无法维持基本生活需求。

政府应该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标准,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同时,要加强对低收入者就业机会的扶持,提供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脱离贫困,实现自我发展。

其次,加强对农村贫困群体的帮助。

农村贫困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帮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覆盖率和有效性。

通过加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帮助农村贫困群体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应加强对失业人员的援助。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政府应该对失业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援助。

首先,可以建立更加全面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确保失业者能够及时获得经济支持。

其次,可以加大对失业者的职业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重新就业。

同时,也应加强对失业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帮助,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另外,关注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也是社会救助的重要方面。

例如,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和照顾。

政府和公共机构应加强对这些群体的关怀和支持,提供便利的社会服务和福利待遇,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融入社会生活。

此外,还要加强对流浪乞讨者的救助工作。

流浪乞讨者是城市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在面临困境时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政府可以增加收容救助中心的数量和规模,提供临时住所和基本生活保障,同时也要加强对流浪乞讨者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建议包括加强对低收入群体、农村贫困群体和失业者的援助,关注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以及加强对流浪乞讨者的救助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2006年第10期 Journa l of Y uxi Teachers'C ollege V o.l22N o.10O ct.2006社会发展研究弱势群体中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救助问题研究李天莉(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关键词]弱势群体;心理救助;失业[摘 要]弱势群体中失业下岗人员的特殊心理表现,有可能对个体、家庭以及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改善弱势群体心理状态的救助措施,主要应从心理教育、权力救济和社会培训三个方面持续提供帮助,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06)10-0024-03随着社会的转型,弱势群体这一名词越来越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也愈来愈引起政府和社会成员的重视。

然而,对弱势群体救助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物质生活方面,而对他们进行精神和心理救助的研究还很不足。

本文选取弱势群体中的下岗失业人员作为中心,试图从心理救助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探究,希望抛砖引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一个可行性的操作方案。

一、弱势者的特殊心理表现由于下岗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使得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一般社会群体,心理活动形式也比较特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卑无助感比较强烈。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 贝尔在 意识形态的终结 一书中指出: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工作的惯例化钝化了挫折感,并提供了安全感。

但是当个体即将面临失业时,无助感便会高涨起来,自尊便受到了威胁。

[1]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不仅会导致收入的降低甚至断绝,而且可能中断原有的社会关系。

面对突如其来的转变,失业者们常常手足无措,强烈的无助意识便会油然而生。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

[2]也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其全面发展的手段。

[3]个体的发育和成长过程就是个体接受社会、融入社会并成为社会一员的社会化过程。

特别是在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中国社会,如果没有社区、邻里的交往,许多权益将无法保障。

加上社会排斥和自我排斥的双重压力,贫困者的人格不仅难以得到他人尊重,还容易被摧毁。

同时,中国社会长期以来都信奉一种传统价值观念,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人们往往无法接受年富力强者成为救济的对象,这种倾向使得救助者对年富力强的被救助者产生一种歧视心理,被救助者也感到一种屈辱和压力,从而增强了由于地位变迁本已导致的自卑心理和无助意识。

第二,社会剥夺感增强。

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人们已经习惯于 平均主义 、 大锅饭 和职业的稳定,所以,面对体制转轨造成的下岗失业,受冲击者往往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感到自己被社会所抛弃,有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

再加上失业者没有自己的组织,也没有联系政府决策部门的直接通道,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的权利,也无法参与有关规则制度的制定。

更糟糕的是,一旦他们遭遇不公平待遇,由于经济和政治实力的低下,其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护,这就会加剧他们的被剥夺感。

同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 马太效应 更增加了弱势群体改变自身地位的难度,最终造成社会对他们的排斥,使他们陷入到孤立的境地,并逐渐被边缘化,就会使他们对未来丧失信心,转而采取和社会对立的态度,尤其是对权力资本集团和权力资本经济充满对立与敌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收稿日期]2006-01-17[作者简介]李天莉(1966-),男,河南镇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及伦理学研究。

第三,悲观失望情绪激烈,进取心降低。

下岗失业人员在某些方面往往存在着劣势,要么是他们的职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或者已经失去年龄优势,普遍特征是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常有衣食之忧,对生活前途悲观,心理压力巨大。

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进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失去进取心,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

二、弱势者特殊心理可能造成的后果弱势群体所处的特殊地位所造成的特殊心理,必然会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第一,对个体及家庭的影响。

由于下岗失业人员心理的自卑、无助和失落,不仅自己失去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也常常把这种恶劣情结带回家中,有时甚至把家人当作发泄的对象,久而久之,会使家庭氛围失去和谐和温馨,变得紧张甚至敌对,从而严重影响整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夫妻反目或者离婚,对下一代的成长将更加不利。

不良的家庭氛围有可能使家庭成员养成不良的品行,造成人格上的障碍,影响其自身的生活和成长。

第二,对社会公正的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

公正应为机会均等,这种机会均等应有两种含义: 一是前途考量 每个人都有达到一个既定目的的相同的可能性,如从事某项工作;二是手段考量 每个人都有达到一个既定目标的相同手段。

[4]要想使机会均等,就必须对那些因各种自然的、历史的、偶然的因素而造成的天赋资质或条件基础较差的社会成员,给予特殊的照顾,以排除他们事实上所处的不平等的起点和障碍,创造出一种社会的平等。

然而,对于失业者来说,就业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等现象,显然都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

在起点不公平的情况下,任何公平的竞争规则都不再有社会公正的价值。

何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社会公正的理想追求,捍卫底线正义的意义和价值远大于追求 高调 正义和公正,如果连最基本正义都无法维护,人们就会丧失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对未来彻底绝望,成为社会的反叛力量。

第三,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当前不断加剧的贫富分化等各种社会问题,导致个别人心理失衡甚至心理变态,社会风险最易在社会承受力最低的弱势群体身上爆发。

就业过程中的不平等和歧视,弱势群体的生活贫困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排斥等现象,都使得弱势群体这一庞大的队伍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隐患,极易成为社会动荡的 火药桶 。

结合中国传统理念,如果不能在消除社会绝对贫困的同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就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心理反差。

没有疏导渠道又无法排解的情况下,社会弱者必然以极端的方式进行挣扎,甚至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增加社会控制的负担。

第四,影响党的领导和工农联盟的基础。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政权,既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基本保证,又是 宪法 确定的国体,也是改革全过程必须坚持的 四项基本原则 之一。

工人农民成为弱势群体,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协调,会影响执政党与工人农民的传统的血肉关系。

而且,普通工人农民向社会边缘滑去的惯性还有加剧的趋势。

基于这一现实,最先把弱势群体的出现上升到政权的工农联盟基础已经动摇的高度来置疑改革的是何新。

他认为: 今天的共产党正面临着历史性的阶级选择 , 如果共产党彻底放弃工农联盟这一政治基础,共产党就将在意识形态上彻底失去统治的合法性 。

[5]三、对弱势群体的心理救助措施由于弱势群体问题的严重性,必须采取以下有效的措施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第一,加强教育和宣传,改变人们的传统意识。

由于当今的下岗失业问题已不再是单独的个人问题,而是伴随社会转型出现的特定现象,依靠个人的能力往往难以防范也难以扭转,因而不能对下岗失业人员抱有偏见,更不能歧视他们。

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不利于公平、公正,而且容易造成社会的动荡,所以全体成员都应该把弱势救助当作一种责任,饱含热情去帮助他们,使他们早日重新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三个认识:首先,弱势群体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级党政领导必须把群众的疾苦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其次,发展是硬道理。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出现。

通过发展经济25李天莉:弱势群体中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救助问题研究26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来扩大就业,是缓解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途径。

最后,扶助弱势群体是一项艰苦的、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常化、制度化。

第二,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情感教育。

首先,和下岗失业人员打交道的政府代表要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熟悉心理工作的技巧,从而在工作中能巧妙地使用倾听技术,深入细致了解下岗失业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既使暂时没有能力帮助解决,也要善于运用情感疏导技术,使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能够得到宣泄,用亲切、准确、生动、灵活的语言鼓励被救助者,给予其希望、信心和动力,促使其战胜自己,使他们的应急心理转向正常。

如果能够给予他们切实的行为指导,就可能使他们放弃自暴自弃或自甘堕落的念头,树立自强自救观念,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尽自己所能改变自己的处境。

其次,加强贫困居民的家庭文化建设,引导其成员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消费方式。

扶贫先扶志,应当鼓励贫困者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自主创业,勤俭持家。

同时充分发挥家庭成员间的互补作用,积极发掘家庭的社会保障功能,共度难关。

最后,加强弱势群体的自我维权意识,建立以初级社会关系和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个体支持子系统,是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的重要内容。

我们固然要求社会各界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引导和帮助,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尊重他们,使他们拥有一份积极平和的心情,保持一种平等参与的精神状态。

更深层面的是要保护个体产生 造血 的机制,使他们树立起自主自强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三,对弱势群体进行权利救济。

贫困会损害人们的自尊、尊严和自我认同,堵塞他们参与决策过程、进入各种有关机构的途径。

参与是一种权利,权利则是一种保险,它是弱势团体改善自身地位和处境的根本之道。

物质救济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而权利救济则能赋予穷人一种永恒的力量。

因为缺乏关怀和关爱的扶贫投入,其社会效益和人文效益只能是事倍功半,充满怨气和怒气的贫民哪怕得到再多的救济和福利,仍然会对政府和社会心怀不满,只有进行权利救济,使扶贫的过程处处充满人道和人性的关怀,并有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作保证,为弱势群体筑起一道可以依赖的屏障,平稳持久地发挥作用,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重视弱势群体的自身技能培训。

失业者一般都有自身的某种缺陷,因而救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各类职业培训与技能训练,提高弱势群体的个人素质和知识水平,增强弱势群体的竞争能力。

由于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大批素质相对较低的劳动者失业并陷入贫困之中,这是导致我国近几年来弱势群体数量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

因此,政府必须在政策上给予专门的扶持,并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的培训和再就业。

真正以人为本,坚持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综合思考,不仅可以解决弱势群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且可以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现代化、全球化人才,从根本上经受住全球化的冲击和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