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3)影响①孟子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③孟子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判断正误(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实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 ×)提示“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而非实指。
(2)诸子都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提示此说法绝对化,不是“百家”中的所有学者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如孔子就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的“仁”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的发展。
( √)提示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
问题思考材料“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思考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体现了先秦儒学的哪一重要思想?提示仁政的主张。
反映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2.荀子(1)地位: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3)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问题思考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况《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况《荀子·大略》思考据材料归纳荀子的思想有哪些?反映了荀子思想的什么特点?提示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
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思 想 学 说
历史观: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法:就是法律、法治,立法为治民, 主张变法革新。 赏罚并重。 人性论:性恶论 术:就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手段。 势:就是君主的权势、权威。 适应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术、势三者结合。 影响 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
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 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 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诸子百家之哲学观
材料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敢问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受时与治世同, 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 可谓至人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 用之!
“儒政、道哲、法变革”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 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 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五)孙膑和兵家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阅读思考
1,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 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 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2,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3,有何影响? 有何影响?
三,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时) 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时)
1.起用很多儒家参政, 1.起用很多儒家参政,儒学成为政府选官 起用很多儒家参政 的标准——儒学大兴 2.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 兴办太学, 兴办太学,由儒家负责教授 各郡县设立学校, 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开始在民间独尊 此后,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 的正统思想, 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流思想.
C
6.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6.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关于太学的表述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C
百家争鸣" 独尊儒术" 7.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 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思想的贯彻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 ②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 春秋大一统 术" "天人合一", "天人感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应"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董仲舒将新儒学体系的理论来源是什 董仲舒将新儒学体系的理论来源是什 么? 董仲舒将道家 法家, 董仲舒将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 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儒家思想中 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见: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见人性本善说。
提倡“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主要主见: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见“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见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全都。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见(1)主见“兼爱”、“非攻”。
“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爱,“非功”是主见各国和平相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斗。
(2)提倡“尚力”,主见“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铺张。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见(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变化实行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需顺应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1.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见(1)主见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见变法革新。
3.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心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020版新学优高中历史同步人教必修3 精练习题: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出自哪位思想家之口()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人性之善”“人无有不善”是“性本善”主张的具体表现,孟子主张“性善”说。
2.对后世封建士大夫文人性格的养成起重要影响的是()A.“养浩然之气”B.“兼爱”“非攻”C.“齐物”“逍遥”D.稷下学宫养浩然之气”指儒家所主张的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人格,这对后世士大夫文人性格的养成有重大影响。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介绍诸子百家的学派时,批判其中一家宣扬了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的不分阶级的情感。
请推测其批判的对象及其学说是()A.孔子的“仁”B.孟子的“仁政”C.墨子的“兼爱”D.庄子的“齐物”“兼爱”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兼爱”是一种无等级、无差别的爱,而孟子和司马迁提倡尊卑有序,反对墨家的“兼爱”。
5.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A.《庄子》B.《论语》C.《韩非子》D.《孙子兵法》;《韩非子》是法家著作;《孙子兵法》是兵家代表作;只有《庄子》是道家人物庄周的作品。
6.“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这段话蕴涵了()A.朴素辩证法思想B.无为而治思想C.道法自然思想D.天人合一思想“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体现了自然界万事万物有其自身规律,没必要人为去干预,这符合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故选C项。
无为而治思想是道法自然思想的进一步延伸,是道法自然思想在政治上的主张,B项不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均排除。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思想:孟子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 一边骂:“这老头,如果生在 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 历史地位: 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 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 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 基人,被称为“亚圣”。 《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 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 ②唐代后,《孟子》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 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 为“四书”之一。 作为钦定的教材。
这是为什么?
儒家思想:荀子
荀子 , 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卿 , 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 战 国 时 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视为儒家的异端,著作有《荀子》。
唯物思想 ——“天人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性恶论 —— 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 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篇》
人生态度 ——“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 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 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用、节葬 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 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法家思想:韩非子
政治观:
思 想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 矣。用此观之,人之性
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荀子•性恶》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生平
墨子生平
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
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
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
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 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 治相结合。
荀子讲学图
荀子的思想
荀子 一反“儒 者不入 秦”的惯 例,访问 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 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 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 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 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 建统治者所用。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生平 2、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的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 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 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 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 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 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 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 情和爱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导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 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 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 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 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 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 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 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 思想火花吧!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最终)
阅读以上材料,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 荀子的哲学思想和政 治思想有哪些? 治思想有哪些?
孔子、孟子、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想 人性论 治国之 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异
以德、 以德、礼治国
仁政学说 ——政治思想的核心 政治思想的核心 (2)人性观 ) 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人格观 )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3、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影响:
阅读教材p6和以下材料, 阅读教材 和以下材料,思考孟子的主要思想 和以下材料 有哪些? 有哪些?
B
• • • •
2.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叙述正确的是 对墨子的“兼爱” A、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B、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 C、墨子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
• D、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无差异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
关于墨子及其思 想评价不正确的 是: A、创立了严密 、 组织, 组织,他是墨者 团体第一个巨子
B
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命题, 出地体现了他 性恶论” 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3)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1)(2 B、(3)(4) 、(3)(4 C、(2)(3)(4) D、(1)(2)(3)(4) 、(2)(3)(4 、(1)(2)(3)(4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名题分解一、选择题1.《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解析】C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本题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基本丧失;B项各国战乱不断,通力合作不可能实现;D项黄河治理是系统工程,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实现治理。
本题选C项,只有统一国家,由中央政府着手进行治理,解决洪水泛滥。
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解析】C 本题考查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即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B项荀子是儒学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思想家,“天行有常”是指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
C项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齐物”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D项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尚同”思想是主张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是非的判断才有标准,社会才会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分析材料,材料所指是庄子的思想,本题应选C项。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C 本题稍难,从材料中这一学派主张用军事手段废除奴隶制度、世卿世禄制;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所学,这一学派应该是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本题选C项。
文化史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深度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战乱纷 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他带领人民 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墨子的思想主张:
1.“兼爱”、“非攻” 2.“尚贤” 3.“节用”、“节葬”
评价: 1.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战国以后,其思想不再受重视.
第2课 战国时期的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 想家以及儒、道、墨、法等思想的形成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经济: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 3.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造就大批学士。 士人的游说,开阔视野,文化觉醒 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问题发表不同见解
儒家:孟子
1、思想主张 a.政治 仁政 民贵君轻 b.人性论:性本善 c. 养浩然之气
2、地位影响:被尊 为“亚圣”,有 《孟子》经典著作
2.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工业者的利益 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 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D、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
道家:庄子
1、“齐物” 2、“遥”
3、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应自然 (在人与自然的关 系上与荀子的区 别)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 梦为周与?
2、地位影响:战国百家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
道德准则(礼)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辩证法)
法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力” ④“节用”、“节葬”
⑤“尚贤” 墨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有等级差别的爱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无等级差别的爱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春秋战国,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 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 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耕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经济: 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 私有制确立。 政治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1.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2.下列古迹与孔子办教育有关的是() A.曲阜孔庙杏坛 B.白鹿洞书院 C.文渊阁 D.天坛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五目, (一)儒家:自主阅读第二——五目,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儒家:自主阅读第二 五目 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时间: 分钟 分钟) (时间:5分钟)
代表 人物 孟子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舍养浩然 之气, 之气,舍生 取义, 取义,先义 后利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 用之
历史地位
认识: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 制走向瓦解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 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 分封的地位。 ,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的地位。 的地位。 的地位。 材料三 诸侯争霸战争。 诸侯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 争霸战争。 争霸战争。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主要学说: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3.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主要学说(1)哲学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2)个人修养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四、韩非与法家1.地位: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主张(1)政治观: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 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孙膑与兵家:孙膑,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史料①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
②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解读]史料属于后世史学专著,主要说明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2020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孟子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道德观念或行为准则)者,惟 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材料反映了孟子( ) A.为统治阶级进行辩护 B.已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C.经济上主张轻徭薄赋 D.有轻视劳动人民的倾向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意愿,故 A 项错误;“无恒产 而有恒心(道德观念或行为准则)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 产,因无恒心”体现了孟子主张让百姓拥有一定的财产从而 维护统治的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关于赋税的主 张,故 C 项错误;孟子主张通过百姓稳固而统治稳固的思想, 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重视,故 D 项错误。 答案:B
故 D 项正确。
答案:D
5.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
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
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
()
A.学术思想的地域性
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北方文学发展缓慢
D.秦国学术水平落后
解析: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
同,故 A 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故 B 项
主题(二) 百家争鸣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 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 材料二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材料三 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 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 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主题(一)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 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 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 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 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 民之从之也轻。”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解析)1.(xx·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2.(xx·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3.(xx·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百家争鸣
五、孙膑与兵家
孙膑,其军事思想 被编为《孙膑兵法》一 书。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 规律,要注意利用和创 造有利形势,重视人的 作用。
孙武所著。(春秋时期) •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 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包 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 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 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 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其最 高境界为:“不战而驱人之兵”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 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阴 谋诡计大全。
三 峡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深度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战乱 纷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他带领 人民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二、墨子和墨家
1、墨子简介:
约前468—前376,名翟。 出身于“贱人”。战国时期思 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称为 墨者,领导人称为巨子。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都 绝对服从。相传墨子曾止楚攻 宋,主张兼爱、非攻。主要思 想存于《墨子》。
3.(2011· 福建文综· 16)《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 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D
“儒政、道哲、法变革”
代表
思想主张
实质
仁.克己复礼.为政 维护奴隶制, 孔子 以德. 性相近. 教育 缓和阶级矛盾 儒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 维护新兴地主 阶级统治 家 本善.舍生取义 礼法并重.君舟民水. 荀子性恶论.制天命而用 维护新兴地 主阶级统治 之 道 老子 无为而治.道.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
背景:社会大变革时期(奴—封)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儒家:创始人孔子
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简介
• 孟子,名轲。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 一, 对儒家学说进 一步发展,被称为 “亚圣”。
人性观: “性恶论” 政治思想:
仁义、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制天命而用之
三 峡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爱人
仁政
仁义 (礼教为主)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礼法并施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孔子:性相近;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
你认为哪个观点是合理的?谈谈你对 “人性”的看法:
• 孔、孟、荀、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 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重义轻利: 孟子提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重义轻利。 提倡“富贵不能民本”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子的“义利”观,孕育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意志品 质。
(2)实质:
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 利益为出发点的,是维护专制统治的一种策略。
荀 子—儒家的现实主义者
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 《孟子》,一边看到不称 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 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 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 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 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 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 编成《孟子节文》,于洪 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 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
这是为什么?民贵君轻
探究:如何评价孟子的思想主张?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 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 的发展而发展的。
•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结合韩非思想分 析为什么说法家 思想是战国时期 最“有用”的思 想?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 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三、 “百家争鸣” 的影响
对后 世文化 学术的 发展产 生了极 大的影 响: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 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 准则;
2、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 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百家的 思想,共 同构成了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
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请判断:这是哪一派别、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 1、“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 2、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4、“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 相爱,交相利。” 5、“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7、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 相爱生也
1、孟子学说:
生平
战国 孟子政治思想 邹国 儒家奠基人,“的亚核圣心” 《孟子》
政治观:“仁政”学说
思 想 学
主要内容: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 争取民心、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人性观:“性善论”---人性本善
说
义利观: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影响 《孟子》为四书之一,被尊称为“亚 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自然 到人类社会,从政治到经济等各方面作出解释,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 因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根本原因)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8、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 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 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 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
课标要求: 1、了解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
的基本思想主张; 2、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意义。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将自古以来的数术 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 、杂家(于百家之道无 不贯综 )、名家(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 )、纵横 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 )、兵家、小说家(记录民间 街谈巷语 )等十家。
据文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 成人。起初,他家住邹县城北,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 孟子便经常和邻居顽童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 供果吃。孟母感到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 了城里。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嚣, 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母感到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 也不利,为了让儿子学好成才又把家迁到学堂旁边。后来 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孟 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
然要和谐相处
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
前后贯通: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